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藥行業(yè)可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3-08-31 17:01: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yī)藥行業(yè)可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頸椎??;澳式手法;滾法治療
澳式手法是關節(jié)松動技術的簡稱,它是一種非常實用有效的手法操作技巧,由于澳大利亞的治療師MaiHand對這一手法的研究詳細,并形成一套手法,故稱為“MaiHand手法”或“澳式手法”。滾法是已故推拿名家丁季峰汲取一指禪推拿及其他各流派手法的長處而創(chuàng)始,該手法剛柔相濟,柔中寓剛,具有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滑利關節(jié),消除運動障礙的功能[1]。筆者將以上2種手法相結合,用于治療頸椎病,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128例,男71例,女57例,均來自我科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門診患者;年齡32~83歲,平均45歲;病程6個月~20余年,平均3~4年;伏案工作者48例,36例經常操作電腦,24例從事或曾經從事重體力勞動;勞累后發(fā)病45例,受涼后發(fā)病26例。
1.2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頸項肩背疼痛板滯,疼痛向上肢或枕部放射,伴串麻感,頸部活動或腹壓增加時癥狀可加重;眩暈,惡心嘔吐,持物落地甚至猝倒;頭痛或偏頭痛,頭昏眼花,肢體多汗或怕冷;肢體或軀體麻木無力,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肢體皮膚感覺障礙等。
1.3臨床分型 根據臨床癥狀不同,采用潘之清主編的《實用脊柱病學》對頸椎病的分型標準[2]將128例患者分為:頸型24例,神經根型38例,脊髓型2例,椎動脈型18例,交感神經型15例,二型或二型以上的混合型31例,其他型未見。因2例脊髓型患者去作了手術治療,故實際統計患者數為126例。
1.4影像學檢查所有病例均攝頸椎X線正、側位片及CT掃描或MRI檢查,部分病例有針對性檢查頸椎斜位和張口位片,未見骨折、脫位征象。影像檢查顯示:頸椎曲度變淺變直73例,反弓者11例,椎體后緣增生82例,鉤椎關節(jié)增生變尖58例,椎間孔相對狹窄者19例,齒突偏歪者6例,椎間盤膨出或輕度突出者59例(C4~7),先天性椎管狹小者7例。
2 治療方法和結果
2.1 滾法治療采用丁氏滾法[3]?;颊吒┡P治療床上,胸前墊一軟枕,頭部剛剛伸出床沿,雙臂自然放于治療床兩側。醫(yī)者以柔和深透的滾法施于患者雙側或單側斜方肌,不作被動運動,約5~10 min。
2.2澳式手法治療主要有松動棘突、拔伸牽引、旋轉頸椎、松動椎間關節(jié)[4]。
⑴松動棘突 ①垂直松動: 患者位置不變,醫(yī)者立于床頭,雙手拇指放在患者患病棘突上,指尖相對或雙手拇指重疊,其余四指放在頸部及頭部兩側,醫(yī)者借助上肢力量由背側向腹側(后前向)垂直松動棘突,根據患者的疼痛部位及治療反應,松動方向可以稍向頭或腳的方向傾斜。施法單次松動可控制在30 s以內,間隔約一分鐘,可重復3~4次。如在松動過程中聞及“喀嗒”聲或有棘突的輕微移動感,操作即可停止。垂直松動對下列患者特別有效:a癥狀局限在頸中部(棘突);b癥狀雙側分布在頭頸、上肢或軀干上段;c頸椎因退變引起活動受限;d頸部肌肉緊張或痙攣。但頸椎弧度過度前曲者不適用此法。②側方松動:患者同上,治療者站在患者健側(如右側),右手拇指放在擬松動的棘突右側,左手拇指緊靠右手拇指,指尖相對,其余四指放在頸部穩(wěn)定拇指,操作時右手拇指水平(與棘突垂直)向患側松動棘突。在治療頸椎退變時,側方松動棘突是僅次于垂直松動棘突的最常用手法。
⑵松動椎間關節(jié)患者去枕俯臥,雙手五指交叉,掌心向上放于前額,頭向患側旋轉約30°。醫(yī)者站在床頭邊上,雙手拇指放在患椎棘突和橫突交界處,指背相觸,借助上肢力量由背側向腹側(后前向)松動。根據疼痛部位也可以用拇指分別松動棘突或橫突(斜方松動),這一手法對單側癥狀或頸部活動受限的患者效果較好。⑶拔伸牽引患者仰臥,醫(yī)者一手托其下頜,一手托其枕部,雙肘屈曲,借助自身重量向后牽引其頸椎,持續(xù)15~20 s,休息10s,共做3~4次。上中頸椎(C1~5)病變,取中立位;下頸椎(C5~7)病變,取頸前屈(30°以上)位牽引。拔伸牽引常用于頸部肌肉緊張或痙攣時。⑷旋轉頸椎患者及醫(yī)者上述不變,向健側緩慢轉動患者頸部,旋轉應在頸椎正?;顒臃秶鷥取PD手法在伴有眩暈及頸部肌肉痙攣時應慎用。上述治療每周3次,4周為1個療程。
2.3療效標準制定和結果療效評價標準⑸:治愈:諸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能參加正常工作和勞動;好轉:諸癥狀體征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結果:126例患者經1個療程后評判:治愈54例,好轉61例,未愈11例??傆行蕿?1.3%。
3 討論
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變性,頸椎骨增生和椎管內外軟組織損傷、腫脹,導致神經血管受壓迫和刺激所引起的綜合征。該病特別在中年以后發(fā)生率高,部分患者因長期反復發(fā)作導致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由于現代生活中腦力勞動者不斷增加,電腦電視的大量普及,該病亦呈現出低齡化傾向。
推拿治療頸椎病具有悠久的歷史,《皇帝內經》中即有“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的記載。中醫(yī)推拿治療頸椎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然而中醫(yī)推拿的理論基礎是經絡學說,病因病理亦是從臟府、外感六等學說入手?,F代醫(yī)學對頸椎病的研究多從解剖學、生物力學、神經學等入手,具有很好的客觀性、精確性、和可研究性。中醫(yī)推拿雖然手法多樣,但這種手法在操作過程中存在很大的經驗性和盲目性,在對頸椎的某些突然性扳轉手法還存在一定的風險[6],常常需要治療的病變頸椎沒有治好,卻損傷沒有病變的節(jié)段。而澳式手法以解剖為基礎,以病位為直接目標,在治療過程中有很好的精確性。
頸椎病是一種慢性病,如果用傳統頸椎旋轉扳法將頸椎一步調整到位,很容易造成椎體與椎旁軟組織新的不平衡,從而形成新的病變。澳式手法講究適度和循序漸進,松動棘突可以慢慢糾正頸椎矢狀面移位和失穩(wěn),以改善和恢復頸椎生理弧度;拔伸牽引可以降低椎間盤內張力,增大椎間隙,從而減輕因頸椎間盤退變給椎管和神經根帶來的壓力;旋轉頸椎因手法緩慢,不超關節(jié)活動,既活動椎間關節(jié),又不會意外損傷頸椎;松動椎間關節(jié)可有效減輕因鉤椎關節(jié)增生造成的癥狀??傊氖绞址ㄗ鳛橐环N關節(jié)松動術,運用它獨特的手法,適當的力度,在不造成進一步損傷的基礎上,能夠較好地調整頸椎失穩(wěn)的椎體和關節(jié),使其活動調節(jié)功能和生理弧度恢復正常,血液循環(huán)順暢,代謝紊亂糾正,嵌壓解除,從而收到良好的療效[7]。
筆者先行使用滾法治療,利用滾法的柔和深透和舒適性,充分放松頸椎周邊組織,為澳式手法的精準治療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中西結合,相得益彰。該法療效確切,經濟安全,患者樂于接受,且較易于學習,非常適合在各級醫(yī)療、康復機構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丁季峰. 推拿大成.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30.
[2]潘之清. 實用脊柱病學.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96.
[3]丁季峰. 推拿大成.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28-329.
[4]潘之清. 實用脊柱病學.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70-371.
[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94) .
[6]李義凱,鐘世鎮(zhèn). 旋轉手法對椎管內結構和容積影響的研究.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1997,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