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成分分析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13:39: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成分分析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化學成分分析論文

篇1

BrukerAV-300,AV-500型核磁共振光譜儀;X4型數字顯示顯微熔點測定儀(溫度未校正);Agilent1100LC/MSDSL;LABCONCO冷凍干燥儀;JASCOP-1020旋光測定儀半制備型高效液相色譜儀Waters600型;檢測器Waters2487紫外雙波長檢測器;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譜儀;柱色譜材料為硅膠(200-300目)、RP-C18(YMC;12nm)及SephadexLH-20(AmershamBiosciences);柱色譜試劑均為分析純,高效液相色譜試劑均為色譜純。

白芷根于200403采自江蘇省鹽城市洋馬鎮(zhèn),經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袁昌齊研究員鑒定,憑證標本現存放于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內。

2提取與分離

白芷根(38kg)用95%的乙醇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減壓濃縮至無醇味。提取液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萃取,剩余部分為水部分。將水部分上樣于D101大孔樹脂柱,水-乙醇梯度洗脫,分為6個部分。其中50%洗脫部分分別進行硅膠柱層析,氯仿-甲醇(10∶1~7∶3)梯度洗脫,各流分采用薄層或高效液相檢識,合并相類似組分,反復反相柱層析分離,凝膠純化,得到6個化合物。

3結構鑒定

3.1化合物1

白色無定形粉末(凍干),mp170~172℃,[α]21.7D=-52.40(c=0.065甲醇:水=40:60),紫外燈365,254nm下均顯示藍綠色熒光。ESI-MSm/z:509[M+Na]+,示其分子量為486,結合1H-NMR,13C-NMR譜數據推斷分子式為C21H26O13。化合物的1H-NMR,13C-NMR,HMQC及HMBC譜數據詳見表1。綜合各譜數據及與文獻[1]對照鑒定化合物為7-O-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Scopoletin(xeroboside)。表1化合物1的1H-NMR,13C-NMR,HMQC及HMBC譜數據(略)

3.2化合物2

白色無定形粉末(凍干),[α]21.7D=-55.20(c=0.065甲醇∶水=40∶60),紫外燈365nm及254nm下均顯示藍綠色熒光,ESI-MSm/z:495[M+Na]+,示其分子量為472,結合1H-NMR,13C-NMR譜數據推斷分子式為C20H24O13?;衔锏?H-NMR,13C-NMR,HMQC及HMBC譜數據見表2。綜合以上各譜數據及與已知文獻[2]對照鑒定化合物為aesculetin-6-O-β-D-apiofu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ide。

3.3化合物3白色無定形粉末(氯仿-甲醇),mp207℃,[α]21.7D=+47.75(c=0.07甲醇∶水=40∶60),紫外燈365,254nm下均顯示藍色熒光。ESI-MSm/z∶407[M+Na]+示其分子量為384,結合1H-NMR,13C-NMR譜數據推斷分子式為C17H20O10。化合物的1H-NMR,13C-NMR,COSY,HMQC及HMBC譜數據詳見表3。綜合各譜數據[3]鑒定化合物為tomenin。表2化合物2的1H-NMR,13C-NMR,COSY,HMQC及HMBC譜數據(略)表3化合物3的1H-NMR,13C-NMR,COSY,HMQC及HMBC譜數據(略)

3.4化合物4

白色無定形粉末(凍干),mp140~141℃,[α]19.4d=-52.30(c=0.06甲醇∶水=40∶60),紫外燈365及254nm下均顯示藍色熒光,結合1H-NMR,13C-NMR譜數據推斷分子式為C16H18O9。1H-NMR(Pyridine-d5500MHz)δ:6.27(1H,d,J=9.5Hz,3-H),7.56(1H,d,J=9.5Hz,4-H),7.62(1H,s,5-H),6.90(1H,s,8-H),3.70(3H,s,OCH3),5.65(1H,d,J=7.1Hz,1-H-Glc)。綜合以上數據及與已知文獻[4]對照鑒定化合物為isoscopolin。

3.5化合物5

白色無定形粉末(凍干),[α]21.7D=-55.20(c=0.065甲醇∶水=40∶60),ESI-MSm/z:455[M+Na]+,示其分子量為432,結合1H-NMR,13C-NMR譜數據推斷分子式為C19H28O11。1H-NMR(Pyridine-d5500MHz)δ:7.07(2H,d,J=8.5Hz,3-H和5-H),7.19(2H,d,J=8.6Hz,2-H和6-H),2.96(2H,t,J=7.4Hz,β-H),4.34(1H,dd,J=7.5,11.2Hz,3''''a-α),3.88(1H,dd,J=7.4,11.2Hz,3''''a-α),4.82(1H,d,J=7.1Hz,1-H-Glc),5.75(1H,d,J=2.6Hz,1-H-Api)。13C-NMR(Pyridine-d5125MHz)δ:129.53(C-1),130.50(C-2),116.13(C-3),157.23(C-4),116.13(C-5),130.50(C-6),71.12(C-α),35.88(C-β),104.58(C-1-Glc),74.95(C-2-Glc),78.45(C-3-Glc),71.12(C-4-Glc),77.08(C-5-Glc),68.87(C-6-Glc),111.07(C-1-Api),77.74(C-2-Api),80.37(C-3-Api),75.00(C-4-Api),65.48(C-5-Api)。綜合以上數據及與文獻[5]對照鑒定化合物為OsmanthusideH。

4結果與討論

前人從茜草科植物山石榴Xeromphisspinosa[1]以及Xeromphisobovata[6]中分到過此化合物1,故此次為首次從傘形科中分離得到。但化合物的熔點有文獻[1]報道為238~234℃,有文獻[2]報道為192~197℃,而本次實驗測得的熔點為170~172℃,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確定。

前人從忍冬科植物Loniceragracilipes[3]中分得化合物2,但是只報道了1H-NMR,13C-NMR譜數據,且C-6和C-7的歸屬顛倒了。本文通過對其進行HSQC,HMBC等二維譜的研究,糾正了前人的錯誤,豐富了該化合物的波譜數據。

日本學者Hasegawa[3]最早從薔薇科植物Prunustomentosa中分離得到化合物3,但沒有報道核磁數據,以后未見此化合物的報道。本文完善了該化合物的核磁數據,并且用二維譜進行了全歸屬,豐富了該化合物的波譜數據,并首次報道了此化合物的旋光值。

化合物6在自然界植物中分布廣泛,但在傘形科植物中此類化合物較少見。

【參考文獻】

[1]S.P.Sati,D.C.Chaukiyal,O.P.Sati[J].JounalofNaturalProducts,1989,52(2):376.

[2]T.Iossifova,B.Vogler,I.Kostova.Escuside,anewcoumarin-secoiridoidfromFraxinusornusbark[J].Fitoterapia,2002,(73):386.

[3]Hasegawa,Masao.FlavonoidsofvariousPrunusspecies.X.WoodconstituentsofPrunustomentosa[J].ShokubutsugakuZasshi,1969,82(978):458.

[4]Komissarenko.N.F,Derkach.A.I,Komissarenko.A.N.CoumarinsofAesculushippocastanumL[J].FitochemistryRastitel''''nyeResursy,1994,30(3):53.

[5]Warashina.Tsutomu,Nagatani.Yoshimi,Noro,Tadataka.ConstituentsfromthebarkofTabebuiaimpetiginosa[J].ChemicalPharmaceuticalBulletin,2006,54(1):14.

[6]S.Sibanda,B.Ndengu,G.Multari.ACoumaringlucosidesfromXeromphisobav-ata[J].Phytochemistry,1989,28(5):1550.

篇2

【關鍵詞】吳茱萸化學成分吳茱萸堿正十八烷醇二十七烷醇

Abstract:ObjectiveToisolateandelucidatetheconstituentsofEvodiarutaecarpa.MethodsVariouschromatographictechnologieswereusedtoseparateandpurifytheconstituents.Theirstructureswereidentifiedonthe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andspectraldata.ResultsFivecompoundswereisolatedfrom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andidentifiedasevodiamine(Ⅰ),β-sitosterol(Ⅱ),quercetin(Ⅲ),1-octadecanol(Ⅳ),n-heptacosylalcohol(Ⅴ).ConclusionItisthefirsttimetofindcompound(Ⅳ)andcompound(Ⅴ)inthisplant.

Keywords:Evodia;ChemicalConstituents;Evodiamine;1-octadecanol;N-heptacosylalcohol

黔產吳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為蕓香科吳茱萸屬植物干燥近成熟的果實,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具有溫中散寒、疏肝止痛之功效。常用于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等癥的治療[1]。現代醫(yī)學亦證明吳茱萸有鎮(zhèn)痛、安神、抗菌和抗缺氧等藥理作用,是中成藥“吳茱萸湯”和“左金丸”的主要成分[2]。

貴州作為我國四大中藥產區(qū)之一,具有豐富的藥用資源。本實驗從開發(fā)利用資源的角度,開展了黔產吳茱萸化學成分的研究,為其質量控制及合理開發(fā)利用提供科學依據。我們對黔產吳茱萸乙醇提取物進行分離純化,得到5個化合物,即吳茱萸堿、β-谷甾醇、槲皮素、正十八烷醇、正二十七烷醇,其中正十八烷醇和正二十七烷醇為首次從該屬植物中分離得到。

1儀器與試劑

核磁共振波譜儀:INOVO400MHz(美國Varian公司),以TMS為內標;XT2型顯微熔點測定儀(溫度計未校正,北京泰克儀器有限公司);質譜儀:HPMS5973(美國HP公司);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BruckerVector22(德國Brucker公司);薄層層析硅膠,柱層析硅膠(200~300目)均為中國青島海洋化工集團公司生產。藥材于2006-09采自貴州省貴陽市,經陳華國講師鑒定為吳茱萸Evodiarutaecarp(juss.)Benth.的果實,標本保存在貴州師范大學天然藥物質量控制研究中心。

2方法與結果

2.1提取和分離黔產吳茱萸干燥果實4kg,85%乙醇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減壓回收乙醇至基本無醇味。加入適量水分配,用氯仿萃取,所得氯仿部分經硅膠柱并以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氯仿-甲醇為溶劑系統(tǒng)反復柱層析得到5個化合物,其中Ⅰ(5g),Ⅱ(591mg),Ⅲ(63mg),Ⅳ(82mg),Ⅴ(39mg)。

2.2結構鑒定

2.2.1化合物Ⅰ黃色粉末,mp.278~280℃(氯仿),1H-NMR(400MHz,DMSO-d6):11.09(N-H,br,s,H-1),8.33~6.14(8H,m),4.65(1H,dd,J=4.4,12.6Hz,H-5b),3.20(1H,dt,J=4.4,12.6Hz,H5a),2.90(1H,dt,J=5.6,11.6Hz,H-6b),2.81(1H,dd,J=4.4,13.6Hz,H-6a),2.88(3H,s,Me-14),13C-NMR(DMSO-d6):164.3(C-21),148.8(C-15),136.5(C-13),133.5(C-17),130.7(C-2),128.0(C-19),126.0(C-8),121.9(C-11),120.3(C-18),119.3(C-20),118.9(C-10),118.3(C-9),117.5(C-16),111.7(C-12),111.5(C-7),69.8(C-3),40.9(C-5),19.5(C-6),36.5(Me);EIMS(m/e):301(M+),288,274,169,161,143,134.以上數據與文獻[3]報道基本一致,故鑒定該化合物為吳茱萸堿(evodiamine)。

2.2.2化合物Ⅱ

白色針狀晶體,mp.137~138℃(氯仿),Liebermann-Burchard反應陽性,EI-MS(m/e):414(M+),396((M+-18),381,367,354,342,329,303,273,255,231.以上數據與文獻[4]報道基本一致,通過薄層層析檢測Rf值與β-谷甾醇標準品一致,混和熔點不下降,故鑒定該化合物為β-谷甾醇(β-sitosterol)。

2.2.3化合物Ⅲ

黃色粉末,mp.313~314℃(甲醇),鹽酸-鎂粉反應顯紅色,FeCl3反應顯烏綠色,1H-NMR(400MHz,DMSO-d6):12.51(1H,s,OH-5),10.83(1H,s,OH-7),9.64(1H,s,OH-3),9.41(1H,s,OH-4′),9.34(1H,s,OH-3′),7.69(1H,s,H-2′),7.56(1H,dd,J=2.0,8.2Hz,H-6′),6.89(1H,d,J=8.8Hz,H-5′),6.42(1H,s,H-8),6.20(1H,s,H-6),EI-MS(m/e):302(M+),285,274,257,245,229,217,153,137,69,55,43.以上數據與文獻[5]報道基本一致,故鑒定該化合物為槲皮素(quercetin)。

2.2.4化合物Ⅳ

白色粉末,mp72~73℃(氯仿),1H-NMR(400MHz,CDCl3):3.62(2H,t,CH2OH),1.55~1.61(4H,m),1.25(36H,s),0.88(3H,s),EI-MS(m/e):252(M+-18),224,196,182,168,153,139,125,111,97,83,69,55,43.以上數據與文獻[6]報道基本一致,故鑒定該化合物為十八烷醇(1-octadecanol)。

2.2.5化合物Ⅴ

白色粉末,mp75~76℃(丙酮),1H-NMR(400MHz,CDCl3):3.62(2H,t,CH2OH),1.53~1.60(4H,m),1.25(54H,s),0.88(3H,s),EI-MS(m/e):378(M+-18),364,350,196,182,168,153,139,125,111,97,83,69,55,43.以上數據與文獻[7]報道基本一致,故鑒定該化合物為二十七烷醇(n-heptacosylalcohol)。

3討論

目前對蕓香科吳茱萸屬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堿部分,而非生物堿部分的研究報道較少。本文報道的5個化學成分中,有4個為非生物堿,其中有2個化學成分為首次從該屬植物中分離得到。該研究為黔產吳茱萸藥材的質量控制及合理開發(fā)利用提供了部分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胡熙明.中華本草,上冊[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6:1026.

[2]王奇志,梁敬鈺.吳茱萸屬植物化學成分和生理活性的研究近況[J].中草藥,2004,35(8):附7.

[3]張虎,楊秀偉,崔育新,等.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和去氫吳茱萸堿NMR信號全指定[J].波譜學雜志,1999,16(6):563.

[4]廖瓊峰,謝社平,陳曉輝,等.陸英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藥材,2006,29(9):916.

[5]于德泉,楊峻山.分析化學手冊,第二版[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1999:1.

篇3

一、學習狀態(tài)的分析

面對眾多初中學習的成功者淪為高中學習的失敗者,我對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了研究,調查表明,造成成績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被動學習.許多同學進入高中后,還像初中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表現在不定計劃,坐等上課,課前沒有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于記筆記,沒聽到“門道”.

2.學不得法.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后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lián)系,只是趕做作業(yè),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點,白天無精打采,或是上課根本不聽,自己另搞一套,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視基礎.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但對難題很感興趣,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鶩遠,重“量”輕“質”,陷入題海.到正規(guī)作業(yè)或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

4.進一步學習條件不具備.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飛躍.這就要求必須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高中數學很多地方難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數在閉區(qū)間上的最值問題,函數值域的求法,實根分布與參變量方程,三角公式的變形與靈活運用,空間概念的形成,排列組合應用題及實際應用問題等.客觀上這些觀點就是分化點,有的內容還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講的脫節(jié)內容,如不采取補救措施,查缺補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二、對策

高中學生僅僅想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會學”,要講究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能變被動為主動.針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上述情況,我采取了以加強學法指導為主,化解分化點為輔的對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加強學法指導,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反復使用的方法將變成人們的習慣行為.什么是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向學生做了如下具體解釋,它包括制定計劃、課前自學、專心上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yè)、解決疑難、系統(tǒng)小結和課外學習幾個方面.

制定計劃使學習目的明確,時間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穩(wěn)扎穩(wěn)打,它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和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但計劃一定要切實可行,既有長遠打算,又有短期安排,執(zhí)行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磨煉學習意志.

課前自學是學生上好新課,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基礎.課前自學不僅能培養(yǎng)自學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握學習主動權.自學不能搞走過場,要講究質量,力爭在課前把教材弄懂,上課著重聽老師講課的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上課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學然后知不足”,課前自學過的同學上課更能專心聽課,他們知道什么地方該詳,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該精雕細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帶而過,該記的地方才記下來,而不是全抄全錄,顧此失彼.

及時復習是高效率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反復閱讀教材,多方查閱有關資料,強化對基本概念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進行分析比較,一邊復習一邊將復習成果整理在筆記上,使對所學的新知識由“懂”到“會”.

獨立作業(yè)是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靈活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和對新技能的掌握過程.這一過程是對學生意志毅力的考驗,通過運用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由“會”到“熟”.

解決疑難是指對獨立完成作業(yè)過程中暴露出來對知識理解的錯誤,或由于思維受阻遺漏解答,通過點撥使思路暢通,補遺解答的過程.解決疑難一定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做錯的作業(yè)再做一遍.對錯誤的地方沒弄清楚要反復思考,實在解決不了的要請教老師和同學,并要經常把易錯的地方拿出來復習強化,作適當的重復性練習,把求老師問同學獲得的東西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長期堅持使對所學知識由“熟”到“活”.

系統(tǒng)小結是學生通過積極思考,達到全面系統(tǒng)深刻地掌握知識和發(fā)展認識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小結要在系統(tǒng)復習的基礎上以教材為依據,參照筆記與有關資料,通過分析、綜合、類比、概括,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以達到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經常進行多層次小結,能對所學知識由“活”到“悟”.

課外學習包括閱讀課外書籍與報刊,參加學科競賽與講座,走訪高年級同學或老師交流學習心得等.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補充和繼續(xù),它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科學知識,加深和鞏固課內所學的知識,而且能滿足和發(fā)展他們的興趣愛好,培養(yǎng)獨立學習和工作能力,激發(fā)求知欲與學習熱情.

2.循序漸進,防止急躁

由于年齡較小,閱歷有限,為數不少的高中學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學貪多求快,囫圇吞棗,有的同學想靠幾天“沖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點成績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針對這些情況,我們讓學生懂得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鞏固舊知、發(fā)現新知的積累過程,決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許多優(yōu)秀的同學能取得好成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基本功扎實,他們的閱讀、書寫、運算技能達到了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熟練程度.

篇4

[關鍵詞]農村;初中化學;新課程

當前農村初中實施化學新課程的成績巨大,效果顯著,但也存在著一些影響化學新課程實施的具體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處理與否,將直接影響到農村課程改革的深化和發(fā)展。

一、當前農村初中化學新課程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當前農村初中還存在著一些與新課程不相適應的問題,成為新課程實施的“阻力”因素。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師、學校和社會等3個層面上。

(一)教師層面——思想認識不夠,其教學行為與新課程理念之間存在落差

少數教師對國家實施課程改革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其表現:一是“消極”思想,認為課程改革是政府的事,學校發(fā)展是校長的事,缺少實施新課程的主動性、積極性。二是“守舊”思想,這部分教師或者昔日教學成績斐然,還沉浸在過去創(chuàng)造的“輝煌”中,不希望改變現有的一切;或者在學校年齡大、資歷老,認為自己已經“船到碼頭車到站”,缺少進取、創(chuàng)新的精神。三是“畏難”思想,認為實施新課程條件不夠,困難太多,擔心實施新課程影響教學質量,缺乏面向未來和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主陣地,從看課、調研中發(fā)現,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改革還停留在口頭上,一邊喊著要改變教學觀念,一邊卻一如既往地重復昨天的“故事”,沒有把新課程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具體表現在:

一些地方把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等理念演繹為“放任自流”,過于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書本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把一切都還給了學生,教師的主導作用何在?學生活動缺乏教師恰當地點撥和指導,因而學習效率低、效果差是可想而知的。

處處“科學探究”,實際上是“泛化”探究教學,是對新課程理念倡導的“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理解不夠,重于形式而失于內涵。

生硬的、標簽式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課堂教學顯得沉悶、僵硬,失去了課堂教學應有的活力。如此等等的一些行為,其根本原因在于有的教師對以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為根本的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認識不夠,沒有把新課程教學理念內化為自覺的教學行為,導致其教學行為與新課程理念之間存在落差。

(二)學校層面——實驗室建設不達標,教師負擔偏重,班級人數過多

新課程的實施是一項龐大而系統(tǒng)的教育改革工程,學校的基礎設施和建設是保證新課程實施的物質基礎。調查表明:相當部分的農村初中學校實驗室建設不達標,教師工作負擔偏重,部分班級人數過多等。

就化學實驗室建設來看,有相當部分農村初中學校的實驗教學條件目前還達不到完成教學任務的要求。其表現有:第一,實驗儀器、藥品缺少。數據統(tǒng)計顯示:42.1%的老師反映學校實驗藥品缺少或非常缺少,儀器藥品配備齊全的僅占6.8%。第二,實驗室數量配備不足。33.7%的老師反映學校實驗開出率不到50%,只有41.6%的老師反映學校實驗室能滿足2~4人/組實驗的要求。第三,實驗室利用效率不高。學校化學實驗室能對學生開放的僅占15.3%;有些實驗條件相對好一點的學校,實驗室利用效率也不高。我們考察的一所山區(qū)初中學校,全校十多個班級,化學和生物共用一個簡陋的實驗室,18張水泥臺面作為實驗桌,室內座椅不全,通風設備、電源等沒有安裝到實驗桌上,平時無專人管理和打掃,衛(wèi)生環(huán)境也不好。

農村教師工作負擔偏重主要表現在課時多、兼職(課)多和班級學生過多等方面。問題最為突出的矛盾還是由于學校合并及人口增長而導致的班級人數過多現象。統(tǒng)計表明:85.7%的老師所帶班級超過國家規(guī)定50人/班的規(guī)模,更有12%的教師所任班級人數超過80人。由于班級人數過多而導致的學生管理困難、活動組織困難、教師身心疲憊、教育質量滑坡等負面影響,已成為制約新課程實施的主要問題之一。

(三)社會層面——升學壓力大,教師待遇偏低

由于目前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特別是中考和高中招生只看考試分數,導致社會上形成了一種“對學生的進步看名次,對教師的工作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對學校的業(yè)績看升學率”的唯考試論。這種觀念又導致課堂上教師將教學目標指向中考,教學內容緊扣中考,教學方法服從中考?!敖處煗M堂灌,學生聽和看”的現象成為初中化學課堂上一道揮之不去的“風景”。有些農村中學的教師一邊學理念,口口聲聲“喊”課改,一邊戰(zhàn)題海,扎扎實實抓備考,“應試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素質教育流于形式。

造成以上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歷史看,傳統(tǒng)的“一考定乾坤”的思想影響很深,這是“應試教育”的思想基礎和歷史淵源。從現實看,是生存憂患意識在教育中的反映,這是“應試教育”的社會基礎和根本原因。從評價方式看,統(tǒng)一、單調的紙筆測試支持了上述現象的存在,這是素質教育評價的制度缺憾。從這次的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絕大多數(72.2%)教師認為“升學考試壓力太大”是影響新課程實施的最大阻力。所以,要消除“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不是教師和學校能獨立完成的任務,必須是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力軍,教師的生活狀況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新課程的有效實施。調查表明:近幾年,隨著國家經濟條件的好轉,特別是對義務教育階段的經費統(tǒng)籌和管理實施了“以縣為主”的模式后,農村中學教師的生活狀況有了較大的改善,但“一費制”的實施也減少了學校辦學經費的一個重要來源,政府的補貼還不能完全滿足學校辦學所需,特別是少數地方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仍然沒有杜絕。

二、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初中化學新課程實施的建議

農村化學新課程的實施面臨一些問題和困難,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撐,需要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也需要教師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換言之,需要人們冷靜地分析問題,勇敢地面對困難,為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和深入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一)采取多種途徑,提高農村初中化學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實施新課程,關鍵在于有一支思想素質和業(yè)務能力過硬的師資隊伍。針對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的現狀,建議實施以提高農村教師素質為目的的“造血工程”“活血工程”等,增強農村教師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提高農村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

以“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為載體,實施“造血工程”,構建農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機制。首先,要加強學科骨干教師隊伍建設。在農村培養(yǎng)和建立一支有思想、有學識、有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師隊伍,充分發(fā)揮骨干教師在教學中的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

其次,要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下,有計劃地組織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培訓活動,如新課程培訓、現代技術教育培訓、化學教材教法培訓等。傳授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方法,發(fā)揮專家引領作用,促進農村學校師資水平的不斷提高。

再次,要加大對遠程教育資源運用方式的探索,改變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資源閑置的現狀,保證遠程教育資源“超市”的有效利用。轉以“城鎮(zhèn)教師援助農村教育行動計劃”為載體,實施“活血工程”,構建城鎮(zhèn)教師援助農村教育的交流機制,即:由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統(tǒng)籌教師資源,建立區(qū)域內骨干教師“巡回授課制”,城鎮(zhèn)教師到鄉(xiāng)村學?!爸Ы谭罩啤保青l(xiāng)優(yōu)秀教師定期“對調工作制”等,縮小城鄉(xiāng)教師隊伍專業(yè)水平的差距。同時,要在各級教研部門的組織下,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定期開展“聯(lián)片教研”“網絡教研”等活動,整合優(yōu)質資源,實現課程信息和資源共享,提高教研工作的覆蓋面,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城帶鄉(xiāng)、城鄉(xiāng)互動、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城鄉(xiāng)教師教研交流協(xié)作體。

(二)改革評價制度,建立與我國國情相符合的素質教育評價體系

建立一整套測量學校實施素質教育質量的評價體系,是促進新課程實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要充分發(fā)揮教育評價在學校課程設置、教師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中的導向作用。特別是要改變當前一部分地方以中考成績的好壞作為學校工作唯一評價依據的現狀,讓教師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研究新課程、實踐新課程。

初中化學處于特別學段,復習備考是初中化學教學不可回避的任務之一。當前,統(tǒng)一、單調的紙筆測試根本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多元能力的發(fā)展,不能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將紙筆測試和實驗操作考察結合起來,作為學生化學學科素質評價的標準,是中考改革的有效方案之一,值得決策部門認真考慮。

(三)加強實驗教學,努力改善農村中學化學實驗教學條件

就農村中學化學教學而言,努力改善化學實驗條件是新課程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

第一,要使實驗室建設能基本滿足教學需要。建議根據義務教育九年級化學課程標準和在校學生人數,制訂初中化學實驗室建設的最低標準和規(guī)模,實驗室建設的一次性投入和使用期補充投入應有據可依,把實驗室建設經費落實到位。同時把實驗室建設水平作為學校工作考核的項目之一,以引起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部分農村或山區(qū)學??梢栽谡y(tǒng)籌建設和管理的框架內,嘗試吸納社會資金,以建設“冠名實驗室”等形式,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規(guī)模極小的偏遠山區(qū)中學,還可以適當降低要求,建設小型實驗室,同時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努力完成實驗教學任務。

第二,充分發(fā)揮評價的導向作用,把學生素質評價及學校工作評價與學校實驗室建設結合起來,并將化學實驗操作考核納入學生發(fā)展評價體系中,其考核成績記入中考成績,這樣才能從制度上確保實驗教學落到實處。

第三,加強實驗室工作的管理與評價,提高化學教師及化學實驗員的勞保補貼,使實驗室切實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要定期對實驗室進行檢查和評估,以確?;瘜W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

(四)建立有效機制,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

第一,要加大對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國家對義務教育經費的劃撥應作為硬性指標,納入到政府預算框架。要根據國家課程計劃和學校規(guī)模,制定義務教育階段生均撥款的最低保障線,以保障政府對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

篇5

1.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1.1 考生選題困難,撰寫的護理綜述類文章多,內容缺乏新穎性

護理論文可以反映護理學科的發(fā)展趨勢,應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創(chuàng)新性和新穎性。大部分考生感覺選題困難,不知從何處下手,選不好論文題目。評閱分析所見護理綜述論文32篇占總課題的64%,僅有3人撰寫護理科研論文。護理文獻綜述是護理論文中的一種特殊文體,作者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后,將有關資料進行分門別類,歸納整理而寫成的文章。大多數考生選題不新穎,僅把一些國內醫(yī)院早已開展的護理技術或已經形成常規(guī)的項目進行總結,不了解護理專業(yè)發(fā)展動態(tài),不能把握護理學科發(fā)展的前沿方向,如論文“老年病人的心理護理“、“術后病人疼痛的護理”、“靜脈輸液的護理方法與技巧”等,嚴格地講,綜述不應屬于畢業(yè)論文的范疇。

1.2 考生畢業(yè)論文撰寫的基本格式不規(guī)范,論文質量有待提高

部分考生論文存在題文不符、摘要概念不清,討論重復前言、結果的內容,與結果分離,不了解量表、問卷的使用原則及信、效度檢測的方法等,且參考文獻著錄意識淡薄,論文中引文量不大,平均3條/篇,論文中引用了他人的重要觀點、數據、方法、判斷標準而文后未標出其參考文獻,或參考文獻書寫欠規(guī)范。有的考生將個案報道、護理經驗總結寫成科研論文,個案護理未交待清楚特殊護理的操作內容,護理經驗只抄寫教科書上常規(guī)護理內容。如論文“上消化出血的護理”,書本常規(guī)內容多,而對獲得的經驗和體會的具體做法介紹甚少,護理效果也未加以報告,也未總結出新認識和新觀點。

1.3 考生中畢業(yè)論文抄襲現象時有發(fā)生,缺乏嚴肅性

嚴肅性是撰寫論文必須遵守的基本要求,實事求是是寫作的基本道德。大部分考生時間投入較少,在論文寫作上表現出嚴重的任務觀念,提交畢業(yè)論文前臨陣磨槍,勉強成文。評閱分析所見,有些論文資料有抄襲現象,有的在設計實驗時不設對照組,數據之間的關系不清楚,統(tǒng)計分析時多數使用算術平均數或百分率。有的考生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對網絡論文進行復制、粘貼或大段照抄教科書或某專著。抄襲是科學研宄的大忌,既不能鍛煉能力,還違背科學道德。論文的科學性表現在實驗設計必須科學、合理;數據要準確并經過統(tǒng)計處理;統(tǒng)計圖表要簡單、恰當。如“術后病人的疼痛護理”有2篇在內容上大段雷同,視為抄襲或剽竊。

2.對策

2.1 優(yōu)化自考護理本科教育課程設置,開設論文寫作必修課和學術論文專題講座

我國護理科研起步較晚,護理人員科研理論和能力的不足已成為阻礙護理科研發(fā)展的主要障礙。高等護理自學考試培養(yǎng)目標就是使學生具備一定護理研宄、管理等能力,雖然目前的課程設置中已開設護理研宄、統(tǒng)計學等課程,但從幾年的“護理研宄”教學經驗和相關調查的結果得知:護理專業(yè)學生整體信息素質偏低,獲取信息能力較差,撰寫畢業(yè)論文選題困難。因此,應對護理研宄課程進行改革,圍繞護理研宄與論文寫作的主題設計綜合課程框架,擬定實用性強的內容,增加文獻檢索實習課,選擇科研經驗豐富及文獻檢索知識扎實的教師任教,提高自考本科生文獻檢索能力和信息運用能力。畢業(yè)論文考核前舉辦護理最新研宄進展和發(fā)展方向及論文撰寫講座,幫助考生明確論文撰寫的基本格式,科學地進行科研設計和規(guī)范地書寫畢業(yè)論文。

2.2 建立畢業(yè)論文考核前撰寫開題報告制度,提高考生畢業(yè)論文的撰寫質量

開題報告對學生的科研知識掌握和科研思路的明確能起到較好的作用效果。開題報告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畢業(yè)論文的寫作與質量。撰寫開題報告前,應講清開題報告的模式,請指導教師及專家?guī)椭忌袛嗨绣车倪x題有無價值,研宄方法是否得當,論證邏輯有無缺陷。開題報告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選題的意義;研宄的主要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闡述的主要觀點);研宄(工作)步驟、方法及措施;畢業(yè)論文(設計)提綱;主要參考文獻。在畢業(yè)論文的教學時間安排上要作出相應調整,提早布置開題報告和畢業(yè)論文寫作任務,學生可在臨床實習的過程中,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查閱大量的資料,選擇合適的課題,并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科研設計、實驗研宄及對所得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書寫出高質量的畢業(yè)論文。

2.3 靈活選聘導師,建立導師工作監(jiān)督機制,加強考生畢業(yè)論文的全程管理

我國護理本科自考生的論文多在完成后,交于主考院校,主考院校按照論題方向將論文分組,分配給相關評審教師評價考核。大部分考生由于任務重,答辯時間緊迫,評閱教師給予的指導不能及時糾正,仍然按照錯誤的或有缺陷的設計開展研宄或寫作,嚴重影響了畢業(yè)論文的質量。因此,在導師的聘用上,可以聘請青年教師和優(yōu)秀碩士、博士擔當護理自考生導師,或是在院校之間相互聘用導師。建立導師工作監(jiān)督機制,學院可定期檢查導師的工作情況,同時制定學生權益保障機制,學生在面對導師很少指導或沒有指導的情況時,可以向學校主管部門提出。通過建立“導師制”,可對考生畢業(yè)論文進行全程管理,包括開題報告、調查研宄、文獻查閱、論文撰寫、答辯等各項工作,這樣才能確保畢業(yè)論文的質量,同時也可促進省內地區(qū)院校間協(xié)作,還可以彌補目前我國護理科研協(xié)作性不夠的現狀,為進一步的護理科研協(xié)作提供可能。

2.4 加強考生管理和畢業(yè)論文的學風建設,杜絕抄襲行為

篇6

論文關鍵詞:污泥,混凝土,摻和料

 

0 引言

城市污水污泥是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的二次產物,指處理污水所產生的固態(tài)、半固態(tài)及液態(tài)的廢棄物,它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豐富的氮磷等營養(yǎng)物、重金屬以及致病菌和病原菌等[1]。城市污水處理廠每天都產生大量需要處理的污泥。據統(tǒng)計,2007年,我國城市污水廠每年污泥產量500多萬噸,且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長[2]。現在70%以上是棄置,20%是填埋,不到10%的是通過堆肥等技術處理后回用于土地[3]。由于污泥中往往含有病菌和過量的重金屬,沒有經過無害化處理的污泥大量的棄置,最終作為資源用于土地,常常造成二次污染,嚴重影響了環(huán)境綜合整治的實際成果。如何安全有效地處理污泥成為城市發(fā)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

從技術角度看,目前污泥處置方式主要有農用、填埋、焚燒、建材利用等幾種[4]。圖1是國內外對污泥處置的主要措施,也是我國未來對污泥處置的主要路線。從圖中可以看出污泥可以通過很多途徑用于建材。目前混凝土,污泥的建材利用已經被看作是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污泥處置方式而在日本以及歐美國家逐漸發(fā)展起來[1]。隨著污泥排放量的日益增加和人們對環(huán)境要求的不斷提高,污泥的資源化利用近來備受關注,并且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水泥和混凝土的需求量也會日益增加,傳統(tǒng)建材耗費大量自然資源,而自然資源有限。利用污泥制備綠色摻合料用于水泥混凝土工業(yè)中應用,不僅有利于污泥的無害化處理,同時可以節(jié)約土地和礦物資源。

圖1 國內外污泥的主要處置措施

Figure 1 major measures of sludge disposal at home andabroad

1 污泥摻合料應用對環(huán)境的影響

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質,最主要的是重金屬。解決重金屬污染問題是污泥在水泥混凝土工業(yè)中應用的關鍵。由于水泥高堿度的氫氧基,可將重金屬轉變成氫氧化物等低溶解性物質,從而將重金屬截留,其主要原理可歸納為凝硬反應與水合反應兩種核心期刊。飛灰中的SiO2, A1203與水泥中Ca(OH)2發(fā)生凝硬反應,生成晶體狀的鈣鋁鹽類(C-A-H)以及鈣硅膠體(C-S-H),以填充水泥凝固時的微小孔隙,提高固結體強度和耐久性,同時降低固結體的透水性,反應形成的硅酸鈣、鋁酸鈣等水合物膠體,隨時間逐漸硬化最終形成結晶狀態(tài),將污泥的重金屬離子包覆于結晶相中,形成穩(wěn)定結構同時達到固結體的最終強度。由于水泥的這種固結作用,雖然污泥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屬等有害物質,但可使固結體重金屬浸出量小于國家標準,而且隨著時間的延長,重金屬浸出趨勢將變小[5~7]。所以污泥作為綠色摻和料應用于水泥混凝土工業(yè)對環(huán)境的影響是很有限的,而且因為水泥的固結作用有利于污泥穩(wěn)定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大大減少了污泥對環(huán)境的影響。綜合起來,污泥作為摻和料應用于水泥混泥土工業(yè)是有利于環(huán)境的綜合治理。

2 用污泥燒制摻和料可行性分析

對于SiO2 +A1203含量較高的污泥,我們可以考慮用來燒制綠色混凝土摻和料。對常溫污泥和900°C焙燒污泥進行化學成分以及火山灰化學成分分析如表1[8],分析其是否含有火山灰活性材料所必須具備的化學成分混凝土,表明:經900 oC高溫焙燒后,污泥中的主要無機物總量從52.8%提高到89.2%,特別是SiO2 +A1203+Fe2O3,總量高達76.2%,很接近火山灰SiO2+A1203+Fe2O3含量[9]。分析可知,SiO2+A1203+Fe2O3含量較高的污泥,只要在高溫焙燒或焚燒后進行快速冷卻,就可形成足夠多的活性SiO2和活性A1203[9],從而使污泥具有較高的火山灰活性。新加坡的Tay-J.H研究表明污泥灰替代一部分水泥并不會降低混凝土的強度,而且在一定范圍內還有利于混凝土強度的提高[10]。Hamernik and Frantz [11]研究了不同種類的污泥灰,根據ASTM標準,發(fā)現污泥灰類似于C級火山灰。J. Monzo和 J. Paya [12]等研究也表明污泥灰有一定的火山灰活性而且在污泥灰摻量為15%時,14天和28天的水泥漿體的強度大于沒有加污泥灰同齡期水泥漿體的強度。所以用污泥制摻和料是可行的。

表1 常溫和焙燒后的污泥以及火山灰化學成分 %

Table 1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dry sludge, sludge ash and volcanic ash %

 

材料

化學成分

SiO2

Al2O3

CaO

MgO

Fe2O3

Na2O

干化污泥

35.1

7.2

5.4

1.8

2.8

0.5

污泥灰

52.8

15.7

8.7

4.3

7.7

 

 

火山灰

54.08

26.62

2.64

0.64

6.03

篇7

【關鍵詞】泡桐屬;化學成分;生物活性

玄參科泡桐屬Paulownia植物,全屬共有7種,分別是白花泡桐[P.fortunei(Seem.)Hemsl.],毛泡桐[P.tomentosa(Thunb.)Steud.],蘭考泡桐(P.elongataS.Y.Hu),椒葉泡桐(P.catalpifoliaGongTong),臺灣泡桐(P.kawakamiiIto),川泡桐(P.fargesiiFranch.)和南方泡桐(P.australisGongTong),光泡桐[P.tomentosavar.tsinlingensis(Pai)GongTong]是毛泡桐的變種。除東北北部、內蒙古、新疆北部、等地區(qū)外全國均有分布,栽培或野生。白花泡桐在越南、老撾也有分布,有些種類已在世界許多國家引種栽培。作為一種優(yōu)質木材,它不僅在工農業(yè)方面有廣泛用途,同時它還是一種常用的中草藥,其花、葉、皮、根、果古時就有其藥用記載。如《本草綱目》記述:“桐葉……主惡蝕瘡著陰,皮主五痔,殺三蟲?;ㄖ鞲地i瘡,消腫生發(fā)[1]?!薄端幮哉摗芬惭裕骸爸挝辶?,沐發(fā)去頭風,生發(fā)滋潤?!苯陙磲t(yī)學研究發(fā)現其主要作用有:抗菌消炎,止咳利尿,降壓止血,同時還具有殺蟲作用。

1化學成分

泡桐屬植物的化學成分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初。日本學者最先對泡桐屬植物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1931年MascoKazi等從泡桐葉的樹皮和樹葉中分離得到糖苷類化合物[2,3]。1959年,KazutoruYoneichi研究了桐木中的木脂素成分,分離得到了丁香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各種色譜分離方法和現代波譜技術應用于天然產物的研究,從泡桐屬植物中不斷發(fā)現新化合物。該屬植物中所含化學成分類型主要有環(huán)烯醚萜苷、苯丙素、木脂素苷、黃酮、倍半萜、三萜等。其中許多化合物被證明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1.1苯丙素類化合物苯丙素類化合物在泡桐屬植物中分布較為廣泛。主要有:(1)木脂素(四氫呋喃駢四氫呋喃類):細辛素(d-Asarinin)[4],芝麻素(d-Sesamin)[5],泡桐素(Paulownin)[6],異泡桐素(Isopaulownin)、(+)-Piperitol[7]等。(2)苯丙素酚類:Verbascoside[8],Isoverbascoside[9]。

1.2環(huán)烯醚萜類富含環(huán)烯醚萜類成分是泡桐屬植物的一大特征,在該屬植物中多以成苷的形式出現,廣泛分布于桐木、桐皮、桐葉中,花中還未見文獻報道。泡桐屬中的環(huán)烯醚萜成分具有九碳骨架(即C-4去甲基)的環(huán)戊烷型、環(huán)戊烯型和7,8環(huán)氧戊烷型,顯示了其在植物分類學上的意義。其取代基位置比較固定,一般1位羥基與1分子葡萄糖成苷,8位為甲基或羥甲基。另外,Soern等從成年毛泡桐的葉部獲得兩個5,6位為雙鍵的環(huán)烯醚萜苷,同時,他還發(fā)現成年和幼年的毛泡桐中環(huán)烯醚萜苷成分有所不同[10~14]。

1.3倍半萜類李志剛等[15]從毛泡桐的花中分到7個落葉酸型的倍半萜,為首次從該屬植物中分到倍半萜類化合物,可能與該類激素促進開花,抑制種子發(fā)芽有關,其他部分未發(fā)現。

1.4甘油酯類杜欣等[16]從毛泡桐的花中還分到了甘油酯類的化合物及其苷。

1.5其他成分從該屬植物中還分離出黃酮類、二氫黃酮類、三萜(主要為熊果酸及其苷[17])、生物堿、多酚、單糖、鞣酸、脂肪酸等多種成分。另外,栗原滕三郎和宋永芳等[18]對泡桐花的精油成分作了色譜、質譜分析,研究了其中的蛋白質、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營養(yǎng)成分,利用GC/MS技術鑒定出許多長鏈及芳香族化合物。

1.6植物激素王文芝等[19]對河南蘭考泡桐的根、莖、葉中的植物激素進行了研究,利用HPLC技術分離鑒定出了激動素、反式玉米素、激動素核酸等8種激素。

2生物活性

2.1抗菌作用芝麻素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20],而泡桐花及其果實的注射液(醇提取后用醋酸鉛沉淀去雜質制成),體外實驗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布氏桿菌、革蘭菌、酵母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從泡桐屬植物中分到的紫葳新苷Ⅰ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乳鏈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最小濃度為150μg/ml,并認為其角甲基是抗菌必要基團[21]。魏希穎等將泡桐花的黃酮提取物作了體外抑菌實驗,發(fā)現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用最強,而對黑曲霉、啤酒酵母、產黃青霉無明顯的抑制作用[22]。

2.2治療氣管炎泡桐果及花治療慢性氣管炎有一定療效,臨床治療1341例,有效率為81%,其中臨床控制率7%,顯效25%[23]。

2.3消炎作用泡桐花可用于治療炎癥感染,臨床報道用其治療16種疾病計244例,均有一定療效,其中對上感、支氣管肺炎、急性扁桃體炎、菌痢、急性腸炎、急性結膜炎的療效較好,治療中未發(fā)現不良反應和副作用[4]。實驗中通過觀察泡桐花浸膏對哮喘豚鼠肺病理組織學的影響發(fā)現泡桐花浸膏能明顯延長豚鼠誘喘潛伏期,優(yōu)于地塞米松(P<0.001);對肺組織炎性細胞浸潤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減輕炎癥反應對哮喘豚鼠肺組織結構的破壞[24]。李寅超等通過實驗發(fā)現泡桐果總黃酮及揮發(fā)油可通過抑制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血嗜酸粒細胞(EOS)聚集而具有一定的抗哮喘氣道變應性炎癥的作用[25]。

2.4止血作用泡桐屬植物中所含丁香苷有明顯止血作用。本品注射液用于手術70例,良效(明顯止血)30例,占42.9%,有效(出血減少)26例,占37.1%,無效14例[26]。

2.5毒性研究小鼠口服泡桐果乙醇提取物半數致死量為21.4g生藥/kg。大鼠口服2g/(kg·d),共21天,一般情況及體重均無異常,內臟病理檢查未見中毒性病理形態(tài)改變。家兔急性、亞急性毒理實驗中,泡桐果煎劑對心、肝、腎、脾、胃均無毒性病理改變。家兔灌服泡桐花浸膏或靜脈注射,一般情況及食欲、體重、白細胞等均無明顯變化,成人口服上述浸膏或肌肉注射,自覺癥狀、體溫、脈搏及白細胞數等均無明顯改變,但有輕度血壓下降[4]。已有報道苯丙素苷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腫瘤、清除自由基、延緩骨骼肌疲勞、DNA堿基修復、抗凝血、抗血小板凝聚等多種生理活性。從泡桐屬植物的樹皮和莖部分離得到一個新的呋喃醌酮(methyl-5-hydroxy-dinaphtho[1,2-2′,3′]furan-7,12-dione-6-carboxylate),對hela癌細胞有抑制作用,對polio病毒的brunhildeⅠ型EC50為0.1μg/ml對leonⅢ型EC50為0.1μg/ml[27]。另外,咖啡酸的糖酯類化合物被認為與該植物的顏色改變有關[28]。

2.6殺蟲作用泡桐素、芝麻素可增強殺蟲劑除蟲菊酯的殺蟲作用,可有效殺滅蚊蠅及其幼體[29]。

2.7其他作用泡桐屬植物還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治手足癬與燒傷、消腫、生發(fā)等功效[4]。

從以上可知,泡桐屬植物化學成分療效顯著且具多樣化,但對該屬植物的成分研究多集中于毛泡桐種,其他種涉及較少,而對部位的研究則多為桐葉,皮、根,莖次之,花研究的最少。對生物活性的研究則不夠深入,其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有待進一步確定。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67(2):28.

2MasaoKazi,TokitiSimabayasi.AglucosidefromPaulownia.Japan,1931,93;735;27.

3KoitiIwadare.Lignin.Ⅱ.LiginofPaulowniaimperialis.JChemSocJapan,1941,62:186-189.

4江蘇新醫(yī)學院編.中藥大詞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7.

5KijjoaA,KitirattrakarnT,AnantachokeC.PreliminarystudyofchemicalconstituentsofPaulowniaTaiwaniana.KasetsartJ,1991,25(4):430-433.

6KotaroTakagawa.ConstituentsofmedicalplantsⅣstructureofpaulownin,acomponentofwoodofPaulowniatomentosa.YakugakuZasshi,1963,83:1101-1105.

7Hiroji,MayumiO,YutakaS,etal.(+)-PiperitolfromPaulowniatomentosa.PlantaMedica,1987,53(5):504.

8SchillingG,HugelM,MayerW.VerbascosideandisoverbascosidefromPaulowniatomentosaSteud.Z.,Naturforsch,B:AnorgChemOrg.Chem,1982,37B(12):1633-1635.

9SticherI,LahloubMF.PhenolicglycosidesofPaulowniatomentosabark.PlantaMedica,1987,46(3):145-148.

10DamtoftSoren.Biosynthesesofcatalpol.Phytochemistry,1994,35(5):1187-1189.

11HegnauerR,KooimanP.Thetaxonomicsignificanceofiridoidsoftubifloraesensuwettstein.PlantaMedica,1978,33(1):1-33.

12AdrianiC,BoniniC,IavaroneC,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paulownioside,anewhighlyoxygenatediridoidglucosidefromPaulowniatomentosa.JNatProd,1981,44(6):739-744.

13SorenD,SorenRJ.Tomentosideand7-hydroxytomentoside,twoiridoidglucosidesfromPaulowniatomentosa.Phytochemistry,1993,34(6):1636-1638.

14SoerenD.Biosynthesisofcatalpol.Phytochemistry,1994,35(5):1187-1189.

15李志剛.毛泡桐花化學成分.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16杜欣.毛泡桐花的化學成分研究.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17YoshihisaT,SadaoK,KotaroT,etal.ConstituentsofmedicalplantsⅢConstituentsofleavesofPaulowniatomentosaandRhododendronkaempferi.KauazwaDaigakuYakugakubuKeukguNempo,1962,12:7-14.

18宋永芳,羅嘉梁,倪善慶,等.泡桐花的化學成分研究.林產化學與工業(yè),1990,10(4):269.

19王文芝.反向高效液相色譜分離泡桐中的植物激素.分析化學,1984,12(6):531.

20國家醫(yī)藥管理局中草藥情報中心.植物藥有效成分分離手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

21WhitePJ.SeparationofK+-andCl--selectiveionchannelsfromryerootsonacontinuoussucrosedensitygradient.JExpBot,1995,46(285):361-376.

22魏希穎,何悅,蔣立鋒,等.泡桐花體外抑菌作用及黃酮含量的測定.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2006,18:401-404.

23河南醫(yī)學院,等.泡桐果及花治療慢性氣管炎的臨床療效和實驗研究.河南醫(yī)學院學報,1975,1:26-28.

24張永輝,劉宗花,杜紅麗,等.中藥泡桐花浸膏對哮喘豚鼠肺組織作用的病理學研究.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02,19(6):473-475.

25李寅超,趙宜紅,李寅麗,等.泡桐花總黃酮抗BALB/c小鼠哮喘氣道炎癥的實驗研究.中原醫(yī)刊,2006,33(19):16-17.

26謝培山,楊贊熹.救必應化學成分的研究—止血成分救必應乙素的分離、鑒定.藥學學報,1980,15(5):3-7.

27KangKH,HuhHK,BakK.AnantiviralfuranoquininefromPaulowniatomentosaSteud.Phytother,1999,13(7):624-646.

篇8

鐮形棘豆在藏醫(yī)藏藥中應用廣泛,是一味非常具有研究和開發(fā)價值的天然藥物。文章參考近年來相關文獻并結合自身課題研究成果,對鐮形棘豆的化學成分和藥理毒理作用的研究進展進行總結,為進一步開發(fā)利用藏藥鐮形棘豆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 鐮形棘豆 化學成分 藥理 毒理

Abstract:Oxytropis falcate Bunge is widely used in Tibetan medicine, and it's a natural medicine which has high value of research and exploiture . In order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exploiture and utiliz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Oxytropis falcate Bunge, this article took a review on advances in 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Oxytropis falcate Bunge and its toxicology 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

Key words:Oxytropis falcate Bunge;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Toxicology

鐮形棘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藏藥)》第1冊收載,是豆科棘豆屬Oxytropis DC.)植物鐮形棘豆Oxyptropis falcate Bunge的干燥全草,根及根莖或全草入藥,味辛、性寒,有小毒,入肺、脾二經,主要產于青藏高原地區(qū),藏藥名為“莪大夏”。鐮形棘豆主要具有抗炎止痛、清熱解毒和止血等功效,臨床常用量為3 g。鐮形棘豆由于其突出的抗炎療效,是藏醫(yī)的“三抗炎藥”之一,并享有“草藥之王”的美譽[1]。該藥被藏醫(yī)在臨床上廣泛使用,同時也是六味鐮形棘豆散[2]、奇正消痛貼膏、萬通筋骨貼等多種藏藥復方或藏成藥的主要藥物,是一味非常具有研究和開發(fā)價值的天然藥物。本文主要對21世紀以來鐮形棘豆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進行總結,為該植物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1 化學成分

1.1 黃酮類化合物目前鐮形棘豆中已發(fā)現的黃酮類化合物多達二十余種,為鐮形棘豆的主要化學成分。單體黃酮化合物有鼠李素(rhamnetin)[3]、7-甲氧基二氫黃酮、7-羥基二氫黃酮、(S)-5-羥基-7-甲氧基二氫黃酮、(S)-5,7-二羥基二氫黃酮(喬松素,pinocembrin)、2',4'-二羥基雙氫查耳酮、2',4' ,4-三羥基查耳酮[4]、異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染料木素(genistin) 、異鼠李素(isorhamnetin)、山萘酚(kaempferol)[5]、 2', 4'-二羥基-4-甲氧基查爾酮、 2', 4' -二羥基查爾酮、 5,7 -二羥基-4'-甲氧基黃酮醇、 7 -羥基-4'-甲氧基二氫黃酮、 3',7 -二羥基-2',4'- 二甲氧基異黃烷、2'-羥基-4'-甲氧基查爾酮、 2'-甲氧基 -4'- 羥基查爾酮 [6]、 4'-甲氧基-2'-羥基-查耳酮、高麗槐素[(-)-maackiain] 、tetrahydroffemichapparin-B、黃檀內酯(dalbergin)[7]。其中黃檀內酯(dalbergin)的母核為4-苯基色原烷,屬于新黃酮類化合物新黃烷。黃酮苷主要有山萘酚-3-O-6″-丙二酰-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acetyl)-β-D-glucoside ] 、山萘酚-3-O-6″-乙酰-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malonyi)-β-D-glucoside][3] 、山柰素-3-O-β-葡萄糖苷(kaempferide-3-O-β-glucoside) [5]、鼠李檸檬素-3-O-β-新橙皮糖苷、(rhamnocitrin-3- O -β-neohesperidoside)[7]。

1.2 生物堿類生物堿是鐮形棘豆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該植物毒性活性的主要成分。鐮形棘豆中含有豐富的生物堿,目前已明確結構的有野決明堿(thermopsine)、臭豆堿(anagyrine)、鷹爪豆堿(sparteine)、自羽扇豆堿(lupanine)、棘豆堿A(oxytropine A)和棘豆堿B(oxytropine B)[3] 、苯基乙胺(phenethylamide)[5] 、N-苯甲?;?2-苯基乙胺(N-benzoyl-2-phenylethylamine)[7] 、苯乙基肉桂酰胺(phenethyl cinnamide) [8] 。此外,霍星華等[9] 用1.50 kg鐮形棘豆經95%乙醇回流提取得總浸膏198.10 g,經酸化、堿化所得堿水液依次用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分段萃取,得生物堿氯仿萃取部分0.72 g,醋酸乙酯萃取部分0.97 g,正丁醇萃取部分26.70 g,分別占總生物堿的2.54%,3.42%、94.04%,說明鐮形棘豆生物堿主要集中在正丁醇萃取部分,并以大極性生物堿為主;各部分生物堿經薄層層析分析,發(fā)現鐮形棘豆中生物堿的種類至少有24種,經與標準樣品對照,證明鐮形棘豆所含的生物堿主要以苦馬豆素(swansonine)及其類似物等吲哚里西啶生物堿為主,同時也含有少量的黃華堿(野決明堿,thermopsine)和臭豆堿(anagyrine)等喹諾里西啶生物堿。

1.3 甾體類化合物主要有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胡蘿卜苷(β- dauc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10];而羽扇豆醇(lupeol)是從鐮形棘豆中分離的一種五環(huán)三萜類化合物。

1.4 其他在鐮形棘豆中除具有以上化合物,還發(fā)現有脂肪酸、氨基酸、烯、酮、醇等類化合物。鄭尚珍等[11]對鐮形棘豆的精油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共鑒定出57個成分,其中主要成分為(z, z,z)-9, 12, 15-十八碳烯-1-醇, (E)-1-(2, 6-二羥基-4-甲氧基)-3-苯基-2-烯-1-酮,十六碳酸乙酯, 2-[4-羥基苯烯基]-苯并呋喃-6-羥基-3-酮, 23, 24-雙氫豆甾醇, 9, 12, 15-十六碳三烯酸乙酯。除以上報道外,楊歡等[10]首次從鐮形棘豆的石油醚部分分離得到正二十九烷、花生酸。

2 藥理作用

2.1 抗炎作用抗炎作用是鐮形棘豆在實際應用中最主要的作用。王棟等[12]使用二甲苯誘導的小鼠耳腫脹模型、卡拉膠誘導的小鼠腹腔炎模型和大鼠棉球肉芽腫模型探討鐮形棘豆的抗炎效應。在抗炎試驗中,鐮形棘豆總提取物可顯著地抑制模型小鼠的耳腫脹程度(58. 0% )和白細胞的遷移(59. 4% )以及模型大鼠肉芽組織的增生(49. 2% )。實驗表明鐮形棘豆對急性炎癥和慢性炎癥都有較好的作用。魏群等[13]曾對鐮形棘豆抗炎作用機制進行了研究,發(fā)現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能促進大鼠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強,又能將其大量地釋放到外圍血液中去。腎上腺皮質激素具有抗炎作用,它可間接地達到鐮形棘豆抗炎的目的。研究表明,鐮形棘豆中黃酮類化合物C3',4'-OH及C3-OH與其消炎的活性相關[3]。

2.2 鎮(zhèn)痛作用鐮形棘豆民間常用于鎮(zhèn)痛。王棟等[12]使用醋酸扭體法、熱板法和福爾馬林法確定鐮形棘豆的鎮(zhèn)痛效應和類型, 結果顯示鐮形棘豆總提取物經口服給藥可明顯減少由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次數(57. 2% ), 還可對抗由福爾馬林誘發(fā)的第二相疼痛(40. 1% ),但是不能降低小鼠對熱刺激的反應性。實驗表明鐮形棘豆具有良好的外周鎮(zhèn)痛活性。

2.3 止血作用鐮形棘豆具有止血作用,《如意寶樹》中有記載:“鐮形棘豆粉末撒瘡生新肌,去骨結,內服澀脈止血,為止血之君藥?!贝餮芘蟮龋?4]用鐮形棘豆總提取物給小鼠連續(xù)灌胃5 d,測定出血時間(BT)、凝血時間(CT)。另外用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醋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溶液部位給小鼠分別連續(xù)灌胃給藥5 d,測定凝血時間(CT)、凝血酶原時間(PT)、血漿復鈣時間(RT)。結果顯示鐮形棘豆總提物各劑量組與生理鹽水組比較,具有縮短出血時間、凝血時間作用;與生理鹽水組比較,正丁醇部位、水部位的CT、PT、RT縮短率最大且有顯著性差異。實驗表明鐮形棘豆具有較好的止血、促凝血作用,其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為止血作用有效部位。

2.4 祛痰作用趙永吉等[15]報道了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對慢性氣管炎的祛痰作用,發(fā)現其具有速效祛痰的功效,對病程10年左右的病人療效突出。魏群等[13]對鐮形棘豆祛痰作用機制進行了研究。該研究通過該植物總黃酮苷元提取物對去腎上腺和去垂體大鼠循環(huán)血漿中皮酮水平的影響實驗發(fā)現,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不具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它不能使去腎上腺大鼠外圍血液皮質酮的濃度升高,對去腎上腺小鼠肝糖原的積累亦無明顯影響。研究表明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作用于下丘腦正中隆起,通過神經內分泌調節(jié),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改善體內應激狀態(tài)來實現祛痰作用的。

2.5 其它鐮形棘豆鐮形棘豆還具有清熱解毒、生肌愈瘡、澀脈、通便等功效?!恫厮幹尽罚?6]載:可治高燒、喉炎、黃水瘡、便血、紅白痢、創(chuàng)傷流血等,外敷可消腫止痛、祛腐生新,治刀傷。此外,閆海燕等[17]發(fā)現鐮形棘豆中化合物2'-羥基-4'-甲氧基查兒酮和7-甲氧基黃烷酮在體外生物活性試驗中表現出對人胃癌細胞株SGC均有較強毒活性,IC50分別為3.61和6.11 μg/ml。但由于缺乏體內實驗研究,尚不能確定為抗癌活性成分。

3 毒理作用

鐮形棘豆作為毒草的一種,家畜在冬春缺草季節(jié)誤食后,常引起以神經功能紊亂為特征的慢性中毒,甚至死亡。除導致家畜死亡外,還可引起母畜不孕、流產、胎兒畸形、死胎等病癥,這些中毒癥狀與目前報道的小花棘豆、黃花棘豆、甘肅棘豆、毛瓣棘豆、變異黃芪、莖直黃芪等瘋草類植物所引起的中毒癥狀十分相似[18,19]。國內外,在瘋草有毒成分研究方面,認為瘋草主要有毒成分是瘋草毒素-苦馬豆素所致。而以苦馬豆素及其類似物為主的生物堿主要集中在鐮形棘豆正丁醇萃取部分。

為了評價鐮形棘豆的正丁醇提取物對小鼠的致突變性,霍星華等[20]將48只小鼠隨機分成6組,設陰性對照組(Ⅰ組)、陽性對照組(Ⅱ組)和4個劑量組(Ⅲ組、Ⅳ組、Ⅴ組和Ⅵ組),4個劑量組經口服給予鐮形棘豆正丁醇提取物的劑量分別為800 mg/kg, l 000 mg/kg,2 000 mg/kg,4 000 mg/kg,于給藥后第2天取材觀察小鼠骨髓嗜多染紅細胞(PCE)微核率,于第35天取材觀察畸形率的變化。結果發(fā)現鐮形棘豆正丁醇提取物對小鼠微核細胞的產生及致畸形存在劑量-效應關系。Ⅲ組、Ⅳ組與Ⅰ組比較差異不顯著( P>0.05 );Ⅴ組、Ⅵ組與Ⅰ組比較均差異顯著(P

4 結語和展望

鐮形棘豆長期以來作為藏藥材入藥,在民間廣泛應用,療效也比較肯定,在藏醫(yī)藏藥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國外對鐮形棘豆的研究尚是空白。國內學者對于鐮形棘豆的研究已經開展得比較深入,但主要集中在化學部分。藥理活性的研究基本上仍停留在部位水平,這主要是由于化學成分與藥理活性的研究沒有配合的緣故。盡快明確鐮形棘豆的有效部位,進而開展有目的性的系統(tǒng)的有效成分篩選是當前鐮形棘豆研究急需加強的工作。鐮形棘豆作為草藥之王,相信在國內學者研究的不斷深入下,定能在新藥開發(fā)和臨床應用上發(fā)揮其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帝瑪爾·丹增彭措.晶珠本草[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320.

[2]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藏藥卷)[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323.

[3]確生,鄭尚珍.藏藥鐮形棘豆化學成分的研究[D].中國優(yōu)秀博碩士學位論文(西北師范大學).2003:33.

[4]確生,張巖松,趙玉英.藏藥鐮形棘豆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草藥,2007,38(10):1458.

[5]呂芳,徐筱杰.藏藥鐮形棘豆中化學成分研究[J].中藥材,2006,29(12):1303.

[6]呂芳,徐筱杰.藏藥鐮形棘豆的黃酮類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4):318.

[7]姚淑英,馬云保,唐亞,等.鐮形棘豆中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12):1418.

[8]楊歡,王棟,童麗,等.鐮形棘豆的化學成分研究(Ⅲ)[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24(1):43.

[9]霍星華,趙寶玉,王建軍,等. 鐮形棘豆化學成分預試及生物堿成分薄層色譜分析[J]. 西北農業(yè)學報2008, 17( 2) : 24.

[10]楊歡,王棟,童麗,等.鐮形棘豆的化學成分研究(Ⅰ)[J].中國藥學雜志, 2008, 43(5): 18.

[11]鄭尚珍,確生,許先芳,等.GC/MS聯(lián)用法測定鐮形棘豆石油醚浸提物的化學成分[J].西北師大學報,2003,39(2):51.

[12]王棟,楊歡,童麗,等. 藏藥鐮形棘豆的鎮(zhèn)痛抗炎活性[J]. 藥學與臨床研究, 2008,16(2):90.

[13]魏群,賀幼平,李經才.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tǒng)的藥理作用[J].中華醫(yī)學雜志,1979,59(11):677.

[14]戴衍朋,楊歡,童麗,等. 鐮形棘豆止血作用初步研究[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24(2):107.

[15]趙永吉. 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對慢性氣管炎祛痰作用的療效作用[J].中草藥,1981,12(8):38.

[16]中國科學院高原生物研究所.藏藥志[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1:123.

[17]閆海燕.鐮形棘豆中兩種黃酮的結構及生物活性研究[J].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8(2),120.

[18]陳奇.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315.

篇9

[關鍵詞] 蒙藥; 巴沙嘎; 品種整理; 研究進展

[Abstract] Mongolian medicine is the traditional drug with the theory of Mongolian medicine and pharmacy as a guide, which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ngolian people. Mongolian medicine "Bashaga" faced the situations of origin is unclear, and clinical therapy is confused and so 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riginal plants and studies the species textual research and ethnopharmacology of Mongolian medicine "Bashaga". This paper intends to ensure authentic plant and provide comprehensive insight into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y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Mongolian medicine "Bashaga" to discus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onfirmation in "Bashaga" authentic plant.

[Key words] Mongolian medicine; Bashaga; variety systematization; research progress

蒙醫(yī)藥是蒙古族人民在不斷的同疾病斗爭中,通過對臨床經驗和理論的整理,逐漸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民族醫(yī)藥?!鞍蜕掣隆笔敲舍t(yī)常用藥材之一,應用歷史悠久,療效顯著。具有涼血,止刺痛,解毒之功效,臨床上用于治療血熱、血刺痛、肝熱、“寶日”、痞癥、產褥熱等疾病[1]。由于內蒙古各地區(qū)傳承有異,“巴沙嘎”類蒙藥應用中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的現象十分明顯,導致臨床用藥混亂,使此類蒙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本文通過近年相關文獻歸納整理、本草考證、傳統(tǒng)藥物學調查,針對“巴沙嘎”類蒙藥藥用原植物進行梳理總結,參照蒙醫(yī)藥經典著作對其正品植物進行本草考證,并綜述各類原植物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為“巴沙嘎”類蒙藥的合理使用和現代化研究奠定基礎。

1 本草考證

本文通過對《認藥白晶鑒》、《無誤蒙藥鑒》、《晶珠本草》等蒙醫(yī)藥典籍及《中華本草》、《中華本草?蒙藥卷》、《中國植物志》等藥學、植物學現代著作中關于蒙藥“巴沙嘎”基原植物的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并結合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內蒙古地區(qū))中關于“巴沙嘎”在各級蒙醫(yī)院及民間應用情況的走訪調查結果,對蒙藥“巴沙嘎”進行品種考證。

《認藥白晶鑒》[2]記載“巴沙嘎”生長于山谷草地,狀似剛長出的核桃樹;莖葉大,似香薷,莖心疏松,斷面中空;節(jié)明顯,略膨大,分節(jié)處似鳥爪;開黃藍兩色或白紅藍三色花?!吨腥A本草?蒙藥卷》[3]中記載瞿麥、石竹又名高-巴沙嘎,莖叢生,直立,莖節(jié)明顯,折斷面中空;花淡紅色、白色或淡紫紅色,其形態(tài)特征與“巴沙嘎”相似。此外,瞿麥、石竹味苦,性寒,清血熱,止刺痛,解毒;主治血熱,血刺痛,肝熱,包如相搏,痧癥,產褥熱等癥,其性味與功效同“巴沙嘎”相同,因此將瞿麥、石竹定為“巴沙嘎”類蒙藥的基原植物具有一定依據。

《無誤蒙藥鑒》[4]記載“巴沙嘎”莖葉大,似沙棘幼枝,莖中空,分枝縫隙處有鳥爪樣節(jié)枝;開灰黃、灰紅、藍三色花;長在的巴沙嘎,莖葉似香薷,開黃藍兩色或白紅藍三色花?!吨腥A本草?蒙藥卷》對鬧羊花的描述為落葉灌木,葉互生,葉基部楔形,花金黃色,與“巴沙嘎”形態(tài)相似,且其味苦、性寒,《認藥白晶鑒》記載其有清血熱、止刺痛之功效,在《觀者之喜》、《志高要方》中都將其作為“巴沙嘎”的代用品使用。

蒙、藏醫(yī)藥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互相交流,蒙醫(yī)臨床用藥實踐同藏醫(yī)有很多交叉融合之處。在藏醫(yī)藥中也有“巴沙嘎”的使用,通常稱為“巴夏嘎”或“哇夏嘎”?!毒е楸静荨穂5]記載“哇夏嘎”有上下品之分,上品狀似核桃樹的幼苗,莖方形較長,膨大有節(jié),中空,分節(jié)處似鳥爪,花白黃色,嫩枝分紅、白、藍3種,葉、花狀如高山紫堇;下品葉、莖狀如香薷,花黃色或藍色。據此,有學者提出“哇夏嘎”即為紫蘇,《中國植物志》[6]記載紫蘇莖直立,鈍四棱形,花白色至紫紅色,與“哇夏嘎”形態(tài)有相似之處。也有學者認為鴨嘴花與“哇夏嘎”的形態(tài)更為相似,《中華本草》[7]記載鴨嘴花為大灌木,葉對生,基部闊楔形,花白色而有紫色條紋;另外,鴨嘴花在印度語、孟加拉語、梵語中稱“vasaka”,梵語也稱“vasika”,拉丁植物名稱中的種加詞“vasica”是由上述語音“vasika”音譯而來,與“巴沙嘎”發(fā)音高度相似,由此認為鴨嘴花為“巴沙嘎”的基原植物[11]。因婆婆納屬植物葉、莖外觀與香薷有相似之處,也被認為是下品“哇夏嘎”。而由于《晶珠本草》中對“哇夏嘎”“葉、花狀如高山紫堇”的描述,紫堇屬植物如蛇果紫堇,翠雀狀紫堇等都曾被認為是“哇夏嘎”的代用品。

關于黃花黃芩被認為是“巴沙嘎”的依據為:《認藥白晶鑒》記載黃花黃芩又名粘毛黃芩,生于疏松的土壤,莖葉似紫茉莉,具黃色小花,根黃色,中空,味極苦。其特征與文獻所載“巴沙嘎”有相似之處,且《無誤蒙藥鑒》記載其亦有清熱解毒之功效,但《無誤蒙藥鑒》稱“將黃芩作為協(xié)日-巴特爾”藥用較為合理,此處的黃芩即為粘毛黃芩,因此黃花黃芩可能被誤認為“巴沙嘎”使用。

在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內蒙古地區(qū))中,本課題組針對蒙藥“巴沙嘎”的應用區(qū)域、使用歷史、基原植物種類、用法用量等情況進行了系統(tǒng)調查。發(fā)現“巴沙嘎”在各地蒙醫(yī)院及民間用藥品種差異較大,呼倫貝爾市蒙醫(yī)藥應用多選用瞿麥、齒葉草、鬧羊花(羊躑躅),赤峰市和通遼市蒙醫(yī)藥應用多選用瞿麥、鬧羊花,錫林郭勒盟蒙醫(yī)藥應用多選用瞿麥、石竹或齒葉草,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蘭察布市蒙醫(yī)藥應用多選用瞿麥,巴彥淖爾市蒙醫(yī)藥應用多選用婆婆納、石竹,阿拉善盟多選用纖毛婆婆納和塞北紫[8]。鴨嘴花主產于我國廣東、廣西、云南一帶,受藥用資源分布的限制,目前很少應用于蒙藥方劑。此外,由于歷代蒙醫(yī)用藥經驗的傳承多為口傳心授,較少文字記載,由此導致的誤用、代用,以及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現象的存在,玄參科植物齒葉草、唇形科植物三花青蘭、水棘針,石竹科植物女婁菜、傘形科植物柴胡、薔薇科植物仙鶴草、藤黃科植物長柱金絲桃都曾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被當做“巴沙嘎”使用。

綜上,目前“巴沙嘎”類蒙藥基原植物共9科26種,包含薔薇科1種,傘形科1種,杜鵑花科1種,爵床科1種,藤黃科1種,唇形科4種,石竹科3種,玄參科7種,罌粟科7種[9]。其中,正品為瞿麥、石竹、鴨嘴花、玄參科婆婆納屬植物;代用品為鬧羊花、齒葉草、罌粟科紫堇屬植物,其余或許均為誤用品。具體涉及的基原植物名稱及藥用部位見表1。

2 蒙醫(yī)用藥[3]

《論說醫(yī)典》記載“巴沙嘎”可清血熱;《認藥白晶鑒》記載其可止刺痛,解疫,清血熱;常入復方以丸劑或散劑使用,功效止痛、涼血、解毒?!吨靖咭健分惺蛰d的六銳丸由訶子、紅花、瞿麥(鬧羊花或齒葉草)、木香、黑云香、麝香6味藥組成,主治血、協(xié)日熱,黏亞瑪性頭痛,偏頭痛;《觀者之喜》收載的五味紫草湯,由紫草、地錦草、熊膽、龍膽花、瞿麥(鬧羊花或齒葉草)五味藥組成,主治血熱偏剩,月經淋漓等各種出血癥。

現代蒙醫(yī)在沿襲歷代蒙醫(yī)傳統(tǒng)用藥的基礎上,將“巴沙嘎”用于更多的方劑中。經查,《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10]蒙藥分冊共收載含“巴沙嘎”的成方制劑共22個,涉及2類“巴沙嘎”,瞿麥(高優(yōu)-巴沙嘎)及鬧羊花(寶日-巴沙嘎)。處方名稱、所用“巴沙嘎”類蒙藥品種及功能主治見表2。

3 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

現代研究發(fā)現“巴沙嘎”類蒙藥主要含有生物堿、黃酮、甾醇、揮發(fā)油、萜類等化學成分。根據所含化學成分的不同,“巴沙嘎”類蒙藥各科植物的藥理作用有所差異。截至目前,關于“巴沙嘎”類蒙藥的不同來源基原植物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進展參差不齊,其中大部分藥材面臨活性成分不清、作用機制不明的現狀,有待于結合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對蒙醫(yī)臨床用藥起到積極指導作用。

3.1 罌粟科“巴沙嘎”類蒙藥 罌粟科“巴沙嘎”類蒙藥有少花紫堇、蛇果黃堇、小黃堇、直立紫堇、西伯利亞紫堇、翠雀狀紫堇、塞北紫堇,主要含有生物堿類成分。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中醫(yī)用于治療感冒發(fā)燒、瘡瘍癰腫、潰爛等癥;藏醫(yī)用于治療肝炎、水腫、胃炎、膽囊炎、高血壓等疾病[11]。

3.2 玄參科“巴沙嘎”類蒙藥 玄參科“巴沙嘎”類蒙藥有纖毛婆婆納、毛果婆婆納、大花婆婆納、兩裂婆婆納、綿毛婆婆納、齒葉草,含有生物堿類、環(huán)烯醚萜類、黃酮類等成分。味苦;性寒,具有清嶠舛盡㈧罘繢濕的功效;用于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感冒、月經不調、外傷出血等癥。

3.3 唇形科“巴沙嘎”類蒙藥 唇形科“巴沙嘎”類蒙藥有紫蘇、水棘針、黃花黃芩,主要含有黃酮類成分。性溫,味辛;具有疏風解表、行氣寬中、清熱、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療感冒、咳嗽;蒙醫(yī)主要用于治療毒熱。

3.4 石竹科“巴沙嘎”類蒙藥 石竹科“巴沙嘎”類蒙藥有石竹、瞿麥、女婁菜,主要含有黃酮類、三萜皂苷類、蒽醌類等成分。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活血調經的功效;用于治療血熱、血刺痛、肝熱、包如相搏、痧癥、產褥熱等癥。

3.5 傘形科“巴沙嘎”類蒙藥 傘形科“巴沙嘎”類蒙藥為柴胡,主要含有皂苷類、黃酮類等成分。性微寒,味辛、苦;具有疏散退熱、疏肝解郁的功效[12];用于治療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等癥。

3.6 杜鵑花科“巴沙嘎”類蒙藥 杜鵑花科“巴沙嘎”類蒙藥為羊躑躅,又稱鬧羊花,主要含有二萜類、二氫查耳酮類、有機酸類等成分。性辛、溫;具有定痛、驅風、除濕的功效;用于治療風濕頑痹、傷折疼痛、皮膚頑`[12]等疾病。

3.7 薔薇科“巴沙嘎”類蒙藥 薔薇科“巴沙嘎”類蒙藥為仙鶴草,含有黃酮類、三萜皂苷類、酚類、鞣質類等成分。性平,味苦、澀;具有收斂止血、截瘧、止痢、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療各種出血、瘧疾、脫力勞傷、癰腫瘡毒、陰癢帶下等。

3.8 爵床科“巴沙嘎”類蒙藥 爵床科“巴沙嘎”類蒙藥為鴨嘴花,主要含有生物堿類、黃酮類等成分。性平,味辛、微苦;具有祛風活血,散瘀止痛,接骨的功效;用于治療骨折、扭傷、風濕關節(jié)痛、腰痛等癥[12]。

3.9 藤黃科“巴沙嘎”類蒙藥 藤黃科“巴沙嘎”類蒙藥有長柱金絲桃,主要含有二蒽酮類衍生物、黃酮類、有機酸類、甾醇類等成分。性寒,味苦;具有涼血外傷出血、平肝消腫、散結排膿、清熱解毒等功效;用于治療外傷出血、黃疸、肝炎、瘡癤腫毒等癥[13]。

化學成分及對應藥理作用見表3。

4 討論

“巴沙嘎”類蒙藥基原植物有26種之多,但其中大都為混用品,性、味、形態(tài)描述均與正品“巴沙嘎”有所差異。通過品種整理調查研究發(fā)現,本草文獻中 “巴沙嘎”基原植物記載與鴨嘴花相一致,另也有文獻記載“巴沙嘎”蒙藥有佳品與次品之分,次品為地方代用品,多為瞿麥、纖毛婆婆納和塞北紫堇等植物。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蒙藥分冊所記載蒙成藥制劑中,選用瞿麥和羊躑躅為其正品。如風濕二十五味丸、胡日查六味丸等方劑中選用的“巴沙嘎”原藥材為羊躑躅,清肝七味散、清肝九味散、羚羊角二十五味丸等方劑中選用的“巴沙嘎”原藥材為瞿麥,然而隨著藥理研究的深入,發(fā)現羊躑躅含有杜鵑素、v木毒素、石楠素等物質,可作用于迷走神經,產生先興奮后抑制的效果,并對大腦和隨意肌運動神經末梢具有麻痹作用,服用過量可致中毒[72]。因此,現代蒙藥制劑多選用瞿麥替代羊躑躅進行生產,但瞿麥及羊躑躅本為不同科屬植物,兩者在植物形態(tài)、化學成分等方面皆有很大差異性,因此,其臨床用藥替換合理性仍有待深入研究。從功效方面看,文中所述“巴沙嘎”類蒙藥有其相似之處,均有解熱、止痛的功能,這與文獻記載的“巴沙嘎”的功效相似,因此選用其作為“巴沙嘎”入藥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通過對其化學成分和現代藥理的整理歸納,發(fā)現各類基原植物在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上均有所不同,這必將產生不同的療效,影響蒙醫(yī)用藥臨床療效。

“巴沙嘎”類蒙藥具有悠久的應用歷史,但在現代研究方面仍然很不完善,雖然科研工作者們對“巴沙嘎” 類蒙藥藥效物質基礎和藥理藥效作用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礎,但τ詿死嘁┪锏幕學成分、藥理藥效作用和蒙藥藥性理論中的性味及功效之間的關系卻少有研究。缺乏完整、合理的蒙藥學研究體系[73],使得大部分“巴沙嘎”類蒙藥的使用沒有科學依據,開拓以藥用親緣關系、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蒙藥藥性為核心的蒙藥現代研究勢在必行,這將為制劑生產和臨床規(guī)范合理用藥提供有效依據,對蒙醫(yī)藥經典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布日額, 浩比斯嘎拉圖, 包國材. 蒙藥材巴沙嘎的本草考證[J].中草藥,1999, 30(10):780.

[2] 伊西巴拉珠爾.認藥白晶鑒(內部版)[M].呼利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73.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蒙藥卷[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4.

[4] 占布拉道爾吉.無誤蒙藥鑒[M].呼利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164.

[5] 帝瑪爾?丹增彭措.晶珠本草[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319.

[6]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委會.中國植物志. 第66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283.

[7]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 第7冊.第20卷[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434.

[8] 娜仁圖雅,林燕,等.蒙藥質量標準現狀調研分析[J].中國藥事,2015,29(12): 1245.

[9] 內蒙古蒙醫(yī)學會. 蒙醫(yī)學術論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05.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蒙藥分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62.

[11] 宋曉楠, 吳訓文, 王偉, 等. 塞北紫堇總生物堿抗炎作用研究[J].湖北農業(yè)科學, 2013, 52(6):1381.

[12]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13] 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5.

[14] 李懷平. 藏藥塞北紫堇總生物堿有效部位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 2014.

[15] 李國存. 藏藥塞北紫堇總生物堿抗缺氧作用的初探[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 2013(7):26.

[16] 尚偉慶, 陳月梅, 高小力, 等. 紫堇屬藏藥的化學與藥理學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7):1190.

[17] 李泱, 王琳, 陳芮, 等. 別隱品堿抗心律失常效應及其對動作電位的影響[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05,4(2):123.

[18] 肖俐, 曾建國, 劉林, 等.別隱品堿抗肝纖維化作用[J].中草藥,2011(6):1158.

[19] 宋盼紅, 付深振, 費燁, 等. 紫堇屬植物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C].廈門: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藥化學分會第九屆學術年會,2014.

[20] Ye Y C,Chen Q M,Kon X C,et al.Effect of Corydalis sibirica Maxim on secondary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cysts in mice[J]. Chin J Parasit Parasit Dis,1985,3(4):295.

[21] 李海麗, 潘國慶, 酉志亮, 等.藏藥塞北紫堇總生物堿鎮(zhèn)痛藥效學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2013,25:544.

[22] Wang Xuan, Hu Yanwei, Yuan Dan,et al.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flowers of Rhododendron molle G. Don[J].J Chin Pharm Sci, 2014,23(2):94.

[23] Hu Y-Q,Liu D-L,Zhou Y-C.Bioactivities of natural dihydrochalconoids[J].World Phytomed,2002,17(6):241.

[24] 康楨, 吳衛(wèi)華, 王俊杰, 等. 桃葉珊瑚苷及其甙元的藥理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 (24):2585.

[25] 楊春輝, 馬莉, 魏振平. 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在防治糖尿病方面研究進展[J].化學工業(yè)與工程,2011,28 (6):68.

[26] 高坤, 李旭琴, 劉安, 等.西北高寒植物長果婆婆納的化學成分[J].西北植物學報, 2003,23(4):633.

[27] 崔紅梅, 羅恒, 楊軍, 等. HPLC發(fā)同時測定毛果婆婆納中3種環(huán)烯醚萜苷[J].中成藥,2015,37(4):810.

[28] 譚靈莉, 崔丹丹, ?;埒P, 等. 梓醇對腦缺血后神經血管單元構筑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4,30 (1):44.

[29] 宋沖, 楚亞楠, 賀桂瓊, 等. 梓醇對APP/PS1雙轉基因小鼠焦慮行為和腦內神經元的影響[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8(6): 598.

[30] 張仁波, 竇全麗. 國內婆婆納屬藥用植物研究進展[J].科技資訊,2009,31:242.

[31] 崔紅梅, 楊安東, 羅恒, 等. HPLC測定不同產地毛果婆婆納中桃葉珊瑚苷和梓醇含量[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代化,2014(5):1025.

[32] 劉信平,弛,余愛農,等.紫蘇揮發(fā)活性化學成分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8, 19(8):1922.

[33] 王玉萍, 楊峻山, 趙楊景, 等.紫蘇類中藥化學和藥理的研究概況[J].中國藥學雜志,2003,38(4):250.

[34] 王欽富, 王永奇, 于超, 等. 炒紫蘇子醇提取物對過敏模型小鼠的抗過敏作用及機制[J].中草藥,2006,37(10):1532.

[35] 劉娟, 雷淼霖, 唐友紅, 等. 紫蘇的化學成分與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0,21(7):1768.

[36] 王紅燕,肖麗和,劉麗,等.粘毛黃芩根的化學成分研究[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3,20(5):335.

[37] Chu S-S, Liu Q-R, Jiang G-H, et al.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insecticidal activity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Amethystea caerulea L.[J]. Nat Prod Res, 2012,26(13):1207.

[38] Kim K-S, Park S-H, Choung M-G. Nondestructive determination of oil content 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 perilla seeds by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J].J Agric Food Chem,2007,55(5):1679.

[39] Meng L,Lozano Y, Bombarda, et al .Anthocyanin and flavonoid production from Perilla frutescens:Pilot plant scale processing including cross-flow microfiltration and reverse osmosis[J].J Agric Food Chem, 2006,54(12):4297.

[40] Luo J-G,Chen X,Kong L-Y.Three new triterpenoid saponins from Dianthus superbus L.[J].J Asian Nat Prod Res,2010,12(6):458.

[41] 張方蕾.瞿麥抗腫瘤有效部位的活性組分篩選及其成分分析[D].武漢: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4.

[42] 傅旭陽,田均勉.瞿麥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草藥,2015(5):645.

[43] 汪向海,巢啟榮,黃浩,等.瞿麥化學成分研究[J].中草藥,2000(4):10.

[44] 楊紅文,胡彩艷,湯雯君,等.瞿麥、地榆、沒藥和紫花地丁的體外抑菌實驗研究[J].宜春學院學報,2010,32(12):89.

[45] 李興廣,高學敏.瞿麥水煎液對小鼠妊娠影響的實驗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0,23(6):40.

[46] 徐富一, 池鮮, 李恩淑, 等. 硬葉女婁菜止痛、消炎及對關節(jié)炎效能的研究[J]. 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3,18(1):31.

[47] 陳亞雙,孫世偉. 柴胡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黑龍江醫(yī)藥,2014, 27(3):630.

[48] 李秀琴,孫秀燕,何仲貴,等.柴胡揮發(fā)油提取方法的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4, 39(2):103.

[49] Su J-K, Young J-L,Byeong M-K,et al. Effect of Bupleuri Radix extracts on the toxicity of 5-fluorouracil in HepG2 hepatoma cells and normal human lymphocytes [J].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 2008,103(4):305.

[50] 卓玉珍,劉俊紅,李棣華,等.不同方法的柴胡提取液對大鼠的利膽作用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1,22(8):1883.

[51] Su W,Xu H-F,Huang H.In vitro anti-influenza A H1N1 effect of extract of Bupleuri Radix[J].Immunopharmacol Immuotoxicol,2011,33(3):433.

[52] 代光明,杜先志,梅同華,等.柴胡皂苷D對肺癌A-549細胞增殖、凋亡的影響及機制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4(3):75.

[53] 謝煒,鮑勇,于禮建.柴胡總皂苷及柴胡皂苷a、c、d對MES驚厥小鼠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 2006,22(1):39.

[54] 王素娟,楊永春,石建功.羊躑躅花蕾中的二氫查耳酮[J].中草藥,2005,36(1):21.

[55] 楊天明,朱景申,張長弓.羊躑躅的研究進展[J].中藥材,2002,25(11):829.

[56] Cheng X-A, Xie J-J, Hu M-Y, et al. Induction of intracellular Ca2+ and pH changes in Sf9 insect cells by rhodojaponin-III, a natural botanic insecticide isolated from Rhododendron molle[J]. Molecules, 2011,16(4):3179.

[57] Liu Z-G, Pan X-F. Studie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zalea: I. The structure of rhodomollein-I, a new toxic diterpenoid[J]. Chin J Chem, 2010,7(3):235.

[58] Li C-J,Wang L-Q,Chen S-N, et al. Diterpenoids from the fruits of Rhododendron molle[J].J Nat Prod, 2000,63(9):1214.

[59] 丁S俊,張?zhí)於?,王宇,?仙鶴草抗癌活性成分及機理探討[J].遼寧中醫(yī)雜志, 2006,33(2):251.

[60] 龔純貴,張國慶,王希營,等.仙鶴草提取物鎮(zhèn)痛抗炎試驗的實驗研究[J].藥學實踐雜志,2006,24(6):339.

[61] 路芳,巴曉雨,何永志.仙鶴草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草藥,2012,43(5):851.

[62] 武曉丹,金哲雄,宛春雷,等.仙鶴草醋酸乙酯有效部位誘導人肝癌HepG2細胞凋亡及其機制研究[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1,26(2):119.

[63] 陽平,沈海萍,張東珍,等.仙鶴草、丹參在治療心律失常中與一氧化氮(NO)關系的研究[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6,12(2):114.

[64] 張東,鄔國棟,張述禹.仙鶴草的藥理和臨床研究新進展[J].中國藥業(yè), 2004, 13(6):79.

[65] 劉偉,程雪梅,王崢濤,等.鴨嘴花堿的資源、藥理活性、毒性、藥代動力學及分析方法研究進展[J].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13,40(4):386.

[66] 高春燕,聶珍貴,梁翠茵,等.鴨嘴花堿對豚鼠離體氣管平滑肌收縮功能的影響[J].天津藥學,2003,15(6):4.

[67] 朱小牧,陳雄,王曙.藏藥巴夏嘎中鴨嘴花堿的體外抗腫瘤活性研究[J].華西藥學雜志,2013,28(3):329.

[68] 鄭清明,秦路平,鄭漢臣,等.國產11種金絲桃屬植物中化學成分的含量分析[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3,24(4):457.

[69] 楊連榮,張哲峰,齊樂輝,等.長柱金絲桃抗抑郁作用有效部位的實驗研究[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6(1):4.

[70] 高穎,韓力,孫亮,等.長柱金絲桃的化學成分[J].中國天然藥物,2007,5(6):413.

[71] 鄭清明,秦路平,鄭漢臣,等.國產11種金絲桃屬植物中化學成分的含量分析[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3,24(4):457.

篇10

關鍵詞:車前子;化學成分;藥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R2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8)09-0133-02

車前子是我國傳統(tǒng)藥材之一,始見于《詩經》,藥用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并被列為藥中上品,又名:當道、牛遺、蛤蟆衣。此外,還有稱車前菜、牛舌草、車輪菜、豬耳草等。車前科植物全世界有3屬,約270種,車前屬約有265種,我國僅有車前屬一屬,有17種2變種1變型,主要是車前(Plantago asiatica L.)、大葉車前(P. major L.)、平車前(P. depressa Willd.),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車前子,從外形上看,多呈橢圓形或三角狀長圓形,稍扁,長約2mm,寬1mm,表面棕色或黑棕色,臍凹,表面紋理較細,由于品種不同外觀形態(tài)差異較大。質堅硬,切斷面灰白色、氣微、味淡、嚼之粘液性,遇水粘滑稍膨脹?,F就中藥車前子的化學成分和藥理學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 化學成分

車前子中含大量粘液質(多糖類化合物)[1,2]及車前子酸、膽堿、腺嘌呤、琥珀酸、蛋白質、微量元素等?;瘜W成分如下。

1.1 黃酮類化合物

主要有木犀草素、高車前苷、車前甙等。高明哲[3]等通過加甲醇回流提取,再用乙醚、脂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氯仿∶甲醇(7∶3)洗脫的方法得到車前子苷。

1.2 三萜類化合物

主要有熊果酸、齊墩果酸等。其提取方法為車前草粗粉用乙醚充分提取,回收乙醚。殘留物用熱苯溶解,冷后通過硅膠柱,先用低沸點石油醚洗脫,至不再有蠟狀物流出,再用含2%乙醇的石油醚繼續(xù)洗脫,回收洗脫液。

在殘留物中加入甲醇,回熱至沸,趁熱過濾。濾液濃縮、析晶得齊墩果酸;不溶物重結晶得熊果酸。

1.3 揮發(fā)油

主要有2,6-二叔丁基對甲酚和3-叔丁基-4-羥基茴香醚等;回瑞華等[4]從車前草的揮發(fā)油中采用氣-質聯(lián)用儀鑒定了20種化合物,其中酮類化合物7種,烷烴類化合物6種,醇類化合物4種,酚類1種,醚類1種,烯烴1種。

1.4 多糖類成分

車前子含大量粘液質――車前子膠,屬多糖類成分,其中含有L-阿拉伯糖(20%)、D-半乳糖(28%)、D-葡萄糖(6%)、D-甘露糖(2%)、L-鼠李糖(4%)、D-葡萄糖酸(31%)及少量D-木糖和炭藻糖,主要以p-1,4連接為主鏈,2和3位含側鏈。付志紅[5]等在微波強度為60%,車前子與水的質量比為1∶15,時間為65s的條件下,提取車前子多糖,發(fā)現微波提取方法時間短、效率高,是車前子多糖提取的一種好方法。

1.5 其它

車前子還含有生物堿、蛋白質、氨基酸、環(huán)烯醚苷類化合物如桃葉珊瑚甙、京尼平甙酸、大量脂肪酸類、固醇類及酚酸類、微量元素等。付志紅等采用ICP-AES法對不同品種車前子炮制前后其Se、Zn、Mn、Cu、Mg、Fe、Al、Be等無機元素進行了分析測定,結果發(fā)現車前子中富含Mg、Fe、Al、Zn等元素,尤其是Mg含量高。

2 藥理學進展

車前子味甘性寒,無毒,主氣癃止痛,利水通小便,除濕痹,久服輕身耐老?,F代藥理研究表明:車前子具有止瀉、護肝、降壓、抑菌、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國外車前子殼中多糖成分為主的車前多糖瀉藥,應用歷史悠久。歐車前P. lanceolata 中的多糖類分子mannose-binding protein可能具有干擾HIV表面,抑制HIV病毒感染淋巴細胞的作用。國內近年來藥理作用研究如下。

2.1 對高脂血癥的影響

張杰[6]等用車前子對抗高脂血癥大鼠脂質過氧化作用,可明顯降低高脂血癥大鼠血脂,增加機體抗氧化能力。王素敏等的研究還發(fā)現車前子在降低大鼠血清總膽固醇、三酰甘油和脂質過氧化物水平的同時,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濃度為15g/kg時作用最明顯,可減輕脂質代謝紊亂。李興琴等的研究表明,車前子具有調節(jié)血脂和保護高脂血癥大鼠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的功能。張杰等觀察到車前子對機體自由基的防御機能可產生一定的影響,對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2.2 抗炎作用

劉強[7]等在使用T.Mikami’s方法用角叉菜膠給小鼠造模,應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灌洗液中TNF-α、IL-12的含量變化。發(fā)現車前子能通過抑制滑膜炎癥中TNF-α、IL-12的含量進行抗炎。在謝小梅[8]等對小鼠陰道菌群失調的調節(jié)研究中,車前子多糖有明顯調節(jié)作用。

2.3 緩瀉作用

李雪梅[9]等研究歐車前親水類黏膠(康賜爾)對阿托品誘發(fā)小鼠小腸運動障礙的作用,發(fā)現康賜爾可雙向調整排便作用,可治療便秘。吳光杰等發(fā)現車前子多糖能顯著縮短首次排黑便時間、增加5h內排便粒數、提高糞便含水量和小腸墨汁推進率,車前子多糖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

2.4 抗衰老作用

SOD催化超氧陰離子自由基在體內抗氧化,隨著衰老的進程,機體自由基代謝出現紊亂,造成生物細胞形態(tài)與功能的改變,使抗氧化酶類的活性降低,LPO含量增加。車前子能使SOD的活性增加、LPO的生成減少,從而延緩衰老的進程。唐永富[10]等研究車前子多糖作用40h后,發(fā)現其顯著促進CD11c+MHCII+雙陽性細胞的比率,經多糖作用后吞噬FITC-dextran的能力降低,其中PS3的作用效果最明顯。車前子多糖促進CD11c+MHCII+雙陽性細胞的比率,降低對FITC-dextran的吞噬能力,初步表明車前子多糖可以促進樹突狀細胞的成熟。

2.5 心血管作用

張杰等研究表明車前子可明顯降低大鼠血清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脂質過氧化物(MDA)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清總膽固醇(HDL-C/TC)比值,并且還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活性及一氧化氮(NO)含量,從而降低高血脂癥大鼠血脂水平,提高抗氧化能力。王素敏還發(fā)現車前子能明顯降低心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心臟中的谷胱苷肽過氧化物酶(GSH-Px)活性,提示車前子對機體自由基的防御機能可產生一定的影響,對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2.6 其它作用

王勇[11]等研究實驗性晶狀體氧化損傷所致晶體上皮細胞(LEC)凋亡及其凋亡小體形成,發(fā)現:車前子可明顯抑制LEC凋亡,其顯著抑制LEC凋亡的作用可能是其防止和延緩白內障發(fā)生發(fā)展的細胞學機制。陰月等采用大鼠毛細玻管法研究車前子對實驗大鼠的祛痰作用時,證明較低劑量即可表現出良好的鎮(zhèn)咳、祛痰作用。舒曉宏等討論車前子苷祛痰、鎮(zhèn)咳試驗,得出車前子苷增加大鼠氣管分泌液的排出而發(fā)揮祛痰作用,且大劑量優(yōu)于小劑量。新疆和田地區(qū)采集的車前子其乙醇提取物對大腸桿菌、金葡菌、綠膿桿菌、沙門氏菌、白色念珠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李紅等觀察大葉車前子粗多糖膠囊對小鼠的急性毒性反應,通過灌胃給予小鼠1日內最大質量濃度及最大體積的藥量,觀察急性毒性反應1周。發(fā)現試驗小鼠最大耐受量為10.98g/kg,相當于成人推薦劑量343倍,未出現任何毒性反應。王海珍[12]研究發(fā)現車前超微粉對無水乙醇所致的胃潰瘍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和促進醋酸型胃潰瘍的愈合,機制可能是通過增強胃粘膜的防御因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清除體內過多氧自由基有關。

3 臨床應用

車前子為臨床上常用的利尿通淋藥,也用于治療高血壓、頑固性便秘、遺精、痛風、小兒腫痛、嬰幼兒腹瀉等;用車前子泡茶加艾灸治療術后尿潴留,均有較好效果。

4 結語

近幾年來,國內學者對車前子的形態(tài)、功能、藥理作用等,從動物模型和臨床運用等角度,開展了廣泛而有意義的實驗研究,初步揭示出一些新的內涵。但臨床應用仍多以粗提物為主,以有效成分為主的報道鮮有,且對化學成分的應用還局限于多糖方面。此外,其化學成分的提取方法也是傳統(tǒng)提取方法,是否可以考慮與生物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fā)現車前子開發(fā)潛力十分巨大,深入研究對我國實施中藥現代化戰(zhàn)略,提高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Tomoda Masashi,Yokoi Maemi,Ishikawa Kazuyo. Plant Mucilages. XXIX.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Mucous Polysaccharide,“plantago-mucilage A” from the seeds of Plantago Major var[J]. asiatica. J. Chen Pharm Bull,1981,29(10):2884-2887.

[2] John F Kennedy,Jasbir S Sandhu,David A T. Southgate. Structural Data for the Carbohydrate of Ispaghula Husk of Plantago Ovata Forsk[J]. Carbohydrate Research,1979,75:265-274.

[3] 高明哲,張惠.車前子苷的提取分離[J].遼寧中醫(yī)學院學報,2003,5(2):157.

[4] 回瑞華,侯冬巖.中國車前草揮發(fā)性化學成分分析[J].分析試驗室,2004,23(8):85-87.

[5] 付志紅,謝明勇,聶少平.微波技術用于車前子多糖的提?。跩].食品科學,2005,26(3):151.

[6] 張杰,李興琴,王素敏,等.車前子對高脂血癥大鼠血脂水平及抗氧化作用的影響[J].中國新藥,2005,3(14):299-301.

[7] 劉強,牟洪波,劉元祿.中藥車前子對小鼠氣囊滑膜炎細胞因子TNF-α及IL-12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7,25(4):816-818.

[8] 謝小梅,付志紅.車前子多糖對小鼠陰道菌群失調的調整作用[J].遼寧中醫(yī),2006,33(2):241-242.

[9] 李雪梅,常紅霞.歐車前親水類黏膠對阿托品誘發(fā)小鼠小腸運動障礙的作用[J].中國臨床保健,2006,9(1):64-65.

[10] 唐永富,黃丹菲,殷軍藝,等,車前子多糖對骨髓來源樹突狀細胞表型和吞噬功能的影響[J].食品科學,2007,10(28):517-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