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中小學英語教學關聯(lián)的探討

時間:2022-04-21 09:32:00

導語:解決中小學英語教學關聯(lián)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決中小學英語教學關聯(lián)的探討

經(jīng)常聽到預備班的家長說,“我的孩子小學里英語很好,可是進了中學怎么越考越差?”或是聽到預備班的老師抱怨:“預備班的孩子怎么都不會?”預備班的學生在進入中學之前已經(jīng)學習了五年的英語,初中英語學習已經(jīng)不再是零起點,有的孩子接觸英語的時間甚至更長,他們對基本的英語交際用語、簡單的句型以及基本語音知識都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在他們在進入中學之后卻發(fā)現(xiàn)不能適應中學的英語學習,中小學之間的“鴻溝”使許多預備班的孩子無所適從,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似乎也逐漸在消退,甚至對英語學習甚至產(chǎn)生了懼怕的心理。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兒,解決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一、產(chǎn)生問題的原因

1.教材之間的差異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階段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讀懂并講述簡單的故事。小學英語教材基本上是圖文并茂,講究直觀性,比較多的閱讀材料都是以對話形式出現(xiàn)的,單詞量較少;即使從五年級開始有一些語篇,篇幅也較短。

而中學英語課文則比較復雜,更多的是直接一個或者多個語篇,單詞量較大,要做到能讀懂小故事及其他文體的簡單的書面材料。《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xiàn)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diào)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促進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飛躍。

2.教學方法之間的差異

小學英語內(nèi)容簡單、易學,學生在課堂上幾乎是邊學邊玩。而且依據(jù)小學生心理、年齡特點等,小學英語教師特別注重創(chuàng)設教學流程,采取形式多樣的教法,積極創(chuàng)設情景,把聽、說、讀、寫和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但其不足之處是教師一般都較重視句型和單詞的機械記憶,而忽視了讀音的準確性;過重的強調(diào)學生的口語,而忽視了學生語法知識的發(fā)現(xiàn);過重的強調(diào)課堂活動的形式,而忽視了活動的效果;過重的強調(diào)課堂的習得;而忽視課后的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但課堂比較松散,內(nèi)容安排欠科學,不注重知識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教學目標往往不夠明確。教學如Ilike…這樣簡單的句型就能機械地操練上大半節(jié)課而初中的英語學習,語言學習的內(nèi)容較多,學生除了感知材料外,還必須理解語言材料,這就要求學生學會理性思維的方法。英語學習有了不小的難度要求,已不再是簡單的背誦和復述,兼顧到聽、說、讀、寫等多方面的能力,對語法也有所要求,需要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但是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學生訓練機會少。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不高,實際運用英語交流活動的能力就不強。

3.學生之間的差異

小學生剛學英語時基本都在同一起跑線上,年齡小,好奇、好動、好勝心強,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很感興趣,能夠大膽積極地舉手發(fā)言,喜歡活動,模仿能力強,愿意表現(xiàn)自己。只要知道一點,就能大膽積極舉手發(fā)言,遇到問題也能主動向老師和同學請教,也愿意互相幫助。而預備班的學生覺得自己長大了,常常仿照大人的方式去行事,處理問題片面輕率。對越來越難的英語已不再感到新鮮,同時,他們的害羞感增強,擔心犯錯的心理負擔也越來越重,對學習困難估計不足,思維能力仍處于發(fā)展變化階段。學習興趣的逐漸喪失也導致了進入初中的英語學習愈發(fā)顯得困難。

4.教師之間的差異

小學教師上課比較活潑,多采用直觀法組織教學,課堂內(nèi)游戲、討論、表演等形式豐富,注重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熱烈,教師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不足之處則是部分教師讀音的準確性有待提高,對重點的把握也值得商榷。中學教師對難點、重點的把握比較準確,對知識點的落實比較到位,但是老師為了應付中考,教學中大量的語法講解使課堂不再像小學那樣,從而使課堂活力不夠,用學生的話說“老師總是一本正經(jīng)”。

二、解決的方法

1.注重教材銜接,達到融會貫通

無論采用的是哪一種教材,初中英語教師都應熟悉中小學英語教材,這兩個學段的課程標準,了解教材中每一課的重點難點,以便有目的地設計可行的英語教學方案,以便融會貫通,達到新舊知識的自然過渡。通讀小學英語教材,熟悉小學英語教材教法;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到小學去聽小學英語課,與小學老師交流中小學英語教學信息,以便掌握小學英語教學規(guī)律,明確小學五年級英語與中學預備年級英語的相同相異處,以便找準銜接點,包括詞匯、語法項目和語言功能等。例如五年級的牛津教材已出現(xiàn)了一般將來時,那么在六年級再教一般將來時就可以用五年級學過的句予來舉例和練習,創(chuàng)設一個熟悉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溫故中知新。

初中教師更應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有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可對教材的內(nèi)容、編排的順序做適當?shù)恼{(diào)整或是取舍,以使教材的內(nèi)容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和需要。

2.注重興趣培養(yǎng),發(fā)揮主觀能動

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興趣是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迸d趣是學生學習的巨大動力,怎樣使學生從“要我學”轉變成為“我要學”,關鍵是激發(fā)他們的興趣。

(1)保護學生的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應根據(jù)班級實際情況,不斷尋求更好的教法。比如對于背誦課文,學生一般頗感頭痛。但是如果把每一篇課文都盡可能設計成情景對話,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增加。在爭先恐后表演對話的過程中,他們不知不覺就能把課文背誦出來。在班級里我推行的是小組表演。

(2)運用多媒體教學,挖掘教材內(nèi)容的趣味性。多媒體技術、網(wǎng)絡技術的普及為我們的英語課堂情景教學改革提供了契機,注入了活力。將學生置身于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讓學生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領悟語言,操練語言,運用語言,效果一定會更好。在教學運用IT技術,把英語學習的情景設計得生動活潑,富有創(chuàng)意,圖、文、聲、像并茂,學生各種感官受到刺激,更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更有利于他們語言能力的提高。利用計算機的動畫演示和學生的實際操作,發(fā)展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拓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與獨特性。例如在教新世紀英語六年級上《SchoolRuleS》一課時,我并沒有直接進入課文教學,而是利用了自己拍的一段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改編的錄像來引出這課的主題。錄像中的主角就是班級里的學生,內(nèi)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又切合課文,這樣學生既覺得很有趣,又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到了本課的內(nèi)容中去。

(3)此外,預備班的學生好勝心強,根據(jù)這樣的特點,還可以采用小組比賽,講英語幽默故事,唱英語歌曲,閱讀英語趣味短文等多種形式,調(diào)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3.注重習慣養(yǎng)成,做到事半功倍

習慣是個人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習慣是把信念變?yōu)榱曅?,把思想化為行動的過程。具有良好學習習慣不但能使學生在學習上取得較好的成績,而且能使其終身受益。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就會趨向定型化、穩(wěn)固化,不必別人的幫助提醒,不必再花費什么意志努力。學習過程中良好習慣都會不自覺地表現(xiàn),從而能使教師減輕教學負擔,使學生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學習中長期受益于良好的習慣。在英語學習中具體就是做到:

(1)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找出問題。沒有預習,對將要學習的內(nèi)容沒有一個概略的了解,在聽課過程中,學生不免就有生吞活剝的感覺;

(2)課內(nèi)認真聽課和做筆記,積極思考,積極提問韻習慣,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知識的習慣;

(3)課后整理筆記,完成家庭作業(yè),及時復習,鞏固提高的習慣;

(4)早上朗讀,晚上默讀,發(fā)現(xiàn)語法規(guī)則,獨立歸納語法規(guī)則,自覺運用語法規(guī)則進行真實情景下的言語交流的習慣;

(5)善于積累的習慣,讓學生隨時注意記錄一些有用的詞、短語、精彩的句子和短文,還要他們經(jīng)常翻閱或背誦,并多加模仿運用,使優(yōu)美的詞、各種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爛熟于心。為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和培養(yǎng)語感奠定堅實的基礎。

(6)用英語思考的習慣,增大語言實踐量,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教師堅持“盡量使用英語,適當利用母語”的教學原則,以減少學生對母語的依賴性和母語對英語教學的負遷移。教和學都盡量不甩母語為中介的翻譯法,即使使用也應該加強分析對比。要求學生從使用英漢雙解詞典并逐步過渡到使用英英詞典。

在實際的生活中,我也鼓勵學生用英語進行相互之間的問候。無論在校園何處碰到同學,都用簡單的語句打招呼:“Hi!”“Howareyou?”等,教室內(nèi)的設施更是加上英語名稱標示。課外英語環(huán)境營造,對于學生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也會逐漸養(yǎng)成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習慣。

4.注重方式轉變,爭取與時俱進

在實行二期課改的今天,新教材與舊教法之間的沖突尤為明顯。過去沿用了十幾甚至幾十年的單向傳遞的教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怕少講、少寫;學生怕少聽、少抄。這種單一的傳遞方式,形成了課堂教學的沉默氣氛,在這種教學氣氛中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知識,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的積極性得不到發(fā)揮,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愉快和成功的感受,漸漸地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自信心。其實語言是聽不會、抄不會的,學生成為了語言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不是積極的語言使用者。

平鋪直敘的教學方法,單一的教學手段,使得許多剛從小學活潑課堂進入中學的預備班學生尤為不習慣。因此,我們教師必須改變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盡量創(chuàng)設交際環(huán)境,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來,讓學生在學中用,用中學。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新教材的特點可采用各種方法,如“表演法”、“競賽法”、“游戲法”等,持續(x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教單詞或句子時老師也可以充分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使學生理解單詞或句子,帶領學生做動作,甚至做夸張的動作或用夸張的朗讀語調(diào),學生們特別喜歡。講到strong這個單詞時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strong的含義?;蚴亲寣W生扮演各種角色,除了扮演課文中的角色,還可以讓他們上講臺當“小老師”,領讀單詞或句子,;或者鼓勵學生根據(jù)學過的單詞,自已編小故事講給同學聽。

組織開展各種競賽活動,激勵學生大量記憶單詞和閱讀,給學生一個自我表現(xiàn)和展示的機會,由于大多數(shù)預備年級學生都具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特征,因此經(jīng)常性的小組兔賽活動能夠督促他們復習和鞏固所學知識內(nèi)容。

而游戲幾乎是:每位學生最愛參與的活動。不過做游戲要調(diào)控得當,應該有條不紊且時間合理,否則一些調(diào)皮的學生會鉆空子,只顧玩耍會浪費寶貴的時間。

另外,多給學生表揚,少給學生指責和批評,及時鼓勵學生的成功,耐心誘導、啟發(fā)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興趣,使學生保持學習的熱情。

英語教學趟程是是個連貫的過程,小學英語、初中英語決不是無關的對立的兩個個體,而是有機的統(tǒng)一的整體。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今天,這種銜接顯得尤為重要。它既可以讓預備班的學生在學習上順利的由小學向中學轉軌,同時也是我們老師轉變觀念,在教學上由舊課程向新課標轉軌的過程。我們可以在預備班這樣一個起始年級上,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升學生的英語素質和綜合能力,成功搭建一座跨越鴻溝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