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法學模式的界定與實施
時間:2022-09-17 01:50:50
導語:應用型法學模式的界定與實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談蕭工作單位:廣州大學松田學院
法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始終是法學教育的核心。目前我國法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主要有四種:法律職業(y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實踐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雙學位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2+2”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本文關注的是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獨立學院包括很多地方院校,很多都開設有法學專業(yè),這些院校的法學專業(yè)本應以培養(yǎng)應用型法學人才為唯一任務,但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上,這些院校通常簡單復制母體高?;騻鹘y法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大都沒有形成自己的人才培養(yǎng)定位及體系。
一、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之研討與界定
(一)本文研究的前期工作情況
2008年下半年以來,我院先后承擔了廣東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項目“民辦獨立學院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與實驗”、廣州市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校、所、院’聯合培養(yǎng)應用型法學人才的探索與實踐”和廣州大學教學改革項目“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yǎng)體系研究”。課題任務下達后,我院組成了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課題組。在兩年多的研究期間中,課題組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1.對法學專業(yè)學生進行了教學方法的問卷調查分析課題組設計了課題研究的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學生對未來法律職業(yè)的選擇傾向、學習目標、課程教學關注點、教師授課態(tài)度、教師授課方法、案例教學法開展情況等,調查對象是廣州大學松田學院法學專業(yè)2008級本科生。通過對回收問卷的分析,課題組認為:學生對法學課程的現行教學方法有所肯定,主要體現在對教師授課語言的生動、授課思路的清晰度等表示肯定。此外,對現行法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在微觀上提出比較有針對性的意見,包括對板書的要求,對案例選擇的要求等。針對問卷回答,課題組認為,未來法學專業(yè)教學方法的改進意見主要有:努力改變學生在純理論講解過程中的被動接受的地位;豐富純理論教學方法的教學形式;改進案例教學方法,區(qū)分案例教學與實例教學;改進多媒體教學方法,注重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手段的結合;改進實踐教學方法,建議學院加大法學實踐教學投入力度,盡快幫助法學專業(yè)設立法律診所,引入診所教學模式。2.對全案例教學模式進行了研討并形成了共識課題組組織了法學專業(yè)全體教師進行了完善法學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研討。通過研討,形成了在大三年級全案例教學課程的共識,并將這些共識納入廣州大學松田學院2009級法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之中。具體而言,就是在2009級法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設置了三門全案例教學課程,即民商經濟法實務課程、刑事法實務課程、國際經濟法實務課程。這三門課程都開設在司法考試之前,每門課程都將由兩到三位具有實務經驗的教師聯袂開設,由他們在開課的前一學期共同研討,編寫教材或講義,要求授課教師結合司法考試注重案例分析的特點,將案例教學法貫徹課程教學全過程。3.對法學專業(yè)主干課程理論教學模式進行了研討課題組組織法學教師對刑法學、民法學、法理學、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學主干課程的理論教學模式進行了研討。通過研討,課程組認為,這些課程對法學人才的基本素質培養(yǎng)至關重要,因而需要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制訂和執(zhí)行中給予充分的重視。因此,在2009級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民法學和刑法學都被分成兩個部分,即民法學(1)、(2),刑法學(1)、(2),每個部分各占54學時,整個民法課程和刑法課程各占108學時,其余的主干課程,都加大到54學時。在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求主干課程必須由富有經驗的教師來長期承擔,所使用教材必須是全國精品教材,所使用講義必須經過教研室主任審閱。4.對法學專業(y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了研討課題組組織了法學專業(yè)全體教師對法學專業(y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通過討論,課題組初步形成了結合松田學院學生特點的法學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構想。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組織具有實務經驗的教師編寫專業(yè)實訓、訴訟法課程實訓的講義;繼續(xù)完善模擬法庭的教學活動,每年組織由教師指導的模擬法庭活動5次以上;將法政系現有的辯論賽改造為法庭辯論賽,積極聯系法官、律師等實務人士來校指導;積極籌備法律診所的建設,希望能在增城市區(qū)設立法律服務中心,將實際案例引入教學之中。在以上調查研究和討論的基礎上,我們形成了初步的研究結論,希望能對應用型法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有所幫助。
(二)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yǎng)的模式定位
法學人才有應用法學人才和精英法學人才之分。法學應用人才是指熟練掌握法律職業(yè)技能,精通法學基礎知識,專門從事法律實踐的法律人才。毫無疑問,獨立學院的法學人才培養(yǎng)目標,應該定位為培養(yǎng)具有扎實學科基礎的應用型法學人才。為此,我們將法學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定位為:一是使學生具備從事法律實務和理論工作的基本能力,二是使學生具備適應并服務于變化的社會的基本能力,三是使學生具備在法學或相關專業(yè)進一步深造及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為實現這一培養(yǎng)目標,我們還確定了應用型法學人才的培養(yǎng)規(guī)格:1.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良好的身心素質,具有較強的自信心、進取心、事業(yè)心和社會責任感,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敬業(yè)精神、團隊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2.掌握法學及其各個分支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3.掌握法學的基本分析方法,對法律思維方法有初步把握。4.熟悉我國法律、法規(guī)、司法實務和相關政策。5.了解國內外法學的理論前沿和法制建設的發(fā)展趨勢。6.具有運用法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7.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法學教學和研究的能力。8.英語基礎良好,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能力;熟悉計算機應用,具有較強的操作能力。
二、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之實施———教學方法的調查與分析
(一)2008級法學(1)、(3)班的調查問卷及分析
1.調查問卷及調查結果匯總(1)大學畢業(yè)后,你最想從事下列哪個職業(yè)?A.法官B.檢察官C.律師D.法學教師E.公司法務人員F.行政機關公務員G.其他法律工作H.非法律工作選項ABCDEFGH人數3715081428百分比5%12%26%0%14%25%4%14%表1第1題調查結果匯總(2)你認為大學期間完成下列哪個目標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A.考研B.司法考試C.英語通過六級D.培養(yǎng)社交能力E.其他選項ABCDE人數1381071(畢業(yè))百分比2%67%18%12%2%表2第2題調查結果匯總(3)你認為目前的法學專業(yè)課能否吸引你的興趣?A.非常感興趣B.感興趣C.有一點興趣D.無興趣選項ABCD人數635133百分比11%61%23%5%表3第3題調查結果匯總(4)一節(jié)法學課你能夠保證多長時間是注意力比較集中于課堂內容的?A.45分鐘左右B.30分鐘C.20分鐘D.10分鐘E.其他選項ABCDE人數7251492百分比12%44%25%16%4%表4第4題調查結果匯總(5)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影響了你自己或者你的同學對法學專業(yè)課的感興趣度降低?A.法學專業(yè)課內容太抽象、太理論,比較枯燥B.法學專業(yè)就業(yè)前景黯淡,使人喪失學習動力C.自己不適合學習法律,入錯門D.教師授課方法無創(chuàng)新,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E.法學專業(yè)課太難,讓人生畏難情緒選項ABCDE人數3617102018百分比63%30%18%35%32%表5第5題調查結果匯總(6)下列哪種法學專業(yè)課的授課方法是你平時上課最常見的?A.理論教學法:由老師講授理論知識,簡單舉案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B.案例教學法:由老師選擇適合的案例,根據該案例對相關知識點進行闡述,舉一反三C.互動式教學法:在課堂上,老師選擇合適主題或論題,由學生進行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式學習,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在課堂中具有主動性D.課堂討論式教學方法:選擇相關論題,或者有爭議案例,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組討論,各組首先形成統一意見,最終將各組意見匯總,在課堂上形成統一意見,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只是起到一個主導作用選項ABCD人數372611百分比65%46%1.5%1.5%表6第6題調查結果匯總(7)第6題所列各種教學方法,哪些是你最期待在課堂上見到的?選項ABCD人數1372725百分比2%65%47%44%表7第7題調查結果匯總(8)如果對當前的法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提出改進意見,你的意見是?本題為自由作答,學生回答情況匯總如下:A.對法學專業(yè)術語難理解記憶的,教師能夠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B.對于難懂的知識點,教師能夠用案例幫助理解,最好多使用司法考試真題C.講課不要照本宣科,應該用自己的語言來講解,保證課堂生動、活潑D.將課堂的知識與實踐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對實踐中的法律問題能夠思考E.課堂中所舉的例子最好具有代表性、實用性F.能夠有同步練習,鞏固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G.課堂最好能夠有互動,需要更多的討論,對不同意見分組討論,教師進行點評H.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如視頻等I.不要在期末考試的時候劃范圍,這樣會打消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J.對剛接觸法學專業(yè)的學生,設置學前教育課,使學生對法學專業(yè)本身的特點有更清晰的理解K.推薦適合法學專業(yè)學生閱讀的課外書籍L.注意法學專業(yè)課程講授的緒論教學,使學生一開始就對該門課程產生興趣M.純理論教學的結果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講的時候學生理解了,但是課后很快就忘記了,原因就是這種教學方法無法讓學生印象深刻,期望用盡各種方法真正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激情,加深記憶N.對講授問題指出重點和難點,課后能給學生留下一些問題來思考O.法學知識點太多,講授速度過快,希望能放慢速度,更有利于學生吸收消化P.課前15分鐘形成基本知識框架,課程結束前10分鐘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回顧,每章結束后配合練習題2.調查問卷試題設計目的及調查結果分析通過第1、2道題的回答,對所調查學生對法學專業(yè)課程學習的動力進行摸底,驗證法學專業(yè)課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否重要。有足夠的學習動力,如果沒有客觀原因的強大影響,我們認為學生是應該能努力完成法學專業(yè)課程的學習的;反之,如果動力不夠強大,學生不學或不愛學法學專業(yè)課就很正常了。通過第3、4題,對調查對象法學專業(yè)課上的基本表現進行調查,第3、4題的結果直接反映出學生的課堂真實情況。通過第5、6、7題,對法學專業(yè)課的真實授課方法進行調查,驗證目前的教學方法是否是學生最需要的。通過第8題的設問式調查,反映了學生對法學專業(yè)課教學方法的真實要求。第1、2題匯總結果分析:該班學生具有學習法學專業(yè)課程的基本動力,并且在大學期間整體上學習目標是非常明確的,近70%的學生把通過司法考試視為大學期間的第一目標,以及超過60%的學生把法律職業(yè)作為將來的選擇就是很好的證明。第3、4題匯總結果分析:對法學課程感興趣的占72%,上課一節(jié)課45分鐘注意力保證在30分鐘及以上的占56%,首先在這兩個數據中出現了落差,有近16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即使在對法學課感興趣的同學中,這種興趣還是無法調動其學習的努力程度。其次,有近28%的學生對法學專業(yè)課不太感興趣,也許有人認為這個數字不是很高,但是這份調查問卷只是針對大一的學生,是在他們對專業(yè)課還存在各種幻想的階段,到了大四,這個數字會不會發(fā)生變化呢?結果不難想象。第5、6、7題匯總結果分析: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原因按照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如下,法學專業(yè)課內容太抽象、太理論,比較枯燥65%﹥教師授課方法無創(chuàng)新,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35%﹥法學專業(yè)課太難,讓人產生畏難情緒32%﹥法學專業(yè)就業(yè)前景黯淡,使人喪失學習動力30%﹥自己不適合學習法律,入錯門18%。教師的授課方法原因占據第二位,雖然與其他原因相比是很接近10的,但也說明目前的法學教學方法是存在問題的。第6、7題直接驗證了上述結果,教師最常使用的教學方法并不是學生最期待在課堂上見到的,可能有人認為法學教育只能以干癟的理論教學為主,甚至有人認為大學的其他專業(yè)也是這樣。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把學生比喻成大學所生產的產品,大學教育至少應該知道現在社會需要什么特點的產品吧?如果把學生比喻成從大學購買知識的顧客,大學教育至少也應該根據顧客的需要,滿足顧客的基本需求吧?不考慮社會真實需要,不考慮學生的真實需要,這正是當前高等教育的一個致命問題。第8題調查結果分析:所有教學方法的改進都不能盲目,同時也沒有一種在任何法學課堂上都可以適用的教學方法,學生的意見告訴教師,教學方法不應該是單一的,應該是多樣的,教學方法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必須根據授課對象的不同、授課內容特點的不同進行相應的調整。
(二)2008級法學(1)班的調查問卷及分析
問題:請針對法學專業(yè)的教學提出你的意見或建議。反饋意見:1.肯定意見。A.繼續(xù)保持授課的生動語言,B.授課思路清晰,C.所舉案例生動,D.語言具有感染力,E.喜歡聽案例分析。2.改進意見。A.希望板書再清晰些,能夠看到本節(jié)課的基本知識結構圖;B.知識點最好用案例講解,所用案例希望是司法考試中的案例,或者是社會熱點案例;C.將每章節(jié)的重點、難點告知學生;E.能聽到課外知識。3.調查問卷匯總分析。學生對法學課程的現行教學方法有所肯定,主要體現在對教師授課語言的生動、授課思路的清晰度等表示肯定。此外,對現行法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在微觀上提出比較有針對性的意見,包括對板書的要求,對案例選擇的要求等。根據這些反饋意見,我們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積極進行了采納,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也對此表示認可。我們認為這種由任課教師進行的對授課方法的調查是非常必要的,其價值體現在能夠第一時間知曉學生的真實反映,對適當的教學方法予以保持,對不適當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或者避免。
(三)改進教學方法時存在的問題
案例教學需要打破現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人為的部門法的學習界限。通常不管教師教學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使用的案例都是針對一個部門法的案例,即使這個案例出現了跨越多個部門法的情況,也只考慮該部門法,其涉及其他部門法的案實的案例是沒有部門法的嚴格區(qū)分的。與其讓學生在畢業(yè)后的工作實踐中才接觸到真正的案例分析,不如在大學期間就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較早接觸真正案例的機會。同時,不要認為我們國家的立法深受大陸法系國家影響,就不能像英美法系國家一樣重視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真實案例,一個好的案例的解讀不僅僅能幫助學生對某些具體的法律制度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通過對真實案例的剖析,一睹某些法律職業(yè)人員的風采,并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鍛煉其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其法律素養(yǎng),使其形成法律信仰。要采用真正的案例教學方法,對案例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使用案例教學法必須以具備足夠多的經典案例為前提。能否選用適當的案例直接決定了教學效果的成敗。這類案例首先必須有一定難度,如果太簡單,不能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就很難調動學生分析的積極性;當然也不能太難,太難的結果就是學生無從下手,案例分析課堂又成了教師一個人的舞臺,這是我們所不愿看到的。尋找適當的案例是采用案例教學方法的一個難題。目前市場上有關案例的教科書幾乎沒有符合相關要求的,鑒于這種情況,我們認為可以在教師中先成立相關部門法的研究小組,這個小組除了進行相關的課程研究之外,還應共同致力于案例的搜集,對于發(fā)現的較好的案例,可以共同研究將其稍加加工修飾,使之適于進行案例分析。
- 上一篇:審計局上半年反腐倡廉報告
- 下一篇:知識經濟下法學教育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