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出版市場發(fā)展探討
時間:2022-01-18 10:34:39
導語:文學出版市場發(fā)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7年4月23日,上海思南公館小廣場上舉辦了一場主題為“致敬出版人”的世界讀書日特別活動,活動請來了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譯林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上海分社和北京新經典等國內著名出版社的資深出版人,大家集聚一堂,共同探討的一個話題就是,在移動互聯(lián)網深刻影響日常生活的時代,在中國,出版業(yè)竟然“回暖”了嗎?這是中國出版行業(yè)關注的一個話題,也是中國社會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一個微觀體現。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與之相伴的精神生活需求日益旺盛,我國文化產業(yè)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正是由于新時代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文學作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與機遇。1.圖書市場結構的變化。2016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銷售碼洋規(guī)模為701億元,同比增長12.3%;2017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總規(guī)模超800億元,同比增長14.55%;圖書品種數同比增長8.19%,其中,大眾圖書所占碼洋迅速提升,從2012年的57.25%上升至2016年的61.37%。隨著社會消費升級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圖書市場逐步呈現向大眾圖書傾斜的趨勢。所謂大眾圖書,即文藝類、少兒類、社科類和生活休閑類4個品類。在大眾圖書市場中,文藝類占據了30%以上的銷量,是大眾圖書中僅次于少兒類的品種,也是大眾圖書每年增長的主要動力。其中,2017年文學圖書總定價更是達到193億元,占比達12%。2.原創(chuàng)文學質量下降。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讀者的閱讀興趣逐漸偏向務實和功利。近年來,文學出版呈現多樣化的狀態(tài),嚴肅文學全面潰敗,新一代作家群體的青春文學、穿越小說、盜墓小說、職場小說、官場小說等娛樂或類型文學占據主要份額。娛樂或類型文學由于模式簡單,可模仿性強,創(chuàng)作周期短,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大量出版商跟風創(chuàng)作,手法越來越簡單粗暴,作品的質量令人擔憂。文學出版市場根據讀者需求的變化,有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方向,多種類的文學出版方式動搖了原有以精品文學出版為主的文藝出版社。這樣的結果就是,許多出版社為了迎合市場,投入大量精力轉做健康類或經管類圖書,減少甚至放棄推出文學類圖書,使得原創(chuàng)的文學作品數量和質量有所下降。3.碎片化閱讀影響變化。碎片化閱讀方式的興起,同樣沖擊著文學出版市場。在讀者中占據較大比例的青少年讀者,不再以紙質讀物作為主要閱讀物,而是大幅度轉向閱讀電子讀物。碎片化閱讀不僅影響著讀者,也影響著作者,讓作者很難沉下心寫作。文學類圖書,特別是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周期相對較長,創(chuàng)作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準備期。所以,碎片化閱讀時代,無論是出版商還是作家,都應該尊重圖書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文學精品是經得住市場考驗的,碎片化閱讀時代不妨礙實施精品戰(zhàn)略,出版社只有努力推陳出新,多出優(yōu)質圖書,才能抓住讀者群體,獲得口碑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二、文學出版市場回暖趨向探討
2018年8月28日,中國出版協(xié)會文學藝術出版工作委員會組織舉辦的2018年社長年會在吉林長春舉行,會上提到,2018年上半年,我國文學市場增長率雖然較2017年有一定程度下降,但是經典重印圖書規(guī)模加大、新作首印穩(wěn)中有升、讀者閱讀認知逐步提升等,這些都預示著文學出版市場有回暖趨向。1.國家政策支持和文學獎項評選。2014年,全民閱讀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強調,文化是民族的血脈,要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提升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水平,倡導全民閱讀。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到,“要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互聯(lián)網內容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業(yè)態(tài),加快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倡導全民閱讀,建設學習型社會”。這是自2014年起,“全民閱讀”第五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黨和政府對公共文化建設高度重視,為扎實地推進全民閱讀深入有效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種環(huán)境下,全國各地積極開展“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全民閱讀活動。2018年1月1日,期盼已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正式施行,它規(guī)定了公共圖書館“應當將推動、引導、服務全民閱讀作為重要任務”,對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穩(wěn)步向前發(fā)展,對我國公共文化事業(yè)的提升都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黨和政府對公共文化建設的大力支持下,我國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由2012年的76.3%上升到2017年的80.3%,全民閱讀的持續(xù)深入推進為文學出版市場回暖創(chuàng)造了條件。與此同時,我國對文學作品的評選也對文學圖書的銷售起到推動作用。目前,我國有很多文學獎項,比如為鼓勵優(yōu)秀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而設立的茅盾文學獎;為鼓勵中國優(yōu)秀中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和評論作品的創(chuàng)作,鼓勵優(yōu)秀中外文學作品的翻譯而設立的魯迅文學獎;以鼓勵新人為主的馮牧文學獎等,以及由各個出版社組織的如百花獎之類的獎項。這些獎項評比推選出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中,有許多熟悉的作品,如《蛙》《推拿》《一句頂一萬句》《塵埃落定》《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白鹿原》等。對于社會普通讀者來說,各類知名文學獎項的獲獎作品是各類專家從專業(yè)角度為大家挑選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省去了讀者在書海中甄別篩選的時間和精力,為獲獎文學作品的銷售做了無聲的推廣和宣傳。2.經典作品的再版帶動銷售。經過時代沉淀的經典文學作品有著歷久彌新的文化價值。對于普通讀者來說,經典作品可以一讀再讀,每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對于出版機構來說,經典作品可以一版再版,可根據時代的發(fā)展和歷史材料的不斷出現進行補充完善。也正因為如此,在各大實體書店、當當網等暢銷書排行榜中,再版的經典作品始終占有一席之地。比如修訂版本的《張愛玲全集》、再版的《白鹿原》、因電影熱映而再版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等諸多經典作品。經典作品的再版不是對原版內容進行簡單的印刷出版,而是要修正前一次出版時不夠完美、不夠理想的情況,根據市場重新定位。以上海譯文出版社為例,作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專業(yè)翻譯出版社,其出版了以外國文學名著叢書、現當代世界文學叢書、20世紀外國文學叢書等為代表的經典名著。這些名著因譯文優(yōu)美準確,貼近原著意境,學術價值高而獲第一屆全國優(yōu)秀外國文學圖書特別獎。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表示,該社主要出版外國文學經典作品,在每一次再版之前,出版社都會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與之前版本樣式風格的統(tǒng)一性、文本內容的整齊性、方便讀者閱讀收藏等,推出最完備的版本。如今,上海譯文出版社依舊不斷地引入新作品,再版經典深受讀者好評和喜愛。打開京東經典文學作品暢銷榜,前十名的暢銷榜中,有超過五成是經典作品再版。在大量外國經典譯文作品引進國內、經典再版后銷售火熱的同時,國內經典文學作品的再版也同樣引起業(yè)內重視。2012年,中國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將中國傳統(tǒng)文學和經典文學作品再度拉回大眾閱讀的視野。經典作品是我國珍貴的藝術瑰寶,經典作品需要通過更為多樣的途徑傳承發(fā)展,如影視化改編、文學作品再版等。為了體現與時俱進,經典文學的再版作品在封面設計、字體排版、內容定義等多方面都要進行合理修改和完善。如《新論語》做到了遵循原著,不增加任何文字,卻對《論語》的提綱挈領進行重新編排?!缎抡撜Z》分為內外兩編,內編收錄“子曰”之語,根據內容分為核心篇、路徑篇、實踐篇、例證篇和哲思篇,全面反映孔子思想;外編則收錄弟子之言和其他輯錄,同樣分為評價篇、記憶篇和闡釋篇,主要是從孔子學生等人的議論來闡釋孔子思想。這樣的再版形式可讓普通大眾一目了然地學習《論語》內容,進而了解孔子思想??梢哉f,國內外文學經典作品的再版是文學圖書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文學圖書穩(wěn)健銷售的重要保證。著名作家古龍的長子鄭小龍曾表示,希望能夠通過全新的包裝和營銷,將古龍經典作品進行再版?zhèn)鞑?,從而激活古龍小說的魅力。3.讀者的閱讀水平和消費習慣整體提升。2018年4月23日,泛社交泛娛樂平臺陌陌了2018網民閱讀報告,這份基于近萬名成年網民的抽樣問卷調查,通過對用戶行為大數據分析得出相關數據。報告顯示,有31.8%的受訪網民在2017年閱讀紙質圖書超10本,51.5%的受訪網民在網上買過書,63.4%的受訪網民過去一年去過實體書店,其中78.3%的受訪網民在實體書店買過書。《紅樓夢》《三國演義》等經典名著躋身讀者閱讀十大圖書榜單之中。隨著政策積極扶持和全民閱讀活動的深入開展,我國實體書店告別“關門潮”,開始蓬勃發(fā)展,大到文化綜合體、小到特色書店遍地開花。受訪網民表示,實體書店所提供的價值不僅在于書,還在于創(chuàng)造一種現代時尚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活方式,是一種精神文化體驗空間。這說明讀者對文化產品提供的形式和要求都在逐漸提升。隨著社會人均購買力的不斷提升,大眾在滿足溫飽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消費滿足,社會大眾逐步意識到閱讀的內在需求性和重要性,從而對閱讀有了新的定位——閱讀不僅是一種增長學問、自我進步的手段,還是心靈成長的途徑。譯林出版社的編輯陸志宙曾經說過,目前,我國出版業(yè)的發(fā)展和成長過程也是讀者的成長過程,《查令十字街84號》就是一個例子。這本關于閱讀、圖書和書店的圖書,自2005年出版以來表現不慍不火,屬于比較小眾的圖書,但隨著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2》的上映,這本書忽然就開始暢銷了。雖然電影的上映確實是這本書暢銷的原因,但如果讀者的閱讀還停留在淺層次的基礎閱讀,也不會選擇類似這種主題的小眾圖書,所以說,該書的暢銷還是和讀者的成長有很大關系。同時,伴隨互聯(lián)網的普及,大眾的閱讀習慣也逐漸由紙質圖書閱讀向數字化閱讀拓展,閱讀不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線上線下多層次的閱讀方式讓閱讀無處不在,人們的閱讀行為和消費升級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閱讀市場的發(fā)展和文學出版市場的回暖。
三、推動文學出版重回市場主流
和歐美國家相比,中國的圖書市場和文學出版都處于日益完善的階段。全國出版業(yè)轉型升級、跨界融合的發(fā)展新形勢對出版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出版社需要主動地在質量上要求自己,否則就會被市場淘汰。隨著生機勃勃的民營出版的推動,體制內的出版也在發(fā)生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好書自然會出來,從而推動行業(yè)發(fā)展。首先,我們要繼續(xù)利用新媒體手段提高文學作品的傳播力和普及率。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接觸率繼續(xù)保持上升趨勢,數字化閱讀方式隨著網絡、智能手機、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等應用越來越普及,這對文學作品的傳播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新時代,文學出版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手段,擺脫傳統(tǒng)閱讀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充分發(fā)揮新媒體閱讀的便捷性、資源的廣泛性以及表現內容形式的多樣性等優(yōu)點,滿足不同人群在不同情況下對閱讀的需求,充分提升文學作品的知曉度和市場覆蓋率。其次,除了數字化閱讀途徑,文學出版還可以考慮有聲讀物等新形式對作品進行傳播。近兩年,喜馬拉雅FM、蜻蜓聽書FM、懶人聽書等聽書APP下載量遙遙領先,這種可以解放雙眼的閱讀方式深受大眾喜愛。一些傳統(tǒng)出版社已經開始調整產品結構,打造有聲讀物。長江文藝出版社就制定了數字出版融合發(fā)展的改革規(guī)劃,探索聽書產品的服務。它們結合音頻內容平臺搶占資源,策劃錄制了《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傾城張愛玲》《我遇到你》《長江文藝出版社國學經典叢書》等有聲書產品,通過與相關平臺的合作,實現了快速變現。最后,尋找知識付費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2016年,知乎、果殼、得到等諸多知識付費平臺相繼出現,知識付費平臺用戶迅速增加。知識付費的出現不是偶然,它是通過市場規(guī)律和互聯(lián)網發(fā)展相互結合產生的一種資源優(yōu)化配置方式,是人類信息生產、獲取方式由線下轉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階段。目前,我國知識付費還處于初級階段,面臨付費體驗差、缺少內容評價、再次購買意愿不高等問題。文學出版要注意整合從作品篩選到內容把握,再到形式設計等多方面問題,實現與教育、廣告、咨詢服務等多產業(yè)融合,實現知識付費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從而進一步推動文學出版重回市場主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于2015年進行了“互聯(lián)網+出版”的嘗試,打造一個基于社群、為讀者提供知識服務的第三方知識服務平臺——知更社區(qū),服務形式有線下講座、讀書會、付費的知識共享等,實現從出版服務到閱讀服務的轉型,并于2016年10月正式踏入知識付費領域。對于文學出版市場回暖趨勢的出現,出版社既要看到整個行業(yè)和市場總體發(fā)展的方向,清晰認識到當前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又要積極作為,充分適應技術發(fā)展趨勢,借助全民閱讀的普及、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等因素不斷促進自身發(fā)展,積蓄力量,實現自我創(chuàng)新和超越,為文學出版的深入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王靚 單位:北京語言大學
- 上一篇:體育傷害事故防范與處理思考
- 下一篇:大學生心理脫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