資本外逃暗流論文
時間:2022-09-07 10:09:00
導語:資本外逃暗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同一把雙刃劍,我國入世既能帶來經濟發(fā)展,又將帶來壓力和嚴峻挑戰(zhàn)。面對入世一周年之際,政府部門如何改進對經濟,尤其是開放式經濟的管理,如何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增強管理經濟的能力,如何在世界范圍內對各種資源進行有利于我國發(fā)展的優(yōu)化配置,這些新課題過去不曾碰到過。
曾記得,在2000年歲末,為了參加“亞太工業(yè)發(fā)展論壇——上海2000”大會開幕式而匆匆來滬的龍永圖著重指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將逐步放寬對外資進入的條件,擴大外資進入的領域,并逐步改善我國法律體制的‘軟環(huán)境’?!钡J為進入中國的外資增加,并不是以進入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外資減少為條件的。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法律文件,它標志著經過15年的艱苦努力,我國終于成為世貿組織新成員,我國對外開放事業(y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自由化進程帶來了大量的外資流入,然而同時發(fā)生的是一部分資本又重新流出中國,形成了資本外逃。1997年以后,由于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引發(fā)了更大規(guī)模的資本外逃。由于資本外逃引起不必要的外債增加、國內稅基的減少甚至會引起生產性資源的凈流出,因此它已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長秦池江分析認為,如此巨大金額的外匯“不知去向”,其中有一些正常的因素,如和泰國、印尼等國貸款用匯、部分出口貿易對象國延緩付匯等。此外,也有一些不正常因素,如逃、騙匯及資本外逃。
資本外逃暗流涌動
何謂資本外逃?相對于資本的合法流出而言,在資本流動中有一部分屬于資本非法流出,即國家貨幣管理當局明文禁止的資本流出活動。這種資本流動采取不合法或不公開的方式,通過非正常渠道或混入正常渠道進行。
理論界對于資本外逃的描述是:一國資本由于驚恐和疑慮而不正常的外流,它發(fā)生在“資產所有者與政府兩者的目標發(fā)生了沖突”的情況下,并由于面臨“財產被征收、通貨膨脹和匯率貶值”等風險而加速。正常的資本外流包括:對外直接投資、進口貿易付匯及為實現資產多樣化而進行的海外證券投資。
資本外逃與資本外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更強調出于驚恐和疑慮而將資本轉移到本國政府的管轄之外,它不包括正常的資本外流。而資本外流則不僅包括正常的資本外流,還包括資本外逃。
被媒體稱為最前沿、最權威的政經雜志《南風窗》2000年第9期以《3年流失外匯988億美元》的題日報道說:“北京大學近期的一份長達156頁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從1997年到1999年外匯流失估計達988億美元。其中,1997年約為374億美元,1998年為386億美元,1999年為238億美元。而官方估計的數字是:1997年169.5億美元,1998年165億美元,1999年的數字則還未宣布。如果這份報告的估價是準確的,中國的資金外流可能比許多經濟學家所預計的要多出一倍。”
報道說:另據倫敦《金融時報》報道,1998年海外直接投資加中國貿易順差為890億美元,但中國的外匯儲備僅增長了51億美元。1999年,直接投資加貿易順差為760億美元,外匯儲備只增長了97.2億美元。
中國最近進行的貨幣改革正在逐步允許人民幣對更多的外匯匯率浮動,為最終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創(chuàng)造條件。報告認為,如果不解決管理的混亂和巨額外匯流失問題,很可能造成中國放寬外匯管制和人民幣自由兌換計劃受挫。
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其經濟發(fā)展早已走出了自我發(fā)展、自給自足的封閉循環(huán),4700多億美元的年進出口總額(2000年統(tǒng)計)、2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2001年10月統(tǒng)計)、吸引外商投資金額連續(xù)8年居發(fā)展中國家之首……一系列的數字和成績都證明,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已經和世界經濟有著難以分割且越來越密切的聯系。而加入WTO之后,將使這樣的聯系進一步延伸到制度和法制的層面,中國經濟將與世界經濟在同樣的規(guī)則下運行,形成共贏、共榮的共同發(fā)展。
經濟日報最近報道說:中國資本外逃的現狀到底如何始終是一個謎,有人估計1997年至1999年外逃規(guī)模達1000億美元,但權威分析人士則認為是530億美元。在我國,資本外逃是指未經批準的、違法違規(guī)的資本外流,是超出政府實際控制范圍的資本流出。資本外逃不僅存在于發(fā)展中國家,也存在于發(fā)達國家。資本外逃也不僅僅是為了逃避外匯管制,還有的是為了規(guī)避國內政治和經濟風險,逃避稅收征管,或是為了洗錢和轉移資產。
資本外逃形形色色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系教授陶湘分析指出,當前我國資本外逃主要目的是為了謀得集團甚至是個人的私利。比如,與一些外商勾結,以外商逃債、毀約等形式,應收的外匯不收回來而是分成后轉移到個人賬戶上;通過高報進口低報出口從而將外匯差額轉移至境外;以從事進口業(yè)務為名,偽造進口合同和海關文件從銀行騙買外匯或以出國旅行為由從銀行進行頻繁的小額騙匯后將資金轉移出境等等,還有部分出口企業(yè)違反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規(guī)定截留外匯。有人推測,其中小部分可能流入了沿海一些城市的外匯黑市,甚至可能有相當部分被存入離岸銀行賬戶而未匯進國內。前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吳曉靈曾表示,近一、二年非法套取外匯資金達近百億美元,而民間將人民幣兌成外匯的也有幾十億美元。
目前,造成我國資本外逃的漏洞主要有二:一是到1994年底,我國在海外共建立了將近1000家企業(yè),對這些企業(yè),只注意了其與境外其他企業(yè)的資本交易,而沒有注意到它們與國內母公司之間的資金往來,使之可以采用開低價和高價發(fā)票、資產互換、現金和實際流動等手段來實行資本外逃。二是由于我國很多地區(qū)為了引進外資制訂了優(yōu)惠政策,為享受這些優(yōu)惠,相當多的企業(yè)將國內資本先外逃,然后再流回國內冒充外資。
與一些國家發(fā)生金融危機后致使外資抽逃相比,我國目前的資本外逃具有“中國特色”,即國內資本的出逃唱主角。有專家分析指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
一是受國際國內大的環(huán)境影響。近幾年亞洲金融危機加劇,引起人們對人民幣貶值的強烈預期;央行自1996年來七度降息,接著又出臺征收利息稅、實行儲蓄存款實名制等金融政策,從而降低了本幣資產(存款與債券)的收益率;
二是制度的滲漏。我國對財產權利的法律保障仍不健全,個人所得稅較高,有產者對其資金無安全感;政府部門貪污腐敗現象嚴重,法人走私盛行,外貿企業(yè)與有關單位、個人違法亂紀現象嚴重,海關、銀行與央行外匯管理上各自存在著薄弱環(huán)節(jié),各涉外管理機構之間未能有效協(xié)調合作等;
三是國內高昂的交易資本。中國的金融市場起步很晚(國債始于1990年,股票始于1989年),國內金融資產的交易成本很高,且高于國際交易。改革開放以來,貨幣化進程不斷深化,居民掌握的金融資產迅速膨脹。在國內交易成本過高的情況下,居民有強烈的動機將資產轉移到國外;
四是經濟的不確定性。在經濟增長率逐節(jié)下滑的過程中,以往被高增長所掩蓋的許多問題開始暴露出來:產業(yè)結構不合理;供給與需求的不對稱造成相對過剩;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導致普遍居民消費能力不強,內需不振;國有企業(yè)改革尚未有實質性進展。工人下崗,更增加了人們對于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原本較為有利的國際經濟環(huán)境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fā)而顯得特別嚴峻,出口需求大幅度萎縮。本國經濟的不確定性和歐美國家的繁榮誘使一批資本從中國轉移至歐美國家。
1998年7月,公安部、監(jiān)察部、最高人民檢察院、海關總署和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等部門聯合開展全國外匯檢查,嚴厲打擊逃匯、騙匯和其他非法買賣外匯活動。通過檢查,掌握了大量的涉嫌騙匯案件及人員。他們采取偽造、變造,買賣、盜竊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或者使用虛假、無效的商業(yè)單據和憑證的形式從外匯指定銀行套購外匯,用于支付走私款、騙取出口退稅或非法轉移國有資產。而且,騙購外匯行為具有極大的社會危害性。它既嚴重危害了國際收支平衡,直接影響國家經濟安全,又擾亂了生產經營秩序,助長了腐敗,污染了市場環(huán)境。
有專家分析指出:資本外逃現象如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嚴重時將會危及國家經濟、金融安全。但是,對我國資本外逃的影響也應客觀評價、冷靜分析。我國迄今尚未出現象發(fā)生亞洲金融危機國家那樣的恐慌性的、集中性的大規(guī)模資本抽逃,因此,資本外逃還難以成為我國發(fā)生金融危機的根源。即使在未經批準的違規(guī)流出中,也有一些用于正常投資和經營目的,之所以違規(guī)流出,主要是躲避繁雜的審批程序或者是為了降低其他交易費用,這本身不具有太大的經濟危害性。此外,有些外逃的資本是為了獲取利益,而國內是當事人最熟悉的經營環(huán)境,因此有相當大比例的外逃資本又會回流,減輕資本外逃對我國經濟的沖擊。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的專家建議,最近幾年要繼續(xù)執(zhí)行限制非法資本流出的政策,密切關注外匯市場供求情況,利用中央銀行外匯買賣操作的手段,維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wěn)定。由于國際市場存在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央行應密切關注外匯市場供求形勢。
我國自1993年以來,對資本的管理不斷加強,在全力支持經濟發(fā)展的同時,我國金融業(yè)有利地頂住了國際金融市場瞬息萬變的嚴重壓力。從日元的大幅貶值、香港股市遭受沖擊、俄羅斯金融市場動蕩及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的深化,加深了人們對人民幣貶值的心理預期,使有些人萌發(fā)貪財作案的想法。騙匯、逃匯、套匯等活動一度十分猖獗,嚴重影響著我國金融的安全運行。為此,央行及時對外匯資金流動管理采取開源、節(jié)流、堵漏三管其下的原則,完善了有關外匯管理法規(guī),加大對騙匯、逃匯、套匯行為的打擊力度,對不法逃、套匯者出重拳,捍衛(wèi)了金融安全,維護了國際收支平衡,有利人民幣匯率的穩(wěn)定。
整治資本外逃,穩(wěn)固市場信心
縱觀世界經濟史,從本世紀30年代金融崩潰引起的經濟大蕭條,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1992年的歐洲貨幣機制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到今天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大都不難發(fā)現,這都是過度金融投機的“幽靈”在作孽。這一次次金融危機昭示世人,金融安全問題日益凸現,維護世界金融安全已是當務之急。
199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實施《關于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在刑法中增加了對騙匯行為的刑事處罰條款。另外,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監(jiān)察部、外經貿部等部門相繼了有關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行為的行政處分規(guī)定,從而形成了對騙購外匯行為綜合治理的局面。
為有效打擊騙購外匯行為,有關部門還積極改進監(jiān)管手段,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以保證監(jiān)管效果。1999年1月1日起,海關、銀行、外匯局之間的進出口報關單聯網核查系統(tǒng)正式啟用,遏制了貨到付款項下的騙匯活動,同時縮短了核查時間,便利了企業(yè)經營。
我們還記得,在1999年8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對四起騙購外匯案件的審理結果,17名涉案人員和兩家企業(yè)受到法律懲處。這次集中宣判是我國對騙匯案件的首次判例,將有助于推動對其他重大騙匯案件的審理進程,顯示了我國依法嚴厲打擊騙購外匯行為的決心。
據有關方面報道,中國人民銀行于去年底調入公安部經濟犯罪偵察局部分官員,成立了金融監(jiān)察局,并由公安部方面的反經濟犯罪專家擔任負責人,以加強對犯罪的打擊。這是繼證監(jiān)會與公安部合作成立稽查二局以后,人民銀行系統(tǒng)首次調入公安部的官員,以加強對金融系統(tǒng)犯罪的遏制力度。隨著外資金融機構的增加,外資金融機構的違規(guī)和違法活動也會出現。因此,金監(jiān)局將特別成立一個境外金融機構監(jiān)管處,以加強對外資金融機構的監(jiān)管和規(guī)范。這是國家為了加入WTO而采取的防范境內外經濟犯罪的系列措施之一。
加入WTO之后,金融業(yè)將向境外金融機構更加開放,中國人民銀行已決定大大放寬外資銀行在華設立營業(yè)性分支機構的地域限制,批準了美國多家大銀行的代表處升格為分行,批準多家外國銀行的深圳分行經營人民幣業(yè)務。在保險業(yè),新允許四家外國保險公司設立分公司或設立合資企業(yè)。根據協(xié)議,WTO之后,將在2005年之前允許外商獨資銀行經營銀行零售業(yè)等全方位服務業(yè)務,并允許外國銀行在2005年之前開辦人民幣業(yè)務,允許外國保險公司擁有直至50%的股權,并增加設立外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城市數。這可稱之為"1-2-5"規(guī)則:即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年以后,外資銀行可以向當地的企業(yè)和個人提供外幣業(yè)務;在包括廣州在內的6個地方,人民幣借貸業(yè)務可以在外資銀行和外資企業(yè)之間展開;兩年之后,外資銀行可以在4個左右的地方向當地企業(yè)提供本幣業(yè)務;5年以后,針對外資銀行在地域和服務對象的限制將取消。加入WTO意味著中國經濟對國際經濟的融合度將大大提高。WTO有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就是“逐步自由化”,要求成員國逐步開放市場,包括金融市場,這也就意味著對外匯管制的逐步放松。
加入WTO帶來巨大的沖擊首先是保險業(yè),其次是證券業(yè),最后是銀行業(yè),這個過程也將是漸進過程。中國的銀行在中國加入WTO后,雖然將面臨外資銀行的競爭,但依舊可以生存和發(fā)展。中國應充分利用發(fā)展中國家的身份,在有限的過渡期內,建成一套金融監(jiān)管體系,例如外匯預警監(jiān)測體系,以保證金融穩(wěn)定和金融安全,從而避免開放后的金融危機。
因此,一些專家建議:在中國入世的新形勢下,經濟治理部門須謹防國內資本的大量外逃,以穩(wěn)固中國資本市場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