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法學教育問題
時間:2022-07-10 10:51:17
導語:現(xiàn)代法學教育問題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當代中國法學教育的缺陷
在本科教育階段,法學教育的缺陷主要表現(xiàn)為教育模式不成熟,難以開發(fā)出學生的潛力。首先便是教師的灌輸式教育。教師教學難以克服單向性和封閉性。雖然,教師上課的受眾是學生,但教師在準備乃至上課的整個過程中,很少與學生的互動,而是著重于將自己已經(jīng)準備好的知識點和知識單向性地灌輸給學生。老師的教學封閉在教的體系內,而幾乎不考慮學生學的因素推動,老師往往沒有明確的“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創(chuàng)造性思維或批判性思維”的目標要求。在這樣單向性和封閉性教學模式之下,老師很難獲得對自己教學的準確反饋,更多地關注了自己的講授和知識的傳遞,卻較少真正關注育人。其次是學生學習難以克服被動性、消極性和應付性。教師單向性和封閉性的教學形式,雖然可以使細心傾聽的學生更多地了解相關課程的教材內容和老師對課程的詮釋,但卻難以使學生們真正投身和參與到課堂中,認真學習的學生們忙于記下老師所講的每一句話,以作為日后復習考試的重要依據(jù),但卻無暇對老師的講授做出積極的思考和分析。就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自己的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了多少不見得重要,但對評價課程學習如何的傳統(tǒng)機制即考試和考試成績還是十分關注的。到期末考試前,全都是忙于突擊閱讀教科書中的重點章節(jié)、背法條和背課堂筆記,即使是平時不到課或少到課的同學,經(jīng)過這樣一番忙活,考試成績也不一定比平時聽課的學生差。學生在傳統(tǒng)課程中的考試成績及其在班級、年級中的排名,對于學生具有極其重要的追求價值,是非常重要的評價機制,對于其評定獎學金、評優(yōu)以及免試保送攻讀研究生等均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從碩士研究生層次來看,這一階段的缺陷主要表現(xiàn)為法學教育向著大眾化教育方向速滑,與本科教育不同,研究生階段的教育本應該是精英化教育,但是我國近些年來,對于這一塊卻呈現(xiàn)泛化教育。高校擴招,廣納生源,考研大軍年年翻新,而畢業(yè)后的卓越精英人才卻寥寥無幾,難成正比。究其原因,在于教學過程出現(xiàn)了狀況,無論是“教”還是“學”都脫離了正規(guī)的軌道。如今的法學教育,僅僅只是在形式上符合這樣的特點。實際上,每年入學的學生水平良莠不齊,人數(shù)多,導師的負擔加重,只一篇畢業(yè)論文來評論水平高低,也是畢業(yè)通行證,如此簡單,學生亦開始松弛。另一方面來講,為了將來能有一份好工作,學生們不得不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如今的就業(yè)壓力迫使學生一切以就業(yè)為先,那么對于學術的研究就只能靠后了。如此,入學門檻低,教學要求低,畢業(yè)能力低的局面形成,并且出現(xiàn)惡性循環(huán),使得研究生階段的法學教育頻頻亮紅燈。
2、當代中國法學教育缺陷的原因分析
首先,我國法學教育起步晚,發(fā)展環(huán)境特殊。從我國法學教育的發(fā)展歷史可以看出,法學教育的產(chǎn)生是被動而且充滿問題的。晚清時期順應新式教育而興起,帶著強烈的西方氣息,因為其產(chǎn)生的被動型,法學教育的本身缺乏本土性,它的發(fā)展基礎也顯得薄弱甚至是畸形的。其最初的目的不在于有利社會的法制化,而是純粹的運用于官方,也就是說是對于官吏的培訓,依托法學教育的法政機構簡言之便是官吏培訓機構。所以其一方面受到保守派的政治扭曲,一方面又受到西學風的沖擊,在夾縫中逐漸發(fā)展的法學教育自然而然缺少了現(xiàn)實的基礎和內在成熟性。其次,我國法學教育理念落后。目前我國關于法學教育的思想很大程度上還屬于應試教育范疇,忽視學生個人特長、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等綜合素質的發(fā)展,是一種畸形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教育理念影響下,法學教育一直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在教育內容上存在問題表現(xiàn)在:一是基礎理論重視不夠。二是忽視相關學科知識的教育。很多法學院校不重視學生的文史哲教育,甚至不開設與法學專業(yè)密切相關的政治學、經(jīng)濟學、證券、保險、法律實務等選修課程,沒有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舉例本科教育,四年教育,絕大部分學生每天穿梭于各個教室上課,下課即不再翻看課本,每學期究竟學到了什么,很多同學一片茫然,大家只在臨考之前開始翻看教材,記憶重點章節(jié)以便應付考試,這樣,考試結束后悉數(shù)還給老師,這樣的教學模式從小學入學一直延續(xù)到大學教育,培養(yǎng)出的僅僅是試卷上的“人才”。而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法學教育還需要繼續(xù)完善。最后,缺乏法律信仰。在中國古代社會,“法即是刑,刑即是法”的觀點如此牢固地樹立于先祖?zhèn)兊哪X海之中以至于連同法律接觸的人都會被認為是刁民的代表而遭到主流社會的排斥,所謂的信仰更是無從談起。現(xiàn)在,依法治國被寫入了黨綱和憲法中,人們對法律的認識提到了一個從未有過的高度,但客觀地講,法律信仰的普遍缺失仍然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立法的粗糙到執(zhí)法的隨意,從社會整體對法律制定修改的漠視到個體守法中的惡意規(guī)避,法律信仰缺失的影子的確隨處可見。從古至今,中國社會一直存在著對法律信仰的缺失,究其原因,可以從我國傳統(tǒng)的法律文化傳統(tǒng)、民族心理習慣、法治的現(xiàn)狀,甚至法學理論等角度來剖析?!胺尚叛鍪且韵嘈欧墒俏覀兩畹那∏幸?guī)則,并確定其(實在法)永遠有待完善為特征的”。
“信仰法律并不要求我們成為法律的奴隸,恰恰相反,唯有信仰法律并在此基礎上采用護法行為才能成為法律的主人”。為此,我們需要花更大的力氣來培養(yǎng)我國的法律信仰,這來源于公民權利意識的日益增強,同時努力建構公正的司法體制,增強公職人員的守法觀念,并且揚棄法律工具主義,這樣才能形成真正對法的認同和尊崇。中國的法學教育走到今天,經(jīng)歷了一切列艱辛曲折的路程,當代的法學教育對于國家的法制建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在肯定它的進步和重要意義的同時,要反思、比較、吸收借鑒、不斷創(chuàng)新,最大程度地改進其中不合理因素,將改革的呼聲和行動深入到社會各個角落。
- 上一篇:民政局五保實施方案
- 下一篇:畜牧局簡政放權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