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從篡位君王形象看莎士比亞
時間:2022-08-25 11:37:00
導語:透析從篡位君王形象看莎士比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莎士比亞通過戲劇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了他的時代和人文關懷,在他的歷史劇創(chuàng)作中他刻畫了一系列君王形象,本文利用文本細讀和社會批評兩種方法分析莎士比亞歷史劇中的篡位君主形象,從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理想和對理想君主的要求。
關鍵詞:莎士比亞歷史劇篡位君王
在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中,亨利四世、約翰王和理查三世是通過篡位登上王位的君王形象,在這三位篡位君王的形象刻畫上,莎士比亞表現(xiàn)出了他的時代關懷和政治理想:一方面他認為傳統(tǒng)世襲制導致君王的權力過大,是產生專制制度和暴君的土壤,不利于個人才能的發(fā)揮,也不利于國家發(fā)展;但另一方面,依靠血腥手段謀取王位又會帶來國家的不穩(wěn)定,帶來篡位國王的良心不安。他希望有一種更合理、更合法的王位更迭制度出現(xiàn),也希望理想的君王應該具有健全的生理和人格,并具有治內交外的政治才能和非凡的膽識謀略。
一.具有健全的生理和人格
理查三世由于外形的丑陋導致了內心的扭曲,認為所有的人都虧欠了他,他沒有親情,沒有愛情,抱著復仇的心理,殘忍地進行殺戮,完全不顧親情。
通過理查三世的獨白“天生我一副畸形陋相,不適于調情弄愛,也無從對著含情的明鏡去討取寵幸;我比不上愛神的風采,怎能憑空在嫋娜的仙姑面前昂首闊步;我既被卸除了一切勻稱的身段模樣,欺人的造物者又騙去了我的儀容,使得我殘缺不全,不等我生長成形”,可以看到血性的理查之陰險殘暴并不是后天而生的,而是由他的本性所決定的,他的內心世界充滿著陰險奸詐的強勁勢氣。這種天生缺憾使他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遠離一切美好的事物,與愛情無緣,連條狗都可以不把他放在眼中,長期過著這種不人不鬼的生活,影響著他對于世界的看法,使他不懂諒解,只顧仇恨和埋怨,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因此就會表現(xiàn)得血腥殘暴,心理陰暗。莎士比亞在劇中通過眾人之口不斷強化理查三世的丑陋形象,把他當作了一個反面典型,這一形象是與歷史上的理查三世的形象有出入的,這一改編反映出了莎士比亞希望理想的君王能生理健全、人格健全、品德高尚。
二.具有治內交外的政治才能
作為一個理想的君王,要會處理與封建大臣、國外的侵略勢力、教皇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對大臣要為我所用,對教皇要毫不妥協(xié),對人民群眾要親近。要能正確處理與貴族成員的關系,國王和貴族的關系是很微妙,波林勃洛克推翻理查三世時得到了來自部分貴族的支持,這一支持對于最后結局有積極推動作用。理查三世對于勃金漢的親近和疏遠,影響了他的支持力量和反對力量的比例,勃金漢是理查三世罪惡行為的掩蓋者??梢?,如何積極處理與貴族之間的關系是統(tǒng)治的基礎。君王對于群臣的態(tài)度應該賞罰分明,政治有靈活性,能屈能伸,適時調整策略,軍事上也要有靈活性,有戰(zhàn)爭策略,這都是君王謀略的一部分,亨利四世為了維持與貴族和人民的關系,他與貴族交好,籠絡人民。約翰王和法蘭西國王在安及爾斯城外與城中居民的對話也表明了王位需要得到民眾的支持。
亨利四世也是因為在還是公爵時與民眾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于是他登基才變得比較容易。莎士比亞在塑造亨利四世時并沒有提出什么道德上的嚴厲標準,雖然同為篡位之君,但莎士比亞仿佛更看重人民對他的支持,更看重他維持了政權的穩(wěn)定。莎士比亞在突顯民眾在國家統(tǒng)治的重要性方面,無疑是有相當進步性的。市民的反應證明了他們的震驚和他們缺少對理查三世的信任。莎翁筆下的理查德沒有意識到贏得民眾的心的重要性。他不斷的殺害自己的敵人,卻沒有能夠在貴族和民眾中建立一種和諧。市民死寂一樣的沉默證明他沒有獲得大眾的支持。
作為一個合格的國王必須要有魄力有能力,對內平衡各方勢力,對外捍衛(wèi)國家的利益。處理國外反動勢力的關系時,堅決要以國家利益為重。約翰王對于法蘭西的強硬態(tài)度是值得贊揚的。亨利四世對外來的敵對勢力決不手軟。
理想的君王還必須處理與教會的關系,在《約翰王》中,約翰王指出當時的宗教機構十分貪婪,橫征暴斂,使得民不聊生,因此決定對他們展開圍剿。約翰王深刻認識到了宗教勢力在國內橫征暴斂,“養(yǎng)得腸肥腦滿”,并且約翰王很早就看到了宗教勢力對于國家的影響,他拒絕承認坎特伯雷主教的地位,就表明了他對意大利教皇的不滿。但后來約翰王為實現(xiàn)其統(tǒng)治野心,在令人刺殺合法君王繼承人亞瑟王后,心理承受著沉重的負罪感。這導致了他與教皇的不明智的聯(lián)合,因而忽視了英格蘭抵御法蘭西的準備工作,使英格蘭陷入災難。
三.具有非凡的膽識和謀略
從理查三世、約翰王和亨利四世身上總結出理想君王必須要有一些基本的治國謀略,這些謀略從某種角度看也許是不道德的,但是對于君王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能力。這與馬基雅弗利的《君主論》中提到的君王應該策略不謀而合,這些權術可能對于一個普通人是不道德的,但是作為一個國王,或者說一個政治家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馬基雅弗利的主要觀點是政治的目的在于增加權力,為了政治的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充分體現(xiàn)政治無道德性。馬基雅弗利在《君主論》中提到君王“絕不可老老實實遵守一個正直的人所必須具備的這些條件?!边@些條件是有憐憫心、誠實可靠、有人情味、廉政自律和篤信宗教,但是可以通過偽裝的手段來進行掩飾。他認為君王“既要選擇狐貍的本性,又要選擇獅子的本性”。
莎士比亞理想的君王兼具獅子的兇悍、強大和狐貍的狡詐、精明,除此之外還要永遠保持自己至高無上的威嚴,因此一個有能力的國王應該也是一個好的表演者。理查三世具有無窮的智慧,他一直處于導演的地位,在謀權篡位的過程中,他的計劃如此周密,將所有的人都玩弄于股掌之間,他明知道士兵是將哥哥克萊倫斯押送到倫敦塔,卻還假惺惺地問為什么哥哥要帶衛(wèi)兵;明明知道是自己害死了克萊倫斯,卻告訴克萊倫斯的子女說國王和王后要為他父親的死負責;他用甜言蜜語和粗暴的行動向安求愛,可是他實際上是別有用心的。他還裝作信奉宗教來提高自己的地位。
在理查二世和亨利四世的對比中,莎士比亞處處展現(xiàn)出亨利四世熟練的權謀。亨利四世是一個善于用謀略的人,不失時機地籠絡對自己有利的貴族階層,在霍茨波挑起叛亂之際,亨利四世打算利用物質利誘,想將叛亂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在對發(fā)動叛亂的霍茨波發(fā)出大規(guī)模進攻之前,亨利四世和霍茨波的叔叔華斯特進行了對話,對話中恩威并施,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認為如果霍茨波可以放棄叛亂,大家還是可以回到過去,否則會獲得可怕的譴責和懲罰,這表現(xiàn)了亨利四世的謀略,如果他成功勸服了華斯特,可以節(jié)省出兵的帶來的消耗,即使不能勸服,也表現(xiàn)出了他的大度和仁至義盡,他出兵也是迫不得已。
理想的君王應該是一個富有雄才大略的統(tǒng)治者,但絕不是為了個人名利而不計手段的惡棍。他必須要偶爾將自己的弱勢隱藏起來,過分的誠實正直是不太可取的,同時君王為了國家的安全,迫于形勢所需,可以偶爾運用殘忍的手段,但決不能隨便使用。盡量不要將暴力作為解決一切事情的首要手段。理查和約翰王過分依賴流血犧牲作為手段,都在威脅面前他表現(xiàn)得十分強硬,針鋒相對,寸步不讓,但是流血犧牲反復使用就會引起眾人的反對,要慎重對待。
借鑒過去歷史事件,融入自己的藝術構思,莎士比亞通過刻畫這三位篡位君王形象,清醒而深刻地認識到英國歷史上君王更迭過程中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矛盾。他對理查三世,約翰王和亨利四世的刻畫,除了讓伊麗莎白時期的統(tǒng)治階層引以為戒外可以供后世君王借鑒,也讓人們看到了他對理想君王的要求。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創(chuàng)作于伊麗莎白統(tǒng)治后期,伊麗莎白女王年高無嗣,不少人以此為借口威脅到她的統(tǒng)治。有鑒于此,莎士比亞的歷史劇有意寫到了歷史上的三位篡位君王,他希望通過對王位繼承制的思考來警示當代政治。
- 上一篇:略論北村宗教小說
- 下一篇:田園詩歌中情結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