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08:16: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遺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遺傳

淺析豬的遺傳改良

摘要:旨在通過實驗,探討國外遺傳評估體系對我國進口種豬評估的作用,發(fā)現和總結影響種豬遺傳的因素,從而更好地將其應用在實踐中,實現種豬的遺傳改良。

關鍵詞:畜牧養(yǎng)殖;種豬評估;遺傳改良;實驗研究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畜牧養(yǎng)殖業(yè)取得了較大的突破。不僅在畜牧養(yǎng)殖的規(guī)模上相比較以往有了集約化的趨勢,更是在育種養(yǎng)殖等相關基因上取得了革命性的成果與突破,極大地促進了畜牧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種豬的遺傳改良便是在這種大的科技背景下取得的成果,對于促進養(yǎng)豬產業(yè)的發(fā)展,維護經濟的繁榮、保障人們生活質量方面都具有重要影響和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實驗材料。本次試驗以我國某種豬育殖場2017年從美國引進的150頭杜洛克豬及其同年產出的100頭后代為研究對象,展開國外遺傳評估體系對我國進口種豬評估的影響研究,旨在發(fā)現和總結影響種豬遺傳的因素。1.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通過表型測定以及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展開研究。表型測定主要按照NSR相應規(guī)定和標準對種豬的體重日齡、活體背膘厚、活體眼肌面積進行測量和記錄,確保種豬引進前的健康,從而探討種豬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1.3試驗設計。此次試驗將引進的種豬分為3組,每組種豬各50頭統(tǒng)計。并分別將這3組種豬放置在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中,生長環(huán)境等級為優(yōu)良、一般和較差。記錄后續(xù)試驗研究數據探討種豬遺傳與周圍環(huán)境、飼料等影響因子的相關性。

2試驗結果

查看全文

畜禽遺傳資源審批制度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畜禽遺傳資源進出境和對外合作研究利用的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畜禽遺傳資源,防止畜禽遺傳資源流失,促進畜牧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從境外引進畜禽遺傳資源,向境外輸出或者在境內與境外機構、個人合作研究利用列入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的畜禽遺傳資源,應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并依照本辦法的規(guī)定辦理審批手續(xù)。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畜禽,是指列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公布的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畜禽。

本辦法所稱畜禽遺傳資源,是指畜禽及其卵子(蛋)、胚胎、精液、基因物質等遺傳材料。

第四條從境外引進畜禽遺傳資源,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引進的目的明確、用途合理;

查看全文

口腔遺傳疾病研究論文

口腔遺傳病常為單基因疾病、多基因病,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分為:牙齒、牙齦及牙周組織、牙齒和皮膚或骨組織、黏膜及其他組織的遺傳病。

1牙齒的遺傳性疾病

1.1釉質結構異常(Enamelstructuralabnormality)常染色體顯性牙釉質發(fā)育不全是常見型,與定位于4q21的相關enamelin基因突變有關[1];常染色體隱性釉質發(fā)育不全,其與位點于19q13.4的Kallikrein4基因突變有關[2];此基因產物可在牙發(fā)育成熟期降解釉蛋白酶,導致釉質礦化異常;x-連鎖性釉質發(fā)育不全,其相關基因位于Xp22.3的amelogenin基因突變[3]。臨床表現:釉質發(fā)育不全表現為釉質發(fā)育早期釉質厚度減少,牙冠黃色或褐色光滑,錐形牙冠;釉質成熟不全表現為釉質呈毛玻璃樣白堊狀,硬度低于正常釉質,主要發(fā)生于第三磨牙或第一磨牙,X線影像可見牙呈長方體和短根,髓室在根-頜方向長,頸部收縮,因此種牙根像有蹄動物,故稱牛牙樣牙(taurodontism)[4]。遺傳性釉質鈣化不全,表現為釉質軟,易碎,探針探之可劃成溝,牙呈暗褐色。釉質發(fā)育不全晚期,此期具有鈣化不全,表現為釉基質形成的量正常,但質軟透明,釉質較快成片脫落,易著色,上頜切牙發(fā)展成臺階狀形狀。有時釉質發(fā)育不全和成熟、鈣化不全同時存在。

1.2遺傳性牙本質發(fā)育不全(dentinogenesisimperfectatypeⅡ,DGIⅡ)又稱乳光牙本質Ⅱ型,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其基因定位于人類染色體4q21,目前認為與牙本質唾液酸焦磷酸蛋白基因(Dentinsialophosphoprotein,DSPP)突變有關,但存在遺傳異質性[5]。臨床表現:在一家族中連續(xù)幾代出現,可累及乳牙、恒牙,牙呈乳光色或蘭灰色,釉質正常,但由于釉牙本質連合處結合薄弱,故易磨損和分離而破裂,暴露黃色牙本質,冠呈球形;因之較正常牙短小。X線影像可見根短而呈圓錐形,早期髓室寬大而成殼狀牙(Shellteeth),到晚期則髓室變窄或完全阻塞,常伴有釉質發(fā)育和鈣化不全,牙冠可見透明區(qū),牙呈影樣牙(ghostteeth)[4]。

1.3先天性缺牙(Congenitalabsence)

1.3.1非綜合征型先天牙缺失多數牙缺失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與定位在14q12-13上Pax9(pairedbox9)基因突變有關;少數牙缺失[6]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定位于4p16.4上的homeobox基因(Msx1)的突變[7];中國學者命名了一種“何-趙缺陷癥”是先天恒牙缺失病,其基因定位于10q11.2,是一種家族遺傳性遺傳?。?]。臨床表現:缺牙是以上頜第二雙尖牙缺占多數,再次是上頜側切牙。

查看全文

遺傳算法研究論文

遺傳算法的思想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50年代,一些生物學家就著手于計算機模擬生物的遺傳系統(tǒng)。1967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Holland,J.H.教授在研究適應系統(tǒng)時,進一步涉及進化演算的思考,并于1968年提出模式理論。1975年,Holland教授的專著《自然界和人工系統(tǒng)的適應性》問世,全面地介紹了遺傳算法,為遺傳算法奠定了基礎[228]。此后,遺傳算法無論在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實際應用方面都有了長足發(fā)展。

伴隨遺傳算法的發(fā)展,其獨特的優(yōu)越性逐漸被體現出來,且各種理論、方法都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但是,遺傳算法的實際應用仍然存在著缺陷,具體表現在:

遺傳算法在尋優(yōu)過程中易出現“早熟”、設計變量增多時效率較低以及結構分析時間長,在線功能差。為此,在實際運用中尚需改進,尋找更優(yōu)秀的算子和編碼方法等。目前,改進的方法也各有優(yōu)劣,有對遺傳算法遺傳算子進行改進的,也有將遺傳算法與其他方法結合起來的。編碼方法有二進制編碼、多值編碼、實值編碼、區(qū)間值編碼、Delta編碼等多種編碼方法。在執(zhí)行策略方面有如下幾種方法值得注意:遺傳算法與模擬退火算法的結合、遺傳算法與局部優(yōu)化方法的結合、并行遺傳算法、共存演化遺傳算法、混亂遺傳算法。

遺傳算法的噪聲適應性問題。遺傳算法主要是針對無噪聲的確定性環(huán)境設計的,在應用過程中,知識的不確定性、訓練樣本的錯誤、人為因素等都可導致問題求解環(huán)境包含一個或多個噪聲。事實上,噪聲是不可避免的,在實際工程測量中,測量得到的靜態(tài)應變常常會伴有一定的噪聲。遺傳算法的進化過程是通過適應度大小來進行選擇、變異、交*等遺傳算子操作,從而對個體進行優(yōu)勝劣汰。然而在噪聲環(huán)境下,目標函數或適應度帶有噪聲,不能反映個體真正的適應度。顯然,用有噪聲的適應度去進化,其結果可能會被誤導。在這種情況下,遺傳算法的性能如何,怎樣改進,還有待深入研究。

查看全文

遺傳蟻群系統(tǒng)研究思考

摘要:在遺傳蟻群系統(tǒng)中,為減少螞蟻構建路徑的時間消耗,引入遺傳操作,使得當前迭代中螞蟻構建的路徑部分來自于之前迭代獲取的優(yōu)秀巡回路徑的遺傳;同時為減少由遺傳操作產生的算法停滯的影響、提高算法解的質量,對蟻群構建的路徑施行2opt變異操作。通過旅行商問題測試算法性能,并與蟻群系統(tǒng)進行比較。實驗表明,遺傳蟻群系統(tǒng)搜索效率高,而且解的質量優(yōu)于蟻群系統(tǒng)。

關鍵詞:遺傳蟻群系統(tǒng);蟻群優(yōu)化;遺傳算法;旅行商問題

0引言

1997年Dorigo等人提出了ACS(antcolonysystem,蟻群系統(tǒng))[1]。它是最成功的ACO[2]算法之一,并被廣泛地應用于各種組合優(yōu)化問題[3~6],如連續(xù)空間的數值優(yōu)化、旅行商問題、流水車間調度、集覆蓋、機器學習、網絡路由等。蟻群系統(tǒng)是一種啟發(fā)式的構建方法。以TSP為例,TSP的一條巡回路徑(解)是所有城市的一個排列,不同的相對排列順序對應不同的解。ACS通過增量構建的方式構建完整的巡回路徑。具體方式是先將螞蟻隨機地放在一個城市;然后根據一定的規(guī)則選擇螞蟻下一步訪問的城市,直到訪問完所有的城市。路徑的增量構建占用了ACS算法的大部分時間。因為當前螞蟻必須有足夠的運算,以對下一步訪問城市作出最優(yōu)選擇。減少螞蟻在構建路徑上的時間消耗是提高ACS效率的一種有效途徑。在GAs(geneticalgorithms,遺傳算法)[7,8]中,路徑的構建是通過對父代個體的繼承和重組或者變異實現,只需要作少量的運算。因此,構建一條巡回路徑的時間消耗GAs顯著小于ACS。正是基于這種考慮,本文提出了一種GACS(geneticantcolonysystem,遺傳蟻群系統(tǒng))。在GACS中,螞蟻構建的路徑部分來源于對之前迭代所得的優(yōu)秀路徑的遺傳,并通過變異減少蟻群構建的路徑的相似性,降低算法停滯的概率。

b)變比例遺傳。變比例遺傳實現方式與定比例遺傳相同,不同的是為克服定比例遺傳的缺陷,在變比例遺傳中,p是一個變量。螞蟻從優(yōu)秀巡回路徑中繼承的部分路徑比例,隨著迭代次數的增加而增加。這樣,在迭代初期,當前優(yōu)秀巡回路徑的質量較差時,螞蟻繼承的路徑比例被限制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以避免算法陷入一個局部最優(yōu)巡回路徑;而在迭代的后期,優(yōu)秀巡回路徑越來越接近全局最優(yōu)巡回路徑時,螞蟻繼承的比例增加到一個較大的量上,以大幅減少螞蟻在構建路徑上的時間消耗。

c)隨機比例遺傳。蟻群中的螞蟻從優(yōu)秀巡回路徑繼承隨機比例的部分路徑。在相同迭代中不同螞蟻繼承的部分路徑比例是隨機的。不同迭代中相同螞蟻繼承的部分路徑比例也是隨機的。隨機比例遺傳的實現方式如下:隨機從優(yōu)秀巡回路徑中選擇兩個城市節(jié)點,將這兩個城市及這兩個城市之間的城市依次遺傳給當前螞蟻。在理論上,隨機比例遺傳中的部分路徑遺傳比例是50%,因此其時間消耗近似于50%定比例遺傳。

查看全文

豬原始祖先的遺傳貢獻論文

論文關鍵詞豬原始祖先后代群體遺傳貢獻

論文摘要以已繼代選育10個世代的“蘇鐘Ⅰ系”豬為研究對象,根據有關資料分類、統(tǒng)計其原始祖先到達后代群體的所有通徑線數,探討豬原始祖先對后代群體的遺傳貢獻。

在豬品種(系)形成過程中,祖先對后代群體的遺傳貢獻各不相同。在如何選種及祖先對后代的遺傳貢獻方面,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1~3]。楊寧等定義每個親本所產生的育成后代數占后代總數的百分比為該親本對后代群體的遺傳貢獻率,并用這一指標衡量該父母本對后代基因庫的相對重要性[3]。本研究試圖根據豬原始祖先到后代群體的通徑線統(tǒng)計原始祖先對后代群體的遺傳貢獻。

1材料與方法

1.1通徑線的分類及統(tǒng)計

一般培育品種(系)時,群體系譜比較復雜,原始祖先到達后代群體的通徑線很多,不易繪出,但可以通過統(tǒng)計原始祖先到達后代的各種通徑線所經過的代數(如經過的代數為n,則定義其通徑線長度為n)來統(tǒng)計、分類通徑線。例如親子代中,子代基因有一半來自父本,一半來自母本,那么父母本對子代的遺傳貢獻分別為1/2,親子代的所有通徑線數統(tǒng)計為x1,同理,祖孫代中祖代對孫子代的遺傳貢獻各自為(1/2)2,祖孫代的所有通徑線數為x2,……,以此類推,通徑線長度為n,那么通徑線數統(tǒng)計為xn,其祖先中每個個體對后代的遺傳貢獻為(1/2)n[3~5]。

查看全文

害蟲抗藥性遺傳分析論文

摘要根據生物進化理論深入理解害蟲抗藥性進化的遺傳起源,并根據解釋基因新功能進化的基因重復理論,推測認為基因重復為抗性基因變異提供了原材料。最后,根據現有抗性報道的例子將抗性突變的分子機制進行歸類,并發(fā)現在多樣化的抗性突變中存在一定的規(guī)律性,如靶標位點的點突變導致抗性的機制是靶標抗性機制的主要形式,基因擴增或基因過表達導致的代謝酶活性增加是代謝抗性的重要機制,這種規(guī)律性與變異的適合度密切相關。

關鍵詞害蟲,抗藥性,進化,起源,遺傳,機制

害蟲對化學農藥的抗性進化歷史不到100年,就已經有500多種害蟲對一種或多種殺蟲劑產生了抗性。害蟲抗藥性的進化導致化學防治的失效,給農業(yè)產量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例如據Palumbi估計,在美國每年由于害蟲產生抗性導致的損失至少有30多億美元,這其中包括由于抗性加大農藥使用的額外消費以及抗性害蟲對農產品的直接損失。

早在1951年Dobzhansky就認為,殺蟲劑抗性是一種進化現象。遺傳分析可以有助于研究抗性機制和制訂抗性治理策略,是研究抗性的一個主要工具。本文從遺傳角度對抗性進化的本質進行探討,并歸納分析抗性基因突變的主要類型,以期對害蟲抗藥性的進化的有更好的理解。

1、害蟲抗藥性進化的遺傳起源

1.1遺傳變異是害蟲抗藥性進化的基礎

查看全文

遺傳資源法律保護論文

一、國家經濟主權原則的確立

國家主權具有兩個特性,即對內至高無上和對外獨立平等。經濟主權作為國家主權的—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內效力首先即體現在對本國自然資源、全部財富和一切經濟活動享有充分的永久主權。國家經濟主權的確立和逐步完善,是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經過長期激烈斗爭的結果。1962年2月,第17屆聯大通過了1803號決議,即《關于自然資源永久主權的宣言》。根據該《宣言》,對自然資源之勘探、開發(fā)及處置等,均應符合資源國自行制定的規(guī)則及條件,不能導致對資源國主權的損害,否則即違反聯合國憲章的精神與原則。但這一《宣言》尚只涉及國家對其自然資源的主權。此后,經過發(fā)展中國家的進一步努力,聯合國在1974年先后通過三個重要文件,即《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及其《行動綱領》和《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這些文件不僅擴展了國家經濟主權的內容,對其地位也有進一步強化?!督⑿碌膰H經濟秩序宣言》明確宣告,每一個國家對本國的自然資源和一切經濟活動享有充分的永久主權。為了保護這些資源,各國有權采取適合本國情況的各種措施,對本國資源及其開發(fā)實行有效控制《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更進一步規(guī)定,每個國家對其全部財富、自然資源和經濟活動享有充分的永久主權,包括占有、使用和處置的權利,并得自由行使這項主權。

與《關于自然資源永久主權宣言》相比,《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和《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對國家經濟主權的拓展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將國家經濟主權的內容擴展到國家對其全部財富、自然資源和一切經濟活動享有主權權利;二是強調這種主權權利是“充分的永久主權(permanentsovereignty)”和“不可分割的權利(in~ienablefight)”。這種強調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在上述《宣言》和《憲章》通過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發(fā)達國家對發(fā)展中國家和殖民地自然資源的掠奪主要針對礦產資源,尤其是石油。“一些西方國家鼓吹,石油應視為人類的共同遺產”。在聯大第六屆特別會議上,英國代表“公開揚言第三世界國家對各國本身的自然資源只能享有‘有限的主權’,主張各國對本國自然資源只是行使‘監(jiān)護人’的職責”嘲。很顯然,《宣言》和《憲章》的措辭是對發(fā)達國家上述觀點的明確否定。

二、國家經濟主權原則在遺傳資源領域的發(fā)展

由于上述《宣言》和《憲章》并未對自然資源的范圍加以限制,因此,生物遺傳資源理應包括在內,也就是說,上述《宣言》和《憲章》的原則和精神也應適用于生物遺傳資源。但發(fā)展中國家在當時似乎將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礦產資源尤其是石油上。由于生物技術在當時尚不發(fā)達,發(fā)展中國家對生物遺傳資源在國家長期經濟發(fā)展中的戰(zhàn)略意義認識并不充分。例如在世界糧農組織于1983年通過的《植物遺傳資源國際約定》(以下簡稱《國際約定》)中明確宣稱:“植物遺傳資源是人類共同遺產,因而應可不受限制地獲取。”《國際約定》主要是在發(fā)達國家的掌控下通過的將遺傳資源(至少在《國際約定》的框架內將植物遺傳資源)視為“人類共同遺產”在當時也未引起發(fā)展中國家的足夠重視。但隨著生物技術的發(fā)展,發(fā)展中國家的生物遺傳資源大量流失,與遺傳資源有關的傳統(tǒng)知識被大量盜用這種“生物海盜”現象引起發(fā)展中國家的高度關切,對遺傳資源及與其相關的傳統(tǒng)知識的保護,成為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對抗的新領域。在這一輪對抗中發(fā)達國家總體上已不再否認各國對其境內的遺傳資源所享有的主權權利以及保護遺傳資源和相關傳統(tǒng)知識的正當性。不過,這一局面的形成仍經歷了一個發(fā)展的過程。一個最明顯的例證是從《國際約定》到《糧食和農業(yè)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有關條款的演變。1983年的《國際約定》明確聲稱植物遺傳資源是“人類共同遺產”,1989年的修訂雖然仍重申了遺傳資源作為人類共同遺產的立場,但同時承認了植物育種者權和農民權(前者反映了發(fā)達國家的立場,后者反映了發(fā)展中國家的立場)。并申明,對遺傳資源的“自由獲取”并不意味著免費獲取。而1983年的《國際約定》文本卻明確規(guī)定應免費獲取。此外,1989年的修訂還承認了國家對遺傳資源的獲取施加一定的限制的權利以及農民,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的農民,從對他們所保存的自然資源的利用中獲取“充分利益(benefitfu)”的權利。這些變化是對“人類共同遺產”說的一種明顯軟化。1991年的第二次修訂不僅明確承認國家對其植物遺傳資源享有主權,同時承認獲取植物遺傳資源的條件需要進一步澄清,承認育種者和農民控制對其所掌握的遺傳資源獲取的權利。而在2001年通過的《糧食和農業(yè)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中,“人類共同遺產”的觀念已被徹底拋棄,轉而承認各國對其糧食和農業(yè)植物遺傳資源的主權權利。

此外,1992年的《生物多樣性公約》也明確表明了承認國家對其生物資源擁有主權權利的立場。

查看全文

新生兒遺傳疾病篩查工作方案

一、篩查的政策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

二、篩查機構與篩查對象

本市各級各類經批準開展助產技術服務的醫(yī)療機構,應當對在本單位出生的所有活產新生嬰兒按規(guī)定和要求做好遺傳代謝性疾病的篩查工作。

二、篩查項目

目前,本市確定開展的全市性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篩查項目為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CH)、苯丙酮尿癥(PKU)、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CAH)和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G6PD)篩查四種疾病。

查看全文

新生兒遺傳疾病篩查通知

各區(qū)縣衛(wèi)生局、新區(qū)社發(fā)局、有關醫(yī)療機構:

新生兒疾病篩查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減少出生缺陷的三級預防措施之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和《上海市母嬰保健條例》,本市自1年代初開展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CH)、苯丙酮尿癥(PKU)兩項疾病的篩查以來,目前已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篩查網絡。20多年來有近500個孩子通過新生兒疾病篩查得到了早期診斷和治療,從而避免了智力障礙或降低了智力障礙的程度,能夠正常地生活和學習,減輕了這些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

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fā)展,外來人員在本市分娩人數逐年增加,一些原來本市未見的遺傳病也有發(fā)生。為此,我局組織相關專家進行了多次論證,并經過小樣本開展了新生兒的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CAH)、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G6PD)等先天性遺傳性疾病篩查探索性工作,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為進一步提高本市出生人口素質,減少出生缺陷,我局經研究決定,在本市原有的新生兒疾病篩查項目中,增加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CAH)、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G6PD),并根據衛(wèi)生部制定的《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規(guī)范》,特制定《上海市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篩查工作實施方案》?,F印發(fā)給你們,望遵照執(zhí)行。

原《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本市開展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篩查工作的通知》[滬衛(wèi)婦基()25號]自本文件之日起停止執(zhí)行。

市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篩查工作實施方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