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社會工作個案研究
時間:2022-11-22 02:36:00
導語:兒童社會工作個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
自從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獨生子女的數(shù)量與日增,目前在許多城市的幼兒園和小學的兒童中,獨生子女所占比例達到了90%以上,獨生子女的大批出現(xiàn),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尤其是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家長對子女過分的保護,過分的疼愛,養(yǎng)成了子女們許多不良習慣,并導致了一些行為偏差,影響了兒童的成長。因此,社工針對這一現(xiàn)象,運用個案社會工作的方法技術,結合兒童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對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進行了介入和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掌握兒童社會工作的理論知識與方法技術,同時通過對兒童行為矯正個案的介入和分析,了解社區(qū)、家庭、學校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功能。察看社會工作、社區(qū)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兒童社會工作幾者結合后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效果。
關鍵詞:兒童社會工作兒童家庭學校父母
一、緒論
1、何謂兒童社會工作
1950年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會議把兒童社會工作視為兒童福利服務項目之一,曾經(jīng)定義為:凡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全發(fā)展與正常生活為目的的各種努力事業(yè)均稱之為兒童福利(蔡漢賢,1972)。
張樂天在《社會工作基礎知識》一書中,將兒童社會工作定義為就是以兒童為對象的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價值、理論、方法和技巧在兒童的教育和保護領域中的運用(張樂天,2003)。
同時,張樂天還在該書中對兒童社會工作這個概念進行了狹義和廣義的區(qū)分。狹義的兒童社會工作是一種事后補救性的工作,多采取機構服務的方式,救助和保護那些家庭或者父母無力撫養(yǎng)的兒童或者有各種問題的兒童,包括孤兒、殘疾兒、流浪兒、棄嬰、受虐待兒童、情緒或者行為偏差兒童等。廣義的兒童社會工作是社會福利的組成部分,包括國家和地方政府為保護兒童權益,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張樂天,2003)。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所謂的兒童社會工作就是根據(jù)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成長、發(fā)展的需要,以專業(yè)的價值為指導和科學的理論為基礎,充分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方法和技巧對兒童開展的助人服務活動。
這個定義包括了三個涵義:
第一,兒童社會工作的對象是所有需要幫助的兒童,不僅包括在物質上需要救助的兒童,也包括在心理上和成長中需要輔導的兒童。
第二,兒童社會工作的開展建立在對象的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之上。
第三、兒童社會工作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充分運用專業(yè)的價值、理論和方法。
第四、兒童社會工作是一種助人的服務活動。
2、兒童社會工作的發(fā)展階段
第一階段:1601年伊麗莎白濟貧法頒布前后至19世紀,可以稱之為以救濟為主的兒童社會工作時期。其特點是:服務的手段主要是領養(yǎng)、寄養(yǎng)等被動、消極的救濟方法,工作對象集中于孤兒、棄兒和部分貧困兒童。
第二階段:自發(fā)表了《兒童權利宣言》起至以后,可以稱之為以積極的兒童福利為目標的兒童社會工作時期。這份宣言強調:兒童應該受到關懷、愛護和了解;兒童應該有足夠的營養(yǎng)和醫(yī)療照顧;兒童應該有法定的免費教育;兒童應該有全面的康樂和游戲的權利;兒童應該有自己的姓名和國籍;如果遇到傷殘和災難,兒童應該受到妥善的照顧和獲得優(yōu)先救濟;兒童應該有發(fā)展?jié)撃?,成為社會有用之材的權利;兒童應該有建立友愛與和平精神的權利;無論種族、膚色、性別、國家和地區(qū),兒童都應該同等享有上述的權利(王思斌,1999)?!秲和瘷嗬浴烦蔀楝F(xiàn)代兒童社會工作極其重要的思想基礎。
本文所研究的個案是兒童社會工作中針對行為偏差兒童所開展的個案工作。
二、兒童教育的偏差,影響其心理健康成長
筆者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一位母親阿May,她向我反映了她兒子點點的基本情況,希望我能做她兒子的家教,并能糾正他的行為。我對此產生了較大的興趣,欣然接受了這個要求,于是,開始與這個家庭有了接觸,但筆者是以家庭教師的身份介入本個案中的。
1、這個家庭的基本資料:
我們在與這位母親進行數(shù)次交談后,得到了關于孩子的幾下方面的信息:家庭、教育狀況、親子關系。
(1)家庭:孩子段某(小名點點),7歲,無錫育紅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家住五愛家園(是無錫一個較高檔的社區(qū)),家境還算不錯,他父母在同一家大型外企從事銷售工作,平日里工作很繁忙,點點的爺爺奶奶長期住在外地,所以他從一出生就由外公和外婆帶大,外公外婆對這個小孫子是寵愛有加,養(yǎng)成了點點淘氣不聽話,懶惰、自私的不良習慣,同時也導致了他較差的生活自理能力,經(jīng)常丟三落四,需要家長幫他來整理書包、穿鞋子等,做事也沒有耐心,經(jīng)常做到一半會跑走做其他事情。
點點每天放學后或是假日里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和外婆待在一起,沒有什么特別要好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因此,這也造成了他比較孤僻的性格。
(2)教育狀況:因為這個孩子對外婆的依賴性很強,所以他在幼兒園里的時間很短,而且由于在幼兒園期間并沒有學習拼音或是英文字母這些基本知識,在升入小學后學習有些跟不上,因此,點點在學校里的成績不是很好,成績經(jīng)常在班級里是倒數(shù)幾名,上課的時候注意力很不集中,經(jīng)常會和旁邊的同學講話,影響課堂秩序,做課堂作業(yè)的時候也心不在焉,但一旦他被老師叫到講臺上去坐在老師旁邊做作業(yè)的時候,或是到老師辦公室訂正作業(yè)的時候,他都完成得很好。由此可見,他對教師存在著很強烈的崇拜感。
(3)親子關系:首先,孩子父母平日里工作過于繁忙,無法與孩子經(jīng)常進行溝通,關注點點的成長,更無暇顧及點點的心理感受。其次,由于點點的成績不理想,父母為此很著急,對小孩的要求格外嚴厲,逼著他做作業(yè)和大量的課外練習,有時點點的父親會因為小孩子的不聽話而毆打他,導致點點有些懼怕父親,同時也導致了他厭學的情緒,成績反而下滑,父母愈發(fā)著急。于是,親子關系出現(xiàn)危機。同時,點點的父母把這些都歸因于祖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從而導致兩代人之間的關系也隨之惡化。
2、產生問題的原因:
從阿May反映的情況來看,造成他們一家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①祖父母對孫子的過分溺愛。
這是導致點點行為偏差的主要原因。記得在與阿may交談時,她跟我說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天她由于要加班得很晚回家,但不放心點點,于是打電話回家,電話是點點接的,阿may問他:“在干嘛???作業(yè)做好了嗎?”點點回答說:“還沒做完呢,我在看電視。”阿may聽了很生氣:“怎么不做完功課再看電視???”點點還沒等阿may說完就把電話掛了。阿may接著又打了個電話,這次是外婆接的,外婆對阿may說:“孩子做功課累的,讓他休息會好了?!?/p>
由此可見,外婆對孩子的寵愛程度可見一般,外婆寵愛孫子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們都將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對他們萬分地寵愛和保護,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但是這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是不利的,容易造成孩子“一切以我為中心”的人性、專橫、執(zhí)拗的壞脾氣和不良習慣,也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膽小、不合群的性格特點,缺乏待人處事的勇氣和智慧,社會適應能力差。在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理論中強調,當兒童處于兒童早期時,如果父母允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則兒童會逐漸感到自己的能力并樹立自信心,從而形成自主的性格。反之,家長對子女事事包辦,則兒童容易形成缺乏自信的人格,久而久之,就會使依賴性長期得以保持并使兒童變得羞怯和待人處事沒有信心。而在本案例中,正是因為點點的祖父母對點點從小的溺愛,導致了孩子現(xiàn)在的問題,因此,及早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是關鍵的一點。
②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恰當。
如今,在獨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教育方式方法不正確,而不是“獨生”。很多家長把成績的好壞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忽視了孩子品德、行為等其他方面的發(fā)展。點點的父母就是這許許多多家長中的一員。點點的父母為了讓他提高成績,逼著孩子做大量的課外習題;孩子一不聽話,其父親就用暴力來解決,這種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父母應多注重與子女的思想交流,多關注孩子心理、人格的成長,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分數(shù)、高名次。
其實,獨生子女家庭是具備很多優(yōu)勢的,首先,獨生子女家庭經(jīng)濟條件相對優(yōu)越,家庭關系也比較融洽,可以為子女提供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家庭環(huán)境和物質基礎,滿足兒童心理成長的需要。其次,家長對孩子充分的愛,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可以得到家長們充分的愛,這會使孩子的心情舒暢、精神振奮、思想活躍、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第三,因為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們會更注重孩子的教育,抽出時間來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因此,孩子的父母應利用這些優(yōu)勢來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不是單純用打、罵、逼來解決問題。
③缺少與同伴之間的交往。
兒童社會性的發(fā)展是要通過他們之間相互的交往而發(fā)展的。兒童良好的行為是從“模仿開始的,而模仿最好的對象是兒童伙伴”,這種作用是成人所代替不了的。大多數(shù)孩子是喜歡集體生活的,特別是游戲,通過集體教育他們尊重他人,不執(zhí)拗任性,與小朋友友好相處,互相商量、謙讓。而且,這種能力會隨著他們的成長滲透到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去的。
如果孩子還一直在外婆的庇護下生活,不與同伴加強交往的話,孩子的社會化肯定會受到影響,因此,加強孩子與同伴之間的交往,對孩子形成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行為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三、針對教育偏差,制定目標與計劃
針對目前這個家庭所存在的問題,筆者決定用行為治療模式對其進行治療。
1、理論來源:
行為治療模式起源于1950年至1960年初,它的理論觀點主要來自于行為主義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華生、斯金納、班杜拉、桑代克等。
華生是行為主義學派的創(chuàng)始。他深受巴甫洛夫制約反應模式的影響。該模式主要強調“刺激→反應”公式,即反應必須由刺激引發(fā),反應的性質亦為刺激的性質所決定。居前于某種特別行為的時間,被視為是該特別行為控制者。反應的出現(xiàn)決定于先前刺激的出現(xiàn)。反應是后隨于刺激的,即為了使反應出現(xiàn),刺激必須要出現(xiàn)。
行為的學習是一個刺激與一個反應,在同時或很近的時間里出現(xiàn),此種成對關系一旦建立后,則以后某一刺激即能引起某種行為,從而學習效果也就產生。該學習概念可運用于建立強化與消除原有的行為,建立新行為。
行為治療模式的另一理論來源是斯金納的操作行為理論。斯金納提出人們的行為可分為“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兩種類型?!皯鹦孕袨椤?,即巴甫洛夫研究過“條件反射”式行為?!安僮餍孕袨椤?,它是在沒有可以觀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況下發(fā)生的,當這種行為發(fā)生后,如果有一可成為強化物的事件隨后發(fā)生,在以后類似的情境中,該行為發(fā)生的概率會變大或者減少甚至消失。就拿本案例來說,案主有時吃飯吃到一半的時候就會跑去看電視,他外婆并沒有加以阻止,于是案主吃飯吃到一半就跑去做其他事情的頻率就越來越高。因此,該理論認為,只要改變行為的結果,就可以改變行為。
社會學習理論也是行為治療模式借鑒的主要理論之一。其創(chuàng)始人是班杜拉。他認為,人的因素、環(huán)境的因素、行為這三個方面相互影響、相互決定的。人主要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和行為結果而進行學習、習得行為。觀察學習是一個認知過程,通過對榜樣或模式的模仿和認同而完成。因此,父母為孩子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習得有很大的幫助。
行為治療學派的基本假設是行為治療的基本理論基礎,對開展行為治療工作具有指導意義。主要包括:
①強調可觀察的行為。
②行為可分為操作性行為和反應性行為兩種:操作性行為可由個人意識所控制,又稱為隨意行為,反應性行為又稱為不隨意行為,它無法由個人意識來控制,而是因刺激引發(fā)生理改變過產生,最常見的有焦慮、不安和性沖動等行為反應。
③行為持續(xù)存在的必要條件是,有引發(fā)行為的前因與維持行為存在的效果反應,二者缺一不可。
④重視與問題有關的當前行為,直接以案主的偏差行為或癥狀作為治療的對象。(《個案社會工作》,翟進,張曙p206-p208)
根據(jù)之前對孩子行為偏差的原因分析,加上理論知識的支持,筆者為這次工作制定了目標:培養(yǎng)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提高他的學習成績,培養(yǎng)孩子一定的自理能力,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從而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
2、服務提供與治療
(1)社會工作者介入的角色:
①家庭教師:第一,這是孩子的母親要求的;第二,這也是主要考慮到孩子對教師存在著依賴和高度的信任感,便于對孩子進行工作。事實也證明,以家庭教師的身份介入,也有利于孩子與社工建立起良好的專業(yè)關系。社工作為家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輔導功課,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聯(lián)系,幫孩子培訓良好的習慣形為。
②調解人:在此這個案例中,社工調解的是孩子與家人之間的親子關系,以及家中兩代人之間的關系,社工與孩子的父母及祖父母就孩子的教育問題一共進行了6次訪談,最后,雙方基本達成共識,愿意改變教育方式,配合社工的工作。
③社區(qū)志愿者:為了提供孩子與其他獨生子女交流的平臺,利用社區(qū)資源,讓孩子以社區(qū)志愿者的身份,在居委會內設立了社區(qū)日間看護室。這不但有利于社工工作的開展,也讓社工積累了社區(qū)工作的經(jīng)驗。
在介入過程中,筆者深刻體會到,社區(qū)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性,一個完善的社區(qū)可以為社區(qū)內的居民提供多方位的資源,為兒童營造一個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及健康的心理環(huán)境。就如筆者在水車灣社居委所做的,雖然只是開辦了一間小小的看護室,但這不僅為社區(qū)內部分兒童提供了交流平臺,同時,也以孩子為紐帶拉近了社區(qū)內部分家庭之間的距離??梢?,社區(qū)的作用是不可小視的,如何開展和加強社區(qū)工作也是值得每位社會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2)方案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及對策:
首先,由于孩子與社工建立了很好的專業(yè)關系,兩人可以像朋友一樣地交流,加上社工對孩子(點點)的態(tài)度有點過于溫和,時間長了,孩子開始覺得社工也是很容易相處的,于是在社工面前漸漸變得淘氣、不聽話,阻礙了工作的開展。因此,這一點是社工在今后工作中需注意和改進的地方。對于孩子的不聽話,社工可采取較強硬的態(tài)度,必要的時候可加以適當?shù)奶幜P,以這種方法來抑制孩子不良行為的發(fā)生,確保工作的順利進行。
其次,與孩子祖父母的溝通并不是很順利。畢竟社工與他們有著年齡上的差距,在溝通方面存在著障礙。當社工向他們提到社區(qū)內的日間看護室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并不是很贊成,在社工與孩子父母的共同努力下,才勉強說服他們放學后將案主送至看護室。
第三,在設立社區(qū)日間看護室方面,由于社工缺乏社區(qū)工作和照看孩子的經(jīng)驗,考慮問題不是很全面,因此,在看護室剛成立的時候遇到過很多困難,如果沒有社區(qū)工作人員的幫助和支持的話,該看護室很難成立。
第四,在執(zhí)行評量表的時候發(fā)現(xiàn),社工過于注重物質獎勵,而忽略了精神獎勵,因此,社工將獎品中的玩具改為孩子特別想做的一件事情,但問題也隨之而來,之前的禮物是可收回的,但是精神獎勵卻很難收回。如果孩子在得到獎勵后又出現(xiàn)不良行為,該怎么辦?為此,社工采取了厭惡療法,孩子平時最討厭朗讀拼音,因此,一旦孩子又出現(xiàn)不良習慣,便需朗讀半個小時的拼音,以此來降低孩子不良行為再次出現(xiàn)的頻率。
第五,在與家長的訪談中,只進行了與家長單方面的訪談,而忽略了與家長與孩子的雙方面的交流,使得社工與家長的交流的效果與實際情況中家長與孩子交流的效果相差甚遠,為了改善狀況,社工采取了與家長、孩子共同進行訪談的方式,讓孩子也參與其中,一方面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問題,一方面也為孩子與家長提供交流的機會。通過社工的幾次嘗試后,情況有所好轉。
四、取得的效果與反思
1、社工工作效果評估:
經(jīng)過將近2個月治療,為孩子制定的部分目標已經(jīng)實現(xiàn),在這2個月的時間內,孩子的行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矯治,但距離目標還有很遠。
2、成效評估:
⑴對外婆的依賴程度逐漸減弱,剛開始的時候,在日間看護室的時候,點點見不到外婆有時會哭,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點點漸漸適應了外婆不在身邊的生活。同時,由于阿may和她丈夫現(xiàn)在經(jīng)常擠出時間來改善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對他的要求也有所放松,親子關系開始出現(xiàn)緩和。孩子父母與祖父母之間的關系也隨之好轉。
⑵一周表現(xiàn)評量表對孩子的作用不是很大,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了并沒有得到顯著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該評量表并不是針對點點個人的,而是對大部分兒童都是可行的一個方案,如何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評量表,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⑶老師對孩子的影響作用也起到一定的效果,點點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有所好轉。但是,點點的學習成績并沒有多大的提高。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評量表沒有激起孩子的學習興趣。
3、總結與反思:
通過這2個多月對點點家庭的研究,使筆者有機會將理論運用于實際,也從中得到了經(jīng)驗,豐富了理論知識。不過,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
在設計評量表的時候沒有顧及個體的差異性。
沒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這主要是因為筆者自身能力、經(jīng)驗有限,因此,在本案例中只利用了社區(qū)資源。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占了很大比例,由于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家長對子女過分的保護,過分的疼愛,特別是對孩子要求也太高,都希望把子女培養(yǎng)成杰出人才,故此在教育上養(yǎng)成了子女們許多不良習慣,并導致了一些行為偏差,影響了兒童的心理成長。因此,通過對這個家庭兒童的研究與工作,我們發(fā)現(xiàn)及早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很非常關鍵的一點,其次,父母應多注重與子女的思想交流,多關注孩子心理、人格的成長,這會使孩子的心情舒暢、個性得以充分的發(fā)展。另外,從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一個功能良好的社區(qū)也可以為社區(qū)內的居民提供多方位的資源,社區(qū)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個與伙伴相互交流的平臺,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活動環(huán)境及健康的心理環(huán)境,社區(qū)的作用是不可小視的,如何開展和加強社區(qū)兒童工作,關注兒童健康成長,也是值得每位社會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周沛《社區(qū)社會工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朱智賢《兒童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張樂天《社會工作概論》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4]翟進張曙《個案社會工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5]陸士楨《兒童社會工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6]徐永祥《人類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7]毛曉光《人的成長與發(fā)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
[8]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9]隋玉杰《社會工作—理論、方法、實務》1996
[10]孟育群、徐岫《改善親子關系的方法》新世紀出版社2005
- 上一篇:干部要講重作體會
- 下一篇:社會主義體系建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