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武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04:17: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競技武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納米技術主要是在一定的物質世界范圍之內,針對一些特定的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而運用納米技術研制出的納米材料主要由納米粒子組成,納米粒子又稱超微顆粒,其尺寸一般在一百納米以下。納米材料因其物質顆粒的特性而使其具備了一定的效應和性能,換言之,納米材料因其特性而與傳統(tǒng)材料截然不同,其在輻射、吸收等方面具備了新的特性。運用這些新特性,不僅可以研制出自然界本身不存在的新型材料,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
2納米技術在環(huán)境污染防治中的應用探討
2.1在汽車尾氣凈化方面的應用
在目前汽車尾氣處理方面,三效汽車尾氣催化轉換器運用得最為廣泛,而遺憾的是,盡管其在汽車尾氣處理方面發(fā)揮一定的作用,但其在汽車尾氣處理方面也存在著諸多缺陷與不足。例如,這種催化轉換器在使用時對燃油及發(fā)動機的設計有著較為嚴苛的要求;此外,隨著貴金屬價格的上漲,這種催化轉換器的價格也將進一步上漲,這無疑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廠家的生產成本,進而給廠家?guī)硪欢ǖ膲毫?;最后,這種貴金屬轉換器的使用也將會對環(huán)境造成一定的污染,進而給環(huán)境帶來更大的壓力。而要使這種狀況得到進一步的改善,我們可以選用通過納米技術研發(fā)的復合稀土化合物粉體作用凈化汽車尾氣的催化劑。這種納米粉體較強的氧化還原性能不僅可以更為徹底地解決汽車尾氣排放中有害氣體對空氣環(huán)境的污染,同時其在氧化有害氣體的同時還能對這些有害氣體進行還原,使之最終轉化成對環(huán)境無害的相關氣體再進行排放。另外,與其他催化劑相比,納米粉體這種催化劑的吸附能力更強。
2.2在燃料脫硫方面的應用
燃料油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硫一直都是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些二氧化硫的排放主要來源于燃料油中的含硫化合物。為此,要進一步降低燃料使用過程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在石油的提煉過程中我們就應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降低其含硫比例和數量。而運用納米技術研制出的納米鈦酸鋅等粉體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實現脫硫的目的,可以說,這種粉體是一種較好的石油脫硫催化劑。經過這種納米粉體的催化作用,燃料油中硫含量將不超過百分之零點零一,也就是說,經過納米粉體的催化作用之后,燃料油中硫含量將符合相關國際標準。此外,在煤使用過程中,如果其得不到充分的燃燒,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資源的浪費,同時還會產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進而造成空氣環(huán)境的污染,而如果在煤燃燒過程中加入相應的納米助燃催化劑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這種現狀。
2.3在室內空氣凈化方面的應用
隨著房屋裝飾的蓬勃發(fā)展,室內涂料及油漆的用量越來越多,室內污染也隨之越來越嚴重。為此,近年來,室內污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及重視。有關調查及研究證實,剛裝修過的房屋內的有機物含量遠遠超過室外有機物含量,更有甚者超過工業(yè)區(qū)有機物的含量,而這些有機物含量大多數都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傷害,甚至一些有機物可能引發(fā)癌癥的產生。而運用納米技術研發(fā)的合成稀土光催化劑在降解這些有害物質方面則有著較為突出的表現,這其中有些納米光催化劑可以使有害物質的降解程度達到百分之百。這種納米光催化劑的運用原理主要是在光照環(huán)境下通過對室內有害物質的有效分解進而達到去除有害氣體、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效果與目的。此外,這種納米光催化劑的運用不僅可以在保持原有大氣狀態(tài)的前提下去除掉空氣所含有的有害物質,同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室內空氣中的含氧量得到一定的提升。
2.4在凈化水方面的應用
納濾技術作為在環(huán)境污染水處理中一種較為成熟的技術,其在凈化水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納濾膜因其分離時所達到的滲透壓低于發(fā)滲透膜,又被稱為低壓反滲透。納濾膜使用的優(yōu)點主要表現在其能夠對大分子有機物和多價離子進行有效截留,同時實現小分子有機物和單價離子的順利通過,這一特性主要得益于其膜表面或膜中間含有一定量的帶電基團,進而使得其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了荷電膜的相關特性。納濾膜這些鮮明的特性使其在污水處理中具備了不可多得的優(yōu)勢,為此,其在工業(yè)污水處理中一直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納濾膜的研制及使用為環(huán)境污染的治理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5在固體廢棄物處理方面的應用
與傳統(tǒng)固體廢棄物污染處理相比,納米技術在固體廢棄物處理方面的優(yōu)勢顯而易見。首先,就分解速度而言,納米處理劑對于固體廢棄物的降解更為迅速,也就是說,運用納米處理劑對固體廢棄物進行分解將更加節(jié)約時間。有關實驗證明,一些納米材料降解固體廢棄物的速度可以達到傳統(tǒng)材料降解固體廢棄物速度的十倍,由此可想而知納米材料在固體廢棄物分解方面的巨大優(yōu)勢。此外,運用納米技術不僅可以將一些固體廢棄物的雜質除去,同時還可以將其轉換為一些可重復和循環(huán)利用的較細粉末。為此可以說,納米技術在改善固體廢棄物給環(huán)境造成污染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2.6在控制噪聲方面的應用
盡管噪聲污染一直不被人們所重視,但有關研究證明,一定的噪聲污染將會在很大程度上給人體造成一定的傷害,更為嚴重地,甚至導致死亡現象。依據噪聲污染的來源,我們可以運用納米技術降低機械設備在運轉過程中所產生的摩擦及撞擊聲。具體而言,我們可以通過對納米劑的研制及運用使得相關機械設備的表面形成一種較為光滑的保護膜,在機械設備進行運轉時發(fā)揮一定的作用,進而使得相應的摩擦系數進一步降低,從而達到減少摩擦力、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時還使得相應機械設備的使用壽命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延長。
3結語
篇2
秘書工作與市場經濟是什么關系,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給秘書工作帶來哪些影響,秘書工作怎樣努力適應并積極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服務,這是我們秘書工作者,在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四大精神中應該從思想理論上深刻認識和著重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需要秘書工作有相應的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
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涉及到我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許多領域,需要有一系列相應的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必須抓緊制定總體規(guī)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秘書工作作為上層建筑的一個重要領域和組成部分,在我國經濟體制發(fā)生重大轉變的過程中,面臨兩個突出問題需要認真加以解決:一是如何努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二是如何抓緊進行相應的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
二、秘書工作要為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有利條件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秘書工作要為這個決策服務。還要為勝利實施這個決策當好參謀助手。
秘書工作到底是怎樣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做好服務呢?關鍵在于解決好兩個根本問題。
一是,要按市場經濟的要求提高服務質量。
二是,以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秘書工作要進行自我改革。
三、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秘書工作部門要轉變思想觀念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場涉及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深刻改革,必將引起人們也包括秘書人員行為規(guī)范、精神狀態(tài)、生活方式、是非標準、價值觀念的重大轉變。
要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關系,還必須給秘書工作部門的價值觀念、是非標準、思維方式等方面注入新的內容。
在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思想觀念中,同其他黨政部門一樣,秘書部門還要特別注意破除"官本位"思想。"官本位"是與市場經濟體制格格不入的。
四、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對秘書工作的服務質量要求應與市場機制相結合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秘書工作充分發(fā)揮服務功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按照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政府的職能主要是統(tǒng)籌規(guī)劃,掌握政策,信息引導,組織協(xié)調,提供服務和檢查督促。今后,黨政部門的秘書工作基本也應從這些方面充分發(fā)揮參謀助手作用。
充分發(fā)揮參謀助手作用,核心問題是提高服務質量。那么,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秘書工作怎樣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這里關鍵的問題是要把對服務的要求與市場機制作用密切聯(lián)系起來。應該承認,在以往經濟體制下的秘書工作,為領導服務的質量還是很高的。但是應該看到,保證和維持那種水平的秘書工作的服務質量,主要依靠人們的政治自覺性和責任感,并輔之以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而不可能重視市場機制對秘書人員行動的激勵和制約作用。相反,許多應該通過市場機制起作用的,往往被所謂思想教育和規(guī)章制度替代了。然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單靠人的自覺性和一般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來要求人們做好秘書工作是不全面的,不合理的,是難以持續(xù)地、全面地達到提高服務質量的。因此,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要把提高秘書工作的服務質量落到實處,除了高度重視人員素質、培養(yǎng)熱愛本職的精神外,還要從注入市場機制方面多做文章。
五、秘書工作在注入市場機制中,要十分重視自身職業(yè)道德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經濟生活中,將通行商品交換、等量交換、市場競爭原則。
篇3
原產于中國的茶葉C.sinensis和普洱茶C.sinensisVar.assamica是山茶屬植物中最具世界性經濟意義的作物,茶樹與屬于熱帶植物的咖啡和可可有所不同,無論在溫帶或寒帶都可生長,從南緯33度的南非共和國以北地區(qū)至北緯42度附近格魯吉亞共和國高加索山區(qū)都有引種栽培,而且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國際茶葉的出口貿易量迅速增長,由70年代的55.5萬噸猛增至1994年的101萬噸。到2005年預計將達145~150萬噸。中國是世界主要產茶國之一,1995年全國茶園面積111.54萬公頃。全國茶葉產量55.7萬噸,茶葉也是云南省的重要產品之一,1995年全省栽培面積為16.62萬公頃占全國面積的14.7%,年產量6.41萬噸,占全國11.5%,居全國第四位,茶農120萬戶,年產值6.2億元,加工產值4.2億元,是農村的重要產業(yè),而且存在巨大潛力,因為在現今世界上有40余個國家出產茶葉,沒有一個國家象中國這樣擁有眾多的品種及制茶方法。云南省更是得天獨厚,植物資源極為豐富,省內分布的許多民族都有制茶、飲茶的習俗,值得大力開發(fā)、挖掘。
中國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關于對茶葉的記載,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有關神農氏的傳說"神農為民嘗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原為藥茶,而非嗜好品。在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成書的中國最早的詞典"爾雅"中,已有了有關茶的文字記載,在三國時代(公元222~280年),茶已開始成為日常的嗜好飲料。到了唐朝時,茶已相當普及,唐朝元年陸羽所著《茶經》對茶的性狀、品質、產地、采制烹飲方法及用具作了詳細的論述,是我國第一部關于茶的專門著作,陸羽也被人尊為"茶圣"。
關于茶的原產地有種種說法,比較可靠的說法認為茶出自高原的東部,即云南和四川一帶,最早被看成是一種藥茶,后來,逐漸繁殖到內地,一是順黃河而下,二是順長江而下,到公元3世紀,已普及到民間成為嗜好品了。進入公元8世紀,茶葉已成為農家的專業(yè)或副業(yè)而大面積種植起來。公元8世紀初,茶由派往唐朝的日本僧侶引入日本,17世紀80年代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亞,1788年傳到印度;1869年進入斯里蘭卡,1833年已廣泛地被移植到俄羅斯等國家。在云南,有一條始于唐代,從云南西部經、印度到中亞的"茶馬古道",這條古道在宋朝達到鼎盛時期,是中國西南與中亞地區(qū)經貿往來的重要通道,同時茶也一直是內地與地區(qū)的大宗貿易貨物。
與茶葉近緣的同組(TheaSection)野生種類,據載共有12種,5變種,大多分布于中國南方,其中不少種類當地百姓長期采制作茶飲,如貴州普百縣的"炒青茶"為四球茶(C.tetracoca)云南文山、紅河一帶的"苦茶"為厚軸茶,鳳慶、大理一帶的"野?quot;"感通茶"為大理茶C.taliensis(C.irrawardiensis),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時,就曾記錄為"感通茶"的采制工藝。
據現代藥理研究,茶葉內含物主要有維生素、蛋白質、咖啡因、茶堿、茶多酚、單寧、揮發(fā)油等,其中茶堿、茶多酚有強心利尿作用,咖啡因對心血管和神經系統(tǒng)有興奮作用,過量攝入對健康不利,目前國內外都在對降低咖啡因的含量進行研究,希望能培育出保健作用強、對人體刺激小的優(yōu)質保健茶。
二、中國南方的重要木本油料作物-油茶
油茶是山茶屬植物中另一類有重要經濟意義的作物,在中國南方各省都有栽培,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在湖南、江西還是重要的食用油。我國栽培的油茶主要有以下幾種,油茶C.oleifera,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廣西等。分布于浙江省的浙江紅花油茶X.chekiangoleosa;廣東省的南山茶C.crapnelliana、云南省騰沖的紅花油茶C.reticulata等,茶油中含有較高比例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如騰沖的紅花油茶就是一種優(yōu)質食用油。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對動物性脂肪的攝入量會逐漸減少,而茶油作為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營養(yǎng)價值高的優(yōu)質食用油,市場需求會逐步增加。油茶種子榨油后剩下的油枯還可以作為肥料、殺蟲農藥。目前,對油茶的研究還不是很多,在育種、栽培、改善茶油口感和營養(yǎng)成分方面還有很多工作可做,同時還可將油茶的栽培與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防治水土流失、貫徹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結合起來,為山區(qū)經濟的發(fā)展作出貢獻。
三、世界著名花卉-山茶花
山茶屬植物另一個有世界影響的方面是觀賞花卉,現代的人工栽培范圍遍布中國長江以南、以及日本、北美、西歐、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傳統(tǒng)上作為觀賞花卉而栽培的山茶屬植物均是山茶組(Sect.Canellia)種類,如山茶C.japonica,云南山茶C.reticulata.,茶梅C.sasanqua.等。山茶古稱"海榴",在唐朝已有栽培,宋代以后才出現"山茶"的名稱,北宋陳景沂的《全芳備祖》,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吳彥匡《花史》,王世懋《花疏》,王象晉《群芳譜》中都有對山茶形態(tài)、分類、用途及栽培的詳細記錄,歷代文人對山茶也有許多題詠。
約在公元7世紀初,茶花傳入日本,并于18世紀時傳入歐美,目前栽培品種已達1.5萬余個,目前英、美、日、意、法、德、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都在栽培和培育,茶花已成為各國不可或缺的庭院觀賞花木,而且有的國家進行大宗的商品化生產,作為出口創(chuàng)匯的物資之一。
云南山茶雖有1300多年的栽培歷史,自隋唐開始,宋、元、明以后漸盛,但地處偏僻,山川阻塞,世界各國知道較少,云南山茶的學名CamelliareticulataLindley,始于19世紀中葉,但到20世紀后半葉才引起各國園藝學家的重視。云南山茶花大色艷,花型變異較多,極具觀賞價值,而且野外分布較多,常易形成自然雜交新品種,如騰沖野生紅花油茶林中就有由于自然雜交而形成的花型、花色有很大區(qū)別的新品種,90年代初由騰沖縣城建局組織了對紅花油茶林中自然雜交新品種的鑒定,經專家仔細研究后共評審鑒定了62個云南山茶新品種。1995年又從昆明震莊國賓館的栽培品種中鑒定出10個新品種。我國茶花育種應發(fā)揮我國茶屬眾多的種質資源優(yōu)勢,進行種間和屬間遠緣雜交,培育出我國特色的茶花新品種。目前對新品種的培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培育芳香茶花:用有香味的茶屬植物雜交,形成有香味的茶花品種,如美國已培育出的"香粉紅"Fragrantpink,以及"辛迪玉桂"CinnamonCindy等多個具有香味的茶花品種;
篇4
他,不似陸探微那份“精利潤媚、如錐刀焉”的勁拔;他,沒有張僧繇“手不釋卷、俾夜作晝”所賦予的“栩栩如生,皆參其妙”;但是他,無需璀璨浮華的堆砌,無視躁動不安此起彼伏的世界,不染英雄失路的憂郁,不染世俗掙扎的塵埃,但是卻又眷戀意韻傳神的魅力,摒棄外在形的牽強。他用連綿不斷、悠緩自然的線條,如“春蠶吐絲”、流水行地”般的舒展流暢,把高古游絲描發(fā)展到了完美的境地。他讓一抹傳神融入筆尖,讓筆尖勾勒出令人動情的唯美。
他,就是顧愷之。有先哲這樣評價他,“尤善丹青,圖寫特妙,謝安深重之,以為有蒼生以來未之有也?!?。他身著樸實的粗衣布鞋,烘托出他清瘦俊秀的氣質;他有著深諳世事的淡然,似乎看盡了人世滄桑,讀透了愛恨羈絆,但又仿佛迷戀塵世中人性的糾結與纏綿;他飄忽的眼神流露出一份懶散,讓人感到平和。也許正是這一份清雅,淡然,讓他能夠觸及人與人之間微妙的差異,卻又恰到好處的將這些細膩的差異傳神融匯。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畫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社會較動蕩不安,人們追求超脫和寧靜,人物造型追求骨秀清象和瀟灑的風度,在色彩上多用冷灰色調,表現出了清淡的設色喜好。風格上由簡略變?yōu)榫?,人物刻畫上特別注重傳神及心理描寫。
在這一時期許多卓有成就的人物畫種異軍突起,其中尤以顧愷之的傳神寫照最為顯著。有人評其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唐—張彥遠),畫家必須通過描繪對象外在的“形”,刻畫出內在的“神”,成功解決“形”、“神”的關系,成為此后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準則。
氣韻生動,得意忘形
■顧愷之人物畫中“傳神”論的提出和影響
“形”與“神”的關系歷來是中國繪畫理論中爭論不休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在漢以來關于形神哲學探討的基礎上,在魏晉時期人物品藻風氣的直接影響下,中國畫論中傳神和暢神審美標準得以確立。兩宋時期“故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④的思想風潮,無疑也為顧愷之“傳神寫照”命題的提出提供了理論基礎。《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云臺山記》(顧愷之的這三篇畫論,最早載于《歷代名畫記》卷五)是顧愷之現存的三篇畫論,在畫論中,顧愷之第一次提出“傳神”、“寫神”、“通神”的理論思想。顧愷之的一副根據三國詩人曹植的文學作品《洛神賦》而創(chuàng)作的《洛神賦圖》成功的詮釋了他的繪畫理論,該畫以“秀骨清象”的審美標準塑造了洛神的迷人形象,深入描繪人物體態(tài)與內在的精神氣質,是中國人物畫中最早見到具有深遠意境的作品,開啟了人物畫對傳神意境追求的先河。
顧愷之人物畫中的“傳神”論的影響十分廣泛。它的產生,標志著藝術進入了自覺的階段。畫家們紛紛以之作為創(chuàng)作人物畫的最高標準。在顧愷之之后,“傳神寫照”成為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第一主旨,從人物的傳神到花鳥的傳神,從山水的傳神到筆墨的傳神,顧愷之的“傳神”論不僅是繪畫史上的寶貴財富,而且它帶來的影響更波及文學等領域[2]。
意存筆先,畫盡意在
■從顧愷之人物畫作品中觀意韻傳神
顧愷之傳神美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以形寫神”?!胺采?,亡有手揖眼視而前亡所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全生之用乖,傳神之趨失矣??掌鋵崒t大失,對而不正則小失,不可不察也。一象之明珠,不若悟對之通神也。”顧愷之通過引經據典,為自己的中心論點做了最好的解釋?,F在首先以他的《女史箴圖》進行分析:
《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比較形象的解釋了顧愷之“傳神”的藝術思想。該畫人物造型苗條勻稱,面容肅穆,構圖緊湊,動態(tài)幽雅宜人。從圖中可以看出線條的連綿不斷、悠緩自然、非常勻和的節(jié)奏感。
萬載流芳,飄香永存
■對顧愷之傳神美學的結語
《畫斷》中對顧愷之的評價較為精準,并且為后代畫史充分承認。他對美學中“傳神”的理解,把繪畫境界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改變了漢代以來以宣揚禮教為主的風氣,引導畫家離開禮教、離開政治,注重表達人物的氣質神韻。
篇5
關鍵詞:傳統(tǒng)武術;論文;科研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G85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 號:1007-3612(2009)06-00138-04
A 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Scien tific Study Compared with Athletic Wushu
YING Juying
(Zhejiang Economic and Trade Polytechnic College, Hangzhou 3100 18,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505 papers ontraditional Wushu and athletic Wushu retrieved from CNKI from 1998 to 2007 are a nalyzed and contrasted in respect of the annual tendency of change, fields of re search and types of research.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quantity of papers o n both traditional Wushu and athletic Wushu tends to be fluctuating and unbalanc ed.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Wushu is obviously lagged to the bas ic research. It points out that highlighting application research and achievingscientific skill and training is the key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Wus hu; Emphasis on the media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seeking an appropriatecompetition system as well as descending traditional Wushu by school should befocuses of Wushu research.
Key words: traditional Wushu; paper; pres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stu dy; analysis
新世紀,“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成為時展的強音,在體育領域,更多的學者 將研究的視角鎖定在獨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武術上,特別是受西方體育影響較小的傳統(tǒng)武術。 實際上,自上世紀末以來,武術界一些學者就開始涉獵有關傳統(tǒng)武術的問題,關于如何看待 傳統(tǒng)武術,應該以怎樣的心態(tài)對待傳統(tǒng)武術,傳統(tǒng)武術的路應該如何去走等一系列問題逐漸 成為武術科研的重點。眾所周知,20世紀是以競技體育為主的西方體育在整個世界蓬勃發(fā)展 的一個世紀,傳統(tǒng)的中國武術雖然與西方競技體育具有迥然相異的文化特色,但是,這并不 妨礙從其發(fā)展軌跡之中尋找一些可以借鑒之處。武術領域,受西方體育影響較深的競技武術 的發(fā)展相對比較成熟,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系統(tǒng)的現代體育模式,本文將以競技武術的科研 為參照物分析傳統(tǒng)武術的科研現狀,總結其成就和不足,從而尋找傳統(tǒng)武術科研的方向與重 點。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在美國科學指標統(tǒng)計體系中,科技成果一般可分為三類:學術論文(以及專利)、用價值量表 達的成果和教育培訓成果,其中學術論文(以及專利)為直接成果[1],據此,本文 對傳統(tǒng)武 術和競技武術的科研情況的比較主要以學術論文為研究對象,本文主要選取了自1998年1月 到2007年12月10 a間有關傳統(tǒng)武術和競技武術的文章。具體方法是應用計算機檢索中國期刊 全文數據庫(清華同方CNKI數據庫) ,在檢索項“題名”欄中分別先后輸入檢索詞“傳統(tǒng)武 術”和“競技武術”,采用精確匹配方式,在選擇查詢范圍時采用中圖分類法――總目錄、 教育與科學、綜合體育,共檢索出有關傳統(tǒng)武術的論文348篇,有關競技武術的論文242篇, 共計630篇。對檢索出的文章全部下載,并進行初審,剔除不屬于學術論文的文獻以及重復 性研究,篩選出符合本研究標準的武術論文505篇。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分析對所收集的論文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進行分析:通過縱向的時間軸對比競技武術與傳統(tǒng)武術 的科研情況,以分析傳統(tǒng)武術科研的發(fā)展趨向;通過橫向的研究領域、科研性質對比競技武 術與傳統(tǒng)武術的科研情況,分別將二者的研究進行了歸類統(tǒng)計,旨在客觀呈現當前二者的科 研狀況。
1.2.2 數理統(tǒng)計 對收集的論文按不同標準分別進行分類,并進 行統(tǒng)計處理。
1.2.3 邏輯分析 對不同標準的統(tǒng)計結果進行分析論證。
2 結果與分析
2.1 近10 a來有關競技武術與傳統(tǒng)武術研究的期刊論文數量及走勢對比近10 a有關傳統(tǒng)武術的學術論文共285篇,有關競技武術的學術論文共240篇,具體數量分布 見表1,總體趨勢見圖1、圖2。
從表1和圖1、圖2可以看出,傳統(tǒng)武術與競技武術期刊論文基本逐步增加,從2004年開始急 劇增加,競技武術的論文研究在2006年到達高峰,繼而又快速回落。而傳統(tǒng)武術研究則基本 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這也可以反映出當今武術科研的總體趨勢,即:與社會大環(huán)境相適應, 更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民族文化特色較濃的傳統(tǒng)武術,半個世紀以來競技武術一枝獨秀的局面 將被打破,傳統(tǒng)武術將再次取得武術發(fā)展的主導地位。為促使作為未來武術發(fā)展主流的傳統(tǒng) 武術能夠更好的發(fā)展,有必要對其目前的科研狀況進行宏觀分析,指出其成就與不足,從而 使更多的研究者整體把握其發(fā)展概況。
2.2 近10 a競技武術與傳統(tǒng)武術期刊論文主要研究領域對比將傳統(tǒng)武術和競技武術的論文按研究的主要側重點進行分類,論文數量由高到低排列,具體 數量見表2、表3,主要分布見圖3、圖4。
由上可知,對兩者的發(fā)展問題都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這說明整個武術的發(fā)展相對西方 體育仍處在弱勢地位,因此,武術發(fā)展一直是關心民族武術的學者們倍加關注的焦點。另外 ,對于競技武術研究,技戰(zhàn)術訓練研究高居之最,而對傳統(tǒng)武術這方面的研究相對十分薄弱 ,有關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研究是也是傳統(tǒng)武術研究的重點。
2.3 近10 a競技武術與傳統(tǒng)武術期刊論文科研性質對比分析按科研性質分類是各學科進行科研工作較為通用的一種分類方法,它便于明確研究課題的性 質,把握其研究成果的價值。按研究課題的性質,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關于基礎研究 (basic research),我國著名科學哲學家劉大椿教授認為,“基礎研究這種科學活動的主 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的性質、結構以及事物之間的關系,從而揭示事物所遵循的基本規(guī)律。 ”[2]應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是指依據基礎研究的成果,尋求解決實際 問題的方 法或途徑的研究。[3]將所選武術論文按科研性質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具體數量如表4 ,分布如圖5、圖6。
由以上可知,有關競技武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對比較平衡,而傳統(tǒng)武術的應用研 究明顯滯后于基礎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傳統(tǒng)武術的實質性發(fā)展。
3 討 論
3.1 武術科研的重心開始轉向傳統(tǒng)武術研究,其中關于文化與發(fā)展問題成為研究的熱點由圖1、圖2中反映出來的傳統(tǒng)武術研究逐年增多,競技武術研究開始回落的趨勢可知,傳統(tǒng) 武術將逐步取代競技武術在武術發(fā)展中的主導地位,逐漸成為武術研究的重點,特別是關于 傳統(tǒng)武術的文化和發(fā)展研究。傳統(tǒng)武術的發(fā)展研究成為焦點,是因為長期以來,傳統(tǒng)武術一 直處于自生自滅的境況,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傳統(tǒng)武術的文化研究成為熱點,是因為社會 大環(huán)境的使然。
自以來,西方的堅船利炮使中華民族一敗再敗,政治、經濟、軍事的落后使很多人 開始懷疑我們的文化。面對連續(xù)慘敗的事實,處于極度自卑狀態(tài)的中國人產生了一種妄自菲 薄的心理,力圖將中國發(fā)展的所有希望都寄托于西學。“西化”幾乎成了20世紀中國社會發(fā) 展的特征性標志。從前期的,到的“砸爛孔家店”,再到改革開放后 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大發(fā)展,等等,西學的歷史印跡無處不見,直到20世紀末,在很多 人心目中還認為“西方的月亮比東方的圓”。
中國體育的發(fā)展也走了同樣的道路。在西方強勢體育的沖擊下,繼承發(fā)展了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 的龐大民族傳統(tǒng)體育體系逐漸分崩離析,源流有序、自成體系的上百個武術拳種逐漸付之東 流。從近代一直到今天,西方體育在中國已遍地開花,奧運會――一個包含極少數東方體育 項目的體育盛會,一直左右著中國體育的發(fā)展。它一方面對中華民族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 ,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壓抑了東方體育,使包括傳統(tǒng)武術在內的許多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 被擠到一個狹小的空間里,不知所措地發(fā)展。[4]我們的全運會基本以奧運會為指 針運轉, 除武術之外沒有一個民族體育項目,即使武術也做了大規(guī)模的精簡,進行了近似完全西化式 的發(fā)展。作為武術一小部分競技武術也一直在為進入奧運會而四處奔波禱告,一再削足適履 。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一定事物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得以發(fā)展”;“外因是變化的條件,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眾W運會之所以能最終發(fā)展成世界性體育盛會, 是因為內外因都具備了。傳統(tǒng)的中國武術之所以在20世紀沒有得到充分發(fā)展,不是因為它們 無深邃價值,而是因為沒有促使其發(fā)展推廣的外部條件。[5]當外部條件具備了, 自然能夠得到長足發(fā)展。
當歷史的車輪走到21世紀,包括傳統(tǒng)武術在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條件逐漸具備。20世紀 末,面對片面“西化”,強調“競爭”帶來的種種弊端,很多學者將目光投向了以自然、和 諧、統(tǒng)一為特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們逐漸認識到:經濟落后并不代表文化落后。正如于均 剛在其博士論文中所述:“現代普遍流行的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劃分,僅適合經濟領域 ,不適合文化領域”[6]。西方的強大有其先進制度的原因,也有其到處燒殺搶掠 而奠定了 雄厚的經濟物質基礎的原因。我們不否認西方先進的科技和管理模式,但是我們更應看到自 身固有的先進文化?!?1世紀將是東方文化蓬勃發(fā)展的一個世紀”已經成為國內外眾多專家 的預言。進入21世紀以來,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生 態(tài)文明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傳統(tǒng)武術的發(fā)展真的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條件。
從統(tǒng)計結果看,近年來關于傳統(tǒng)武術的文化與發(fā)展問題的研究比重最多,占到整個傳統(tǒng)武術 研究的60%。其中,關于傳統(tǒng)武術發(fā)展的研究之所以高踞傳統(tǒng)武術研究之最,正因為武術界 眾多學者看到了傳統(tǒng)武術的發(fā)展契機;這種契機正是因為東方文化的再次興盛而致,所以有 關傳統(tǒng)武術的文化研究僅次于發(fā)展研究,成為傳統(tǒng)武術研究位居第二的研究熱點。
3.2 傳統(tǒng)武術的研究領域極不均衡,純理論研究、基礎研究偏多,技術研究、應用研究偏 少,這是目前關于傳統(tǒng)武術研究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比較而言,競技武術論文中,基礎研究略高于應用研究,比例相對持平,而傳統(tǒng)武術論文中 ,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比例約為4:1,應用研究比重相對較少。應用研究的相對匱乏會使基 礎研究始終停留在“認識世界”階段,而不能在“改造世界”中發(fā)揮實際作用。只有加強傳 統(tǒng)武術的應用研究,才能真正解決傳統(tǒng)武術的具體實踐問題,縮短傳統(tǒng)武術科研的實踐周期 ,加速傳統(tǒng)武術科研的價值轉化,加快傳統(tǒng)武術的發(fā)展進程。
競技武術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系統(tǒng)的現代體育模式,從運動員體能鍛煉、教練員素養(yǎng) 、技戰(zhàn)術訓練、規(guī)則競賽、以及產業(yè)化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系統(tǒng)的現代體育理論模式,在這 種情況下,其技戰(zhàn)術研究仍然高居之最,這說明競技武術研究已經逐步細化到深層。而傳統(tǒng) 武術的研究極不均衡,其技術戰(zhàn)術的研究僅占7%,與競技武術技戰(zhàn)術訓練的論文比重65%相 比相差近10倍,近60%的研究集中在文化發(fā)展研究上。“重文化研究,輕技術研究”成為當 前傳統(tǒng)武術科研領域的普遍現象。
傳統(tǒng)的武術是中國文化的載體,它蘊含著極其深刻的文化內涵,這是毋庸置疑的,很多學者 的精辟論證已經將傳統(tǒng)武術定位到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另有些學者的研究僅限于低層 次的從文化到文化的文字游戲,這種轉換式的重復研究可能是受當前評職稱過分要求論文數 量的影響,甚至部分文章毫無根據地天馬行空,漫無邊際,使本來還比較清晰的傳統(tǒng)武術云 霧繚繞,令讀者不知所云。低水平重復研究對傳統(tǒng)武術的發(fā)展極為不利,這不僅會增加讀者 的閱讀負擔,而且給傳統(tǒng)武術蒙上一層過于玄虛的外殼,使人們難以準確把握。
在研究武術文化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武術這個文化載體比較特殊,它畢竟是一門以 運動技術為表征的人體文化,其文化的發(fā)展傳播絕不能脫離技術載體,只有逐步完善技術研 究,通過技術進行傳播,才能更好地完成文化傳播。面對眾多西方體育的普及,傳統(tǒng)武術龐 大的技術體系有待于系統(tǒng)化、科學化,只有尋求適合當代社會發(fā)展的主要技術體系,加強應 用領域的研究,才能切實落實傳統(tǒng)武術的發(fā)展。因此,文化熱后,對傳統(tǒng)武術研究在注重文 化研究的同時,更要落實到技術層面,傳統(tǒng)武術技術才是傳統(tǒng)武術得以推廣的載體。
3.3 在鞏固理論研究、文化研究的同時,加強技術研究、應用研究,為傳統(tǒng)武術尋找切實 有效的途徑,是今后武術科研的重點目前的傳統(tǒng)武術科研的主要工作應該是對已有的文化研究進行歸納梳理,去粗存精,去偽存 真,并逐步過渡到技術領域的研究。在怎樣的文化框架下進行傳統(tǒng)武術的技術傳承和傳播, 使傳統(tǒng)武術在傳播過程中真正發(fā)揮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實際作用,應該成為今后 研究的重點。例如,對于青少年應該選取怎樣的技術才能真正起到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 精神的作用;對于中年人應該通過哪類傳統(tǒng)武術的哪類運動形式進行鍛煉,才能使其通過鍛 煉體會人生,在武術的和諧中寓對抗,對抗中求和諧的技術中感悟人生過程;對于老年人應 該以哪些內容為主,以什么樣的技術標準進行鍛煉,才能真正起到健身養(yǎng)生、延年益壽的目 的。只有這些實質性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傳統(tǒng)武術的發(fā)展才有實質性進展。
對于傳統(tǒng)武術的文化價值、教育價值說得再天花亂墜,若沒有人學,沒有人練,那也是徒勞 。要使更多的人喜歡傳統(tǒng)武術,首先要讓人們充分了解傳統(tǒng)武術。在進行了上述技術的改革 研究后,借助媒體的力量,進行大力宣傳,對傳統(tǒng)武術發(fā)展會起到最直接的催化作用。有研 究表明:從2001年到2005年間,CCTV5對中國武術的關注程度極低,其所占份額還不足其總 量的1%,5年來對全國武術錦標賽的轉播為0,作為普及教育的“跟我學”欄目對武術的傳 播次數也為0。[7]凄涼的數字讓我們震驚。人的觀念要靠一種信息不斷地、反復 地刺激人 的大腦才得以形成,從這個意義上講,電視對中國武術的遺忘和擱置,對西方體育的呵護和 熱衷,將必然導致西方體育的中國盛行和中國武術的大眾遺忘。[8]加強對相關的 傳統(tǒng)的中國武術賽事的直播、轉播,加強對武術教育價值的宣傳,以進一步配合傳承民族文化,弘揚 民族精神的歷史使命,是當今媒體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特別是對于國家媒體和主流媒體。只 有讓人們充分認識和了解武術,才真正使武術在當今的社會大潮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關于比賽與規(guī)則方面的研究,傳統(tǒng)武術和競技武術論文的比重為2%和19%,巨大的懸殊應該 與競技武術特有的競賽功能有關,但競賽作為一種激勵機制,在傳統(tǒng)武術的開展中同樣必不 可少。比賽是拉動發(fā)展的最好方法,沒有比賽,傳統(tǒng)武術很難得到廣大民眾的關注。其發(fā)展 自然會失去應有的生機和活力。目前,有關傳統(tǒng)武術競賽的實踐已經展開,比如很多省市舉 辦的世界傳統(tǒng)武術節(jié),但是應該采用怎樣的競賽方式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很多競賽仍然 基本采用競技武術的競賽方法,采用競技武術套路的舊版本競賽規(guī)則。如果按照這樣的舉辦 方法進行下去,那么,隨著比賽的逐步正規(guī),參賽者水平的提高,這種競賽將與現在的競技 武術套路比賽無異,將無所謂傳統(tǒng)武術與現代競技武術之分,而統(tǒng)統(tǒng)成為現代競技武術。加 強傳統(tǒng)武術的競賽研究應該成為其發(fā)展研究的一個方向。
在學校開展傳統(tǒng)武術教學是傳統(tǒng)武術普及的必由之路。學校是體育的搖籃,是原始、次原始 體育形態(tài)走向規(guī)范化、科學化和普及化的載體。歐美的各種球類活動和日本的柔道和韓國的 跆拳道,都是以學校教育為中介完成改造。傳統(tǒng)武術歷來追求的修德塑人的教育目標恰恰是 當今青少年學生所需。面對跆拳道在中國校園如火如荼地開展,傳統(tǒng)武術諸多不可替代的價 值如何才能得以實現,眾多基礎研究成果的價值如何得以轉化?尋求適合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切 實可行的推廣模式,將特色的文化建設的全新理念注入當今武術發(fā)展規(guī)劃,以科學的文化發(fā) 展觀指導武術的實踐發(fā)展,使武術的發(fā)展科學化、規(guī)范化,加強傳統(tǒng)武術的應用研究,是真 正落實傳統(tǒng)武術的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4 結論與建議
由以上統(tǒng)計結果及分析論證可知,武術科研的重心正在逐步轉向傳統(tǒng)武術研究,與社會大環(huán) 境相適應,關于文化與發(fā)展問題成為傳統(tǒng)武術研究的熱點,這是值得欣喜的。但是,傳統(tǒng)武 術的研究領域極不均衡,純理論研究、基礎研究偏多,技術研究、應用研究偏少,從而導致 其研究成果難以完成科研價值的實踐轉化,這是目前關于傳統(tǒng)武術研究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 。
針對目前傳統(tǒng)武術科研存在的問題,加強技術領域的改革,研究適合傳統(tǒng)武術的比賽模式, 以學校為中介完成傳統(tǒng)武術的傳承,并充分利用媒體對其進行有力的宣傳,使人們更好地了 解傳統(tǒng)武術,應該成為今后傳統(tǒng)武術科研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沈新尹.引文計量與基礎研究成果評價[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6, 17(1):5-7.
[2] 劉大椿.科學活動論 互補方法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
[3] 鄭旗.體育科研方法[M].北京:人們體育出版社,2006:19.
[4] 邱丕相,楊建營.從歷史與現狀探析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科的發(fā)展[J].體育學刊,2008 ,(2):89-84.
[5] 楊建營.對比奧運競技體育談中國武術體系的未來發(fā)展[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 5,(1):50-53,77.
篇6
關鍵詞:武術,新規(guī)則,套路創(chuàng)編
1前言
隨著武術套路運動的不斷發(fā)展,社會諸多因素和條件的改變,競技武術技術動作和自身價值也逐步發(fā)生變化。武術競賽規(guī)則的修改和不斷完善,就是對這種變化的適時反映,從而不斷使武術運動更加現代化、規(guī)范化。本文從解讀2003年武術套路競賽規(guī)則(試行)內容入手,針對新規(guī)則的導向作用,為競技武術套路更加國際化健康發(fā)展提出有益的建議。
2003年新規(guī)則的出臺,可以說是競技武術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它使得競技武術套路朝著更加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方向發(fā)展。然而新規(guī)則實行期間,在比賽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好的現象。比如:難度堆積、動作單調雷同等等。這都是由于新規(guī)則放寬對技術內容要求的限制,加大了難度分值比重,眾多武術隊為了使得在比賽中提高運動成績,套路創(chuàng)編時多上難度少上動作,從而使得武術套路運動的觀賞價值大大的降低。。而如何創(chuàng)編出既符合新規(guī)則要求,又具有很強欣賞價值的武術套路精品,成為目前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2武術新規(guī)則對競賽套路創(chuàng)編的影響分析
2.1武術套路競賽新規(guī)則出臺的背景
武術競賽規(guī)則推動武術競賽項目的發(fā)展,武術競賽項目的發(fā)展又促進規(guī)則的不斷修改,修改的目的之一是針對原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加以完善。進入21世紀,作為“難美類項目”,競技武術要想進入奧運會,必須和它的同類項目(如:跳水、體操等)一樣,不僅要在比賽評分中體現客觀性公正性,同時還要鼓勵技術上的不斷創(chuàng)新,提高難度動作,使競技武術的比賽更具觀賞價值。同時,國內競技武術套路的水平不斷提高,使處在同一層次的運動員在技術動作層面上的差距日趨縮小,評判工作愈發(fā)困難,賽場內外要求改革競賽規(guī)則、增加難度動作,加強評分客觀性的呼聲日趨高漲。在這種背景下,國家體育總局在2003年出臺了武術套路競賽新規(guī)則(以下簡稱新規(guī)則)
3.3新舊規(guī)則的比較
2003年新規(guī)則繼承了老規(guī)則的優(yōu)點基礎上,更加突出體現武術套路技術“高”的質量要求。“1996年的規(guī)則評判實行分塊評分,加強了量化指標,使評分更加具體和趨向科學。一方面改變了整體評分帶來的弊端;另一方面對運動的技術規(guī)范要求更高,尤其是更加強調了動作基本技術,它不僅加大了完成動作質量的區(qū)分度,也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體能水平、技術、技巧及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有利于技術的發(fā)展和更新。其不足之處在于:指定動作限制了套路的觀賞性,破壞了整套動作的節(jié)奏、結構,不利于個性發(fā)展。”
2003年試行的新規(guī)則較之舊規(guī)則有幾點突出的改進:第一,為了提高評分的公正性,有原來的1---2組裁判(A、B)評分改為3組裁判(A、B、C)共同評分。由原來每個裁判分別給出綜合分改為3組裁判各司其職,分別就動作質量、演練水平和難度動作3個方面評分 ,并對動作質量和難度動作采取現場即時扣點,以保證評分的客觀性;第二,為了鼓勵技術創(chuàng)新,提高競技武術的觀賞性技術,增加了難度動作和難度技術的創(chuàng)新分(即技術創(chuàng)新部分)的評定;第三,比賽中增加了配樂,并要求視覺(套路的編排)與聽覺(音樂得選擇)和諧統(tǒng)一,這不僅有利于武術的藝術表現,也有利于競技武術走向市場,贏得更多的觀眾。。
表1 武術新(舊)規(guī)則分配比值與比例對照表
篇7
摘 要 經濟是體育發(fā)展的物質基礎,體育推動和促進經濟發(fā)展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視。然而,時至今日,武術散打的產業(yè)化仍然舉步維艱。本文對武術散打產業(yè)化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并提出了促進武術散打產業(yè)化的發(fā)展對策。
關鍵詞 武術散打 產業(yè)化 電視轉播 體育經紀人 體育贊助
經濟是體育發(fā)展的物質基礎,體育推動和促進經濟發(fā)展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視。早在1998年,時任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主任和中國武術協(xié)會主席的李杰先生就曾明確指出:“中國武術運動只有走向產業(yè)化,才能更快地提高知名度,提高水平,從而進人奧運會。”然而,時至今日,武術散打的產業(yè)化仍然舉步維艱,更談不上進人奧運會。
一、武術散打產業(yè)化面臨的問題
(一)電視轉播方面
據2009年12月中泰拳王對抗賽的承辦方介紹,在國外,承辦方收人的最大頭并非來自于賽事冠名,而是電視轉播收人,但國內恰好倒過來,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要想電視轉播,承辦方需要掏腰包給電視臺。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加快了武術散打前進的腳步,伴隨著各種名目武術散打商業(yè)比賽的粉墨登場,電視媒體也紛紛參與進來。但是,由于武術散打賽事頻繁更迭,例如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和中國武術散打功夫王的停賽,以及全運會和各錦標賽的影響,加之很多對抗賽、邀請賽的賽程都很短,電視媒體對武術散打賽事的轉播不能保持一個持續(xù)的狀態(tài),武術散打賽事電視傳播效應的可持續(xù)性不是很好。
(二)普及程度方面
武術散打的群眾基礎較差、普及程度較低,這不僅使武術散打的運動員來源難以擴大,而且武術散打的消費市場也難以保證。武術散打的普及程度之所以較低,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武術散打的發(fā)展側重競技比賽,對大眾普及重視不夠。(2)武術散打傷害性較大,現有規(guī)則不適合大眾普及。(3)國外許多體育賽事“大舉進軍”中國市場,例如NBA、職業(yè)拳擊等。國內體育賽事面臨著巨大的競爭,武術散打也不能獨善其身。另外,武術散打賽事觀賞性不強、持續(xù)性不夠。
(三)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方面
我國絕大部分高水平武術散打運動員都被國家所壟斷,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武術散打的產業(yè)化發(fā)展?!芭e國體制”下的武術散打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國家所有嚴重制約了非官方舉辦的武術散打比賽的賽事水平。同時,在武術散打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歸國家所有以及武術散打商業(yè)賽事的獎金和出場費還不足以作為大部分運動員賴以謀生的情況下,作為武術散打產業(yè)化進程一部分的商業(yè)性聯(lián)賽在世錦賽、亞運會、全運會和全國錦標賽期間勢必會被迫停賽。
(四)體育經紀人方面
我國的體育經紀行人行業(yè)還比較落后,而涉及武術散打的體育經紀人更是少之又少。一直以來,武術散打賽事的體育贊助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是體育贊助持續(xù)性比較差,短期比較嚴重、贊助商隊伍不穩(wěn)定等。武術散打普及程度較低,群眾基礎相對薄弱,媒體對武術散打賽事的關注度不高,因此還很難激起贊助商較大的贊助熱情。
二、武術散打產業(yè)化發(fā)展對策
(一)努力實現央視體育頻道現場直播,擴大武術散打賽事的影響力。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擴大、提高武術散打賽事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另外,如果武術散打賽事通過中央電視臺轉播,不僅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散打賽事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而且還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體育贊助,提升賽事品牌和運動員價值等。
(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制定相應優(yōu)惠政策。有關體育領域的相關立法應當加快進程,更新已經不是很適用的法律法規(guī),不斷完善適應競技體育市場化、產業(yè)化的諸如有關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體育經紀、體育保險、轉播權、體育贊助等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另外還要制定諸如減少稅收或免稅收的優(yōu)惠政策,提高企業(yè)贊助武術散打的積極性。
(三)重視普及工作,設計時尚系列服裝,制定適合大眾的武術散打規(guī)則。
(四)提高武術散打比賽的觀賞性。(1)提升理念,打造國際化武術散打聯(lián)賽。美國NBA之所以風靡全球,原因之一就是有著眾多的國際球員加人其中。對于武術散打賽事,要提升理念,吸收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打造國際化的頂級武術散打聯(lián)賽。而且,武術散打賽事的國際化,不僅可以提高比賽的技術水平、提高賽事的觀賞性,還會吸引國外媒體的關注,進而為賽事帶來更多的轉播權收人以及體育贊助。(2)修改規(guī)則,對影響比賽的技戰(zhàn)術加以嚴格的限制。武術散打比賽的觀賞性不是很強,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武術散打的比賽規(guī)則。例如在武術散打比賽中常常可以看到有的運動員在得到一點后馬上摟抱對手以避免對方進攻或保持優(yōu)勢,這極大地影響了比賽的觀賞性。因此,為了提高散打比賽的觀賞性,武術散打的比賽規(guī)則需要進行一定的修改,對影響比賽觀賞性的技戰(zhàn)術加以限制。
(五)明晰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允許并鼓勵體育經紀人的參與。
(六)加大對武術散打政策、資金的扶持力度。
(七)加強對外交流,不斷汲取國外著名搏擊賽事的成功經驗。
(八)積極與國內外多種媒體合作,不斷擴大對武術散打賽事的宣傳。在保證比賽觀賞性的同時,武術散打賽事要積極地與國內外多種媒體展開合作,不斷對武術散打賽事在國內外進行各種有力的宣傳,不僅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和喜歡散打,也要讓更多的外國人認識和喜歡散打。
參考文獻:
[1] 弓慧敏.電視體育賽事傳播研究-代兼論北京奧運會的電視傳播策略[D].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篇8
對傳統(tǒng)武術價值功能和發(fā)展走向的思考 李龍,李偉,許子安,Li Long,Li Wei,Xu Zi-an
加強鄉(xiāng)土武術發(fā)展的必要性及對策研究 陳永輝,潘春娥,Chen Yong-hui,Pan Chun-e
競技武術商業(yè)運作模式的研究 馬文杰,Ma Wen-jie
武術禮儀與武術精神 曹瓊瑜,劉豐,Cao Qiong-yu,Liu Feng
儒家學派的辯證思維方式對武術文化發(fā)展的影響 曾凡鑫,Zeng Fan-xin
太極拳文化與現代思維 李富剛,侯俊,Li Fu-gang,Hou Jun
試論太極拳對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價值 黃樹梅,Huang Shu-mei
傳統(tǒng)武術推廣模式的探討 向瑋,Xiang Wei
少兒武術訓練損傷機制及預防對策研究 王偉,朱永光,Wang Wei,Zhu Yong-guang
競技武術套路動作創(chuàng)新理論探析 董剛強,Dong Gang-qiang
試論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在武術套路中的運用 劉期努,Liu Qi-nu
大負荷專項訓練對散打運動員鐵代謝影響的研究 漆振光,QI Zhen-guang
試論孫子軍事戰(zhàn)略思想與散打戰(zhàn)術 王芹芹,高東清,Wang Qin-qin,Gao Dong-qing
散打比賽中男子與女子側踹腿技術的比較與分析 高振興,Gao Zhen-xing
關于小學武術興趣班教學的幾點思考 岳春林,黃敏,Yue Chun-lin,Huang Min
多媒體技術在武術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徐瑛,Xu Ying
技擊方法在太極拳教學中的應用及研究 張廣華,Zhang Guang-hua
學拳、用武、育德——武術三探 姜周存,Jiang Zhou-cun
我國傳統(tǒng)武術的現狀及發(fā)展對策研究 徐武,黃光麗,Xu Wu,Huang Guang-li
影視傳媒——武術發(fā)展道路上的一柄雙刃劍 劉堯峰,Liu Yao-feng
武術散打運動的美學初探 吉洪林,Ji Hong-lin
淺析太極拳休閑的文化內涵 付郁,蔡利敏,Fu Yu,Cai Li-min
"少林武術名天下"的原因探析 趙紅波,秦瑞瑞,Zhao Hong-bo,Qin Rui-rui
武術的奧運歷程探析 劉曉玲,Liu Xiao-ling
形意拳拳學特點之研究 董新亞,郝建峰,Dong Xin-ya,Hao Jian-feng
福建鶴拳技術特點的對比研究 朱月明,唐照蓮,刑登江,Zhu Yue-ming,Tang Zhao-lian,Xing Deng-jiang
劈掛拳及其勁力特征 劉志蘭,張正紅,Liu Zhi-lan,Zhang Zheng-hong
太極拳影響大學生傳統(tǒng)文化態(tài)度的實證研究 陳善平,閆振龍,吳健,Chen Shan-ping,Yan Zheng-long,Wu Jian
呼和浩特市武術現狀的研究 張彩琴,Zhang Cai-qin
淺析合氣健身操的存在價值及健身作用 侯明英,楊愛民,Hou Ming-ying,Yang Ai-min
長拳第二套國際競賽套路動作的技擊性分析 陳光玖,Chen Guang-jiu
武術散打力量新探 李龍,Li Long齊魯武術簡論 李成銀,Li Ming-yin
關于21世紀全球武術和諧發(fā)展的競賽構想 謝明川,Xie Ming-chuan
以史為鏡才能展望未來 張君賢,Zhang Jun-xian
我國武術運動產業(yè)化研究 趙靜,Zhao Jing
太極拳運動變化中的矛盾關系研究 張?zhí)煳?,段寶林,Zhang Tian-xi,Duan Bao-lin
秦漢社會與中華武術 徐香梅,Xu Xiang-mei
老莊學派的養(yǎng)生思想研究 莊昔聰,Zhuang Xi-cong
武當興衰史古詩考證 向武云,白萍,Xiang Wu-yun,Bai Ping
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現代價值探析 李俊,衛(wèi)志強,Li Jun,Wei Zhi-qiang
孫祿堂武學研究綜述 萬會珍,Wan Hui-zhen
經營性健身場所搏擊操開展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趙海波,李永明,Zhao Hai-bo,Li Yong-ming
淺論傳統(tǒng)導引健身法在現代應如何發(fā)展 史俊梅,劉玉紅,Shi Jun-mei,Liu Yu-hong
對我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在太極拳練習中存在的呼吸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牛曉梅,周惠新,Niu Xiao-mei,Zhou Hui-xin
業(yè)余散手運動員訓練中損傷產生原因及預防研究 吳祖會,Wu Zu-hui
加速武術散打發(fā)展的戰(zhàn)略措施——包裝與宣傳 吉洪林,Ji Hong-lin
高校武術課雙語教學的實驗研究 沈輝,張宏偉,常生,Shen Hui,Zhang Hong-wei,Chang Sheng
教學目標的設立在太極拳教學中的作用 王軍,Wang Jun
應重視"三視圖"在武術類教科書中的合理運用 張宗豪,馬建橋,Zhang Zong-hao,Ma Jian-qiao
在武術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策略 王紅芳,王艷,Wang Hong-fang,Wang Yan
武術諺語英語翻譯的技巧與原則 李永剛,Li Yong-gang
全球化悖論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重建 張力,張大志,Zhang Li,Zhang Da-zhi
論舞龍的興起與發(fā)展 陳喜福,黃振鵬,Chen Xi-fu,Huang Zhen-peng
競技體育發(fā)展的社會因素分析 常保榮,石海燕,Chang Bao-rong,Shi Hai-yan
淺析影響女大學生公體課積極性的因素 李萍,Li Ping
傳統(tǒng)武術的繼承應從"短"字入手 王崗
論武術科研的創(chuàng)新意識 康戈武,Kang Ge-wu
現代意義武術概念的探討 范鴻雁,Fan Hong-yan
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競技武術論文綜述 郭,Guo Wen-ge
淺析中華武術當代價值觀 張軍,王健全,Zhang Jun,Wang Jian-quan
論中華傳統(tǒng)武術文化中尚武崇德的內涵 王軍平,Wang Jun-ping
明代武術發(fā)展與明代社會 關彥莉,Guan Yan-li
太極推手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 任斌,Ren Bin
李小龍武學思想之透視 王遂振,Wang Sui-zhen
武當武術養(yǎng)生探源 劉代榮,吳建軍,劉大偉,Liu Dai-rong,Wu Jian-jun,Liu Da-wei
太極拳真功夫機理探討 田桂菊,Tian Gui-ju
淺析形意拳的"勁力" 韓麗云,Han Li-yun
西安市武術表演市場開發(fā)研究 薛龍,Xue Long
對提高散打運動員戰(zhàn)機把握能力的探索 周維方,Zhou Wei-fang
武術教學與學生創(chuàng)新人格的養(yǎng)成 朱施成,Zhu Shi-cheng
加強課堂"有效教學"促進高校武術教學改革 劉旭東,劉朝生,Liu Xu-dong,Liu Chao-sheng
對普通高校學生進行武術裁判員培養(yǎng)的探析 劉巧芳,王永勝,Liu Qiao-fang,Wang Yong-sheng
武術教學中武德教育的研究 王楠,馬琳,Wang Nan,Ma Lin
普通高校武術套路"趣味教學"法淺探 段曉霞,Duan Xiao-xia
大學教育中的武術美學 孟慶袖,Meng Qing-xiu
武術教學對學生情商的培養(yǎng) 朱清華,Zhu Qing-hua
論民族傳統(tǒng)體育教育與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 姜玉澤,高麗,Jiang Yu-ze,Gao Li
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功能研究 張玲,Zhang Ling
試論太極拳與健身防病 陸衛(wèi)良,Lu weiliang
跆拳道在中國成功推廣的因素分析 鄔寶坤,Wu Baokun
對十運會武術套路比賽的觀察與思考 曹瓊瑜,Cao Qiongyu
旋轉性練習對武術套路運動員平衡能力影響之研究 王占濤,Wang Zhantao
少年規(guī)定拳動作結構分析 宋樺,Song Hua
競技武術套路發(fā)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董芳,Dong Fang
武術套路運動員在攻克指定難度訓練中易傷部分的治療與預防 許華,Xu Hua
淺談如何提高散手摔法的有效性 劉期努,文春輝,Liu Qinu,Wen Chunhui
江蘇省散打教練員現狀調查與分析研究 張宗豪,,Zhang Zonghao,Chen Zhong
濟南市散打俱樂部開展現狀的調查研究 侯嫣然,Hou Yanran
論太極拳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白剛,Bai Gang
試論高校高水平武術教練員專業(yè)素質構成的理論研究 呂墨竹,Lv Mozhu
高校武術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張吉祥,Zhang Jixiang
淺析24式"簡化太極拳"的教法 張守升,楊潤琴,Zhang Shousheng,Yang Runqin
對高校公體課武術項目設置的反思——兼論傳統(tǒng)武術在高校開展的可行性 張金,Zhang Jin
淺析武術在我國學校體育教育中的價值 王志朋,羅賢忠,Wang Zhipeng,Luo Xianzhong
淺談音樂在武術套路訓練中的作用與配用方法 趙濤,Zhao Tao
武術的教育功能對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武術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梁世強,Liang Shiqiang
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功法教學特征與方法探析 高楚蘭,Gao Chulan
新疆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少數民族地區(qū)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王紅蕾,田小從,Wang Honglei,Tian Xiaocong
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現代價值研究 鄧躍飛,李煒,Deng Yuefei,Li Wei
對高校女生健美操課教學的調查與分析 李倩,Li Qian
普通高校三級跳遠運動員運動損傷的調查與分析 宋惠娟,陳麗波,Song Huijuan,Chen Libo
淺談提高警察體能訓練的基本方法 王浩,Wang Hao
論少林武術的價值 劉??疲琇iu Haike
中國傳統(tǒng)武術與書法 李永明,馬會清,Li Yongming,Ma Huiqing
論太極拳欣賞 路鋒輝,王飛,Lu Fenghui,Wang Fei
淺談武術術語翻譯 程艷偉,Cheng Yanwei
中國紅拳的尚武精神與銳意進取的思想 楊寶生,向瑋,Yang Baosheng,Xiang Wei
淺談武術內家拳中的重力線及其應用 趙珍,Zhao Zhen
太極拳進入社區(qū)的現狀調查與研究 謝曉菊,Xie Xiaoju
江西省武術館校的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 方斌,左家偉,Fang Bin,Zuo Jiawei
高校開展大學生跆拳道課程的可行性研究 宋樺,Song Hua
28式木蘭拳練習對中老年女性身體形態(tài)的影響 朱勇軍,張坤,Zhu Yongjun,Zhang Kun
試析太極拳的健身功用 李梁,Li Liang
新疆武術運動員的競賽狀態(tài)焦慮的研究與分析 曹慶華,竇彥麗,Cao Qinghua,Dou Yanli
競技武術套路發(fā)展對武術推廣的影響 胡賽風,Hu Saifeng
女子散打運動員訓練期間生化指標監(jiān)測的研究 陳翔,Chen Xiang
對體育教育專業(yè)武術必修課教學模式應用的研究 陳威,Chen Wei
沈陽體育學院木蘭拳選修課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 呂墨竹,Lv Mozhu
江西省高校武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張斌,牛閩生,Zhang Bin,Niu Minsheng
高校武術研究的現狀與分析 陳壽忠,Chen Shouzhong
淺論在武術教學中對學生武術意識的培養(yǎng) 呼美蘭,Hu Meilan
關于高校體育專業(yè)武術課程開設雙語教學的思考 王新華,Wang Xinhua
高校公共體育武術選項課開展模式創(chuàng)新之研究 王占濤,Wang Zhantao
龍獅運動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 戴有祥,Dai Youxiang
儒道兩家養(yǎng)生思想的比較研究 王衛(wèi)榮,Wang Weirong
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產業(yè)化發(fā)展研究 胡杰,胡紅霞,Hu Jie,Hu Hongxia
健身氣功與現代人的心理健康 任穎慧,楊潤琴,Ren Yinghui,Yang Runqin
美國大學課程改革趨向對我國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yè)發(fā)展的啟示 馬世坤,Ma Shi-kun
大學生余暇體育活動中運動損傷的調查分析 張吉祥,Zhang Jixiang
篇9
關鍵詞 競技體育 教練員 自我發(fā)展意識 調查研究
一、前言
(一)自我發(fā)展意識的定義
意識,作為一個哲學的范疇,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指人在周圍客觀事物的感、知覺基礎上,經過思維加工而形成的心理活動的最高形式,并通過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表現出來。
“自我發(fā)展意識”是指把對自身發(fā)展這一現實問題的認識觀念化,上升到價值觀的高度,進而指導人們自覺行動。它是自我意識在職業(yè)中的具體體現,它包括自己對過去專業(yè)發(fā)展過程的意識,對自己現在專業(yè)發(fā)展狀態(tài)、水平、所處階段的意識以及對自己未來專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劃意識。
(二)選題依據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人類社會進入了終身學習階段,繼續(xù)教育、終身學習和學習社會化已經成為時代的潮流。競技體育教練員要想帶出一支具有高水平的運動隊,首先自己應該具備終身發(fā)展的自覺性。由于競技體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競技體育使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運動員同場競技,因此,競技體育的“世界性”要求競技體育教練員必須具備自我發(fā)展的意識,提高自我發(fā)展的自覺性實現自身專業(yè)隨時代潮流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鄭州大學(田徑、籃球、乒乓球)、河南大學(田徑、籃球)、河南師范大學(排球)、河南財經學院(田徑、武術、健美操)和河南理工大學(籃球、武術)的教練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依據本項目研究的目的和內容的需要,在鄭州大學圖書館,鄭州市圖書館,中國期刊網以及其他相關網站上查詢有關此項研究的內容,了解國內外前人的研究成果,為本項研究提供文獻支持。
2.問卷調查法。依據研究內容設計出調查問卷,對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河南財經學院和河南理工大學的特色項目的教練員進行調查,并加以分析總結。
3.邏輯分析法。運用歸納法對相關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對研究資料進行邏輯梳理,找出研究對象內在聯(lián)系,從而得出結論。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職業(yè)倦怠對自我發(fā)展意識的影響
所謂倦?。╞urnout)一般是指“失敗、精疲力竭,或因過渡消耗精力、資源而變得枯竭”。教練員的職業(yè)倦怠是指由于工作壓力導致在情緒、認知、行為等方面表現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勞和緊張狀態(tài),教練員在職業(yè)行為過程中情緒衰竭,工作沒有激情和動力。在對河南高校競技體育教練員自我發(fā)展意識的調查問卷中“您對自己從事教練員這一職業(yè)感到是否滿意”,有29.5%的教練員認為比較滿意,另外有58.8%的教練員則不滿意,還有11.7%的教練員選擇很不滿意。
究其原因,可能是競技體育教練員這一職業(yè)各種過度的壓力造成了人們精神上的高度衰竭,情緒上極易產生倦怠。
(二)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對自我發(fā)展意識的影響
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是制約教練員自我發(fā)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教練員自我發(fā)展是通過自主活動來達到的,教練員的發(fā)展愿望只有落實到自覺的學習和實踐中才有可能轉化成現實的專業(yè)素質。調查問卷顯示:利用訓練之余時間去學習更廣泛知識來豐富自己經常會的的占41.2%,偶爾會的占53%,從沒有過的占5.8%;在學習對訓練理論有指導意義的上位學科上一直在學習的占17.7%,經常學習的占23.5%,偶爾會學習的占53%,從沒學習的占5.8%;在處理人際關系,很善于的占29.5%,善于的占23.5%,還可以的占47%,不善于為0;在是否經常跟兄弟院校進行交流這個問題上,經常的占70.5%,不經常占29.5%,從沒有的占0%,從每年進修的情況來看,從未進修的占29.5%,每年能夠進修一次的占58.7%,能夠進修兩次的占5.8%,參加三次及三次以上的占0%。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通過本次調查,我們可以看出,河南高校競技體育教練員部分存在有職業(yè)倦怠現象,調查中有70.5%的教練員對職業(yè)的滿意度進行了負向評價,可見大多數教練員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經常會感到壓抑、焦慮對當前工作失去興趣,敷衍了事,缺乏進取心,自我認識、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愈發(fā)漠然,進而嚴重影響到教練員的自我發(fā)展意識。另外由于教練員工作壓力大、任務重的工作特點,所以他們在自我發(fā)展的活動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就少了很多,甚至是沒有,這就直接影響到了教練員自我發(fā)展意識。
(二)建議
1.教練員要正確認識職業(yè)倦怠,堅持正確的信念和職業(yè)理想,自我反省,建立合理的專業(yè)期望,豐富生活,學會放松自己,提高處理問題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另外,學校和教育管理機構應當更新評價機制,為教師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工作條件和環(huán)境。
2.增強自我解放的意識。從某種意義上講,教練員的自我發(fā)展的過程也是教練員自我解放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吳謹.教師專業(yè)自主發(fā)展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篇10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與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國武術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探究了武術文化的重要作用,進而研究了武術哲學思想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價值所在。
關鍵詞:
武術;哲學思想;和諧社會建設;價值
武術不僅僅是我國民族得以傳承和發(fā)展的一項體育健身項目,同時還是一種顯著的文化象征。武術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哲學思想,這些哲學思想對于新時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對于武術哲學思想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價值進行研究勢在必行。
1.研究方法
1.1文獻資料法
通過(NSTL)和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知網)等數據庫,對大量國內外相關的專著與期刊等文獻資料進行查閱、整理、歸納。
1.2邏輯分析法
運用邏輯分析的方法和觀點把握論文,對武術中蘊含的哲學思想進行詳實地分析,進而推理出武術哲學在和諧社會建設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挖掘其價值所在。
1.3訪談法
本文中的所涉及相關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包含了武術哲學的豐富知識,必須要對體育社會學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等多個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拜訪、咨詢,在與他們的交流中學習更多的知識,收集更多相關資料,進一步拓寬本文的研究思路。
2.結果與分析
2.1武術中包含的哲學思想分析
2.1.1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思想
我國傳統(tǒng)武術中所主張的是天人合一或天人一致,倡導的是人與天之間的和諧,也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肯定了人和自然相互的統(tǒng)一性,對順其自然的思想觀念和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進行強調。我國武術中所倡導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充分地顯示出了人與世間萬物并不是對立的關系,是有著共同的法則與變化規(guī)律的和諧整體,是共同相處的關系,因此,在發(fā)揮人類主觀能動性進行強身健體時,應當和諧相處,不能夠忽略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2.1.2習武團隊之間和平團結的哲學思想
對武術發(fā)展的歷史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一個團隊為了使自身得到發(fā)展,難免會與其他的群體之間產生聯(lián)系,進行學習交流。我國武術在產生的初期,就憑借著自身的個性魅力成為各群體之間進行交流往來的重要媒介,在習武團隊的交流聯(lián)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紐帶作用和橋梁作用。我國武術的產生與發(fā)展對人們共同意識和文化的需求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極大地增強了人們的群體意識,使社會群體和各群體之間的凝聚力得到增強。例如,門派流派武術、宗族武術、家傳武術,等等。這些都能夠對各自習武團體的文化進行不斷傳承,使團體的凝聚力有所增進,同理,我國的武術彰顯著我國的民族傳統(tǒng)精神與民族傳統(tǒng)文化,對于民族凝聚力的增進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1.3展現真善美的統(tǒng)一哲學思想
我國的武術有著較強的人文精神,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提倡的是武術與教育和文體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經過武術練習之后,能夠使人的身心得到發(fā)展,使人對于權利給予重視。伴隨著自身的不斷發(fā)展,我國武術逐漸形成獨有的平和、寬厚和崇尚禮讓等價值豐富的文化形態(tài),給予人們精神的動力和觀賞的魅力,有著真、善、美融合的多重價值,這也是將“以人為本”作為發(fā)展核心的和諧社會建設目標,在思想精神上為和諧社會建設的相關工作提供一定的重要支持。
2.2我國武術文化的重要作用探究
2.2.1尊師重道的理念
我國武術文化所提倡的最為基本的思想理念之一便是尊師重道。在運動場中,很多人將尊師重道關系所涉及的對象由老師向競爭對手的方向轉化,這主要是由于在運動的過程中經常使用相互競爭的方法,若是沒有對手的存在就不會有參與競爭的對象,自然也就不能收獲理想的競爭效果,因而對于參與競爭的對手應該給予高度的尊重,換言之,就是要以一種嚴謹的態(tài)度參與到活動中,這也可以作為是尊師重道的表現形式。在我國競技體育事業(yè)逐漸朝著異化的方向發(fā)展和全面建設事業(yè)不斷深入推進的今天,深入研究、探索武術中尊師重道精神的內涵所在和價值所在有著極為巨大的影響。
2.2.2有恒的態(tài)度
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人們不斷地追逐,極易出現狂躁、自負的心理狀態(tài),在這樣的境遇下,有恒的態(tài)度就顯得尤為重要。少林寺戒律第二條提出“苦練功夫,體得先賢”,這句話充分顯現出有恒態(tài)度的重要性。在體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特別是在較為激烈的競技體育活動中,所要承受的壓力和訓練強度是巨大的,然而,在運動中想要取得冠軍不是空口白話,必須要具備有恒的態(tài)度,且對這種態(tài)度始終保持,才有機會最終獲得勝利的果實,因此,作為一名運動員來講,有恒的態(tài)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取得并能夠長久保持的,必須要長期堅持、不斷的提升自我才能夠實現。
2.2.3輕利的態(tài)度
伴隨我國競技體育事業(yè)不斷向著異化方向的發(fā)展,其已經與“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相背離,人們通常遵循自己的本能而過分要求得到,然而對于興趣與執(zhí)行的可能性卻不甚了解,這同樣也是現代體育活動進行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應該要深刻反思的問題。我國武術中倫理哲學思想所積極倡導的是主張輕利的態(tài)度,這在新時期體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敦促作用。為了我國競技體育事業(yè)的友好發(fā)展,我們應當充分挖掘武術的重要作用,這有利于武術文化的民族化、國際化發(fā)展方向的重要確立。
2.3武術哲學思想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
2.3.1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中政治建設的加強
武術作為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之一,是一種具備著多元化發(fā)展功能的文化形態(tài),這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武術所含有的攻防格斗的技擊功能。由于這種比較特殊的功能導致武術與政治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武術逐漸發(fā)展成為階級斗爭中經常使用的工具之一,開始為某種政治進行服務,有著顯著的政治功能,盡管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因為某些的政治需要而對武術的發(fā)展進行了限制,然而,武術也能夠為正式的發(fā)展帶來一定的幫助,即它能夠保障正式的有序進行和社會的安定。我國歷史上處于國家急難時刻,勇士、武將憑借自身的武藝救國于危難例子有很多,例如,楊家將、戚繼光、霍元甲和岳飛,等等,這些英雄的英勇事跡更是廣為人知。開展崇德尚武的教育,對于人們思想情操的陶冶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促進國民強烈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的激發(fā),使得民族情感得到適當的紓解,愛國的熱情得以發(fā)揚光大,民族凝聚力得到增強,這些,在某種程度上對于我國內部政治的穩(wěn)定發(fā)展作出了保障。
2.3.2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精神建設
伴隨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的、持續(xù)的發(fā)展,以及武術事業(yè)的全力建設、發(fā)展,促進了各經濟主體對其利益進行了強化,體育產業(yè)范圍的逐漸拓展商業(yè)活動的頻繁舉辦,為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如精彩武術表演的組織、民族體育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第三產業(yè)發(fā)展的激活和電視轉播的設立等都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地方經濟的發(fā)展,為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提供支持。
2.3.3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中的文化建設
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之一便是和諧文化,它是能夠維系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關鍵精神支柱,同時也是和諧社會建設重要價值取向所在。和諧的文化能夠為和諧社會的構建維持秩序與營造氣氛。武術是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之一,它所展現的是中華民族人們對于攻防技擊技術的寶貴經驗積累,以及在自衛(wèi)、健身、強體和自立等方面的自我發(fā)展,同時也強調了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審美情趣等一些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與其他的技擊技術一樣,我國武術通常帶有濃郁的人文哲學色彩,這對于當前我國大眾文化的發(fā)展與和諧文化的實現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
3.結論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前提條件就是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建設。對于武術蘊含的哲學思想進行探析,分析武術文化的重要作用,進而對武術哲學思想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價值所在進行研究,這對于國民業(yè)余文化生活的豐富、生活質量的改善、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戴福祥.論武術思想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選擇[J].搏擊•武術科學,2007,4(12):16-17.
[2]謝輝.論研究武術哲學思想的現實意義[J].江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16(1):55-56.
[3]王繼強.武術中的哲學思想與文化特征[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8):39-41.
[4]武希玲.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哲學思想及其價值體現[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11):45-47.
[5]王國志.論和諧的中華武術[J].體育文化導刊,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