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問題分析

時間:2022-03-01 10:16:04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問題分析

摘要:由于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農村產生了大量留守兒童,進而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相關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等多方面得不到必要的保障,他們面臨著生存發(fā)展的困境。針對目前留守兒童的現狀以及社會保障機制中存在的問題,筆者以為,需要建立健全有關留守兒童的社會保障機制、滿足其生存發(fā)展所必要的條件、改善其生存發(fā)展的現狀,以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關鍵詞:留守兒童;生存發(fā)展;關愛服務;社會保障

隨著城市化與工業(yè)化的迅速發(fā)展,許多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到城市打工以維持生計。這類人群的廣泛流動,使農村產生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即其父母或一方外出打工,留在農村獨自生活的兒童。他們通常和自己父母其中一人或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的親戚朋友一起生活,大多缺少獨立的生存能力以及必要的家庭關愛教育,且由于社會保障機制的不健全,使他們得不到必要的照顧,在較多方面,極易產生問題。社會保障是國家或社會依法建立、對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的制度安排。留守兒童社會保障是針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社會弱勢群體所建立的保障項目,主要是為解決其在生活、教育、健康等方面的困境。國家和社會應該建立有效的社會保障機制,借助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形式來解決留守兒童群體的問題。本文以畢節(jié)農村留守兒童為例,探索目前有關留守兒童社會保障機制存在的問題,依據現實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以期完善留守兒童的社會保障機制,營造其健康成長的生活環(huán)境。

一、我國留守兒童的現狀

依據《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我國農村地區(qū)17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超過6000萬,約占農村兒童數量的37.7%,全國兒童數量的21.88%。相對上一次全國抽樣調查的數據,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增加超過200萬,整體規(guī)模擴大,數量增多且分布較為廣泛。大量的留守兒童長時間都見不到父母,與父母聯(lián)系很少,其實父母可以通過電話等方式與孩子聯(lián)系、交流,同時定期探望孩子,以減少留守兒童的不安和困惑,提升留守兒童的心理指標。但事實并不如此,許多留守兒童不僅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照顧,而且還存在失學、無人照顧等困境。以畢節(jié)為例,不斷被報道的留守兒童案例令人惋惜,數量巨大的留守兒童群體生存現狀堪憂,需要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畢節(jié)市處于貧困地區(qū),經濟較為落后,為改變貧困的經濟狀況,很多人選擇外出打工,因此留守兒童較多。目前畢節(jié)市約有農村留守兒童37萬人,而其中無人監(jiān)護的多達3000多人。由于父母照顧、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群體存在的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畢節(jié)2015年被媒體報道了許多涉及留守兒童的事件。2015年5月,七星關區(qū)田壩鎮(zhèn)一名小學校長性侵6名留守幼女;6月,七星關區(qū)4名無人監(jiān)護留守兒童在家中服農藥中毒死亡;7月,畢節(jié)市一中學八年級的一名留守學生被同學在學校旁邊的小巷圍毆喪命;8月,兩個留守兒童在家中被殺害。多起案件的發(fā)生折射出留守兒童存在的安全、心理等方面的問題,這值得國家和社會的深思,需要政府出臺有力的政策保障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二、原因分析

(一)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不均衡

農村留守兒童產生的最根本原因是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不均衡。城市經濟迅速發(fā)展,人均消費水平較高,相比之下,農村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處于劣勢,農村家庭貧困現象較為普遍。為了提高經濟收入以及生活水平,很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到城市工作,但由于其經濟能力有限,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生活,只能將孩子留在家中。

(二)外出務工人員時間、精力不足

外出務工人員文化水平有限,大多從事勞動強度較大、工作時間較長的工作,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孩子,且大多數長時間在城市中打工,沒有空閑回家陪伴孩子,因此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

(三)收入水平較低

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水平較低,且不夠穩(wěn)定,遠遠不及城市職工的收入,大多數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水平無法保障整個家庭在城市中日常生活的花費。

(四)戶籍的限制

我國長期存在城鄉(xiāng)二元制戶籍制度,外出務工人員子女不能在城市里的學校順利入學,即使有學校接受,也需要高額的入學費用,很多學校以戶口不在片區(qū)為理由,收取借讀費或者插班費,其父母大多無法承受高額的費用。另外面向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建立的學校多為民辦學校,教學質量參差不齊,這些學校由于缺乏教育資金,校舍簡陋,基礎設施差,甚至存在安全隱患,面臨被取締的尷尬境地,有些甚至不如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高,父母不愿意孩子在這樣的學校就讀。

三、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家長長期在城市中務工,不能照顧孩子,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兒童,而缺乏父母照顧的孩子在心理、安全、教育等方面容易出現諸多問題,這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心理問題

父母或一方長時間外出務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jiān)護甚至是無人監(jiān)護,使留守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問題會影響他們的行為,造成不利的影響。很多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與其他人相比很容易產生自卑和孤獨心理,易造成軟弱內向的性格,使其變得孤僻、抑郁、不愿與人交流。長此以往,很多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怨恨的心理,不愿意與父母交談溝通,與父母越來越疏遠。而父母出于內疚,總是在物質上對孩子進行補償,無論是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大多會滿足,而忽略了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這不利于留守兒童形成正確的金錢觀與價值觀,影響其健康成長。

(二)教育問題

留守兒童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教育問題,包括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直接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隔代教育或者親戚的教育難以讓兒童得到正確的引導,同時部分監(jiān)護人文化水平較低,難以達到家庭教育的效果。家庭教育的長期缺失及不足使留守兒童難以得到正確的引導,易出現學習態(tài)度散漫及厭學的情緒。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校教育顯得更為重要,但是農村基礎教育設施落后,師資力量較差,部分教師教育水平較低,不注重德育,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無法起到積極的作用。調查數據顯示,留守兒童在校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由于學校管理的不到位,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他們常常出現行為偏差,而父母、老師出于內疚或同情的心理也不會進行很嚴格的管束,這就造成了留守兒童在教育上不容忽視的問題。

(三)安全保障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不能得到父母有效地照顧,易產生安全隱患。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通常是他們的(外)祖父母或者其父母的親戚朋友,這些人一般都年齡偏大,不能給予留守兒童較好地監(jiān)護照顧,且照顧他人的孩子還可能存在時間精力不足、責任心不夠的問題,有時會忽略兒童的安全保障。再加上農村生活環(huán)境較差,留守兒童自我安全保護意識不足,缺乏應變及自救能力,很容易被拐騙,發(fā)生交通意外、溺水等事故。

(四)生活保障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長時間缺乏父母照顧,他們的飲食和健康狀況甚至低于農村平均水平,且農村醫(yī)療條件相對落后,部分留守兒童營養(yǎng)不足嚴重,患病率高,有些特別困難家庭的留守兒童甚至買不起藥、看不起病,留守兒童身體健康存在隱患。同時,由于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匱乏,留守兒童的課余生活十分簡單,一些網吧、游戲廳應運而生,家長們不在身邊、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能力不足,導致這些地方成為孩子的主要娛樂場所。此外,農村賭博的盛行,讓許多孩子都沉溺于賭博或網絡游戲等惡習。

四、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原因不僅包括父母不在身邊照顧、監(jiān)護人監(jiān)管不力,政府有關留守兒童的社會保障政策缺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國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還不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但一直沒有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注,近年來,由于個別的案例被媒體報道,才逐漸得到各方關注。在此期間,一些問題隨著時間的積累更為嚴重,情況更為復雜,留守兒童的社會保障問題亟待國家和社會采取相關措施予以解決。本文針對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以及社會保障政策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議,希望可以進一步完善有關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保障政策,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一)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

要提升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水平,首先,應不斷完善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學界應該積極敦促政府出臺有關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醫(yī)療、安全、心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和保障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其次,明確政府、家庭、學校和社會應承擔的責任,使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基本生活的各項政策法規(guī)更具實際操作性,切實實施保障留守兒童利益的相關條款。最后,在加強農村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的過程中,要考慮到農村留守兒童的特殊性,把重點放在其存在的問題上,給予針對性的照顧。

(二)改革戶籍制度

政府要制定和落實優(yōu)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外出務工人員在城市中享有平等的經濟、政治、文化權利和社會權益。通過逐步改革戶籍制度,打破城鄉(xiāng)二元體制,使城鄉(xiāng)居民在就業(yè)、醫(yī)療、教育等方面的差距逐步降低。引導農村勞動力在城鄉(xiāng)的流動中,與家庭保持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進而減少留守兒童數量,更好地照顧孩子。

(三)改善農村教育水平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制定特殊的政策,如免收其學費、書費以及各種學雜費。首先在學校教育方面,政府財政要對農村留守兒童聚集的學校給予政策以及財政上的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加強學校的師資配備力量,提升教師素質,加強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大學生支教,為教師提供出外交流學習的機會,以提高其教學水平,使更多的留守兒童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其次在家庭教育方面,可以由政府從村委會和學校中挑選合適的人選擔任留守兒童的“愛心媽媽”,由政府補貼提供服務,對留守兒童的人生觀、價值觀等進行引導。在學校中開設家庭教育課程,由專業(yè)老師扮演父母的角色向留守兒童教授正確的家庭觀念和家庭教育,定期進行心理疏導,彌補其父母不在身邊而導致的家庭教育缺失。

(四)加強安全保障

在學校開設安全教育課程,通過播放教育片、紀錄片或圖片展等方式,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講授基本的避免生活中受傷害的方法以及提高解決簡單的安全危機的能力。由學校安排專門人員接送留守兒童上學、放學,保護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周末和假期時,由村委會指派專門人員上門定期檢查安全設備和電器廚具,降低安全隱患。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對留守兒童基本信息進行登記和整理,隨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狀況。同時,應加強村委會、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進行追蹤了解,針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教育和管理。村委會應組織留守兒童進行常規(guī)體檢并對其父母或監(jiān)護人進行即時反饋,使其父母可以準確了解孩子的情況,并根據檔案記錄及時進行幫扶,保障其基本生活。

(五)提升社會關注度

政府應重視社會力量,調動社會積極性,提升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群體的關注度。政府可以通過媒體等手段讓人們了解到留守兒童和外出務工人員的生活狀況,呼吁愛心人士設立慈善基金、組織相關的慈善募捐活動,組織優(yōu)秀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同時提高社會公眾公益意識,利用全社會的力量來幫助留守兒童這一弱勢群體。只有政府、社會、家庭形成合力,才能保障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促進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發(fā)展及社會和諧發(fā)展。農村留守兒童是近年來社會經濟背景下產生的特殊的社會弱勢群體,他們需要國家和社會給予足夠的重視。本文通過分析留守兒童群體存在的困境,建議相關部門應不斷健全留守兒童社會保障體系,改善其成長環(huán)境,保障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作者:朱習 李蔓婷 單位:內蒙古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欣然.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政策問題淺析[J].保障論壇,2011(5).

[2]張紅霞.當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簡析[J].文教資料,2013(12).

[3]董溯戰(zhàn).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權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12(2).

[4]劉云涵.留守兒童的社會保障政策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1).

[5]仇曉光,于靚.保障民生法律問題研究——以“留守兒童”社會保障為中心的考察[J].法制與社會,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