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大學生誠信問題及策略研究

時間:2022-04-15 04:51:39

導語:校園文化大學生誠信問題及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園文化大學生誠信問題及策略研究

摘要:誠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內容,也是美好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大學生誠信建設既是促進社會誠信建設的需要,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需要,還是促進個人全面發(fā)展的需要。針對部分高校對大學生誠信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社會環(huán)境中的負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誠信素養(yǎng)不高。要加強大學生的誠信道德修養(yǎng)、發(fā)揮高校規(guī)范大學生誠信行為的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氛圍。

關鍵詞:校園文化;大學生;誠信教育;誠信建設

一、加強大學生誠信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社會誠信建設的需要。誠信隸屬于社會道德范疇,是社會道德的基礎,誠信建設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之一。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強調青年學生是民族的未來,要加強青年學子的教育。而社會環(huán)境是影響大學生道德素質和誠信意識的一個條件,同時,青年學生的誠信問題對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政治文明、社會建設等都會或多或少地產生影響。因此,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有利于用校園誠信文化引領社會誠信文化,促進社會誠信建設。(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需要。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中國人民在五千年歷史中形成的民族品格與優(yōu)良道德,是中華民族的“形”與“魂”,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也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用來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關系的產物。新時代大學生既是我國傳統(tǒng)美德的繼承者,又是我國傳統(tǒng)美德的弘揚者。誠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內容,屬于中華民族的道德品質,借助于科學有效的系統(tǒng)的工程,強化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有利于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三)促進個人全面發(fā)展的需要。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強調人的本質屬性在于社會性。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本質在于人與人交往方面、身體方面、精神方面和社會品德素質方面的發(fā)展。而誠信屬于社會素質,是大學生的立身之本,是大學生立足于社會的基本條件,是人達到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前提。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高校對大學生誠信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第一,部分高校管理人員和教師人員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部分高校由于更加注重大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大學生的德育狀況。部分高校的輔導員數(shù)量很少,一個輔導員有時要管理一百多個學生,輔導員很難對每個人的誠信狀況進行全面的了解??荚嚦煽兊目己司褪菍I(yè)課的考試,平時的成績就是出勤率和課堂表現(xiàn),幾乎涉及不到誠信問題。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主要表現(xiàn)在只注重誠信理論的教育,沒有結合大學生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教育,缺乏科學性和有效性。第二,部分高校誠信教學方法單一,流于形式。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無法使學生的思想品德朝著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要求的方向轉變,教育者沒有結合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成長規(guī)律開展誠信教育,而是用淡化情感的德育方式方法開展誠信教育,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為講理論而講理論,使學生云里霧里結束本學期的課程,不理解開課的真正意義[3]。同時,教育內容標準化、模式化脫離實際,教學目標沒有落地,結不出誠信的果實。(二)社會環(huán)境中的負因素的影響。第一,在傳統(tǒng)文化傳承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部分高校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過程中,并沒有全部繼承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文化,沒有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甚至全盤接收,沒有正確地區(qū)分辨別。第二,我國的誠信教育體系不夠完善。我國對于未能誠實守信的企業(yè)或者個人缺乏行之有效的懲罰。如果那些偷稅漏稅的人沒有得到懲罰,造假證明沒有被發(fā)現(xiàn),諸如此類的不誠信的現(xiàn)象就會愈演愈烈,進而影響大學生的“三觀”。(三)部分學生誠信素養(yǎng)不高。第一,部分大學生對誠信認識不準確。部分大學生對誠信的理解比較傳統(tǒng),在細小問題上是否堅持誠信的態(tài)度不明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方面的競爭顯得格外激烈,部分大學生認為講求誠信是不切實際的,而且社會存在不講誠信也能得到利益,講誠信反而吃虧的現(xiàn)象,這就會使人們對于是否有必要堅守誠信產生了疑問。第二,部分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不強?,F(xiàn)在的家庭基本只有一個子女,家人對他們的孩子過分寵愛,孩子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少刻苦上進的精神,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誠信無關緊要,現(xiàn)在部分大學生在利益的引誘下,社會責任意識不強。

三、加強大學生誠信建設的對策

(一)加強大學生的誠信道德修養(yǎng)。第一,樹立誠信觀。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對人真誠、講信用,否則很難獲得他人對自己的信任。誠信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主要條件之一,是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一種要求,也是大學生應該具有的品德和品質。第二,踐行誠信準則。講誠信不只是嘴上說說而已,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付諸行動。在家庭中、學校、社會中,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要與人誠信、知行統(tǒng)一、嚴于律己。還要做到自我道德的反省,對其認為不誠信行為積極改正,自覺踐行誠信。另外,大學生在交友時也要慎重,這是因為“群體成員在交往過程中,通過心理與行為的相互影響或學習,會產生一些共同的觀念、信仰、價值觀和態(tài)度”[4]。即使身邊的人有不誠信的行為,自己也不能隨波逐流,銘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二)發(fā)揮高校規(guī)范大學生誠信行為的作用。第一,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大學生在高校至少度過3年,在這3年中,可能經歷很多事情,也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在許多風氣好的學校里,一般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普遍偏高;在一些風氣較差的學校里,高校應該整頓風氣,讓學生對學校有信任感,更要加大誠信教育的宣傳力度,把誠信教育滲透到一切工作中,對于誠信的學生要給予嘉獎,對于不誠信的學生應給予批評和不同程度的懲罰,然后進行道德教育。第二,建立大學生誠信管理體系。高校應建立大學生誠信管理體系,將大學生的誠信問題與大學生獲得獎助學金、成為班干部、評選優(yōu)秀大學生、入黨資格相聯(lián)系。高校還需制定大學生誠信細則,用來約束大學生的不誠信行為??偠灾?,高校應高度重視大學生誠信問題,建立誠信管理體系,強化大學生的誠信意識。(三)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氛圍。第一,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貫徹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我們要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在新時代下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堅持“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用其來彰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第二,加強法治建設。誠信問題既涉及法律,也涉及道德。為了改進不誠信的現(xiàn)象,必須采取以法律為主、以道德為輔的手段,然后針對情況,酌情考慮法律約束和道德教化二者結合。把誠信納入到法律范疇之內,就可以加大誠信缺失的懲罰力度。當今,我國對大學生的不誠信做出一些對策。2004年5月,《國家教育考試違規(guī)處理辦法》出臺,規(guī)定“考生以不正當手段或者試圖獲得考試答案、成績、則認定為考試作弊”[5]。這條法規(guī)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大學生不誠信行為,受到了約束。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報,2017-10-28(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3]王太明.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機制構建路徑[J].錦州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

[4]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精編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55.

[5]教育部.國家教育考試違規(guī)處理辦法(教育部33號令)[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2004-05-19.

作者:楊璐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