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岳陽樓記范文

時間:2023-03-23 15:22: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范仲淹岳陽樓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文/劉德寬

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己志的范仲淹,堪稱封建士大夫中之佼佼者,享譽后世。但是這樣一位以“公”著名的先生,也未能免俗,為了自己的好友滕宗諒,曾經(jīng)徇“私”。滕宗諒就是范仲淹在其千古名篇《岳陽樓記》中稱道的“巴陵太守”滕子京。

滕宗諒,字子京,河南人。與范仲淹同年舉進士,交好甚厚,感情頗深。滕宗諒在涇州任上,曾花費公款16萬緡,遭到御史梁堅彈劾。滕宗諒怕連坐者太多,索性有罪一人擔,燒毀賬籍,滅掉相關姓名,銷毀了證據(jù),兩項歸一,罪不可謂不小。參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不能眼見好友治罪,不惜徇私,力救之,初議止降一官。但梁堅的上司御史中丞王拱辰憤然不平,論奏不已,決不罷休。最后,還是沒有治罪,貶謫到岳陽(巴陵郡)。

滕宗諒到岳陽后,為彰顯政績,決定重修岳陽樓。錢從何出呢?有妙招!官府貼出告示,民間有老債要不回來的,可以獻給官府,由官府出面收回。官府討債,誰敢不給?!不長時間,即收錢近萬緡。滕宗諒親自掌管這筆錢,不設賬籍,不許旁人過問,用來修建岳陽樓。樓成之后,花費很多,滕宗諒自己也收入不少。

岳陽樓成,滕宗諒為粉飾治岳功績,請名人為其舞文弄墨。范仲淹不管岳陽樓來歷如何,亦應邀寫成《岳陽樓記》,開篇即是“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其實,當時岳陽一帶,民不聊生,滕宗諒到任一年,沒什么起色。范仲淹不能不知,違心贊頌,還是為滕宗諒私交所累。

古代婚嫁竟是哀痛的事

周禮中有記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一個“令”字,就有“令”的執(zhí)行者。但是也有例外,仲春時節(jié)的男女相會,“奔者不禁”??梢姡敃r的人還保有相當?shù)膭游镄?,國法要服從于“春天”?/p>

從周朝到春秋都有專門做媒的官吏,官名“媒氏”,專職負責使男人有妻子,女人有丈夫,向他們配給田宅,以使其能安身成家。當時的男人結婚三年后才可以被國家征用外出作戰(zhàn)或做工,叫“赴國役”。

今天人們的婚嫁是喜事,遠古時候卻恰好相反。迎親只能在夜里,車馬服飾都必須是黑色。起源于古人引陰氣入家門,黑色是配合著陰的。黑夜黑馬黑車黑衣人,車前置兩枚火燭,在黑夜試探前行,就是去娶親的了。

按《禮記》中記錄,嫁走了女兒的人家,三個晚上不熄滅火燭,似乎女兒還能回來,似乎女兒還能看到娘家的光。而娶了新人的男家,三天內(nèi)不能有絲竹樂器的響聲?;榧奘且患吹氖聝骸?/p>

現(xiàn)代女人出嫁有哭的,有依依惜別的,多數(shù)只是做姿態(tài)。終究習俗變了,嫁人是張燈結彩浩浩蕩蕩歡天喜地的事情。而古人說,不對婚禮表示祝賀,是規(guī)矩道理。婚事,當時都寫成“昏事”。

到了漢朝,有皇帝詔書說,禁止民間嫁娶備酒食相賀。按漢律,禁止三人以上結群喝酒,但可以印證,民間嫁娶已經(jīng)飲酒聚眾慶賀了。由周到漢的大約千年,娶親已經(jīng)從只能趁黑夜進行的壞成了好事,由漢到今天,再沒變過。

《呂氏春秋》中說新娶來的婦人要“煙視媚行”,煙一樣的視線,縹緲不定,嫵媚地走路,大約是絕不能快步如飛,要忸怩細瑣的徐徐而行。

古時候婦女出嫁年齡,在漢代有嚴格規(guī)定,十五歲到三十歲為界線,過三十還獨身在娘家,就罰“五算”,合當時的六百錢。據(jù)說,罰款不重,只是懲治遲遲不嫁的女人對風俗的挑戰(zhàn)。

有一種被古人稱作“姆”的女人,類似現(xiàn)在的保姆。專指婦人到了五十歲,還沒有生下孩子,被男家廢出,按規(guī)定也不能再嫁。如果這婦人能奉行“婦道”,才有資格給別人的孩子做保姆。

漢朝的時候,有個叫王吉的人,房東家有一棵大棗樹,王吉的妻子隨手摘一顆棗給王吉嘗,王吉當即廢掉了這個妻子,因她偷盜。元朝規(guī)定廢妻有七條:無子、佚、不事公婆、口舌、盜竊、妒忌、惡疾,任何一條都可以發(fā)休書廢掉妻子。所以婦女們只能私自積蓄,以防萬一。

宦官中的“賢者”李芳

在明隆慶年間,宦官中有兩個叫李芳的。一個掌管司禮監(jiān),參與了傾陷官員的陰謀,其行為并不見得光明。另一個就是《明史》上稱為“賢者”的李芳。他是穆宗朝的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

篇2

文/黃念

一、看外型。每個朝代由于崇尚的藝術風格和欣賞角度之差別,所以同一類器型的器物都與前朝有不同程度的差別。初學者可根據(jù)馮先銘先生編著的《中國陶瓷史》的陶瓷器物演變過程掌握好這方面的知識,并熟記于心。

二、看胎土。每個時代所燒制瓷器都在選取瓷土上有所要求。像宋代全國各地燒制的窯口眾多,如河南的汝窯、鈞窯,河北的定窯,陜西的耀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吉州窯等在當時都是采用當?shù)氐拇赏翢?,所以在胎土的辨識上多下功夫,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看釉水。釉是作為陶瓷器物的裝飾附作物,既美觀又增加了器物本身的使用強度。一般古代陶瓷器由于年代久遠在空氣氧化過程中時間較長,有些甚至于埋于地下數(shù)百上千年,因此釉面不會出現(xiàn)現(xiàn)代瓷器那種閃閃發(fā)亮的賊光而刺眼的感覺。所以要經(jīng)常訓練自己的雙眼,增強新老器物辨識的能力。

四、看紋飾。紋飾是陶瓷器物上一種裝飾藝術,更增加了美感。紋飾極易模仿,但仿制者往往求得像古代器物紋樣形似,繪制起來照本宣科,缺乏那種用筆流暢,揮灑自如,詳觀之極易察覺。

五、看修足。陶瓷器物宋代以前均為餅形足,后來才出現(xiàn)圈足。即使是圈足,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特征。如明代圈足與清代圈足比較相對顯矮,未出現(xiàn)清代中期開始的泥鰍背等。

岳陽樓的前世今生

文/汪曾祺

岳陽樓最初是唐開元中書令張說所建。然而,在中國人的印象里,它是滕子京建的,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開頭就寫到:“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雖然滕子京不過是“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然而大家不甚注意,總以為是滕子京建的。滕子京因為岳陽樓而不朽,而岳陽樓又因為范仲淹的記而不朽。

范仲淹在寫這篇《岳陽樓記》的時侯,被貶在鄧州,即今延安,聽說他從沒到過岳陽,《岳陽樓記》中對岳陽樓四周景色的描寫,完全出諸想象。

現(xiàn)在的岳陽樓早已不是滕子京重修的了。這座樓已被燒掉數(shù)次,因此范仲淹所云“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已不可見。如今樓上刻在檀木屏上的《岳陽樓記》系張照所書,樓里的大部分楹聯(lián)是何紹基寫的,張照、何紹基皆乾隆間人。

篇3

首先,精煉的四字句式?!对狸枠怯洝吩诰涫降倪x擇上,最突出之一是選用四字句式,極其精煉形象地抒寫了岳陽樓的風景。1、成語。例如:“百廢俱興”、“氣象萬千”、“心曠神怡”等,便是四字成語。2、對偶。例如“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這是上下很工整的對偶句,句式整齊生動精煉。不家一種“當句對”,例如,“朝暉夕陽”、“虎嘯猿啼”,其中“朝”與“夕”對,“暉”與“陰”對,“虎”與“猿”對,“嘯”與“啼”對。語言十分優(yōu)美,結構嚴密,文字精練,音節(jié)和諧,互相映襯。3、排比句。例如,描寫陰雨連綿的洞庭景色,使用四字排比句。一氣呵成。鋪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的凄涼的景象,寄托了游子去國離鄉(xiāng)的悲感。而寫到春和日麗的洞庭勝景時,同樣運用四字排比句,氣勢宏偉,一瀉千里,“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洞庭春光,嫵媚動人,寄托了遷人騷客心曠神怡之樂趣。這兩段文字,又是鮮明的對比,晦明二景,悲喜二情。作者選用四字句式,一句一個畫面,動靜結合,色彩鮮明。

其次,對比手法的妙用。語言運用上包括各種修辭手法的恰到好處的運用,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鮮明性、形象性。我們細心體味一下,范仲淹寫本文的目的,并不在描寫洞庭風光,而是在抒發(fā)他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因此,本文在對比的運用上,十分巧妙。除了上面提到的洞庭晦明二景的鮮明對照對映襯之外,還有最重要的對比,即作者用“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悲樂”觀,同遷客騷人那種“快樂”觀形成鮮明的對比,很顯然,從文章表面來看,大段鋪陳,仿佛贊揚這種覽物之情似的,實際上作者運用了先揚后抑的手法,肯定“古仁人”的觀點,也就是作者理想中的政治抱負。

通過這種對比,把作者那種高尚的情操,廣闊的襟懷,表現(xiàn)了十分充分。從此,“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了警句,鼓舞著無數(shù)后來者,岳陽樓也因這篇“記”而聞名天下。

再次,抑揚頓挫的音樂美。這篇百讀不厭的優(yōu)秀散文,語言是新的語言,不僅富有形象性,而且還有音樂性。朗讀起來,抑揚頓挫,音調鏗鏘。有的上下對偶句還押韻近似駢體文,如“明”“驚”、“頃”、“泳”、“青”等,反復吟誦,回味無窮。

所以,這篇散文要很好地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才能領會其含義。

最后,含而不露,竟在言外。文章第一段,常常不被讀者注意,以為只是一般性的交作的起因。其實,我看在作者平談的敘述中,卻滲透著深沉的不平凡之感。

范仲淹的朋友騰子京,于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被貶職到湖南岳陽任巴陵郡太守?!霸矫髂?,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僅隔一年,騰子京就能使得當?shù)卣氯胗谡?,人民安寧,一切廢棄了的事業(yè)都興辦起來了,在重新修復擴建岳陽樓時,囑托范仲淹寫這篇有紀念性的“記”述文章。

文章開篇見山,在極其平淡的敘述中,流露出作者對對朋友騰子京的深情厚誼,“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八個字,把騰子京的功績高度概括了?!霸銎渑f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笨梢婒v子京是 一個有政治頭腦和有才華的人??墒沁@樣一個有才之士竟然“謫守巴陵郡”!作者對政事的不不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的末一段,讀者往往只注意表達主題的名言,而忽略“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這個感嘆句,在這感嘆之中,作者褒貶的態(tài)度十分鮮明,表明是對古仁人的感嘆,實際是作者自己的胸懷和亮相,又是對朋友的勸勉。

篇4

[內(nèi)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有”;“拂士”當釋為“能夠直諫矯正君主過失的賢士”;“必”即“如果、果真”;“隨”即“輕易、隨便”;“植”通“置”,“放下”之意;“葛”,古代用來織布的一種植物;“詬病”屬同義并列,“恥辱”之意;“豈遽”屬同義連用,同“豈詎”、“庸詎”,“難道”的意思;“進平技”即“進于技”;“結發(fā)”當釋為“成婚、結婚”;“愁思”乃同義復詞,即“悲傷、憂愁”;“過”即“探望、看望”之意;“冷袖”當釋為“罷舞”。

    筆者曾撰《對新編中學語文若干注釋的商榷》的系列論文,先后發(fā)表在《北京師大學報》等十幾家刊物上,其中有的注釋已在新版課本中得以更正。這里積多年教學所得,再對中學單冊文言文課文的若干注釋提出自己的看法,供編者和同仁參考。

            一、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新編初五冊《岳陽樓記》)

    其中“翔集”,課本未注釋,目前通行的教參資料譯為“時而飛翔,時而聚集”。其實,這是不了解“集”的古義而造成的失誤?!凹?,《說文解字》注云:“群鳥在木上?!薄督?jīng)籍纂詁》下冊卷130 (1049頁)亦云:“集,群鳥在木上也?!笨梢?,“集”本義是“群鳥停在樹上”,古人在使用時,如側重點落在“群”字上,則表“聚合”義;如側重點落在“?!弊稚?,則表“棲止”義。因此,一只鳥停在樹上也可叫“集”,如《莊子·山木》:“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于栗林?!币曛部芍钙渌麆游锏耐?,如《聊齋志異·促織》:“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力叮不釋?!币虼?,“翔集”指“飛翔”和“停棲”,二字義相反對。與之相應的“游泳”二字,課本未注釋,目前通行的古文選本亦未注釋,以為此義習聞慣見無需加注吧。其實不然,“翔集”是兩個詞,義相反對,“游泳”在此亦是兩個詞,意義上也正相反對?!坝巍保盼淖鳌埃愧佟?,《說文解字》:“@①,浮行水上也。泳,潛行水中也?!薄对姟ぺL·谷風》:“泳之游之”,“泳”與“游”分言,義別?!读凶印S帝篇》:“彼中有寶珠,泳可得也?!薄端?jīng)注·江水》:“有潛客泳而觀之,見水下有兩石牛。”“泳”皆謂潛行水中?!掇o源》修訂本釋“泳”為“浮游”,實誤。“泳”本為“水中潛行”,渾言之,凡游于水中皆可謂“泳”?!稜栄拧め屗罚骸皾撔袨橛尽!焙萝残辛x疏:“游與泳對文則別,散文亦通?!币蚨诰唧w語言環(huán)境中,“泳”亦可指“浮游”。但作為專收詞語概括義的辭書,只列這個隨文而釋的使用義,顯然是不妥貼的。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二句對仗工穩(wěn),意思是:沙鷗時飛時停,魚兒時浮時沉。

    《岳陽樓記》中這種工整的對句并不少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語言特點,對比證義。如下文“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二句,前句課本注云:“浮動的光閃著金色?!贝俗⒉淮_?!败S”是“跳躍”,不作“閃耀”解?!败S金”跟“沉璧”相對,“璧”是實物,“金”亦是如此,不當解為“金色”,而應指金子、黃金。兩句皆比喻,浮光如躍金,靜影似沉璧。意思是:浮動的月光象跳躍的金子,靜靜的月影如沉下的璧玉。這樣理解,始為合理。

            二、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也。

    (新編初五冊《岳陽樓記》)

    其中“憂讒畏譏”一句,課本注釋為:“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譏諷?!庇行┻x本注“譏”為“譏刺”或“譏笑”。在現(xiàn)代漢語中,“譏諷”與“譏刺”、“譏笑”義近,大體上指“不負責任的挖苦、嘲弄”,含貶義。然古代漢語中的“譏”,其含義與此卻有較大差距,不可不察。

    《漢書·馮奉世傳》:“京兆尹王章譏鳳專權不可任用。”曹操《軍策令》:“孤先在襄邑,有起兵意,與工師共作卑手刀。時北海孫賓碩來候孤,譏孤曰:‘當慕其大者,乃與工師共作刀邪?”此二例中的“譏”,都指嚴肅、鄭重的批評。

    《楚辭·大招》:“誅譏罷只。”王逸注:“譏,非也?!薄胺恰奔簇焸洹⒇熾y之意?!豆螂[公二年傳》:“外逆女不書,此何以書?譏?!焙涡葑ⅲ骸白I猶譴也?!薄稄V雅·釋言》:“譏,譴也。”《說文解字》:“譏,誹也。誹,謗也。”“謗”古義亦為譴責。如《國語·周語》:“厲王虐,國人謗王?!薄掇o源》修訂本:“譏”字條下第二義項為“譏刺”,其書證是《漢書·梅福傳》:“而京兆尹王章素忠直,譏刺鳳,為鳳所誅?!笔聦嵣希@里所說的“譏刺鳳”,不能以今律古,理解為“諷刺王鳳”。在古漢語中,“譏”與“刺”義近。“譏”是嚴肅的批評,“刺”是尖銳的指責。如《漢書·龔遂傳》:“面刺王過,王至掩耳起走?!边@里的“刺”,本字當作“@②”,《說文解字》:“@②,數(shù)諫也?!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謂數(shù)其失而諫之。譏刺字當用此。”可見,“譏刺鳳”應釋為“批評指責王鳳”?!多u忌諷齊王納諫》:“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逼渲小按獭币酁椤爸肛?、批評”之意?!蹲髠鳌る[公元年》:“稱鄭伯,譏失教也?!薄白I失教”即“指責莊公有失教誨?!睋?jù)此,《岳陽樓記》中“憂讒畏譏”的“譏”,是指“嚴肅的批評”。這句是說那些受降職遠調的遷客,登斯樓睹此景,聯(lián)想到自己的遭遇,更擔心會受到壞人的攻擊詆毀和好人的批評指責,有此兩層憂畏,故產(chǎn)生“滿目蕭然,感極而悲”的情緒?!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111頁)注為:“譏, 非難、指責”,并以《岳陽樓記》中“憂讒畏譏”為書證,可見釋“譏”為“批評、指責”是符合文意的。

    “譏”這個詞,在宋代是否已演變成為表示“諷刺”、“譏笑”的意思呢?我們可以從宋代歐陽修《上范司諫書》中找到答案:“然宰相、九卿而下失職者,受責于有司;諫官之失職也,取譏于君子。有司之法,行乎一時;君子之譏,著之簡策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懼也?!薄胺端局G”即范仲淹。本文之“譏”,皆“批評指責”之意。歐陽修說的“君子之譏……甚可懼也”,正是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畏譏”二字的最好注腳。

            三、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新編初五冊《岳陽樓記》)

    其中“或異二者之為”一句,課本注為:“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近乎‘或許’、‘也許’的意思?!蹦壳巴ㄐ械墓盼倪x本均執(zhí)此說,似乎這已成定論,然而愚意以為此說尚可商榷。

    首先,從文意看,盡管各選本都認為“或”表示揣測、估計和不肯定的語氣,可是文章前一句說:“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既已探求,怎么又只是揣測?既是揣測,又怎么可以據(jù)此立論,表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個中心思想呢?可見,“或”絕不能理解為表揣測不定語氣的副詞,而應當解作動詞“有”。

    其次,從詞義看,“或”訓為“有”,于古有征。《廣雅·釋詁》:“或,有也?!蓖跻督?jīng)傳釋詞》卷三(岳麓書社1985年版64頁)注云:“或,猶‘有’也?!眳遣摗督?jīng)詞衍釋》卷三(中華書局1983年版55頁)注云:“或猶‘有’也。古‘有’字通作‘或’。”“或”的這種用法在古代典籍中并非鮮見。略舉二例:《尚書古義》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薄秴斡[》引此“有”作“或”。高誘曰:“或,有也。古‘有’字通作‘或’?!滨U照《在荊州與張使君李君士聯(lián)句》:“三尹無喜色,一適或垂竿?!薄盁o”“或”對文,即“或”猶“有”也?!盎颉迸c“有”,古音同屬匣母,“或”屬職部,“有”屬之部,之職對轉?!盎颉薄坝小倍止糯?jīng)常通用。在《岳陽樓記》這句中,“或”即“有”的通假字。“或異二者之為”是說有異于上述兩種人的所為,這是在經(jīng)過探索之后,而語氣肯定地指出“古仁人之心”與當時遷客騷人有根本差別,從而為下文表達中心思想打下穩(wěn)固的基礎。

            四、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新編初五冊《孟子二章》)

篇5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的意思是因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陽樓記》,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的處事深遠與豁達胸襟。該句用了互文修辭手法。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去世。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死后謚“文正”,世稱“范文正公”。他出身貧苦,其父范墉任節(jié)度掌書記。青年時借住在一座寺廟里讀書,常常吃不飽飯,仍然堅持晝夜苦讀,五年間未曾脫衣睡覺。中進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書,提出許多革除弊政的建議,遭到保守勢力的打擊一再貶官。后來負責西北邊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績。一度調回朝廷擔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職務,可是在保守勢力的攻擊與排擠下,于宋仁宗慶歷五年又被迫離開朝廷。他以六十四歲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世和后人稱道。文章和詩詞俱脫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寫《岳陽樓記》時正在鄧州做知州。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6

第一道門 文章

文章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單位,許多知識的獲得,都要落實到具體的文章中,正如錢夢龍老師所說:“它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評價、文化素養(yǎng)、審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塊’,是一個活的整體。而不是多種語言材料的‘堆積物’。文章語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載體;如果只著眼于詞句本身的學習,而忽視甚至舍棄了它所承載的豐富的內(nèi)容,那叫‘買櫝還珠’,結果必然連語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學好?!?所以閱讀文章就應該從多個角度去解讀、去感受、去體悟。如在教學《岳陽樓記》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介紹作者的生平及寫作背景。了解范仲淹是何許人?為什么要寫作《岳陽樓記》?特別是后者,對理解文章的主題是必不可少的。

(二)、疏通文意。讓學生掌握常見文言詞語的意義及用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知識遷移,讀懂淺顯的文言文。

(三)、寫作方法及技巧的運用。寫作技巧就是表現(xiàn)的技巧、方法,是作者為表情達意而采取的有效藝術手段?!对狸枠怯洝分?,作者運用精巧的構思,將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相結合,駢散交錯,聲調鏗鏘。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

(四)、提煉主題思想。主題思想是文章的關鍵所在,只有體會了主題,才算是讀懂了文章。通過閱讀和分析,我們不難提煉出《岳陽樓記》的主題思想:文章以作“記”為名,借題發(fā)揮,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許多教師在教學時,至此便戛然而止。乍一看,文章分析得頭頭是道,似乎也體現(xiàn)了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但是,這樣的教學,學生所得極為有限,只是突破了語文教學的第一道門。還應該跳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文學。

第二道門 文學

文學是以語言為手段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文學的積累要在文章積累的基礎上,積累文本中情境化的語言,文學常識的收集整理以及主題思想升華等等。

分析完《岳陽樓記》,掩卷長思,總發(fā)現(xiàn)還有意猶未盡之感。甭說優(yōu)美的語言,精巧的構思,就只是主題思想一個層面,回顧一下中國的文學史便發(fā)現(xiàn):“憂國憂民”,歷來便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在燦爛的文學天空中,表現(xiàn)這一主題的文學作品浩如繁星。此時,作為教學引導者的教師,有責任把學生帶到更為廣闊的文學空間,而不能只局限于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上。要讓學生收集中國文學中表現(xiàn)“憂國憂民”這一主題的文章,并提煉出其中的主旨或主旨句。

例如:關于憂國憂民的古詩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宋?陸 游《示 兒》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 唐?杜 牧《泊秦淮》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清?徐錫麟《出 塞》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揚子江》

這樣,學生就在獲得課本知識的同時,開闊了文學視野,在學習中收獲了更多的文學素養(yǎng)和思想熏陶。當然,如果到此便沾沾自喜,以為完事,那也是一種缺憾,我們還需要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文化。

第三道門 文化

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外延等同于生活。文化的積累其實就是一個獲取信息到應用拓展再到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的一個綜合性認識和實踐活動。需要學生把文本與現(xiàn)實生活融合到一起,隨著自己的體驗和閱歷的增長而逐步積淀下來。如就《岳陽樓記》的主題思想這個層面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設計這樣的問題: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許多為國獻身的人,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憂國憂民,關心民生疾苦,為國擔憂,為民吶喊,并逐步形成了一種民族文化進行傳承。你能列舉其中的幾個并說說他們的事跡嗎?此題是對文章主題的再度升華,要求學生有較多的文化積累和較強的語言歸納能力。

例如:杜甫,是我國古代第一個較多地歌唱時事的大詩人,他用高度成熟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寫下了眾多的、質量很高的敘事詩,塑造了眾多的典型形象。杜詩通過這些藝術概括的形象,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種尖銳復雜的社會矛盾和廣大人民深重災難的生活,借以抒發(fā)自己憂國憂民、憂時憫亂思想感情。

篇7

記,本是一種比較自由活潑的古代散文體裁,可以記事,亦可以議論。熔記敘、抒情、議論于一爐。本文記敘的篇幅雖然不少,但這只是一種鋪墊,為了烘托中心思想而寫。它的主體部分在第四部分之中,是用抒情議論的方式表達出來的。[1]

其所謂的第四部分,就是作者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命題的部分。孫紹振在他的解讀文章中,則把這一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歸結為“情理交融”:

實際上先天下之憂,是永恒的憂,后天下之樂,絕對地不樂。這不像是全是哲理的全面性,而是抒情特有的絕對化。不過這種情,也就是志,是哲理,也就是道,結合在一起的,不過這種志道互滲,和通常所說的情景交融不同,而是情理交融。也正是因為這樣,所謂文以載道,實際上,這個道,并不純粹是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其中滲透著范仲淹對情感理想的追求,是道與志的

高度統(tǒng)一。[2]

抒情議論,是就表達方式而論的;情理交融,是就表達對象而論的。兩者觀點從不同側面互為呼應,有著相通的分析思路,而這種相通性,正顯示了他們分析文體時共有的一種缺憾,那就是把前文的“記”和后文的抒情議論部分,人為地割裂了。

無論是歐陽代娜還是孫紹振,他們在引述原文第四部分分析時,都忽視了一個基本的文本事實,就是這一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既不是作者的直接抒情,也不是作者的直接議論。如同前面部分的記敘是假托了遷客騷人登上岳陽樓面對不同景物和念及個人遭遇而發(fā)生的或悲或喜,接下來,當作者提出“或異二者之為”時,也不是在直接說自己,而是以古代的仁人志士為描寫對象。按照作者文中所言,他是在探究另一種人的心理狀態(tài),即所謂的“予嘗求古仁人之心”。盡管我們不妨說,遷客騷人的悲喜交加,有范仲淹自身的現(xiàn)實影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有作者隱含的理想訴求,特別是最后一句“微斯人,吾誰與歸”,更是把他對理想的追求直接表達了出來,但在行諸文字的主體部分,作者卻把自己放在了一個隱含的邊緣位置,是以對他人覽物之情的記錄,顯示了“記”的一以貫之的表達方式。即使第四部分的主體部分有抒情和議論,但這種抒情和議論,是作者在“記”的前提下對他人思想情感的一種轉述和想象,因為這種轉述和想象被更具主導性的層面“記”所統(tǒng)攝,所以這部分真正能夠與作者自身的“記”的層面并列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比如議論),其實只有一句話,即“微斯人,吾誰與歸”。由此帶來了兩個常常被人忽視的“異”的意義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分析。

第一,為何在所謂的主體部分,寫景和抒情改變成議論和抒情。如果確如我所言,這里仍有“記”在貫穿的話,其內(nèi)在的變異又是怎樣的?

第二,為何作者把自身的立場放在了一個邊緣位置,無論是寫景抒情還是議論抒情,都是以對他人的心態(tài)言語記錄而呈現(xiàn)的?

先談第一個問題。

文章主要部分所寫的“以物喜”“以己悲”,都為這些抒情主人公假設了一個在特定時空的行為,即“登斯樓也”。發(fā)生在這一特定時空的行為,是跟一己的榮辱得失聯(lián)系起來的,哪怕面對美景而有寵辱偕忘的感覺,這種感覺也是立足于當下的,是有一種生動的現(xiàn)場感的。這種生動的現(xiàn)場感,通過精致的對偶性語言,得到了充分的表達。然而恰恰是這種生動性的表達,遭到了一些強調文以載道的古文家的譏笑,《后村詩話》就有圍繞著《岳陽樓記》的一段傳聞:

范文正公為《岳陽樓記》,用對語說時景,世以為奇。尹師魯讀之,曰:“傳奇體耳!”

對此,雖然目錄學家陳振孫為之辯護曰:

然文體隨時,要之理勝為貴。文正豈可與傳奇同日語哉!蓋一時戲笑之談耳。[3]

但其在辯護詞中,把“理勝”作為超越時空的一個永恒的特點標舉出來,似乎也暗示了我們,《岳陽樓記》的文章立意,在很大程度恰恰在于對具體時空的一種超越。雖然從表達方式看,寫景抒情的變異是因為主體從遷客騷人變而為古仁人,但在“記”的總體框架中,時空從當下的“斯樓”拓展開來,即通過引入古人的跨時段性以及廟堂和江湖兩個隱喻性地點,使具體的時空被提煉到一個更具普遍意義的層面。古人胸懷的理想性以及江湖和廟堂的隱喻性意義,使文筆很難再落實到具體的一己之身和一地之景,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一個無所不包的“天下”的集合性概念。在天下之外再設定其先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就把個人的胸襟也拓展至無限大了。據(jù)此,我們可以說,表達方式的變異,跟人的外在空間與心靈世界的無限拓展有必然聯(lián)系,跟把描寫對象從具體層面提升至抽象的一個集合性概念有必然聯(lián)系。在這過程中,具體的生動性被揚棄,描寫的對象不需要再依托一個直接的時空框架,具有超時空特點的語言和心靈世界,在抒情議論中得到了有力的表達。然而,不是自我的直接抒情和議論,而是轉述他人之言的“記”的特點,依然把抒情和議論一并涵蓋了。在“我”的記敘中再細分出他人的覽物之情和議論抒情的差異,這是分析《岳陽樓記》整體結構時不能忽視的兩個層面。

篇8

七月份我拜讀了暢銷書《追風箏的人》,在隨意翻看幾頁后,竟被書中情節(jié)深深吸引,巧妙、驚人的情節(jié)交錯,細膩的勾勒出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文中多次出現(xiàn)的風箏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

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爾那片飽受戰(zhàn)爭摧殘的土地上,兩個小伙伴的故事,確切的說是兩個兄弟間的故事。還是讓我從阿米爾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哈桑開始吧。雖然哈桑對阿米爾有著異乎尋常的忠誠,阿米爾卻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傷害他,背叛他。阿米爾的行為確實可以稱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原諒他。因為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阿米爾,他懦弱、膽怯、過于敏感、滿心嫉妒,但也正是這個阿米爾,內(nèi)心柔軟,有著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對自己無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無法抗拒的誘惑和無法言喻的苦痛而對最忠誠的哈桑作惡的同時,他一生都為此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直到他歷盡千難萬險,了解了身世的秘密,設法收養(yǎng)了哈桑的遺孤,他才得到了最終的救贖。

與性格復雜的阿米爾相比,哈桑簡單得像個符號。他忠誠、勇敢、善良,他說的第一個單詞“阿米爾”決定了他的命運,決定了他只為阿米爾而活。阿米爾視他為仆人,看著別人打他見死不救,嘲笑他不識字,甚至用收到的禮物誣陷他偷竊:但只要與阿米爾相關,他什么都能原諒——雖然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無怨無悔。但是,從他最后為了保護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從來不曾后悔過。他用生命實現(xiàn)了他的誓言:“為你,千千萬萬遍!”他那種不含任何雜質的純粹信任、忠誠和愛,讓兔唇的他成為了我心中一個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這本書,對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歡這本書的風格,它所包含的東西很多:責任、誠實、愛情、友情、寬恕和贖罪。每個人都有可能犯下錯誤,但關鍵是承擔錯誤的勇氣,在很多時候,因為腦袋瓜里一時錯誤的念頭,導致錯誤的行為,傷害到其他人,礙于面子,礙于需要承擔的責任,我們有時候選擇逃避,逃避我們的錯誤,逃避我們對其他人的傷害。

這本書就較深刻得寫出作者為了彌補自己曾經(jīng)的錯誤,歷經(jīng)千辛萬苦去贖罪的過程,讓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風箏,這本書的主線,是親情、是愛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誠實,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風箏,無論它意味什么,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同時,我還重溫了《岳陽樓記》,《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傳誦的明文。岳陽樓雄偉壯觀,洞庭湖南極瀟湖,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巖疆。有著街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的雄偉,有著朝暉夕陰的無窮變化,再加上遷客騷人華麗詩篇和萬船感慨,使得岳陽樓更加神秘。

篇9

(2)征蓬出漢塞,______________。(王維《使至塞上》)

(3)______________,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4)《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聯(lián)蘊含著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這一哲理。

(5)潭中魚可百許頭,______________。(《小石潭記》)

(6) ______________,百廢俱興。(《岳陽樓記》)

(7)蒹葭蒼蒼,白露為霜。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詩經(jīng)?蒹葭》)

(8)大漠孤煙直,______________ 。(王維《使至塞上》)

(9) 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

(10)面對離別,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為歸京的友人吟誦“山回路轉不見君,______________”,表達依依不舍之情;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與入川的朋友作別“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鄰”,盡顯灑脫曠達之意。

(11)范仲淹幾經(jīng)沉浮,數(shù)遭貶謫,但始終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為民請命,實踐了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偉大抱負。(《岳陽樓記》)

(12)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劉禹錫《秋詞》)

(13)山重水復疑無路,______________。(陸游《游山西村》)

(14)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______________。(蘇軾《水調歌頭》)

(15)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雁門太守行》)

(16)的《沁園春?雪》中,運用比喻和對偶的修辭方法描寫北國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我國歷代文人中,許多人具有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杜甫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就是這種高尚情操的具體體現(xiàn)。

(18)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周敦頤的《愛蓮說》)

(19)濁酒一杯家萬里,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漁家傲》)

(20) ______________,草色遙看近卻無。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21)我寄愁心與明月,______________。(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22)了卻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辛棄疾《破陣子》)

(23)我們應以清醒的頭腦,敏銳的眼光面對當前世界風云變幻的局勢,正如王安石《登飛來峰》詩中所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奉獻是一種精神。我們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頌揚這種精神。

(25)思鄉(xiāng)是一種情懷。我們可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第44期4版參考答案:

《武夷山中》

1.表達了國破家亡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現(xiàn)了詩人孤傲不群、堅貞自勵的情懷。

2.這句詩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山雨過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孤傲寥落的情懷。

《墨梅》

1.花色淺淡,花香清芬。

2.表現(xiàn)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

詩詞填空(一)

(1)會當凌絕頂

(2)歸雁入胡天

(3)枯藤老樹昏鴉

(4)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5)皆若空游無所依

(6)政通人和

(7)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

(8)長河落日圓

(9)受任于敗軍之際

(10)雪上空留馬行處 海內(nèi)存知己

(11)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

(12)我言秋日勝春朝

(13)柳暗花明又一村

(14)此事古難全

(15)黑云壓城城欲摧

(16)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

(17)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18)濯清漣而不妖

(19)燕然未勒歸無計

(20)天街小雨潤如酥

(21)隨風直到夜郎西

(22)贏得生前身后名

(2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篇10

大中橋外,頓然空闊,和橋內(nèi)兩岸排著密密的人家的大異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著藍蔚的天,頗像荒江野渡光景;那邊呢,郁叢叢的,陰森森的,又似乎藏著無邊的黑暗:令人幾乎不信那是繁華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暈著的燈光,縱橫著的畫舫,悠揚著的笛韻,夾著那吱吱的胡琴聲,終于使我們認識綠如茵陳如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著的多些,故覺夜來的獨遲些;從清清的水影里,我們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這正是秦淮河的夜。

――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岳陽樓本身很美,尤其美的是它所占的地勢?!半醺唛w臨江渚”,看來和長江是有一段距離的。黃鶴樓在蛇山上,晴川歷歷,芳草萋萋,宜俯瞰,宜遠眺,樓在江之上,江之外,江自江,樓自樓。岳陽樓則好像直接從洞庭湖里長出來的。樓在岳陽西門之上,城門口即是洞庭湖。伏在樓外女墻上,好像洞庭湖就在腳底,丟一個石子,就能聽見水響。樓與湖是一整體。沒有洞庭湖,岳陽樓不成其為岳陽樓;沒有岳陽樓,洞庭湖也就不成其為洞庭湖了。站在岳陽樓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湖中帆船來往,漁歌互答,可以揚聲與舟中人說話;同時又可遠看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的湖水,遠近咸宜,皆可悅目。“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并非虛語。

――汪曾祺《岳陽樓記》

【技巧借鑒】

技巧一:調動感官,突出景觀特點。每種景物都有自己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形狀、顏色、音響、氣味、姿態(tài)、質地等方面,這就需要我們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器官去感知,去體驗,既觀其形與色,又聽其音、嗅其味,從而全方位描寫出景物的特點。《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敘述的是朱自清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見聞感受,河水、燈光、月光、大中橋、歌聲……種種景物,作者抓住其色、光、形、聲等,細細描繪,明麗中不見雕琢,淡雅而不俗氣,使得秦淮河在燈、月下交相輝映。

技巧二:引經(jīng)據(jù)典,挖掘景觀底蘊。不管是山水景觀,還是人文景觀,往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作文時若能適當?shù)匾胍恍┡c景觀有關的神話傳說、名人逸事、鄉(xiāng)土民俗、詩詞典故等,不僅會讓景觀透出幾分神韻,還能讓語言閃爍出濃郁的文化色彩。汪曾祺的《岳陽樓記》,直接引入王勃、范仲淹、張九齡等人的千古名句,瞬間使文章底蘊動人。

【仿寫片段】

文瀾閣的書聲猶在耳畔,曼妙的蘇堤就出現(xiàn)在眼前。細波款款,熏風迎面。不由得又讓我回想起夢里傳說中那張美麗的臉。她的眉就像夜幕悄然時雷峰塔后面的南屏山,線條柔和,清新俊秀;她的眼眸就像這湖深水,瀲滟嫵媚,驚艷逼人;她的嘴就像這碧波翠流中的一朵荷花,清新雅致,美若璧雕。(張鐵女《西湖尋夢》)

拾級而上,就到了掩映在半山腰的那排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前。穿過半截林蔭小巷,迎面的“二賦堂”三個字在我眼前一亮,這里就是東坡先生留下千古奇文的地方。堂中央,一木壁頂梁而立,木壁前后分別刻有前、后《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我由衷地佩服蘇大學士在黃州團練副使任上還能有如此悠閑淡定的心態(tài)。(肖 林《登東坡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