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程訴訟程序問題及處理

時間:2022-02-05 03:32:53

導語:建設工程訴訟程序問題及處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工程訴訟程序問題及處理

摘要:建設工程領域刑民交叉案件具有審理難、審理程序復雜等特點。目前我國處理“刑民交叉”案件的程序性立法還只有司法解釋和行政規(guī)章,且建設工程領域刑民交叉案件如何處理目前還只能參照適用司法解釋和行政規(guī)章。因此,對建設工程刑民交叉案件訴訟程序進行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建設工程刑民交叉案件是以“先刑后民”或者以“先民后刑”還是以“刑民并行”的方式處理,一看是否基于同一法律事實,二看一種性質糾紛的解決是否須以另一性質案件的審判結果為前提。確定了處理方式,建設工程刑民交叉案件在管轄、訴訟時效、證據、判決結果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關鍵詞:建設工程;刑民交叉;刑民并行;先刑后民;先民后刑

2012年6月,A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城建投)作為A市某地下通道工程建設單位,通過委托機構進行工程招標。行為人喻某通過偽造B市具有一級資質的某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建筑公司)的印章和該公司法定代表人左某某的簽名,假冒該公司的名義進行了投標,并與城建投簽訂了A市某地下通道工程施工合同(下稱施工合同)。之后,喻某又與陳某某簽訂A市某地下通道工程施工管理合同,將工程非法轉包給陳某某組織的施工隊進行施工。后因施工過程中出現工程質量問題,地下通道工程停工。雙方發(fā)生糾紛。2014年4月20日,城建投以建筑公司為被告,向B市某區(qū)法院起訴,提出解除施工合同、建筑公司承擔違約責任并賠償損失11658931元的訴訟請求。與此同時,建筑公司向B市公安局某區(qū)公安分局報案,請求追究喻某涉嫌偽造公司印章罪、合同詐騙罪的刑事責任。B市公安局刑警支隊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應建筑公司的請求,對本案所涉及的施工合同等送檢材料進行了司法鑒定,鑒定意見證實送檢材料上的建筑公司法定代表人左某某的簽名筆跡與其真實簽名筆跡不符,送檢材料上的印章印跡也與建筑公司的真實印章印跡不符。本案屬于建設工程領域的刑民交叉案件,既涉及刑事犯罪的追究,又涉及民事權利的保護。研究該類案件,對于豐富訴訟程序理論,指導司法實踐,具有較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目前理論界對刑民交叉案件如何處理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純理論研究較多,實務研究較少;研究民間借貸類刑民交叉案件的成果較多,研究建設工程領域的刑民交叉案件則較少;司法實務是采取“先刑后民”,還是“先民后刑”,或者是“刑民并行”進行處理,也有不同的做法。本文僅擬就建設工程領域的刑民交叉案件的訴訟程序問題作初步的探討。

一、建設工程刑民交叉案件的特征

最高人民法院何帆法官對刑民交叉案件有一個界定,筆者非常贊同。他認為,“所謂刑民交叉案件,又稱刑民交織、刑民互涉案件,是指案件性質既涉及刑事法律關系,又涉及民事法律關系,相互間存在交叉、牽連、影響的案件,或根據同一法律事實所涉及的法律關系,一時難以確定是刑事法律關系還是民事法律關系的案件?!盵1]但是,在筆者看來,與其他領域的刑民交叉案件不同,建設工程領域刑民交叉案件具有以下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案涉合同多樣。在案件所涉具體類型上,建設工程領域刑民交叉案件可以發(fā)生在土地使用權出讓、合作開發(fā)、工程施工合同、商品房預售合同、房屋買賣合同、擔保查封類執(zhí)行異議、所有權確認等案件中。如在土地使用權出讓案件中,偽造土地使用權證書而簽訂虛假合同的行為;工程招投標過程中,偽造投標人資格證書和法定代表人授權書簽訂工程施工合同的行為;商品房預售合同案件中,開發(fā)商將已出售房屋又另行出售他人的行為;所有權確認案件中偽造公證文書的行為;擔保查封類執(zhí)行異議案件中開發(fā)商將已經查封的房屋又出租、出售的行為;等等。(二)案涉罪名主要是經濟類犯罪。在案件所涉刑事罪名上,建設工程領域刑民交叉案件可能涉及詐騙罪、合同詐騙罪、非法集資罪、非法處置查封的財產罪、拒不執(zhí)行判決裁定罪、偽造公司印章罪、偽造國家公文罪等罪名。(三)案件審理難。在案件的審理難度上,建設工程領域刑民交叉案件比其他領域刑民交叉案件專業(yè)性強,辦案人員普遍比較缺乏建設工程領域專業(yè)知識,審理難度更大。(四)案件審理程序復雜。在案件的審理程序上,建設工程領域刑民交叉案件因所涉標的數額往往較大,所涉利益范圍除個人利益外大多涉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如何處理好解決民事糾紛與追究犯罪的關系,也是其他領域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難以涉及到的問題。

二、建設工程刑民交叉案件程序性立法和司法現狀

(一)程序性立法現狀。目前,我國處理“刑民交叉”案件的程序性立法主要存在于司法解釋和部門規(guī)章中。按照其實施的時間先后,主要包括:1.1985年8月19日的《關于及時查處在經濟糾紛案件中發(fā)現的經濟犯罪的通知》。該通知中規(guī)定了審理經濟糾紛案件的同時發(fā)現經濟犯罪線索時應當將有關材料進行移送的問題,但經濟糾紛本身是否應當繼續(xù)審理沒有作出明確規(guī)定。①2.1987年3月11日的《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fā)現經濟犯罪必須及時移送的通知》。該通知首次提出了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交叉案件,以全案移送的“先刑后民”為原則、“刑民并行”為例外的處理方式,但沒有明確何為“必須分案審理”的問題。②3.1997年12月11日的《關于審理存單糾紛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該司法解釋表面上看盡管只是為了解決存單糾紛案件中的刑民交叉問題,但實際上對其他所有涉及刑民交叉的案件都具有指導作用。它對1987年的上述通知中所確定的“先刑后民”的原則作了進一步的修改,即只有“確須待刑事案件結案后才能審理的”民事糾紛,才應當中止審理,如果“有關當事人的刑事責任不影響”民事糾紛案件的審理,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對當事人作出民事責任的認定和處理。這說明我國最高司法機關關于刑民交叉案件的司法理念,已經由絕對的“先刑后民”向“刑民并行”的處理方式轉變。③4.1998年4月9日的《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該司法解釋進一步在以往司法解釋的基礎上,確立了刑民交叉案件“先刑后民”與“刑民并行”兩種并行的處理方式,表明我國最高司法機關對“先刑后民”的處理方式并非持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④5.2005年12月31日的《公安機關辦理經濟犯罪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公安部頒布的該規(guī)章說明公安機關在處理“刑民交叉”案件時,規(guī)定凡立案偵查的案件與人民法院已受理或作出生效判決、裁定的民事案件為“同一法律事實”時,應采用“先刑后民”的方式處理。但是,如果立案偵查的案件與人民法院受理或作出生效判決、裁定的民事案件不屬于同一法律事實,則不能采用“先刑后民”的方式,而應采用“刑民并行”的方式處理??梢?,公安機關的規(guī)定與我國最高司法機關的規(guī)定精神是一致的。⑤此外,關于1991年制定、2007年修改的《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一款第(五)項、2012年修改的《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條第一款第(五)項,有學者認為是處理刑民交叉案件的法律依據。[2]該條款的內容始終沒有變化,均規(guī)定:“本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的”應當中止訴訟。實際上,本條規(guī)定的導致民事案件訴訟中止的案件可以是所有性質的案件,并不限于刑事案件,其立法目的僅僅在于避免審判機關重復勞動和出現矛盾的判決,并不是處理刑民交叉案件的專門規(guī)定。還有學者認為,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二款關于在審判過程中,“由于其他不能抗拒的原因,使案件無法繼續(xù)審理的,可以裁定中止審理”的規(guī)定,如果刑事訴訟案件的審判必須以相關民事案件的審理結果為依據時,則“相關民事案件的審理結果”應當視為“由于其他不能抗拒的原因”之一。此種情形下,刑事訴訟案件應當中止審理,即“先民后刑”。[3]眾所周知,不能抗拒的因素在法律上稱為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或者法律事件。民事案件的審理顯然屬于人有意識的法律行為,并非不能抗拒、無法預防。將本條規(guī)定解釋為刑民交叉案件的“先民后刑”處理方式,不僅牽強附會,而且是對法律條文的亂作解釋。(二)程序性立法和司法的特點。目前我國處理“刑民交叉”案件的程序性立法和司法有以下三個特點:1.都是司法解釋和行政規(guī)章,缺乏法律的規(guī)范。2.實踐中,案件承辦人有可能任意適用司法解釋,采取“先刑后民”或“先民后刑”方式中止案件,從而有可能造成案件的久拖不決。3.已有的司法解釋和行政規(guī)章只涉及到某些類型的經濟糾紛案件,處理建設工程刑民交叉案件目前還只能參照適用司法解釋和行政規(guī)章。

三、國外關于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方式

在英美法系國家,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是嚴格分離的,同一法律事實刑民交叉,二者之間不存在誰先誰后、相互依附關系,即使是由犯罪行為引起的民事賠償問題也是由民事訴訟程序來解決的,“被害人只能在刑事案件審結后,才能依照民事程序,提起因犯罪行為而追償損失的賠償之訴”[4]。如果硬要說這有什么方式,可以說是刑民并行基礎上的先刑后民方式。大陸法系國家對于同一法律事實刑民交叉案件原則上也是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嚴格分離的,一般應該等刑事判決生效后再進行民事訴訟。與英美法系國家不同之處在于,在解決由犯罪行為引起的損害賠償問題時,被害人可以享有選擇權,被害人既可以選擇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方式處理,也可以選擇單獨采取民事訴訟方式進行起訴,但刑事訴訟已經開始的,只要尚未宣判,民事訴訟都應當延期審理,“待刑事判決生效后移送法院民庭按民事訴訟繼續(xù)審理”[5]??梢?,大陸法系國家與英美法系國家在同一法律事實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問題上本質上是一致的,盡管有可能浪費司法資源,但符合案件審理的內在邏輯。

四、建設工程刑民交叉案件的幾個程序問題的處理

根據上述我國已有的司法解釋,借鑒國外對同一法律事實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方式,筆者認為,對包括本文引言所述案例在內的建設工程刑民交叉案件涉及的程序問題如何處理,需要進行具體分析。(一)案件處理方式的確定。建設工程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方式不外乎“刑民并行”“先刑后民”“先民后刑”三種,具體采用哪一種方式,應根據相應的標準加以確定?!靶堂癫⑿小钡拇_定標準是:刑事案件與民事案件有牽連但基于不同的法律事實。“先刑后民”的確定標準是: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的產生基于同一法律事實;民事案件中的當事人同時又是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害人;民事糾紛的解決須以刑事案件的審判結果為前提。本文引言所述案例中,建筑公司是否應當在與城建投的施工合同糾紛中承擔違約責任并賠償損失,取決于喻某是否構成偽造公司印章罪、合同詐騙罪。如果刑事案件審理判決喻某構罪,則建筑公司與城建投都是喻某偽造公司印章進行合同詐騙的被害人,建筑公司對城建投當然不應承擔違約責任和賠償損失?!跋让窈笮獭钡拇_定標準是: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的產生基于同一法律事實;民事案件中的當事人同時又是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害人;刑事訴訟的處理結果必須以民事訴訟的處理結果為前提。如本文引言所述案例中,在法院未對喻某是否構成偽造公司印章罪、合同詐騙罪進行審理判決,建筑公司是否是該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尚未確定之前,為了維護城建投的合法權益,減少其經濟損失,城建投可向法院申請對建筑公司的財產進行保全。當然也可以采用“先刑后民”的方式,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對建筑公司或喻某的財產申請財產保全。(二)案件管轄問題的處理。建設工程刑民交叉案件如果需要采用“刑民并行”方式處理的,則受案人民法院應當將案件分別交由刑庭和民庭,分別按刑事訴訟程序和民事訴訟程序分案審理。建設工程刑民交叉案件如果需要采用“先刑后民”方式處理的,按照刑事訴訟的管轄制度,由立案管轄到地區(qū)管轄再到級別管轄的順序,受案人民法院應當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偵查機關,由偵查機關進行立案管轄,偵查終結經審查起訴后移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審理,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移送犯罪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審理。本文引言所述案例即屬此類。建設工程刑民交叉案件如果需要采用“先民后刑”方式處理的,如最先受案的是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則應先交由民庭按民事訴訟程序進行審理,再由人民法院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偵查機關由偵查機關進行立案管轄,偵查終結經審查起訴后移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審理,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移送犯罪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如最先受案的是有管轄權的偵查機關,按照民事訴訟的管轄制度,則受案的偵查機關應當將案件移送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審理后,再由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偵查機關,由偵查機關進行立案管轄,偵查終結經審查起訴后移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審理,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移送犯罪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三)案件訴訟時效問題的處理。建設工程刑民交叉案件因其復雜性,很可能會導致訴訟時效的沖突。法律事實不同,即使兩個案件之間產生有牽連的刑民交叉,采用“刑民并行”的方式處理一般也不會存在訴訟時效的沖突問題。但基于同一法律事實所產生的刑民交叉案件,如果采用“先刑后民”的方式處理,在單獨審理民事案件時很可能超過民法所規(guī)定的訴訟時效,這時應適用訴訟時效中止的規(guī)定;而如果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形式審理則可以避免超過民法所規(guī)定的訴訟時效問題的出現。(四)案件訴訟證據沖突問題的處理。由于刑事訴訟證據制度與民事訴訟證據制度在許多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基于同一法律事實所產生的刑民交叉案件無論采用“先刑后民”還是“先民后刑”的方式進行審理,即使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認定的事實是一致的,也有可能出現不一致的刑民判決。因為就證明對象來看,在刑事訴訟中,“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⑥。而在民事訴訟中,一方當事人“對于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⑦,即該事實屬于免證事實,即使沒有其他證據加以印證,法院也可據此作出判決。就證明標準來看,在刑事訴訟中,必須達到“證據確實、充分”的標準,即:“1.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2.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3.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雹喽诿袷略V訟證據制度中,“對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法院經審查并結合相關事實,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即“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⑨這是一種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谏鲜鲂淌略V訟證據制度與民事訴訟證據制度的差異,筆者認為基于同一法律事實所產生的刑民交叉案件,如果采用“先刑后民”的方式審理的,應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解決較為適宜,它可以保證認定事實和證據的一致性;如果采用“先民后刑”的方式進行審理,應當由當事人自己選擇是否另案采用民事訴訟程序先行解決民商事糾紛,并事先告知相關訴訟制度。(五)案件判決結果沖突的處理。由于刑事訴訟證據制度與民事訴訟證據制度的差異,很有可能出現刑事判決與民事判決結果的差異,美國辛普森案就是典型的例子。筆者主張,基于同一法律事實所產生的刑民交叉案件,如果采用“先刑后民”的方式審理的,刑事判決結果如果認定被告人有罪的,其所認定的事實應當作為民事判決的依據,如果認定被告人無罪的,其所認定的事實不能直接作為民事判決的依據,只能以民事訴訟程序審理查明的事實為依據,不構成犯罪不等于不需承擔民事責任;如果采用“先民后刑”的方式審理的,民事判決的結果所認定的事實只能作為刑事判決的參考,而不能作為依據,因為刑事訴訟的“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準要高于民事訴訟的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

作者:陳建軍 陳 勇 單位:1.湖南理工學院 2.岳陽市君山區(qū)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