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04:12: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歐美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歐美文化論文

篇1

經(jīng)濟多極化,作為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與世界經(jīng)濟格局發(fā)展變動密切相關的。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經(jīng)濟格局,既是南北兩方、多極類型構成的且兩極分化的格局又是幾大國、經(jīng)濟中心構成的且多極化的格局。總體上說,目前的多極化世界經(jīng)濟格局為美、歐、日三極并存。在90年代至21世紀的一個時期,不僅三極之間發(fā)生著實力消長的新變化,而且新的經(jīng)濟力量中心也在崛起之中。

一、美、歐、日的經(jīng)濟實力地位

(一)多極之首的美國經(jīng)濟

10年前的人們對三極實力地位的概括是:崛起的日本,復興的歐洲,衰落的美國。然而90年代后的情況表明,美國遏止了實力地位相對衰落的態(tài)勢,顯示了其不僅是世界經(jīng)濟多極之一,更是實力之首的實力。其經(jīng)濟自1991年3月美國經(jīng)濟走出低谷至2001年3月,已連續(xù)增長10年,10年中年增長率達3.5%,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最長的經(jīng)濟持續(xù)增長周期的記錄。而且不僅僅是經(jīng)濟持續(xù)增長,還出現(xiàn)了“一高兩低”并存的所謂新經(jīng)濟現(xiàn)象,主要動因在于新技術革命的推動和經(jīng)濟全球化的作用。為期10年比較良好的經(jīng)濟發(fā)展使得美國經(jīng)濟實力有所增長。其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占世界生產(chǎn)總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4.2%提高到28.6%。

(二)泡沫破裂的日本經(jīng)濟

90年代后的世界經(jīng)濟三極中,日本的經(jīng)濟發(fā)展勢頭、狀態(tài)與美國產(chǎn)生此消彼長的位置互換。50年代至80年代的每一個10年,日本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都是既快于西歐、更快于美國的,從而使日美經(jīng)濟實力對比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國民生產(chǎn)總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約相當于美國的6%上升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jīng)濟大國。

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經(jīng)濟達到高峰的同時,其經(jīng)濟泡沫也達到了頂點。1989年末,日本的資產(chǎn)價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資產(chǎn)的價格)是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的15倍;日本的國土面積僅為美國的4%,而其市場價值是美國的5倍多,僅東京房地產(chǎn)的市價總額就可以購買美國兩次。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長期膨脹的。1990年,以當時發(fā)生的經(jīng)濟周期性危機為契機,日本泡沫經(jīng)濟崩潰,并使日本經(jīng)濟在90年代以低于美國經(jīng)濟增長率兩個多百分點的劣勢陷入經(jīng)濟停滯,這是日本戰(zhàn)后以來最嚴重的經(jīng)濟衰退。在這樣一個經(jīng)濟不景氣狀況中,又遇上了1997年東亞經(jīng)濟危機的發(fā)生,這對日本經(jīng)濟是再糟糕不過的事情了。這場金融風波既充分顯露了日本經(jīng)濟實力地位的下降和對世界經(jīng)濟的消極影響,反過來又對不振的日本經(jīng)濟雪上加霜。1997年日本出現(xiàn)0.7%的負增長,1998年進一步惡化為2.8%的負增長,1999年勉強出現(xiàn)0.6%的經(jīng)濟微弱正增長,2000年,由于國際經(jīng)濟比上年加快(世界經(jīng)濟增長率為4.7%),也由于日本近年來以國債為支撐擴張的財政政策逐漸顯效,日本經(jīng)濟開始有所好轉,但也僅僅是1.5%的增長率。用經(jīng)濟合作組織的話說,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道路上掙扎了幾年的日本經(jīng)濟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適度的復蘇。

過去的10年是日本經(jīng)濟“失去的10年”,受泡沫經(jīng)濟破滅和東南亞金融危機雙重打擊的日本經(jīng)濟目前依然困難重重,但是日本的經(jīng)濟實力猶存??梢哉f,日本的經(jīng)濟實力、影響力只是相對于美國而減弱或相對于泡沫經(jīng)濟高漲時而收縮,而并非基礎經(jīng)濟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國民生產(chǎn)總值約相當于排在世界第三、四、五位的西歐三大國德國、法國、英國的國民經(jīng)濟生產(chǎn)總值之和。未來10年,日本將以接近2%的年均經(jīng)濟增長速度發(fā)展,二十一世紀的日本經(jīng)濟仍是多極世界經(jīng)濟中的重要一極。

(三)一體化的歐盟經(jīng)濟

西歐的經(jīng)濟發(fā)展態(tài)勢在美歐日三者中始終處于中間的位置。80年代及其以前,西歐的經(jīng)濟增長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國;進入90年代后,西歐的經(jīng)濟增長速度超過日本,但落后于美國。以一個國家集團的實力計,歐盟的一些主要實力指標不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過美國。比如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歐盟占世界的29%,美國占28%,日本占13%。但不能簡單地據(jù)此認為歐盟的實力地位世界第一。歐盟是一個國家集團,15個國家的集合,盡管其一體化程度較高,可以作為一個實體與美、日并立,但畢竟不像美、日那樣作為單一國家成為世界經(jīng)濟之一極。這要求歐盟既要加強經(jīng)濟一體化,又要加快經(jīng)濟發(fā)展,即通過“集中”和“積聚”兩個方面的努力,以鞏固和增強自己在世界經(jīng)濟格局中的實力地位。

如何在較低通脹率和較低失業(yè)率情況下提高經(jīng)濟增長率,是歐盟目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著力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相比于美國近年來已出現(xiàn)“一高兩低”的新經(jīng)濟現(xiàn)象,歐洲要遜色一些。

二、美、歐、日經(jīng)濟“軟著陸”狀況

從理論上講,宏觀經(jīng)濟“軟著陸”是指一國國民經(jīng)濟的運行出現(xiàn)“一高兩低”的良好態(tài)勢,即經(jīng)濟高增長率、低失業(yè)率、低通脹率并存。

(一)經(jīng)濟增長率

1997年以來,美國每年的經(jīng)濟增長率都在4%以上。歐盟的經(jīng)濟增長狀況是,1997年為2.7%;1998年為2.8%;1999年為2.3%;2000年經(jīng)濟增長率第一次突破3%,達到3.4%,為1989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但仍低于美國;2001年,據(jù)經(jīng)合組織等預計,歐盟的經(jīng)濟增長率仍會保持在3%以上,從而將9年來第一次超過美國。從更長期的發(fā)展看,自現(xiàn)在起到2010年每年的經(jīng)濟增長率為3%,已是歐盟確定的發(fā)展目標。

(二)通貨膨脹率

通貨膨脹率是與經(jīng)濟增長率密切相聯(lián)的。按照西方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理論和實踐,美國、歐盟等發(fā)達國家,其在2.5%至3%的情況下是合適的,這既會使就業(yè)增加,又不會使通貨膨脹率過于上揚。歐盟近年來在經(jīng)濟增長率、失業(yè)率、通脹率三個指標上,只有在低通脹率方面可以與美國相媲美,甚至比美國還低。

據(j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jīng)濟展望》報告,歐盟通脹率1998年為1.4%,1999年為1.3%。然而伴隨著知識經(jīng)濟的發(fā)展,美國是在經(jīng)濟增長率突破了傳統(tǒng)的界限的情況下,仍保持了較低的通脹率。歐盟則面臨著既要經(jīng)濟增長率突破3%,并把高失業(yè)率降下來,同時又不至于使通脹率有大的上揚的艱難任務。事實上,自1999年下半年歐盟經(jīng)濟增長速度加快以來,歐盟的通脹率也呈小幅攀升態(tài)勢。歐洲央行行長杜伊森貝赫2000年7月在歐洲議會發(fā)表講話時說,“我們絕不反對經(jīng)濟增長率高于3%,我們所不希望的是通貨膨脹達到這一水平”,因此,歐洲央行對影響歐元區(qū)物價穩(wěn)定的因素保持警惕,將繼續(xù)實行“把通貨膨脹壓力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的長期戰(zhàn)略。從現(xiàn)在的發(fā)展態(tài)勢看,歐盟2001年、2002年的通脹率將回落到2%和1.8%。

(三)失業(yè)率

高失業(yè)率一直是多年來困擾歐洲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大難題。與美國近年來失業(yè)率壓低到4%的情況相比,歐盟的失業(yè)率高達10%左右。失業(yè)率與經(jīng)濟增長率是密切相聯(lián)的兩個指標。一方面,高失業(yè)率是經(jīng)濟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壓力。據(jù)歐洲的統(tǒng)計,歐洲每年用于失業(yè)、貧困人口救濟和社會福利保障的開支高達1萬億到2萬億歐元,占各成員國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的12%到20%。如此巨大的開支拖累了經(jīng)濟增長。另一方面,提高經(jīng)濟增長率是增加就業(yè)、降低失業(yè)率的主要途徑。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增長的趨強,歐盟的失業(yè)人數(shù)在減少——從1996年及其之前的約2000萬人減少到1997年3月的1,800萬人、1998年5月的

1,700萬人、1999年的1,600萬人和2000年1月的1,230萬人;歐盟的失業(yè)率也在降低——從1996年的10.8%降至1997年的10.6%、1998年的10.0%、1999年的9.1%和2000年的8.4%,預計今明兩年將繼續(xù)降至7.8%和7.3%。

篇2

    論文摘要:在外國文學中,英美文學文化占有著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通過透視《圣經(jīng)》剖析英美文學的來源及文化背景,研究英語文學和英語語言,以期提高欣賞外國文學的能力.更好地掌握英語語言。

    要了解外國文學,我們就不得不談到《圣經(jīng)》,中世紀的文學很多地方都搬照了圣經(jīng)故事,如《亞伯拉罕潘祭獻子》搬照了亞伯拉罕祭獻以撒的故事,《挪亞及其兒子們》搬演了洪水方舟故事。它們主要演繹圣經(jīng)故事,宣傳教義,間或也穿插了世俗生活的內(nèi)容。彌爾頓三大詩作《失樂園》、《復樂園》和《力士三孫》的主體材料都得自圣經(jīng),其中《失樂園》的題材主要取自伊甸園神話,《復樂園》的題材取自《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等。對讀者來說了解這些成果無疑是一件大有稗益的事情,本文重點就國外文學中的英美文學談談與《圣經(jīng)》之間的聯(lián)系。

    一、英美文學與《圣經(jīng)》的聯(lián)系

    中國研究圣經(jīng)與西方文學關系的先驅朱維之先生曾指出:“許多歐美第一流的作品,無論是詩歌,小說,戲劇,散文,其中密密地交織著圣經(jīng)的引句和典故,我們讀者若沒有一些關于圣經(jīng)的知識,便不能了解并欣賞這些杰作?!钡拇_,西方不管是中世紀、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還是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都與圣經(jīng)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英語語言的形成與完善和《圣經(jīng)》有很大的直接聯(lián)系,宗教改革以后,為了順應時代形勢,西方各國都開始用自己的本民族語言來翻譯《圣經(jīng)》,《圣經(jīng)》的翻譯促進了英語語言的發(fā)展。用英文譯成的《圣經(jīng)》有許多版本,其中revisedversion是標準的英語范本。它的詞句、章法對應用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規(guī)范作用。在基督教宣傳其教義的過程中,以及在《圣經(jīng)》的一些故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宗教術語,大大豐富了英語詞匯?,F(xiàn)在有些宗教名詞已民俗化,運用到全民語言中。比如,god , devil , heaven , hell , christ , jesus ,date n這些基督教中的術語,已被人們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一)英美文學大多源于《圣經(jīng)》

    《圣經(jīng)》是基督教的經(jīng)典著作,基督教起源于希伯來人創(chuàng)立的世界上最早的神教—猶太教,產(chǎn)生于公元一世紀中期,基督教徒們把記載基督教的傳播、發(fā)展等文字,起名為《新約》?!缎录s》和猶太教經(jīng)典《舊約》合二為一,就成為現(xiàn)在的《圣經(jīng)》?!妒ソ?jīng)》對英語語言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英美語言的一大源泉。所以要研究英美文化、習俗、語言等兒方面,有必要談到基督教及《圣經(jīng)》與英美文化之間的關系?!妒ソ?jīng)》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賦予英美兩國人們的世俗生活一種神圣色彩,它以獨特的象征意義顯示出它在世俗生活中所具有的獨特功能。

    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的著名詩人彌爾頓的三部偉大史詩《失樂園},k復樂園》以及《力士三孫》都直接取材于《圣經(jīng)》。除《復樂園》以《新約》為基礎外,《失樂園》和《力士三孫》都以《舊約》為基礎。拜倫的詩劇也是根據(jù)《圣經(jīng)》中該隱毅弟的故事寫成,只是其側重點不同罷了。美國作家梅爾唯爾的成名作《白鯨》的主人公艾哈伯就是以《舊約·列王記》中的以色列國王亞哈為原型去探索人與宇宙的關系以及人能否把握自己命運的問題。亞哈一意孤行、剛傻自用的形象和《白鯨》的主人公艾哈伯不謀而合、如出一轍。更重要的是,該小說的敘述者,唯一生還的水手的名字和《圣經(jīng)》人物伊希梅爾完全一樣。另一美國著名詩人朗費羅在其短短的抒情小詩《人生頌》中,就直接引用了“你本是塵土,仍要回歸塵土”這句原話,“上帝”的字眼也經(jīng)常提到。

    (二)英美文學大多取材于《圣經(jīng)》

    英美文學是英美人對自己人生體驗的文化表現(xiàn)的一種形式,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可以促進人們了解西方文化,了解到西方文化思想觀點、價值評判、西方人看待世界的認知態(tài)度。英美文學是對時代和生活的審美表現(xiàn),是英國人民和美國人民創(chuàng)造性使用英語語言的產(chǎn)物。英語表意功能強,文體風格變化多樣,其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獨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閱讀優(yōu)秀的英美文學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語富有樂律性的語調和豐富多彩的語匯語言運用方法。開展外國文學研究,有助于我們開闊眼界,了解外國文化,豐富我們的知識,啟迪我們的智慧,繁榮我們國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方法。

   《呼嘯山莊》是英國19世紀著名小說家兼詩人艾米莉·勃朗特的成名作,馬喬里·伯恩斯教授曾評價說:“在這部小說中,伊甸園本身并未被直接提及。但是,通過純潔與和諧、誘惑與墮落的重現(xiàn),使得這一令人喜愛的與世隔絕之境的意象得以體現(xiàn)。”

    許多模仿伊甸園故事或參照天堂與煉獄而設計的情節(jié)在《呼嘯山莊》中并存著。第六章中,當人們第一次透過艾米莉再現(xiàn)的窗戶看到畫眉田莊時,它看上去就像一個令人安享舒適的世界,簡直就像是到了伊甸園。在田莊里尋求快樂的埃德加和伊莎貝拉即是這座“伊甸園”中的居民。相反地,回顧第一章中對呼嘯山莊的描述,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發(fā)現(xiàn)那座“可怕的房子”所具有的地獄般的特征:“呼嘯”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內(nèi)地形容詞,形容這地方一年到頭的風暴天氣;房屋盡頭有幾棵矮小的極樹過度傾斜,還有那一排瘦削的荊棘都向著一個方向伸展枝條,仿佛在向太陽乞討溫暖;在正門的附近,上面雕刻著許多殘破的怪獸。山莊里的凱瑟琳與希刺克厲夫,兩個備受責罵、不被寵愛的野孩子就是撒旦的化身。他們闖進畫眉田莊這個圣地,打破阻礙,攪亂了這座“伊甸園”中的平靜氛圍。在這4個角仁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關于愛情與復仇的糾紛之后,畫眉田莊這座“伊甸園”又重歸平靜,由小哈里頓和小凱瑟琳這一對新生代的“亞當’與“夏娃”所掌管。

    通過此書,艾米莉把一個多元的伊甸園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即危機四伏的伊甸園、失落的伊甸園以及重新構建的伊甸園。在此,她再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無論是粗暴的反叛者還是激烈的騷亂最終都將臣服于上帝的榮光。

    另外,20世紀美國文學還常常借用基督受難的形象作為無辜的人為眾人受苦的象征手段。海明威的《老人與?!方Y尾處老人肩背桅桿的形象就是借用了耶酥被釘在十字架的故事。顯然,耶酥這一形象表明圣地亞哥像耶酥一樣受苦,但他有超人的毅力,將不惜千辛萬苦去實現(xiàn)所追求的目標。??思{把《八月之光》的主人公取名裘·克里斯默斯,使他名字的首字母與耶酥的相同,并使他在耶酥受難日星期五被殺害,借以說明,即使耶酥生在現(xiàn)世,仍然不能見容于世人,仍將遭到世人的殺害。還有,許多現(xiàn)代英美作家的作品標題均直接取自《圣經(jīng)》。美國戲劇家米勒表現(xiàn)現(xiàn)代人的社會生存問題的《墮落之后》,斯坦貝克的《伊甸園之東》都寓意于人間并無樂園之說。海明威的著名戰(zhàn)爭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其標題就直接取自《圣經(jīng)·舊約·傳道書》第一章。

    二、透視(圣經(jīng)》剖析國外文學特點

    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都與圣經(jīng)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與文化和文學的隔膜,中國讀者往往并不了解文學作品中所包含的圣經(jīng)典故。對圣經(jīng)的盲視使讀者付出很大的代價?,F(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解圣經(jīng)對理解文學的重要性,并積極投人到圣經(jīng)與文學關系的研究中,撥開迷霧,進人到我們過去理解的黑暗的角落中去。

    首先,讀者無從體驗作者的用心,從而造成作品意義和美感的大量流失及閱讀體驗的缺失。其次,讀者會對那些與圣經(jīng)關系極為密切或隱晦的作品感到茫然,根本無法深人進去。再次,讀者可能會因此而誤解或歪曲作品的意義,并影響對作家的評價。此外,它還可能影響到我們對東西方文學史的理解和認識。實際上,我們長期以來對圣經(jīng)和基督教的集體無知已經(jīng)為歐美及俄羅斯文學的研究和評價積累下了很多錯誤的認識和偏見,而這些“成果”也已經(jīng)成為許多讀者的前理解,引導新的錯誤的偏頗的閱讀。

    語典是指引用或化用圣經(jīng)中的語言,這在西方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西方許多國家的語言文學都是在圣經(jīng)翻譯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那時圣經(jīng)閱讀和宗教活動就是人們的日常文化生活。因而文學作品的語言中到處滲透著圣經(jīng)的因素,小到一個詞,大到一個句子,一段話,甚至是整個篇章。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以各種方式援引圣經(jīng)中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往往能收到特殊的效果。比如,簡·愛被舅媽送到勞涅德學校后,雖然生活條件惡劣,但卻贏得了自尊和自信,于是感嘆道:“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在和羅切斯特深深相愛時,她說自己是丈夫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當?shù)弥_切斯特已經(jīng)結婚時,她描述自己的心境就像《出埃及記》中埃及一夜之間家家被殺盡第一胎男嬰的一片哀號。這些語句都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了簡·愛的感受,而語句背后的圣經(jīng)背景更強化了它們的表現(xiàn)力。

篇3

論文摘 要: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其大綱和12條標準不僅符合工程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律,而且啟發(fā)了大學英語的教學。大學英語系列課程中的英美文化課應在CDIO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先進外語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同時訓練學生的團隊工作和交流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xiàn)(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它以產(chǎn)品研發(fā)到產(chǎn)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lián)系的方式學習工程。CDIO的理念不僅繼承和發(fā)展了歐美20多年來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而且系統(tǒng)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養(yǎng)及檢驗測評的12條標準。在CDIO的12條標準中,第8條要求學生具有主動學習的能力,第10條要求教師提高教學能力。CDIO大綱第三層面要求培養(yǎng)大學生團隊工作和交流的人際交往能力,而在該層面的第三部分則強調了使用外語進行交流的能力。

英語作為一門國際通用語言,已成為不同國家的人們相互溝通的主要橋梁。目前,“全世界有45個國家的官方語言為英語,全球1/3的人講英語,75%的電視節(jié)目是英語,在聯(lián)合國各種場合中使用的語言95%以英語為工作語言,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信息80%也是用英語傳播的”。[1]英語在學生未來就業(yè)、步入社會等人生關鍵階段將起到不容小覷的作用。大學階段教學大綱《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nèi)容。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2]由此可見,表面看起來互不相干的CDIO理念與外語教學實際上異曲同工,應用技能、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是其共同的核心所在。

中國大學生學習英語多年,而一旦置身實際語境,即使口語流暢者也難掩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缺失。美國外語教學專家溫斯頓·布倫姆伯克曾說:“培養(yǎng)學生只懂語言而不懂文化是培養(yǎng)能說流利語言的傻瓜的最好方式?!保?]可見,文化植入在語言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事實上,英語語言所承載的西方文化往往成為多年學習英語的大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一大障礙。在CDIO理念下,結合外語教學規(guī)律,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自學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已迫在眉睫,“英美文化入門”等大學英語系列課程的探索被順水推舟地提上改革日程。

一、夯實英美文化課教學基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鑒于學生的“聾啞英語”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喪失,而CDIO教育模式又特別注重操作性,我院成立了“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美文化通識教育研究”課題組,展開了英美文化教學的研究,課題組擬編寫出一套配合學校CDIO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講義,既為學生提供跨文化交際的知識背景,又幫助學生達到CDIO教學大綱對具有國際視野的綜合性工程人才的人文素養(yǎng)要求。

課題組成立伊始,即召開課題研討會,集思廣益。經(jīng)多次協(xié)商斟酌,一致認為針對英語基礎有限,對英美文化知之不多但又充滿好奇的學生,講稿應力爭集知識性、實用性、趣味性、簡潔性為一體。課題組緊接著著手編寫制定教學大綱,明確英美文化教學目的、課時安排、教學重點與評估考核。通過反復提煉與歸納,課題組把開闊學生眼界,擴大學生知識面,彌補學生文化背景知識的不足,形成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邏輯性、靈活性,為學生以后與英美國家人士交往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作為英美文化課的教學目標。全課程安排48學時,其中主要由老師講授、學生參與討論的理論知識課44學時,由老師監(jiān)督、學生自行設計的場景模擬4學時。課程教學內(nèi)容涉及英美兩國地理、歷史、政體、文學、文化習俗、社會問題、核心價值觀,以及跨文化交際場景演練。教學內(nèi)容繁多,既不能有堆砌之嫌,又要能引人入勝,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在評估考核方面,運用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的考核方式,學生平時參與主動學習、課堂討論、完成作業(yè)等占總成績的50%,場景模擬訓練占20%,期末開卷測試理論知識占30%,來衡量學生對這門課的掌握情況。確立了教學大綱,課題組便馬不停蹄地編寫講義,制作課件。這個充滿艱辛與汗水的過程,也是老師們不斷學習,提高自身文化修養(yǎng),準確把握英美兩國重要文化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能力的關鍵一環(huán)。只有具備較高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文化素質,才能有效地在課堂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

二、召開學生座談會,進行問卷調查,進一步增強英美文化課教育的針對性

在編寫講義與制作課件的同時,課題組隨機從全校各學院抽選學生進行訪談,了解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英語課的整體期待。在訪談中,很多學生提出已經(jīng)疲于將英語與考試掛鉤,討厭為考試而學習的模式,希望能多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常識,以便為今后與外籍人士打交道作文化鋪墊。參與深入訪談的23名學生中有14名希望學習英美文化,占訪談者中的60%,大家一致認同文化學習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性,認為文化知識的補充有助于其溝通能力的提高。同時,課題組還設計了問卷調查,從計算機學院、電子工程學院、大氣科學學院、資源環(huán)境學院、通信工程學院和商學院隨機抽選了200多名學生,詢問他們對新開課的了解,以作針對性的調整。在返還調查問卷的188名學生中,73.9%的學生覺得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差異大,有學習了解英美文化的必要。77.7%的學生認為英美文化對英語學習的作用很重要或比較重要。31%的學生對英美國家社會習俗感興趣,27.1%的學生對希臘羅馬文化感興趣,23.9%的學生對英美國家歷史地理感興趣,還有部分學生希望了解英美教育體制、《圣經(jīng)》文化、西方價值觀和英美政治體制。這充分說明了學生對英美國家的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當被問及選擇學習英美文化的原因時,有30.3%的學生表示對別國文化充滿好奇,有28.7%的學生認為這門課對促進與外國人的溝通會大有幫助??梢?,學生期待這門課既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欲,又能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也可從他們對授課語言的選擇上窺見一斑,有53.2%的學生希望老師能以英文為主,輔以中文,有17%的學生甚至希望全英文上課,有38.8%的學生希望老師采用場景模擬表演的課堂活動形式,可見學生想要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的迫切之心。有了這份鼓舞人心的問卷調查,課題組老師隨后即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該課程的研究中,爭取切實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為他們將來成為卓越工程師打下堅實的外語基礎。

三、運用先進教學理念,加強師生教學互動,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外語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而且應讓學生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使學生形成較強的文化意識。結合英語教學的特點,課題組研究了目前廣為應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實踐者認可和接受的先進的外語教學方法——任務教學法。任務教學法以任務組織教學,在任務的履行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他們已有的目的語資源,在實踐中感知、認識、應用目的語,在“干”中學、“用”中學,而教師在此過程中,既是任務的參與者,又是任務的監(jiān)控者和指導者。在這門課上,首先,老師簡明扼要向學生介紹英美兩國的歷史、地理、政治體制、文學和娛樂,然后鼓勵他們主動學習,與老師一起共同探討美國的社會問題。之后,老師通過介紹英美文化習俗,以及對西方文化影響頗深的《圣經(jīng)》經(jīng)典故事和古希臘神話中的典故來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西方的核心價值觀,以此促進師生間的互動,督促學生主動鉆研,推進學生的人際交往,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決策能力。最后,老師結合學生所學內(nèi)容,安排學生分組進行場景模擬訓練,盡量為學生創(chuàng)造接近于真實的環(huán)境,讓他們盡可能多地接觸和加工真實的語言信息,使他們在課堂上使用的語言和技能在實際生活中同樣能得到有效的應用,這樣既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又檢驗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針對一些學生有志于出國深造的實際,課題組還專門留出一定時間為學生介紹TOEFL、GRE、IELTS等英美兩國重要的留學考試。為了加強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獲取文化信息的能力,老師引導學生課外閱讀4—6篇英美詩歌、短文或小說,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現(xiàn)代各種視聽傳媒、上網(wǎng)查找信息、收聽英文廣播,觀看英文電影、電視。

四、征集選課學生意見,及時作出相應調整

在第一批選課學生結束課程之后,任課老師馬上展開問卷調查,征集學生意見,以便作出相應調整,更好地組織以后批次學生的課堂教學。在被問及“這門課與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課有何不同”時,學生們作出了積極的回應。有學生非常欣慰得到很多鍛煉口語的機會,有學生夸獎老師上課形式豐富,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還有學生說自主性更強,閱讀量更大,趣味性更強,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征集學生建議時,有的學生坦承作業(yè)太多,有些應付不過來,也有學生希望多看電影以了解英美國家的社會習俗。

總的來講,在問卷調查中,學生對這門課的改革非常認同。只是,在課堂組織和課外作業(yè)之間,老師還應更好地把握一個度,過多過繁的文化教學不但不能起到促進語言教學的作用,反而會成為學生的學習負擔和阻礙。而學生希望看電影來了解英美國家的社會習俗的建議可以通過老師上傳資料,學生課后自己觀影,并寫出簡要評論來解決。讓學生既能帶著興趣與求知欲望去學,又不要因作業(yè)負荷過重而心生抵觸,是這門課程教學不容忽視的環(huán)節(jié)。

英美文化課融合了CDIO工程教育理論和外語教學中獨特的任務教學法,既能促進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同時,還能訓練學生的團隊工作和交流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高校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專業(yè)建設和綜合素養(yǎng)教育,將知識、能力、素質有機結合,形成面向需求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一體化教育教學系統(tǒng)中,英美文化課無疑將發(fā)揮自身的輔助作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國際意識的CDIO高級人才,更多與國際接軌的卓越工程師。

參考文獻:

[1]王守仁.以提高我國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為出發(fā)點.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外研之聲,2007,(2):6-11.

篇4

關鍵詞 商務英語 培養(yǎng)方案 差異性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商務英語概況

商務英語是以英語為載體商務知識為核心的一種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即 ESP)。本文擬對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和廣大外語外貿(mào)大學商務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差異性進行比較,希望通過比較能對商務英語專業(yè)設置合理的培養(yǎng)方案提供一些參考

2 差異性比較

2.1 培養(yǎng)目標差異性比較

(1) 培養(yǎng)目標。

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本專業(yè)旨在培養(yǎng)具有扎實的英語知識和技能,掌握較寬廣的人文與社會科學以及國際商務基礎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適應各類企事業(yè)單位從事國際商務活動需要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培養(yǎng)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嫻熟的英語交際能力、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系統(tǒng)的商務知識、寬闊的國際視野、善于跨文化交際,適應經(jīng)濟全球化競爭,能勝任國際商務管理、國際貿(mào)易、國際金融等部門工作的國際商務專業(yè)人才。

(2) 具體要求。

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①掌握扎實的英語知識與技能。②掌握國際商務基本理論,熟悉國際貿(mào)易相關專業(yè)知識和政策法規(guī)。③必須選修一門第二外語且達到學校要求的學習標準。④掌握比較寬廣的中西方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知識。⑤熟練掌握必要的計算機應用技能。⑥掌握獲取專業(yè)學術信息的科學方法,具備獨立從事英語研究的基本能力。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①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熟練的聽、說、讀、寫、譯能力,通過英語專業(yè)八級考試。②熟悉英語國家文化,具備較強的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③系統(tǒng)掌握國際商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④具有第二外國語的初步應用能力。⑤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學研究能力,用英語撰寫與國際商務相關的畢業(yè)論文。

可以看出,兩所學校在培養(yǎng)目標和具體要求上都大同小異,都強調了對學生語言技能,商務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二外水平的培養(yǎng)。

2.2 課程設置比較

英語語言類課程:北京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56%,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63%。

英語文化類課程:北京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17%,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8%。

商務類課程:北京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7%,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9%。

(1) 英語語言類課程。

北京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綜合英語、 英語聽說、 英語語音、 閱讀指導、 英語寫作、 第二外語、語言學導論(英)、 傳意學導(英)、 英語文體學、英語公眾演講、 交替口譯(一)(英)、英語論文寫作、高級商務英語聽說、商務英語寫作。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綜合英語、商務英語、英語寫作、商務英語 寫作、高級英語閱讀與寫作、高級英語閱讀與寫作、英語聽力、英語口語、商務英語聽說、英漢口譯、英漢筆譯。

(2) 英語文化類課程。

北京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英美文學導論(英)、歐洲文化(英)、 美國文化(英)、歐美戲劇鑒賞(英)、散文(下轉第165頁)(上接第147頁)分析、跨文化交際導論(英)、個人商務交際技能(英) 、 跨文化商務交流(英)。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英美文學和跨文化商務交際。

(3)商務類課程(略)。

可以看出,兩所學校在英語語言類和文化類課程比例上差異性較大,筆者認為這種差異受地域性特征影響。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相應加重了英語文化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坐落于國際貿(mào)易中心廣東省,在商務英語專業(yè)下細分為四個方向,以服務于國際貿(mào)易不同需求。

2.3 師資結構比較

2008年,對外經(jīng)貿(mào)英語學院成功申報了商務英語國家級教學團隊,教學主要圍繞語言技能、商務知識、跨文化交流、人文素養(yǎng)四大模塊展開。

而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商務英語學院設有五個研究中心,分別為商務翻譯研究中心,法律語言學研究中心,商務英語研究中心,國際商務研究中心以及跨文化商務研究中心,約有1/3的既掌握語言又掌握商科知識的復合型教師。

3 加強高校商務英語專業(yè)建設的一些思考

面對這種新的復合型人才需求形式,高校商務英語專業(yè)要找到合適的專業(yè)定位,逐步改善目前的專業(yè)建設情況。

3.1 培養(yǎng)模式市場化

商務英語專業(yè)培養(yǎng)模式應以市場為導向,結合地方經(jīng)濟文化的特性。通過本文對對外經(jīng)貿(mào)和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比較也可以看出兩所高校在培養(yǎng)模式上地域性差異特征。

3.2 人才國際化

從對外經(jīng)貿(mào)和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培養(yǎng)目標可以看出,商務英語專業(yè)作為服務于全球化和國際化的應用型學科,更應以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為目標,加強學生外語水平,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專業(yè)知識等硬件方面的培養(yǎng),也應注重學生國際視野,人文素養(yǎng),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3.3 課程系統(tǒng)化

專業(yè)課程體系是教學計劃的主要內(nèi)容,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商務英語專業(yè)課程設置上要合理處理語言類課程和商務類課程關系,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筆者認為商務英語專業(yè)課程設置應包括語技能,商務知識,跨文化交流,人文素養(yǎng),計算機及實習課程等方面內(nèi)容。

3.4 教學案例化

作為哈佛商學院MBA教學的代名詞,案例教學化在我國也得到不斷應用和推廣。案例教學法對加強商務英語教學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3.5 教師復合化

在高校發(fā)展中,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培養(yǎng)英語和商務專業(yè)知識“雙精通”型教師。針對對這種狀況,必須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師培訓和實踐鍛煉方案,為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業(yè)務素質的提高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篇5

如前所述,莎士比亞與電影的“緣分”幾乎和電影本身同步。根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從1899到1926年間,歐美主要國家共出品約90部默片,包括了《哈姆萊特》、《威尼斯商人》等近20部莎士比亞戲劇作品。自1929年有聲電影出現(xiàn)到2006年,上述地區(qū)共出產(chǎn)近70部莎士比亞電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被稱為“莎士比亞電影黃金十年”的20世紀90年代,從1989年到2000年,僅英美兩國就出產(chǎn)了近20部莎士比亞電影,其中1996年就有6部。21世紀以來,每年也有一兩部新的莎士比亞電影問世。

20世紀60年代之前的莎士比亞電影改編大多基本再現(xiàn)原作的內(nèi)容,而近40年來的改編作品,則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呈現(xiàn)出十分豐富的變化,即使是旨在表現(xiàn)“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亞,改編者也會在細節(jié)上加入個人和時代的理解,從而使作品具有更強的時代感。如布拉納(Kenneth Branagh)在《無事生非》(1993)中調動各種電影元素,不時以妙趣橫生的視覺效果,預告著莎士比亞的這出“歡喜冤家”間浪漫情愛的故事,將在鏡頭中表現(xiàn)為一場“性別之戰(zhàn)”;而帕西諾(Al Pacino)2004年的《威尼斯商人》則通過一系列細節(jié),刻意把原作中基督徒安東尼與猶太人夏洛克之間的短暫的“口水仗”,強化成為威尼斯民眾對猶太人的歧視和圍攻,使人聯(lián)想起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在納粹德國的遭遇。這一場景被認為是莎士比亞影片改編的經(jīng)典鏡頭之一。

將莎士比亞當代化,讓莎士比亞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在當代社會,讓莎士比亞的人物穿上現(xiàn)代人的服裝,似乎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莎士比亞電影改編的主流,但這不僅是“標新立異”的手段,而是在更深的層面反映了編導對當下社會和生活的思考,也體現(xiàn)了莎士比亞作為經(jīng)典文學的普遍意義,而經(jīng)典作品參與當代生活,實際上也是經(jīng)典作品生命力的根本體現(xiàn)。例如2000年美國出品的《哈姆萊特》(阿爾莫雷達導演),將悲劇從丹麥搬到了紐約曼哈頓的“丹麥控股公司”,把當年宮廷里的猜忌、爭奪、陰謀、仇殺,搬進了當代的跨國企業(yè),通過莎士比亞和哈姆萊特,審視當今社會商業(yè)暗戰(zhàn)中的道德淪喪,審視被濫用和誤用的高科技成果(如秘密攝像、監(jiān)聽設備)等等,用當今社會天天在發(fā)生的事實印證“莎士比亞屬于所有時代”那句話。相比較之下,我國的經(jīng)典文學改編中,鮮有“當代化”的嘗試,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經(jīng)典總離我們很遠”的觀念。究其原因,是在于那些經(jīng)典作品本身的內(nèi)在因素缺乏當代化可能,還是我們其實對那些經(jīng)典的研究和認識還有待深化和豐富化,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自覺的莎士比亞電影改編研究[2] 起步相對雖晚,卻在很短的時間里發(fā)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充滿活力而且成果豐富的莎學分支,研究內(nèi)容涉及莎士比亞電影改編史、莎士比亞電影改編綜合研究、莎士比亞電影編導演研究、具體作品改編研究、改編理論研究等,而且每一時期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下一時期的電影編導演員,以及學術研究。1968年的《默片莎士比亞:一部奇妙而內(nèi)容豐富的歷史》、1971年的《莎士比亞與電影》和1977年的《膠片上的莎士比亞》三部著作[3],標志著莎士比亞電影正式進入學術視野。此后,《銀幕上的莎士比亞:國際電影及錄像片名錄》、《銀幕莎士比亞史》、《電影中的莎士比亞:從默片時代到“戀愛中的莎士比亞”》、《銀幕上的莎士比亞》等綜述及資料性著作相繼問世,為我們描述了莎士比亞電影改編的整體圖景,并提供了到2000年之前的比較完整的資料信息[4]。

學術研究方面的成果更呈現(xiàn)出向深和廣兩個維度的發(fā)展:分別出版于1997年和2003年的姐妹篇《電影莎士比亞:通過膠片、電視和錄像普及劇作》和《電影莎士比亞:通過膠片、電視、錄像和影碟普及劇作》[5],研究了莎士比亞改編、以及這些改編作品的載體,在普及莎士比亞時發(fā)揮著什么樣的特殊作用,研究的意義顯然已超越了文學和藝術的范疇,進入到文化、娛樂和社會的領域,特別是這幾個領域之間的互動關系。劍橋大學出版社的文學指南系列,不僅在關于莎士比亞的兩本指南(1986,2001)中辟有專門章節(jié)討論莎士比亞的電影改編,還于2000年專門出了一本《劍橋文學指南:膠片上的莎士比亞》,而更早些,世界性莎士比亞出版物之一《莎士比亞年鑒》的1997年刊,就以《銀幕上的哈姆萊特》為專題,對這部經(jīng)典之經(jīng)典的銀幕歷史和改編作品所體現(xiàn)的各種問題進行了研討。1999年的《莎士比亞與占用》[6] 一書,更具理論思考的特點,該書的各個章節(jié)從改編學視角對莎士比亞改編和摹寫的各種形式及成果進行深入獨到的分析和評論,將莎士比亞電影研究與更廣泛的改編研究聯(lián)系了起來。此外,關于莎士比亞電影的改編技巧與實踐經(jīng)驗總結、以及在高等院校教學中運用莎士比亞電影講授莎士比亞等問題,也有不少的著述成果。至于我國的莎士比亞電影研究,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成果有《視覺時代的莎士比亞》、《影像莎士比亞》等學術專著,以及散見于學術期刊的單篇論文,《文本與視覺的互動:英美文學電影改編的理論與應用》一書中,也有論述莎士比亞電影改編的內(nèi)容[7]。

事實上,莎士比亞電影改編在一定程度上為身處經(jīng)濟和商業(yè)活動迅猛發(fā)展境況的文學經(jīng)典的出路與機遇提供了有意義的啟示。當前,社會和個人生活節(jié)奏前所未有地加快,“快餐文化”包括“快餐文學”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時代的文化特征,但經(jīng)典文學所傳達的對人類生命、命運和生存境況的深刻思考、對社會和時代本質的揭示、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發(fā)展的預示,又恰恰是當代所急需的。從另一方面看,經(jīng)典文學之所以能成為經(jīng)典,恰好是因為它們具有豐富的當下意義,能給當下的人們以啟示、教益、滋養(yǎng)。經(jīng)典中的精粹,不僅屬于歷史既往,也具有當代性和未來意義。正是在這一點上,莎士比亞電影改編及其相關的學術研究不僅證明經(jīng)典文學與當代社會沒有矛盾,我們完全可以借時代所能提供的各種技術和藝術支持,在更高層次上實現(xiàn)自身的當代意義和經(jīng)典性,而且也向我們展示了嚴肅的、自覺的學術研究在推動和推廣經(jīng)典改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莎士比亞電影改編還提出了視覺藝術產(chǎn)品中文學經(jīng)典改編的尺度問題,這同樣是一個既有理論意義,更有實踐意義的課題。圍繞《紅樓夢》的熒幕改編而起的爭論決非個案。事實上,無論中外,經(jīng)典文學的電影改編向來是學術界和藝術界爭論不休、“公婆各有理”的問題。學術界往往指責藝術界“過度改編”,甚至是“惡搞”,是為藝術犧牲文學;反之,改編者又以電影藝術的特殊性和商品性為辯詞,強調電影作為視覺藝術產(chǎn)品的特殊性。正是在這樣的問題上,莎士比亞電影改編不僅能標示經(jīng)典文學改編的“度”,更能說明并非所有看似“真實”的改編都體現(xiàn)了原作的“精華”,也并非所有看似“惡搞”的作品都是純粹的胡鬧。成敗的關鍵在于改編者的文學修養(yǎng)、時代敏感度和藝術造詣。成功的經(jīng)典改編,往往不僅能使經(jīng)典文學大眾化(通俗化),也能使大眾更為接近經(jīng)典文學所傳達的情感、意境、品味,更愿意接近經(jīng)典文學。

從更深一層的理論意義上看,目前在國際上正在逐步發(fā)展的“改編研究”(adaptation studies),正是在莎士比亞等經(jīng)典文學改編的研究、以及電影研究等發(fā)展到一定階段而出現(xiàn)的一門嶄新的跨學科理論,它直接應對著視覺藝術產(chǎn)品對21世紀社會文化生活的前所未有的滲透和影響,直面這一視覺時代提出的各種挑戰(zhàn),并試圖回答“文本與影視改編的關系究竟如何?文本產(chǎn)品與視覺產(chǎn)品的關系是什么?改編的原則與理念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8]。

改編研究初起時是“電影研究”(film studies)的一部分,20世紀60年代起進入歐美學術界,2000年以來,對各種類型改編的研究開始具有了自覺和系統(tǒng)性,改編研究或改編學開始進入國際學術視野。代表這一學科初起時主要成就的,是1985年的《電影與文學改編》,迄今國際上的改編學研究已成果斐然,主要著述包括:《小說/電影辯論再思考》、《文學與電影手冊》、《電影中的文學:現(xiàn)實主義、魔幻及改編藝術》、《文學與電影:電影改編的理論與實踐指南》、《改編理論》、《改編研究》和《改編研究與反改編研究》[9] 等等,劍橋文學指南系列也于2007年出版了《銀幕上的文學》專集。與之相呼應,國際學術組織“文學與銀幕改編研究學會”于2006年在英國成立并召開第一屆年會,會議論文集《銀幕上的文學》(Literature on Screen)成為學會的學術刊物。2008年第三屆年會(荷蘭)決定將學會更名為“改編研究學會”(Association of Adaptation Studies),學會刊物也更名為《改編研究》(Adaptation),主要發(fā)表各種影評與書評,包括從文本到銀幕、銀幕到文本的改編、大眾及“經(jīng)典”文學的改編、劇場及小說的銀幕、電視、動畫、音軌改編、文學作品銀幕改編的產(chǎn)品問題和文學類型問題等。這一系列活動標志著改編研究或改編學正式成為新的領域,進入了國際學術研究的視野。

改編研究從本質上說跨越了文學與影視研究兩個領域,主要關注文學文本視覺化敘事與表征方式,其研究內(nèi)容主要涉及:文學文本的視覺化產(chǎn)品(電影、電視)、文學文本視覺化過程中的各種機制(文本如何被視覺化)、文學視覺產(chǎn)品與文學文本的比較、文學(特別是“經(jīng)典文學”)視覺化改編的限度與合法性,等等。顯然,這些理論思考要回答的問題,也正是我國的文學、藝術、甚至娛樂界急需認真思考和回答的。

在一定意義上,改編研究的主要課題目前仍然是對影視改編文學作品這一行為的討論,以及對影視作品本身的研究。前者涉及文學作品是否可以或應該被搬上銀幕,影視改編文學作品(特別是經(jīng)典文學作品)對作品本身及人們的閱讀習慣會產(chǎn)生何種影響,影視改編作品是否還能被稱為文學,是否還值得將其作為“嚴肅的”學術研究對象,等等;后者則從各種角度切入影視改編作品,如改編在何種程度上“忠實于”或“偏離了”原文本,改編作品所體現(xiàn)的導演及演員對文本的闡釋等,這就使改編研究與電影研究有了關聯(lián)。但與電影研究不同的是,改編研究更為關注以膠片為載體、通過這樣的技術和藝術改編而再現(xiàn)的文學作品,其敘事方式有何特征,改編體現(xiàn)了改編者什么樣的闡釋,這樣的闡釋與原文本關系如何,又在何種程度上體現(xiàn)著與時代、社會、文化、傳統(tǒng)、文學、批評等之間的互文關系,等等。換句話說,它將影視作為文本來研究,而且,它不僅關注改編過程所提出的各種問題,更關注改編文本和改編過程的互文性,考慮在文本印刷符號向影片視覺符號轉換時會產(chǎn)生的一系列互文問題:改編者的文學―文化―歷史背景、改編活動發(fā)生時的歷史―文化―技術背景、改編作品與原文本及文化―文學(批評)語境的關系等問題[10]。

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要歐美國家中,大眾娛樂―民族文化―藝術創(chuàng)造―經(jīng)典文學―理論研究之間,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互動互補、相得益彰的關系。在大眾娛樂和民族文化之間,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改編一方面為大眾提供了高水平和高質量的娛樂內(nèi)容,另一方面也憑借經(jīng)典作品里感人的情節(jié)、深邃的思想、真切的情感、優(yōu)美的場景,撒播經(jīng)典作品的潤物無聲,將大眾吸引到經(jīng)典文學這一邊,更用通俗的經(jīng)典抵制庸俗。在藝術創(chuàng)造和文學經(jīng)典之間,藝術創(chuàng)造不斷(通過自己和他人的學術研究成果)從文學經(jīng)典中尋找靈感和故事,文學經(jīng)典也因為豐富多彩的藝術產(chǎn)品形象而更為大眾喜聞樂見,更因為與藝術產(chǎn)品相關的文化活動而對文學經(jīng)典產(chǎn)生了興趣[11]。在藝術作品和理論研究之間,藝術創(chuàng)新的來源往往得益于藝術、文學、社會學、哲學等方面的理論研究,而理論研究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也離不開不斷更新的藝術創(chuàng)造為它提供新的思路和課題。正是在這樣一種多學科多層面的良性互動中,歐美文學經(jīng)典成為文學和藝術創(chuàng)新不竭的源泉,文學經(jīng)典不僅活在歷史,更活在當下,從而形成歐美文化傳統(tǒng)和當代的核心內(nèi)容。

反觀自身,我們有很長的很燦爛的經(jīng)典文學傳統(tǒng),我們也有比較悠長和有一定成績的經(jīng)典文學改編實踐的歷史,但我們相對缺乏的,是對這一傳統(tǒng)和實踐的理論思考,缺乏對這一現(xiàn)象的學術研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們討論的層面,也限制了這樣的討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限制了通過學術討論使藝術創(chuàng)作從本能向自覺的轉變。當然,在這方面,國內(nèi)已經(jīng)有學者開始注意到了改編研究這一新的理論視角,并在學術刊物和報紙上發(fā)表了有關的文章。但總體來說,還缺乏后續(xù)和團隊,尚未引起相關的藝術和文學領域的廣泛重視。因此,了解和研究國際上正在發(fā)展的改編學理論,回顧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歐美經(jīng)典文學改編的歷史發(fā)展,研究歐美經(jīng)典文學改編的案例,其意義不僅在于我們可以將他山之石攻本地之玉,通過文學藝術研究者、藝術產(chǎn)品創(chuàng)造者之間的合作和努力,使我們的經(jīng)典文學改編產(chǎn)生質的提升,而且還能使中國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學和文化更好地參與國際文化交流,在全球化時代里更加彰顯自己獨特的價值和魅力。

注釋:

[1]本文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只包括以莎士比亞原作品名稱出現(xiàn)的大銀幕影片。詳細情況請參見下列著作中的有關附表:Rothwell, Kenneth S. A History of Shakespeare on Scree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Jackson, Russell.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hakespeare on Fil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張沖、張瓊著:《視覺時代的莎士比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2]這里未將莎士比亞電影公映后的影評考慮在內(nèi)。

[3]Ball, Robert Hamilton. Shakespeare on Silent Film: A Strange Eventful History.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68. Manvell, Roger. Shakespeare and the Film. London: Praeger, 1971. Jorgens, Jack. Shakespeare on Fil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7.

[4]Rothwell, Kenneth S. & Melzer, Annabelle Henkin. (eds.). Shakespeare on Screen: An International Filmography and Videography. London: Mansell, 1990. Rothwell, Kenneth S. A History of Shakespeare on Scree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Brode, Douglas. Shakespeare in the Movies: From the Silent Era to Shakespeare in Lov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Rosenthal, Daniel. Shakespeare on Screen. London: Hamlyn, 2001.

[5]Boose, Lynda & Richard Burt. (eds.). Shakespeare, the Movie: Popularizing the Plays on Film, TV and Video.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7;Shakespeare, the Movie, II: Popularizing the Plays on Film, TV, Video and DV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6]Desmet, Christy & Sawyer, Robert. (eds.). Shakespeare and Appropri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7] 張沖、張瓊合著:《視覺時代的莎士比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吳輝著:《影像莎士比亞》,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張沖主編:《文本與視覺的互動:英美文學電影改編的理論與應用》,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8]見張瓊:“從文本述說的時代到述說文本的時代――論改編研究的跨學科視野”,《國外文學》2009年第4期第40頁。

[9] 《電影與文學改編》(L’adaptation cinématique et litérature,法語中譯本,2005年)、Kamilla Elliott:Rethinking the Novel/Film Debate(2003)、Robert Stam:A Companion to Literature and Film(2004)、Robert Stam:Literature through Film: Realism, Magic, and the Art of Adaptation(2005)、Robert Stam:Literature and Film: A Guide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lm Adaptation(2005)、Linda Hutcheon:A Theory of Adaptation(2006)、Julie Sanders:Adaptation(2006)、Thomas Leitch:Adapt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2007)。

[10]參見張瓊:《改編學與改編研究:語境?理論?應用》,《外國文學評論》2009年第3期。

篇6

一、我國通識化教育的總體現(xiàn)狀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高校的通識教育主要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的發(fā)展:分別是自我探索的萌芽階段(1987~1994);引進借鑒的起步階段(1995~2001);反思改進的提升階段(2002~2006)(苗文利,2007)。1999年教育部在32所高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試點。進入21世紀后,國內(nèi)若干高校相繼構架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如:北京大學(2001年)、清華大學(2003年)、復旦大學(2005年)、浙江大學(2006年)、中山大學(2009年)等。一些關于通識教育的專家論壇、學術研討會也相繼開展。

二、《基礎英語》課通識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國高校目前的外語專業(yè)通識教育分為三種,第一種以復旦大學為代表,徹底改變以往外語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外語專業(yè)新生入學后,與其他專業(yè)學生一樣,先進入復旦學院進行為期一年的通識教育,學習包括綜合教育、文理基礎、專業(yè)基礎等三大板塊的課程,也就是接受文理綜合的素質教育。從二年級起,學生選擇具體的專業(yè),進而開始專業(yè)學習階段,即“一年通識教育+三年專業(yè)教育”的“1+3”模式。第二種以北京大學為代表,這些學校的外語專業(yè)并不進行上述學校那樣徹底的通識教育,而只是選修一定學分的通識教育課程,如哲學與政治、經(jīng)管與法律、歷史與文化等人文社科與藝術知識課,實用統(tǒng)計方法、物理學導論、現(xiàn)代生物學導論,計算機文化基礎等自然科學與技術知識。第三種以北京外國語大學為代表,這些學校開設統(tǒng)一的通識課程,如中國與世界、《周易》與中華審美文化、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等,外語專業(yè)學生必須選修一定數(shù)量的上述課程。

總的說來,現(xiàn)在的中國外語專業(yè)通識教育多是以開設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幾大模塊的課程并實施大班授課與小班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開闊為學生的視野和增加學生的人文體驗為目的,以提高其辨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主旨。

以沈陽建筑大學為代表的理工類院校不具備上述大學大規(guī)模開展通識教育的條件,因此以《基礎英語》——英語專業(yè)中課時最多的專業(yè)基礎課——為突破口,嘗試從教材、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教學測試等多角度開展通識教育,是一條既符合這類院??陀^條件,又能滿足時代要求的新途徑。

三、《基礎英語》課通識化教育的方法

1.徹底進行課程改革,尤其是教材改革和測試改革

《基礎英語》課不再單獨地使用某一種教材,而是在通用教材的基礎上編寫補充的通識化教育材料。該材料必須涵蓋以下三方面內(nèi)容:第一,提供適量的英語技能訓練,一方面與此前的中學英語教學接軌;另一方面進一步夯實英語語言基本功。第二,包含語言學、文學、歐美文化、哲學、社會學、邏輯、修辭等人文科學領域的文章。這類材料既能傳授通識知識,也向學生提供重要的英語學習渠道。第三,文章后提供課外參考書目,該書目不再僅僅圍繞文學作品來進行,而是涉及上述所提到的多個人文學科領域,以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第四,提供各個人文學科領域中的經(jīng)典背誦文章,要求學生背誦。

2.改革教學方法

現(xiàn)在的學生有個性、有思想,如果一味地像以前一樣按部就班地以老師為核心進行授課行不通了。他們渴望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課堂和學習過程。針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們不妨讓他們直接參與到授課的全部環(huán)節(jié)中。不論是教材的增刪、課前預習內(nèi)容的選擇、課堂的授課方式,還是課后復習內(nèi)容的確定、考試的方式和內(nèi)容等,都可以通過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溝通后確定。這樣的過程能夠讓學生清楚地明白,為什么要學以及為什么要這樣學。當然,所有的討論都是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廣泛的閱讀和積極的討論為基礎來進行的。此為教學方法改革之一,具體實施需要學校的支持和信任。其次,要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如詞典的選擇和使用、資料編輯和查找的能力等,使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分析和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3.改變測試方式

除傳統(tǒng)的卷面測試、論文寫作、個人陳述外,可以增設課外測試內(nèi)容。即便是課內(nèi)測試在形式上也可以創(chuàng)新。作業(yè)可以這樣改革:在學生中開展優(yōu)秀作文示范活動,將寫得好的作文篩選出來,裝訂成冊,在班級內(nèi)部發(fā)行;給學生以展示自我的機會。個人陳述可以這樣做:每人準備三分鐘自我介紹,并錄制下來,使得學生對自己的發(fā)音及演講表現(xiàn)有更好的理解。

4.課外環(huán)節(jié)增設辯論和表演,要求學生必須參加

組織模擬演講比賽。由學生自己選題,自己當評委,組成大賽組委會,扮演參賽選手和觀眾,讓沒有參加過大賽的學生,感受到了真正的演講比賽,得到了鍛煉的機會。組織英文辯論賽。每名學生都參加辯論,層層篩選出最好的辯手,參加最后一輪辯論活動,并把過程記錄下來,供學生日后觀摩學習。

英語專業(yè)《基礎英語》課通識化教育模式能平衡專業(yè)教育和通識教育之間的關系。在對英語專業(yè)學生進行通識教育同時,保證其語言技能水平不下降,將語言技能融合到通識教育課程中,以達到“語言技能課程知識化,知識課程技能化”的目的。服務于教學實踐,不搞花架子,不搞面子工程,實實在在地提高《基礎英語》的教學質量,從而既健全了學生的人格又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型英語人才。

參考文獻:

1.苗文利,《中國大學通識教育二十年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理性省察作者》[J],《大學教育科學》

2.鄭雙濤,《非重點高校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改革模式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

篇7

論文[摘要]英文電影片名對于英文電影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作用,它不僅可以突顯影片內(nèi)容,傳達主題信息,確立全片的感情基調,還可以吸引觀眾,增加電影票房。因此,弄清楚英文電影片名的特點對恰當?shù)臐h譯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文從語言、藝術性、文化及商業(yè)性等四方面簡析英文電影的基本特點,以期為漢譯鋪平道路。

隨看世紀之交中國與海外影視作品交流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英文影片涌入中國的影視文化市場。英文電影片名也逐漸成為英語語言研究者關注的一個新課題。英文電影片名對于英文電影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作用,它不僅可以突顯影片內(nèi)容,傳達主題信息,確立全片的感情基調,還可以吸引觀眾,增加電影票房。因此,弄清楚英文電影片名的特點對恰當?shù)臐h譯就顯得尤為重要。英文電影片名的主要特點是簡潔生動。雖然偶爾我們也能看到一些長片子名較長,但總的來說,片名短小精練占絕大多數(shù)。英文片名中經(jīng)常使用一些修辭手段.如比喻和矛盾修飾法等等,從而使片名顯得更加生動。另外,帶有較強英美文化色彩的成語習語、典故、俚語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片名中。因此,本文擬從語言特色、藝術性、文化色彩及商業(yè)性等四方面簡析英文電影的基本特點。以期為恰當?shù)臐h譯鋪平道路。

一、語言特色

顯而易見,英文電影片名的語言特色是言簡意賅,結構簡單。很多英文片以故事的男或女主人公姓名來命名,如:Forrest Gump,Jane Eyre,Evita。Edward Scissor hands,Harry Potter Van Helsing;以故事發(fā)生的主要場所或關鍵時間來命名,如:Grand Hotel,Pearl Harbor,The Apartment。Con Air,Sahara;有的影片以整個劇情的發(fā)展來命名,這樣的例子不少,如:The Cole,Die Hard 3,Brief Encounter。A Lot Like Love:也有的影片是以電影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來命名,如:Serendipity,Ghost等等。這些詞語絕大部分極其簡潔,就一兩個字。但是,毫無疑問,有時一些片名也比較長,甚至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如:When a Man Loves a Woman,It Happened One Night和I Know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但是,片名短小精練占絕大多數(shù),長片名數(shù)量極少。

筆者以國際權威電影指南等為規(guī)范,對1487部英語電影片名做了精確統(tǒng)計,得出以下數(shù)據(jù):三個字以內(nèi)的電影片名占75%,其次是四、五個字的片名,占影片統(tǒng)計總數(shù)的15%:第三位是五個及以上字的片名占總數(shù)的10%。以一個長句子作為電影片名更是微乎其微,數(shù)量極少。

此外,英文片名大量地使用詞組,尤其是名詞性詞組,如:A Walk in the Clouds,Dance With Wolves,Almost Famous,Home Alone和In the Bed room。在英語中,名詞占主要地位。動作、變化、質量和情感完全可以借用生動的英語抽象名詞加以表現(xiàn)。在不犧牲任何重要詞義的前提下,名詞使用優(yōu)先權不僅可以簡化表達方式,而且提供了更豐富、多樣的語言選擇。因此也就不難解釋名詞詞組何以在片名中占主導地位。1928至2000年奧斯卡62部最佳影片中,50部片名為名詞詞組,4部為介詞詞組(如,Oulof Africa),3部為完整句子(如lt Happened One Night),3部為分詞詞組(如Driving Miss Daisy)。2部為形容詞詞組(如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名詞主導性促成了英片片名中人名、地名、事件名的大量涌現(xiàn),如:Wyatt Farp,F(xiàn)rin Brockorich,Casablanca,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A Night to Remember,而這些專有名詞的的高頻率使用也進一步鞏固了名詞的主導地位。

二、藝術性

電影是一門現(xiàn)代藝術,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而英文電影片名能充分體現(xiàn)其獨特的藝術性。一般說來,電影片名的藝術性主要體現(xiàn)在片名中巧妙的使用修辭手段。修辭手段作為語言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英文片名中。片名中修辭方式的使用使片名顯的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引人入勝,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片名中經(jīng)常使用的修辭手段有比喻、擬人、矛盾修飾、對比、諷刺、押韻等。每種修辭手段都有其獨特的形式、特點以及達到某種效果的方式,如畫龍點睛或產(chǎn)生想象、引人入勝或煽情等等效果。以“反語”為例,反語是以表面含義與實際含義含意相反為特征的表達或措詞。英文片名中若運用“反語”這一修辭手段會引發(fā)觀眾深思,吸引觀眾觀看電影。再如:比喻在英文片名中運用能言簡意賅地揭示主題,雋永深長地激發(fā)群眾的豐富聯(lián)想:同時優(yōu)美流暢、生動形象的語言能引導觀眾去感受藝術的魅力,激發(fā)觀眾的審美愉悅,其效果顯而易見。請看下列例子:

Sense and Sensibility(alliteration)

Tiger!Tiger!Tiger!(repetition)

True Lies(oxymoron)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metaphor)

The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alliteration)

Old Wives for New(contrast)

顯而易見,片名中修辭方式的使用使片名顯的簡潔、鮮明、生動用力,同時激發(fā)觀眾的審美愉悅。除此之外,片名中修辭方式的恰當使用能達到“五美”效果:語言的聯(lián)系美(beauty in association——simile),變化美(beauty in change——irony),均衡美(beauty in balance——contrast),側重美(beauty inemphasis——repetition)和音韻美(beauty insound——alliteration)。觀眾面對恰當使用修辭方式片名審美愉悅被激活,好奇心被勾起,從而走進影院觀看影片。

三、文化性

相當數(shù)量的影片名中使用了帶有英美文化烙印的成語習語、典故以及俚語,它們是體現(xiàn)英美文化主要表現(xiàn)形式一英語語言的精華所在。電影的主要作用是反映現(xiàn)實,再現(xiàn)大多數(shù)人密切關注的事件。所有好的電影都是特定時代文化和思想潮流相結合的產(chǎn)物。影片名中較好地體現(xiàn)了影片文化性.其主要表現(xiàn)在影片名中使用了帶有英美文化烙印的成語習語、典故以及俚語。

眾所周知,英美人士大多信仰基督教,這對英文影片名影響極大。大量的英語典故來自圣經(jīng),基督教和神話傳說,它們對英文片的形成起著相當大的作用。讓我們來看看1995年的一部著名心理驚悚片“Seven”《七宗罪》。這部影片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晦暗的手法敘述了一個極富哲學意味的犯罪故事:一個瘋狂的兇手自認上帝,圍繞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懲戒逐條殺人。這七條死罪指七項世人常犯的過錯,即:gluttony(饕餮)、greed(貪婪)、sloth(懶惰)、lust(欲)、pride(驕傲)、envy(嫉妒)和wrath(暴怒)。Seven這個在宗教上非常神秘的數(shù)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xiàn)如上帝用七天造亞當,取出亞當?shù)牡谄吒吖窃炝讼耐蓿龅┑脑硎怯衅邆€頭的火龍等等),在這部電影里“七”可謂無處不在: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fā)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由罪犯定在了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七”暗示宿命的罪與罰。

電影American Beauty《美國薔薇》片名根源也在于此。American beauty指的是產(chǎn)于美國的四季開花的紅薔薇。薔薇花美麗、圣潔,代表崇高神圣的愛情;尤其是紅薔薇,更是初戀者贈送的佳品。據(jù)神話傳說,有一位愛神親手采摘薔薇花送給自己的戀人,由于心情過于急切。動作有些慌亂,一不小心手指被花枝刺破,鮮血灑在了薔薇花的花瓣上,把本來雪白的花瓣染成了紅色。愛神拿著用自己的鮮血染紅的薔薇花去會見戀人,戀人見到后十分激動,以百倍的感激之情回報了愛神的忠貞。以后紅色的薔薇花就表示愛情的純真和堅定,尤為戀人們所鐘愛。電影以花喻人,以花傳情,名花和美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

除了典故及神話傳說在英文片名使用外,帶有大量文化信息的習語、成語及俚語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片名中。比如:First Wives Club《發(fā)妻俱樂部》這部妙趣橫生的喜劇片,講述的是一群糟糠之妻怎樣報復另娶新歡的陳世美老公們:片名中的first wives指的是男士的第一任夫人。與中國文化中的大小老婆毫不相關。再如:美國百部經(jīng)典名片之一的TheThird Man《=黑獄亡魂》起初譯為《第三者》,結果被中國觀眾誤認為是婚姻:其實TheThird Man指的是片中車禍事件的第三個目擊證人。再比如影片Rambo:First Blood一直被譯為《第一滴血》,是為誤譯:“first blood”是英語習語,意為“首戰(zhàn)告捷”。

四、商業(yè)性

電影既是一種精神產(chǎn)品。具有藝術屬性:同時又是一種物資產(chǎn)品,具有商品屬性,并且電影通過各種傳播媒體手段在市場上流通。因此又具有其商業(yè)屬性。電影名不僅是一部電影的標志,而且是電影商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為了吸引觀眾、增加票房收入,電影名在市場中起到了廣告宣傳的作用。因此電影的片名同時又具有商業(yè)廣告性因素,這就要求片名能喚起觀眾的心理認同,激發(fā)審美愉悅而產(chǎn)生觀看欲望。比如根據(jù)加拿大作家邁克爾·翁達捷(Michael Ondaatje)所著暢銷小說改編而成的同名影片The EnglishPatien《英倫情人》,講述的是以二戰(zhàn)為時代背景下男女主角一段超越道德界限的、浪漫凄美的愛情故事。小說榮獲英國布克文學獎,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保留小說原題對熟悉原作小說的歐美觀眾很有吸引力。

片名商業(yè)價值的另一體現(xiàn)是其新穎醒目,善于煽情。比如:It Happens OneNight,Sister Act,The Net,The Rock,TheDeparted就十分新穎別致,懸念十足,引人入勝,成功地體現(xiàn)了藝術性和商業(yè)性的結合。

參考文獻

[1]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貴州教育出版社,1997.

[3]吳爽,從電影片名看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4]郝啟成,英文影片名翻譯的可行之道,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3卷第1期,2005年1月。

篇8

    論文摘 要 大學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便必不可少?!缎戮幋髮W英語(第二版)》在編寫的過程中非常注重文化因素,從多方面體現(xiàn)了西方文化的特點。運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進行有效的進行文化導入,發(fā)揮出這些文化因素的功能,可以幫助學生從中了解多維立體的西方世界,提高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敏感性,并逐步地運用英語進行得體自然的交際。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了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明確地指出了大學生們應該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譯能力,且能用英語進行靈活得體的交流。這必然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英語文化意識。

    順應形勢的需要,《新編大學英語》應運而生。該套教材按照“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來進行編寫,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聽、說、讀、寫、譯等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選用的語料也具有規(guī)范性、知識性,同時兼具時代性和趣味性,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非常注重文化因素,從多方面體現(xiàn)了西方文化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有效的進行文化導入,發(fā)揮出這些文化因素的功能,幫助學生從中了解多維立體的西方世界,正是教師們應該著重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二、文化導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語言與文化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文化是語言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一定的文化必然有與之相對應的語言,失去了其包含的文化內(nèi)容,語言也不能獨立存在。前蘇聯(lián)語言學家朱利·洛特門說過“沒有一種語言不是植根于某種具體的文化之中的;也沒有一種文化不是以某種自然語言的結構為其中心的”。因此,作為一種語言教學,我們必須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文化導入,在幫助學生加深對語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時,也要幫助他們充分了解語言內(nèi)容背后的文化意義。

    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能夠運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交際,而語言交際總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規(guī)則。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形成了不同的語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由此產(chǎn)生了不同的文化。而作為文化外在表現(xiàn)的語言,在其本身的特點和使用上無不體現(xiàn)出該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差異。在交際中語法錯誤往往能夠被容忍,語用失誤卻容易產(chǎn)生誤解。美國語言學家沃爾夫森認為“母語國家的人在與外國人交談時,對外國人的發(fā)音和語法錯誤往往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相反,對違反談話準則的行為一般則認為是態(tài)度無理。”由于漢英文化之間具有巨大的差異,學習者往往會受到母語即漢語的負遷移影響,如果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不了解,只是依賴于漢語文化的思維方式來理解,不僅自己望文生義,也會因為交際不當使對方造成誤解。因而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將文化背景知識傳授給學生,讓他們對漢英文化的異同進行比較,對于不同于母語文化的英語文化特征著重指出,使學生對英語文化中較為突出的特征加深了解,從而減少母語文化對英語教學的負遷移。

    此外,學生學習了有關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如英語國家一些相關的地理常識、歷史背景、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知識,也能使他們知識面得以擴大,視野得以拓寬,最終使他們的知識結構得以優(yōu)化。

    三、文化導入在課堂中的具體運用

    由于大學英語并非英語專業(yè),其教學課時相對有限,而文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體系,內(nèi)容包羅萬象,因此大學英語里的文化教學不可能像英語專業(yè)所開設的英美文化課那樣面面俱到,而是應該與英語語言教學相結合,恰當而有效的進行導入。以下是筆者在進行《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第三冊教學的時候,運用不同的方法結合課文進行的文化導入。

    (一)文化差異對比

    因為漢英文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間存在了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也對學生的英語知識掌握和運用產(chǎn)生了巨大的干擾,要克服這種干擾,只有去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兩種文化的對比,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漢英語言結構與文化之間的異同,且重點是差異和沖突。

    以第四單元“擇業(yè)規(guī)劃”為例,作者在分析了當今學生找工作的誤區(qū)之后,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議。其中提到換工作的觀念,作者指出“換工作和改職業(yè)在任何年齡都會發(fā)生”,并鼓勵學生如果發(fā)現(xiàn)選擇的職業(yè)不適合自己,可以馬上重新開始新的工作。在這點上,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中國換工作是否也和歐美一樣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是否在任何年齡都可以重新開始。在激烈的討論中,漢英文化的差異性也得到了分析。因為中國文化重視群體,強調“大一統(tǒng)”思想;相反,西方文化推崇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存在價值,因此兩者也具有不同的價值觀。中國人雖然也換工作,但換工作的時候考慮的因素不僅包括本人,還有其他許多周邊因素,而歐美人相對換工作就比較簡單,因為他們主要考慮的因素就是本人的發(fā)展。

    又比如第三單元的主題是“社會問題”,通過如今很多孩子脖子上掛的鑰匙體現(xiàn)出美國家庭模式的轉變,即由以前的丈夫工作、妻子在家照顧孩子這一類型轉變?yōu)榉蚱揠p方都要工作,而孩子無人照顧的情況,究其原因是家庭經(jīng)濟支出的增長所帶來的必然的后果。這一現(xiàn)象在中國早已發(fā)生,即所謂的雙職工家庭,且如今中國家庭的另一新現(xiàn)象是父母都外出打工,產(chǎn)生了大量的留守兒童。

    通過這些類似的對比分析,學生對對英語文化的感知能夠加深,文化敏感性也可以得到提升,在以后的學習和實踐中能自發(fā)地運用文化差異對比分析去了解英語文化不同于漢語文化的獨特之處。因此文化差異對比分析是文化導入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

    (二)課文背景知識介紹

    在上每一個單元之前,對該課文的相關背景知識需要做一個簡要的介紹,一般包括一些相關的地理常識、歷史背景、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知識。這是因為這些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課文描述所產(chǎn)生的背景,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是文化導入的必需部分。

    以第九單元“音樂”的閱讀課文《甲殼蟲樂隊》為例,甲殼蟲樂隊作為西方音樂文化最為杰出的代表之一,其音樂作品包含了那些急切需要被公眾傾聽的聲音,具有從英國當時文學領域導入的工人階級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一直被認為當成引導搖滾從流行音樂走向嚴肅藝術的標簽,影響了歐美的一代年輕人,時至四十年后的今天仍能找到遺留的痕跡。通過對甲殼蟲樂隊的成員、音樂作品、音樂風格以及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的介紹,學生對歐美搖滾樂的知識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文化導入的輔助作用也得以體現(xiàn)出來。

    (三)多媒體手段

    在信息發(fā)達的當下,多媒體已經(jīng)成了不可或缺的教學輔助手段,尤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各種視頻、音頻以及最新的語料都能通過多媒體手段形象具體的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起到的教學效果也事倍功半,文化導入也不例外。

    第二單元“神話與傳說”主題非常有趣,可以讓學生分組制作幻燈片來給大家講述自己所知道的神話傳說?;蛘呖梢宰寣W生先欣賞有關于神話傳說的影片,然后進行相應的討論。

    同樣,第七單元的“旅行的樂趣”,可以給學生欣賞一些歐美國家的風情,并適當?shù)膶胂嚓P的旅游英語表達方式。而第九單元“音樂”還能讓學生學唱一些簡單又好聽的英文歌曲,因為歌曲往往帶有比較明顯的文化風格和特色,可以幫助他們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含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四)實踐

    教師在引導學生不斷輸入英語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幫助他們不斷的實踐,使所學的知識真正融會貫通。

    例如第五單元“語言”,課文講述了海倫凱勒學習語言的故事,在分析完課文之后,讓學生結合自己學習英語的感受用英語互相交流,討論學習的難點。多數(shù)學生均表示“中國式英語”是他們最頭痛的問題,可是明知道使用不當,也很難改正。在交流的過程中,好多學生便面臨話在嘴邊卻苦于無法恰當表達的局面,筆者根據(jù)這個也是眾多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通病,指出“中國式英語”形成的主要根源在于對英語文化的不理解或一知半解,借機強調了了解英語文化的重要性,并向學生分析了之前錯誤表達的文化根源,同時引導他們進行正確的表達,幫助他們在實踐中加深對英語文化的了解。

篇9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勞倫斯兩部長篇小說中色彩的運用,找出勞倫斯創(chuàng)作中色彩運用的規(guī)律,色彩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突出主題等發(fā)面取得的作用,嘗試總結勞倫斯的色彩詩學。

關鍵詞:勞倫斯;色彩詩學;白孔雀;戀愛中的女人

作者簡介:曲劍舒,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歐美文學。

王飛宇,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歐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1-0035-01

勞倫斯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雖然對勞倫斯的評價毀譽參半,但在勞倫斯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v觀對勞倫斯作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上幾個方面,而從其作品內(nèi)部出發(fā),系統(tǒng)分析作品中色彩的運用的論文還不多見,本文嘗試從色彩的角度入手分析勞倫斯的作品,找尋作品的美學因素。

1、勞倫斯小說中色彩藝術形成的原因

本文所謂的色彩詩學,即關于色彩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及其取得的藝術效果的理論研究。馬克思說:“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备璧抡f過:“作為偉人,我對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感到驕傲。但是在本世紀中,我是唯一懂得色彩科學的人,對此,我引以為榮。”黑格爾曾精辟地指出:“顏色感應該是藝術家所特有的一種品質,是他們特有的掌握色調和就色調構思的一種能力,所以也是再現(xiàn)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一個基本因素。”色彩被予以如此之高的評價,色彩在文學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價值。

勞倫斯生活的維多利亞時期,英國各種藝術流派群起,印象派便是其中之一。印象主義采取在戶外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追求光色變化中表現(xiàn)對象的整體感和氣氛的創(chuàng)作方法,主張根據(jù)太陽光譜所呈現(xiàn)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間印象,注重色彩的使用。受當時社會背景的影響,勞倫斯對色彩情有獨鐘,在作品中大量運用。

勞倫斯在童年讀書時就表現(xiàn)出繪畫天賦,勞拉?克列夫小姐回憶:“他挺擅長繪畫?!薄霸趧趥愃箯氖聦懽髦埃鴮W過繪畫……今天,在英國、美國和意大利等勞倫斯居住過的地方,人們常會拿出一些小幅的色調柔和的水彩畫來說,‘這是勞倫斯在這里時所畫的。’”(《勞倫斯傳》81-82頁)在勞倫斯中年以后也曾有過繪畫創(chuàng)作,在其生命快結束之前還舉辦過畫展,只是因其不同于當時政府文化宣傳指向而被遭禁、沒收,甚至遭到焚毀的威脅。所以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其小說中大量的色彩運用不是偶然,而是有很強的個人因素,并且具有一定的深意。

2、色彩在勞倫斯作品中運用的審美分析

首先,勞倫斯在作品中因人設色,色如其人。作品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一身綠府綢,外套一件寬松的外套,外套是深綠色的,帶深褐色的花條格。草帽是淡綠色的,鮮艷奪目,看來是用新草稈編的,上邊辮著黑黃兩色的絲帶,長筒襪是墨綠色的。鞋子是黑的。她這一身打扮很貼切,既時髦又富有個性?!惫诺绿m是一個藝術家,從倫敦歸來,作家沒有其他過多的描繪,僅從其衣著的色彩搭配就向我們顯示了她的性格特征,她的衣著很時髦與她的身份相符,她衣著的主色是冷色調,與厄休拉比起來她更為理性,甚至冷酷,在后文面對杰拉德鞭打母馬時她的態(tài)度我們能得到證實。也正因為這樣的性格所以她不會甘于受杰拉德擺布,與之決裂。

其次,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推動情節(jié),情節(jié)的發(fā)展往往以色彩的變化為信號。在《白孔雀》中,萊蒂與萊斯利出現(xiàn)矛盾,兩人開始冷戰(zhàn),兩人和解前文中有這樣一段景物描述:“鮮綠色的花盤已經(jīng)被冬天宣布死刑的黑旗所取代……遠處角落里是一簇簇黑色的楓葉,被雨水浸得沉甸甸的;而它們本來應該是鮮艷的檸檬色,偶爾有一大片寬大的黑色樹葉脫落下來,飄飄蕩蕩跳著死亡的舞蹈落下地?!痹谶@樣的景物襯托下萊蒂看到了一只烏鴉,“它又撲打翅膀,恢復平衡。縮成黑色的一團,無可奈何地忍受著可惡的天氣?!保ā栋卓兹浮?14頁)這么多的黑色事物描寫,是在襯托萊蒂當時煩躁、陰郁的心情,同時也是在暗示人物的命運,站在選擇的十字路口,她即將走向人生中枯燥無味,沒有希望的路――選擇萊斯利,違背自己作為人的本能的直覺,放棄自然之子喬治,所以黑色在這里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是情節(jié)發(fā)展的信號。

第三,因情施色,以色寫情。在《白孔雀》中《友誼的詩章》這一章中,有這樣一段景物描寫“沖過去紫紅色的酢漿草花冠。在泡沫般的花朵下是一簇簇紫色的野豌豆叢,黃色的黃芪草和遍地漫延的粉紅色水蘇,還有那雛菊,就像浮動的星星。樹籬上有一大簇忍冬花,粉紅色的玫瑰正在蘇醒,在這美好的一天里煥發(fā)起來,盡情地舒展花瓣?!蔽覀冏⒁獾酱硕尉拔锩鑼懰醚凵窠詾榕r艷、明麗,讓人身心愉悅,因為“我們互相望著,眼中仍含著笑意。一剎那間我們之間的友愛是那么完美,比我所知道的任何男人和女人的情愛更為完美?!?/p>

3、勞倫斯小說中色彩的隱喻和象征

1913年1月17日勞倫斯致厄內(nèi)斯特 柯林斯的信中,首次提出了他的“血性意識”觀點: “我的偉大宗教就是相信血和肉比智力更聰明。我們的頭腦所想的可能有錯,但我們的血所感覺的、所相信的、所說的永遠是真實的?!眲趥愃咕褪橇D用人原始的生命沖力和血性意識來解讀人,用本能的人替性的人。

紅色是勞倫斯小說中最常見的顏色之一,這與他一直所倡導的血性意識密切相關,擁有生命活力的人被施以紅色,如《白孔雀》中得喬治經(jīng)常與紅色有關?!八蝗徽f:‘你的雙臂逗得我真想摸一摸。它們棕褐色的顏色真美,顯得很結實?!薄八▎讨危┚湍菢幼?,腦袋靠在壁爐架邊上,沒穿外衣,安詳中露出紅潤的脖子,那樣子真的舒服極了。”(《戀愛中的女人》134頁)

黑色是作品中另一個常見的顏色,它有兩個含義:欲望與毀滅。杰拉德在夫父親死后,感到十分孤寂,此時的他心中升起無限欲望,他需要在古德蘭那里獲得新生。在他前往古德蘭住的處途中作品中這樣描述“天色幽黑,暮靄茫?!谶@片茫茫的黑夜里他完全迷了路……剛才在黑暗的迷宮里盲目地掙扎了一陣,弄得他焦頭爛額……四周一片漆黑”接著的描寫也不斷出現(xiàn)黑黝黝、漆黑、黑洞洞等類似色彩詞匯,杰拉德穿著一件黑大衣,系著一條黑領帶,他的雙眼在黑暗中凝結了。當杰拉德的欲望得到滿足后“在即將裸露的黎明前,杰羅德沖破黑暗,歸去了。”欲望滿足了,黑色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戀愛中的女人》425頁)

通過上述細節(jié)分析,本文嘗試探尋勞倫斯的色彩詩學,為研究勞倫斯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以達到對勞倫斯更深入的研究,為解決存有爭議的問題提供一個切入點,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D.H.勞倫斯,黑馬譯.戀愛中的女人[M].江蘇:譯林出版社,1999.

[2]D.H.勞倫斯,劉憲之、徐崇亮譯.白孔雀[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9.

[3]孫中田.色彩的語像空間[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篇10

論文摘要:語言與文化緊密相聯(lián),外語教學中文化內(nèi)容的導入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從文化的內(nèi)涵,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探討了外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并以新課程下高中英語教學為例,提出了解決以往教學中文化意識欠缺的策略。

語言源于文化,并且和文化緊密相聯(lián)。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tǒng)和信念”。語言和文化這種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因此,外語教學中文化內(nèi)容的導人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就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作一探索。

1.文化的內(nèi)涵

文化在廣義上可以指人類精神和物質生產(chǎn)的總和,在狹義上指人類精神產(chǎn)品的總和;就不同國家和社會文化的差異性而言,文化乃指某一特定人群中人們行為和認知方式的模式以及與此相關的精神和物質生活,體現(xiàn)在人們的社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相互關系等。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外語教學所研究的文化,相對來說是一種狹義文化。

2.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語言是文化的符號。人類文化世界的建構和運作正是通過語言的命名活動和語言的制約作用得以實現(xiàn)的。語言又是文化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語言對于表達人類復雜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必不可少的。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這種內(nèi)在聯(lián)系,是我們理解外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的基礎和前提。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語言學家拉多在他的《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一書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p>

3.教學的誤區(qū)

中國文化和英語文化屬于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語言又屬于不同的語系,因此我們?nèi)狈W美國家所擁有的語言環(huán)境。況且,中國和英語國家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差異。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經(jīng)常會遇到很多因文化差異引起的障礙。因此,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僅取決于語言水平的高低,還取決于他們對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情況。在英語教學中融人文化意識,有利于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英語,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并培養(yǎng)世界意識。

由于我們對文化的認識不夠,跨文化意識薄弱,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處理不當,英語教學中出現(xiàn)了嚴重的文化意識欠缺的現(xiàn)象。英語文化意識在我國英語教學中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大多數(shù)學校還是薄弱環(huán)節(jié)。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原本就很容易引起文化障礙,制約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進行。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往往只重視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輕視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外語教學的目的被認為是讓學生背熟語法規(guī)則,然后按照背熟了的語法規(guī)則做題,得高分,很少思考為什么要學這門語言,怎樣才算學好了這門語言。英語教學一直忽視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教師把重點只放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沒有對文化知識給予同樣的重視,用這種教學方法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因對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不能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師應努力使學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掃除因這種差異而引起的文化障礙,進而達到成功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境界。

4.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策略

4.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

新課程普通高中英語課本,采用結構功能的編寫體系,圍繞中外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名人傳記、傳統(tǒng)節(jié)日、衛(wèi)生與體育等16個話題選編語言材料,語言真實自然、形式多樣,活潑新穎,所涉及的話題貼近生活實際,緊跟時代的步伐,如旅游、體育、航天技術、環(huán)境保護、交友、集郵愛好、影視等;閱讀課文涉及題材廣泛,反映了英語國家歷史和地理、風土人情、名人傳記、新聞出版、戲劇、文學、音樂等。這些題材和話題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關注未來、關注社會,增進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從而提高學生對目的語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nèi)涵,有意識地結合語言教學向學生傳授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文學、藝術、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等社會文化知識,不斷增進學生對東西方國家國情的對比和了解,增強學生對兩種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和世界意識,準確而得體地運用英語交際,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語言能力。如在教Good Manners時,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西方餐桌禮儀,并引導學生進行辯論,論題是’’Western tablemanners is better than Chinese table manners"。雙方辯手各舉一方餐桌禮儀之優(yōu)處,或宣揚,或反駁,氣氛熱烈。其實禮儀本無優(yōu)劣,只是通過這一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東西方餐飲文化的異同,教育學生要人鄉(xiāng)隨俗,樹立文化平等觀,注重禮儀,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又如”Disneyland""A Freedom Fighter""Charlie Chaplin""Abraham Lincoln”等人物傳記反映了美國自主、獨立、崇尚個人奮斗的主流文化;"A Taleof Two Cities""The Necklace""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反映了西方國家的價值取向,以及西方人瞻矚金錢的價值觀念。

4.2詞匯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成分,也是文化負載量最大的部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意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并正確運用詞語。英語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是經(jīng)過長期積淀而成的。一些很有文化內(nèi)涵的成語、慣用語、諺語、理語和格言等都來自于成語典故、神話傳說、文學名著,教師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介紹其背景知識,讓學生理解其深刻內(nèi)涵。如Shylock(夏洛克)是莎士比亞戲劇《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個人物,作為典故比喻那些貪得無厭的高利貸者,而Solomon所羅門)比喻非凡的智慧,出自《圣經(jīng)》的傳說。又如,to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鐵盧之戰(zhàn)),指十九世紀初,拿破侖稱雄歐洲一時,最后戰(zhàn)敗于比利時的滑鐵盧。這一詞語被人們用來比喻“慘遭失敗”。再如peasant(農(nóng)民)一詞,在漢語中是中性詞,但對西方國家來說卻有某種反面的、消極的意味,指“沒有多少文化的人”,在西方稱農(nóng)民為farmer。又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在漢語中,狗含有貶義,而在英語中狗是寵物。因此,在詞匯教學中必須結合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 4.3開發(fā)校本課程,系統(tǒng)介紹西方文化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而校本課程正是實施這一理念和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學生渴望更多、更系統(tǒng)地了解西方文化,因此,英語教師可摸準學生的興趣所在,結合教材內(nèi)容,編寫《學點英文諺語了解西方文化》、《中學生英美概論》、《知多少》、《你喜歡的英文歌曲》、《西方節(jié)日文化》等學生感興趣的校本教材。使學生更全面、深人地了解目的語文化。

4.4利用多種媒體資源培養(yǎng)學生英語文化綜合素養(yǎng)

語言習得理論告訴我們,語言自然習得的過程是無意識的,是潛移默化的。英語的學習也一樣。由于電視、多媒體等能創(chuàng)設仿真的英語交際情景,在課堂中適當?shù)匾诉@些媒體所提供的地道活潑的英語素材,能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悟地道的英語文化,從而提高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引導學生課外自主地借助電視、網(wǎng)絡等學習英語,擴大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拓寬視野,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fā)展跨地域文化的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應指導學生利用現(xiàn)有的英語教學資源,如:(1)英語影視節(jié)目(2)英語教學網(wǎng)站(3)各類多媒體英語教學光盤(4)英語教學的報刊雜志等拓寬英語知識面,提高語音素質、豐富英語文化,有效提高英語綜合文化素養(yǎng)和實際應用能力。

4.5創(chuàng)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結合教材設置情景,進行跨文化知識的介紹,也要在課外最大限度地創(chuàng)設英語文化氛圍,使學生更好地體會中西方文化差異。通過課堂內(nèi)外的各項活動,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敏感和意識,提高他們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4.5.1開辦英語角,由外語老師與學生交流。有條件的話也可請外教或外國朋友與學生進行直接對話。

4.5.2開設研究性課程,以跨文化研究為主題,系統(tǒng)地傳授英美文化知識。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愛好選擇小課題,如:“美國的飲食文化”、“英國的婚俗”等。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觀看電影和錄像、請教專家等方式進行研究、調查和分析,并最終寫出報告。這樣的課程學習在拓展學生的英語知識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協(xié)作能力。

4.5.3利用西方的一些重要節(jié)日,如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等舉行英語晚會,舉辦英語知識競賽,使學生了解西方的節(jié)日文化,了解西方習俗。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5.正確理解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關系

怎樣看待自己的文化和人家的文化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文化平等觀和語言平等觀?!皼Q不能認為哪一方的文化更好,語言更美。”(王宗炎)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要正確地理解外語并恰當、得體地使用外語,不僅取決于對外國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程度,而且取決于對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差異的了解程度。因此,了解、熟悉本國文化有利于外語學習。并通過跨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傳播中外文化的使命感和文化融合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