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識教育討論課探索

時間:2022-05-18 03:35:34

導語:高校通識教育討論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通識教育討論課探索

1討論課的重要意義

經典閱讀和小班討論在通識教育課程中是相輔相成的兩個環(huán)節(jié)。當下很多綜合性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經歷如下環(huán)節(jié):一是教師課堂講解,二是學生課外閱讀,三是助教帶領學生小班討論,四是學生課后撰寫總結。相較而言,經典閱讀是整個過程的基礎,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最終目的都是更好地實現經典閱讀的良好效果,教師和學生理所當然地在整個過程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因此,助教帶領學生小班討論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輔助環(huán)節(jié),它的目的是協(xié)助教師和學生更好地完成經典的研究和學習。但是,這個環(huán)節(jié)并不因其“輔助”性質而減少重要性,它起著督促、檢查、深化和評價學生閱讀經典的重要作用。

2討論課的前提條件

討論課的順利開展需要某些前提條件:第一,確定班級人數。一般而言,討論課的學生數量應該限定在20位左右。道理很簡單,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助教必須能夠有效地掌控討論的過程,同時必須準確地評價學生的表現,這些工作能否做好,都取決于助教對學生的熟悉程度。人數過多,不免影響討論課的成效。第二,確定時間和地點。討論課的時間以2個小時左右為宜,時間太短的話討論不容易充分展開,時間太長的話參與者容易疲倦。討論課的地點以小型圓桌會議室或討論室為好。如果在普通教室中開展討論課,應該調整桌椅,至少保證參與者能夠面對面。這樣容易營造參與者之間的團體感和平等感。第三,布置討論主題和討論材料,這一般是主講老師的任務,但是助教和學生在獲知討論主題和討論材料之后,也要做好審題工作。有時候也要跟主講老師進行協(xié)調溝通,進一步弄清討論主題的具體含義,以及討論的重點和難點。如果學生普遍反映討論主題不易理解,或者閱讀材料過多過難,就應該及時向主講老師反映,以便做出適當的調整。第四,公布評價方式。助教應該預先公布評價方式,并且盡量細化評價方式,以便學生明了應該具體從哪些方面去努力。比如,可以從討論課的出勤、發(fā)言的次數、發(fā)言的質量、論文的質量等各方面進行評價,明確各環(huán)節(jié)所占分值。助教在討論課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記錄每位學生的發(fā)言次數和發(fā)言質量,以便客觀公正地評價。

3討論課的組織方式

討論課有多種組織方式,每種方式都有各自的優(yōu)點和局限。第一種組織方式:輪流發(fā)言。這是最簡單樸素的方法,具體而言,先讓每位學生分別發(fā)言,發(fā)言之后讓其他學生對其發(fā)言提問質疑,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形成討論。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式有時候要根據討論時間充裕與否進行調整,如果時間比較緊,就可以讓多位學生連續(xù)作主題發(fā)言,之后讓其他學生針對這幾個發(fā)言一起互動問答。這種方式雖然簡單樸素,但也有明顯的優(yōu)點,能夠保證每位學生都有發(fā)言機會,促使他們認真準備,積極參與。它的缺點是,主題發(fā)言過多導致時間不夠。第二種組織方式:世界咖啡。借鑒著名的世界咖啡(WorldCafe)討論交流方式,或許可以克服輪流發(fā)言時間不足的缺點。這種方式的大致流程如下:首先,由助教說明討論主題和討論方式;其次,全體成員分小組討論,比如20人分成4至5組,每組選出一名組長,組長組織小組成員進行第一次討論;第一次討論結束之后,除組長外,每個小組的其他成員離開本組,加入新的小組進行第二次討論;第二次討論結束之后,全體成員又回到原來的小組,進行第三次討論;第三次討論結束之后,每組組長向所有人匯報最終結果。這種討論方式不僅節(jié)約了時間,而且能讓不同觀點相互碰撞,有助于引發(fā)新的思考。但是,無論采取何種討論方式,要想取得較好的討論成效,前提都是參與者在討論之前認真準備。否則,時間總是不夠,積極性不高的參與者還會因為沒有強制的發(fā)言任務而怠惰。因此,進一步改進世界咖啡討論方式,加入預先準備的環(huán)節(jié)是必要的。第三種組織方式:預討論法。世界咖啡討論方式最突出的特點是現場小組討論。但是,通識教育討論課不同于一般會議討論,往往涉及大量的經典文本,需要充足的時間去閱讀和思考,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可能達到討論的效果。所謂“預討論法”,就是將小組內部討論環(huán)節(jié)轉移至正式討論課之前進行,讓學生在課下組成4至5人的小組預先準備和討論,之后在正式討論課上以小組為單位按序匯報和互動。這種方式可以更加節(jié)約時間,不僅每組的主題發(fā)言會更加充分,還可以留出大量時間讓組外學生提問或駁斥。每個小組的學生可以針對討論主題的不同方面進行準備。小組成員之間需要更多的配合,這就促使成員之間有更多課外交流。第四種組織方式:辯論會形式。預討論之后的正式討論課,效果往往更好,大多數小組分工會比較合理,各人所講的內容省去了不必要的重復和資料的堆砌,主題發(fā)言的層次會變得更加清晰,學生在自己選擇的角度上會挖掘得比較深。但是如果僅僅在預討論的基礎上,讓各小組匯報預討論結果,其他小組針對這些討論結果提問或反駁,討論的主題還是過于分散。這個問題可以通過集中歸納各組討論的主題,最后形成正反辯論題來解決。如此一來,整堂討論課就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各小組匯報預討論結果,其他小組提問或反駁,第二階段是助教總結出討論中呈現的問題,設置辯論題,讓學生自由辯論,這種辯論不必以小組為單位,而是可以讓每個學生自由發(fā)揮自己的觀點。由于通識教育與思政教育有很大的共性,下面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例,說明討論主題的設置或辯論主題的設置:第一章:說不盡的圓明園(圓明園應不應該重建?)第二章:江南造船廠的前世今生(如何看待曾國藩的功過是非?)第三章:改良與革命的競賽(辛亥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敗?)第四章:五四時期家庭和婚姻的變革(孝道的利和弊哪個更大?)第五章:紅軍長征的故事(反圍剿勝利的原因主要在軍事上還是經濟上?)第六章:抗日英雄的故事(正面戰(zhàn)場和敵后戰(zhàn)場的各自作用是什么?)第七章:國民黨潰敗的原因(主要原因是軍事方面還是政經方面?)

4討論組織者的角色定位

無論是教師還是助教,在組織討論課的時候都最好不要過分發(fā)揮自己的觀點,而是對學生的發(fā)言給予引導。但這并不意味著助教對討論主題可以不熟悉甚至很陌生。助教必須在討論的過程中控制討論課局面,讓學生圍繞主題發(fā)言,把不必要的離題引領回來,鼓勵不發(fā)言或少發(fā)言的學生多發(fā)言,適當打斷發(fā)言次數頻繁卻內容空洞的學生。這些只是最基本層面的工作。助教還要善于敏銳地抓住學生發(fā)言的真正含義,讓各個學生從不同角度闡述的共同的本質話題顯現出來,展示討論主題的深層含義。如果可能的話,助教應該結合具體的例子給予深入淺出的說明。所有這些工作應該建立在正確把握主講教師的講課意圖之上,甚至所舉的例子也可以借鑒主講老師。如此復雜的工作要在學生發(fā)言的間隙適當地總結提出,這是非常富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因此,助教一定要對相關知識具有足夠的積累和思考,最好能夠做到游刃有余。討論課的成敗取決于學生是否能夠深入理解討論主題的豐富含義,最終將這種理解落實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去,化為對具體的社會和人生問題的關注和思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抽象的理論和術語之上。這當然很難做到十全十美,可見做好助教工作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此外,助教在討論結束之后,要對討論課進行簡短的小結。討論課上每位同學的表現也都要仔細地記錄下來??傊?,討論課的組織者應該在引導討論時把握恰當的分寸,既不應該過于干預,也不應該放任自流。

5以讀書會補充討論課

討論課的根本盲點,是無法落實閱讀任務。根據調查問卷和平時經驗,學生普遍認為文獻閱讀、教師課堂講授、討論交流與發(fā)言、論文寫作四個方面都給他們很多收益,其中最獲益的是文獻閱讀和教師課堂講授。這很符合大學生初步接觸經典的實際情況,毫無疑問,對他們而言,最迫切的任務是閱讀經典原著和理解課堂講解,但是完全順利地完成這些任務還存在一些困難,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自己沒能花更多時間閱讀文本,最大的原因是“選課太多,擠不出來時間來”,還有接近一半的學生感到“原文較難理解,頻頻受挫”。對于文獻閱讀量較大的人文類課程來說,這些情況具有很大的共性,直接或間接導致學生覺得自己在“掌握閱讀原典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方面相對較弱。讀書會將通識教育的三種角色“教師、助教、學生”融為一體,在同一時間達成多種學習目的。特別是非研究性大學,缺少博士或碩士研究生,缺少助教的合適人選,以讀書會補充討論課更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方式。

參考文獻

[1]甘陽.文明國家大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

[2]陳獨秀.新青年(第四卷第六號)[M].北京:中國書店,2011.

作者:陸建松 單位:上海電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