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方法論問題綜述

時間:2022-05-03 04:58:00

導語:民法方法論問題綜述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法方法論問題綜述

在現(xiàn)代法學理論中,法學研究的方法日益受到重視,法學方法逐漸從法學知識中分離出來,形成自己獨立的學問領域。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狈▽W方法是認識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論研究和運用的途徑。在民法學研究中,掌握規(guī)范的分析方法,培養(yǎng)正確的思維模式,對理論與實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梢哉f民法方法論是民法學研究的活的靈魂,其對民法學的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什么是民法方法論

(一)民法方法論與民法解釋學

長期以來,“民法方法論”一詞與“民法解釋學”互相通用,民法解釋學被看成是民法方法論的代名詞。民法解釋學最早是梁慧星教授從日本介紹到中國大陸,在其經(jīng)典著作《民法解釋學》一書中,他指出:“進入20世紀以來,民法解釋學開始從民法學分離,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領域……區(qū)分為不具有解釋學性質的民法學與具有解釋學性質的民法解釋學。這種解釋學性質的民法解釋學,又稱為(民)法學方法論。它與一般解釋學的關系在于,一般解釋學是人文科學的方法論,而民法解釋學是作為人文科學之一的分科的(民)法學的專門方法論?!雹侔凑樟夯坌墙淌诘恼f法,民法解釋學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從民法學研究中脫離出來,成為研究民法的專門領域,具有解釋學性質的民法解釋學亦可稱為民法解釋學方法論或民法方法論,三者為同義語。我國臺灣學者吳從周教授也認為民法解釋學在臺灣的發(fā)展狀況與德國的民法方法論思想有極高的重疊性,他指出:“在臺灣,‘民法方法論’一詞較‘民法解釋學’來得受喜愛,一些比較重要的方法論著作都使用‘法學方法論’的名稱,包括最高法院楊仁壽院長的《法學方法論》,黃茂榮大法官的《法學方法與現(xiàn)代民法》等”,“民法解釋學,用以指稱法學之解釋方法在民法學上之運用而言。換言之,民法解釋學可以說是與民法方法論(MethodenlehredesZivilrechts)等義0”②民法解釋學之所以一直以來作為民法方法論來看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民法學的發(fā)達和民法解釋學的發(fā)達密不可分。一般認為,民法解釋學發(fā)端于古羅馬。羅馬私法的發(fā)達就得益于民法解釋學對法律進化的推動。在民法解釋學最發(fā)達的時期,學者的解釋直接成為法源之一,被稱為“學說法”。在羅馬法時期,法學者的地位非常高,他們享有法律賦予的解釋權力,并把解釋的方法運用于民法的研究,他們的解釋不僅影響裁判官及立法者的活動,而且通過解釋和著作直接創(chuàng)造法律。羅馬私法的發(fā)達有賴于民法解釋學的發(fā)達,民法解釋學伴隨著民法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同時也與民法學的研究互為推動,所以在此層面上民法學的方法等同于民法解釋的方法。其次,民法解釋學的研究內(nèi)容一般都包含法律解釋方法、法律漏洞及其補充方法、不確定概念及概括條款的價值補充以及利益衡量等,這些內(nèi)容也屬于法學方法論討論的范圍,兩者在對法律的解釋和運用上具有一致性。民法解釋學在一定程度上是研究、運用、解釋的技術規(guī)范,可以定義為民事法律解釋適用的方法論。而民法方法論作為法學的專門學科的方法論,其研究方法必然受到法學方法論的影響?!胺▽W方法論的特征即在于:以詮釋學的眼光對法學作自我反省?!l(fā)掘出運用在法學中的方法及思考形式,并對之作詮釋學上的判斷”。③民法方法論的運用離不開民法解釋學,在一定程度上,民法方法論即等于民法解釋學。再次,基于不同的學說概念和法律語言的繼承和傳授,也造成了民法解釋學概念和民法學方法論概念的等同。在德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有關民法方法論的內(nèi)容在法學方法論范圍中進行探討,如拉倫茨教授的《法學方法論》即是一部民法學方法研究的巨著。但在日本,同樣的內(nèi)容則在民法解釋學名下進行討論。我國民法學的研究由于較多受到日本學說體系的影響,學者一般都采用民法解釋學指稱民法方法論,如在民法方法論研究上作出重大貢獻的梁慧星教授的著作,就是以“民法解釋學”一詞命名?;谝陨峡紤],民法方法論與民法解釋學的混同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現(xiàn)實根源。但不可否認的是,不管是在民法解釋學還是在法學方法論下研究民法學的方法,法律解釋的方法一直是民法方法論中的主體部分。盛行于我國的民法解釋學,從某種程度上是對德國“法學方法論”的繼承。德國民法研究的集大成者拉倫茨認為:“法學方法,確切地說也就是在司法領域將法律規(guī)范適用于需要裁判的案件的方法、適用法律過程中對法律進行解釋的方法以及法院發(fā)展法律的方法?!雹芤虼耍▽W方法適用的主要領域在法院,從中也可以看出法學方法論事實上主要針對的是法官在裁判案件中適用法律所采用的方法論?;诖?,民法方法問題的研究還包括司法領域中法律適用的部分。

(二)民法方法論的核心是法律適用與法律解釋

法學方法的理論是圍繞著法律適用的過程和司法“三段論”的模式展開的。就司法實踐而言,認定事實與適用法律是裁判的兩個基本點,以邏輯形式表達,其遵循的是三段論式的演繹邏輯,即以法律為大前提,以事實為小前提,在此基上得出裁判結論。在這一過程中,法官裁判案件就無可避免的要適用法律,從而也出現(xiàn)了如何理解或者解釋法律的問題,法律解釋的方法直接影響法律的正確適用??梢哉f,民法學方法的核心就是法律適用和法律解釋。這也是法學方法作為一種實踐理性的體現(xiàn)。在司法實踐中,依照法定程序認定事實以后,法院就需要適用相應的法律規(guī)范來定紛止爭。這種將特定的法律規(guī)范運用于特定的案件事實的過程,就是法律適用的過程。正如有學者所說,“法律適用乃是將抽象的、一般性的法律規(guī)范運用于具體的、特定的個案,在個案中確定特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就法院而言,法律適用是根據(jù)法律秩序對具體糾紛得出判決并進行說明?!雹莘蛇m用不是簡單的對號人座。因法律條文的概括、抽象和滯后性,在形形色色的個案面前,往往無法簡單地進行適用。適用法律是一項充滿智力和藝術的活動,需要適用者洞悉法理、明辨是非和權衡利弊。在適用法律時,可能會遇到以下幾種情況:其一,有可適用的法律規(guī)范;其二,沒有可適用的法律規(guī)范,也即存在法律漏洞;其三,雖有規(guī)定,法律規(guī)范的內(nèi)涵或外延不明或過于抽象,需要具體明確化。在這些情況中,即使是有可適用的法律規(guī)范,適用起來也并非易事,需要確定法律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及法律效果,分析各種具體要素。要使法律規(guī)范得到恰如其分的適用,就需要掌握和運用法律解釋的方法。有學者認為,“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如果法律規(guī)定的語義模糊不清,就需要考慮其他允許采用的方式,決定法律規(guī)定的“適當?shù)暮x”,以實現(xiàn)其立法意圖”。⑥法律解釋通常是指為理解法律規(guī)定的內(nèi)容、法律或者立法者的思想或觀點而進行的邏輯推理活動。法律解釋除具有解釋活動的一般特征之外,還具有以下三種區(qū)別于其他解釋活動的特殊性:其一,法律解釋對具體案件的關聯(lián)性。包括三層意思,即解釋往往由待處理的案件所引起,其任務在于確定法律規(guī)定對特定法律事實是否有意義,以及法律條文應相對于一個待處理事實加以闡釋并具體化;其二,法律解釋的價值取向性。法律解釋并非形式邏輯的操作,而是一種價值判斷,此種價值判斷以已經(jīng)成為法律基礎的內(nèi)在價值為依據(jù);其三,法律解釋之解釋學循環(huán),即法律解釋作為理解過程表現(xiàn)為一個從整體到部分,從部分到整體的循環(huán)。德國法學家薩維尼曾對法律解釋作高度評價,他說:“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并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之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雹叻杀仨毥?jīng)過解釋,才能夠適用。在司法過程中,法官對于法律的適用過程,就是一種解釋過程。誠如王澤鑒教授所說:“凡法律均須解釋,蓋法律用語多取諸日常生活,須加闡明;不確定之法律概念,須加具體化;法規(guī)之沖突,更須加以調(diào)和。因此,法律之解釋乃成為法律適用之基本問題。法律必須經(jīng)由解釋,始能適用?!雹喾山忉屖欠蛇m用不可或缺的前提,要得到妥當?shù)姆蛇m用,必須要有妥當?shù)姆山忉?。無法律解釋,也就無法律適用,法律解釋與法律適用如影隨形、密不可分,共同構成民法學研究方法的核心。法學乃實用之學,旨在處理實際問題。民法方法論問題的研究是為解決各種民事案件提供分析模式和論證途徑,并培養(yǎng)系統(tǒng)科學的思維方法。法律關系分析法和請求權基礎分析法是民法方法論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

二、民法學的基本方法——法律關系分析法

(一)法律關系分析法的基礎性地位

薩維尼在提出法律關系概念時,即從立法學的角度賦予其重要意義,將其視為構建民法體系的基礎性概念。他將法律關系限定在司法領域使用,并在此概念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構建了民法體系的各個部分。⑨傳統(tǒng)法理學大多認為法律關系是一種社會關系,但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關系,是一般的社會關系受法律規(guī)范調(diào)整后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簡言之,法律關系就是由法律規(guī)定的社會生活關系。法律關系在民法的體系構建上具有重要作用,德國民法典的潘德克頓體系就是嚴格按照法律關系的內(nèi)在邏輯展開的。可以說,掌握了民事法律關系,就能夠深入理解整個民法的邏輯體系。正如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學者鄭玉波所言:“蓋法律規(guī)定,無論其范圍之大小,總不外乎法律關系,而法律關系之構成,總不外乎上述之要素。整個民法之內(nèi)容,不外乎法律關系之主體、客體、權利義務及其變動和變動的原因,民法典的每一編及每一特別法之內(nèi)容,亦不外乎此,不過各有詳略而已?!雹饪梢哉f,民法的核心就是民事法律關系。在德國,民事法律關系被稱為“私法的工具”,可見其重要性。從市民社會的角度出發(fā),民事法律關系在民法規(guī)則的產(chǎn)生與民法秩序的建構中也起著基礎性的地位。市民社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以民事法律關系這種形式存在的,它運動的形態(tài)也是由民事法律關系的產(chǎn)生、變更和消滅來實現(xiàn)的。民事法律關系構成了整個市民社會的結構形式,并且推動市民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具體到處理市民社會的糾紛,都會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種法律關系,案件事實都是以法律關系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沒有民事法律關系,案件爭議的焦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只有確定了民事法律關系,才能進一步探討糾紛的性質,才能進一步適用法律。正如有學者在談到民事法律關系的重要性時所說的那樣,“法官辦理案件,律師案件或者法學專家研究案件時,面對一個民事案件,第一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定性問題,而定性就是定法律關系的性質。在民法領域當中,就是用民事法律關系的方法來認識、規(guī)范、研究這個社會的。在民法方法論的研究上,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研究民法的法律關系問題。”⑩因此,民事法律關系分析法是民法學最基本的方法。

(二)法律關系分析法的運用模式

所謂法律關系分析的方法,是指通過理順不同的法律關系,確定其要素及變動情況,從而全面地把握案件的性質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通過邏輯三段論的適用以準確適用法律,得出正確結論的分析方法。法律關系分析法的適用特點在于首先要確定不同法律關系的性質和權利義務內(nèi)容,以及法律關系的要素和變動情況,然后在此基礎上適用相應的法律。在司法實踐中,法律關系分析法的運用主要通過兩個步驟來完成,第一步是分析案件事實的法律關系。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解決以下一些問題:

1.是否有民事上的法律關系。如果不構成民事法律關系,則就不用討論余下的問題。如好意施惠是一種私人之間的情誼關系,不屬于民法調(diào)整的范疇,當然也不可能構成民法上的債權債務關系。

2.明確法律關系的性質。民事法律關系到底屬于什么類型的法律關系對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影響很大。如合同關系與侵權關系在違約責任的承擔上有很大的差異。

3.考察法律關系的各個要素,即主體、客體與內(nèi)容。確定法律關系的這三個要素是正確運用法律關系分析法的關鍵。第一,要確定法律關系的主體。法律關系由哪些人參加,哪些人是權利義務的承擔者。在具體民事法律關系中,主體可能是雙方也可能是多方,例如債權債務關系中,債權債務人都可能出現(xiàn)好幾個人的情況。第二,確定法律關系的客體。法律關系的客體又稱為法律關系的標的,是主體之間權利義務指向的對象。例如物權的客體是物,債權的客體是債務人的給付行為等。如果沒有客體,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就無法確定,從而也無法分配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第三,明確法律關系的內(nèi)容。民事法律關系的內(nèi)容是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明確權利義務的性質和效力在法律關系分析的方法中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債權為對人權,其相對性決定了只能在當事人間發(fā)生拘束力;物權為對世權,任何第三人的侵害都能產(chǎn)生侵權責任。

4.考察法律關系的變動情況。法律關系會根據(jù)客觀事件以及當事人的意志和行為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動。法律關系的變動包括法律關系的產(chǎn)生、變更和消滅。如權利主體的更換,義務內(nèi)容的變更,標的的消滅等。第二步是法律的適用,即運用邏輯三段論獲得特定結論的過程。通過對案件事實的客觀分析,在明確民事法律關系的有關內(nèi)容的基礎上,尋找與其相適應的法律規(guī)范并進行適用。但法律關系分析方法的運用并非是簡單的邏輯三段論的推理,它還需要進行法律解釋?!霸诜蛇m用的機械論者看來,法官好像一個自動售貨機,只要把法律條文和法律事實像硬幣一樣投進去,判決就會像商品一樣自動蹦出來,這顯然是一種脫離實際的想法”。@法律規(guī)范并不是找到就能適用,在很多情況下往往過于抽象或內(nèi)容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而無法適用,這時必須進行法律解釋。從法律規(guī)范的探尋開始到確定法律規(guī)范的意義內(nèi)容的整個活動過程,都需要法律解釋的貫穿。

三、民法學的特殊方法——基于請求權基礎的案例分析法

(一)請求權基礎分析法的方法論地位

在德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學界比較推崇請求權基礎分析方法。請求權基礎分析法的主要工作在于明確支持一方當事人向他方當事人所主張的法律規(guī)范和依據(jù)。運用請求權基礎分析法需要有一個層次分明、結構嚴謹?shù)恼埱髾嗷A理論體系為前提。王澤鑒教授曾說,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的建構,是探尋請求權基礎的關鍵所在,有利于增進法律規(guī)范適用的合理性及客觀性。請求權基礎分析法在解決具體案例中具有其優(yōu)越性。依照請求權基礎分析的邏輯順序,對可能適用的請求權依特定次序進行通盤的檢索,可以避免請求權和法律規(guī)范的遺漏,保障當事人的權益。但請求權基礎分析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局限性體現(xiàn)在:第一,請求權基礎分析方法的適用有其限定的范圍,并不是所有的民法案件都能適用。例如在確認之訴、形成之訴中不存在請求權,也就沒有請求權基礎分析方法適用的余地。第二,請求權基礎分析方法的前提是要尋找請求權基礎,也就是請求權的法律依據(jù),但由于我國尚未制定民法典,請求權基礎的理論體系尚不完備,有些法律條文也存在許多漏洞,依照現(xiàn)行法律檢索請求權有較大困難,可能造成紕漏。第三,請求權的基礎不能揭示案件事實中的某些構成要素。如對象標的,而其對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具有重要的影響。請求權基礎分析法的局限性決定了其只能作為民法學的一種特殊方法,并且一般都在案例分析時進行適用。

(二)請求權基礎分析法的運用模式

王澤鑒教授在討論請求權基礎時把案例分析的方法歸結為“誰得向誰,依據(jù)何種法律規(guī)范,主張何種權利”。@請求權基礎分析法,是指通過分析案件涉及的請求權,尋找請求權基礎,從而確定請求權是否能夠得到支持的一種分析方法。請求權基礎分析方法在適用中一般通過三個步驟來完成:第一步,請求權的分析與確定。所謂請求權,是指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當事人向法院提出請求或法官運用請求權基礎分析方法處理案件都需要以請求權的存在為前提。在一些確認之訴與形成之訴中,由于不存在一方當事人請求另一方當事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即不存在請求權,也就排除了請求權基礎分析方法的適用。在存在請求權的情況下,就要分析和確定請求權。首先,檢索案件可能涉及的請求權。通過對案件事實的考察,排除與案件事實明顯不相符合的請求權,對可能涉及的請求權進行逐一的檢索,如在無權的情況下,可能涉及違約責任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返還原物請求權等。其次,分析各種請求權的類型。民法上的請求權是由一系列的請求權所組成的體系。這些請求權根據(jù)請求權基礎關系的不同,可分為債權上請求權、物權上請求權、占有保護請求權、人格和身份上的請求權、知識產(chǎn)權上的請求權等,對可能適用的請求權進行類型上的分析后,再次,確定與案件直接相關的請求權。按照請求權基礎分析的邏輯順序,在確定請求權后,才能夠進行請求權基礎的分析。各種請求權在同一案件中同時并存或發(fā)生沖突時,應該確定各項請求權在行使上的先后順序。確定一種或幾種最為有力的請求權提出主張或進行訴訟,對保障相關當事人的權益和獲得最終的勝訴具有重要意義。第二步,請求權基礎的尋找和分析。請求權基礎分析方法的主要做工作在于尋找請求權規(guī)范基礎,即尋求一方當事人向他方當事人所主張的法律規(guī)范。請求權基礎主要是法律規(guī)范,但又不限于法律規(guī)范,也可以是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依據(jù)。請求權基礎的尋找與分析又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首先,查找請求權的具體法律規(guī)定。一般情況下,各種不同的請求權有與之相應的請求權規(guī)范基礎,例如借款合同中,貸款人請求借款人支付利息,其請求權基礎在于《合同法》第196條對借款合同的定義,以及第205條對利息支付的規(guī)定。《合同法》第196條規(guī)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暗?05條規(guī)定:“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支付利息?!逼浯危瑢Ψ梢?guī)范進行分析和定性?;趯Ψ梢?guī)范的結構性分析,請求權規(guī)范基礎一般包括:完全性法條、不完全性法條、準用性法條及擬制性法條。在有些情況下,某些法律規(guī)范不能單獨作為請求權規(guī)范基礎,如補充性法條、說明性法條等,此外,由當事人約定排除的法律規(guī)范,某些程序性規(guī)范也不能作為請求權的基礎。再次,對法律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進行分析。如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為違約行為、違約造成的損害,以及因果關系。如貸款人請求借款人支付利息,需要具備以下條件:必須由借款合同的存在,且合同已經(jīng)成立生效,已到了支付的期限。第三步,請求權基礎的適用。通常是將待決案件的事實歸入到法律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之中,以獲得特定結論的一種邏輯思維過程。具體來說,通過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分析,按照法律規(guī)范提取法律上需要的事實,將法律事實置于請求權規(guī)范基礎,從而確定請求權能否得到支持的過程。如果爭議事實符合了法律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就滿足了請求權。例如貸款人請求借款人支付利息,就必須對借款事實和利息的存在與否進行認定分析,確定是否滿足《合同法》有關借款合同和支付利息的構成要件。如果事實已經(jīng)滿足法律規(guī)定的要件,則支付利息的請求權就應該得到支持。但請求權基礎的適用不是簡單的把事實歸人法律規(guī)范的形式邏輯的運用,從請求權的分析確定開始、到法律規(guī)范的尋找適用的整個過程中,都需要運用法律解釋的方法進行準確的解釋。

四、結語

隨著民法學界對法學方法研究的重視,民法方法論的研究也漸漸向系統(tǒng)化、科學化方向發(fā)展。傳統(tǒng)上,民法方法論是在民法解釋學或法學方法論的環(huán)境下進行探討的。由于歷史或現(xiàn)實的原因,造成民法學方法的研究只局限于法律解釋的方法。法學是一門實用之學,法學方法的理論主要是圍繞法律適用的過程展開的,民法學方法的探討必然離不開法律適用的方法,因此民法方法論的研究核心應包含法律解釋和法律適用的方法。有關民法方法論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法律關系分析法和請求權基礎分析法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基本上是作為民法案例分析的方法來適用的。過去理論和實務界把它們作為民法學的基本方法同等看待。通過對此兩種方法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請求權基礎分析法并不具有基礎性作用,二者在民法方法論的地位上并不等同,而是應有主次之分。法律關系分析法應作為民法學研究的基本分析法,而請求權基礎分析法只在某些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有其重要作用,只能作為民法學研究的一種特殊方法。在運行模式上,法律關系分析方法主要運行模式是先確定案件事實的法律關系,以及法律關系的要素和變動情況,并在此基礎上通過邏輯三段論的適用得出分析的結論。而請求權基礎分析法則是先從請求權基礎出發(fā),找出可以適用的法律規(guī)范,再將事實歸入其下,從而確定請求權能否得到支持。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雖在進行法律適用的邏輯思維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法律適用過程中所進行的法律解釋又具有一致性。兩者都體現(xiàn)了法律適用和法律解釋的方法,在民法理論與實務的研究上具有方法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