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苦與樂范文

時間:2023-03-28 16:15: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讀書的苦與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讀書的苦與樂

篇1

在6歲的生日那天,我對姐姐送的那本《安徒生童話》一見鐘情”,我的文學之夢開始了。

最初,我讀的是帶拼音的童話,年齡增長,我“野心膨脹”,開始了我的“殖民擴張”。獲獎作文、古典名著都成了我涉獵的對象。我還和同學換書看,為了一本得不到的好書,我常?!坝圃沼圃?;輾轉反側”……

家里的人見我愛書如狂,怕我耽誤了學習,于是宣布“禁令”:“吃飯不許看書;路上不許看書……”我詐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各種花招層出不窮。

有一次,朋友借我一本厚厚的《水滸傳》,約定一周后還書。怎樣才能看完它呢?我苦思冥想:上次上廁所看書,就被發(fā)現了,這次得想個新主意了。最終,在姐姐驚喜目光下,我做了一個“驚天動地”的決定:自己一個人睡覺。其實我怕黑,但又沒有辦法,可是為了《水滸傳》,值!嘻,她哪知道我“醉翁之意不在酒”呀!

唉,這種讀書滋味實在不好受,我必須把頭伸進被窩深處,被又必須壓得不透光,然后打開手電筒;開始讀書。略有聲響,就要用最快的速度關上手電筒,伸頭、察看,直到警報解除,又縮頭蜷腿,開燈……沒想到效率還真高,只是憋得滿頭大汗,滿臉通紅,呼吸不暢,真是美中不足啊!就這樣,我終于把書還回去了,但是,我也差點進入了浩浩蕩蕩的近視隊伍。

不過,現在我讀書不再像以前那樣縮頭縮尾了,家人知道我喜歡讀書,并從中獲益,也就不再限制了?,F在,我可以正大光明地讀書了。也真正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

現在想來,那段“文化苦旅”已成為一段美好的回憶,留下的是馨香縷縷……

在書中,我是一只如饑似渴的小鳥,我飛翔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里,有清風為我祝福,有夕陽與我作伴。書,充實了我的生活、心靈,我愛讀書。

(指導教師孫婷婷)

這伸來的手劉瀾

沐浴著晨曦,我去上學。夜里下過雨,路又濕又滑,道旁的葉子上還積著許多晶瑩的水滴。我小心翼翼地走著。忽然間,前方一個一瘸一拐地行走的身影躍入我的眼簾:是她?……雖然我們同班,但因為她是女生而沒有說過什么話。我加快了步伐――不能跟在女孩子后邊走,當然并非因為她速度慢,所有的男孩子都會這樣的。這是一種潛意識在驅使。

漸漸地近了,前邊的她,一瘸一拐,一步一搖……舉步維艱,唉,真可憐!更近了,只有五六步了。我正準備在加速超過她時,她忽然身子一斜,左腳向前一滑,摔倒在我面前。下意識地,我愣愣地站住了,不遠的身后,飄來了人們的談笑,我該怎么辦?

不管她,揚長而去?不,當然不能這樣。十幾年接受的教育,父母、老師、社會、書本所有這些灌輸給我的善惡觀、是非觀,不允許我視而不見。――那么,上前去扶起她?不,也不能這樣,不是因為我們從來不說話,而是因為:她是女生,而我是個男孩子!何況,似乎有人來……

飄在我身后的談笑聲,促使我做出一個違心的抉擇――不能去扶她!匆匆,我邁開大步,超了過去。回頭,注定要回頭,我轉過了身。她正努力地想站起來,伸手,伸手,她攀住身旁一棵小樹,用力拉著,將身子拉高一些,又把手抬高一些……漸漸地,慢慢地,她終于站起來了。這時,我覺得自己好可憐,我不如一棵小樹!積含在樹葉上的雨水,在她的拉力下紛紛滴落,仿佛在痛哭。小樹呀,你為誰而哭?

她又邁開了步子,堅強地走來,甚至比原來更快。轉過身來,我悵然若失地走著,順著這條路走去。是她摔倒了么?是的,的確是的。不!是我摔倒在世俗的污泥中!有誰,有誰能伸過手來,拉我一把呢?

“哎呀!”我脫口出聲。任何突然摔倒者都會叫的,這是下坡的路,我一腳踏空了。真疼?。∥蚁胝酒饋?。突然,我怔住了!一只手伸了過來,是她?她站在我身旁,一只手伸在我面前。這時,她臉上的汗跡,衣服上的泥巴映入我的眼簾,直刺得我不敢正視,……哦,這伸來的手!

個性與張揚個性代碧薇

個性已成為本世紀的時髦詞匯,在這個倡導個性的社會里,我們到處都可以見到個性的影子。

周杰倫曾說,人不輕狂枉少年。于是男生們總愛做一些他們自認為輕狂的事,課間十分鐘,廁所里就會煙霧繚繞;黑色的頭發(fā)中會出現一撮金黃;寧靜的校園會突然出現驚叫聲……

女生們也不甘示弱。隨著“韓流”的席卷,“超女”的升溫,“哈韓”、追星已成為校園時尚?!俺喑赛S綠青紫藍,我持彩練當空舞”,是女生們的頭發(fā);穿著媽媽級的衣服招搖過市,有意無意地露出肚臍,是女生的穿著;故作病態(tài),故作忸怩,是女生們的行為……

如果有人對他們提出批評,他們就會說,一邊去,這是個性。

我不禁想問,這真是個性嗎?

如果在廁所吸煙、打架斗毆、穿奇裝異服就是張揚個性,那么吸毒、殺人、裸行不是更能張揚個性嗎?

有人說,個性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或許是一種個性,可一旦發(fā)展到固執(zhí)己見、我行我素的程度就沒有人欣賞了。譬如說吧,有人告訴你,前面是懸崖,別往前走了,你卻說,讓別人說去吧。非得要往前走,結果會是怎樣?也有人說,做得與別人相反就是個性。這也許是一種個性,但如果別人做的都是正確的,你做的是錯誤的,還是個性嗎?譬如說別人都吃飯,你偏要吃泥土;別人都喝潔凈水,你偏要喝污水。個性倒是個性,只怕是還沒等你張揚夠就一命嗚呼了。

其實,從個性這個詞所包含的意義來看,所謂個性,是指單個人所擁有的特性,一旦成為潮流,就無所謂個性了,最多只能叫“群性”。同樣的道理,張揚個性,就是表現、發(fā)展個人所獨有的特性。一味盲從他人,并非張揚個性,最多只是張揚“群性”罷了。

我以為,在學習上,腳踏實地是個性。別人抄襲、舞弊我不做;遇到問題,打破沙鍋問到底;對權威,尊重但不盲從;對書本,相信但不迷信,這就是個性。善于思考,樂于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積極開拓也是個性。

在校園里,尊師重道,講文明禮貌,熱心助人是個性;同學成功了,主動祝賀,是個性;別人犯了錯,熱情指出,是個性。在家里,尊敬父母,主動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是個性。

在生活中,敢于伸張正義是個性。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該出手時就出手是個性。勤儉節(jié)約,不亂花父母的血汗錢是個性。張揚個性就是把自己的優(yōu)良品質發(fā)揮到極致。

綜上所述,我們要從個性的盲區(qū)走出來,正確認識個性,要樹立正確的個性觀,否則就可能在個性上栽跟頭。

點評

本文批判了中學生中所謂的追求個性的現象和觀點,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文章從一些常見現象入手,指出這樣的行為并非個性,進而對個性的兩種錯誤認識進行批駁,指出這只是群性。接著提出自己的個性觀,最后希望中學生走出個性的盲區(qū),條理清晰,邏輯嚴密。引申論證的巧妙運用,既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又使文章變得幽默風趣。

篇2

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令我感到呆板,卻又不得不這樣。每每放學,已是披星戴月,獨自背著承重的書包走在回家的路上。

回到家,面對的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作業(yè)。機械性地做著作業(yè),有時,望著墨般天空,思緒已不知飛向何方。

成天123,abc,之呼者也,生活很是枯燥!好容易盼到周末,最后盼來的不是休息只是大量的作業(yè)!我感到自己就是一只籠中鳥!心中的想法早已飛到爪挖國去了!

始知所向金籠,不及林間自在啼!讀書讀書,原本明亮的雙眼戴上了厚厚的眼鏡,快樂的心不再自由翱翔于天際,只能獨自躲在籠中!

讀書生活的苦,只有自己能品嘗到,快樂也只有自己知道!

苦中作樂是我們的拿手好戲!三五成群,講著不知出處的笑話,聊著發(fā)生在身邊的事,不論是什么味兒,只要能解悶就可以!

只有看書能使我快樂!書甚至能帶著我周游世界!有時看本笑話書,看著看著獨自一人傻笑,惹的媽媽總用奇怪的眼神看著我!有時看本名著,看到動請?zhí)幊I流滿面!媽媽說我是沒的救了,完全陷進去了!

周六,從圖書館回來,迫不及待地拿出了剛借的書看了起來!看著看著,不禁淚流滿面!

媽媽總說那都是假的,你瞎哭什么!可我沒辦法,控制不了!表姐總是用羨慕的眼光看著我,她說:年輕就是好,蹦蹦跳跳,哭哭笑笑,這才是青春,多彩的青春!而青春的日子往往也是讀書的日子!讀書的日子也因青春而美麗!

篇3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著名的作家高爾基的一句名言。書是我的良師益友,我覺得讀書有許多樂趣,讀書好比是在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的確如此,讀書苦樂,在于自己的體味。

記得在中考前的一段時間,同學們都在各種復習資料堆里看的眼都發(fā)暈了,我也不例外。這時,我覺得讀書是苦的。因此這個時候的讀書,大家并不是在享受讀書,而是為了中考中取的好成績,而有目的的在讀書。所以,我覺得這個時候的讀書是很苦的。

現在,我進了幼師這個學校,因為學習比較輕松,所以我又有更多的時間來看我的喜愛的書。每當夜幕降臨,我便端坐在宿舍的桌前,扭亮臺燈,打開書本,翻動書頁,好似叩響心里最清純的弦,彈奏出委婉動聽的音樂。我與書中的主人共同喜同悲。笑可笑之輩,罵可鄙之人。感受與主人公同樣的人生旅程。此時,白天的緊張與勞累被忘卻了,沒有寒喧與打擾,獨自神游于字里行間——藝術的美妙,人生的感嘆都展現在眼前。這時,我覺得讀書是快樂的,因為這時我在享受讀書,而不是有目的的在讀。在讀書的過程中,我無意間學會了好多。

現在的我,每得到一本書,我都如獲至寶,如沐春風,陶醉在字里行間。我喜歡讀“高瀑之下必有深潭,逆境之中必有強漢?!边@類催人奮進的佳句,更喜歡讀“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苯倘烁袆拥脑娋???傊?,我覺得讀書的樂趣都在自己的體味吧!有些人會認為苦,有些人會認為快樂,都是他們自己對讀書的體味。

篇4

讀書是件快樂的事。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闭媸堑辣M了讀書的妙處。

讀書好比交友,擇其合于己者而交之。至于不合己者,則聽之任之,管它做甚?書的好處是它雖有思想但不言語,聽憑人之所愿,隨時都可觀晤。好友則不然,夜深人靜,你也不好把人家從熱被窩里揪出來與你閑聊。從這點上看,書對人的啟迪是沒有時間和地域限制的,孤苦冷清之時,你可如太白對月獨酌,亦不妨學學蘇舜欽“漢書下酒”,其中樂趣,是非讀書人所不能領悟的。

純以怡情為目的的讀書人畢竟不多。大多的人都要從書中讀出“千鐘粟”來。孩子剛剛上學,家長就拿讀書來訓誡:“好好讀書,將來可別像爸爸這樣!”好像他們人生的不如意該由書來負責似的。等到稍稍長大,書包重如泰山,孩子只覺讀書之累,哪里能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升學的壓力一天比一天大,書也是越買越多,越買越厚,書成了知識的代名詞,倒與怡情養(yǎng)性毫無關系了。好不容易熬到大學畢業(yè),又該忙著就業(yè)成家,賺錢糊口,糊自己之口,糊家人之口,更沒有時間讀書了。想想也是,怡情是精神享受,倘若缺少了物質基礎,誰還能苦守讀書的那份清貧呢?在所有的讀書人中,耐得住寂寞而不圖名利、甘受清苦而又自得其趣者,方是真正的讀書人。

讀書人大都喜歡舞文弄墨。或以此自娛自樂,或用來賣弄,總之是讀書的副產品。至于所寫為何,有無知音欣賞,那倒是次要的。汪曾祺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時,喜歡泡茶館。他回憶有一位終日在茶館苦讀的師兄,晨至而夕歸,每天所攜一大摞書,能長年津津于此道、樂此不疲之人,令人不能不生敬意。

培根在論及讀書的功用時,還說:“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讀書確可排遣獨守的寂寞,但在我看來,“高談闊論”似與讀書不相關,許多讀書人的口才實在難以恭維。賈平凹的書寫得那么精彩,但他自己還要自謙說不會講話。至于“處世判斷”,讀書人只怕難以超越精明的商人和善辯的政客。書讀得越多,思想就易趨于僵化,時時以讀書為談資,奉書本為神明,所以培根倡導要用經驗來填補讀書的不足;否則,便是掉書袋的冬烘先生,冥頑不化的書呆子了。

讀書必以勤奮為本,否則,便難體味其中妙趣。蘇秦因為游說秦王失利,回家苦讀,“錐刺股”,終于做了六國之相,可說得上是發(fā)憤苦讀的典范。北宋文學泰斗歐陽修讀書勤奮,惜時如金,他說:“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蓖砟甑乃浴傲痪邮俊睘樘?,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其中書所占比例分量,不容小覷。由此也可見他對書的癡迷和不輟之趣。

【執(zhí)筆之初】

寫作時,我就是想把我內心深處關于讀書的樂趣表達出來。至于讀書的方法和功用,真正的讀書人均自有體悟。所以,我的文字就側重談前人讀書后的感想和所帶來的情趣,讓閱讀者知道讀書還是有用的。

【教師直言】

關于讀書的論述大都易落進干癟枯燥而充滿說教氣息的泥淖。但本文別開生面,作者用大量的歷史與現實中富有生氣的事例來說明讀書的趣味,層次分明有序,把自己內心深處最溫暖、最熱烈的關于讀書的情緒做了深刻的表達。行文生動曲折,充滿時代感和個人體驗,尤其是比喻的使用,使全文的說理變得淺顯易懂。他把“讀書”比作“交友”,為讀書者提供了精妙的閱讀方向,語言平淡樸實,又有股典雅之氣,很好地傳遞出讀書應有所選擇的信息。

――姜國棟

篇5

上聯(lián):學如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

上聯(lián):心似平原野馬 易放難收

上聯(lián):身體好 學習好 品質更須好

下聯(lián):做題難 練字難 用功都不難

上聯(lián):業(yè)精于勤 荒于嬉

下聯(lián):行成于思 毀于隨

上聯(lián):好好學習

下聯(lián):天天向上

上聯(lián):黑發(fā)不知勤學早

下聯(lián):白首方悔讀書遲

上聯(lián):若有恒 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下聯(lián):最無益 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上聯(lián):傍百年樹

下聯(lián):讀萬卷書

上聯(lián):讀書破萬卷

下聯(lián):下筆如有神

上聯(lián):養(yǎng)心莫若寡欲

下聯(lián):至樂無如讀書

上聯(lián):精神到處文章老

下聯(lián):學問深時意氣平

上聯(lián):世間唯有讀書好

下聯(lián):天下無如吃飯難

上聯(lián):讀古人書

下聯(lián):友天下士

上聯(lián):少年說劍氣橫斗

下聯(lián):長夜讀書聲滿天

上聯(lián):黑發(fā)不知勤學早

下聯(lián):白首方悔讀書遲

上聯(lián):窗間白發(fā)催愁境

下聯(lián):燭底蒼頭勸讀書

上聯(lián):書卷多情似故人

下聯(lián):晨昏憂樂每相親

上聯(lián):讀書不知味

下聯(lián):不如束高閣

上聯(lián):讀書已過五千卷

下聯(lián):此墨足支三十年

上聯(lián):書從疑處翻成悟

下聯(lián):文到窮時自有神

上聯(lián):真讀書人天下少

下聯(lián):不如意事古今多

上聯(lián):至樂無聲惟孝悌

下聯(lián):太羹有味是讀書

上聯(lián):都無做官意

下聯(lián):唯有讀書聲

上聯(lián):閉戶讀書真得計

下聯(lián):當官持廉且不煩

上聯(lián):讀書身健即為福

下聯(lián):種樹華開亦是緣

上聯(lián):與有肝膽人共事

下聯(lián):從無字句處讀書

上聯(lián):愿乘風破萬里浪

下聯(lián):甘面壁讀十年書

上聯(lián):韜略終須建新國

下聯(lián):奮飛還得讀良書

上聯(lián):有關國家書常讀

下聯(lián):無益身心事莫為

上聯(lián):板凳要做十年冷

下聯(lián):文章不寫一句空

上聯(lián):絕交流俗因耽懶

下聯(lián):出賣文章為讀書

上聯(lián):有打瞌睡豪杰

下聯(lián):無不讀書神仙

上聯(lián):有奇書讀無他好

下聯(lián):與古人游何所期

上聯(lián):好書悟后三更月

下聯(lián):良友來時四座春

上聯(lián):鳥欲高飛先振翅

下聯(lián):人求上進多讀書

上聯(lián):文要醒人方為貴

下聯(lián):論當濟世始稱真

上聯(lián):書山有路勤為徑

下聯(lián):學海無涯苦做舟

上聯(lián):有書藏滿案

下聯(lián):惟德自成鄰

上聯(lián):萬卷讀書如好友

下聯(lián):一樽談笑伴高人

上聯(lián):長留天地無窮趣

下聯(lián):最愛書田不老春

上聯(lián):伴我書千卷

下聯(lián):可人花一簾

上聯(lián):輕研竹露栽唐句

下聯(lián):細嚼梅花讀漢書

上聯(lián):若知天下事

下聯(lián):須談古今書

上聯(lián):風月一庭為良友

下聯(lián):讀書半榻是嚴師

上聯(lián):開卷有益益臨此境

下聯(lián):寓教于樂樂在其中

上聯(lián):世間惟有讀書好

下聯(lián):天下無如吃飯難

上聯(lián):養(yǎng)心莫若寡欲

下聯(lián):至樂無如讀書

上聯(lián):退筆如山未足珍

下聯(lián):讀書萬卷始通神

上聯(lián):讀書必提要

下聯(lián):處世在通情

上聯(lián):喜有兩眼明,多交益友

下聯(lián):恨無十年暇,盡讀其書

上聯(lián):求知識學海探寶累亦喜

下聯(lián):追科學書山尋珍苦也甜

上聯(lián):學海闊千里絕無缺志人敢渡

下聯(lián):書山高萬仞惟有勤奮者能攀

上聯(lián):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下聯(lián):最有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上聯(lián):書中乾坤大筆下天地寬

下聯(lián):讀書破萬卷落筆超群英

上聯(lián):書聲讀落三更月筆陣掃開萬里云

下聯(lián):馳筆??嘞娜斩陶咕聿粎挾归L

上聯(lián):讀書心存志遠

下聯(lián):實踐悟出真知

上聯(lián):腳下行路千里遠

下聯(lián):腹中貯書萬卷多

上聯(lián):窗間白發(fā)催愁境

下聯(lián):燭底蒼頭勸讀書

上聯(lián):精神到處文章老

下聯(lián):學問深時意氣平

上聯(lián):黑發(fā)不知勤學早

下聯(lián):白首方悔讀書遲

上聯(lián):世間唯有讀書好

下聯(lián):天下無如吃飯難

上聯(lián):世上幾百歲舊家,無非積德

下聯(lián):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上聯(lián):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下聯(lián):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上聯(lián):世上幾百歲舊家,無非積德

下聯(lián):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上聯(lián):愿乘風破萬里浪

下聯(lián):甘面壁讀十年書

上聯(lián):養(yǎng)心莫若寡欲

下聯(lián):至樂無如讀書

上聯(lián):喜有兩眼明,多交益友

下聯(lián):恨無十年暇,盡讀其書

上聯(lián):韜略終須建新國

下聯(lián):奮飛還得讀良書

上聯(lián):書卷多情似故人

下聯(lián):晨昏憂樂每相親

上聯(lián):書從疑處翻成悟

下聯(lián):文到窮時自有神

上聯(lián):少年說劍氣橫斗

下聯(lián):長夜讀書聲滿天

上聯(lián):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下聯(lián):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上聯(lián):讀書已過五千卷

下聯(lián):此墨足支三十年

上聯(lián):讀書身健即為福

下聯(lián):種樹華開亦是緣

上聯(lián):讀書破萬卷

下聯(lián):下筆如有神

上聯(lián):讀書不知味

下聯(lián):不如束高閣

上聯(lián):都無做官意

下聯(lián):唯有讀書聲

上聯(lián):書山有路勤為徑

下聯(lián):學海無涯苦作舟

上聯(lián):寶劍鋒從磨礪出

下聯(lián):梅花香自苦寒來

上聯(lián):故作軒窗掩蒼翠

下聯(lián):要將弦誦答潺湲

上聯(lián):天資聰穎慧根尚在

下聯(lián):生性懶惰才智枉存

上聯(lián):自學好學勤學學而自用

下聯(lián):無思厭思廢思思而無功

上聯(lián):玉不琢不成器

下聯(lián):人不學不知道

上聯(lián):學如黃鶴習如鵲

下聯(lián):勤如羽翼奮如翅

上聯(lián):懶惰厭學難成器

下聯(lián):勤奮博學出狀元

上聯(lián):努力拼搏 今朝汗灑書本

下聯(lián):沖刺飛躍 明日笑映容顏

上聯(lián):胸中萬卷風雷動

下聯(lián):無端直奔筆下來

篇6

看從古到今有關讀書學習的種種說教,我終于有所發(fā)現:原來我們中國科學技術與經濟的落后,乃至于文化文明的落后,很可能與中國人把讀書學習當做苦事有關。因為讀書被當成了苦事,人們也就耽于玩樂,怕動腦筋,久而久之,愚昧落后的種子扎進靈魂深處。

功利的讀書,也和“苦讀”意識有關。

因為讀書被當做苦事,所以只能以利誘之。古代“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讀讀讀,書中自有千鐘粟;讀讀讀,書中自有顏如玉”。名利之外,還有,全被作為交換的籌碼,如果再和“學而優(yōu)則仕”或“仕而優(yōu)則學”相結合,則讀書不輟,有如十項全能、在社會上可以立于不敗之地。于是始有苦讀之徒,上演“懸梁刺股”、“囊螢映雪”的活劇,不是把讀書當做血淋淋的廣告把戲,就是把它弄成呆了吧唧的時尚演出。

我自己從來沒有“苦讀”過,我也一向反對把讀書當做苦事。我讀書,是因為喜歡;而正因為喜歡,也就根本不存在所謂的“苦’。我認為如果視勤讀為苦,那簡直是對書的侮辱,對學習的侮辱。我對這本書有興趣,可以廢寢忘食,廢寢忘食是因為心中有樂,而非衣食不濟或是精神失常。我十歲時一天看完十幾萬字的長篇小說,看完后發(fā)高燒。家人以為我是為了及時歸還圖書館,搶著讀完,勞累過度;其實不然,我只是太想知道人物的命運,太想知道后來發(fā)生了什么,與“苦讀”全然無關。在我看來,如果把讀書當做苦事,肯定學不好。

篇7

古人說:“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存全利而無少害者,惟書。不問貴賤,貧富,老少!觀一卷,則有一卷之益;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睍鴰Ыo了我無窮的樂趣。

讀書讓我告別了平庸。古人有“不讀詩,無以言”,今人有“不讀書,何以言”的論調。確實是這樣,讀書可以增長我的見識,豐富我的情感,提高我的閱歷,自然也就與平庸絕緣。讀書可以讓我發(fā)覺世界的精彩與生活的美好;讀書可以讓我在閱讀中相互融合,而又相互分離。這就是一種快樂,一種溝通的快樂。無論在清晨,還是在黃昏,手捧一本泛著清香的書,坐在沁著涼意的草地上,讓碎碎的陽光懶懶地撒在身上,然后在青草與陽光的味道中,用長著觸角的心靈撫摸和領略書中的奧秘,領略在其他地方領略不到的快樂與安謐,充實著平乏的大腦。書真的讓我告別了平庸。

讀書讓我發(fā)現真愛。我似乎已經感覺到了徐志摩那片雪花的快樂;“我們都是平等的……”打開《簡·愛》,我似乎被里面的主人公帶到另一個世界,為她那堅強、寬容而又充滿愛心的品質所深深感動了,看到那令人傷感的場面,主人公哭了,我也哭了,這是真性情的表現。簡·愛那嬌小的身軀卻承受著如此悲苦的命運,常常讓我淚眼婆娑。但她那頑強的性格,博大的心胸,給了我遠離自卑的勇氣,堅定生活的信念。那是一種收獲,一種悲傷后的快樂,一種痛苦后的幸福,一種愛過之后的刻骨銘心。

讀書讓我享受著生活。讀書使我天天樂在其中,這是那種讓我永遠都無法忘懷的感覺。莎士比亞曾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彼且环N享受像聆聽一只鳥在快樂的鳴叫,像欣賞白雪落地的無聲。也許我真的應該將心靈變成一支精致的軟囊,裝進鳥鳴,裝進飛雪。不論在哪里,書中那清雅的醇香,都會充滿甜美的回憶和幸福的情愫。是書中的奧妙讓我快樂,讓我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篇8

一是讓人心歸平靜的讀書。這種讀書能讓人從繁忙的事物中抽出身來,把凡俗的世界拋開在外,為勞累的心靈暫得一個寧靜之所,此時你可以不管任何事,任憑靈魂的呼吸和伸展, 猶如古人之晨練,在太陽底下找一個寧靜之所,練習吞吐導引之術,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增長了見識,還能鍛煉靈魂,豈不快哉。

二是使人頭腦清醒的讀書。此種讀書猶如夏日午后的一杯清茶,它能讓你享受陽光之美,又能讓你精神煥發(fā),恰如午后你一覺醒來,一天的所有煩心事隨著心靈的修復而煙消云散,繼而你又可以信心滿滿的去工作,見人便是兩面春風,人若問你,你大可以說:“讀書,來一碗清茶。”

三是快樂的讀書,它能使人的思維活躍,快樂之情不絕如縷,如法布爾的《昆蟲記》,無論你何時翻開,翻到哪一章,總能找到快樂的情緒。此種讀書是我最喜歡的讀書,中國一個苦難的民族,很少見其快樂過,中國的作家也大多是一副悲憂像,前有杜甫,后有一大籮,王小波是一個例外。

我曾想過的最美好的佳景,便是我從午后散步歸來,選擇一處僻靜涼爽之處,耳聞兩面清風,神感書間之快語,或神話或小說,無所不讀,全由心性。若是讀到爽快之處,或贊嘆,或鼓舞,旁人視之若瘋子;若是讀到光明之處,或沉思,或頓悟,旁人視之若神浮。此種讀書在古人亦難得之,今人則更難矣!

讀書需要境界,需要一個寧靜的心靈,古人讀書前須沐浴,無非是讓人清除雜念,心中一片空明爾,這既是對孔老夫子的一種恭敬,于己也是一種極大的精神享受,那時候的人們說精神壓抑是不可能的,精神壓抑是等孔子徹底被教條化后,即使這樣,我想那時的讀書人也還是能感覺到一種極大的圣潔之光。

我也曾抱著這圣潔之光讀過書,在榆蔭下,在柳樹前,那種心情的激動與豪爽是現在??措娮訒娜藷o法理解的。我也曾抱著書哭過,歡呼過,跳躍過,跟著作者的心情而激動,讀惠特曼讓你心情壓抑,但心中總有一股豪邁氣概,讀弗羅斯特讓你心情峻爽,但也有哀愁,如若把我讀書時的表情拍攝下來,著實一哭笑不得圖!

讀書,亦能激發(fā)豪情,每遇不平之事,心中總想吶喊幾聲,然終歸只是吶喊而已,旁人瞠目結舌,把我當瘋子,無人理解。

讀一本好書,往往讓人愛不釋手,流連忘返。你可以沉思半天而不愿出來,你也可以一氣翻到底,然后再從頭翻起,領略書中的精彩之處。我真不知道今之人為何要強調快速閱讀,明明一本好書被你讀的稀巴爛,于我實在不可忍睹,唯一可解者,其一他讀的非好書,其二其人不會讀書。

讀書之人必愛買書,想必每個讀書之人都曾為書戚戚快樂過,擔憂過,開心過;想必也曾為書豪爽過,小氣過,豪爽時一擲千金,小氣時一毛不拔,此乃全為讀書之人大多是清水人家,家中實無富油,不得不在精神與生活之間掙扎。然此等與書之間的情懷,與書之間的斤斤計較,不好書者,無從理解。

篇9

韓駒??唯書有真樂

韓駒,宋朝著名詩人。他把讀書當作一種樂趣,曾在一首詩中說:“欲樂誑凡夫,須臾皆變壞。唯書有真樂,意味久猶在。”詩的說法雖然有些武斷,但作者對讀書的樂趣溢于言表,鮮明的對比,說明真樂唯有讀書。多讀書、多思考,慢慢地體會“意味久猶在”的真樂吧。

宋濂??借閱抄書

宋濂,明朝著名的學者。小時候家境貧寒無錢買書,酷愛讀書的他就到處向別人借書,回來后自己常常把書抄在紙上,不管刮風下雨、酷暑嚴寒,他都堅持這樣做。據說,即使硯臺里的水已結成冰,手指都凍僵了,他還是忘我地抄寫不停。這種刻苦執(zhí)著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魯迅??讀書排遣

魯迅自日本留學歸國后,曾長久陷入精神的苦悶之中,于是用讀書來排遣:回到古代去,抄古碑,校古書,讀佛經,慢慢地,使自己學識逐漸豐厚起來,成為了“的主將”。

華羅庚??讀書就猜

華羅庚,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他讀書有一個習慣:當他拿到一本書時,并不馬上從頭到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兒,然后閉目靜思,當書中的意思與自己的猜想一致時就不再讀這本書了。這樣讀書既節(jié)省了寶貴的時間,又培養(yǎng)了獨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列寧??批注讀書

列寧,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他酷愛讀書,在讀書時常常在書頁的空白處隨手寫下內容豐富的評語、注釋和心得體會;有時還在書的封面上標出最值得注意的觀點或材料。“不動筆墨不讀書”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

恩格斯??重視原著

篇10

這個年輕人名叫蘇洵。十八歲時,他赴京趕考,名落孫山,十九歲結婚以后,干脆就不再讀書了。

他平時特別喜歡游山玩水,是個縱情酒樂的風流才子。他晚上一身酒氣回到家里,妻子皺著眉頭,唉聲嘆氣地勸他說:“夫君啊,你又出去和朋友喝酒了。你怎么就不能把玩樂的時間用在讀書上呢?以你的才智,如果能勤學苦讀的話,考個狀元也是可能的??!”

蘇洵滿不在乎:“我現在不挺好嘛,每天下棋聽琴,還可以去自己喜愛的地方游覽,這是神仙一樣的日子??!才不要把時間都用在無聊的讀書學習上。”

妻子聽了,無奈地搖了搖頭。就這樣,時光流逝,他蹉跎了大好的少年時光,仍舊一事無成。

在他二十七歲這一年,有一天天氣晴朗,微風輕舞,他的心情也特別好,于是隨手翻看起了一本前人的書,書里講了一個年輕人如何珍惜時間,刻苦讀書,最終功成名就的故事。蘇洵看著看著,突然想到了自己:“唉,我眼看就要到而立之年,兄弟都很有名氣了,可是我自己還一事無成,妻子總是為我發(fā)愁。難道我這一生就要這樣默默無聞嗎?”他受到觸動,從那以后,刻苦奮進,博覽群書,像換了個人一樣,不再沉迷于玩樂,而是從讀書學習中獲得真正的樂趣。

蘇洵在二十九歲時再度赴京考進士,盡管他為人聰慧,但因其所學與科舉考試要求的學問不合,結果還是名落孫山。三十七歲時,他再度赴試,最終依然榜上無名。

常人受到這樣的刺激,通常都會放棄讀書。但是蘇洵卻由此領悟到,人不應該為了考試而讀書,他決定不再走科舉之路,開始為自己而讀書。他毅然燒掉過去為考試而做的幾百篇文章,重新閱讀古書。他忽然發(fā)現,不為考試而讀書,反而真正嘗到了讀書的樂趣。

后來,蘇洵成為了大名鼎鼎的散文家,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也名垂千古。他們父子三人都是“唐宋家”中的名家,被后人稱為“三蘇”。

人們縱覽唐朝和宋朝兩個朝代,千挑萬選出八位人中之龍,他們或文采飛揚,或見解精辟,或才華橫溢,八個名額中,蘇家獨占其三,這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跡!

蘇老泉,二十七,

始發(fā)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

爾小生,宜早思。

本段講要盡早用功讀書。

【注釋】

蘇老泉:即蘇洵,號老泉,北宋文學家。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