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05:25: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視覺藝術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從視覺文化角度來看,特別是由電子技術、數(shù)字技術所支持的圖像文化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快餐化的社會文化景觀,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狀態(tài)和價值觀。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載體之一,當代傳媒處于變革的前沿,它擁有的強大的信息傳播技術優(yōu)勢和引導社會文化消費觀念的能動作用不容忽視。
目前,崇尚物質享受和高消費的享樂主義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通過無處不在的傳播媒體的渲染,借助視覺符號的大量運用,已經(jīng)暢通無阻地滲透、貫穿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憑借當代傳媒的推波助瀾,我們的文化工業(yè)初具規(guī)模,文化消費市場已經(jīng)形成。由于資本的介入和操縱,商品化邏輯的無限擴張,大眾的拜物主義傾向日益顯著。與此同時,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的文化思潮也隨著當代傳媒技術優(yōu)勢的不斷強化而日益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念。隨著西方后現(xiàn)代精神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傳統(tǒng)“深度”模式的消解,“后現(xiàn)代”一語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陳詞濫調。傳統(tǒng)的藝術理論和藝術觀念遭遇“審美泡沫”的圍困,傳統(tǒng)的美學理念喪失了為我們的生存賦予意義的功能。傳統(tǒng)的藝術立場事實上已經(jīng)和當下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總體氛圍格格不入。關于這一點,許江先生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感慨之言:“……對繪畫的詩意微妙的品味,對文學的傾心閱讀,讓位給了圖像的快速瀏覽和奇觀化的感官刺激。讀圖代替了品畫,代替了美感,刺激震驚代替了凝視沉思,進而戲謔惡搞代替了詩意與思想的浸潤,低俗嬉戲代替了品位的追求?!雹亠@然,當代審美經(jīng)驗的性質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低界契合”的審美時尚消解了具有相對穩(wěn)定及深刻理性內容的審美理想。
當下,消費文化正在成為大眾文化的主流,視覺藝術產(chǎn)品生產(chǎn)和消費的非審美動機往往占據(jù)主導地位,滿足娛樂性的感官需要動機首當其沖,娛樂化的視覺傳媒產(chǎn)品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的必需。在技術性生產(chǎn)與復制的類型化的審美經(jīng)驗和審美情感的同化作用下,大眾的心理和感性嚴重物化,審美成為一種客體的、物質的、量化的存在。在視覺傳播的審美刺激機制作用下,傳媒精心策劃和倡導的“審美時尚”與“理想生活”已經(jīng)成為大眾的文化摹本和生活藍圖。有目共睹,媒體正是通過大量生產(chǎn)以“明星”或“成功人士”為代表的具有召喚性結構的“偶像商品”,利用作為偶像符號的不斷刺激來提高受眾對于“傳媒高峰體驗”的心理依賴。在媒體的蓄意誘導以及普遍存在的從眾心理的雙重作用下,大眾的消費欲望走向非理性的盲目膨脹。在媒體所刻意建構的虛擬世界里,一切都轉化為形象與符號。傳媒產(chǎn)品給大眾提供了夢想、體驗、參與和互動的巨大空間,其中的視覺內容具有強大的形象要素包容性和身份認同感。在文化工業(yè)大量制造的虛擬影像的包圍中,大眾對商品的符號價值趨之若鶩。
雖然,所有這些真實可感的社會文化圖景的種種變異不能全部歸之于傳媒,但卻全都與當代傳媒所營造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總體氛圍息息相關。無論從理論上講還是從事實上看,審美取向的趨同與盲從意味著審美理想的放棄和主體性的喪失,娛樂性感官刺激的依賴勢必斷送文化品格的提升,追逐符號價值的欲望膨脹不可避免地加劇了人格結構的貧乏。歸根結底,人的精神向度和文化品格決定視覺藝術產(chǎn)品的文化特征和價值取向。價值取向的異化和扭曲必然危及社會文化的和諧與健康,破壞視覺文化藝術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維系。人的精神向度和文化品格的墮落直指教育的異化。其中,關系重大的核心問題就是視覺藝術教育的社會文化責任問題。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體現(xiàn)著不同的社會價值觀,當代傳媒語境下視覺文化藝術的生產(chǎn)與消費的價值取向無疑就是社會價值觀問題的重要線索。
二、視覺文化藝術的生產(chǎn)與消費的價值取向問題
藝術生產(chǎn)不同于一般的產(chǎn)品生產(chǎn),藝術消費亦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費。一般而言,人的文化價值追求反映了從主體方面的需要與利益角度向文化所提出的價值要求。價值取向的基本內容包括文化價值追求與文化價值標準兩個方面。文化價值追求與文化價值標準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文化價值取向這一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作為文化價值主體,人的文化修養(yǎng)及其自我價值體系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環(huán)境及其所接受的人文教育的品質。我們必須強調,視覺藝術教育作為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優(yōu)化人的品質,激發(fā)人的潛能和天賦,樹立具有人文精神和終極關懷意義的文化理想。
如今,席卷全球的“泛娛樂”化現(xiàn)象不僅充斥于“傳媒娛樂”的視域,并且已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社會形態(tài),影響了當代視覺藝術及其教育的文化價值取向。正如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學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所指出的那樣:“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致死的物種。”②雖然,大眾對娛樂在生理心理上的天然需求無可非議,但文化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不能只為娛樂的需要而嘩眾取寵,文化產(chǎn)品的消費不能全面淪落為戲謔、惡搞式的無聊游戲,否則只能造價值的缺失和虛無,導致社會生活中到處出現(xiàn)對文化價值資源的濫用和敗壞現(xiàn)象。
有史以來,視覺藝術從來就不是某種純個人的、超文化或超意識形態(tài)的存在。歷史地看,西方“進化論”和“西方中心論”文化觀嚴重地動搖了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基礎,擾亂了歷史文脈傳承的自律性。河清先生指出:“……在西方現(xiàn)代進步觀念的影響下,我們極力地追求“現(xiàn)代”和“當代”。在藝術領域,把西方的“當代藝術”當作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方向。在“時代進步”的名義下,人們輕而易舉地忘卻了文化藝術的地域屬性,以致中國“當代藝術”,首先在文化觀念上就以“世界主義”來否定、排斥自己的文化精神。”③事實上,在藝術教育或視覺傳播的復雜活動過程中,視覺藝術本體價值觀和傳統(tǒng)的藝術立場總是不斷遭遇狹隘的機會主義和進化論的先鋒派觀念的沖擊,不斷強化的“全球化”邏輯更是全面加劇了傳統(tǒng)人文價值的主體立場的萎縮。這種“全球化”理念并非單純的“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它在文化本質上是直指文化價值取向的同化和對民族文化的顛覆。現(xiàn)在,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已經(jīng)帶來了全球化的文化身份危機。
視覺藝術對人類經(jīng)驗與認識的獨特貢獻是其他人類活動所難以提供的,在建構視覺藝術及其教育的多重價值的復雜活動過程中,堅持維護立足本土的視覺藝術活動的文化主體性價值并積極彰顯視覺藝術的本體價值無疑是我們應有的文化態(tài)度。作為涵蓋多重價值的社會文化活動,當代傳媒語境下視覺文化藝術的生產(chǎn)與消費的價值取向是不容忽視的社會文化導向問題。在視覺文化藝術范疇確立健康的社會文化導向不僅是視覺藝術教育理應承擔的義務,同樣也應當是藝術生產(chǎn)和藝術消費所共同維護的人文立場。
三、傳媒和視覺藝術教育的文化定位與社會責任
傳媒和視覺藝術教育都是共同推動社會文化發(fā)展和繁榮的要素,為了更好地擔負起文化傳播與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文化定位是關鍵。
視覺藝術的專業(yè)教育培養(yǎng)視覺文化藝術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者,傳媒的商業(yè)運作則培育視覺文化藝術產(chǎn)品的消費者,文化藝術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者和消費者都作為文化價值主體而相互依存。當然,生產(chǎn)者和消費者在社會生活中并非截然不同的社會角色,生產(chǎn)者同時也是消費者,不同的社會角色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往往相互轉換。在當代傳媒所構建的視覺文化語境下,視覺藝術產(chǎn)品具有矛盾復雜的多層面的公共精神性質的文化特征,涉及文化的多層次性。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媒產(chǎn)品承載了越來越多的社會文化功能。人們對傳媒產(chǎn)品的消費需求已經(jīng)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費行為在滿足生活需要的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活動?,F(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普遍習慣于通過各種“傳媒沉浸”體驗來了解世界,傳媒產(chǎn)品讓受眾接受隱含于商品背后的象征意義而滿足其文化上的需求。傳媒作為大眾文化的載體和引導消費的工具,它在文化價值取向方面的媚俗傾向是不爭的事實。毋庸諱言,資本與媒體合謀的根本目標就是無限擴大商品的消費需求。傳媒產(chǎn)品通過符號化的手法打造商品品牌,以娛樂化的手段來強化世俗的號召力。從這個角度看,營利的需要決定了傳媒產(chǎn)品的文化定位。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環(huán)境里,許多傳媒產(chǎn)品都在客觀上助長了放望、逃避現(xiàn)實的心理傾向,消解了獨立意識和批判觀念,使受眾在無形中降低了人性的品味。文化盡管有娛樂的功能,但娛樂顯然并不能取代文化。
在以學校為主的視覺藝術教育方面,無論是作為專業(yè)教育還是普及教育,都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終身教育的一部分。更何況學歷化社會中的泡沫教育現(xiàn)象所反映的教育的異化正成為令人無奈的現(xiàn)實。雖然學院教育作為制度化的專業(yè)教育是傳媒所無法替代的,但從終身教育的視角來看,傳媒在視覺素養(yǎng)的普及教育作用方面與學院教育相比具有十分明顯的優(yōu)勢,畢竟能夠接受規(guī)范的專業(yè)視覺藝術教育的人數(shù)十分有限。無須贅言,文化環(huán)境就是社會形態(tài)的反映,教育和傳媒的文化定位關系到社會形態(tài)的塑造,兩者都有共同構建文化藝術的精神家園和引領大眾的社會文化責任。我們迫切需要從根植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土壤的主體意識出發(fā),反省并凈化我們的學術研究動機,擺脫工具理性的束縛,關注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在當代傳媒和視覺藝術教育的學術研究領域中培養(yǎng)一種批判性的精神氣質和關懷社會的人文精神。
不可否認,價值觀念沖突并非單純的認識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同時,不同價值觀念之間的交流、寬容、認同甚至融合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們不能因為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的多樣化事實,就放棄應有的主體立場和責任意識。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媒體與學院在文化價值取向的引導和研究方面都負有不可推卸的社會文化責任。我們應當本著維護視覺文化藝術本體價值的歷史責任感,尊重視覺文化藝術的自律性,義無反顧地追求我們的文化理想。
注釋
許江:《中國當代視覺文化藝術的境遇與責任》,《中外文化交流》,2007年05期。
(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
河清:《“當代藝術”的“同質多樣性”》,《文藝研究》,2005年07期。
篇2
關鍵詞: 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 國外 國內
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教育和基礎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屬于音樂教育和教學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研究的內容包括教學原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包含在各類音樂教育和教學的研究成果中。隨著教育改革的進行,音樂教育理論的豐富和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研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展,國內外對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
1.國外研究綜述
國外音樂教育的發(fā)展較早,對音樂教育和教學的研究較全面深入。關于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研究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1音樂欣賞教學的教材
20世紀初,音樂欣賞教學剛剛在學校音樂教育中興起,面臨兩個問題:一是缺乏適用于學校學生的音樂唱片;二是教師缺乏音樂欣賞教學的經(jīng)驗。這個時期在音樂欣賞教學的實踐過程中產(chǎn)生了一批音樂欣賞教程和指導用書,如:“音樂欣賞課”(What we hear in music,Faulkner A.S.),“幼童音樂欣賞”(Music appreciation for little children,Klack),“音樂欣賞唱片教學法”(Music appreciation taught by means of phonograph,Kathryn E.S.),“課堂音樂欣賞”(Music appreciation in the school room,Jeedins),等等。這些著作或教材覆蓋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各個階段,加之唱片技術發(fā)展,前述音樂欣賞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1.2音樂欣賞教學的教學法
20世紀中期國外產(chǎn)生了許多新的音樂教學法和音樂教育體系,并在世界各國的音樂教學實踐中廣泛實踐和應用,至今仍在學校音樂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關于音樂欣賞的教學法的研究包含在音樂教學法體系中,其基本原則也指導和影響著音樂欣賞教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學法是瑞士的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德國的奧爾夫教學法和匈牙利的柯達伊教學法。這些音樂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的產(chǎn)生和傳播,推動了學校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音樂教育內容與形式的多樣化。由這些教學法產(chǎn)生大量的理論教材和相關的課例研究,例如:“柯達伊教學法:從嬰兒到成人的綜合音樂教育”(The Kodaly method,Choksy,L,1974),“奧爾夫兒童音樂教學法”orff-schulwerk music for children,Orff,C.& Keetman,G,1958),等等。
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基本原則是:培養(yǎng)學生感知音樂和反映音樂的能力;發(fā)展學生內在的音樂感覺,即內在的聽覺和肌肉感;發(fā)展學生耳、眼、身體和腦之間進行迅速交流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大量地儲存聽覺和動決意向的能力。奧爾夫教學法的基本原則是:一切從兒童出發(fā);通過親身實踐,主動學習音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逻_伊教學法的基本原則是:最有效的音樂教育必須從幼兒開始;歌唱是培養(yǎng)音樂素質的最佳途徑;教學中只能采用具有最高遺失價值的民間的和創(chuàng)作的樂曲;音樂應當成為學校的重要的課程;教材和教學順序的安排要充分考慮兒童的接受力和特點。這些教學原則廣泛運用于音樂教學實踐,也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得到充分的應用。
1.3音樂欣賞教學的課程標準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的學校音樂教育順應教育改革的大潮,進行著系統(tǒng)的、整體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認識音樂課程的價值與應有的地位、研制新的課程標準、設計新的教學體系、實驗新的教學方法、編寫新的教材等。
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音樂教育者全國大會于1974年制定(1986年修訂再版)的《學校音樂方案:描述和標準》(The school music program:Description and standards)(MENC,1986)。這套標準幾乎覆蓋了學校音樂教育方案中除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外的所有方面。此標準中規(guī)定的音樂欣賞教學“成就標準”為:小學階段,聽音樂時,用身體動作的反應或節(jié)奏樂器表現(xiàn)出對節(jié)奏的理解;聽認一些常見的正規(guī)管弦樂作品和聲樂作品;使用正確的術語來討論作品的特征;用學生自己的詞匯討論音樂作品的質量;通過唱奏參與音樂;喜愛聽各種類型的音樂;討論并闡述對藝術作品的個人見解等。初中階段,聽認包括各種風格音樂曲目的作曲家和曲名;聽音樂時集中較長的注意力;通過聽覺,分析音樂演奏;使用恰當?shù)囊魳沸g語來分析音樂;分析、比較和對照各種風格與時期的音樂,并借助非語言媒介(例如視覺藝術、律動)等。[1]
1993年,美國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ion America Art),其重要內容是建立各學科課程的國家標準,作為衡量到2000年各學科內容和成就的質量標準。由此產(chǎn)生了新的音樂教育國家標準,即《藝術教育國家標準》(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MENC,1994)。此標準中規(guī)定的音樂欣賞教學“成就標準”為:幼兒園至4年級,學生能夠注意并積極地參與各種長度和難度適宜的音樂的聽賞活動;通過對所聽音樂的描述和答問,表現(xiàn)出他們的音樂感知;在音樂聽賞過程中,通過身體運動,對顯著的音樂特征或特定的音樂發(fā)展變化作出反應;在反復聽賞后,對某一作品中音樂諸要素的關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備表達出這種感知的能力;運用學生的聽賞技能,改善他們獨自和集體音樂活動的準確性和表現(xiàn)力等。五年級至八年級,學生能夠注意并積極地參與各種中等長度和難度的音樂聽賞活動;通過對所聽音樂作品內容時間的描述和答問,表現(xiàn)出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在反復聽賞后,對某一作品中音樂諸要素的關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備表達出這種感知的能力等。[2]
總之,國外關于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研究歷史較長,理論比較全面,音樂欣賞教學的發(fā)展較成熟,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
2.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音樂教育和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晚,在借鑒國外音樂教育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通過眾多專家和學者的努力探索和廣大音樂教師多年的實踐總結,已取得豐碩成果。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研究一類是以音樂教育研究的組成部分包含在各類音樂教育和教學的研究成果中,另一類是專題研究。
包含在各類音樂教育和教學的研究成果中的音樂欣賞教學研究很多,如:曹理與李樸民的《中學音樂教育》(1987),曹理與崔學榮的《音樂教學設計》(2002),曹理主編的《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2003),金亞文主編的《小學音樂新課程教學法》(2003),張開軍的《音樂新課程課堂教學案例》(2003),王安國等的《走進課堂――音樂新課程與案例評析》(2003),郭聲健的《音樂教育論》(2004),廖乃雄的《音樂教學法》(2005),吳銳淼編的《中小學音樂教學案例專題研究》(2005),等等。其中,由曹理主編的《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最具代表性,在該書的“音樂欣賞”一節(jié)中,全面、詳細地闡述了欣賞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欣賞教學的任務和內容、欣賞教學的方法、欣賞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及欣賞教學的課例分析。
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方面的專題研究主要以論文形式呈現(xiàn)在各種音樂和音樂教育期刊上,內容涉及音樂欣賞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案例等方面,研究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以音樂欣賞教學的特性為主要研究內容。這些研究從音樂欣賞的本質、音樂欣賞的基本方式、音樂欣賞的基本原則等方面進行闡述,如:徐惠英的《參與,是音樂欣賞教學的良好方式》,昌繼光的《軟化學科邊緣,提高欣賞水平》,曹理的《音樂欣賞與審美教育》,等等。在《音樂欣賞與審美教育》一文中,作者指出音樂欣賞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提高感受、體驗、聽賞分析、評價音樂的能力及發(fā)展想象力,豐富情感,加深對音樂與文化、歷史關系的理解,是進行審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與手段。[3]
第二類,以音樂欣賞教學的教學方式、方法為主要研究內容。這些研究文章主要從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評價、教學手段、教材教法等方面進行闡述,如:錢建良的《小學音樂欣賞課中的研究性學習》,尹新榮的《“對話式”音樂欣賞教學》,王加寧的《在欣賞教學中培養(yǎng)“傾聽”音樂的習慣》,等等。在《在欣賞教學中培養(yǎng)“傾聽”音樂的習慣》一文中,作者指出音樂欣賞教學任務是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而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則有賴于學生傾聽、傾聽、在傾聽的欣賞習慣。[4]
第三類,以音樂欣賞教學的心理學因素為主要研究內容。這些研究主要從音樂欣賞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心理過程及學生的心理特征等方面進行闡述,如:李慶如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情感體驗與表現(xiàn)研究》,蔣笛的《音樂欣賞教學中的心理學因素》,等等。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心理學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樂教學體系中,音樂欣賞教學與心理學的聯(lián)系尤為緊密,因為音樂欣賞學習過程與音樂欣賞過程一樣,其本身就是一個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種心理功能綜合的動態(tài)過程。在進行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時,借鑒一些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音樂心理學等的一般規(guī)律,能為音樂教師解決教學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提供科學依據(jù)和參考,指導音樂欣賞教學順利進行。[5]
第四類,以音樂欣賞教學課堂教學設計為主要研究內容。這些研究主要結合新課標和音樂欣賞教學實踐進行教學設計,力求在教學中體現(xiàn)新課標的理念,促進有效的音樂欣賞教學。如:張曉莉的《〈春江花月夜〉音樂欣賞課教學設計》,曹理的《如何選擇教學策略――小學低年級音樂欣賞〈紅綢舞〉教學設計及評析》,羅義亮的《音樂欣賞課的意境設計》,等等。
總之,這些論文對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作了分析和研究,對實踐教學經(jīng)驗和教學方法進行了總結和探討,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對音樂教育教學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際運用價值。研究主要針對音樂欣賞教學某一方面的問題,全面系統(tǒng)研究比較缺乏,根據(jù)各個不同地區(qū)具體情況的音樂欣賞教學現(xiàn)狀和問題的研究也比較缺乏,理論研究還不夠完善,缺乏系統(tǒng)性和深入性,尤其是新課標下的音樂欣賞教學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摸索,理論研究還有待于完善。
參考文獻:
[1]劉沛.美國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2,101.
[2]劉沛.美國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2,131.
[3]曹理.音樂欣賞與審美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01,(1).
[4]王加寧.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培養(yǎng)“傾聽”音樂的習慣[J].中國音樂教育,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