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論文
時間:2022-09-13 04:18:00
導語:中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語文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還應兼顧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必須將德育教育具體化,落實到每一篇課文的教學中,落實到每個課堂上。論述了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德育教育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傳統(tǒng)德育教育;滲透
語文教學,既是一個復雜的教學過程,又是一個繁難的教育過程。我國古代的許多教育家早已認識到學與德的統(tǒng)一,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務是“教人做人”??鬃又鲝垼骸暗茏尤?,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碧瞥捻n愈指出教師的任務是“傳道”、“授業(yè)”。他們在教育實踐中,也一直把傳授知識與進行思品教育結合在一起。
現(xiàn)階段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了中學語文教育的德育目標是“使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與愛國主義精神”。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語文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還應兼顧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必須將德育教育具體化,落實到每一篇課文的教學中,落實到每個課堂上。
一、緊扣教材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美德教育
語文教材中記敘的名人志士大多擁有著傳統(tǒng)美德,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那是有所廣益的了。比如尊老愛幼的問題,是古今社會共同存在的。孟子的《齊桓晉文之事》章節(jié)中,講尊老愛幼的問題極為明確,也為人們所熟悉。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還講到“為長者折枝”,“老者衣帛食肉”的問題。這都反應了孟子尊老愛幼的禮儀道德思想?,F(xiàn)代文學中包含這種道德思想上的作品也不少。如《散步》中,一家三代在散步時,圍繞“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爭論就體現(xiàn)了新時代溫馨家庭中的那種尊老愛幼的道德思想:媽媽腿腳不好卻提議走小路,是為了讓孫子多接觸大自然;我提議走大路,是為了照顧年邁的媽媽。我們在教學進程中如能把古代與當今、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書本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把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貫穿到這篇文章的講解中去,那么學生一定會感受甚深,自然也就可以受到熏陶和教育了
二、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歌頌愛國主義精神也成了歷代文學作品的主題了,因此,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
古代作家寫下的許許多多的詩、詞,描寫、歌頌愛國熱情。如唐代詩人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泊秦淮》),詩中強調的是“不知”二字,然而卻是“早知”,借亡國之音——“后庭花”寓托對晚唐統(tǒng)治者淫逸放蕩、政治局勢,岌岌可危的興亡之感,充滿憂國憂民之情,這種愛國主義情懷感人肺腑。還有李白的“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賈島的“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些詩或旁敲,或側擊,或寫對面,或作反語,欲說還休,委惋入情,無不洋溢著一種愛國熱情。特別是宋代詩人陸游的詩歌《十一月風雨大作》,這是一首抒發(fā)愛國情懷詩歌的典范,詩人寫作此詩時已68歲,又值臥病在床,但他卻“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還在想著為國戍守邊疆。聽著夜深之時的風雨之聲,他又回想起當年前線躍馬持槍作戰(zhàn)的情景。這種將抗金復國大業(yè)為已任的精神,的確令人肅然起敬。
還有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中的屈原,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郩之戰(zhàn)》中的用牛酒假意犒勞秦師,以遲緩秦師行動的愛國商人弦高等等,他們都是古賢的愛國主義者,都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范例。公務員之家
三、圍繞教材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地的人生觀
中學階段是青少年學生人生觀逐漸形成的時期,培養(yǎng)學生的憂國憂民思想又是一大主題。大思想家孟子是一個有著強烈憂患意識的人,在《孟子-告子》中就有一段后人題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精彩論述,文中孟子列舉了舜、傅說、膠隔、管仲、孫叔敖、百里溪等人在憂患中崛起的例子,說明人要擔當大任總要先經歷一番磨礪和考驗,最后的結論是“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這足以說明憂患意識對于人的生存、發(fā)展的極端重要性。宋代的范仲淹的詩、詞、文中總是蘊含著一種擔憂國事、關心民病的憂患意識。他的《岳陽樓記》更是滲透了作者深沉、博大的憂患意識。他雖被貶鄧州,卻以一種豁達的情懷勸慰貶官岳陽的滕子京,要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要計較個人的得失。并抒發(fā)了聞名古今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這種憂在天下人之先,樂在天下人之后的崇高精神,是真正的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喲。
在教學中,還要培養(yǎng)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報效祖國的大志?!傲舜_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這是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豪言壯語。這位愛國詞人“一世之豪,以氣節(jié)自負,以功勞自許”。他積極投身于抗金復國大業(yè),他既盼望自己生前贏得名聲,也希望身后青史留名。還有宋末抗元的愛國志士文天祥則是更以其生命譜寫了一曲“正氣歌”,抗元未果,反被元軍所俘,但他至死不降,并在《過零丁洋》里唱出了震撼人心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頌歌。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為國家、為民族去建功立業(yè),不管是在多么的艱苦環(huán)境中,都能夠以死報國。這正是我們新一代青少年發(fā)奮學習、報效祖國所需要的精神。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當我們在教學每一篇課文時,完全可以把課文中的志士仁人的高尚情操和閃光思想聯(lián)系起來,有機地統(tǒng)一了課文的文學性和思想性,最終達到作品的情感與學生心靈產生共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