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中德育的相關(guān)問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9 08:13:00
導語:中學歷史教學中德育的相關(guān)問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德育問題的探討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而把德育貫穿在其它各育中進行,以及把德育貫穿于各門學科當中又是重要的話題,本文試從中學歷史教學中談?wù)動嘘P(guān)實施德育教育的問題。
[關(guān)鍵詞]中學;歷史教學;德育
中學歷史教學是整個學校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新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人。從這里不難看出我國教育在培養(yǎng)人才時對德的重視。而中學歷史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自然也要為此服務(wù)?!吨袑W歷史教學大綱》中提到中學歷史教學的目的包括傳授歷史知識、培養(yǎng)能力和思想教育。這充分說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目的之一。
德育,簡單地說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具體來說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國際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等。使學生形成愛國、愛社會主義、愛和平、誠實、謙虛、堅強、有毅力、勇敢等良好的思想品質(zhì)。而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僅僅依靠《中學生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要在學校的一切工作中貫穿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因此,在所有課程的教學活動中都應(yīng)貫徹實施思想品德教育。歷史課的課程特點決定了歷史課是除思想政治課外最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課程。這就要求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熏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歷史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家、發(fā)明家、科學家、思想家、藝術(shù)家等為一種新制度的建立、一種新技術(shù)的發(fā)明、一種新理論的誕生等進行不懈奮斗的事跡,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無不具有啟發(fā)教育作用。下面從幾個方面談?wù)剼v史教學中如何實施德育。
一、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的首要內(nèi)容,在中學如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學中教師首要考慮的重大問題。美國第35任總統(tǒng)約翰·肯尼迪說過:“歷史畢竟是一個民族的記億?!笔澜绾谌烁纳茀f(xié)會的建立者瑪科斯夫·卡維也曾說:“無史之人如同無根之樹、無源之水?!比魏我粋€國家、一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在這部歷史中有繁榮強大也有積貧積弱而遭外來入侵;有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有造福本國、本民族乃至全人類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等等。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歷史,可以幫助形成民族自豪感,產(chǎn)生愛國主義熱情。如《中國歷史》中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早在漢唐時外國使節(jié)友人的來訪、明朝中后期東南沿海軍民抗擊倭寇的斗爭、清代林則徐的禁煙運動、鴉片戰(zhàn)爭時期陳化成、葛云飛等的為國捐軀等等,無不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學生在學習這些歷史時,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愛國主義便在學生心中逐漸形成。可以說:歷史點燃了學生對祖國和民族的熱愛之火。
二、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國際主義教育
世界是一個整體,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只是世界的一個部分,而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馬克思、恩格斯精辟分析了世界的統(tǒng)一性。社會越是向前發(fā)展,科技越是進步,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就越密切。任何一個國家、地區(qū)、民族想孤立于世界之外,單獨發(fā)展都是不可能的?!吨袊鴼v史》、《世界歷史》用大量的、鮮活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十六世紀日本侵略朝鮮,明朝政府應(yīng)邀派軍援朝既幫助了朝鮮人民捍衛(wèi)國家、民族獨立,也讓本國避免了日本的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反法西斯國家的共同戰(zhàn)斗更是說明在面對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敵人時,世界各民族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在幫助了其它國家民族爭取勝利的同時,共同敵人的力量被削弱了,本國、本民族的勝利也就有了保障。十九世紀早、中期亞洲人民五大起義中,印度民族大起義、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互相起到了為對方牽制敵人的作用。不管是十六世紀明朝政府的援朝;還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西班牙縱隊;1950年的中國抗美援朝等等史實,都說明國際主義精神的重要性。這些歷史知識的學習都有助于我們的學生形成國際主義精神??梢哉f歷史又點燃了學生對危害世界和平的人、事的憤怒之火。也在學生心里埋下了國際主義的種子。
三、在歷史教學中指導幫助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學生可以知道人類社會歷史至今已經(jīng)歷過五種不同社會性質(zhì)的社會形態(tài),每一種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都意味著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如何讓學生認識每種制度的先進性,這是歷史老師教學中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我們可以通過今昔政治制度、經(jīng)濟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對比,讓學生認識每種制度的先進性,特別是通過《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在黨的“十五大”總書記明確提出:要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為此更應(yīng)讓二十一世紀的主人通過中國歷史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來之不易。深刻認識“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新中國,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今天的發(fā)展”這一真理。我想,這也是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
四、在歷史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謙虛、誠實、堅強、堅忍不拔、勇于創(chuàng)新等良好的思想品質(zhì)
謙虛、誠實、堅強、堅忍不拔、創(chuàng)新都是良好的思想品質(zhì)。在歷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史料有利于這些良好品質(zhì)的形成。曾說過:“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中外歷史上許多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無不說明這個道理,如赤壁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薩拉托加大捷、中國紅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等等。中國歷史名人劉備如不謙虛則不會三顧茅蘆,也就不能成就西蜀霸業(yè)。史書還用大量史實說明驕兵必敗。而在誠實品質(zhì)方面,林肯、華盛頓、列寧等都是眾所景仰的歷史人物。林肯年輕時在超市工作曾步行幾十里路還給顧客少找的一點零錢。此外華盛頓小時候“斧頭和櫻桃樹”的故事,列寧小時候打破花瓶的故事等等史料,均可以讓學生了解這些名人身上所具備的誠實品質(zhì)。學生在學習這些史料時,誠實就在他們心中種下了種子。而文天祥寧死不屈、、葉挺、夏明翰、林祥謙、施洋等的英雄事跡則可影響學生形成不屈不撓為正義不怕犧牲的品質(zhì)。
總書記說:“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比绾闻囵B(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的品質(zhì)?這在歷史教學中同樣可以找到答案,如哥白尼、布魯諾等科學家的事跡有利于學生形成不墨守成規(guī)、敢于創(chuàng)新的品質(zhì)。
五、在歷史教學中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正確認識個人和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也是學生必備的良好的思想品質(zhì)。唐朝名臣魏征曾說過:“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边@說明人民群眾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力量。歷史上任何一個政權(quán)、朝代的興起衰退無不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得到人民擁護的政權(quán)日益強大,失去人民擁護的政權(quán)則日益沒落,最終被推翻。故史書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比魏螘r代的進步,任何事件的成功都不能歸功于某一個人,只能歸功于人民群眾。僅憑個人的力量是不能成大業(yè)的。那些所謂的英雄只是把許多人民群眾的智慧、力量匯集起來罷了。
總之,學校必須堅持德育為首,注重通過各種渠道去實施德育,這不僅是學校教育工作中應(yīng)考慮的重中之重,在當前也是響應(yīng)貫徹落實江總書記提出的“以德治國”方略的重要之舉。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緊扣歷史教材中的內(nèi)容,通過老師講授、學生討論、觀看一些歷史聲像資料、甚至可以發(fā)揮學生的想像讓學生表演一些歷史劇情等方式去感受歷史、體驗歷史、認識歷史,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讓學生知道如何做人。因為學生可以從歷史中學到影響其個人選擇、態(tài)度和價值認識等方面的知識,而這些又直接能影響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因此說,歷史教學對德育的促進作用我們決不能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