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進生道德教育措施
時間:2022-05-04 03:20:51
導語:后進生道德教育措施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一個學校,一個班級,總是有后進生。后進生的道德教育其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掌握道德知識,而是使之向“真”、從“善、”尚“美”。建立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促進道德內化是當前學校德育的一項重要工作。教育后進生做到及時、全面、持之以恒,后進生的形成過程決定轉化工作必須持之以恒。
【關鍵詞】后進生;道德教育;學校道德教育
一、職校后進生的具體特點
對于職校的有些后進生,不僅學習成績差,且養(yǎng)成的生活習慣、個人性格都有與眾不同之處。對某個問題,盡管班主任早就指出,并反復強調,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樣的錯誤不斷的犯,你的話就如同“春風過驢耳”,一點效果也沒有。但職校的后進生也并不是說沒思想、沒知覺、沒反應;正好相反,他們大多數(shù)都有自己的想法,情感方面很豐富,他們的心里有成才的欲望,也有進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關鍵還是看班主任的工作是否到位。我認為,作為一個好班主任,更要特別關注后進生的成長。
二、學校的道德教育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它通過一定階級的社會輿論、傳統(tǒng)力量和思想信念對人們起約束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道德是人的一種文化性創(chuàng)造,是出于社會內在的要求和人類自身的需要而進行的創(chuàng)造。它不僅具有社會性、指引性,同時具有個體性。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將道德教育泛化為德育、政治教育,這就使得我國學校的道德教育存在很大的缺陷。具體表現(xiàn)是:第一,只注重道德知識的傳授。只要求學生被動接受各種“美德”。第二,忽略人的情感因素。不注意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品質,發(fā)揮道德的內化能力。課堂上講品德,課后卻無德行。第三,缺乏個性化。對學生只強調社會的要求,過分追求模式化,形式主義嚴重。第四,缺乏實踐。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把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規(guī)范轉化為學生自覺的道德行為。目前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將思想品德教育作為一門技術在進行訓練,把道德和生活割裂開來,甚至以學生考多少分作為判定其道德水平高低的標準。這就不免形成有些學生有思想品德之知,而缺少道德之行、道德之情和道德之信。
三、后進生的道德教育及轉化措施
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講文明、懂禮貌、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樂于助人。在校能做到上課認真聽講,認真及時完成作業(yè),能圓滿完成學習任務,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家能尊敬長輩,愛護弱小,勤做家務活,勤剪指甲、保持自己的個人衛(wèi)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工作崗位上有能力完成工作上的任務,能持之以恒、愛崗敬業(yè)。1.及時與后進生溝通交流。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的教育目標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特點將一定社會的思想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變化或簡化成一定對象可接受的德育內容。和后進生談心,從思想上樹立信心,思想指導行動,進行自我轉化,更新觀念、與時俱進。觀念,往往改變人的行為;教書育人,往往改變人的思想品德。了解后進生的想法,尊敬他們的想法,慢慢幫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2.做到關心后進生勝過優(yōu)等生。大量的事實和經(jīng)驗告訴我們,后進生往往責任心差,不懂得尊重別人,無所謂禮貌,不屑與人溝通,心里或多或少罩著些陰影……他們需要的,首先并不是書本知識,而是需要被關心、幫助、愛護,心理得到矯正,好讓迷途的羔羊不再迷途。因此班主任應該時常的關心后進生。3.捕捉閃光點。后進生也有很多的優(yōu)點,作為班主任應學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主動采取適當形式去靠近他們栽培他們。用一雙慧眼,一顆愛心去發(fā)現(xiàn)后進生身上值得稱贊的地方。4.家訪。針對一部分后進生家庭教育薄弱,進行家訪活動,家校聯(lián)系。取得家庭的配合,達到家校合一,共同教育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才能的基礎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教育每個兒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或男女青年?!蔽覀円盟囆g家特有的眼光去認真分析研究,即使是一塊最普通的木頭,只要我們用心雕琢,也會使其能夠變成一件有價值的藝術品。學校道德教育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讓學生掌握道德知識,而是使之向“真”、行“善”、尚“美”?,F(xiàn)在我們的道德教育存在著嚴重的順序錯誤現(xiàn)象,對小學生進行共產(chǎn)主義道德教育,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而對大學生則進行社會公德和基礎文明的教育,因而我們必須認真反思學校的德育工作,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道德教育是學生所受的最基礎的規(guī)范訓練,又是向學生顯示人生的最高境界,最高人格的榜樣。具體的道德規(guī)范實踐同崇高的人生追求相結合所形成的道德行為,以價值感、神圣感來激發(fā)每一個受教育對象的學習動機。確立學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道德教育主體性是指確立和尊重學生在整個道德教育目標和教育過程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以達到培養(yǎng)有道德的人的目標。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必須改變學生只能處于被接受者、被塑造者的地位,使其處于道德教育的主體地位,真正調動他們作為自身道德發(fā)展主體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把學生培養(yǎng)成積極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的道德發(fā)展主體。注重道德實踐建設。所謂道德實踐,是指道德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與實踐活動緊密相聯(lián)系并主要在實踐中進行的教育活動。學生的道德知識向道德素質的內化,必須通過其自覺自愿的道德實踐中才能實現(xiàn)。在實踐中,人們才真正把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情感和意志,外化為行為和習慣,從而形成道德自律。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熊化玲 單位:揚州旅游商貿學校
- 上一篇:高校職業(yè)道德建設論文
- 下一篇:情境創(chuàng)設道德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