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語文教材文言文研究

時間:2022-01-15 08:48:27

導語:中職語文教材文言文研究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語文教材文言文研究

一、引言

語文學習任務不但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還承擔著青少年的文化養(yǎng)成和民族文化傳承的使命,這一使命,很大程度上需要以語文教材為媒介、通過閱讀教學等活動實現(xiàn)[1]。文言文是我們建立起與古人對話,發(fā)展和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學習文言文,不僅是現(xiàn)今青少年的責任與義務,而且是語文教材編寫者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本文對蘇教版中職語文系列教材五冊中文言文選文進行分析研究,能為教材建設與課堂教學提供參考。

二、選文概況

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共五冊,其中必讀課文85篇,自讀課文48篇。在必讀課文中文言文共24篇,自讀課文中文言文14篇,分別占課文總數(shù)的18.02%和10.53%。篇目如下:(2012年第一版江蘇中職語文教材課本中文言文作品總匯,其中的《沁園春•長沙》、《林黛玉進賈府》兩篇文章當作文言文處理)

三、選文分析

(一)編排方式。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主要以文體組織單元,語文教材共有五冊,每冊由五六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組織選文,有飛揚的詩情、千古流芳一詩心、心靈的歌吟、文采若云月、文言的津渡、大珠小珠落玉盤、文言的魅力等。不同主題的話題看似不同,但在五冊語文書中不同程度地重復出現(xiàn),如關于詩歌的安排,在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第四冊都有呈現(xiàn),充分體現(xiàn)了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編寫者對文言文選文中古詩詞的重視,為有效培養(yǎng)學生穩(wěn)定的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奠定了基礎。但對文言散文的編排只有在第二冊、第三冊、第五冊中有所體現(xiàn)。(二)數(shù)量分布。蘇教版中職語文五冊教材共有文章133篇,其中文言文38篇,占總數(shù)的28.57%,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總體要求。每冊文言文篇目數(shù)量不等,但基本穩(wěn)定在5篇以上,基本起到了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的作用。但是在第一冊和第四冊中缺少對文言散文的學習;第五冊只有文言散文的學習,沒有古詩文的學習,從學生學習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看,各種選文文學樣式數(shù)量上應該按由少到多的順序階梯排列。(三)年代分布。從選文的年代分布看,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中各個年代文學作品都有涉及。以先秦、魏晉兩漢、唐宋、五代元明清、現(xiàn)代五個時期劃分,先秦選文5篇、魏晉兩漢選文4篇、唐宋選文22篇、五代元明清選文6篇、現(xiàn)代選文1篇,分別占總數(shù)的13.2%、10.5%、57.9%、15.8%、2.6%。其中唐詩和宋詞占主體,先秦與元明清作品相對較少,但大體上每個時期都有所體現(xiàn),較好地展現(xiàn)了文學發(fā)展的延續(xù)性,為學生學習各個時期的文學提供了素材。(四)文體。從選文體裁看,蘇教版中職語文選文中詩詞20篇、散文16篇、戲曲1篇、小說1篇,分別占52.6%、42.1%、2.6%、2.6%。顯然,詩詞、散文這兩種文體占主體,戲劇、小說這兩種文體較少。詩詞與散文的思想性更易把握,更與時代的要求相貼切,所以其比例較高。這遵循了“高中階段,以古代文、史、哲經(jīng)典為主,尤以先秦諸子文和史傳文以及唐宋名家詩文為主,其間編入更為系統(tǒng)的古代文化常識”[2]。但在每冊語文書中分配不均,這給學生對不同文體連續(xù)性學習帶來不利的影響。(五)題材。從題材分類看,選文中表達個人情感18篇,國家政治8篇,理想抱負6篇,學習教育2篇,愛情故事2篇,戲曲故事1篇,寓言故事1篇,分別占47.4%、21.1%、15.8%、5.3%、5.3%、2.6%。由此可見,蘇教版中職語文文言文選文以個人情感、國家政治和理想抱負為主,充分體現(xiàn)了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精神,有效落實了教育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時代使命。文言文選文中以學習教育為題材的有兩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以愛情故事為題材的有兩篇,在欣賞經(jīng)典古詩文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六)傳統(tǒng)文化要素。語文教科書編寫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教科書編寫要富于文化內(nèi)涵[3]。從傳統(tǒng)文化要素看,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音樂、飲酒、習俗、節(jié)日、隱士、愛國等傳統(tǒng)文化。如《論語》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定程度地描寫了音樂;李白的《將進酒》、柳永的《雨霖鈴》都對中國古代飲酒文化有所體現(xiàn);李清照的《青玉案•元夕》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熱鬧的景象;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其一)》反映了古時文人隱士文化;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較好地反映了寧死不屈、忠貞愛國的精神。

四、結論與建議

(一)選文不同文體編排問題。從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選文總體看,兼顧了各種文體,為學生學習古代不同體裁文言文提供了素材。但是五冊語文教材不同文體分配顯得不均,如第一冊中只有古詩詞7篇,文言散文缺位;第三冊中只有文言散文5篇,古詩詞缺位;第五冊只有文言散文5篇。這樣編排為一線教師教學提供了方便的同時,卻為學生學習積累同一文體,特別是古詩詞的積累造成一個學期的“空檔”。為了學生更好地學習文言文,筆者認為每個學期都應該適當考慮不同文體的編排。(二)選文體裁和題材安排問題。在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中,文言文選文中散文與古詩詞占了主導地位,戲曲、小說所占比較少。在日常教學中,一些情節(jié)生動完整的戲曲、小說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本套教材中,從實際選文來看必讀課文中只有(《林黛玉進賈府》)一篇。如果適當增加這方面體裁作品,就會對學生學習和了解古代各種文學體裁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時本套教材題材主要反映人文領域內(nèi)容較多,涉及范圍相對較窄,古代天文、地理、醫(yī)藥、書法、算術等內(nèi)容幾乎不涉及。為了拓寬學生視野,應該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材編訂者應該適當增加相應的題材作品。(三)選文傳統(tǒng)文化滲透方式問題。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在語文教材中最基本的滲透方式有兩種:一是滲透在語文教材的各類文本內(nèi)容和陳述性知識,二是滲透在程序性的知識和語文學習活動中[4]。相對而言,后者是重點,而目前蘇教版語文教材這方面安排相對較少。關于文言文語文學習活動只有第一冊第四單元綜合實踐活動安排了“古詩重讀”、第四冊第二單元綜合實踐活動安排了“流行風•古典味”、第五冊第三單元綜合實踐活動安排了“中華古代文化常識競賽”。文言文中傳統(tǒng)文化程序性知識如果能夠適當編排,不僅能讓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知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

五、結語

選文是教師教學的憑借,是學生學習的對象,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語文教材編寫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已經(jīng)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教材選文體系。本文旨在通過對蘇教版文言文選文的優(yōu)勢及不足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編制建議,既為一線教師使用教材提供一定的參考,又促進語文教材體系的完善,增強教育內(nèi)容的整體性和完善性,希望為語文教材建設與語文教師教學提供參考,并對發(fā)展和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鄭桂華.20年來語文教材文化研究的路徑及突破空間[J].全球教育展望,2015(01):92-99.

[2]溫立三.對語文教材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思考[J].語文建設,2015(03):8-1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黃厚江.語文教材呈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原則[J].語文建設,2015(08):7-8.

作者:厲開選 單位:江蘇省淮陰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