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實效性探討論文
時間:2022-05-11 09:00:00
導語:數學課堂實效性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思維。在課堂中,提問是開啟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思維的最直接最簡便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師籍以接受學生反饋信息的一種有效手段。設置有效的課堂提問,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來。然而,如果內容欠妥,方法不當,就會事與愿違。因而,課堂提問的實效性也是眾多教育工作者在苦思冥想的一個課題。本文就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數學課堂提問的目的、數學課堂提問中的心理分析、數學課堂提問的方法策略四個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數學課堂、提問、實效性
一、課堂提問存在的幾個問題
1、課堂提問中重數量輕質量。實施素質教育,要求教師一改以往滿堂灌的教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因而,有些教師就把課堂提問的數量作為了衡量一堂課是否學生活動豐富的一個標準。然而,在課堂上由于問題太多,有時學生窮于應付,看似師生交流頻繁,實際上學生對這些問題并沒有留下什么印象。因為學生根本沒有自己消化吸收的過程,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學生無法獲得完整的知識。
2、重提問而輕反饋。有些教師,上課的時候也是精心準備了一些問題。當學生在回答時,卻經常把學生晾在一邊。有時學生剛剛回答,老師就接住學生的回答,一講到底。長此以往,學生非但不能參與到對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學生對問題的麻木和對教師自問自答的依賴性。
3、盲目提問,讓學生回答無從入手。有的教師過多地提一些諸如“對不對?”、“是不是?”、“行不行?”等問題。有的只注重問,不注重講,簡單認為提問的多就是啟發(fā)式教學。表面看,提問多是教與學“雙邊”活動,熱鬧非常,實際上并無實效,長此以往,反而會使學生養(yǎng)成輕浮態(tài)度和懶漢思想。
4、先點名再提問。有些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尤其是在對以往知識的回顧當中,常常會先叫起某位同學,然后再提出問題要求回答。一方面,被點名的學生不知所措,而其他的同學同時不會對問題加以思考,而僅僅充當了一個聽眾的角色而缺乏了對以往知識的自主性的回憶。
5、假借提問而懲罰學生。給學生個“難堪”,這不僅不利于教育學生好好學習,而且往往引起學生反感,嚴重妨礙搞好師生關系。
二、數學課堂提問的目的
課堂提問是由教學目標決定的有計劃的教學手段。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多元情景化”的教學,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加德納指出,教學方法的重要特點在于,它不象工業(yè)化生產那樣“以邏輯方式大量制造的手藝”。這就是說,教學方法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教學活動的“中心精神就在于教學的樂趣”,“采取不同的方法,盡可能有力而正確的把重要內容傳授給不同心智的學生”。加德納盼望老師能夠有“引人入勝的切入點”?!皢栴}教學”也正是利用一個“有意義的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來傳授重要內容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數學課堂提問是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橋梁;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和產生情感共鳴的紐帶,因此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課堂提問的效能。其目的在于:
1、激發(fā)學生根據提問進行積極思考,為學生創(chuàng)造思考和探索問題的條件。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要體現以學生為主,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具體要求,給學生提出問題,給于學生思考的方向,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的放矢。
2、通過問題的反饋功能,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并對于學生的思維過程進行指導和評價。很多學生往往因為知識網絡的不全和思維的局限性,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考慮問題不全面或者解決問題受阻等情況。通過對學生對問題解決情況的反饋,及時地優(yōu)化學生的思考,克服問題的難點從而讓學生對問題的解決進行到底。
3、集中學生注意力,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有的學生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只帶嘴和手,缺乏動手操作意識。因而在學習當中,很容易出現聽課的疲軟。適當地設置問題,將課堂的教學過程豐富多彩,跌宕起伏,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4、開拓學生思路,啟迪智慧,使學生學會良好的構思和有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愛看小說的人不一定能寫出優(yōu)秀的作品,只有不斷地嘗試寫作,才能提高自己寫作的能力。學生的分析能力,表述能力也同樣要在不斷的訓練當中加以培養(yǎng)。不斷地讓學生在問題當中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學會表達,才是提問的真正目的所在。
三、數學課堂提問中的心理分析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的情境,從而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積極思考。然后在提問的互動過程當中,教師的心理和學生的心理往往會對提問的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下面從在提問的互動過程中教師的心理和學生的心理方面闡述筆者的幾點想法。
1、教師的心理對課堂提問的影響
教師設置課堂提問的目的不外乎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分析,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因而,在設置課堂提問時,一定要明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教師所采用的一切教育措施、教育手段,都是為了學生素質的發(fā)展。在具體的提問的互動過程中,很多老師存在對學生不放心的心理,一方面,教師為了完成整堂課的教學內容,經常在多數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還沒完成時,就由少數已經基本完成的學生加以回答,這種做法,不但不能充分調動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反而容易讓一部分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另一方面,有些學生的表述能力比較薄弱,在回答問題是表述不清楚,此時,有些教師就會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老師代為回答,或者換其他的同學進行回答,這種做法,容易造成回答問題的學生的自卑心理,還可能造成其他同學想回答又不敢回答的心理。這也是在課堂提問當中,常常出現回答的學生總是固定的那么幾位的一個原因。因而,在對待學生的回答時,教師應該給于學生充分的信任,認真傾聽學生的表述,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的尊重。
2、學生的心理對課堂提問的影響
學生由于學習狀況和學習心理的影響,在對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反饋方面也存在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有些學生對問題的反應較快,而且比較著重問題的結果,在問題提出來后,不經過深刻的思考,就給于簡單回答,常常得到得僅僅是問題的皮毛。這類學生往往體現在比較浮躁,甚至對別人的回答不屑一顧,容易造成自身對問題的一知半解,同時也容易對其他學生的思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有些學生由于對自己不信任,害怕回答問題,表述自己的觀點,長此以往,反而容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自己越不敢回答問題導致表述能力越薄弱,而表述能力越弱就越沒有自信,讓學生在問題當中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學會表達的目的就不能加以體現。然而,每個學生都有被別人認可,被老師認可的愿望,從學生的心理上看,如果在數學課堂提問的互動過程中,自己的價值能夠體現,能夠獲得成就感,學生對于投入到這個互動過程也樂而忘返。
四、數學課堂提問的方法策略
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必須注意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問這一環(huán),使之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提問的方法和藝術可以說也是因人而異,變化繁多。筆者下面將以幾種常見類型的問題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1、對于回顧知識型的問題,教師應面向全體,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積極回顧。數學的知識點繁多,學生對于知識的遺忘也是很正常,甚至可以說是必然的。人有一定的遺忘周期,因而,對于舊知識的回顧也是非常關鍵的。如何才能達到更大的效率,筆者認為,在設置提問時,一方面,可以分成幾個小問題,另一方面,給予學生充分的回顧時間,而且盡量讓學生對知識的回顧進行補充。另外,也應把回顧的知識跟需要學習的知識的聯(lián)系通過問題加以體現。
例如在學習雙曲線的簡單幾何性質時,可先回顧橢圓的簡單幾何性質??梢栽O置這樣幾個問題:①我們學過了橢圓的簡單幾何性質,主要研究了哪些性質?在學生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后,給出第二個問題。②橢圓的這些性質是用圖象還是方程加以研究的?如何研究?同時給出列表。(見下表)并通過回答完成第二和第三列空格(逐空回答,可由多位學生回答各項目)
③類比研究橢圓性質的方法,如何研究雙曲線的性質?由此,不但回顧了橢圓的幾何性質,同時也體現出了橢圓與雙曲線的幾何性質的內在聯(lián)系。
2、對于數學新知識、數學概念的學習,應突出重點,圍繞難點設置問題。教師備課時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為了突出教學重點,通過有計劃地提出新穎獨到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由于所設計的問題是圍繞重點問題提出的,因此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既能突出教學重點,又極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它能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和能力。
例如在雙曲線概念的教學中,當得出雙曲線定義:“平面內與兩定點f1、f2的距離的差的絕對值是常數(小于)的點的軌跡f叫做雙曲線”以后,再通過演示實驗,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引申:①動點f的軌跡是雙曲線,滿足的條件是什么?當學生得出||pf1|-|pf2||=常數〈|f1f2|后,可以將條件進行如下改變讓學生思考。②將小于改為等于或大于,其點的軌跡又是什么呢?③將絕對值去掉,其結果又如何呢?④令常數為0,其余不變,其點的軌跡又是什么呢?⑤將括號中的小于|f1f2|去掉,應如何討論點的軌跡?通過上述從不同角度,或同一角度中相似問題(②問)的討論,學生對于雙曲線定義中的“絕對值”“常數(小于|f1f2|)”以至整個概念就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從而深化了知識。
3、對于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設置的題目也應將問題加以分解,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回答把握數學題的目的。另外,將一道數學題的問題進行分解,所提出的問題由淺入深,貼近學生的認知結構,使學生經過努力思考可以獲取新知識,因此,達到了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克服了數學問題的難點,發(fā)展思維能力的目的,同時讓學生對問題的實質和轉化加以掌握。
例如高二教材上的一道例題:一炮彈在某處爆炸,在a處聽到爆炸聲的時間比在b處聽到爆炸的時間晚兩秒,爆炸點應在什么樣的曲線上?(此題教材上的解答還存在漏洞)
解決此題,可以設置以下幾個問題:
①在a處聽到爆炸聲的時間比b處晚,能說明什么?②若設爆炸點為p,聲音傳播的速度為v,你能否用一個式子來加以描述?學生容易得出式子|pa|-|pb|=2v。在學生得出這個式子后,可以設置第三個問題。③這個式子是否滿足雙曲線的定義,如果不滿足,原因是什么?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雙曲線的定義。加以比較后,可由學生閱讀教材上的解答,然后回答第四個問題。④這個解答過程與你的想法是否吻合,如果不是,應該如何解答?
通過這幾個問題的設置,將學生一步步引入到對此題的思考中來,同時讓學生充分獲得成功的體驗。另外,通過對教材上解答過程的漏洞的發(fā)現,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一種質疑的學習習慣。在解決了這個問題后,又可以提出新的問題:①若已知|ab|=800米,此時聲速為340米/秒,如何求出點p的軌跡方程?②我們求出了爆炸點所在的曲線,能否確定爆炸點的具體位置呢?應如何解決此問題?③若a、b兩處同時聽到爆炸聲,則爆炸點應在什么曲線上?
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一道比較簡單的例題充滿了血液,從而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體現了此題的重點并克服了難點。當然,這些問題也同時應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
4、每一堂課結束之后,小結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可以設置一些問題,通過學生的反饋,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如可以設置這樣的一些問題:請你敘述一下本節(jié)課我們共同學習了哪些知識點?請你回憶一下本課時我們掌握了些什么方法?請你回顧一下,通過這堂課我們要培養(yǎng)哪方面的能力?等等。
要讓提問在數學的課堂中更有效,設置有效的提問還遠遠不夠,提哪些問題,在何時提出,提問哪些同學,期望得到怎樣的結果,學生可能回答的情況及處理辦法等都要有明確的通盤設計。有些提問不一定要學生個別回答,甚至不一定要學生作出回答,關鍵要起到一個提示、引導、過渡的效果。有些提問不一定要學生口頭回答,也可以讓學生用書面的形式回答。課堂提問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進行設置,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特點,循序漸進,才能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目的。
- 上一篇:數學新課程教學應用論文
- 下一篇:企業(yè)服務機關作風建設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