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08:59: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

篇1

現(xiàn)代漢語中常式句一般表達形式為:

(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補語)

我們可以把現(xiàn)代漢語的常式句作為“標準句式”拿來與文言文的句式進行比較,可以很容易地發(fā)現(xiàn)古今句式的不同之處。從而識別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確理解和翻譯文言語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裝句”為例來談談這一方法在教學中的運用。

文言文的倒裝句,也叫“變式句”,就是句子的表達形式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堯之為君也!”此句中“堯之為君也”是個主謂短語,意思為“堯作為君主”?!皥蜃鳛榫鳌痹鯓幽??沒有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需要進一步陳述,說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詞,意為“偉大”,是要陳述,說明,形容某個對象的。這樣“堯之為君”與“大”構成主謂關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謂語后主語,不符合我們現(xiàn)代漢語通常的表達習慣,明顯屬于主謂倒裝。說話人為了強調謂語,把謂語前置了。學生有了這樣的認識,在理解翻譯時只需把主謂關系理順即可。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讓學生劃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發(fā)現(xiàn):蚓(主語)+無(謂語)+爪牙(賓語)。主謂賓完整,“利”似乎多出來了。但依據(jù)詞類知識,“利”是形容詞,意思為“鋒利”,在句中應作定語或謂語,“什么鋒利呢?”,在句中該詞語修飾的對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鋒利的蚓(蚯蚓)”是講不通的,只能修飾“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語,應該在“爪牙”的前面。該句是把定語后置了,這是個定語后置句。翻譯時,學生只需把定語提放到中心語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李氏子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形似酒撙,飾以山龜鳥獸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藍”、“于余”、“以山龜鳥獸之形”都是“于(以)+名詞”構成的介賓短語(介詞結構),均置于謂語動詞的后面。用現(xiàn)代漢語的句法知識分析,它們處于謂語后面,既不能作賓語(介賓短語不能作賓語),也不能作補語,而現(xiàn)代漢語中介賓短語一般作狀語。實際上,三個介賓短語都修飾句中謂語作狀語,分別表示比較、對象、方式,屬狀語后置。翻譯時,學生只要把介賓短語提前,放置于謂語動詞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類句式是文言文中賓語前置的四種形式。不管哪一種形式的賓語前置,都可以用現(xiàn)代漢語的句法知識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為名詞,是句子的陳述對象?!鞍病笔且蓡柎~,相當于“哪里”,“在”為介詞,表示處所。該句本來要表達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讓學生認識這一語言現(xiàn)象時,我們可以舉出一個相類的現(xiàn)代漢語常式句,如“你在哪里?”與“沛公安在”進行比較:“在哪里”與“安在”的意思一樣,但前者是“介詞+賓語(疑問代詞)”,后者是“賓語(疑問代詞)+介詞”,顯然后者把“賓語”前置了。同樣“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構成該句的每個詞的意思和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一樣,學生容易理解。但學生對“古代的人不我欺騙”這種說話的方式卻大為疑惑,古人為什么要這樣說話呢?教者可舉一相類句式進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騙我”,“他”是主語,“欺騙”是謂語,“我”是賓語。兩相比較,學生會很容易發(fā)現(xiàn)“不我欺騙”是把賓語“我”放在了謂語動詞前面,是賓語前置。這是古人語言表達的習慣之一,是為了強調賓語??梢姡矛F(xiàn)代漢語語法知識認識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從而正確理解句意,快速翻譯句子,是一種既簡便又實用的方法。

二、把現(xiàn)代漢語的詞法與句法知識相結合,快速解讀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蘇軾《石鐘山記》一文第一段為例。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理解這段文字時,教者可讓學生有意識地與現(xiàn)代漢語進行比較,并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知識加以分析。這段文字絕大部分實詞含義和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一致,只有“鼓”、“是”、“鳴”、“名”用法比較特殊。我們可以用詞法知識進行分析?!肮摹爆F(xiàn)代是名詞,而在“微風鼓浪”一句中,“鼓”處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由名詞活用為動詞,陳述“微風”,支配賓語“浪”,意為“鼓動”。“是”現(xiàn)代是判斷詞,而在“是說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說”是偏正短語,是“之”指代的對象,作“疑”的賓語,“是說”應是名詞性偏正短語,“是”是代詞,限制“說”,意思是“這個”?!傍Q”是動詞,“雖大風浪不能鳴也”一句中,“鳴”后省略代詞“之”。補充完整后的句子應是“雖大風浪不能鳴之(鐘磬)也”。按照現(xiàn)代漢語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該句主干為:浪鳴之??梢钥闯鲋髡Z“浪”和賓語“之”之間產生了“主語使賓語怎樣”的意味,據(jù)此可以判斷“鳴”為動詞的使動用法,可理解為“使……鳴”?!懊?,現(xiàn)代是名詞,在“而此獨以鐘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處在謂語位置,作謂語。但依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詞類知識名詞一般不作謂語,由此可推斷“名”是名詞活用為動詞,作謂語,意為“命名”。

同樣,用句法知識比較分析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文言句式與現(xiàn)代漢語一致。而“得雙石于潭上”、“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兩句的表達習慣就與現(xiàn)代漢語不一樣。為了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古漢語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現(xiàn)代漢語的句法知識加以分析?!暗秒p石于潭上”這個句子的主語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謂語是“得”,賓語是“雙石”,這三個詞按現(xiàn)代漢語常式句表達習慣組成一句話就是:“李渤得雙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個介賓短語,現(xiàn)代漢語中介賓短語一般作狀語修飾謂語。據(jù)此,“于潭上”應作“李渤得雙石”這個句子的狀語,這樣,該句的完整表達應是“李渤于潭上得雙石”,把這個句子與“得雙石于潭上”比較,學生自然可以發(fā)現(xiàn)原文句子介賓短語后置了,從而掌握狀語后置句式。“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為“到處都是這樣”,這是個缺少主語的句子,表達完整應該是:“(什么)到處都是這樣”。“什么”是該句陳述說明的對象,這個對象就是“石”,“石”后“鏗然有聲”似乎與“石”構成主謂關系,但這樣一來,原句就成為兩個句子,這兩個句子形成并列關系,表達兩層意思,即:“石(頭)鏗然有聲”、“石(頭)所在皆是”,這顯然不符合作者本來要表達的意思。那么“鏗然有聲”是不是作狀語呢?用句法知識分析可以看出,“鏗然有聲”是動詞性狀謂短語,一般作謂語。據(jù)此,“鏗然有聲”只有作“石”的定語,意為“鏗鏘作響的石頭”,是一個名詞性偏正短語,正好與后面的“所在皆是”構成主謂關系。這樣,學生就可以認識古漢語的定語后置句式。

篇2

【論文摘要】文言文,是古人用書面用語寫成的文章。本文主要從現(xiàn)代漢語的句法和詞法兩個方面探討了如何輕松、快速和準確地解讀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書面用語寫成的文章。運用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知識,不僅可以清晰地透視文言文語法現(xiàn)象,快速準確地解讀文言文,而且對初次大量接觸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學生來說,運用這些方法可以更加輕松有效地學懂文言文,從而很好地傳承祖國的文化遺產。

一、運用現(xiàn)代漢語句法知識,進行古今句式比較,正確理解句意

現(xiàn)代漢語中常式句一般表達形式為:

(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補語)

我們可以把現(xiàn)代漢語的常式句作為“標準句式”拿來與文言文的句式進行比較,可以很容易地發(fā)現(xiàn)古今句式的不同之處。從而識別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確理解和翻譯文言語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裝句”為例來談談這一方法在教學中的運用。

文言文的倒裝句,也叫“變式句”,就是句子的表達形式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堯之為君也!”此句中“堯之為君也”是個主謂短語,意思為“堯作為君主”?!皥蜃鳛榫鳌痹鯓幽兀繘]有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需要進一步陳述,說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詞,意為“偉大”,是要陳述,說明,形容某個對象的。這樣“堯之為君”與“大”構成主謂關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謂語后主語,不符合我們現(xiàn)代漢語通常的表達習慣,明顯屬于主謂倒裝。說話人為了強調謂語,把謂語前置了。學生有了這樣的認識,在理解翻譯時只需把主謂關系理順即可。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讓學生劃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發(fā)現(xiàn):蚓(主語)+無(謂語)+爪牙(賓語)。主謂賓完整,“利”似乎多出來了。但依據(jù)詞類知識,“利”是形容詞,意思為“鋒利”,在句中應作定語或謂語,“什么鋒利呢?”,在句中該詞語修飾的對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鋒利的蚓(蚯蚓)”是講不通的,只能修飾“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語,應該在“爪牙”的前面。該句是把定語后置了,這是個定語后置句。翻譯時,學生只需把定語提放到中心語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李氏子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形似酒撙,飾以山龜鳥獸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藍”、“于余”、“以山龜鳥獸之形”都是“于(以)+名詞”構成的介賓短語(介詞結構),均置于謂語動詞的后面。用現(xiàn)代漢語的句法知識分析,它們處于謂語后面,既不能作賓語(介賓短語不能作賓語),也不能作補語,而現(xiàn)代漢語中介賓短語一般作狀語。實際上,三個介賓短語都修飾句中謂語作狀語,分別表示比較、對象、方式,屬狀語后置。翻譯時,學生只要把介賓短語提前,放置于謂語動詞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類句式是文言文中賓語前置的四種形式。不管哪一種形式的賓語前置,都可以用現(xiàn)代漢語的句法知識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為名詞,是句子的陳述對象?!鞍病笔且蓡柎~,相當于“哪里”,“在”為介詞,表示處所。該句本來要表達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讓學生認識這一語言現(xiàn)象時,我們可以舉出一個相類的現(xiàn)代漢語常式句,如“你在哪里?”與“沛公安在”進行比較:“在哪里”與“安在”的意思一樣,但前者是“介詞+賓語(疑問代詞)”,后者是“賓語(疑問代詞)+介詞”,顯然后者把“賓語”前置了。同樣“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構成該句的每個詞的意思和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一樣,學生容易理解。但學生對“古代的人不我欺騙”這種說話的方式卻大為疑惑,古人為什么要這樣說話呢?教者可舉一相類句式進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騙我”,“他”是主語,“欺騙”是謂語,“我”是賓語。兩相比較,學生會很容易發(fā)現(xiàn)“不我欺騙”是把賓語“我”放在了謂語動詞前面,是賓語前置。這是古人語言表達的習慣之一,是為了強調賓語。可見,利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知識認識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從而正確理解句意,快速翻譯句子,是一種既簡便又實用的方法。

二、把現(xiàn)代漢語的詞法與句法知識相結合,快速解讀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蘇軾《石鐘山記》一文第一段為例。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篇3

摘 要:對外漢語教學中語法辨析性研究逐漸成為現(xiàn)代漢語語法本體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應用性研究相結合的最有活力的領域,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語法本體研究,又有別于純粹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是一種典型的跨學科研究途徑。本文結合相關研究成果,以“伴隨性動作表達方式”辨析為例,對語法辨析類研究的范圍、意義、寫作模式、思路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相信能夠為該方向的碩士論文選題與寫作提供重要的參考。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 伴隨性動作表達方式 語法 辨析 碩士論文

一、對外漢語語法辨析的價值和意義

本文選擇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語法辨析性論文寫作來作為核心問題進行討論,探討這一類論文寫作的核心指導思想、寫作方式、論文思路、價值和意義等等一系列問題,以期對對外漢語教學、國際漢語教育碩士方向的教師有所啟發(fā),對學生有所指導。

在有關對外漢語教學的各項研究中,語法辨析研究最具有典型意義,它涉及到二語習得的過程考察、偏誤形成的原理分析以及漢語本體的規(guī)則細化。我們用下面這個例子來加以說明。

(1)*我們看著電影吃爆米花。

這是留學生習得漢語過程中所產生的偏誤。碰到這種問題,最簡單的直截了當?shù)姆椒ň褪羌m正偏誤,判斷其為表達結構使用不當,應當改為:

(2)我們一邊吃爆米花一邊看電影。

問題是,這個偏誤有沒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值不值得研究?是一個偶然的失誤還是有其必然的原因呢?我們發(fā)現(xiàn)造成偏誤的主要成因有二:第一,目的語規(guī)則不明。漢語“VP1著VP2”可以表示兩個動作相伴隨發(fā)生,例如“聽著音樂做作業(yè)”“哭著說”“躺著看書”。而漢語中還有其他方式來表示動作相伴隨發(fā)生,“一邊聽音樂一邊做作業(yè)”“一邊哭一邊說”“做作業(yè)的時候聽音樂”“看電影的時候吃爆米花”等等。這樣一來問題就出來了:“VP1著VP2V”和“一邊VP1一邊VP2V”以及“VP1時VP2V”“VP1的時候VP2V”這些表達格式究竟在什么條件下可以互相替代?在什么條件下不能相互替代,而是必須各司其職?教材、詞典中都沒有提到這個問題。也就是說母語相關規(guī)則不明確。第二,教學誤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很好的材料可以加以參考,因此可能進行隨意的解釋,形成典型的教學誤導性偏誤。在這個分析基礎上,我們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問卷調查,看看我們收集到的偏誤材料是否是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義。如果經過針對性調查測試,發(fā)現(xiàn)問題確實廣泛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確實是難點,這就增強了研究這個問題的必要性,說明我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研究題目。

目前很多現(xiàn)代漢語本體問題再次被提到研究視野中來,就是因為對外漢語教學中出現(xiàn)了上述類似的情況。由留學生習得漢語時產生的偏誤提出的這些問題,說明目的語的規(guī)則還很不清楚。

在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語法研究中,“V起來”和“開始V”之間的比較,“不能去”和“去不了”之間的辨析,“繼續(xù)V”和“V下去”之間的辨析,“一邊VP1一邊VP2”與“VP1的時候VP2”之間的辨析,這些辨析所涉及的內容往往不是簡單的兩個詞,而是語法結構完全不同的兩個表達式,這些表達式出現(xiàn)頻率極高,意義極其相似,很難習得和掌握,而相關的語法規(guī)則又不夠細致,很容易引發(fā)泛化使用現(xiàn)象。

同時,語法辨析還包括那些句法功能強大的同義詞辨析。如“朝”“往”“向”的辨析,“在”“于”的辨析,“還”“更”的辨析,“馬上”“立即”“立刻”的辨析,“就”“才”的辨析,“里”“內”“中”的辨析,“全”“都”的辨析,“可以”“會”“能”的辨析,“短時體”副詞“就,馬上,立即,迅速,即”的辨析等等。

這類選題意義在于:一是直接面向對外漢語教學。從對外漢語教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回歸到本體研究,研究所得到的結論將到教學實踐中去驗證。二是把該類格式看做一個特殊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內的成員均具有共性、相互重疊,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替換,又各自有自己不可取代的功能。三是嘗試對該系統(tǒng)從句法、語義、語用角度加以闡釋,運用多種方法來全面地展開對比分析,使得其最后結論能夠真正具備應用價值,為對外漢語教育事業(yè)做出貢獻。

二、語法辨析性碩士論文寫作程序

(一)提出問題與綜合分析

怎樣發(fā)現(xiàn)并提出研究問題呢?我們從下面這個例子談起。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生在學習現(xiàn)代漢語“伴隨發(fā)生”表達格式時,很容易出現(xiàn)一系列偏誤。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上遇到這么一個句子:

(3)他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

老師一般會解釋說這個句子的意思就是:

(4)他吃飯的時候看電視。

也就是在教學活動中老師有意無意地引導學生把“一邊VP1一邊VP2”臨時看作“VP1的時候VP2”。這個解釋在中國人來看是再自然不過的,但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作此解釋則隱含著一系列問題。

第一,“一邊VP1一邊VP2”等于“VP1的時候VP2”嗎?這個目的語知識點相當不可靠,因為沒有人對此進行過論證,隱含誘導偏誤產生的潛在危險。

第二,“一邊VP1一邊VP2”與“VP1的時候VP2”等義嗎?對于這個問題需要進行深入探討,就得像馬真(2004)對“還”和“更”進行辨析、劉月華(1980)對“V不得”和“不能V”進行辨析一樣,只有通過辨析,才能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的差異。

第三,“一邊VP1一邊VP2”與“VP1的時候VP2”可以自由替換嗎?現(xiàn)有的詞典、教材都沒有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闡釋,也沒有現(xiàn)成的成果、結論供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和編寫教材的時候來加以參考使用,那么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碰到這一類問題就只能是憑借自己的語感和經驗來應對。

第四,“一邊VP1一邊VP2”與“VP1的時候VP2”的辨析到底屬于一個什么問題呢?應歸屬到什么范疇?本體研究到現(xiàn)在為止沒有給出可供對外漢語教學參考的滿意答案。

就我們目前收集的部分相關偏誤語料來看,作為目的語的現(xiàn)代漢語“伴隨發(fā)生”表達格式的規(guī)則闡釋得不夠清晰,各項格式的特征分析還不夠深入細致,相關詞典和教材在解釋現(xiàn)代漢語“伴隨發(fā)生”表達格式時都不是很透徹,經不起推敲。因此,要解決與現(xiàn)代漢語“伴隨發(fā)生”表達格式相關的各類偏誤,最重要的工作還是要完善目的語知識,要系統(tǒng)、深入、細致、準確、完整地挖掘整理出一系列相關規(guī)律,用以杜絕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引發(fā)的偏誤,杜絕目的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僅憑語感的任意解釋、教材編寫理論依據(jù)不足等現(xiàn)象?,F(xiàn)代漢語“伴隨發(fā)生”表達格式系統(tǒng)中的各個成員之間關系密切,它們有很多共同之處,在特定條件下互相替換之后仍然能夠表達相似意義,在特定條件下可以成為相互印證和相互解釋的手段;但是在許多條件下,各個格式之間又不能互相替換,更不能作為相互印證與解釋的手段。

從句法層面上來看,格式不同,句法當然有差異,不同格式的替換實質上就是不同句法形態(tài)的轉換,其規(guī)律有待挖掘,就像“把”字句和一般陳述句的轉換規(guī)律一樣,也是有很多限制性條件的。從語義層面來看,不同格式在一定限制性條件下可以表達相近意義,而在一定限制性條件下不能表達相近意義,發(fā)現(xiàn)這些限制條件是我們本課題研究的重中之重。從語用上來看,即使是在一定限制性條件下可以比較自由地選擇格式A或者格式B或者格式C,但是放到特定語境中去看,又會有一些超出句法語義層面的新的制約條件,這有待于深入研究與發(fā)掘。

在確立好問題之后,第二步就是做綜述。筆者認為,前期文獻綜述是考核碩士研究生學術能力的一項最為重要的標準。一般在撰寫碩士論文中,很多學生都是簡單地將一些研究成果進行羅列,沒有達到寫綜述的要求。真正要寫好綜述,就要把前期的相關成果進行一個系統(tǒng)的評論,哪些規(guī)律經過驗證是可行的,哪些規(guī)律可以用來指導教學實踐,哪些規(guī)律論證不充分、覆蓋率不強、例外太多,說明不了問題,都應詳細說明。

綜述的寫法不是簡單羅列,而是對相關觀點進行梳理,看看關于某一個問題都有哪些觀點,最早提出該觀點的是什么時候,由哪位學者提出,再看看后來的學者對該觀點進行了怎么的修正和補充。

辨析型論文的綜述寫法要更加復雜一些,那就是往往進入辨析研究范圍的幾個單位(詞、短語、結構)先要分別加以闡述,再將辨析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然后對這些結論進行考察分析,看看先行研究成果是否準確可靠,是否具有指導意義,是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對外漢語教學的語法辨析研究雖然是從兩三個近義語言單位入手,但是在撰寫綜述的時候,就不能局限在兩三個語言單位的對比上。例如所舉“一邊V1一邊V2”與“又V1又V2”的辨析研究問題,實際上通過深入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可以進一步挖掘到一個系列的問題,這個系列我們可以暫時命名為“現(xiàn)代漢語‘伴隨發(fā)生’表達格式”,“伴隨”又常被解釋為“同時”。所謂“伴隨發(fā)生”,就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作行為在同一時段相伴發(fā)生的情況,最為典型的格式就是“一邊VP1一邊VP2”,它還包括:“一邊VP1一邊VP2”“連VP1帶VP2”“VP1的時候VP2”“即VP1又VP2”“VP1、VP2”“VP1著VP2”“一VP1就VP2”“VP1和VP2”等等。這些格式所表達的語義都是“伴隨發(fā)生”的行為,它們之間關系密切,功能相似,類似于近義詞,因此我們可以稱之為近義結構。因此這些內容也應該在綜述中加以說明,才能夠真正凸顯文章的理論價值。

(二)近義語法單位辨析的多角度思考

近義語法單位辨析的最好方法當然是轉換分析法,例舉轉換矩陣圖,如:

1.“一邊VP1一邊VP2”“VP1的時候VP2”

(5)他們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聊著圈內的趣聞。 他們喝咖啡的時候聊著圈內的趣聞。

(6)他現(xiàn)在一邊打工一邊讀自考。≠ *他現(xiàn)在打工的時候讀自考。

(7)這堆人一邊說說笑笑一邊拐進了一條小胡同。≠ *這堆人說說笑笑的時候拐進了一條小胡同。

2.“VP1的時候VP2” “一邊VP1一邊VP2”

(8)他喜歡吃飯的時候看電視。 他喜歡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

(9)小張看書的時候,認真地把重點打記下來。 小張一邊看書,一邊認真地把重點記下來。

(10)開車的時候聊天會影響注意力。 一邊開車一邊聊天會影響注意力。

(11)投籃的時候眼睛給防守隊員打了一下?!?*一邊投籃眼睛一邊給防守隊員打了一下。

(12)急停的時候崴了腳踝?!?*一邊急停一邊崴了腳踝。

(13)我吃飯的時候,爸爸正在看報紙?!?*我一邊吃飯,爸爸一邊看報紙。

(14)他笑的時候露出一個淺淺的酒窩?!?*他一邊笑一邊露出一個淺淺的酒窩。

只要矩陣圖一列,好多問題就一目了然了?!叭ゲ涣恕迸c“不能去”的對比也是如此。

(15)我生病了去不了?!傥疑×瞬荒苋?。

(16)他喝不了二兩酒?!偎荒芎榷删啤?/p>

(17)放心,放冰箱里壞不了。≠ *放心,放冰箱里不能壞。

“開始V”和“V起來”也都可以通過轉換分析的矩陣圖來展示它們的異同,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分析就很容易發(fā)現(xiàn)其背后的規(guī)則。

(18)我們開始喝吧。 我們喝起來吧。

(19)明天上午8點開始上課?!?*明天上午8點上起課來。

(20)我們是昨天下午開始比賽的。≠ *我們是昨天下午比起賽來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辨析語法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轉換分析法。從動作行為延續(xù)的時間條件來設計轉換矩陣,從句型條件來設計轉換矩陣,從意義搭配角度來設計轉換矩陣,甚至從語用環(huán)境角度來設計轉換矩陣,就是說可以從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來設計轉換矩陣。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考察不同表達方式為什么有的能互相轉換,為什么有的不能互相轉換,尋找其中的限定性條件,進行歸納和整理。例如,在“伴隨性表達格式”中,我們就可以從動作行為的時間長度、連續(xù)性特征、主次關系等方面找到一系列限制性條件。

現(xiàn)代漢語“伴隨發(fā)生”表達格式相互之間關系密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而在一定條件下則轉換不能成立。例如“一邊VP1一邊VP2”和“VP1的時候VP2”之間就有下列情形:

(21)吃飯的時候聊天。

一邊吃飯一邊聊天。

(22)打球的時候崴了腳。

*一邊打球一邊崴了腳。

格式“一邊VP1一邊VP2”和“VP1著VP2”也是如此:

(23)一邊聽音樂一邊做作業(yè)。

聽著音樂做作業(yè)。

(24)一邊填土一邊聊天。

*填著土聊天。

可以看出這些格式在表達意義上有時差不多,有時則差很遠。實際上,現(xiàn)代漢語“伴隨發(fā)生”表達格式系統(tǒng)中的各個成員相互之間都可以構成類似關系,各個成員就像一個排列組合一樣可以配對成為研究對象,共同隸屬于一個系統(tǒng)之中,既有很多相同點,也有不少相異之處。各種“伴隨發(fā)生”表達格式的特征和規(guī)律的發(fā)掘,可以幫助預測二語習得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偏誤,據(jù)此再進一步研究對策,指導教學以及教材的編寫。

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語法辨析研究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一般有:有針對性地建立小型的相關偏誤語料庫,進行一些問卷調查,注意收集測試、作業(yè)等。對既有文獻進行梳理,把能夠最后具備應用價值的規(guī)律一一列舉,運用造句方式來檢驗這些規(guī)則實用程度。將各種格式互相進行對比辨析,挖掘細致的差異,凸顯不同格式的特征,找出有應用價值的制約條件,嘗試探討不同格式背后隱藏的認知原理,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更豐富的解釋。因此,對比分析法、轉換分析法、分布分析、統(tǒng)計調查等等方法都需要熟練使用,最后提煉出最有實用價值的觀點。

三、總結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作為碩士生來撰寫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語法辨析方面的論文,基本上可以遵循下列步驟來進行:

a.從偏誤中去發(fā)現(xiàn)哪些現(xiàn)代漢語近義語法單位最容易混淆,最難學。

b.驗證相關偏誤是否具有普遍性、典型性。

c.一旦確定偏誤成因是現(xiàn)代漢語近義語法單位的使用規(guī)則不夠清楚仔細而導致的,就可以進一步調動邏輯思維,來預測哪些現(xiàn)代漢語相關的語法規(guī)則可能會誘發(fā)偏誤的產生。

d.通過收集整理相關研究成果,看看是否找得到足以區(qū)辨近義語言單位的條件,如果條件不充分,就確立自己選題的意義和價值。

e.在語法辨析過程中,要以轉換分析方法為核心,從句法、語義、語用3個層面來設置轉換矩陣,充分挖掘和厘清各項轉換細則。要充分運用一切有效方法和理論來進行辨析和分析,包括對比分析法、轉換分析法、分布分析、統(tǒng)計調查等方法,包括傳統(tǒng)描段、構式語法、認知語言學、二語習得等理論。

f.對區(qū)辨性條件加以提煉,凸顯各自特征,用以指導對外漢語教學實踐。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目的語中近義語言單位都存在容易混淆的特征,語音、文字、詞匯、短語、句子各個領域都有,都可以去研究探討,撰寫碩士論文。本文主要討論的是語法方面的論文寫作,于其他領域的研究也有借鑒作用。

(湖南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08YBB169。)

參考文獻:

[1]陸儉明.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本體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劉月華.可能補語的研究[J].中國語文,1980,(4).

[3]馬真.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篇4

關鍵詞: 位置動詞 狹義處置式 自動詞 他動詞 形式類推

位置動詞①是指動作都與某個位置相聯(lián)系,施事在某處進行某個動作,使動作的某個參與者留存在該處。下面以唐宋時期的文獻為例,談談這類動詞處置式的兩種特殊用例。

1.“跪”和“臥”的特殊用例

身體姿態(tài)類的“跪”和“臥”的用例比較特殊,一般處置式的結構是N +把/將+N +V結構。一般處置式的N 是受事,但“跪”句N 是對象,“臥”句N 是處所。且一般用于處置式的是他動詞,但二者都為自動詞。這在現(xiàn)代漢語中都是不合法的。

(1)跪:望兒孫,囑神鬼,把閻王幀子千回跪。(唐:敦煌變文:角座文匯抄)

(2)臥:每將乾暖交兒臥,濕處尋常母自眠。(唐:敦煌變文:父母恩重經講經文(一))

與“跪”相關的論元(即N )可以有施事、處所和對象,一般處所論元和對象論元不能同時出現(xiàn)。當動作強調“跪”的對象,那么N 位置就會出現(xiàn)對象。對象的語義指向,使得廣義“處置到”和帶補語的狹義處置式就都不能適合這種語義,這種用例只能出現(xiàn)在不帶補語狹義處置式中②。由于現(xiàn)代漢語中不帶補語的狹義處置式使用受限,因此現(xiàn)代漢語處置式中不見這種對象作N 的用例?!肮颉眱H可以用于施事的一部分作N 的處置式,但用例也僅見于廣義“處置到”或致使義處置式中。如“把腿跪在石板上”,“把腿跪壞了”。但是使用頻率很低,不具備能產性。

與“臥”相關的論元可以有施事、處所。動作強調“臥”的處所,那么處所就會出現(xiàn)在N 位置。和“跪”一樣,“臥”也僅可用于帶施事的一部分作N 的處置式,用例也僅見于廣義“處置到”或致使處置式中。如“把身子躺(臥)壞了”,“把身子(躺)臥在床上”。但是使用頻率也很低,不具備能產性。

“跪”和“臥”為什么會出現(xiàn)“非受事”作N 的處置式?為什么曾經存在的用例卻在現(xiàn)代漢語中消失了?之所以會在處置式的歷史中存在,是因為與當時的語法特點有關。當時處所賓語、對象賓語和受事賓語,形式相同、位置相同,都直接位于動詞后,都不用介詞引入。

“臥”在晚唐五代時期,處所及可以直接位于動詞后面,也可以帶上介詞“在”或“於(于)”在位于動詞后面。因為這種兩可的情況,所以直接位于動詞后的處所,也可以參照受事賓語提前的結構特征,出現(xiàn)處所賓語提前的用例。

2.“置放”類和“插戴”類動詞的特殊用例

現(xiàn)代漢語位置動詞中大部分動詞所帶的論元有受事和處所。這些動詞既可以帶受事賓語,又可以帶處所賓語。上表用于不帶補語的狹義處置式時,并不是兩情況自由使用?!耙锌俊鳖愔荒苡商幩洚擭 ,“置放”類和“插戴”類一般由受事充當N 。原因在于“倚靠”類動詞是自動詞,而“置放”類和“插戴”類是他動詞。

現(xiàn)代漢語“置放”類和“插戴”類也可帶處所作N ,如“把墻掛上畫”。這一類與“把畫掛到墻上”并駕齊驅。我們在歷史上長期見到的是受事作N ,那么帶處所的一類到底怎么產生的?在唐宋時期能否找到一些變化的痕跡?唐宋時期雖然沒有“把墻掛上畫”這樣的用例,但是在不帶補語的狹義處置式中出現(xiàn)一定數(shù)量的動詞帶上N 表處所的用例,前文提到的“臥”,還有“騎”、“攀”和“倚靠”類等自動詞都是這種情況。

位置動詞中“置放”類和“插戴”類動詞在唐宋時期狹義處置式的用例都是“把”帶上受事賓語,動詞對受事進行處置。但現(xiàn)漢中處所也可用于“把”和動詞之間,條件是動詞后面一般有受事,即“把+N (處所)+V+受事”。“把+N (處所)+V”是不合法的。比較下面動詞“戴”在處置式中的使用:

(1)某云,是自家屋里事,關了門,將巾冠與子弟戴,有甚難?。ㄋ危褐熳诱Z類:卷第八十九)

(2)把圍巾戴在脖子上。

(3)*把脖子戴。③

(4)把脖子戴上圍巾。

上面是“插戴”義動詞的例子。例(1)是受事用于“把”和動詞之間的不帶補語狹義處置式。例(2)是受事用于“把”和動詞之間的帶處所補語處置式。例(3)是不合語法的例子,是處所用于“把”和動詞之間的不帶補語狹義處置式。例(4)也是處所用于“把”和動詞之間,但后面必須帶上受事。

例(4)這一類的產生,離不開位置動詞中自動詞的部分(即前文提到的“跪”、“臥”等)。在這里形式類推起了很大作用。例(2)這一類他動詞用于廣義處置式很早就產生了。位置動詞中自動詞和他動詞兩部分,動詞語義都和位置相關,動詞語義類型的相似,決定了它們的語法特點也會相互影響?!肮蚺P”類自動詞帶上了施事的一部分作N ,形式和語義上和他動詞帶受事賓語相似。

自動詞――靠:把身子靠在柱子上。

他動詞――戴:把帽子戴在頭上。

我們看到自動詞自然而然具有了他動詞典型的用法。相應地,他動詞也會吸納自動詞的用法。所以他動詞帶處所作N 也就順理成章。

注釋:

①這里的位置動詞多數(shù)是常說的狀態(tài)動詞,但用在處置式中強調“使……處于某一位置”,動作義增強。

②廣義“處置到”即“把/將+N +V+到……”,帶補語的狹義處置式即“把/將+N +V補語”,不帶補語的狹義處置式即“把/將+N +V”。

③本文帶*的句子是指通常不合乎語法的句子。

參考文獻:

[1]蔣紹愚,曹廣順.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商務印書館,2005.

[2]李金蘭.現(xiàn)代漢語身體動詞的認知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篇5

[論文內容摘要]持續(xù)體標記的形成,是一個動詞進行系列語法化的過程。本文從共時、歷時兩個角度,重點考察了漢語南北方言表持續(xù)體標記的本字和南北差異的成因,認為造成持續(xù)體標記南北不同的原因是:動詞“到”虛化作動詞趨向補語的時間(兩漢)早于動詞“著”虛化作動詞趨向補語的時間(魏晉南北朝),因此體標記“到”早于“著”產生,而南方方言代表了較早的漢語方言層次。

一、引言

體標記又叫做“動詞詞尾”“態(tài)標記”“狀態(tài)補語”“動態(tài)助詞”,是動詞補語的一種,附在動詞后面,用于表達動作的狀態(tài)、情貌。羅自群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持續(xù)標記的類型》中的方言地圖顯示,在北方方言里,表示動作的持續(xù)或進行主要用體標記“著”表示,而長江以南(本文統(tǒng)稱江南,下同)方言動詞的持續(xù)貌和進行貌主要用“到”和“起”表示,其中“起”主要集中在西南官話和湘語區(qū),不如“到”分布廣泛。

二、江南方言持續(xù)體標記“到”類的分布

《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各分卷的材料和已發(fā)表的論文表明,用“到”類字作持續(xù)體標記的方言區(qū)域主要在長江以南,普遍分布在吳語、湘語、贛語、西南官話、江淮官話等區(qū)的多數(shù)方言點,閩語、粵語、客語區(qū)也有分布。長江以北的部分四川、重慶方言也有表持續(xù)的“到”,一般認為是明清時期的湖廣移民傳去的,是受長江以南的方言影響造成的。主要用字有“到[tau0]”“倒[tau0]”“噠[ta0]”“得[te0]”“底[ti0]”“的[ti0]”“老[lau0]”“牢[lau0]”等。這些持續(xù)體標大多數(shù)可以同時用作完成體標記,本文只論述它們表持續(xù)的用法。例如:

(1)江西南昌話:坐到[tau0]吃比站到吃好些。

(2)湖北武漢話:他先找了老張,跟倒[tau0]又找了小李/他站倒說

(3)四川成都話:莫得活路做,只好在屋頭耍倒[tau上聲]/他說倒說倒就哭起來了

(4)貴州貴陽話:好好聽倒[tau上聲]/圍倒他要糖吃/講倒講倒的笑起來了/順倒

(5)安徽宿松話:椅到[tau上聲],不要動。

(6)湖南華容話:手抓倒[tau上聲]繩子!/你順倒這條路走

(7)瀏陽話:錢留倒[tau0]搞么哩?留倒討婆娘/桌上放倒一本書

(8)臨武土話:含到[tau上聲]眼淚/坐到咬好,還是椅到咬好

(9)沅陵鄉(xiāng)話:他牽倒[tao0]那條牛/望倒吾笑/坐倒[tau0]食比豎到食好

(10)廣西柳州話:張老師上到[tau上聲]課,你等一下/想到想到自己都好笑/按到他講的去辦

李藍認為西南官話貴州話表持續(xù)的“倒”的本字是“到”。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各卷的描述,在“到”讀成“倒”的地區(qū),方言輕聲都不明顯,口語中詞后綴常是重音或中音,調查者將“倒”多記作53或54調值,實際上,上述地區(qū)后綴“倒”發(fā)音短暫模糊,相當于普通話的輕聲。在普通話里,動詞后的結果補語“到”就是讀輕聲的(如“我今天收到了一封信”)。另外,在古代漢語中,“倒”是“到”的通假字,“到”記作并讀成“倒”不足為奇。

除“到”外,江南表持續(xù)的體標記還有“噠[ta]、得/的[te]、底[ti]、老[lau]、牢[lau]”等。如:

(11)湖南長沙話:你跟我徛噠[ta0]/坐噠看書/治噠治噠就治好噠/照噠咯條路筆直走

(12)辰溪話:我向噠[ta上聲]他在/車子上裝噠好多蘿卜/講噠講噠在就困著了

(13)山西武鄉(xiāng)話:他點的[te0]燈作飯咧/門口立的一大群人

(14)湖南江永土話:義老大再復記倒[lau陰上]了“好吧”/跪倒

(15)江蘇蘇州話:對牢[l?覸陽平](對著)

(16)浙江杭州話:對牢[l?蘅陽平]/我扶牢你走/你坐牢不要動(以上例句來自羅自群《現(xiàn)代漢語方言持續(xù)標記的類型》)

上述例句出現(xiàn)的持續(xù)體標記,處于“動詞+X+處所名詞”或“動詞+X”結構,表示動作本身持續(xù)或由動作所產生結果的持續(xù),本身沒有詞匯意義。

江藍生認為“動詞+X+處所名詞”結構中的X位置上的“得”“的”“底”是介詞“著”語法化過程中產生的由舌上音讀作舌頭音的逆向音變,但多數(shù)學者認為該結構中的“得”“的”“底”源自介詞“到”的輕讀音變。石毓智認為:一個實詞的語法化過程常會導致其語音形式的弱化。就漢語來說,語音弱化表現(xiàn)在聲調的失落、韻母的簡化或者央元音化、聲母向舌尖音靠攏等。“到”的弱化方式如下:“到[tau]”失落韻尾“噠[ta]”央元音化“得[te]”元音高化“底/的[ti]”,或者按另一種方式弱化:“到[tau]”聲母邊音化“牢[lau]”失落韻尾成“牢[l?覸]”元音后高化成“牢[l?蘅]”。本人認為后種解釋與歷史音變方向相符,應該可信。而且,在第一部分的方言例句中,“到”除了表示動作的動程和方向外,由于前面的動詞表示的動作本身或動作產生的結果都是可以持續(xù)的,它還可以表示動作后的狀態(tài)或結果,具備“在”的語法意義。因此“動詞+X+處所名詞”結構中X位置上的“到”具備這兩種語法意義,表持續(xù)的體標記“噠[ta]”“得[te]”“底[ti]”“老[lau]”“牢[lau]”等與“到”的語法意義一致,實際都是“到”語法化過程中在不同方言點的語音弱化現(xiàn)象。

三、持續(xù)體標記北方方言中的持續(xù)體標記“著”“子、之、仔”的分布

梅祖麟認為北方方言中持續(xù)體標記“之、子、仔”是方言記音字,本字是“著”,因此,“著”“子、之、仔”實際上是同一字的語音變體。

羅自群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持續(xù)標記的類型》中的研究顯示,持續(xù)體標記“著”“子”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的漢語方言里,如北京、河北、黑龍江、內蒙古、山西、山東、河南、陜西、寧夏、青海、安徽、江蘇等地,用法與普通話中體標記“著”的用法相同,都用在動詞和形容詞之后表示動作或狀態(tài)的持續(xù)。例如:開著會/低著頭說/門開著/矮著一大截/圍著一群人四、有關現(xiàn)代漢語南北方言持續(xù)體標記不同的原因討論

持續(xù)體標記的形成,一般認為是動詞演變而來的,是一個實詞進行一系列語法化的過程。從理論上說,語法化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過程,任何一個虛化成分只要其語法化程度沒有達到極限,都有再語法化的可能。

根據(jù)何樂士等學者的研究,動詞“到”虛化作動詞趨向補語是從春秋-兩漢時期開始的,而動詞“著”虛化作動詞趨向補語則是在魏晉南北朝,并且當時它的語義和語法作用相當于趨向補語“到”。石毓智指出,每個動補結構從句法關系變成形態(tài)關系都需要一定長度的時間和特定句法環(huán)境,一個動補結構出現(xiàn)的時間決定了它形態(tài)化的早晚,出現(xiàn)早的動補結構形態(tài)化的時間也早。我們不妨推測,體標記“到”的產生應早于“著”。歷史語料也證明了這一點。

根據(jù)李訥、石毓智的研究,“真正的表示進行態(tài)的‘著’在宋代還沒有出現(xiàn),其用法還只限于‘存在’和‘兩個動作同時進行’……這時期表示狀態(tài)持續(xù)的用法也已經有了”。例如:(17)百理具在,平鋪放著(《二程集》)。

(18)人雖睡著,其識知自完……(《二程集》)

“著”真正表示動態(tài)行為的正在進行的用法元以后才逐漸出現(xiàn),例如:

(19)見他戰(zhàn)篤速驚急列慌慌走著(《陳季卿悟道竹聽舟[元刊]》)。

(20)馮媽媽他老人家,我央及他廚下使著手哩(《金瓶梅》三十八回)。

(21)王夫人正坐在涼榻上搖著芭蕉扇子(《紅樓夢》三十三回)。

北宋時期,持續(xù)體標記“到”已經出現(xiàn),并見于官方文獻中,并一直延續(xù)至現(xiàn)代南方漢語方言:

(22)臣等竊聞昨夜蕭禧在驛,與館伴執(zhí)到白札子商量王吉地、義化輔、黃嵬大山、石長城、瓦窯塢等處已定(《乙卯入國奏諸》)。

(23)帖黃?!嫉仍鐏碣澷Y政殿進呈白札子一道,并續(xù)簽帖到事節(jié),謹具繳連進呈(《乙卯入國奏諸》)。

持續(xù)體標記“到”的輕讀音變形式“地”“得”“的”“底”在宋以后更是大量出現(xiàn):

(24)只見他在那里住地,依舊掛招牌做生活(《碾玉觀音》下)。

(25)有個官人,夫妻兩口兒正在家坐地,一個人送封簡帖兒來,與他渾家(《簡帖和尚》)。

(26)趙宣子齊整穿了朝服要出朝去,看天色尚早,端坐的堂上,十分恭敬(《皇明詔令·武士訓戒錄》)。

(27)西門慶已在前廳坐的(《金瓶梅詞話》)。

(28)在屋里坐的聽唱(《金瓶梅詞話》)。

(29)那河邊住的塔塔兒一種人(《元朝秘史》卷1)。

就持續(xù)體標記“著”產生的地點來說,應在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原地區(qū)產生,原因是:以“著”為代表的持續(xù)體標記在現(xiàn)代方言里主要分布在北方官話、中原官話、膠遼官話、東北官話、蘭銀官話等北方區(qū)域。由于北方地區(qū)自唐宋以來一直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體標記“著”雖然在元以后才逐漸出現(xiàn),但代表官話語素,加上官話方言是一種整合力較強的語言,所以“著”在近代漢語助詞系統(tǒng)內部的調整和規(guī)范中勝出,成為元以后持續(xù)體標記的書面用字,廣泛見于近代白話小說。

曹廣順認為在唐五代動態(tài)助詞(即體標記)產生的初期,大多數(shù)助詞都有相似的發(fā)展過程,造成了某些助動詞在表示動作獲得結果、完成、持續(xù)等幾種功能上的重合,后來經過調整和規(guī)范,恢復了平衡。唐五代動態(tài)助詞產生初期,表示持續(xù)態(tài)也許主要是由現(xiàn)代方言中存在的體標記“到”“起”“住”“緊”“著”等共同擔任的,但多個成分擔當同一個功能,與語言簡明、精密的要求相背離,造成了系統(tǒng)內的不平衡,所以必須進行調整。調整的結果,由于南方所處地理環(huán)境的復雜性和封建勢力的割據(jù),南方方言往往呈現(xiàn)出兩種或三種不同的持續(xù)體標記并存的情況,比如說,在湘語區(qū),“噠”“倒”和“起”可能并存;在吳語,除了用動詞后面加介詞短語的形式表示持續(xù)意義以外,一些地方還有使用“仔”或“倒”的情況;在粵語區(qū),“緊”“住”和“倒”可能并存;在客家話中,“緊”和“穩(wěn)”可能并存、“緊”或“穩(wěn)”和“倒”可能并存;而由于北方地形的平坦、交通條件的便利和政治上的相對統(tǒng)一,北方方言的整合力較強,許多地方只用一種持續(xù)標記。

為什么持續(xù)體標記“著”在江南沒有得到大量推廣呢?

根據(jù)劉曉南和大多數(shù)方言學家的觀點,歷來南方方言的形成是受北方影響,南方方言代表了較早的漢語方言層次,北方方言代表了較新的漢語方言層次。由于持續(xù)體標記“到”比“著”產生得早,隨著歷史上幾次規(guī)模較大的北方移民南渡長江,先于持續(xù)體標記“著”傳播到了廣大南方地區(qū),顯示了漢語方言較早的歷史層次,而持續(xù)體標記“著”反映了漢語方言較后的歷史層次,是漢語后起的用法。我們可以從以“到”為代表的[t]聲母的持續(xù)體標記(如“到、得、的、底”)遍布全國現(xiàn)象找到這一推測的證明。而自元代以后,自北而南的大規(guī)模中原移民不再發(fā)生,代之以由東至西的移民,南北方言進入了自身內部發(fā)展演變時期,現(xiàn)代漢語中出現(xiàn)這種持續(xù)體標記分南北的現(xiàn)象就不足為奇了。

唐五代—宋朝時期是近代漢語助詞體系形成、新助詞全面產生、調整并穩(wěn)定下來的一個重要時期。由于產生時間、地理環(huán)境、行政區(qū)劃、移民先后和方言的影響力等因素的不同,南北方言持續(xù)體標記呈現(xiàn)不同分化:北方趨向統(tǒng)一,以持續(xù)體標記“著”為主;南方呈現(xiàn)多樣,以持續(xù)體標記“到”分布最多最廣。

參考文獻:

1.羅自群:“現(xiàn)代漢語方言持續(xù)標記的類型”,載《語言研究》2004年第1期。

2.李榮主編:《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武漢、成都、貴陽、南寧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李藍:“大方話中的‘倒’和‘起’”,載《畢節(jié)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

4.江藍生:《近代漢語探源》,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5.石毓智:《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6.梅祖麟:“漢語方言里虛詞‘著’字三種用法的來源”,載《中國語言學報》1988年第3期

7.何樂士:《史記語法特點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8.曹廣順:《近代漢語助詞》,語文出版社1995年版。

9.孫錫信:《漢語歷史語法要略》,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10.石毓智:《現(xiàn)代漢語語法系統(tǒng)的建立》,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1.劉曉南:“中古以來的南北方言試說”,載《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4期。

12.劉堅:《近代漢語讀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篇6

關鍵詞:現(xiàn)代漢語;動趨式;對外漢語教學

一、緒論

(一)關于現(xiàn)代漢語動趨式

1.淺談動趨式的產生

關于動趨式的產生,大致有三種說法:一是認為動趨式產生于先秦。二是認為南北朝可肯定動趨式已形成。三是唐五代時期動趨式才形成。根據(jù)實例可發(fā)現(xiàn),“動詞+趨向動詞”的格式是從先秦時期的通行句法“動詞+而+趨動”(連動式)發(fā)展而來的。如“子路趨而出”(《荀子·子道》)?!白迂曏叾M”(《莊子大宗師》)。同時也有學者認為動趨式的萌芽產生階段應該是在兩漢時期。如“王史人持其頭來?!保ā妒酚洝罚?。王力先生則認為動趨式產生于漢代,逐漸擴展于南北朝,普遍應用于唐代。

2.什么是動趨式

要對動趨式進行分析,首先就要清楚地掌握什么是動趨式。動趨式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動補結構,“動趨式”這一術語最早是呂叔湘先生在《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80年5月)中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要點》中提出的。即“動詞+‘趨向動詞’”的構成形式。其中“趨向動詞”是動趨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一方面具有動詞的基本特征:表示趨向運動,作謂語或謂語中心,能帶處所賓語、存現(xiàn)賓語,不受程度副詞修飾等,同時又有別于其它動詞。趨向動詞可以粘附在其它謂詞之后,構成動趨式,用來表動作位移的趨勢或動態(tài)這類獨特的語義。

(二)探討動趨式的目的及意義

正因為動趨式是一個紛繁龐大的系統(tǒng),難以全面把握,所以雖然動趨式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前賢對其研究也是紛繁蕪雜,至今在很多問題上仍無法達成共識。本文將對以下問題進行分析探討:1.動趨式結構分析(包括趨向動詞、趨向補語的分析);2.從趨向補語進行漢俄對比,以期提出教學策略。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趨向補語研究現(xiàn)狀

廣大的對外漢語教師結合對外漢語教學實踐和對趨向補語的本體研究,對趨向補語的教學提出了各種建議。盧福波(2003)的《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研究》,提出了趨向補語教學的先后問題;呂文華(1999)的《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研究》,主張基礎階段應取消趨向補語下位項目中的非常用語法項目,以便更利于教學;魯健驥(1984)《從教學法的角度看趨向補語》,統(tǒng)計了使用趨向補語的基本句型,提出了在趨向補語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90年代以來對趨向動詞的研究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逐步認清了趨向動詞的性質歸屬,并對其語義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并且句式及與動趨式有關的句子成分的描寫和分析愈加詳細,但對這些問題的解釋還不夠深入系統(tǒng)。因此,我們要在堅持已有的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引進運用新的理論方法,尤其要對趨向動詞內部不同語義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進行分析解釋,同時,我們也可以與外語中的表示趨向的詞進行對比研究,以促進對外漢語教學。

三、動趨式結構分析

(一)趨向動詞的語法意義

單音節(jié)趨向動詞:上、下、進、出、起、過、回、開、來、去,共10個。

(1)簡單補語由單音節(jié)趨向動詞構成,常常直接跟在動詞的后面,構成動趨式動補結構,這類用法是簡單趨向補語的主要使用形式。首先從“上、下、進、出、回、過、開、起”這八個簡單趨向動詞的語義和語法特點進行分析。

“上”表示的趨向意義是物體隨動作由低處向高處運動,例:

①他匆匆忙忙跑上樓。

②用了兩個小時,他才爬上山頂。

“下”表示的趨向意義是物體隨動作從高處向低處運動。例:

③老師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④電話鈴一響,他急忙跑下樓。

“進”表示的趨向意義是物體隨動作從某處的外部向內部運動。例:

⑤快遲到了,我們匆匆忙忙跑進教室。

⑥走進花園,頓時被滿園的香氣包圍住了。

“出”表示的趨向意義是物體隨動作從某處內部向外部運動。例:

⑦小偷跳出窗外,跑了。

⑧一下課,他就快步走出了教室。

“回”表示的趨向意義是物體隨動作從別處向原來的地方運動。例:

⑨他倆最終還是走回了胡同。

⑩別擔心,我已經把她送回家了。

“過”表示的趨向意義是物體隨動作經過某處或從一處到另一處的運動。例:

B11他從我身邊走過,卻沒認出我來。

B12快要下雨了,一只燕子從空中飛過。

(2)“來”和“去”同上述簡單趨向動詞語義相比,其最大區(qū)別就是“來”和“去”強調立足點,就是人或事物移動都有一個“立足點”作為參照,向著立足點用“來”,背著立足點用“去”。

①“來”表示的趨向意義是物體隨著動作朝說話人所在的地方運動。例:

老師對同學們說:“你們進來吧”。(說話人在里邊)

②“去”表示的趨向意義是物體隨動作背離說話人所在地,向另一目標運動。例:老師對同學們說:“你們進去吧”。(說話人在外邊)

總之,簡單趨向補語和動詞的搭配用法很簡單:除了“來”和“去”,其他簡單趨向動詞都是跟在動詞后。

四、漢俄表示趨向意義的語法手段對比

1.漢俄表示趨向意義的語法手段對比

俄語中有運動動詞,但俄語中的運動動詞與漢語趨向動詞的意義和用法都有很大的區(qū)別。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俄語中和動詞緊密結合并表示方向意義的語法手段是動詞的方向前綴。例:

①他走進來/去了。Он вошёл.

也就是說,漢語:動詞+趨向補語

俄語:方向前綴+動詞

所以,我們將漢語簡單趨向補語(“來、去”除外)和俄語的方向前綴進行以下對比。

漢:“上”表示物體隨動作從低處向高處運動。

俄:帶вз-(вс-,взо-)的運動動詞表示從下往上,向上運動的動作。例:

②他跑上臺階,敲了敲門。Он взбежал на крыльцо и постучал в дверь.

漢:“下”表示物體隨動作從高處向低處運動。

俄:帶с-(со-)的運動動詞表示沿著某物表面由上而下的運動。例:

③小明慢慢地爬下椅子。Сяо Мин медленно слезёт со стула.

漢:“進”表示物體隨動作從某處的外部向內部運動。

俄:帶в-(во-)的運動動詞表示由外向里的運動。例:

④他打開門,走進房間。Он открыл дверь и вошёл в комнату.

漢:“出”表示物體隨動作從某處的內部向外部運動。

俄:帶вы-的運動動詞表示由里向外的運動。例:

⑤十點多,他走出辦公室。Одиннадцатому часу,он вышел из кабинета.

漢:“起”表示物體隨動作由地處向高處運動。

俄:帶вз-(вс-,взо-)的運動動詞可表示向上運動的動作。例:

⑥太陽從東方升起來了。Солнце взошло на востоке.

漢:“過”表示物體隨動作經過某處或從一處到另一處的運動。

俄:帶 про-\пере-的運動動詞都可表示“過”的意義。但是它們有區(qū)別:帶про-的運動動詞可表示在某人某物的旁邊或上面經過的運動,或者表示穿過或經過某物向前的運動。例:

⑦飛機飛過了城市的上空。Самолёты пролетали над городом.

⑧我們穿過籬笆門走進花園。Мы прошли в сад через калитку.

帶 пере-的運動動詞可表示從物體的一側向另一側的運動,或從物體上面越過的運動。例:

⑨母親領著兒子穿過大街。Мать перевела сына через улицу.

⑩球飛過了圍墻。Мяч перелетал через забор.

漢:“開”表示物體隨動作離開某處。

俄:帶у-\от-的運動動詞都可與“開”對應。帶у-的運動動詞表示離開某處。例:

B11他昨天離開了莫斯科。Вчера он уехал из Москвы.

帶от-的運動動詞表示從某人某物旁邊離開,一般指較短的距離。例:

B12她已經很快地從我身邊跑開了。Она уже быстро отбежала от меня.

漢語中的趨向動詞在俄語中的表達形式比較復雜,這就會給學習者造成無規(guī)律可循、不可琢磨的感覺,從而影響到對這一類動詞的理解和掌握。

俄語中并沒有與漢語賓語相對應的語法成分,在俄語中,其補語相當于漢語中的賓語。俄語中如果賓語是處所賓語,則一定要有前置詞,并且處所賓語只能在前置詞后,帶有不同前綴的動詞與相應的前置詞搭配。也就是說,俄語前置詞與處所賓語構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在句中的位置又是靈活的,因為俄語的語序非常自由。例:

B13索菲亞昨天來我們這了。К нам приезжала Софья вчера.

2.趨向補語教學策略

在教學安排上,先教帶“上”“下”“進”“出”類動詞的趨向補語,可采用圖示法。同時讓學生掌握俄語中完全對應的表示趨向的運動動詞。引申義連同所搭配的動詞一起教,并與俄語中相應的完成體動詞對應著記憶。教學中糾錯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每一個語言項目時,就將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這些偏誤拿出來,讓學生自己改正并幫助他們分析偏誤的原因,加深印象,以避免類似的偏誤發(fā)生。

下面簡單介紹圖示法在趨向補語教學中的應用。例:用表示移動方向,用x表示說話人的位置,用表示移動的物體。那么“回來”:小王回學校來了。如圖:x?!盎厝ァ保盒⊥趸丶胰チ恕H鐖D:x。

趨向補語的習得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錯誤、改正錯誤的過程,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待錯誤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我們進行對比分析、習得順序等方面的研究,就是希望將錯誤率降到最低,對于學生學習漢語的難點和重點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在加強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多說、多讀、多練,才能熟能生巧,培養(yǎng)起語感,也才能靈活自如的運用,實現(xiàn)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四、小結

現(xiàn)代漢語動趨式是一個比較特殊復雜的句法結構,本論文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現(xiàn)代漢語動趨式結構進行了分析,并針對俄語為母語學生學習漢語動趨式的難點及問題,將漢語動趨式跟俄語的相關表達形式進行了對比分析。通過本篇論文的寫作,提高了自己對現(xiàn)代漢語動趨式的理論認識,這將對我們將來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有所幫助。趨向動詞研究雖然取得許多成果,但也還有許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思考和探索。這將促使我繼續(xù)努力,不斷地學習鉆研,取得更大的進步。由于學識有限,論文還存在很多缺點和不足,敬請指正。(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 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4

[3] 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 黃伯榮,廖旭東.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7

論文關鍵詞:比,差比句,否定式,綜述

 

“比”字差比句是指由“比”字短語充當狀語的比較句,其基本句式為“X比YW”,X、Y為兩個比較項,W為結論項。“比”字句是差比句的典型句式,自20世紀80年代起受到重視從而成為研究焦點。本文試圖對“比”字差比句否定式“X不比YW”的研究狀況作一概述。

關于“比”字差比句的否定形式,歷來有多種看法。

一種認為是“沒有”型比較句。呂文華(1994:194)明確認為“X不比YW”“并不是‘比’字句的否定形式”,其否定式是“沒有”型比較句。李英哲(1990:94)、劉月華(2001:846-849)也持相同觀點。

一種認為是“不比”句。趙金銘(2001)提出帶有“不”的否定句就是“比”字句的否定式,“不”多在“比”之前,但也可以用在“比”后。謝仁友(2006)、王黎(2009)等持此觀點。

還有一種兼上兩種看法,認為“不比”句和“沒有”句都是“比”字句的否定形式文學藝術論文,但是功能不一樣。張和友(2002)認為“X不比YW”是對“X比YW”的語用否定,而“X沒有YW”是對“比”字句的語義否定。劉丹青(2003)認為,在形式方面一個肯定差比句式可能對應兩種不同的否定句:一為單純否定式,如“不比”句;一為變異否定式,其使用不同的比較標記和句法結構,如“沒有”型或者“不如”型句式。徐燕青(1996)、殷志平(1998:248-256)等也持此觀點,認為“不比”雖然形式上是對“比”的否定,“不比”句的形式和內容往往不一致。

關于“不比”句的句式義也有諸多說法。

一義論,主張“不比”句只有“X和Y差不多”一種意義。呂叔湘(2002:360)提出“不比….”可以表示均齊意義,后來(1999:74、92)又認為“不比”句只強調有差異。劉月華(2001:846-849)也認為“不比”句的基本語義是“X跟Y差不多”。相原茂(1992)認為“不比”句是把有可能會有的兩種情況作為一個狀態(tài)而表現(xiàn)出來的,其所表示的中心意義是X、Y之間無大的差別。“X不比Y~W”(~表示邏輯義“非”)通常預設“YW”論文提綱怎么寫。“不比”句總含有說話者對聽話者的想法和意見試圖進行反駁的意味。賈穎(1996:65-69)等也認為“不比”句表示X和Y相差無幾,其功能不是表示比較,而是表示糾正、反駁、申辯。

多義論,主張“不比”句蘊含多種意義。

蔣靜(2003)認為“不比”有兩個意思:表示“比不上”時是比較項在比較點上有程度高低的差別,是“量”的區(qū)別;表示“不同于”時是比較項在比較點上的“質”的區(qū)別。袁海霞(2010.2)提出其語義類型有兩種:a.“在W上,X≤Y”,表達一種或然關系,強調兩者都有可能;b.“ X不像Y那么W”。

殷志平(1998:248-256)把“不比”句句式細分為三種:“T1X不比T0YW了”、“X不比YW”和“X不比Y更W”,認為它們都表示“X≤Y”的意義。前者預設“T0(X<Y)”,與句義構成轉折關系,而后兩者預設“Y~W”。劉焱(2004:162-186)也將“X不比YW”分為三類:一類由否定詞“不”表示的“比”字句的反問形式文學藝術論文,語義是[+X更W];一類由副詞“不”和動詞“比”組成的動詞性比較句,語義是“X<Y”;還有一類是“比”字句的否定形式,“顯示X與Y的類同”。

吳福祥(2004)在相原茂(1992)基礎上繼續(xù)討論“不比”句的語用功能,認為“X不比YW”本質上是一種表達主觀性的反預期的結構式,其類型可以分為三種:a.與受話人的預期相反;b.與說話者自己的預期相反;c.與特定言語社會共享的預期相反。謝仁友(2006)則將“不比”句句式義分為三種:一是陳述差異,表示“X≠Y”;二是陳述差距,表示“X<Y”;三是否定差距,即“X≈Y”,又可細分三種小的語義類型,“X、Y都不一樣W”、“X、Y都一樣W”和“X、Y都一樣”(無所謂W否)。

周小兵(1994:249-256)將“比”字句否定式分為四類:a.“X不比Y+VP”是話語否認,說話人否認或者反駁別人的看法;b.“X不比Y+VP+數(shù)量”,意為“X只比Y+VP一點”;c.“X比Y不VP”是一般的句子否定,蘊含“X和Y都不VP”;d.“X比Y+VP+不+數(shù)量”預設“X比YVP”,蘊含“X只比Y+VP一點”。徐燕青(1996)對“不比”句系統(tǒng)做了全面考察,認為其語義類型可分為六類:a. X跟Y一樣W;b. X跟Y一樣W,甚至比Y更W;c. X沒有/不如YW和X比YW(X含任指) ;d. X比YW (“不比”句為反問句) ;e. X跟Y差不多W;f. X跟Y不一樣。

目前討論“不比”句多義動因的論著較少。

徐燕青(1996)分析了“不比”句多義的句內、句外兩個因素:a.心理因素(感情傾向和心理態(tài)度); b.“不比”句某種意義的特定的表現(xiàn)形式;c.“不比”句本身的某些附加成分(語氣副詞和數(shù)量詞語) ;d.比較對象(尤為比較項X ) 和比較結果的性質;e.“不比”句所屬的類型。

殷志平(1998:248-256)認為影響“不比”句多義的主要語境因素是比較項所指事物的性質和類別、比較項的抽象和具體、比較項的抽象與否以及副詞的使用。

王黎(2009)提出由于“不比”句在執(zhí)行否定功能時否定轄域占據(jù)的不是一個具體、明確的意義“點”,而是覆蓋著一個意義“面”,句式本身不提供一值性判斷。根據(jù)“勝過”、“不如”和“等同”三種比較關系,在否定“勝過”或者“不及”時,必然會留下兩個意義空間“不及(或勝過)”和“等同”,這就是“不比”句多義的內在動因。

另外文學藝術論文,陳一(2008)討論了“不比”句的偏依性對舉式“不+比N+大量/定量補語,比N+A+小量補語”、“N1+不A,N2+比N1還不A”、“ N1+不VP,N2+比N1還不VP”。賈穎(1996:65-69)認為“不比”句中表比較結果的形容詞使用情況很自由,謝仁友(2006.4)考察了“不比”句句式義的歷史來源, 張和友(2002)、王黎(2009)等均討論了“不比”句語義的優(yōu)先理解。

綜上所述,關于“比”字差比句否定式“X不比YW”的研究以語義平面最為突出,觀察細致,分析全面,而在語用研究和對相關現(xiàn)象的解釋方面尚待進一步深入,比如,“不比”句多義的動因,結論項含否定詞致使句式不自足等。

參考文獻

陳一偏依性對舉結構與語法單位的對稱不對稱,《世界漢語教學》,2008.3

賈穎“不如”句、“不比”句與“沒有”句,《語言文化教學研究》(北京語言學院漢語學院編),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

蔣靜比較句的語義偏向及主觀程度的差異,《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3.4

相原茂漢語比較句的兩種否定形式—“不比”型和“沒比”型,《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3

李英哲《實用漢語參考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

呂叔湘《呂叔湘全集》,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呂文華《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

劉丹青差比句的調查框架及研究思路,《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與少數(shù)民族語言研究》(戴慶夏、顧陽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劉焱《現(xiàn)代漢語比較范疇的語義認知基礎》,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劉月華《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王黎“不比”句多義性動因考察,《北京大學學報》,2009.3

吳福祥試說“X不比Y?Z”的語用功能,《中國語文》,2004.3

謝仁友現(xiàn)代漢語歧義句式“X不比Y?Z”的語義類型,《語文研究》,2006.2

徐燕青“不比”型比較句的語義類型,《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2

殷志平語境與否定比較句,《語言研究的新思路》(范曉主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袁海霞“A不比BW”的語義及其方言分化形式,《長江學術》, 2010,2

張和友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語義特征其語用解釋,《漢語學習》,2002.5

篇8

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兩岸四地的詞匯問題、詞典編纂和語法的差異與融合。主辦方邀請到了目前內地兩大相關詞典,即《兩岸常用詞典》和《全球華語詞典》的主要編纂、管理人員,就詞典編纂的緣起、過程、主要理念,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處理方法以及今后工作的目標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和比較深入的探討?!秲砂冻S迷~典》大陸方主編李行健、副主編王鐵琨以及主要編寫者仇志群、徐復嶺等參會,而《全球華語詞典》則有商務印書館副總經理周洪波等人與會。

除詞匯與詞典問題之外,與會者還就其他比較廣泛的問題展開討論,其中有一些問題是以前的研究中沒有或很少涉及的,比如湖南師范大學曾常紅的海峽兩岸學術論文標題用語異同的比較,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郝琳的兩岸對外漢語教學政策、策略和方法異同的比較,中國傳媒大學何偉研究團隊的兩岸語音韻律差異及識別的實驗研究,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蘇金智的香港法律語言用詞研究等。來自澳門的程祥徽用格律詩的形式記錄了大量港澳地區(qū)特有新詞語,更是別開生面、引人入勝。

會議期間,代表們就兩岸四地現(xiàn)代漢語的差異及對比研究等相關議題展開了較為廣泛、深入的探討,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提出了以下幾個比較重要的理念:

第一,在研究中應當強調和突出層次性。山東大學葛本儀在發(fā)言中,根據(jù)目前的研究情況著重提出了這一點。葛本儀實際上是把層次性作為一種宏觀的思想和原則提出,同時也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兩岸四地現(xiàn)代漢語是一個由多種因素疊加構成的相當復雜的集合,要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就應當而且必須從不同層次的劃分入手,否則就只能流于粗放和粗疏。

第二,在多樣性基礎上進行傾向性的考察。華中師范大學儲澤祥基于兩岸語法對比研究提出這一重要的研究思路。所謂多樣性,是要全面考察兩岸四地某一或某些語言現(xiàn)象的全部形式和用法,以求取得全面的認識;而傾向性的選擇則更多地體現(xiàn)了這方面研究的特點。兩岸四地諸多語言現(xiàn)象的差異主要并不表現(xiàn)在有無區(qū)別,而是多少之別,因此無論差異還是融合,都只有相對性而沒有絕對性,換句話說,通常都表現(xiàn)為一種傾向性。因此,抓住了這樣的傾向性,實際上就等于抓住了差異的最主要方面。

第三,關于語料的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問題。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蘇金智立足于香港法律語言研究提出了這一問題。現(xiàn)有的研究中,語料方面存在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是來源復雜、同一性較差,這樣自然不利于得出準確客觀的結論。就香港的法律文書而言,一是內容豐富,涉及的語言現(xiàn)象眾多;二是穩(wěn)定性強;三是規(guī)范性強。因此可以作為香港書面語言的代表性語料。如果把以上幾點作為兩岸四地語言對比研究的語料選取原則或重要的參考依據(jù),相信一定會使目前的狀況有所改觀。

篇9

【關鍵詞】語法化;重新分析;類推

一、語法化與漢語句法研究

本書根據(jù)孫朝奮博士在斯坦福大學的博士論文修改而成,1996年被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共分六章,基本上采用歸納—演繹—再歸納的寫作思路。第一章勾畫了本書的篇章結構,闡明了本書的研究目的。作者討論了漢語句法研究與普通語法化研究之間的關系,介紹了國內外這方面研究的最新發(fā)展以及漢語歷史分期和歷史語料的選擇問題。中國學者對漢語語法化的研究經歷了由單純描寫語法現(xiàn)象到在描寫的基礎上解釋語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動因和機制的變化。本書也是對近期語法化研究發(fā)展的一個總結,作者以幾個漢字為例,用事實證明了他們從古到今的變化確實是一個語法化的過程,從語言內部找出了導致這種變化的動因和機制,繼而對語法化研究和普通語言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爭議較大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二、介詞詞組的語序變化與漢語語言結構

第二章講述的是介詞詞組的詞序變化及其與漢語語言結構的關系。作者以《左傳》和《史記》為依據(jù),選擇了古漢語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介詞“以”,“于/於”,結果顯示,無論數(shù)量上還是頻率上,動詞前后的介詞短語比例大致相當,借此否定了所謂的參數(shù)設定變化(parameter setting)。

“以”用法上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導致了交流上的障礙才使得它的諸多用法逐步被其他的詞所替代。如“以”可以表示工具,后來被“把/將”取代,元代以后,又逐步讓位于“用/拿”;上古漢語中,“以”還可引導間接賓語,但在V1V2連動結構的類推和兩個同音異義詞“與”的重新分析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種新的雙賓結構“V1 DO 與 IO” ,這也是現(xiàn)代漢語中“給”的前身。

同樣的道理,“于/於”作為上古漢語中主要放在動詞后面的介詞,交流上的不便也是導致其變化的外部動因。其被動標記身份從六朝開始讓位于“為”“被”,因為此時,帶施事主語的動詞性復合詞V-殺與代受事主語的動詞性復合詞V-死之間的界限得以中和化(neutralization),即它們既能帶實施主語又能代受事主語,這樣就造成了謂語之前的名詞性成分角色的復雜化,施事和受事混雜不清,造成交際上的困難,這時的語言傾向于產生一種語法手段,有效標示謂語之前的施事名詞,而“被”本身的特點最適合充當這一角色,便在此背景下語法化為前置施事標記(agent marker)。

上古漢語中,“于/於”以及“如”“似”“比”還可以用作比較中樞詞(pivot),而現(xiàn)代漢語中,只有前置“比”有此項功能。這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在相同的句法環(huán)境和語義相關性(semantic similarity)的推動下,“比”與其他成分進行重新分析(reanalysis)的結果。

經過這些變化,放在動詞之后的介詞短語逐步讓位于放在動詞之前的介詞詞組,表面上形成了這種現(xiàn)象[V+附加語]—[附加語+V]。事實上,介詞短語只是根據(jù)是否表示結果狀態(tài)而進行重新分析而已,表示結果的附加語只能出現(xiàn)在謂語之后;而表示伴隨狀態(tài)的只能出現(xiàn)與謂語之前。由于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短語是表示動作伴隨狀態(tài)的,所以整體上它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前移了,這是現(xiàn)代漢語影響全局的語法規(guī)律之一。介詞短語的位置變化導致了S+PP+VP范式的出現(xiàn),該范式的類推作用使得聯(lián)動式的第一個動詞傾向于語法化。(石毓智,《現(xiàn)代漢語變化的動因和機制》2001)

第三章主要關于“把”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句法功能,把字結構的產生,以及由此帶來的與漢語語言結構的關系和語言的本質問題。首先,關于“把”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功能,作者認同Hopper&Thompson的觀點,“把”是一個高度及物性的標志?,F(xiàn)代把字結構中,賓語NP必須特指,而且謂語動詞因體標記“了”的存在而有界化,這些都決定了“把”是高度及物性的標記。

因為“把”字代替了上古漢語中的“以”字結構,其用法也表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征。在現(xiàn)代漢語中,“把”的不同用法之間的關聯(lián)不大,可視為同形異義現(xiàn)象。但在近代漢語中,它可作為實義動詞,可用于連動式和目的結構中,甚至作為高度及物性的標志,語義范疇日益抽象,構成一詞多義關系。同理類推,作者由語言符號之間的關系推導出一個語言符號的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系,進而反映了語言的本質問題。作者從語法化過程中存在的語法臨摹現(xiàn)象指出,任意和象似互為補充,共同構成了語言的本質,這就有力的挑戰(zhàn)了索緒爾一派的語言任意觀,也是對普遍語言學作出的貢獻。

大量調查和統(tǒng)計表明,把字句的產生僅僅是替代了古代的以字結構,并沒有新的語序產生,況且這種句法賓語前置的比例還不到1/10,可以這樣說,200多年來,漢語的語序一直相當穩(wěn)定。

三、語法化的內部機制和外部表征

第四章主要論述了漢字“了”的演變歷程及其理論意義。現(xiàn)代漢語中,“了”主要出現(xiàn)在兩種句法環(huán)境中:作為句子附著成分(sentential clitic)表示完成體意義和作為后綴體標記(suffixal aspect marker)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狀況。根據(jù)之前的論述,這兩種用法具有不同的語法特征,應屬于同形異義,但更重要的是歷史淵源不同。

詞綴“了”源于上古動詞“l(fā)iao”,意為“完成”?!傲恕蓖皡s”都可以用于“V+O+完成動詞”格式中,這兩個成分句法和語義上的象似性推動了他們之間的重新分析,最終出現(xiàn)了“V+O+了”的格式,同時聯(lián)動結構的出現(xiàn)使得“了”前傾化,而“S+PP+VP”范式的影響又促使了連動式中第二個動詞的語法化,并且,逐步弱化了與動詞的詞匯邊界凝結成一個整體,動詞和“了”相應的由句法關系變成了形態(tài)關系。但作為動詞和作為詞尾都體現(xiàn)了一種狀態(tài)的改變,因此,這種語法化過程可以稱為隱喻延伸或者類推,即從動詞意義中延伸出來的新意義。完成體標記“了”,是一組表示完成體意義的句尾成分如“也,矣,來,了”相互作用的結果。第五章從兩個角度論證了“得”的語法化以及有關的理論影響。上古漢語時期,主要作為實義動詞,還在“得-V”格式中用作情態(tài)助動詞;晚期,在連動式的類推下“V-得”格式形成,“得”用于一組心理動詞之后,其語義不斷抽象化,直到擴展出表示“可能”的意味?!癡-得”格式與“得-V”格式中,“得”字語音語義上的相似性促使了它們之間的重新分析,再加上連動式的類推就產生了“V-DE-V”格式,繼而便是“V-DE S”結構,這也是現(xiàn)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用法。其中,當它表達潛在意義時,“得”是一個中綴;用來描寫時,“得”附著于第一動詞成為其后綴,這也是類推擴展的結果,源于第二個動詞由非狀態(tài)動詞擴展出狀態(tài)動詞,也體現(xiàn)了象似性。由此可見,“得”從古到今的變化反映了由實義動詞向詞綴的變化,即由自由詞素向粘附詞素的變化,證明了“得”字的發(fā)展正是一個語法化的過程。

從另一個角度,Bybee & Pliaca 從歷史記錄中總結出一個共同的趨勢,即詞素傾向于由詞根語氣發(fā)展為認知語氣。換一個角度講,就是有一種語法化的趨勢;“得”由詞根情態(tài)詞發(fā)展為認知情態(tài)詞的過程說明其發(fā)展史是一部語法化的歷史。同時,情態(tài)動詞的詞根語氣和情態(tài)語氣經常會發(fā)生語氣含混現(xiàn)象,正是它帶來了句法上的重新分析,由動詞之前移到了動詞之后,逐步語法化。

第六章是總結性的一章,作者簡要回顧了這幾個漢字的發(fā)展歷程,在描寫的基礎上引進了理論思考,把語法化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普通語言學的研究領域中。特別指出了一個詞語的語法化過程具有各種各樣的外部特征,如整體性(integrity)、聚合關系變異性(paradigmatic variability)、依附性(bondedness)、轄域(scope)。

四、結語

該書運用系統(tǒng)的觀點既從共時的角度描寫了幾個語言符號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用法,又從歷史的角度對這些不同用法形成的歷史動因和機制提供了另一個建立在認知基礎上的理論框架,為語言演化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時,突破了傳統(tǒng)的以描寫為主的語法化研究,引進了理論思考和解釋。然而,作者的研究仍然從語法形式的內部尋找語言變化的動因和機制,忽視了語篇策略在語法化過程中的作用。語言變化總是在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中產生的,它必然涉及到人的認知和話語的語用因素,這兩個方面不能分開。(王葆華,漢語語法化研究的新嘗試,外國語,2003) 。 因此,不但要從歷時角度探討語法化的過程和機制,還應該揭示歷史演變中所涉及的功能因素,從社會學和功能觀的角度全面的研究語法化,唯此方能更深入的探討語言發(fā)展演變的動因、機制和規(guī)律。

【參考文獻】

[1] 石毓智.現(xiàn)代漢語變化的動因和機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篇10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 “正” “在” “著”

現(xiàn)代漢語中用在謂詞前邊的“正”、“在”及用在謂詞后面的“著”詞性不同,但是它們在單獨使用或搭配進入組合時卻體現(xiàn)出共同的語法意義,即“進行”或者“持續(xù)”的語法意義。但在很多句法環(huán)境中它們是不能互換的,比如“風在吼,馬在叫”中的“在”就不能被“正”或者“著”所替換,可見它們的表達功能并不完全一樣。那“正”、“在”、“著”的異同是什么?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教授?本文正是基于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

1.“正”、“在”、“著”語義、功能的相同之處

“正”、“在”、“著”均可表示動作、行為的進行或持續(xù),在這一點上,很多工具書、語法專著及漢語教科書已經達成共識,下面分別選取《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馬真(2004)及《速成漢語初級教程》(綜合課本)三種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闡釋。

《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對“正”、“在”、“著”的解釋如下:

“正”是副詞,表示動作正在進行中或狀態(tài)在持續(xù)中,如:列車[正]開往上海。

“在”是副詞,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紅旗[在]飄揚;時代[在]前進。

“著”是助詞,主要有兩個用法:(1)表示動作正在進行,用在動詞后,動詞前可加副詞“正、在、正在”,句末常有“呢”,如:一場熱烈的討論正在進行[著]。(2)表示狀態(tài)的持續(xù),可用在動詞、形容詞后,如:夜深了,屋里的燈卻還亮[著]。

馬真(2004)認為“正、正在、在”均屬于不定時間副詞,表示行為動作在說話時,或在另一動作發(fā)生、進行或完成時進行著。

《速成漢語初級教程》(綜合課本)(P247;P271)認為表示動作行為的進行有三種:用“在”、“呢”、“在……呢”;可在述語前加“正”、“正在”;述語后加“著”。

其他的工具書、語法專著及漢語教科書大都參照上述說法,但是上述分析無法解釋的一個現(xiàn)象是,如果“著”、“在”與“正”的功能完全一樣,為什么在同一句話中會同時出現(xiàn)兩個或者三個標記?更重要的是,在很多句法環(huán)境中它們是不能互換的,比如“風在吼,馬在叫”中的“在”就不能被“正”或者“著”所替換,可見它們的表達功能并不完全一樣。而且,從功能語法的角度看,任何語法標記都有自己獨立的表達功能,任何兩個不同的語法標記都不可能具有完全一致的功能。

2.“正”、“在”、“著”語義、功能的不同之處

有些人也從不同的方面對“正”、“在”、“著”的語義、功能的差異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有潘文娛(1980)、郭鳳嵐(1998)、陳月明(1999)、楊平(2000)、陳前瑞(2002)、肖奚強(2002)、崔希亮(2003)、石毓智(2006)等。

我在綜合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對語料的分析發(fā)現(xiàn):“正”、“在”、“著”這三個體標記的功能雖有交叉,但具有明確的分工,各自側重不同的方面。我對此的理解就是:

“正”重在表示事件發(fā)生或持續(xù)時的時間點,強調的是時點,而不是時段。也就是說,事件報道者關注的是這一時點的動作,至于該動作是否可以持續(xù)及持續(xù)的時間范圍,則不屬于事件報道者關注的范圍。例句如下:

(1)第二天晚上,我[正]躺在長沙發(fā)上就著臺燈看書,她下床主動走過來對我說:“……”

(2)分局長率先推開了房門,[正]立在窗前抽煙的劉志斌倏地轉過身來,蒙著臉躺在床上的白麗見狀,……

(3)在劇場里,我遇到了一個朋友,他[正]為一個人看舞劇打瞌睡而憂心忡忡,見到我大喜,和我旁邊的人換了票,坐在我一旁嘴巴不停地說起話來。

例(1)里的“正”是指“躺在長沙發(fā)上看書”這一事件進行的時間不早不晚,正好是另一事件行為的主體即“她”下床過來和我說話的時間,也就是說“正”所表示的事件行為的主體(即“我”)動作進行(即“躺在長沙發(fā)上看書”)的時間是以另一事件行為的主體(即“她”)的行為(即“下床過來和我說話”)為時間參照的?!疤稍陂L沙發(fā)上看書”這一事件進行的時間是該語句的關注焦點(focus),至于“躺在長沙發(fā)上看書”看了多長時間和是否持續(xù)下去則不是關注的焦點。例(2)、(3)也不例外。

“在”重在表示事件處在進行或持續(xù)的過程中,它與整個事件有關,事件的報道者關注的是整個事件的可持續(xù)性,至于事件在參照時間點上是否發(fā)生則不是關注的焦點,這一點是與“正”的語法意義不同的地方。它所描述的時間位置是從過去的某一個不確定的時刻開始,一直持續(xù)到說話的時刻。例句如下:

(4)我知道我的臉[在]一點點扭曲、痙攣、抽搐。

(5)你說,你是不是從一開始就[在]騙我?

(6)我一向羨慕[在]談戀愛的人,我從來沒談過。

例(4)表達的事件是“我的臉在一點點扭曲、痙攣、抽搐”,“在”表示該事件的變化的過程,因此這一事件具有可持續(xù)性,從“一點點”以及“扭曲”、“痙攣”、“抽搐”的依次變化加強的程度可以看出來。至于在參照點上處于何種狀態(tài)則不是事件報道者關心的問題。同樣,在例(5)中,強調“騙我”這個動作“從一開始”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在例(6)中,“一向”表明“羨慕”這個動作不一定在說話時間發(fā)生,因此,“在談戀愛”也強調的是處于“談戀愛”過程中,而不是“羨慕”這種心理狀態(tài)發(fā)生的時間點上“別的人正在進行‘談戀愛’的活動”。

“著”僅僅與動作相關,而與整個事件沒有直接的關系;它既可以表達動作開始和結束之間的進行,又可以表示動作結束之后的持續(xù)狀態(tài)。它所報道的時間位置為:說話的時刻正在進行,可以持續(xù)到將來某個時間,主要表示從說話時刻到將來的進行狀況。例句如下:

(7)女孩興奮得眼睛閃[著]異彩,滿臉紅暈。

(8)石靜蠕動[著]嘴唇,深深地垂下頭,散亂的頭發(fā)遮住了她的面部。

(9)給自己倒了杯茶,又掰了塊兒面包嚼[著]。

在例(7)(8)(9)中,“著”分別表示的是“閃”、“消耗”、“蠕動”這些動作的持續(xù),而不是整個事件的持續(xù)。

3.“正”、“在”與“著”組合使用的可能性分析

前面介紹了“正”、“在”、“著”在語義、功能方面的異同,我認為,正是因為這些異同,它們才可以比較自由地組合,從而形成不同的框架結構(“正……著”和“在……著”),而通過這些不同的組合搭配來精細地刻畫一個事件的進行或持續(xù)的狀況,從而表達各種細膩而豐富的語法意義。

以上從語義、功能方面分析了“正”、“在”與“著”組合使用的問題,那么從認知的角度應該怎樣解釋“正……著”、“在……著”框架結構呢?

到目前為止張旺熹(2006)所采用的視點平行移動的結構理論的解釋是最為恰當?shù)摹KJ為“正、在”之所以能和“著”共現(xiàn),根本原因就在于“著”所體現(xiàn)的平行移動的視點結構內蘊的[瞬間性]的語義特征。而這種[瞬間性]的凸顯恰恰是與“正、在”所體現(xiàn)的視點結構相吻合的。具體解釋如下:

“正、在”著眼于時點,“著”則著眼于時段。時段是由一個一個的瞬間時點組成的,平行移動是以一個一個的瞬間運動的推進為基礎而產生的,這其中內含的[瞬間性]正是“著”和“正、在”可以共現(xiàn)的認知基礎。

4.留學生的偏誤分析及教學建議

在“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共檢索到“正”、“在”、“著”誤用的偏誤112例。

下面我們僅以引言中的例子來分析一下留學生的幾個典型的偏誤。

①我在走著,突然有人叫我的名字。

②聽到有人喊“地震”,在睡著覺的我立刻從床上坐了起來。

③來中國以后,我一直正學著太極拳。

④我抬頭看了一下,發(fā)現(xiàn)離我不遠的地方[在]坐[著]我的小學同學。

上述偏誤的原因均是“在……著”和“正……著”的誤用。

例①應改為:“我正走著,突然有人叫我的名字?!边@是“正……著”時點意義的突出用法?!罢背3N挥诰渥拥拈_頭,起充當后面句子所表示的事件的時間點的作用,而且后面句子的發(fā)生常常帶有突然性和意外性。①中的“突然”一詞,恰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該處用“正……著”是最為恰當?shù)?,而“在……著”無此用法。

例②應改為:“聽到有人喊‘地震’,正睡著覺的我立刻從床上坐了起來?!贝颂幦绻谩霸凇弊鞫ㄕZ,應該有標記性的詞語“仍、還”等詞語?!霸凇弊鞫ㄕZ是有標記的,而“正……著”是無標記的,無此限制。

例③應改為:“來中國以后,我一直在學著太極拳。”因為句中有表示時間段的“一直”,所以此處需要表示持續(xù)意義的“在……著”與之搭配?!罢钡臅r點意義用在此處不適合。

例④應改為:“我抬頭看了一下,發(fā)現(xiàn)離我不遠的地方正坐著我的小學同學?!痹谠摼渲?,作主語的是“離我不遠的地方”這樣表示方位的短語,因此應該用“正……著”。

參考文獻:

[1]崔希亮.事件情態(tài)和漢語的表態(tài)系統(tǒng).語法研究與探索(十二).商務印書館,2003.

[2]崔希亮.漢語介詞與位移事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3]陳剛.試論“著”的用法及其與英語進行式的比較.中國語文,1980,(1).

[4]陳平.論現(xiàn)代漢語時間系統(tǒng)的三元結構.中國語文,1991,(6).

[5]陳立民.漢語的時態(tài)和時態(tài)成分.語言研究,2002,(3).

[6]陳立民.時間的兩種相對切分方式和“著”的語法意義.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6).

[7]陳前瑞.體貌理論與漢語體貌系統(tǒng).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8]陳曉樺.“在、正、正在、呢”的語義特征、句法功能及其教學次序.語言與翻譯,2007,(1).

[9]陳月明.時間副詞“在”與“著1”.漢語學習,1999,(4).

[10]戴浩一.以認知為基礎的漢語功能語法芻議(下).國外語言學,1991,(1).

[11]戴耀晶.現(xiàn)代漢語時體系統(tǒng)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2]方梅.從“V著”看漢語不完全體的功能特征.語法研究和探索(9).商務印書館,2000.

[13]高蕊.歐美學生漢語體標記“了、著、過”的習得研究.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4]潘文娛.談談“正”“在”和“正在”.語言教學與研究,1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