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鋼琴教學融合民族音樂論文

時間:2022-01-26 02:30:35

導語:高校鋼琴教學融合民族音樂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鋼琴教學融合民族音樂論文

一、高校鋼琴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元素融合的必要性及現(xiàn)狀

(一)民族音樂文化元素在我國鋼琴作品中的運用民族音樂植根于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之上,民族鋼琴作品也自然植根于我國傳統(tǒng)音樂這塊肥沃的土壤之中。因此,我國民族鋼琴作品無論是在取材、主題還是在創(chuàng)作手法、演奏技法方面,都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我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文化的突出色彩。比如《第一新疆舞曲》取材于維族舞蹈、《賣雜貨》取材于廣東鄉(xiāng)村農民趕集的場景、劉莊的《變奏曲》改編自《沂蒙山小調》等等,這些優(yōu)秀的民族性鋼琴作品,都大量吸收了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元素中的無限精華,成為我國鋼琴作品經久不息的創(chuàng)作源泉。

(二)民族音樂文化元素融合的必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彈奏很多外國作品,也具有非常扎實的鋼琴彈奏功底。但是這些學生在彈奏我國民族音樂作品時,都會力不從心,無法達到理想的演奏效果。比如在彈奏《蘭花花》、《陽關三疊》等傳統(tǒng)且經典的民族風格作品時,往往會顯得蒼白無力,平淡無味。究其原因就是在長期的鋼琴教學中,忽視了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音樂元素的融合與教育。很多鋼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少融入民族音樂元素,也很少要求學生彈奏一些中國民族音樂作品,這就勢必會造成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忽視,甚至陌生。高等音樂教育在以鋼琴教學為載體的情況下,不僅需要在技術技巧方面進行深度挖掘和傳授,還應該在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承方面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深、更廣的接觸到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元素,也可以進一步擴展學生的專業(yè)知識領域,提升學生的鋼琴彈奏技能。而且這對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思想教育也具有深刻意義。

(三)鋼琴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元素融合的現(xiàn)狀鋼琴傳入我國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歷史,而一直以來,高校的鋼琴教育都以西式教育為主。雖然目前我國高校鋼琴教學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和完善的體系,但在西式化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教師和學生的歐式音樂色彩都占著絕對的優(yōu)勢,從而忽視了對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視和運用。在鋼琴教師方面民族音樂文化意識相對淡薄,在教材方面中國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和質量也比較有限,加上高校在民族化課程設置方面的滯后,直接影響了鋼琴教學對民族音樂文化元素的傳承和融合。

二、高校鋼琴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元素融合對策

(一)在鋼琴教學中引入中國風作品中國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元素與西方音樂藝術整合的結晶。中國風的鋼琴作品不僅體現(xiàn)了我國民族音樂的審美,也體現(xiàn)了對外來文化的尊重。因此,在高校鋼琴教學中,應該積極改變過去由外國作品“一統(tǒng)課堂”的局面,而應該適當?shù)囊胍恍┚哂兄袊L格的鋼琴作品。在鋼琴教學中引入中國風作品,可以讓學生對中國作品的演奏真諦進行全面掌握,這是發(fā)展中國風鋼琴音樂教學的重要前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首先了解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元素內涵,強調“天人合一”“形神兼具”的音樂形象。教學前引導學生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深入了解,加深學生對作品風格及彈奏手法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盡量引導學生去體會中國風作品的審美傾向,并培養(yǎng)學生在中國風作品方面的感悟力和創(chuàng)造力。

(二)把握好民族風格作品的教學方法在作品選擇方面對于一些剛接觸民族音樂作品的學生,可以選擇一些入門級的作品。針對剛接觸民族音樂作品或改編曲的學生,教師應該注重其演奏技能的培養(yǎng)和訓練,同時利用一些民歌改編曲來培養(yǎng)學生的對音調的掌控能力;對于有一定基礎的學生,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選擇一些多聲部的民樂鋼琴作品。比如《中國鋼琴民曲30首》。需要注意的是,在民歌改編鋼琴曲教學方面,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對民歌所流傳的地域充分了解,還應該對民歌的曲調和語言特征進行掌握,使學生能夠通過歌詞來體現(xiàn)民族音樂的特色。在教學內容上,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民族改編曲調試調性、樂名劃分以及演奏方法的能力,做到基本技術的培養(yǎng)與訓練。在民族改編鋼琴曲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采用鄰指彈奏小三度“五聲式級進”,或者彈奏一些特殊音調與音型的問題。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民族風格作品,教師應該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手指技能訓練。另外,由于民族風格作品的節(jié)奏主要以散板的變速節(jié)奏、復合節(jié)奏以及即興自由的顫音為主。如果學習練習起來較為吃力,可進行分拆練習,對一些技術難點進行解決后,再將節(jié)奏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樂句,這樣不僅可以快速提升學生節(jié)奏把握的準確性,也可提高學生對民族風格音樂的認識。

(三)在鋼琴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音樂意識鋼琴音樂雖然源于歐洲,但在引入我國后,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揚,同時,也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民族音樂可以說是我國一切音樂藝術的根基,民族音樂文化及民族音樂元素的影響范圍不可小覷。在鋼琴教學中,教師不應該拒絕任何具有民族色彩的音樂文化。我們在積極吸收西方鋼琴音樂教學理念與音樂精華的同時,也應該將我們本民族的文化特點結合到其中,即做到“洋為中用”,又做到“融會貫通”。鋼琴教師不能單純的將鋼琴教學看做是一種對外來樂器的技能傳授,而應該認識到民族文化教育在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鋼琴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中國作品的學習,也應該時刻注重對學生進行民族意識的培養(yǎng),使民族音樂文化元素深深扎根于學生的意識當中,也使學生的愛國思想得到強烈激發(fā),以便在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能夠以民族思想為指引,將民族音樂發(fā)揚光大。

(四)開設具有民族音樂特色的鋼琴技能課程學生有了較強的民族意識后,還需要一個民族音樂的應用環(huán)境和應用平臺,有一雙能夠傾聽并欣賞民族音樂的耳朵。因此,高校乃至社會都應該積極構建出一個中華母語音樂文化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高校應該秉承中國音樂教育家一直以來不懈的追求,在音樂教學中開設民族音樂理論類課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杜亞雄老師就已經編寫了比較系統(tǒng)的《中國樂理》,管建華老師也在《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一書中,對高校的民族音樂文化教育教學提出了具體的建議。目前我們的相關部門及高校領導,也應該積極組織一些優(yōu)秀的音樂教師和鋼琴教師編寫出一套具有民族音樂文化特色的視唱練耳教材或鋼琴教材,各高校的鋼琴教研人員也可以將現(xiàn)有的《民族音樂概論》、《民歌》等課程中的民族音樂元素引入到鋼琴課程中。通過鋼琴的課堂教學,讓學生通過實踐來體會我國各地民歌及民間小調或原生態(tài)歌曲的文化內涵和音樂魅力。這對幫助學生樹立民族音樂文化思維具有重要作用,也更加有利于學生對中國鋼琴作品的審美和體會。

(五)鋼琴教學應注重在民樂元素運用方面的實踐民族音樂文化元素與鋼琴教學的結合,不僅可以提高高校鋼琴專業(yè)學生的演奏水平,也可以鞏固學生的民族文化修養(yǎng)。但只在鋼琴教學方面重視對民族音樂文化元素的融合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將這種教學思想延伸到鋼琴課外及實踐過程中。比如,在鋼琴教學中可以定期舉行一場“民族鋼琴作品”的專題音樂會,音樂會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也可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揚起到重要推動作用。一場主題明確的鋼琴音樂會,需要從籌備初期的多個方面來進行充分準備。在人員選擇方面,要想將民族鋼琴音樂作品演奏好,需要選擇一些不僅樂感好,而且技術嫻熟的學生,同時還需要這些學生具備極好的舞臺表現(xiàn)力,這樣才能將民族鋼琴音樂作品演繹的更加完美;在演奏曲目的選擇方面,可以盡量選擇一些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民歌、民樂改編鋼琴曲,以達到通俗易懂的演奏目的;另外,音樂會舉辦之前,教師還需要做好教學安排工作。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演奏技能進行提升,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快速進入音樂角色的能力。因此,教師在訓練時,應該幫助學生充分利用肢體語言與情感表現(xiàn)的雙重作用,將平時很少做的一些夸張動作,在表現(xiàn)情感的時候大膽的釋放出來,并進行反復的訓練,以便為音樂會上的實踐演奏,增添高潮色彩。

三、結論

我國幾千年來凝結而成的音樂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影響著歷代中國人的思想和精神,甚至影響著整個世界的文化發(fā)展。可見,在高校鋼琴教學中融合民族音樂文化元素是非常必要的。學生通過對民族音樂的接觸,能夠更深刻的了解中國音樂文化內涵,在提升其對中國音樂作品的審美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鋼琴彈奏技能。既有助于對我國優(yōu)秀民族傳承,也有助于鋼琴教學內容的充實與拓展。因此,我們應該積極主動的去尋找鋼琴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元素的整合途徑,對鋼琴教學進行不斷補充和創(chuàng)新。

作者:胡瓊方單位:湖南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