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校園欺凌講座范文
時間:2024-04-19 16:18: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校校園欺凌講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工作步驟
1.召開動員大會
召開全體教師大會,認真動員部署集中整治專項活動。廣泛進行宣傳發(fā)動。
3.學校充分發(fā)揮校園周邊綜合治理領導小組的作用,積極協調鄉(xiāng)綜治、派出所、食藥監(jiān)、等各相關部門全面開展專項整治會議。
二、開展活動
1.對校園周邊治安狀況進行全面排查整治。當地派出所派工作人員到學校周邊不定期巡邏。
2.對校園周邊道路交通安全進行全面排查整治。學校聯合交管部門,重點排查整治學校周邊的交通秩序和無證“黑車”私拉學生非法營運等問題,我校利用間操升旗時國旗下講話對全體師生進行以“嚴禁校園欺凌,構建和諧校園”的主題教育;利用校園滾動顯示屏幕文字進行相關內容宣傳教育。
3.邀請鄉(xiāng)派出所同志來我校給學生上法制專題教育講座課,加強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進一步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并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篇2
校園法治教育學生心得體會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作為一名少先隊員,我們更需要遵守法則上的規(guī)則。12月4日設立為“國家憲法日",而在這一周中,我們學校舉行大量的教育活動,增強我們的防范意識。
法律離我們其實并不遙遠,就像空氣,水一樣平常。校園欺凌,拐賣兒童,蓄意謀殺,吸食,因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而導致的事故……一幕幕驚心動魄,慘不忍睹的場面出現在我們眼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變成了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尸體……
這些看起來毛骨悚然的事情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遙不可及。
先來說說校園欺凌吧。校園欺凌常在中小學生階段發(fā)生,犯罪者,常常譏諷打罵威脅,逼迫他人做不愿意的事,逼迫受害者做他不愿意做的事。
我校六年級某班就有幾位男生某天在廁所里欺負低年級小學生,將尿撒在他身上還不肯罷休。再將垃圾桶的廁紙丟向那個小男孩,小男孩看到他們幾個人高馬大,怕再被他們幾個欺負,就不敢告訴老師和家長。
如果我們遇到校園欺凌該怎么辦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冷靜,要裝作從容、鎮(zhèn)定的樣子。盡量拖延時間,向他人求助,安全永遠第一,不要激怒對方,一定要及時告訴家長或老師,這樣才能防止悲劇發(fā)生。
像這樣子的事例還有很多。例如:騙子通過游戲充值來詐騙錢財;一些網吧酒吧歌廳等場所結交的一些不法分子可能會以朋友的身份來誘惑你吸食;拐賣兒童的不法分子會通過微信QQ等聊天方式來聊天,聊熟了便想和你見一面,然后將你拐到一個陰暗的小黑屋……
悲劇就是這樣釀成的。遇到不法行為,千萬不要慌,要加強防范意識,并撥打110。
鮮艷的紅領巾在我胸前飄揚,我們不能因為一些小便宜而上當。法律是一把利刃,我們不能被一些不法行為蒙蔽了雙眼!
校園法治教育學生心得體會
今天下午,同學們在學校的安排下,聆聽了我校法制教導員的法制講座。時間雖只有短短的一個小時,但我的感想卻頗多。
在我們身邊,一些同學老是犯錯誤,法律紀律觀念淡薄,屢教不改。認為:只要自己不去殺人放火就行了,犯點小錯誤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俗話說得好:“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小時偷油,大時偷牛。”這就告訴了我們: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沒有良好的法律紀律意識,隨意做損壞公物,打人,罵人,甚至偷竊等壞事,不僅僅是給你個人的形象抹黑,而且會漸漸腐蝕你的心靈。漸漸地,就會使你經常情不自禁地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如果不能夠痛改前非,繼續(xù)發(fā)展下去,那些惡習就會在你心理根深蒂固,而且會越變越嚴重。到時,你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終等待你的,就只有失去人生自由的監(jiān)獄了。這并不是危言聳聽,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趨勢,便是證明。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長才干的時期,可塑性很強。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強,意志脆弱,自控力不強,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一步步走上不軌之路。
雖然我們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趨勢,但也時常受到侵害。現在盡管有老師、家長的保護,但他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呵護著我們,況且總有一天我們會離開父母,離開學校,踏入社會,獨立生活的。所以,自我保護也就成了我們中學生防止自身受到傷害的必要措施了。為了避免同學之間產生矛盾,應該嚴于律己,不能自己去惹事生非,挑起事端,導致別人對你的不滿,輕則吵架,重則就會出現結伙斗毆,事故也會隨之而發(fā)生。到時,不僅會給自己的家庭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還會使你受到肉體上的痛苦和心靈的折磨,后悔也來不及了。相反,如果同學們都尊重別人,互相謙讓,真誠待人,你也[]會因尊重別人而受到別人的尊[]重,這樣,同學之間不僅會建立起真摯的友誼,我們的校園也會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文明景象。
這次法制講座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使同學們深深感悟到遵守校規(guī)校紀的重要性。為了我們能夠健康成長,為了我們美好的明天,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嚴于律己,改掉不良習慣,做一個合格的當代中學生吧!
校園法治教育學生心得體會
本周星期一上午,同學們在市政府的安排下,聆聽了市政府和各個學校校長的“送法進校園”法制宣傳講座。時間雖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但我的感想卻頗多。
在我們身邊,一些同學老是犯錯誤,法律紀律觀念淡薄,屢教不改。認為:只要自己不去殺人放火就行了,犯點小錯誤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俗話說得好:“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小時偷油,大時偷牛。”這就告訴了我們: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沒有良好的法律紀律意識,隨意做損壞公物,打人,罵人,甚至偷竊等壞事,不僅僅是給你個人的形象抹黑,而且會漸漸腐蝕你的心靈。漸漸地,就會使你經常情不自禁地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如果你不能夠痛改前非,繼續(xù)發(fā)展下去,那些惡習就會在你心理根深蒂固,而且會越變越嚴重。到時,你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終等待你的,就只有失去人生自由的監(jiān)獄了。這并不是危言聳聽,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趨勢,便是證明。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長才干的時期,可塑性很強。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強,意志脆弱,自控力不強,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一步步走上不軌之路。這樣的事例在我們身邊是經常發(fā)生的:某市一個成績本來很優(yōu)秀的學生,受了一幫壞朋友的引誘,經不住誘-惑,在街上玩了一個通宵:泡酒吧、喝酒、抽煙??,從此就漸漸地沉淪下去,不能自拔。后來竟發(fā)展到結伙搶劫!最后被公安機關抓獲,受到了應有的制裁。這不是又給我們敲了一記警鐘嗎?我們正處在花樣的年華,詩樣的年齡,誰愿意在失去人身自由的地方度過本該非常美好的日子呢
雖然我們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趨勢,但也時常受到侵害?,F在盡管有老師、家長的保護,但他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呵護著我們,況且總有一天我們會離開父母,離開學校,踏入社會,獨立生活的。所以,自我保護也就成了我們中學生防止自身受到傷害的必要措施了。中學生大多時間都在學校,所以往往我們受到傷害都是因為同學之間的沖突造成的。為了避免同學之間產生矛盾,應該嚴于律己,不能自己去惹事生非,挑起事端,導致別人對你的不滿,輕則吵架,重則就會出現結伙斗毆,事故也會隨之而發(fā)生。到時,不僅會給自己的家庭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還會使你受到ròutǐ上的痛苦和心靈的折磨,后悔也來不及了。相反,如果同學們都尊重別人,互相謙讓,真誠待人,這樣一定會樹立起
篇3
【關 鍵 詞】國內;校園暴力研究;最新進展;問題思考
近年來,屢見媒體報道我國因校園暴力而產生的學生跳樓、臥軌、服毒等惡性事件,校園暴力已經成為影響家庭和諧、校園安全、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的事實表明,屢教不改、肆無忌憚、不計后果的青少年引發(fā)的性質惡劣校園暴力,不僅對當事人造成了身心傷害,而且對同齡伙伴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消極影響,也給相關家庭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和精神等方面無法挽回的損失。針對各國校園暴力發(fā)生率日益上升的趨勢,這一現象引起了各國政府、教育機構、專家、媒體的廣泛關注,也在校園暴力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研究方面取得一些新進展。為此,筆者在廣泛地參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歸納國內在校園暴力的概念界定、研究內容、干預策略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希望對研究和有效預防校園暴力有所裨益。
一、校園暴力的概念界定
校園暴力是一種發(fā)生在校園內外較為普遍的特殊社會現象。但什么是校園暴力?至今尚未形成一個學術界普遍認同的概念。第49屆世界衛(wèi)生大會(1996)首次將暴力作為嚴重危害健康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提出,定義為:“暴力是指蓄意濫用權力或軀體力量,對自身、他人、群體或社會進行威脅或傷害,導致身心損傷、死亡、發(fā)育障礙或權利剝奪的一類行為?!盵1]我國學者張旺認為“校園暴力是發(fā)生在校園內外、施加于學校成員(既包括老師又包括學生)的能導致身體和心理傷害的行為?!盵2]楊宏飛等人的研究發(fā)現,“中小學師生普遍認可比較嚴重的身體攻擊和性騷擾為校園暴力,不太認可言語攻擊為校園暴力。教師比學生更認可身體攻擊為校園暴力,而學生比教師更認可言語攻擊、財產破壞和一般性的體罰為校園暴力?!盵3]說明教師和學生對校園暴力概念的認識本身還存在一定的分歧。姚建龍認為,“目前對校園暴力界定的各種觀點,大體可分為以‘校園’為中心的界定模式和以‘師生’為中心的界定模式兩種。校園暴力宜界定為發(fā)生在中小學幼兒園及其合理輻射地域,學生、教師或校外侵入人員故意侵害師生人身以及學校和師生財產,破壞學校教學管理秩序的行為?!盵4]
綜上所述,校園暴力可以界定為發(fā)生在各級各類學校(包括幼兒園、中小學、大中專院校等)內外的,導致師生身體和心理傷害、造成師生財產和名譽受損、破壞學校正常教育秩序的言語和行為。
二、校園暴力的研究對象
近年來,我國學者、專家對校園暴力的研究視角從關注國外研究,逐步發(fā)展到更多地關注國內特殊群體的具體行動研究,特別是關注中學、中專、中職、大專院校等的青少年群體。
1. 關注中小學生。荊春霞等[5]對廣州市某中學1890名學生校園暴力發(fā)生情況及原因分析的研究;劉霞等[6]對某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級抽取875名中學生校園暴力行為及相關因素分析的研究;陳海珍等[7]對廣州市1064名中學生校園暴力發(fā)生現狀及危險因素分析的研究;薛玲等[8]對唐山市中小學校園暴力發(fā)生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的研究,特別關注發(fā)生在中小學的校園暴力。
2. 關注中專(中職)生和大學生。孫靜等[9]護理女生校園暴力情況調查和干預效果評價的研究;陳大光等[10]中專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園暴力經歷及其與心理問題的關聯研究;龐淑蘭等[11]唐山市某職業(yè)高中校園暴力的流行病學調查與分析的研究;王暢等[12]人對廣州市大學生校園暴力發(fā)生情況與危險因素的研究,特別關注中專、中職、高校的校園暴力。
三、校園暴力的研究內容
1. 校園暴力的現狀研究。劉霞等對中學生校園暴力的研究發(fā)現,精神暴力的檢出率為59.0%,軀體暴力的檢出率為35.7%。[6]薛玲等在對河北省唐山市中小學校園暴力流行病學調查中發(fā)現,校園暴力發(fā)生率為53.0%,其中軀體暴力發(fā)生率為36.3%,心理暴力發(fā)生率為31.5%,性暴力發(fā)生率為5.5%;50.8%的學生曾遭受過暴力,16.7%的學生有過施暴行為;男女生施暴行為分別為21.7%和11.8%。[8]龐淑蘭等對唐山市某職業(yè)學校的研究發(fā)現,校園暴力發(fā)生率為59.0%,其中男生為75.9%,女生為50.5%,暴力形式以心理暴力發(fā)生率最高,為50.7%,其次是軀體暴力,為34.8%,性暴力發(fā)生率最低,為7.2%。[11]陳海珍等對廣州市中學生在近1年里校園暴力的研究發(fā)現,校園暴力的發(fā)生率為40.7%,其中遭受暴力和施暴他人發(fā)生率分別為33.5%、18.6%;在受暴類型中,心理暴力發(fā)生率最高(18.2%),其次是被人故意破壞物品(14.8%),身體暴力(13.7%)和性暴力(4.7%);在施暴類型中,身體暴力發(fā)生率最高(11.9%),其次是心理暴力(9.4%),故意破壞他人物品(4.1%)和性暴力(2.7%)。[7]王暢等人對廣州市大學生校園暴力發(fā)生率為69.9%,男、女生校園暴力發(fā)生率分別為75.6%、63.8%。校園暴力施暴和受暴發(fā)生率分別為63.6%、55.3%,男生施暴和受暴發(fā)生率分別為70.9%、60.0%,女生施暴和受暴發(fā)生率分別為55.7%、50.1%。精神暴力發(fā)生率最高為68.0%,其次為性暴力為34.2%,軀體暴力最低為16.5%。[12]
四所學校校園暴力發(fā)生率對比表
如上表所示,同樣是中學,校園暴力的總體發(fā)生率在不同地域存在一定的差別;在同一地區(qū),如唐山市普通高中心理暴力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職中,軀體暴力的發(fā)生率卻略高于職中。廣州市中學生校園暴力的總體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大學生,性暴力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大學生。由此可見,校園暴力的類型在中學階段與大學階段存在差異,中學階段的心理(精神)暴力要得到學者和校方的關注,大學階段的心理(精神)暴力和性暴力要得到學者和校方的足夠重視。
2. 校園暴力的成因研究。石艷等人在分析“第二反抗期”青少年生理、心理發(fā)展矛盾和迷茫的心理狀態(tài)的基礎上,指出“第二反抗期”青少年的校園暴力呈現暴力方式多樣化、轉移責任、實施過程中有“從眾”現象等特征。他們認為“‘第二反抗期’內的‘攻擊性傾向’、心理支撐系統缺乏、來自媒體的“暴力”模仿以及學校教育功能的缺失等”[13]是校園暴力的主要原因。羅建河等人針對女生校園暴力頻發(fā)的新表象,研究指出女生校園暴力行為有著一些獨特的表現,如群體性、戲謔性、常常包含著性或者犯的成分等,認為“暴力文化的不良影響、性別教育的缺失、個體心理的失調以及社會家庭關愛的缺乏”[14]是導致女生校園暴力的主要原因。傅濤從校園暴力的社會心理背景的視角出發(fā),認為校園暴力是“家庭結構或功能不健全、學校管理理念落后、教師管教失當、接受大眾傳媒負面影響、結交不良同伴等相互作用的混合產物?!盵15]由此可見,校園暴力產生的有個性心理傾向、個性心理失調、心理支撐系統缺失等個體方面的內因原因,也有暴力文化影響、媒體宣傳過度、學校管教適當、管理理念落后、家庭結構不健全、結交不良同伴等方面的外在原因。
3. 校園暴力的危險因素研究。劉霞等人采用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各種可能影響校園暴力行為的影響因素發(fā)現:男性、獨生子女、父母關系不好、父親飲酒等是校園暴力行為的危險因素。[6]
陳海珍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暴力發(fā)生的危險因素發(fā)現:吸煙、游蕩、流漣娛樂場所、零用錢少和曾受家庭暴力均是遭受暴力和施暴他人的危險因素,此外,認為欺凌行為屬正常行為也是施暴他人的危險因素。[7]
薛玲等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對中小學生施暴行為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分析發(fā)現:有過暴力經歷、目睹過暴力事件、支持暴力觀點、有不良行為、家庭高收入的學生及男生對他人施暴的危險性更大。[8]
龐淑蘭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暴力發(fā)生的危險因素發(fā)現:性別、年級、戶口、逃學、看暴力電影、父母經常打罵、玩暴力游戲均是發(fā)生校園暴力的可能影響因素。[11]
王暢等采用卡方檢驗分析校園暴力的性別、年級、專業(yè)分布情況。對可能影響大學校園暴力中施暴和受暴的因素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男生、文科專業(yè)、非獨生子女、生活費不足、玩電腦游戲、玩滑板等特技、喜歡暴力節(jié)目、母親有賭博行為、父親放縱型教養(yǎng)方式、高中之前有時遭他人欺負、對學校現行環(huán)境和制度不滿、小學老師對自己有不良行為是校園暴力施暴的危險因素。男生、少數民族、非獨生子女、自身有不良行為習慣、家庭經濟困難、母親有賭博行為、父親放縱型教養(yǎng)方式、偶爾被母親體罰、高中之前曾遭他人欺負、上學期間壓力大、對學?,F行環(huán)境和制度不滿、小學老師對自己有不良行為是校園暴力受暴的危險因素。[12]
4. 校園暴力的干預策略研究。石艷等[13]提出要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維的預防和干預系統;羅建河等[14] 提出女生校園暴力的防治需要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面的通力合作,從宏觀層面強調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干預策略;陳大光等[10]提出要在學校開展預防暴力規(guī)劃,為受害兒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張福[16]提出通過開設選修課、系列講座等加強對優(yōu)秀傳統思想道德文化的學習、吸收和實踐,從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方面增強學生抵御校園暴力的免疫力,從課程層面強調學校預防校園暴力的干預策略;李婧[17]提出應加強防治校園暴力的專項立法,健全教育法律法規(guī)的人格權保護制度,完善校園暴力的行政法律救濟途徑,強調立法層面預防校園暴力的干預策略。董新良等 [18]指出政府應確立“校園暴力危機意識”,將校園暴力危機防控納入其公共危機管理的范圍,學校應在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協調下,主動、積極、創(chuàng)造性地做好校園暴力危機防控工作,強調從政府層面構建校園暴力危機的防控策略。
四、校園暴力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思考
1. 研究內容不夠系統。研究內容不夠系統是指對校園暴力的內容認識不夠系統,或者說仍然存在分歧。較全面的校園暴力研究至少要包括以下內容:
(1)沉默性暴力。也可以理解為“冷戰(zhàn)”式暴力,如小群體的成員團結起來突然孤立某人、長時間不與某人說話交流,使其內心失去群體內的歸屬感,體驗孤獨感,造成心理的郁悶煩躁。這種方式常常表現在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中低年級。
(2)語言性暴力。群體內成員因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相互之間謾罵、詆毀、詛咒等,有些甚至通過傳紙條、手機短信、QQ留言等方式進行語言攻擊,影響他人的聲譽。這種方式常常表現在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學生群體之間。
(3)肢體性暴力。一般在語言沖突中,當一方情緒激怒后,往往上升到相互(一般是當事雙方兩人之間)當場撕頭發(fā)、扇耳光、腳踢拳打,造成軀體傷害。這種方式常常表現在小學高年級、中學和大學低年級的學生群體之間,往往導致一些治安案件的發(fā)生。
(4)器械性暴力。在沖突發(fā)生后,如果相互不服氣,勾結社會閑散人員或者其他曾經的同學,通過以強欺弱、以多欺少、以大欺小等手段,有預謀、有準備地使用器械(如管制鐵棒、雙節(jié)棍、鋼管、刀具等鈍器)群斗群毆;也可能在盤問過程中用煙頭燙傷對方,迫使某人喝臟水,實施報復,造成人身傷害。這種方式常常表現在中學和大學低年級的學生群體、社會閑散人員之間,往往造成刑事犯罪。
(5)強迫性暴力。這種暴力往往是在雙方當事人有一方不愿意的情況下,另一方強迫某人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比如,強迫他人經常性為自己寫作業(yè)、跑腿買東西和望風,強迫他人經常性為小團體過集體生日、贈送禮物(類似于“強捐”、“強賣”)、請客吃飯、唱歌跳舞、上繳安全保護費等,最嚴重者引誘強迫他人參加、或者是易。這種方式常常表現在中學(中職)和高校(高職)的學生群體、社會閑散人員之間,往往造成刑事犯罪。
2. 研究方法不夠合理。研究的方法不夠合理是指絕大多數的研究主要采取單一的問卷調查法。這種方法本身的缺陷是被調查者可能采取對敏感問題回避的、或者是折中的回答方式。如前表所示,在比較兩所高中學校的“施暴發(fā)生率”和“受暴發(fā)生率”時發(fā)現,“受暴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施暴發(fā)生率”,其實,大多數有“施暴”經歷的被調查者不一定如實回答問卷中的選項。假如能對被調查者對應的學校老師、學生家長進行深入地訪談或調查,也許會得到不盡相同的結果。同時,在對干預機制構建方面,大多數研究是從理論層面的思辨性研究,而從實踐中得到驗證、操作性較強的干預策略仍然不足。今后應該加強行動研究,特別是用專業(yè)性較強的心理干預策略(如團體心理輔導策略、人際關系改善策略)及其效果評價的研究應該要得到足夠的重視。對校園暴力危險因素的深入研究中,要通過心理咨詢輔導的專業(yè)人員,運用自信心訓練、漸進式內觀等專業(yè)心理輔導方法,干預暴力傾向鮮明的學生群體,從而完善其人格結構。
3. 研究成果不能推廣。經過綜述性研究發(fā)現,國內對校園暴力的發(fā)生現狀、產生原因、危險因素、預防機制的研究成果比較多,但是日益上升的校園暴力事件并沒有為此而得到有效遏制。究其原因,可能是有關校園暴力的研究成果并沒有得到推廣應用。有些防御機制淺嘗輒止,并沒有形成長效機制。例如,“自福建“南平血案”之后,緊接著在合浦、雷州、泰興、濰坊等地36天發(fā)生5起校園血案,情節(jié)惡劣、傷亡慘重,威脅社會安全”。[19]此后一個時期,很多校園內外有民警、交警,甚至武警值勤,保證校園師生的人身財產安全,起到了重要的威懾作用,似乎形成了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校園安保體系??墒请S著時間的推移,良好的局面漸漸消失了。
參考文獻:
[1]季成葉.預防校園暴力:一項值得高度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課題[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28(3).
[2]張旺.美國校園暴力:現狀、成因及對策[J].青年研究,2002,(11).
[3]楊宏飛,葉映華.中小學師生的校園暴力內隱觀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5,11(3).
[4]姚建龍.校園暴力:一個概念的界定[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27(4).
[5]荊春霞,王聲湧等.廣州市中學校園暴力發(fā)生情況及原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5,26(1).
[6]劉霞等.某市中學生校園暴力行為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4).
[7]陳海珍等.廣州市中學生校園暴力發(fā)生現狀及危險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yī)學,2008,35(12).
[8]薛玲等.唐山市中小學校園暴力發(fā)生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yī)學,2008,35(12).
[9]孫靜等.護理女生校園暴力情況調查和干預效果評價[J].現代預防醫(yī)學,2008,.35(22).
[10]陳大光,陳晶琦.中專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園暴力經歷及其與心理問題的關聯[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9,30(8).
[11]龐淑蘭等.唐山市某職業(yè)高中校園暴力的流行病學調查與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0,14(10).
[12]]王暢等.廣州市大學生校園暴力發(fā)生情況與危險因素[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45(9).
[13]石艷,王嘉欣.“第二反抗期”與校園暴力[J].教育科學研究,2010,(8).
[14]羅建河,徐鋒.談女生校園暴力行為的現狀、成因及其防治[J].教育探索,2011,(1).
[15]傅濤.校園暴力的成因分析及預防策略探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3).
[16]張福.“優(yōu)秀傳統道德缺素癥”——高職高專校園暴力“病因”的診斷與治療[J].成人教育,2009,29(6).
[17]李婧.校園暴力的法律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