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診斷標準范文

時間:2023-04-04 14:42: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糖尿病診斷標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糖尿病診斷標準

篇1

蛋白尿 早期糖尿病腎病無臨床蛋白尿,只有用放射免疫方法才能檢測出微量蛋白尿。臨床糖尿病腎病早期惟一的表現(xiàn)為蛋白尿,蛋白尿從間歇性逐漸發(fā)展為持續(xù)性。

開始由于腎小球濾過壓增高和濾過膜上電荷改變,尿中僅有微量白蛋白出現(xiàn),為選擇性蛋白尿,沒有球蛋白增加,這種狀態(tài)可持續(xù)多年。隨著腎小球基底膜濾孔的增大,大分子物質可以通過而出現(xiàn)非選擇性臨床蛋白尿,隨病變的進一步發(fā)展,尿蛋白逐漸變?yōu)槌掷m(xù)性重度蛋白尿,如果尿蛋白>3 g/日,是預后不良的征象。糖尿病性腎病患者蛋白尿的嚴重程度多呈進行性發(fā)展,直至出現(xiàn)腎病綜合征。

糖尿病腎病早期尿中白蛋白排出量增加,應用敏感的放射免疫法才能檢測出,是所謂的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出量為20~200 μg/分,正常人為15~20 μg/分)。微量白蛋白尿起初為間歇性或運動后出現(xiàn),后轉為持續(xù)性蛋白尿。在1型糖尿病發(fā)病的最初5年內,一般不出現(xiàn)微量白蛋白尿,但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出現(xiàn)較1型糖尿病早。隨著腎臟病變的加重,蛋白尿加重且呈非選擇性。糖尿病腎病一旦進入臨床糖尿病腎病期,即出現(xiàn)持續(xù)蛋白尿(>0.5 g/日),病程往往>10年。糖尿病腎病患者尿蛋白定量一般

水腫 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一般沒有水腫,少數(shù)病人在血漿蛋白降低前,可有輕度水腫,當24小時尿蛋白>3 g時,浮腫就會出現(xiàn)。明顯的全身水腫,僅見于糖尿病性腎病迅速發(fā)展者。

部分病人由于大量蛋白尿(>3.5 g/日)引起腎病綜合征,發(fā)生率5%~10%,甚至有報道占26%,這些病人預后不良,存活很少>5年。糖尿病腎病水腫較嚴重,對利尿反應差,其原因除低蛋白血癥外,部分是由于糖尿病腎病時水鈉潴留超過一般腎病綜合征。

高血壓 高血壓在糖尿病性腎病患者中常見。嚴重的腎病多合并高血壓,而高血壓能加速糖尿病腎病的進展和惡化,故有效地控制高血壓是十分重要的。

在1型無腎病的糖尿病人中,高血壓患病率較正常人并不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伴高血壓較多,但若出現(xiàn)蛋白尿時,高血壓比例也升高;在有腎病綜合征時患者伴有高血壓,此高血壓大多為中度,少數(shù)為重度。為糖尿病腎病的晚期表現(xiàn)。有資料表明,糖尿病腎病早期血壓水平與白蛋白排泄率之間存在明顯正相關,微量白蛋白尿者血壓雖然在正常范圍內,但明顯高于尿白蛋白正常的患者。升高的血壓可促使其較早轉變?yōu)榕R床蛋白尿階段。臨床糖尿病腎病時1/2~3/4的病人出現(xiàn)高血壓,后者加速腎臟病變的發(fā)展和腎功能的惡化。

腎功能不全 糖尿病性腎病一旦開始,其過程是進行性的,氮質血癥、尿毒癥是其最終結局。糖尿病腎病進展快慢有很大的差異。有的病人輕度蛋白尿可持續(xù)多年,但腎功能正常;有的病人尿蛋白很少,可快速發(fā)展出現(xiàn)腎病綜合征,腎功能逐漸惡化,最終出現(xiàn)尿毒癥。

持續(xù)性蛋白尿至終末期腎衰平均7年,早期控制高血壓、血糖及低蛋白飲食等可使此間期延長。在未治療的糖尿病腎病患者腎小球濾過率(GFR)下降速率平均為每月1 ml/分,到后期50%~70%有腎功能損害,當GFR低于正常1/3時出現(xiàn)明顯氮質血癥。近1/3患者進入尿毒癥。糖尿病腎病腎衰患者耐受力較其他慢性腎衰患者差,主要原因:①糖尿病腎病常有外周神經病變,使尿毒癥癥狀更重;②自主神經病變致膀胱功能異常,神經性膀胱,尿潴留,故加速腎衰進展,自主神經病變尚可誘發(fā)性低血壓;③高鉀血癥常見,系低腎素低醛固酮血癥所致,加重了慢性腎衰時代謝性酸中毒;④隨著腎功能惡化,高糖滲透性利尿作用喪失,水、鈉排泄障礙,加上高血糖使細胞內液體移至細胞外,故血容量負荷過重,肺水腫多見。腎功能衰竭時常出現(xiàn)心、腦血管及外周血管病變。冠狀動脈疾患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貧血 明顯氮質血癥的糖尿病病人,可有輕度至中度的貧血,用鐵劑治療無效。貧血為紅細胞生成障礙所致,可能與長期限制蛋白飲食,氮質血癥有關。

其他臟器并發(fā)癥 心血管病變,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神經病變,如周圍神經病變,累及植物神經時可出現(xiàn)神經源性膀胱;糖尿病腎病嚴重時幾乎100%合并視網膜病變。

診斷糖尿病腎病的輔助檢查

尿糖定性是篩選糖尿病的一種簡易方法,但在糖尿病腎病可出現(xiàn)假陰性或假陽性,故測定血糖是診斷的主要依據(jù)。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20~200 μg/分,是診斷早期糖尿病腎病的重要指標;當UAE持續(xù)>200 μg/分或常規(guī)檢查尿蛋白陽性(尿蛋白定量>0.5 g/24小時),即診斷為糖尿病腎病。尿沉渣一般改變不明顯,較多白細胞時提示尿路感染;有大量紅細胞,提示可能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尿。

糖尿病腎病晚期,內生肌酐清除率下降和血尿素氮、肌酐增高。核素腎動態(tài)GFR增加和B超測量腎體積增大,符合早期糖尿病腎病。在尿毒癥時GFR明顯下降,但腎臟體積往往無明顯縮小。

眼底檢查,必要時作熒光眼底造影,可見微動脈瘤等糖尿病眼底病變。

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標準

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應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腎功能、腎臟病理及糖尿病并發(fā)癥等進行綜合判斷。診斷應符合下列條件:①較長的糖尿病史(一般至少5年才出現(xiàn)應激狀態(tài)微量白蛋白尿,>10年才出現(xiàn)持續(xù)性微量白蛋白尿);②尿中出現(xiàn)微量白蛋白或尿蛋白陽性,并可排除高血壓或其他腎臟疾病。因糖尿病腎病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均屬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故可同時合并存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診斷糖尿病腎病的有力佐證。有研究證實呈現(xiàn)腎病綜合征的糖尿病腎病患者絕大多數(shù)(>90%)合并視網膜病變。

早期糖尿病腎病診斷標準: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6個月內連續(xù)查尿白蛋白>2次,尿微量白蛋白達20~200 μg/分或30~300 mg/g或30~300 mg/24小時,且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尿微量白蛋白增加的原因和泌尿系統(tǒng)感染、運動、原發(fā)性高血壓、心衰、酮癥酸中毒等。

篇2

【關鍵詞】妊娠期糖尿?。辉\斷標準變化;圍產期影響

【中圖分類號】R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672-02

妊娠期糖尿?。℅DM)是指妊娠前糖代謝正常,妊娠期才出現(xiàn)或發(fā)現(xiàn)的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種特殊類型[1]。從嚴格概念上講,GDM也是一種糖耐量異常狀態(tài),不同于1型、2型糖尿病及繼發(fā)性糖尿病,所以GDM的血糖診斷切點不同于它們。不同機構或同機構不同時期推出GDM診斷標準都有不同,不斷調整中。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妊娠前超重、肥胖、高齡妊娠及妊娠期糖尿病診斷標準的調整,其發(fā)病率也明顯提高,甚至達到5-14%,成為一種常見的妊娠期并發(fā)癥[2]。由于GDM的臨床過程復雜,對母兒危害較大,受圍產醫(yī)學廣泛重視。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曾組織全球多中心、多國GDM專家前瞻性研究高血糖與妊娠不良結局,調整GDM診斷標準中血糖界值。2011年1月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敲定了新的GDM診斷標準。同年12月我國采用此診斷標準并執(zhí)行為行業(yè)標準。本文藉此診斷標準變化對臨床病例觀察淺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5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按原GDM診斷標準確診的GDM孕婦42例為A組,年齡21-37歲,平均年齡28.65±4.16歲;選取2013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分娩按照新的GDM診斷標準確診的GDM病例12例,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28.80±4.13。兩組所選病人均至少在我院產前保健檢查三次,BMI

1.2 A組采用的GDM診斷標準:

①空腹血糖(FPG):兩次或兩次以上FPG≥5.8mmol/l,可診斷GDM。

②24-28周妊娠婦女,空腹12小時,服含葡萄糖50克的水200毫升,5分鐘服完,1小時后靜脈血糖≥7.8mmol/L者需行75克葡萄糖OGTT。即空腹12小時,抽空腹血糖,然后服含有75克葡萄糖的水400毫升,5分鐘內服完,1小時、2小時、3小時后查靜脈血糖。正常值:空腹5.6mmol/L,1小時10.3mmol/L,2小時8.6mmol/L,3小時6.7mmol/L.

有2項或2項以上超過正常則診斷GDM.

B組采用的GDM診斷標準(也是我國現(xiàn)行的新的行業(yè)標準)

①妊娠24-28周及以后,對所有尚未被診斷糖尿病的孕婦行75克葡萄糖OGTT。

方法:檢查前3日正常體力活動、正常飲食,每日碳水化合物不少于150克,檢查期間靜坐。檢查前1日晚餐后禁食至少8小時至次日9時前。5分鐘內服完含75克葡萄糖的液體300毫升,分別抽取服糖前、服糖后1小時、服糖后2小時的靜脈血,氧化酶法測定血漿葡萄糖水平。

正常值:空腹及服糖后1、2小時的血糖值分別為5.1mmol/L,10.0mmol/L, 8.5mmol/L

任何一點血糖值達到或超過上述標準即可診斷GDM。

②無條件定期產前檢查者,妊娠24-28周首先FPG檢查。FPG≥5.1mmol/L可以診斷GDM。4.4mmol/L≤FPG

1.3 方法

一經確診為GDM,與孕婦充分溝通,告知GDM可能并發(fā)癥及母兒風險。進行健康教育,指導飲食營養(yǎng)控制,指導孕婦適當體育運動,散步為主??刂圃袐D孕期體重增長過多:孕前BMI24,已系過度肥胖,孕期增重應嚴格控制在6-9kg。孕期監(jiān)測血糖,必要時應用胰島素治療,力求控制血糖達滿意標準和正常水平。入院及產時嚴密監(jiān)控血糖。然后對兩組GDM發(fā)病率、分娩前FPG、妊娠高血壓、巨大兒、死胎、巨大兒、新生兒低血糖等指標統(tǒng)計學對比觀察分析。

2 結果

3 討論

妊娠期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種特殊類型,對母胎危害均較大,但依據(jù)糖尿病綜合癥狀、體征確立診斷存在困難。許多GDM孕婦多無明顯自覺癥狀。妊娠早期中期,由于胎兒從母體獲取葡萄糖增加及母體對葡萄糖利用也增加等原因,F(xiàn)PG反而降低10%[3]。妊娠孕婦腎糖閾下降,尿糖及單用FPG不能篩查GDM。GDM對母兒影響及程度取決于血糖控制水平,即血糖越高,出現(xiàn)胎兒高胰島素血癥、巨大兒、新生兒嚴重低血糖等風險增大,甚至不明原因胎死宮內。故能夠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很重要。新的GDM診斷標準基于胎兒風險及結局制定,采用了更低的診斷閾值,且采用一步診斷試驗,取消了GCT篩查,取消了GIGT診斷,使醫(yī)務人員及孕婦均更便利。GDM診斷率及發(fā)病率提高,會導致更多孕婦納入圍生期的血糖管理干預監(jiān)測行列,新診斷標準更加重視GDM患者產后6-12周的糖尿病監(jiān)測[4]。綜上所述,圍產的工作量必明顯增加,但對改善母嬰結局,降低孕產婦及胎嬰的患病率、病重率,進一步優(yōu)化妊娠婦女及其子女的預后很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慧霞 .2011年妊娠期糖尿病國際診斷標準解讀【D】.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2011,3(4)

[2] 樂杰.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篇3

60%成年人血糖值不正常,這是非常令人吃驚的狀況。在吃驚之余,讓我們先看看數(shù)據(jù)背后的原因。這次調查采納的是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2010年的診斷標準。其中“糖尿病前期”診斷標準為:空腹血糖值為5.6~6.9毫摩爾/升,或餐后2小時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2小時)值為7.8~11.1毫摩爾/升,或糖化血紅蛋白值為 5.7%~6.4%。這三項檢查中有一項符合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為:空腹血糖值≥7.01毫摩爾/升,或餐后2小時血糖值≥11.1毫摩爾/升,或有糖尿病典型癥狀及隨機血糖值≥11.1毫摩爾/升。此三項中有一項符合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的診斷標準與我國現(xiàn)行的診斷標準有所不同,特別是“糖尿病前期”診斷標準差別較大。我國現(xiàn)行的診斷標準“糖尿病前期”為:空腹血糖值為6.1~6.9毫摩爾/升(此項下限明顯高于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標準),或者餐后2小時血糖值為7.8~11.1毫摩爾/升(此項與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標準相同),而且一般不包括糖化血紅蛋白值。我國現(xiàn)行“糖尿病”診斷標準基本與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診斷標準相同(但很多時候不包括糖化血紅蛋白值)。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的診斷標準,2007年至2008年,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在全國14個省市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病率為9.7%,糖尿病前期發(fā)生率為15.5%,兩者合計為25.2%。簡而言之,新的調查采納了美國標準,比中國現(xiàn)行標準更嚴格,因此把更多的人診斷為“糖尿病前期”患者,而糖尿病患病率則相差不大。

本文無意討論兩種診斷標準的優(yōu)劣。從預防高血糖并發(fā)癥(包括心梗、腦卒中、尿毒癥、壞疽、失明等)的角度來看,采用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較嚴格的標準,把更多的人診斷為高血糖,以期引起公眾對高血糖(包括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重視,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調查表明,三成人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患者中只有25.8%的人接受了治療,只有四成人的血糖得到控制。這說明,公眾對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認識非常之少。而事實上,糖尿病前期不但具有發(fā)展為糖尿病的高度風險,還是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因素,與血脂異常、高血壓、腹型肥胖等也有關系。

篇4

糖尿病究竟能否根治?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及其發(fā)病機制目前還沒有完全弄清楚,因此目前糖尿病還不能根治,但是可以控制。一些早期或較輕的糖尿病患者是在一定誘因下(如高熱量食品的攝入、感染、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等)才被發(fā)現(xiàn)或診斷,當這些誘因被解除后,血糖可以恢復正常。一些早期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比較肥胖的患者,經過早期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物治療,并堅持飲食控制和適當運動,隨著體重的明顯下降,即使停用降糖藥物,血糖有的也可以恢復正常。但這并不等于糖尿病已經被治好了,相反,當這些誘因再次出現(xiàn),或隨著年齡的增加,胰島細胞功能逐漸減退,糖尿病還會卷土重來。

為什么有些糖尿病患者沒有癥狀?

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有明顯的癥狀,其原因是:(1)血糖高到一定水平才出現(xiàn)糖尿病癥狀。有人發(fā)現(xiàn),只有在血糖高于15.0毫摩爾/升并持續(xù)一段時間的情況下,臨床上才出現(xiàn)明顯的“三多一少”癥狀,可是診斷糖尿病的血糖標準要遠低于此值。(2)對高血糖的反應不敏感。有的人,特別是老年人可能對高血糖不那么敏感,雖然血糖已很高,臨床上還沒有什么感覺。如有些人腎糖閾升高,都已是糖尿病患者卻因尿糖不多,而沒有什么感覺。(3)缺乏糖尿病知識。有些人對糖尿病一無所知,雖然已有“三多一少”癥狀卻沒有認識到,還以為是“能吃能喝身體好”,“有錢難買老來瘦”。這些情況很容易漏診,以至貽誤病情。

沒有糖尿病癥狀

要不要治療?

有的患者認為沒有糖尿病癥狀就不需要治療了,這個觀念是非常錯誤的。目前的治療目標已不僅僅是為了消除糖尿病的癥狀,而是盡可能讓患者的血糖接近正常,預防或延緩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慢性并發(fā)癥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所以,應及時早期診斷糖尿病。

很多患者全憑著自己的感覺來監(jiān)測血糖,但一測血糖卻很高。要把感覺和平時的監(jiān)測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血糖水平。

什么是血糖增高階段?

指血糖已經升高,但還沒有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血糖介于正常與糖尿病之間的一種情況。主要包括3種情況:(1)空腹血糖受損。英文代號為IFG,是指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但又不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者??崭寡窃?.1~7.0毫摩爾/升之間。同時餐后2小時血糖也沒有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2)餐后血糖受損。是指餐后半小時、1小時血糖升高,和/或餐后2小時血糖在正常和糖尿病診斷標準之間的狀況,餐后2小時血糖在7.8~11.1毫摩爾/升之間。(3)糖耐量受損。又稱糖耐量減低,英文代號IGT。糖耐量試驗空腹及餐后2小時血糖均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但餐后2小時血糖在7.8~11.1毫摩爾/升之間。

處于血糖增高階段的人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是預防糖尿病的重中之重。

篇5

【關鍵詞】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影響

本研究主要探討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脂代謝的改變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情況,以便制定合理的預防及治療措施。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選擇對象為2009年1月至9月在我院門診體檢的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將符合條件的172例患者分為2組,分別為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組(A組)86例,男47例,女39例,平均年齡(6537±110)歲,糖尿病平均病程為(852±055)年,單存糖尿病組(B組)86例,男47例,女39例,平均年齡(6551±113)歲,糖尿病平均病程為(837±051)年,兩組間年齡,性別及糖尿病病程無顯著差異。

12 診斷標準

糖尿病診斷標準為1999年10月中國糖尿病學會頒布的標準: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高血壓診斷標準為2005年11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規(guī)定:收縮壓≥140 mm Hg,舒張壓≥90 mm Hg。冠心病的診斷依據(jù)為以往有過肯定的心肌梗死病史,或有典型的心絞痛伴心電圖缺血表現(xiàn)者。腦出血及腦梗死的診斷參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診斷標準,全部病例均經CT或MRI證實。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上述兩組患者冠心病及腦梗死的病例數(shù),采用SPSS 100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以α=005為檢驗水準,采用χ2檢驗,對兩組患者的心腦血管發(fā)生率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

2 結果

對兩組患者心腦血管疾病患病率用χ2檢驗進行顯著性檢驗,得出A組腦梗死和冠心病的發(fā)生率顯著高于B組(P

3 討論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有較高的合并高血壓機率,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報道,糖尿病患者群中20%~50%患有高血壓,其中,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中患有高血壓的達30%~50%[1]。我國國內也有對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糖尿病初診時高血壓病合并率達3737%。

糖尿病易合并高血壓可能與糖尿病和高血壓都可能存在與胰島素抵抗有關的高胰島素血癥[2]。高胰島素血癥可引起腎小管鈉重吸收增加,血容量增加,進而導致高血壓的發(fā)生。同時,糖尿病的長期慢性高血糖能導致脂質代謝紊亂和凝血機制異常,加速腎動脈和全身小動脈硬化,使外周阻力增加,血壓升高。

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明顯加重微血管損害。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會加重胰島素抵抗,導致血中葡萄糖,糖化血紅蛋白含量增高,從而對血管內膜產生刺激,造成血管內膜損傷,同時,與糖尿病有關的胰島素分泌不足又可引起脂質代謝異常,過多的血脂易通過損傷的內膜進入血管壁并在內膜下沉著,造成動脈血管(主要是中,小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腔變窄,進而出現(xiàn)相應器官的血管閉塞或出血,如心肌梗死,腦梗死,腦出血等嚴重疾病。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組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單純糖尿病組患者。

臨床實踐證明,積極控制血糖,對預防糖尿病性微血管并發(fā)癥作用肯定,但大血管病變有許多除血糖以外的其他因素參與,如血壓,血脂等。有研究表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壓可以降低腦卒中發(fā)生率的35%~40%,心肌梗死發(fā)生率的20%~25%及心力衰竭發(fā)生率的50%。同時,美國膽固醇教育計劃成人治療組第三次指南(NCEP ATP Ⅲ)要求非常高危人群(心血管病加上糖尿病,長期吸煙,血壓控制差或有代謝綜合征的多種危險因素和心肌梗死后的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應低于70 mg/dL。因此,對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更應注意血壓和血脂的控制。

綜上所述,對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除改善生活方式,嚴格控制血糖外,更應積極控制血壓,調整血脂,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篇6

【關鍵詞】妊娠期 糖尿病 糖耐量 試驗

Screen method and manage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affect on fetal and pregnancy

Suo DongmeiWang YulingGuo Xiaoling

【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t effect of 50g glucose challenge test(GCT)on screening the glucose intolerance at different gestational age and enhance managements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se women with abnormal glucose metabolism during pregnancy.Prospectively study the incidence of GDM in women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glucose and pregnancy outcome.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pregnant women who had antenatal care and delivered in women from July 2004 to July 2006.The test(of 75g oral glucose tolerancetest OGTT)were performed in those cases with abnormal in order to diagnose GDM or GIGT.Results(1)The incidence of GIGT was 5.7%(137/2400),and GDM Was 4.75%(114/2400).The rate of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and premature labor and preeclampsia in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A.(2)The test was performed of GCT before 24 weeks so that we can early diagnosis of GIGT or GDM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ate of macrosomia and caesarean birth.The women with GDM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 and B according to the glucose level.The maternal and fetal outcom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Conclusions:Maternal blood glucose with ideal control throughout pregnancy may reduce the maternal complications in GDM.Pregnant women complicated with GDM have more serious hazards on mother and neonatal.we should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so that reduce the maternal complication in GDM.

【Key words】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lucose tolerance test

妊娠期糖代謝異常包括妊娠期糖尿病(GDM)和糖耐量受損(GIGT),統(tǒng)稱為糖代謝異常,是妊娠期最常見的合并癥之一。如不及時診治,將危害母兒的健康。

1資料與方法

1.1觀察對象:自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在我院產檢篩查出糖代謝異常者251例,其中,GIGT為137例,GDM為114例,孕周為16-28周,年齡為22-35歲。選從接受糖篩查(GCT)的孕婦中,隨機各選取16-24w(C組)和24-28w(D組)的孕婦各728例,進行糖代謝異常比較及母兒并發(fā)癥的比較。

1.2篩查方法:完全符合樂杰主編的婦產科學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篩查標準[1]。將50g葡萄糖溶于200ml水中5min內服下,服后lh取靜脈血,用血糖儀監(jiān)測血糖,血糖值≥7.8mmol/L為糖篩查異常,對糖篩查異常的孕婦檢查空腹血糖,空腹血糖異常者可診斷為糖尿??;空腹血糖正常者再進一步行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空腹12小時后,口服葡萄糖75g,診斷標準:空腹5.6mmol/L,l小時10.3mmol/L,2小時8.6mmol/L,3小時6.7mmol/L,其中2項或2項以上達到或超過正常值,為妊娠期糖尿病(GDM),僅1項高于正常值診斷為GIGT。

1.3對糖代謝異常孕婦的管理:對診斷為GDM或GIGT的孕婦,先進行飲食管理,對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孕婦住院治療,在分娩入院前及入院中監(jiān)測空腹及餐后2小時血糖,血糖控制良好標準為空腹

2統(tǒng)計方法

采用 SPSS 11.0的統(tǒng)計軟件,采用x2檢驗。

3結果

3.1分析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在我院產科門診產檢的孕婦篩查出糖異常者為25l例。按糖耐量結果分組,GDM組為114例,發(fā)病率為4.75%;GIGT組為137例,發(fā)病率為5.7%。見表1、表2。

3.2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結局:以血糖控制情況分為兩組:控制良好者為A組,控制欠佳者為B組,剖宮產率及巨大胎的發(fā)生率無顯著性差異,但其它病理產科的發(fā)生率有顯著性差異,由表3中顯示A組的母兒的并發(fā)癥明顯低于B組。

3.3不同孕周糖代謝異常發(fā)生率有顯著性差異意,與妊娠結局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見表4。表3妊娠合并糖尿病血糖控制良好(A組),控制欠佳(B組)妊娠結局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見表4

4討論

4.1對于妊娠期糖尿病診斷標準:目前對GDM和GIGT的診斷標準不外乎是建立在統(tǒng)計學的基礎上,標準多年用OGTT的四點診斷標準,由于妊娠期糖尿病給母兒帶來嚴重并發(fā)癥,因此,有學者將擔心糖尿病診斷標準過高,會將部分糖尿病孕婦遺漏,診斷標準過低,又造成糖尿病過度診斷,增加孕婦的負擔,國外現(xiàn)今仍多采用100g葡萄糖液作為負荷量,由于胃腸道反應易引起嘔吐。1982由呂桂等人[5]研究證實。而由此確定75g作為負荷量的OGTT:指空腹12小時后,口服葡萄糖75g,診斷標準:空腹5.6mmol/L,1小時10.3 mmol/L,2小時8.6 mmol/L,3小時6.7mmol/L。有2項或2項以上達到或超過正常值,可診斷為妊娠期糖尿病。僅1項高于正常值為糖耐量異常。

4.2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首次發(fā)現(xiàn)或發(fā)生的糖代謝異常,而妊娠期糖耐量受損為早期的血糖穩(wěn)態(tài)的反復,介于GDM和正常血糖之間的中間狀態(tài)或過度階段[1]的一種糖代謝異常。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增長,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GIGT和GDM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成為常見的妊娠合并癥[2],嚴重威脅母兒的生命與健康,特別是胎兒,由于孕婦的高血糖可以降低胎盤對胎兒的血氧供應,胎兒的高胰島素血癥使組織耗氧體力。導致胎兒宮內缺糖,高胰島素及高血糖本身不使胎兒代謝增加,刺激胎兒骨髓外造血而引起,紅細胞增多,導致出生后由于大量紅細胞破壞所致的高膽紅素血癥,而導致圍產兒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增高。本次研究,GDM的發(fā)生率占總分娩人數(shù)的4.75%,GIGT發(fā)生率占5.7%,與文獻報道的GDM的發(fā)生率占1%-5%。GIGT的發(fā)生率占5.19%,幾乎一致。文獻報道提示當GDM發(fā)生率為1%-5%時圍產兒死亡率可達3.85%。由此可見,妊娠期糖尿病是產科嚴重的合并癥,可使孕產婦及胎嬰兒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故一直受到國內產領域的高度重視[6][7]。

4.3糖代謝異常對胎兒及新生兒的影響:妊娠期糖尿對母兒最大影響是巨大兒造成的手術的機會增加[3],楊慧霞[4]報道,未經治療的糖尿病孕婦,巨大兒發(fā)生率高達50%。本研究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病人,以血糖控制情況分為血糖控制良好者,及血糖控制欠佳者兩組,比較對母兒的影響發(fā)現(xiàn),血糖控制很好者羊水過多發(fā)生率為2.17%,血糖控制欠佳者羊水過多發(fā)生率為6.25%;血糖控制很好者的妊娠高血壓疾病發(fā)生率為2.1%,血糖控制欠佳者妊娠高血壓疾病發(fā)生率為6.25%,還有早產兒、死胎等兩組比較,同時本研究顯示了GIGT孕婦的一些母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已達到類GDM的不良影響水平,因此,我們給予充分重視,尤其注意加強孕期24周后糖尿病的篩查及管理,密切監(jiān)測,盡早診斷,及時治療,可以有效的減少母兒的并發(fā)癥,乃是我們廣大產科界同道們工作重點與焦點。

參考文獻

1蔣學風.妊娠期糖尿病的識別與分類[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1,17:257

2遲心左,劉維靖,李敏.妊娠期.妊娠期糖耐量受損不同診斷標準與妊娠結局的關系.北京醫(yī)學,2003,25:185.187

3Casey BM,Lucas MJ,Mcintire DD,et al.Pregnancy outcomes in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obstetric populmion.Obstet Gynecol,1997,90:869-873

4楊慧霞,周世海.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圍產兒預后的臨床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3,28:139.142

5呂桂,張達青,邱文升,等.正常人100g,75g,50g葡萄糖耐量試驗中血糖胰島素C肽的比較[J].中華醫(yī)學雜志,1982,62:648-650

6Cunningham FG.Williams obstetrics,20th ed.Appleton,1997:1204.1206

篇7

1 臨床資料

1.1 臨床資料 2009年10月~2013年5月,太原煤氣化職工醫(yī)院門診及病房收治的糖尿病并發(fā)糖尿病足的患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6例及對照組3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DM病程、末梢神經炎病程、入院時FBG上差異均無顯著性(見表1)。

1.2 診斷標準

1.2.1 糖尿病診斷標準 參照1999年WHO、IDF公布,得到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會等認同,并建議在中國執(zhí)行的診斷標準,即具有典型癥狀,空腹血糖126 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 mg/dl(11.1 mmol/L);而沒有典型癥狀,僅空腹血糖126 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 mg/dl(11.1 mmol/L)應再重復一次,仍達以上值者,可以確診為糖尿病。

1.2.2 糖尿病末梢神經炎的診斷標準:①四肢感覺異常,包括對稱或單側性肢體麻木,自發(fā)性疼痛,末端束縛感;②腱反射減弱或消 失;③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減慢;④足背動脈搏動正常;⑤排除其他神經疾患。

1.3 納入標準(1)符合糖尿病和糖尿病末梢神經炎的診斷標準;(2)年齡≤80歲;

(3)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且配合治療者。

1.4 排除標準(1)不符合糖尿病及末梢神經炎診斷標準者;(2)合并重度心、腎功能不全、心肌梗死、腎衰竭、哮喘、肺部感染,惡性腫瘤晚期患者;(3)年齡>80歲;(4)未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及不配合治療者。

1.5 治療方法

1.5.1基礎治療:兩組病例均進行控制飲食、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治療,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

1.5.2 對照組:維生素B1注射液100mg,維生素B12注射液0.5mg肌肉注射1次/d。治療時間:針刺治療組和對照治療組均以30天為1個療程,共進行1個療程。

1.5.3治療組:在對照組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艾灸治療,取穴:曲池、外關、三陰交、陽陵泉、足三里。方法,每穴艾灸5 min/次,1次/d,左右穴位交替使用,連續(xù)治療1個月。

1.6 臨床癥狀積分及療效判定標準

1.6.1 臨床癥狀積分及減分率計算

臨床癥狀積分按照末梢神經炎臨床癥狀評分標準進行評分[1],.減分率=(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 ×100%

1.6.2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麻木、疼痛消失,腱反射正常,肌 電圖神經傳導速度較前增加≥5m/s ;有效:臨床癥狀麻木、疼痛好轉,腱反射有所改善,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較前增加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3.0軟件分別使用頻數(shù)統(tǒng)計、t檢驗和χ2檢驗等對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減分率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其臨床癥狀積分比較,無顯著差異性,治療后積分較治療前積分有明顯的改善,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治療組的臨床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其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治療顯效率51.62%,對照組的顯效率26.67%,治療組總有效率83.87%,對照組的總有效率60%。兩組相比較有顯著差異,可見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糖尿病末梢神經炎效果較單純使用西藥突出。

3 討論

末梢神經炎為糖尿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病機理可能是高血糖可使病理性物質沉積,可見神經滋養(yǎng)血管和小動脈壁增厚,管腔變窄,血小板聚集造成血栓形成,導致缺血性病變。多累及神經束、神經纖維而表現(xiàn)為單神經病變或多發(fā)性神經病變,稱之為血管原性糖尿病神經病變?;颊叨嘁灾w疼痛、麻木等為突出的臨床表現(xiàn)。而劇烈的疼痛常使患者失去對抗疾病的信心,但其治療迄今未有突破。有研究表明,血糖水平與該并發(fā)癥密切相關,理想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緩其發(fā)生。但對已發(fā)生的神經病變尚缺乏有效的治療。臨床常用的維生素B1,B6,B12等常規(guī)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不甚滿意。我們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在使用B族維生素的基礎上加用中醫(yī)艾灸穴位療法能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及血液凝固性,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糖尿病多屬于中醫(yī)"消渴"病范疇。糖尿病并發(fā)末梢神經炎是屬消渴病的變證,是由于消渴日久氣陰兩虛,陰損及陽,陰陽俱虛,血行不暢所致。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行無力, 淤血內停,血脈痹阻,不通則痛;氣虛不能溫養(yǎng)四肢,而出現(xiàn)四肢 麻木,發(fā)涼疼痛糖尿病為中醫(yī)學的消渴,《王旭高醫(yī)案》中就有“消渴日久,但見手足麻木,肢涼如冰”的記載。中醫(yī)認為艾灸可溫通經絡,祛寒除濕,活血止痛功能。通過臨床實驗研究,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該病有較好療效,可期推廣使用。

篇8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 于1999年對MS做了工作定義:糖調節(jié)減損( IGT或IFG)或DM,和/或IR(由高胰島素葡萄糖鉗夾技術測定的葡萄糖利用率低于下位1 /4位點), 并有下述5項中2項以上的成分: 高血壓(≥140 /90 mm Hg);高甘油三酯(≥ 1.7 mmol/L, 150 mg/dl) ;和/或低HDL膽固醇血癥(男<0.9mmol/L, 35 mg/dl; 女<1.0 mmol/L, 39mg/dl) ; 中心性肥胖(WHR 男>0.9,女>0.85 和/或BM I >30 kg/m); 或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20μg/分或白蛋白/肌酐≥30 mg/g) 。

NCEPATP Ⅲ診斷標準

根據(jù)美國膽固醇教育計劃成人治療組第三次指南(NCEPATP Ⅲ),代謝綜合征的診斷是基于表1中所列的3個或更多危險因子同時存在而作出的。NCEP是通過腰圍而不是BMI來識別代謝綜合征的,因為腹型肥胖比BMI與代謝綜合征更加相關。代謝綜合征具提示性且易獲得的實驗室指標有:TG(≥150mg/dl),其與腹型肥胖密切相關;HDL-C低水平(男性<40mg/dl;女性<50mg/dl);空腹血糖≥110mg/dl。高血壓患者應該篩查代謝綜合征,因為有證據(jù)表明約50%的高血壓患者存在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癥。 NCEPATP Ⅲ指南認為,代謝綜合征患者應作為強化治療的候選者;繼處理LDL-C這一首要目標之后,治療代謝綜合征是減少冠心病危險因子的第二目標。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工作定義

2004年,我國糖尿病工作者根據(jù)中國人的肥胖、代謝異常的風險證據(jù),在WHO定義和ATPⅢ定義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合于中國人的代謝綜合征工作定義,發(fā)表于《中華糖尿病雜志》2004年第3期。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建議,代謝綜合征的診斷標準為具備以下4項中的3項或全部者:①超重和(或)肥胖:BMI≥25kg/m;②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及(或)餐后2小時血糖≥7.8mmol/L,及(或)已確認為糖尿病并治療者;③高血壓:血壓≥140/90mmHg,及(或)已確認為高血壓并治療者;④血脂異常:空腹血TG≥1.7mmol/L,及(或)空腹血HDL-C<0.9mmol/L(男)或<1.0mmol/L(女)。

IDF新制訂的代謝綜合征診斷標準

2005年4月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IDF)主辦的第一屆國際糖尿病前期暨代謝綜合征大會在德國首都柏林召開。在本次大會上,IDF頒布了代謝綜合征的定義,這是國際學術界第一個代謝綜合征的全球統(tǒng)一定義。

新制定的代謝綜合征診斷標準最大的特點是將中心性肥胖作為代謝綜合征診斷的一個必要條件,并提出將腰圍作為衡量指標,且認為腰圍的標準應根據(jù)各人種的流行病學研究來確定。目前推薦的中國人腰圍的診斷標準是男性≥90cm,女性≥80cm。但是這一標準還需有大樣本資料檢驗。

IDF新診斷標準強調以中心性肥胖

為基本條件(根據(jù)腰圍判斷),合并以

下4項中指標中任意2項:①TG水平升

高:>150 mg/dl(1.7 mmol/L),或已接受相應治療;②HDL-C水平降低:男性<40 mg/dl(0.9 mmol/L)女性<50 mg/dl(1.1 mmol/L),或已接受相應治療;③血壓升高:收縮壓≥130 mmHg或舒張壓≥85 mmHg,或已接受相應治療或此前已診斷高血壓;④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100 mg/dl(5.6 mmol/L),或已接受相應治療或此前已診斷2型糖尿病。若空腹血糖≥100 mg/dl(5.6 mmol/L),為明確有無糖尿病,則強烈推薦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但是OGTT在診斷代謝綜合征時并非必需。

篇9

[關鍵詞] 烏梅丸;糖尿病胃輕癱;幽門螺桿菌;14C呼氣試驗

[中圖分類號] R5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2(b)-0117-03

糖尿病胃輕癱(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糖尿病(DM)常見的消化道慢性并發(fā)癥,除具有糖尿病原有的癥狀外,尚兼有早飽、餐后上腹部飽脹、惡心、發(fā)作性干嘔或嘔吐、大便異常等消化道癥狀。其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營養(yǎng)狀況、藥物吸收、血糖調節(jié),而且還耗費大量醫(yī)療費用,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010年9月~2011年9月,筆者運用烏梅丸治療糖尿病胃輕癱30例,并與單純西藥治療進行對照觀察,取得了較好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

1.1.1 西醫(yī)診斷標準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按WHO糖尿病診斷標準[1];胃輕癱的診斷標準參照《消化道運動學》[2]及《現(xiàn)代胃腸病學》[3]制定。(1)符合WHO關于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臨床癥狀:即胃輕癱綜合癥狀,一般指早飽、餐后飽脹、慢性惡心、反復打膈、嘔吐、脹氣、腹瀉或便秘或二者交替,要求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癥狀并持續(xù)30 d以上;(3)胃動力檢查:通過B超、消化道造影或放射性核素檢查有胃排空延遲,或內鏡檢查有食物殘渣潴留現(xiàn)象;(4)糖尿病病史較長;(5)或伴有糖尿病神經系統(tǒng)病變或視網膜病變。

1.1.2 中醫(yī)辨證標準 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之“痞滿證”診斷標準,證屬“寒熱錯雜證”,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痞滿,遇冷加重,嘈雜反酸,口干口苦,肢冷便溏,氣,納呆,舌淡,苔薄白,脈弦數(shù)。

1.2 納入標準

(1)符合DGP診斷標準及“痞滿”證之中醫(yī)診斷標準;(2)符合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屬寒熱錯雜證者;(3)經14C呼氣試驗檢測結果為陽性者,確認為Hp感染者;(4)年齡18~65歲。

1.3 排除病例標準

(1)不符合診斷標準有納入標準者;(2)其他Hp相關性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腸糜爛及潰瘍、腫瘤、肝膽胰腸器質性病變;(3)糖尿病腎病所致尿毒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乳酸性中毒以及糖尿病合并嚴重肝腎損害者;(4)孕婦或哺乳期婦女;(5)精神異常及不愿合作者;(6)已接受其他有關治療,可能影響本研究的效應指標觀測者。

1.4 一般資料

90例患者均為本院門診及住院患者,隨機分為3組,即烏梅丸組、紅霉素組和莫沙必利組。3組患者年齡、性別、胃輕癱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3組一般資料

1.5 治療方法

烏梅丸組口服烏梅丸(《傷寒論》方,以中藥飲片配伍后煎服),日煎1劑,分2次服。紅霉素組口服紅霉素(重慶天圣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次125 mg,每日3次,餐前30 min溫開水送服。莫沙必利組口服莫沙必利(成都大西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每次5 mg,每日3次,餐前30 min溫開水送服。30 d為1個療程。觀察前1周起,停服一切影響胃腸蠕動的藥物:如抗膽堿藥、解痙藥、H2受體拮抗劑以及其他促動力藥?;A治療(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注射等)維持原方案不變。

1.6 觀察指標

1.6.1 臨床癥狀觀察 根據(jù)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記錄厭食、早飽、餐后上腹飽脹、惡心、發(fā)作性干嘔或嘔吐、腹脹、大便異常等癥狀積分值,每一癥狀分無、輕、中、重4個級別,依次計0、1、2、3分。嚴重而發(fā)作頻繁者3分,其次2分,輕而間歇時間長者1分,無癥狀0分。

1.6.2 小鋇條胃排空試驗 試驗前禁食10 h,早晨07:30將20條小鋇條(西安楊森公司生產)連同標準餐(牛奶200 mL,小面包2個)在10 min內進食完畢,用X線透視分別觀察記錄進餐后6 h胃內小鋇條的數(shù)目。治療前后各進行1次。

1.6.3 14C呼氣試驗 空腹或餐后3 h接受測試,以20 mL涼開水送服一粒14C-尿素膠囊,靜坐15 min后取出幽門螺桿菌檢測呼氣卡(安徽養(yǎng)和醫(yī)療器械設備有限公司生產)往卡內平靜吹氣2~5 min,之后由工作人員通過儀器檢測得出具體數(shù)值而結束。

1.7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中藥新藥治療痞滿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1)臨床痊愈:臨床癥狀、體征全部消失或基本消失,積分為0或治療前后所有證候積分之差≥95%者,6 h吞鋇條完全排空。(2)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治療前后所有證候積分之差≥70%,而

1.8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單位用χ2檢驗;計量單位用t檢驗,以P <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3組臨床療效比較

經過30 d治療后,烏梅丸組總有效率為90.00%,明顯高于紅霉素組、莫沙必利組,與其他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2.2 3組14C呼氣試驗值比較

治療前,烏梅丸組、紅霉素組、莫沙必利組3組其14C呼氣試驗(14C-UBT)值兩兩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3組均有所下降,烏梅丸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與莫沙必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紅霉素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與莫沙必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烏梅丸組與紅霉素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糖尿病屬祖國醫(yī)學“消渴”范疇,糖尿病胃輕癱雖屬“痞滿證”,但卻是由于消渴日久,清陽下陷所致,脾氣當升不升,胃氣當降不降,中焦運化之權失司,因虛致實;腎虛不升,不能制水,二陰失司;肝虛不升,木郁化火,熱灼傷陰,從而形成寒熱錯雜而見煩渴欲飲、消谷善饑、小便頻數(shù)、腹脹嘔吐、饑不欲食等癥[5-6]。清代醫(yī)家黃坤載曰“消渴者,是厥陰之病也?!编崥J安亦曾提出“消癥生于厥陰風木主氣,蓋以厥陰下水而生火,風火相煽,故生消渴主癥”。

烏梅丸方中細辛、干姜、附子、花椒、桂枝等辛溫之品溫中散寒,黃連、黃柏等苦寒之品清熱燥濕,合用有辛開苦降之功,使脾胃升降之機得以恢復;黨參、當歸補氣養(yǎng)血以扶正,使脾胃之氣得以旺盛,以治其本;烏梅取其有健運脾胃作用;細辛、干姜、花椒、桂枝的辛溫結合當歸的養(yǎng)血活血。方中黃連配干姜,屬于藥性相反的配伍藥對,黃連清胃降逆,干姜溫中散寒止嘔,二者配伍,寒熱并用,辛開苦降,共奏和胃降逆,開結散痞之功。實驗研究[7]亦證實黃連、干姜藥對具有抗Hp及促進胃黏膜修復的作用。

隨著近年來對于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重視,人們對于糖尿病胃輕癱與幽門螺桿菌的關系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許多臨床研究已經證實了幽門螺桿菌感染與糖尿病胃輕癱的發(fā)生有關。黃作平等[8]用快速尿素酶試驗、組織學檢查、細菌培養(yǎng)法檢測3 025例患者人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結果顯示2型糖尿病胃輕癱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為78.61%(2 378/3 025),提示Hp感染可能與糖尿病胃輕癱有關。吳波等[9]采用快速尿素酶實驗法及Giemsa染色法檢查Hp感染,發(fā)現(xiàn)糖尿病胃輕癱患者Hp檢出率分別為87.8%、81.9%,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47.1%、41.2%)、單純糖尿病組(47.8%、43.5%)、單純胃輕癱組(73.3%、66.7%),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同時發(fā)現(xiàn)Hp感染可使糖尿病胃輕癱患者血胃泌素水平升高,生長抑素水平降低,從而加重胃輕癱病情。孫士東等[10]對糖尿病胃輕癱患者通過根除Hp與未行根除Hp治療比較,發(fā)現(xiàn)根除Hp治療組癥狀改善顯著高于未行抗HP治療者(P < 0.01),提示Hp感染與胃輕癱有密切關系。

本研究可看出,烏梅丸治療后14C-UBT值明顯降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其能有效抑制幽門螺桿菌作用,同時改善糖尿病胃輕癱臨床癥狀,效果優(yōu)于口服莫沙必利、紅霉素,可為中醫(yī)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Alberti KG,Zimmet PZ. 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Part 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provisional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J]. Diabet Med,1998,51(7):539-553.

[2] 侯曉華. 消化道運動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91-303.

[3] 潘國宗,曹世植. 現(xiàn)代胃腸病學(上冊)[M]. 北京:科技出版社,1994:981-988.

[4] .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4-139.

[5] 張應玲.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胃輕癱臨床觀察[J]. 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30):107.

[6] 張雷.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臨床分析[J]. 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5):88,90.

[7] 吳施國. 五組黃連藥對治療幽門螺桿菌所致胃炎的療效評價[D].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6.

[8] 黃作平,李延兵,張遠兵. Ⅱ型糖尿病胃輕癱病人與幽門螺桿菌感染[J]. 臨床軍醫(yī)雜志,2005,28(1):11-12.

[9] 吳波,鄭長青. 幽門螺桿菌、胃腸激素與糖尿病胃輕癱的關系[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0,18(15):1616-1619.

篇10

關鍵詞 早期糖尿病性心臟病 中西醫(yī)結合療法 氣陰兩虛 絡脈瘀結 通絡生脈飲

糖尿病性心臟病(diabetic cardiopathy, DC)是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 DM)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糖尿病心血管并發(fā)癥也已成為對糖尿病病人遠期生存的主要威脅和病死的首位原因。據(jù)統(tǒng)計,有70%~80%的糖尿病病人死于糖尿病慢性心血管并發(fā)癥,其心臟損傷較非糖尿病性心臟病為重[1]。因此,及時發(fā)現(xiàn),有效治療DC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中醫(yī)藥在治療該病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筆者自2004年6月~2007年12月,以益氣養(yǎng)陰、化瘀通絡法為法,自擬通絡生脈飲為主治療DC50例,并與單純西藥治療作對照,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96例患者均來自本院內科綜合病房。全部病例均符合本文西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并按隨機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0例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39~73歲,平均年齡52.36±5.57歲,糖尿病病程2~23年,平均病程8.19±5.06年;對照組46例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齡41~77歲,平均年齡51.06±7.14歲,糖尿病病程1~20年,平均病程8.83±4.95年。經統(tǒng)計學處理,2組患者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分述如下。

1.2.1 DM診斷標準:按照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公布的糖尿病診斷標準[2],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①空腹血漿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②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試驗)中,餐后2h血漿血糖(P2hPG)≥11.1mmol/L(200mg/dl);有糖尿病癥狀且隨機血糖≥11.1mmol/L(200mg/dl)。

1.2.2 DC診斷標準: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文獻關于糖尿病性心臟病的研究進展,綜合確定為早期糖尿病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①符合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糖尿病診斷標準;②心電圖正?;虼笾抡#曅膭雍托墓δ軝z查示左心室順應性下降,舒張功能減退;E峰下降,A峰上升,E/A比值

1.2.3 中醫(yī)辨證標準:按照2002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的糖尿病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

[3],證屬氣陰兩虛和絡脈瘀結者。氣陰兩虛證主癥為咽干口燥,倦怠乏力,氣短懶言;次癥為多食易饑,口渴喜飲,五心煩熱,心悸,失眠,舌紅少津、苔薄或花剝,脈細數(shù)無力,或細而弦。絡脈瘀結證主癥為胸痛,脅痛,腰痛,背痛,部位固定,或為刺痛,肢體麻木,口唇色黯;次癥為肌膚甲錯,健忘,心悸,失眠。舌紫黯,有瘀斑,舌下絡脈青紫迂曲,脈弦,或沉而澀。

1.3 納入和排除病例標準:凡符合本文西醫(yī)診斷中的早期糖尿病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又符合上述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者,納入試驗病例。排除病例標準:①年齡80歲以上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②肝腎功能不全者。③合并有高血壓、冠心病以及其它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④近1個月內發(fā)生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如酮癥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高滲性昏迷以及感染者。⑤不愿意合作者(指不能配合飲食控制或不能按規(guī)定用藥而影響療效者)及精神病患者。

2 治療及觀察方法

2.1 治療方法:兩組均選用二甲雙胍、格列吡嗪緩釋片口服治療,血糖控制仍未達標者,給予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使用胰島素者治療組9例,對照組7例,經統(tǒng)計學處理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組另外給予自擬通絡生脈飲(該方由生脈飲、旋覆花湯、加減活絡效靈丹組成,具體藥物為:人參、澤蘭葉、五味子、紅花各9g,麥冬、旋覆花、當歸各12g,丹參15g,山茱萸18g。每日1劑。兩煎藥液相混,早晚空腹服用。兩組均連續(xù)治療6周。

2.2 觀察指標及方法: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體征變化,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分為主癥、次癥,并根據(jù)無、輕、中、重程度分為四級,主癥分別記作0、2、4、6分,次癥分別記作0、1、2、3分,癥狀體征積分評定采用尼莫地平法,即(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以百分數(shù)表示。各項觀察指標每周記錄1次,治療6周后統(tǒng)計療效。

2.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形式表示,根據(jù)觀察指標和數(shù)據(jù)的不同,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有顯著性差異,P<0.01為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評價標準: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早期糖尿病性心臟病的療效評定標準,本研究參照2002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現(xiàn)代醫(yī)學文獻關于糖尿病性心臟病的研究進展擬定。顯效:癥狀體征總積分下降≥7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時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圍,或治療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時血糖較前下降超過治療前40%以上;糖化血紅蛋白(HbA1c)值下降至6.2%以下;立臥位心率差≥15次/分,30/15比值≥1.04;超聲心動心功能測定左室舒張功能正常,E/A≥1.1。有效:癥狀體征總積分下降≥3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時血糖下降超過治療前的20%~40%;糖化血紅蛋白值下降超過治療前的10%,但未達到顯效標準;立臥位心率差在11~14次/分鐘,30/15比值在1.01~1.03;超聲心動心功能測定左室舒張功能有所恢復,1.0≤E/A

3.2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治療組50例和對照組46例分別為,顯效15例和9例,有效27例和22例,無效8例和15例,總有效率84.0%和67.4%。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3.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變化比較:治療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分別為:34.36±4.21和14.96±3.17,對照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分別為:34.88±4.12和22.26±3.73。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下降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或P<0.05),兩組間治療后積分下降差值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3.4 兩組治療前后FPG、P2hPG、HbA1c比較:表1示,治療組與對照組均能顯著降低患者的FPG、P2hPG水平(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能顯著降低患者的HbA1c水平(P<0.01),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

3.5 兩組立臥位心率差、30/15比值治療前后比較:表2示,治療組治療前后立臥位心率差、30/15比值變化有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立臥位心率差、30/15比值雖有上升趨勢,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改善立臥位心率差方面,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

3.6 兩組治療前后超聲心動、左心室舒張功能檢查的比較:表3示,兩組治療前后對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后壁厚度的影響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治療后E/A比值升高,其與治療前比較經統(tǒng)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組間E/A比值方面,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治療后E/A比值也有上升的趨勢,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3.7 不良反應:服藥后治療組4例、對照組2例患者在觀察期間出現(xiàn)輕微上腹不適,不影響治療。兩組用藥前后血、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均無明顯變化(P>0.05),說明兩組治療藥物均安全可靠。

4 討論

隨著糖尿病發(fā)病率的逐年上升,糖尿病心血管并發(fā)癥的患病率和危害也日益顯露出來,本研究針對該病,采用了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益氣養(yǎng)陰化瘀通絡中藥進行協(xié)同治療,取得了更為理想的臨床效果,充分體現(xiàn)了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并發(fā)癥的優(yōu)勢。

糖尿病性心臟病既屬消渴病,又屬心系病?!鹅`樞•本臟》記載:“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鹅`樞•邪氣臟腑病形》曰:“心脈微小為消癉”?!秱摗吩唬骸跋?,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其早期常無明顯心臟癥狀,若消渴病未能進一步治療則發(fā)展為本病,其發(fā)病與久病不愈、情志不調、年老體衰、勞倦內傷、飲食不節(jié)等因素有關,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病,心血瘀阻貫穿了疾病過程的始終,痰瘀郁互結是相關致病因素[4]。氣陰兩虛、絡脈瘀結之證候在臨床上最為常見,自擬通絡生脈飲由生脈飲、旋覆花湯、活絡效靈丹去乳香、沒藥加山萸肉組成。該方取法名方,藥僅九味,生脈飲出自《內外傷辨惑論》,功效益氣生津,斂陰止渴,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該方具有減輕胰島素抵抗及增加心肌細胞線粒體ATP合成等作用。旋覆花湯出自《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篇》,乃治絡病之祖方,新絳現(xiàn)已不易得,易以澤蘭、紅花,二者均為通利血脈要藥,藥理研究表明,該方具有強心、增加冠脈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活絡效靈丹出自《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張錫純言其善治“氣血凝滯、經絡湮淤”,加山萸肉是因其“收澀之中兼具條暢之性,大能收斂元氣,流通血脈”(張錫純語),深合糖尿病心臟病機。現(xiàn)代藥理研究亦表明,山萸肉能降低血糖,提高肝糖原的含量,并可增強心肌收縮力,擴張血管;丹參能降糖,改善糖尿病患者紅細胞的變形及聚集,降低血液粘度;當歸能調節(jié)免疫、雙向調節(jié)凝血,還能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及改善末梢神經和血管的功能。本研究結果表明,該方不僅使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趨于穩(wěn)定,同時對中醫(yī)證候積分、立臥位心率差、30/15比值、E/A比值均有明顯改善,可延緩并阻止糖尿病心臟病早期向晚期發(fā)展的過程,臨床上可推廣應用。

5 參考文獻

[1]丁學屏主編.中西醫(yī)結合糖尿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53-56.

[2]錢榮立.糖尿病臨床指南[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0:7-11.

[3].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