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的人及其人性思索

時間:2022-09-30 11:10:00

導語:民法上的人及其人性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法上的人及其人性思索

民法的基礎是以人為本,因此,充分理解民法上的人及其人性問題,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將從民法上對人的認識及人性的充分體現(xiàn)兩方面進行探討與分析。

一、民法對人的認識

(一)人是民法的基礎

民法以“人”為主,所以離不開對人性的探討。人性作為民法中自然的價值取向,可以說是民法的淵源和倫理基礎。人性是通過人類在生存發(fā)展中不斷的需要而形成的本質,也就是說人類的需要帶來了不可避免的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根本就是人性之間的沖突導致。人生存的需要,帶來了人在社會中的需求,其行為必然受到秩序以及法律的約束,所以客觀的認識民法,需從人與社會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開始。

(二)人性的善與惡

民法作為法律的一門科學,必然對人性的問題有更為透徹的分析及認識。

首先,民法假定為“人性惡”,但是最終還是回到以人性解放為最終目的這一觀點。可以說,人性是分理性與惡性兩個對立面,因此,人類對“惡性”的需求及欲望都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民法中所謂的“人”并不僅是道德人,根據著名的“兩大價值假設”定論分為“經濟人假設”和“理性人假設”兩種。首先,民法將人假設為是惡的,也就是“經濟人假設”。人都是要吸取利益的,出于自身考慮將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追求集體利益。可見,人在利益的驅使下,不僅沒有了“性本善”的一面,還做出了“惡”的表現(xiàn)。

其次,民法將人假定為理性的,所作出的選擇必然是對自己有利。理性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主要特征,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也是因為人理性的存在,才能夠對所達到的目的進行取舍,并判斷應采取何種手段。因為理性的存在,人的行為才能夠預測并把握,人才能自主獨立不受束縛并可以安排生活,這是民法得以存在的前提條件。

再次,民法將人假定為是具備自由意志的,以這種意志為出發(fā)點,做出善與惡的判斷。正是出于自由意志的假設,人才可以獨立自主地選擇生活,對自己的事務進行理性判斷。而這種自由意志也是民法的基本準則,它的前提就是自由和理性,即不受到他人的強迫,且具備邏輯分析能力。

二、人性在民法上的充分體現(xiàn)

(一)民法保障人的空間

在民法中將人假定為是理性的,既展示了人性本來一面、又展示了社會的一面,因此,民法在考慮到“以人為本”這一問題時,將人性中的“惡”進行了合理的規(guī)劃。

民法源于羅馬法,它實質上是象征著正義的人性,主要表現(xiàn)為在民法中對平等的不懈追求。雖然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原有的很多規(guī)定已經不再合適,但是在羅馬法的制度中提倡的平等精神是始終可靠的。世間一切存在的事物都須有特定的空間,民法在法律上也為人提供了自己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人可以“隨心所欲”,人性體現(xiàn)了民法的最終價值。

雖然民法體現(xiàn)了人性化,給予人一定的空間,但是也不能忽略對“惡”的限制,如果人的占有欲過度膨脹,就會對周圍的人與事造成威脅,因此,要通過法律對人“惡”的一面進行控制,才能保證社會的正常秩序,最終為每一個人獲取自由提供有力保障。

(二)提倡“意思自治”

在人的相互交往中,因為所得的物質是有限的,而個人的欲望則會產生沖突。民法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不會企圖消滅人性中無法改變的“自私”,但是在不損害他人的前提下,采取一定措施對矛盾進行調整。在民法中,對人的權利與義務進行了規(guī)定,為人劃分了“勢力范圍”,這種范圍所遵循的原則就是人可在法律準許的范圍內按照自己的意愿規(guī)劃,也就是“意思自治”。

由此可見,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就是表達人的平等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耙馑甲灾巍睘槿颂峁┝嗽谔幚砻袷率聞罩械淖杂膳c民主,保證了人在處理事務時的理性,以理性來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

(三)撤銷禁治產制度

前文中提到,民法提倡平等、尊嚴、自由,并以此作為人的最終價值取向。民法中曾提倡禁治產制度,是指剝奪特定情形下的人自主處理事務的權利。但是,平等待遇是說每個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公平的,國家可以在宏觀上引導社會生活的價值取向,但是落實到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只能是自主選擇,國家實施強制力的范圍畢竟是有限的。

因此,在禁治產制度中,民法是以嚴厲且粗暴的角色限制了他人的私生活,這違背了當前民法平等、以人為本的精神,這種制度必然是要摒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