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貸擔保體系研究

時間:2022-07-13 09:13:40

導語:農村信貸擔保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信貸擔保體系研究

一、我國農村信貸體系現狀

1.農村信貸體系中金融供給者

我國的農村金融供給者包括了正規(guī)金融機構、非正規(guī)金融組織和資金大戶,其中正規(guī)金融組織包括了中國農業(yè)銀行、中國農業(yè)發(fā)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然而正規(guī)組織的金融供給存在明顯的不足,無法滿足農村市場對資金的需求。在2007年,全國的縣級金融網點數量與2004年相比有著下降的趨勢,大型的商業(yè)銀行服務網點數量減少了6000個以上,并且分布在農村金融網點的服務人員少了將近4萬人。目前,商業(yè)銀行逐漸從縣級以上的地區(qū)撤出,而與此農業(yè)銀行的改造也已完成,可以為農村的金融進行支持。農村信用社已經成為了農村金融體系的主導者,但是由于其歷史的遺留問題,很容易導致其壟斷地位。農村的非正規(guī)金融組織包括了金融服務社、私人錢莊、民間集資、互助性自由信貸等其他的民間借貸組織。農村非正規(guī)信貸組織的形成也具有其合理性,農村資金的外流,以及農村市場上資金需求的增長都為其生長提供了條件。非正規(guī)金融組織有著其自身的優(yōu)勢,比如其不受制度的干預,運行效率較高,信貸雙方具有信息互通、比較了解以及時間成本較低等優(yōu)勢。然而其也有著自身的局限,首先是受到地域的限制,所以農村非正規(guī)金融組織不可能發(fā)展壯大,資金的流轉只能在小范圍內實現,并且其關聯交易現象比較嚴重。內部管理制度混亂,沒有健全的財務審計體系。所以農村非正規(guī)金融組織自身的缺陷阻礙著其發(fā)展,還容易造成一些債務糾紛、詐騙等問題,嚴重地影響了社會安定。因此,國家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對其進行限制,從此以后農村非正規(guī)金融組織的運作轉入到了地下。

2.農村信貸需求失衡的現狀

在農村的金融市場當中,對金融商品的需求主要來自于農戶、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農村企業(yè)和村級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農村企業(yè)和農戶。農村企業(yè)包括了一些個體私營企業(yè)、農村產業(yè)龍頭企業(yè)和農村中小企業(yè)。對于農村個體私營企業(yè)和中小企業(yè)來講,由于企業(yè)自身的特點,它們的生產經營活動面臨著較大的風險,所以農村的金融機構考慮到它們自身的風險較高,往往對其發(fā)放的貸款難以滿足需求。對于已經能夠成熟運作的農村產業(yè)龍頭企業(yè)來講,農村的金融機構更愿意將資金貸給它們。然而,對于那些正在發(fā)展中,尚未發(fā)展起來的企業(yè),由于其商品還沒有固定的市場需求,而且沒有能夠用來抵押和擔保的條件,因此金融機構所提供的貸款難以滿足它們的需求。對于農村的農戶來講,它們根據其條件不同,又可以分為貧困型農戶、維持型農戶和市場型農戶。貧困型農戶本身并沒有什么貸款需求,由于自身的經濟條件問題,金融機構基本上不會對他們提供貸款。所以,他們的資金需求一般都是靠政府的政策性的支持獲得。對于維持型農戶,他們在貸款方面的行為和信用比較好,所以金融機構會對他們發(fā)放一些小額度的貸款以滿足他們的需求。然而對于市場型農戶來講,他們的資金需求比較大,由于缺少必要的抵押品,所以貸款的數額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3.農村信貸需求與供給失衡的原因

對于這些問題,從表面上看農村信貸失衡是由于正規(guī)金融機構逐漸撤出,非正規(guī)金融機構存在不規(guī)范的行為造成的,其實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和農村個人信用、財產信用沒有保障造成的。在進行貸款時,銀行需要對農村貸款者的相關信息進行了解,然而農村的企業(yè)經營普遍存在著不規(guī)范的現狀,其產權不明確。尤其是一些農戶,往往是通過銷售農產品獲得收入,并不是以固定的工資形式進行發(fā)放,這樣就缺少了收入證明,銀行不能夠準確地獲得貸款者的信息,因而就無法為其提供貸款。與此同時,農村貸款者處于信息的優(yōu)勢地位,一些企業(yè)在貸款時故意隱瞞一些不利于貸款的信息,這也就造成了銀行惜貸的情況。造成農村貸款現狀的原因,還在于農村信用環(huán)節(jié)出現了問題。一些學者認為,農村貸款者的信用意識比較低,造成了貸款難的現象。然而,這跟農村長期的金融缺乏現象有著很大的關系。對于農村財產信用低的情況,主要是由于農戶的生產成果無法進行貸款的擔保,比如一些糧食作物、宅基地、耕地等不能作為擔保,這也導致了他們不能夠獲得滿足需求的貸款。

二、財政在構建農村擔保體系中的角色與功能

1.財政有著對農村金融補充的功能

在支持農村發(fā)展的問題上,財政與金融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雖然目前我國也已經對財政支農進行了改革和深化,但是其中存在的如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仍然存在。所以要想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制定出能夠將財政和金融資源進行很好融合的制度,促進農村經濟的發(fā)展。然而一些專業(yè)機構的調查和研究認為,我國目前的財政在農業(yè)方面的支出對于農村經濟的發(fā)展貢獻較小,并且不能夠長期影響農村經濟,這說明了我國財政對于農業(yè)投入的機制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我國各個財政部門沒有能夠對財政資金進行很好的管理,資金效率逐層降低,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門利用管理政策上的漏洞進行“尋租行為”,這些都降低了財政資金的效率。資金利用效率低的情況不僅存在于財政支農的資金上,同時在金融支農方面也存在。為了能夠發(fā)揮財政資金的作用,就需要利用農村信貸擔保的機制。在農村信貸擔保體系當中,資金往往由不同的部門進行管理,資金渠道也不相同,所以要想能夠對這些分散的資金進行融合發(fā)力,就需要對它們進行有效的整合。財政資金與金融資金各有優(yōu)劣勢,財政資金有著固定的來源,但是對其整合的難度較高,需要耗費較高的成本。金融資金整合比較容易,但是對農村的風險比較敏感,所以財政在農村信貸體系中應設定與金融進行補充的功能,并將二者有機結合,從而改善農村信貸擔保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

2.財政在農村信貸體系中的角色與功能

(1)財政在農村信貸擔保體系中擔任引導者的角色

農村信貸擔保體系的穩(wěn)固需要多種政策和部門的支持,農村保險、農村信用環(huán)境和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都能夠促進農村信貸擔保體系的科學構建。從財政支農的角度出發(fā),要想構建科學支農的框架,第一步就是要有一個綜合管理機構,該機構要能夠測算出在農村信貸擔保體系中各種資金的需求量,并且測算出財政應該投入多少的比例合適。這就要求該機構能夠對農村信貸體系中的供求差進行統(tǒng)計,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地在農村開設一定數量的信貸擔保機構。同時,農村信貸擔保體系與其他的制度之間有著比較緊密的聯系,所以要對它們的內在聯系進行深入的研究,找到能夠促進其他制度發(fā)展的具有“引擎”作用的制度,然后通過財政促進該制度的發(fā)展,進而帶動其他的體系發(fā)展。不同的地區(qū)對于擔保制度的適應也不同,所以財政應該根據不同地區(qū)的特點進行引導。

(2)財政在農村信貸擔保體系中的功能體現

首先從中央銀行的角度,一些金融機構如果能夠對農村擴大貸款額度,降低金融貸款風險,中央銀行會對這些金融機構降低貸款的利息,甚至是進行無息貸款。與此同時,也會不斷地將貸款結構進行調整,對金融機構的貸款發(fā)展功能進行一定的引導。同時也可以制定出一定的制度,來刺激金融機構對農村貸款的積極性。如果金融機構能夠為農村提供的貸款數量越多,那么就能夠獲得更低的存款準備金比率。這樣將二者掛鉤,促使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村的貸款力度,從而滿足農村對于資金的需求。另外,要對農村信用社和政策性的金融機構進行整合。農村信用社具有基礎和平臺的作用,這種作用不僅體現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當中,在將來我國的農地金融制度中也會體現出這樣的作用。所以,要對農村信用社進行改革調整,將其目標定位成農村政策性金融,對農村信貸擔保機構進行貼息、補償和擔保,這樣才能夠促進農村信用擔保機構和農地金融制度的建設。為了能夠對農村經濟的發(fā)展提供再擔保的服務,也可以對農村發(fā)展銀行的政策性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構建出農村政策性再擔保體系和政策性農業(yè)保險公司,并且不斷地對其進行規(guī)范。郵政儲蓄銀行吸收了農村的大量資金,對于農村的貸款很少,所以要改變農村的郵政儲蓄銀行的功能,將其定位為批發(fā)銀行,促使農村資金進行回流,可以利用一部分財政資金來支持農村金融機構的建設,幫助其實現金融服務。與此同時,一些商業(yè)性的農村金融機構在對于農村的信貸和擔保行業(yè)的發(fā)展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應該給予財政的支持,使它們能夠更好地為農村的經濟發(fā)展提供資金支持。另外,對于財政的支出問題,也要對相關的法律進行調整。對于農村的財政支出,應該更多地向農村信用擔保進行傾斜,可以考慮設定專項的資金。

作者:江敏 單位:云南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