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困生德育教育策略論文

時間:2022-09-13 03:40:00

導語:高校三困生德育教育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三困生德育教育策略論文

摘要近年來,高等教育規(guī)模迅速擴大,大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也日益凸顯。文中將存在“家庭貧困、學習困難、心理困惑”等情況的大學生定義為“三困生”。他們極有可能是面臨勉強畢業(yè)、難就業(yè)、退學等情況的高危學生群體。學業(yè)的壓力,經濟上的重負,家庭的希望讓這些“三困生”承擔了較多的生活和心理壓力,極易導致心理疾患,并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明顯地表現出來。為了實現每一位同學的全面發(fā)展,尤其能夠讓三困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與其他同學一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對三困生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加強對他們的引導,幫助他們脫困減壓,進一步做好幫扶、轉化工作。

該文結合筆者的實際工作經歷,分析三困生群體的表現和成因,并嘗試提出解決三困生困難的策略,對解決三困生相關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為廣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定的實際經驗和操作思路。

關鍵詞:學生工作三困生幫扶

一、三困生群體的成因

三困生在日常學習、社會交往和生活中往往表現出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習動力不足,成績落后;性格內向,不善與人交流,排斥參與集體活動,人際關系冷漠,迷戀網絡;具有強烈的自卑感,內心脆弱,承受能力較差,心理普遍呈現出亞健康狀態(tài)。

從某種程度上看,一名學生進入大學后轉變成三困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項:

1.1家庭經濟困難、家庭突發(fā)意外事件分散了其學習注意力。

很多貧困大學生進入大學后,一方面,存在學費和衣食之憂,同時擔心家中父母的生活,分散了學習注意力;另一方面,覺得自己令家庭經濟情況愈發(fā)困難,心中充滿愧疚,因此希望自己通過勤工助學或者出外打工的方式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從而影響了學習。無法集中精力投入學習,是其逐漸轉變?yōu)槿闹匾颉?/p>

貧困生的家庭由于經濟困難,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很容易受到突發(fā)事件的影響,進一步陷入巨大的危機之中。遭遇家庭變故的貧困生心理容易受到巨大影響,會因此分散學習的注意力,甚至喪失學習的目標和動力,并表現出孤獨、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1.2環(huán)境的改變和高校評價體系的多元化使學生無法悅納自我。

有些貧困生將進入大學作為其高中階段唯一的、甚至是最終的目標,并以此激勵自己埋首苦讀。他們在高中時勤奮刻苦,成績優(yōu)秀,在學校名列前茅,得到充分的認可。但是進入大學后,由于環(huán)境的改變,目標的缺失,以及現實與理想的差別等原因,使他們出現了矛盾的心理、甚至表現出對現實的某種失落感。

在大學里,衡量優(yōu)秀學生的標準是多層次、多向度、多元化的,很多貧困生在和身邊其他同學的比較過程中,會明顯地感覺到自己的不足,甚至于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并因此在情緒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失落、消沉。進入大學后,他們在發(fā)現身邊同學多才多藝,表現出較強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時,容易產生“事事不如人”的想法,并因此加深自卑心理;盡管有些學生明確了解自身不足,但卻不知道該如何突破自己,完善自我,內心中充滿了矛盾和失落。

經過一段時間后,這些困難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不能悅納自我,慢慢轉變?yōu)槿?/p>

1.3性格內向,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逃避現實。

不少困難學生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缺乏與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他們不愿求助于老師和同學;生活中也缺少可以交流溝通的朋友,很容易產生孤獨感,心生抑郁,甚至出現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傾向。

無論是從個性的發(fā)展,還是從自我完善的角度出發(fā),作為現代社會的青年人,他們都有結交朋友、交流情感的需要,一些“三困生”在現實中不敢去結交朋友,就去網絡中尋找“志同道合”者,對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甚至染上網癮,每天花大量時間泡在網上,沉湎于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更不愿與人面對面交往。久而久之,一個人獨來獨往,脫離了正常學習生活的軌道,漸漸轉變?yōu)槿?/p>

二、解決“三困生”困難的策略

筆者認為,解決三困生的困難要堅持“長期支持”和“不斷引導”的原則,采取分步走的策略。不斷深入三困生問題的本質,爭取徹底解決三困生的困難。

2.1通過完善的幫困體系,對三困生進行適當的經濟資助。

根據國家教育部和財政部下發(fā)的文件,目前各高校基本上建立了“獎、貸、勤、減、補”的幫困體系,形成了以助學貸款為支柱,其他幫困措施為補充的資助體系。學校本著客觀、公正、公平的原則,使助學金和困難補助金發(fā)揮“雪中送炭”的實際功用,爭取將助學金和困補金發(fā)放到特困學生手中,解決他們突發(fā)的或暫時性的困難。從而真正解決三困生的后顧之憂,減輕他們對家庭經濟困難的憂慮感;配合適時給予的引導,啟發(fā)他們學會感恩,報答社會,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動力,爭取從生活層面使其脫離三困生的行列。

2.2組織幫扶團隊,幫助三困生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筆者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通過和三困生經常性的交談溝通,了解到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學習狀態(tài)并不滿意,也希望自己能夠認真學習,并愿意寫下保證,做出承諾;可是這種由“保證書”帶來的行動往往只能堅持較短時間。一方面,由于進入大學后的學習基礎不扎實,專業(yè)學習缺乏系統性、連貫性,自己缺乏信心和毅力堅持克服困難;另一方面,缺乏自律意識和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使很多三困生在長期適應了來自老師或者家長監(jiān)管的情況下,一旦離開外界的束縛就不能自我約束,浪費了大量時間。

面對三困生的“決心大,恒心小”的情況,要幫助三困生明確學習目標,制定適合其自身特點的詳細學習計劃,同時組織由學生家長、任課教師、學生干部、黨員、熱心同學組成的幫扶團隊,幫助三困生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促進他提高自我效能和自我脫困的能力。

2.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解決三困生的心理困惑。

三困生面臨的三種困難中,心理困惑可能由多種原因引發(fā),是經過長時間形成的,因此也是最難擺脫的。首先要在學生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對于三困生還必須進行長期的心理引導工作才能逐步減弱心理困惑的負面影響。公務員之家

2.3.1善于發(fā)現三困生的優(yōu)點,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三困生自卑感強,內心壓抑,往往容易自暴自棄,甚至放棄了自己原有的興趣和愛好。教師要能夠發(fā)現三困生的特長,并因勢利導激發(fā)他發(fā)揮特長,同時給三困生創(chuàng)造展示自我的機會,增強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樹立他的進取心。

2.3.2用愛心和耐心溫暖三困生,寬容他們經歷反復過程。

三困生內心敏感,性格內向。教師在對三困生進行教育引導的時候要注意保護他們脆弱的心靈,充滿愛心和耐心地給予他們溫暖。困難學生轉變成三困生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良好習慣的形成也不可能靠一兩次說教就起作用,因此教育者要允許學生經歷“挫折—引導—失敗—再引導……”的反復過程。

作為教師,對三困生的情況要有清楚的認識,要和他們一起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把總體的任務分解成合理的階段性任務。寬容學生的緩慢進步,傳遞給他們溫暖和關心,和他們一起度過克服困難的過程。

2.3.3善于傾聽,排除誘發(fā)心理問題的其它原因

大多數三困生不善言談,有時候很難進行有效的溝通。教師要適當掌握一些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善于傾聽,啟發(fā)三困生說出心中的困惑,細心去發(fā)現他心中壓力的源泉。

2.3.4鼓勵三困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嘗試和同學交流溝通

大學校園里有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社團活動、體育活動,參與到集體活動中的成員能夠明顯地感受到來自友情和團隊給予其的力量,從合作中學會寬容、體諒,逐步成長、成熟起來。鼓勵三困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引導他們去關注、觀察身邊其他善于交往、溝通的同學的表現,鼓勵其嘗試去模仿、學習,逐步掌握一些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分享快樂,分擔痛苦,減輕緊張的學習生活帶來的心理壓力。

三、結語

高校三困生是目前大學校園里逐步顯現的較為特殊的群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與他們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引導,用積極、樂觀的眼光和心態(tài)對待他們,幫助他們樹立起科學、正確的人生觀和積極進取的信念,悅納自我,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估計他們善于學習、掌握技能,挖掘、發(fā)揮潛能,逐步成長為身心健康的合格大學生。

參考文獻

1.許放,王民忠:《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年

2.王小明:《社會轉型期高校德育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3.方建中,徐凌霄:關于高?!安钌爆F象的考察與反思,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