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理論開封城墻城門展示策略

時間:2022-05-11 10:51:21

導語:傳播學理論開封城墻城門展示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播學理論開封城墻城門展示策略

摘要:世界文化遺產闡釋與展示理論及其實踐成果的日漸豐富,使建筑遺產的價值也得以不斷深化與發(fā)展。基于傳播學理論的建筑遺產闡釋與展示,可以更好地對其進行分析研究,促進建筑遺產與受眾間的有效溝通,實現(xiàn)建筑遺產的整體性保護與世代傳承。文章主要從國際遺產保護相關理論中的傳播學理念出發(fā),以傳播學視閾的研究方法對建筑遺產從靜態(tài)展示探索雙向互動的傳播模式進行探討,并通過開封城墻城門展示利用案例來具體闡述這一理論框架的實踐應用價值。

關鍵詞:傳播學理論;建筑遺產;保護利用;開封城墻城門;闡釋與展示

國內外相關文獻及法規(guī)定義,建筑遺產是物質的不可轉移的文化遺產。隨著文化遺產闡釋與展示理論及其實踐的拓展豐富,以往那種僅僅保存遺產的物質實體并防止其劣化和破壞的以原始技術性為主的保護,已經不能夠滿足價值轉換的要求和時代的需求,社會系統(tǒng)性與公眾參與性正在成為遺產保護模式的新力量。針對這一問題,文章擬從傳播學視閾的新思路,借鑒傳播學分析技術框架,以信息觀念尤其是遺產—人—社會之間的互動多元化理解保護模式,來思考開封古城墻遺產保護利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對于整體性思考遺產保護與傳承具有理論意義。

一、傳播學理念下的建筑遺產展示策略分析研究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建筑遺產闡釋與展示的過程是一個文化遺產傳播系統(tǒng),也是一種包含物質信息的遺產傳播機制。其基本要素有:傳播主體和傳播客體、主客體之間的交互模式、系統(tǒng)運行機制以及系統(tǒng)外部社會環(huán)境等。文化遺產傳播系統(tǒng)是指由參與文化遺產傳播的各種社會力量而形成的網絡系統(tǒng),由分析研究可得出建筑遺產闡釋與展示的傳播過程如圖1所示建筑遺產傳播者在對現(xiàn)狀建筑遺產本體所收集的信息進行發(fā)掘、提煉、組合及加工整理后,以某種遺產展示手段及相關媒介通過傳播渠道呈現(xiàn)出來某種形式的遺產保護效果,并將其傳播給受眾;具有不同社會背景的受眾者接收所傳遞的信息,并以各種形式或渠道,如線上或線下等方式,向建筑遺產傳播者提供對所接收信息的反饋;建筑遺產傳播者根據所反饋的信息調整其下一步的傳播行為,并不斷深化改進,直至達到期望中的展示效果,從而完成整個建筑遺產闡釋與展示的傳播過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建筑遺產的闡釋與展示過程是一種雙向交流和互動的傳播方式,可以有效地促進遺產與受眾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更好地對遺產進行闡釋與展示。

二、開封城墻城門保護利用現(xiàn)狀及問題分析

(一)開封城墻城門保護利用現(xiàn)狀

開封古城墻遺址現(xiàn)位于河南省開封市,是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僅次于南京城墻的全國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根據對開封城墻遺址的實地調研和相關文獻資料的查閱,可知現(xiàn)存開封古城墻遺址是清道光二十二年在明代城墻基礎上修筑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城墻的周長為14.4公里,整體略呈長方形,環(huán)繞老市區(qū)一周。城墻現(xiàn)存11處城門,另有兩處水門。其中5處為明清時期的城門,即南薰門、宋門、曹門、北門、大梁門,這5門沿用至今,其余6處為后期修路時開通之路口。現(xiàn)今北門和大梁門已被修復,南熏門剩兩側城門垛和甕圈,曹門和宋門僅剩兩側城門垛。曹門位于東墻中部偏北處,城門缺口原寬9米,現(xiàn)寬為42米,城門墩臺高7.68米,此為1994年6月為配合市政府整治“五門五口”由市文物管理處按道路規(guī)劃紅線負責整修。宋門位于東墻中部偏南處,現(xiàn)城門口寬約28.4米,兩側均保留有城臺高約7米,明代的曹門和宋門外均有兩重月城,有門三重,且建有重檐歇山式大城樓,城門南北兩側各有水門一座,城門外跨河有活吊橋,鐵裹門約10扇?,F(xiàn)存墩臺的兩側均有馬道,城臺內側還有殘留的排水槽。目前開封城墻僅僅是對大梁門和北門,以及南城墻西段和北城墻進行了展示,主要還是原狀展示,形成遺址公園。其他城墻因環(huán)境較差,缺乏展示條件,而未能充分展示開封城墻的龐大規(guī)模。

(二)開封城墻城門保護與展示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本文通過實地調研并對文獻資料等進行梳理歸納總結,從傳播學視閾出發(fā),結合城墻本體保護、城墻與城市發(fā)展矛盾、古城墻遺址展示設計、開封市政府及受眾等方面研究分析,總結出開封城墻遺址保護與展示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1.對城墻遺址歷史文化信息的挖掘與展示不充分。據史料記載,開封城歷史上曾經有七次被黃河水所淹沒,頻發(fā)的水患災害直接導致開封城墻整體被黃土連續(xù)掩埋,并不斷在舊址上被加高重建,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城摞城”景觀。而城墻大部分被深埋地下,城墻的展示和文化信息需要進一步挖掘與展示設計,城墻遺址的歷史文化信息才能被受眾接收與傳播。2.城墻周邊的景觀環(huán)境不夠完善。城墻作為歷史遺留景觀,具有非常獨特的歷史文化意義,極需要被整體保護。但是現(xiàn)在城墻周圍的環(huán)境保護還不夠完善,四周雜草叢生,密集的棚戶區(qū)私搭亂建,高層的建筑物覆蓋等諸多因素對城墻景觀造成了極大的干擾,削弱了城墻遺址本身的壯麗與厚重,阻礙了城墻遺址文化的傳播渠道。3.古城墻遺址展示與城市特色文化出現(xiàn)斷層。開封古城墻是開封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標志,是開封悠久歷史的載體。然而,現(xiàn)有的古城墻展示只是單純地以城墻本身為主體進行的展示,沒有加入城市獨特的文化氣息和內涵,兩者是孤立存在的,并不是應有的相輔相成、互相包含的關系。城市發(fā)展建設離不開地域特色歷史文化的支持,地域文化遺產對城市內涵、品位產生的影響和時代特征對城市發(fā)展建設的影響一樣深遠。開封城市的發(fā)展需要以文化作為城市的靈魂與基礎,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發(fā)揚城市獨特文化,傳承古都的宋風雅韻。4.古城墻遺址現(xiàn)有展示方式的單一性。以參觀性博物館等被動性展示形式為主,通過劃定邊界區(qū)域,游客可以進入建筑遺產環(huán)境中,但是并不能完全接觸到建筑遺產實體本身,雖然很好地保護了建筑遺產的原真性和可持續(xù)性,但是極大地降低了遺產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溝通。展覽方式相對比較單一,缺乏可閱讀性、可參與性和趣味性。

三、傳播學理念下的開封城墻、曹門及宋門保護與展示設計問題的創(chuàng)新性解決方案

在運用傳播學、遺產保護學、建筑學等跨學科交叉研究法,以及文獻研究和調研實踐等諸多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分析研究所得出的問題,總結出目前開封城墻、曹門及宋門遺址保護與展示設計項目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行相關案例對比分析研究,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和創(chuàng)新性的設計方案。具體有以下三個方案:

(一)環(huán)城城墻景觀帶城墻及城門利用方案

早在建國初期,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在對北京古城墻遺址進行規(guī)劃時就提出了環(huán)城立體公園設計的設想,雖然未曾實現(xiàn),卻為今后的古城墻遺址保護開辟了新的方向。針對開封古城墻遺址保護與展示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在本次規(guī)劃設計中,結合城市景觀環(huán)境、開封特色文化和多種形式的展示方式,引入環(huán)城立體公園的設計概念進行整體性的特色闡釋與展示。將全長14.4公里的開封古城墻遺址與城墻沿線綠帶、護城河、風景資源相結合,使之成為一個整體展示利用空間。城墻展示體系由城墻墻體展示、空間展示、城墻博物館或展覽館三種形式組成。第一,以墻體展示的形式。將整段城墻作為墻體展示的范圍。根據城墻所處位置及周邊環(huán)境,確定的城墻最佳展示位置有:西城墻北段(水門——城墻西北角)、南城墻全段、東城墻北段(曹門——城墻東北角)。此三段城墻外側墻體與道路之間視線通暢,無建(構)筑物遮擋,在規(guī)劃時應注意綠化配置,避免高大、密集喬木遮擋墻體。根據城墻保存狀況和歷史文化內涵的不同,確定城墻展示的不同層次和內容。西城墻外包磚保存較好,外包磚維持原貌或略加整修,以展示其古樸、滄桑風貌為主;南城墻修繕后,展示古戰(zhàn)場和近代戰(zhàn)爭歷史遺跡,彰顯城墻的防御職能;東城墻則利用與護城河距離較近的特點,以展示城墻威偉、莊嚴和“城河一體”獨特景觀為主;北城墻修繕后,利用森林公園,展示城墻與自然環(huán)境渾然一體的野趣。第二,以空間展示的形式。空間展示是巧妙地使用了位于城墻頂部的連續(xù)通道、角樓遺址、城門樓等建筑形式,將其作為“空中”走廊和觀景點,以便讓游客能夠更好地瀏覽和欣賞風景,還能遙看這座城市的美麗風貌。城墻頂部可安置古炮、箭、戟、戰(zhàn)旗等古代戰(zhàn)爭兵器,再配以燈籠,營造一種古時的古城墻戰(zhàn)備場景,挖掘海墁上古炮臺、炮彈滾地留下的痕跡,曉喻于人,可以激發(fā)游客的想象力,使其在腦海中構畫出古時戰(zhàn)場的情景。所以說空間展示是城墻展示的重要組成部分,規(guī)劃要選擇布置合適的登城地點,以能全面展示城墻及景觀帶的不同類別和不同特色。第三,以城墻博物館展示的形式。依托于開封城墻的歷史及考古資料,構造及構筑方法,介紹城墻結構、技術、開封城建史等相關知識,結合“城摞城遺址”“甕城遺址建設城墻博物館”等主要形式,讓人們了解到開封城墻的歷史以及開封城輝煌的建設歷程。

(二)復原研究與保護展示方案(或原址展示與保護廳棚展示利用方案)

早期的建筑和城市建設的建筑材料受到時代背景和生活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大多以土木結構為主,所以我國的大部分考古遺址是土遺址。一方面由于遺址本身物質環(huán)境的難以生存,再者因為自然環(huán)境和人為因素等的破壞,導致現(xiàn)今人們難以理解建筑遺產的信息及文化內涵。為了更好地保護并有效地闡釋和展示建筑遺產,可以在可靠的歷史考古論證和充分的技術論證基礎上,進行復原研究,并采用保護廳棚式的遺址博物館的展示方式。在場館展覽中,出土的遺址可以以原始外觀的形式真實地呈現(xiàn)給游客,在保護遺址的同時,增加其可閱讀性與可觀賞性,帶給游客一種更真實和親切的感覺。同時,可以在場館展示中適當添加一些數(shù)字化的輔助設施,以改善和提高其展示解說性,豐富趣味性。但是,《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不可移動文物已經全部毀壞的,應當實施遺址保護,不得在原址重建”。因此,在實施過程中要避免山寨文物的嫌疑,尊重歷史原真性,特殊情況下再選擇復建。

(三)多樣化闡釋與活化利用創(chuàng)新性意向方案(或以城墻為載體的非遺民俗活動展示利用方案)

在立足核心價值和國內外比較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開封古城墻遺址的考古歷史資料、文物價值評估以及現(xiàn)場實地勘察的分析研究,打破以往靜態(tài)的單一展示模式,綜合運用多種科技手段,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地進行創(chuàng)新型展示。以下方案是在前兩個方案的基礎上,發(fā)揮其優(yōu)勢,避免其劣勢而設計,主要是對開封城墻曹門及宋門的多樣化闡釋與活化利用的創(chuàng)新性意向方案:1.開封城墻曹門保護與展示利用方案曹門位于東城墻中部偏北處,貫通城市東西向主干路東西大街和新曹路,與大梁門大體相對,是市區(qū)連通東部交通的重要樞紐之一。曹門交通流量較大,不太適合永久性措施,針對曹門已消失的甕城圈,直接對其進行展示有一定的難度。地面標識既可以凸顯出城墻的原線性肌理,又可以保留住城墻的現(xiàn)狀,遵循遺產“原真性”的原則,將城墻的歷史信息盡可能地保留下來。不用進行大量土建施工,對古城墻本體的影響也比較小。通過對遺址進行充分的考古研究、勘探發(fā)掘,在對遺址的布局位置、結構形式有了充分了解后,并且在不會破壞遺址的前提下,在其上利用淺根植被或者卵石等其他材料對遺址的布局、走向進行標識,提醒參觀者遺址的位置,并且準確地傳達遺址的歷史信息。在地面標識展示的基礎上,可結合開封獨有的上元節(jié)、菊花節(jié)、清明節(jié)等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讓參觀者在感受到節(jié)日濃重氛圍的同時,進一步喚醒其對開封古城墻城門遺址的關注、利用與保護意識。例如,借助于上元燈會節(jié)日的氣氛,利用主題鮮明的燈組和小型燈光秀的形式,將城墻裝扮成花燈的海洋;采用傳統(tǒng)手工技藝彩扎的形式,或者創(chuàng)新型材料、立體幾何切面拼貼設計等手法裝飾成開封曹門城門樓的樣式等來進行以城墻為載體的民俗活動展示。以露天原狀展示和地面標識展示的方式,對開封城墻曹門遺址進行了原真性的闡釋與展示;在開封城市人文環(huán)境及歷史文化內涵等背景下,融合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并以開封特有的菊花節(jié)為契機,運用具有可逆性和可識別性的材料或設施來展現(xiàn)開封古城墻遺址的厚重及文化內涵;不僅促進了遺址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交流,還增加了城墻展示活動的可觀賞性和趣味性,對于古城墻遺址的整體性保護與傳承具有劃時代的創(chuàng)新意義。2.開封城墻宋門保護與展示利用方案宋門位于城墻東墻中部偏南處,現(xiàn)連通城市東西向主要道路的自由路、新宋路,是市區(qū)通往東部的重要交通路口。相比于曹門,交通流量較小??山Y合周圍景觀節(jié)點,運用傳統(tǒng)竹制架構和營造技藝(主要考慮到竹制建筑的可逆性因素,且造價低、易操作、工期短,再者河南焦作武陟縣作為北國竹鄉(xiāng),有充足的竹制來源,可追溯到古時該地作為皇宮貢竹原產地之一),采用裝置藝術的形式,以公共藝術標識展示的方式,使之成為可代表開封文脈的標志性建筑,并形成具有獨特形式的景觀漫步長廊似地環(huán)城綠地公園。另外,可利用宋門竹制景觀門和竹制連廊的設計,以此為契機,每5年舉行一次以“竹文化”為主題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大賽,使之成為社會熱點,調動公眾的積極參與性,提升公眾的遺產保護意識。在贏得全世界目光的同時,宣傳開封獨特的歷史文化,帶動開封及周邊區(qū)域的經濟發(fā)展。

四、結語

開封城墻的闡釋與展示工作是開封古城墻遺址保護利用的核心工作之一,是實現(xiàn)建筑遺址信息開放性和普及性的重要條件。本文是在傳播學、遺產保護學、建筑學等基礎上對建筑遺產闡釋與展示的跨學科交叉法研究的一次勇敢嘗試。從傳播學的角度出發(fā),基于國內外相關理論的解讀,對開封古城墻遺址的保護和展示利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和展示策略進行分析研究,將有助于打破以往傳統(tǒng)的靜態(tài)展示方式,從而探索一種雙向交流和互動的展示傳播模式。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闡釋與展示開封古城墻遺址,讓當?shù)氐娜藗儺a生一種文化認同感,讓外來游客能通過開封城墻來了解其城市的歷史和文化,此文也為實現(xiàn)弘揚保護和傳承建筑遺產價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劉順安.開封城墻[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10.

[2]叢桂芹.價值建構與闡釋[D].北京:清華大學,2013.[3]于云龍.遺產與傳播[D].重慶:重慶大學,2015.

[4]冉恩宇,李麗.基于遺址保護與展示的開封城墻保護設計探索[J].建筑與文化,2019(09).

[5]別治明,王慶麗.傳播學視閾中的考古遺址公園展示策略研究[J].中國文化遺產,2015(03).

作者:李志萍 張笑楠 單位: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