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決策完成情況后評價制度

時間:2022-02-11 11:43:00

導語:行政決策完成情況后評價制度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政決策完成情況后評價制度

為加強對重大行政決策執(zhí)行情況的跟蹤、調(diào)查與反饋,及時調(diào)整和完善有關決策,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根據(jù)《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通知》(國發(fā)〔〕號)、《國務院關于加強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國發(fā)〔號)和《國務院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國發(fā)〔號)精神及有關法律、法規(guī),結合實際,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所稱決策后評價是指依據(jù)一定的標準和程序,對重大行政決策在施行過程中,由負責評價的組織、機構運用科學、系統(tǒng)、規(guī)范的評價方法,對決策執(zhí)行后的效果做出的綜合評定,并由此決定決策的延續(xù)、調(diào)整或終結的活動。

二、政府辦公室是決策后評價制度的組織實施機構,決策提出部門同政府辦公室具體負責決策后評價工作。

三、決策后評價工作應當遵循獨立、客觀、公正、科學的原則。

四、決策后評價要以有利于檢驗重大行政決策的效果、效益、效率,有利于提高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水平,有利于實現(xiàn)決策資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決定決策的循環(huán)形式為目的。

五、決策后評價應圍繞以下內(nèi)容開展

(一)決策的實施結果與決策制定目的是否符合;

(二)決策實施的成本、效益分析;

(三)決策帶來的負面因素;

(四)決策實施在實施對象中的接受程度;

(五)決策實施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方向的符合程度;

(六)決策實施帶來的近期效益和長遠影響;

(七)主要經(jīng)驗、教訓、措施和建議等。

六、決策后評價的準備

(一)確定評價對象;

(二)確定合適的評價機構、評價人員;

(三)制定評價方案。包括評價目的、評價標準、評價方法和評價經(jīng)費。

七、決策后評價的實施

(一)運用個體的、群體的訪談方法或采用文件資料審讀、抽樣問卷等方法采集整理決策信息;

(二)實行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決策信息;

(三)運用成本效益統(tǒng)計、抽樣分析法、模糊綜合分析法等政策評價方法評價得出結論并加以綜合分析,最終取得綜合評定結論。

八、決策后評價的具體方法可以根據(jù)決策特點和決策后評價的要求,選擇上述一種或多種方法。

九、對決策后評價做出總結

(一)撰寫決策的總體評價報告。對決策的制定與實施進行總體評價,對決策后果、決策效率、決策效益做出定性與定量說明;對以后決策的制定實施提出建議。

(二)對決策評價活動作出總結。對決策評價機構的效率管理機制作出總結;對評價人員的選擇、評價人員的素質(zhì)作出評價;對評價方案與評價程序進行總結;四是對評價標準的合理性進行思考。

十、決策后評價形成完整的決策后評價報告,長對決策后評價報告審定后,形成對決策繼續(xù)實施、調(diào)整或廢止的最終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