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jīng)濟社會文學啟蒙思想探討論文

時間:2022-12-10 11:18:00

導語:新經(jīng)濟社會文學啟蒙思想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經(jīng)濟社會文學啟蒙思想探討論文

論文關(guān)鍵詞:新時期文學;啟蒙;人性意識

論文摘要:新時期文學啟蒙人性意識漸進體現(xiàn)三個方面:本能欲望描繪、情感抒寫與理性思考、主體自我人格建構(gòu)。隨著人性意識的不斷漸進,新時期文學人性意識啟蒙內(nèi)涵在中國文學進程中愈來愈顯示其現(xiàn)代性意義。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發(fā)展,在濃烈的啟蒙思潮氛圍中,它經(jīng)歷了兩次重大的轉(zhuǎn)型:一是五四時期新文學的出現(xiàn),二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新時期文學的出現(xiàn)。兩次轉(zhuǎn)型都是在啟蒙文學思潮的感召下,高舉著以人為本人文理性精神旗幟。然而,五四時期“救亡”的時代主題與“立人”的啟蒙任務終因過多的救亡與革命因素的干擾,人性開掘難以全面而深刻。時至二十世紀70年代末,民族危亡問題退居其次,人性問題日益從形形色色的倫理、道德、民族、政治等文化現(xiàn)象背景中顯現(xiàn)出來。本文主要試圖從人性意識漸進的角度解讀新時期文學的啟蒙內(nèi)涵及其價值意義。

希臘德爾斐神廟的大門上有一句神圣的篇言:“認識你自己!”這一古老的命題一直糾纏著人類。關(guān)懷人的命運和前途,探索人類心靈情感才是文學真正的價值所在。經(jīng)過“”十年浩劫的人們深刻體味到,認識自我、改造非我,在非人的環(huán)境中保持人的天性和價值有多么重要,又是多么艱難。因此人們渴望尋找重返“五四”啟蒙精神疆場的路徑,渴望重新踏上尋找自我,建構(gòu)合理現(xiàn)代人性的現(xiàn)代化征途。

然而特定的歷史文化階段,決定了這一時期文學開始出現(xiàn)便作為政治上撥亂反正的伴生現(xiàn)象,“尚未超越政治情感控訴。個人的傷痕被視為國家的傷痕,文學仍呈現(xiàn)著、擔當著政治社會化啟蒙,缺乏更為深廣的歷史感和更為深邃的文化感。吳炫在《新時期文學熱點作品講演錄》第一講“傷痕文學及熱點作品局限評述”中指出:“在新時期文學第一階段,傷痕文學把西方的人道主義作為一個政治性內(nèi)容去張揚,這一點非常明顯。于是用我的‘穿越’理論來看,《傷痕》、《一代人》、《隨想錄》,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作家個體穿越意識形態(tài)的這種內(nèi)容的貧困。.劉心武的《班主任》引起的轟動,仍與其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緊密相連。這個以班主任張俊石為正面一方,以青年學生宋寶琦、謝惠敏為反面一方的故事,顛覆了“”的政治理念?!栋嘀魅巍犯淖兞酥R分子作為“被改造對象”的身份,知識分子變成了啟蒙者,而那些使知識分子蒙難蒙羞的“革命小將”重新變成了受教育者。尤其是將謝惠敏這樣的“革命青年”塑造成反面人物,更是對“”政治的全面顛覆。這個階段連愛情也不例外。發(fā)表在《人民文學》1978年第2期上的小說《眼睛》,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工廠的簡單然而意味深長的愛情故事。主人公魏榮“我”受到鍛造車間黨支部書記許珍的鼓勵,去愛車間里的一個名叫陳昆的技術(shù)人員,這是一個綽號為“眼睛”的知識分子。但一開始“我”對“眼睛”實在愛不起來,后來在書記的不斷啟發(fā)和鼓勵下,漸漸發(fā)現(xiàn)“眼睛”的種種可愛,于是“我”終于情竇初開。小說從頭到尾只出現(xiàn)過一個“愛”字,而且是“愛一個知識分子”,而不是愛“陳昆”,愛情意識形態(tài)化了??梢娫谶@個階段,作家仍無法穿越“”給人們心靈造成傷害的種種政治層面,作出文化、歷史、哲學的思考,從中國文化推向全人類性的思考。

人性啟蒙發(fā)動的真正標志首先在于從人類的角度寫出人的本能生存、欲求。長期以來,在中國“階級性”取代了人性,取代了一切世俗感情,甚至干脆取消了主人翁的配偶設置。因而,“”后,一批作家終于從傳統(tǒng)的道德束縛和政治階級意識的框架中解脫出來,大膽抒寫欲望饑渴和本能沖動的人性,寫出了人的最基本生存權(quán)利和人性的最基本自由。這時期值得一提的小說,恐怕還是古華的《爬滿青藤的木屋》。小說中現(xiàn)代文明的傳播者—“知青”成了被改造的對象,而那位代表了原始愚昧的看林人卻成了強人,盡管如此,仍然阻擋不住現(xiàn)代文明的影響,看林人的老婆最后愛上了“知青”。小說寫出了人的本能欲求蘇醒之后“嶄新世界”對人的強大的誘惑和人的不再壓抑這種誘感的情感歷程。而雨煤在其作品《啊,人……》中大膽正面描寫貧女出身的地主小老婆肖淑蘭和少爺羅順冒一段超階級悖倫理的愛情,“只要我喜歡,你喜歡,那就由不得旁人了!”以對人性本能欲望的肯定和張揚挑戰(zhàn)極“左”政治和封建倫理道德,在人性剛剛從黑暗中掙扎走出時吹響了人性解放和弘揚的尖銳號角,做出了大膽而可貴的嘗試。作者正是以坦誠熱烈的“色欲”描寫突人禁區(qū),對壓抑人性本能欲望的極“左”思潮的哲學基礎“禁欲主義”進行徹底的否定,從而樹立了其在啟蒙文學中的意義。

何謂啟蒙?“啟蒙”原意指照亮。如果說描繪人性本能欲望、生存狀態(tài)是一種展示,那么倡導理性、貫注理性更是一種照亮,照亮了人們走出蒙昧、困惑的泥沼,擺脫了人主體喪失的心靈陰影。新時期一批作家重新找回了一度失去的個人立場和思考的權(quán)利,在情感的抒寫中作出人性的理性思考,顯示出新時期文學人性啟蒙意識的進一步深化。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的詩是整整一代人思想情感的投影,也折射出以他為代表的朦朧詩人的整體性精神向往,更使得壓抑已久的自我情感得以釋放,恢復了詩歌作為精神探索的特質(zhì)。朦朧詩精神的實質(zhì)便是理性的反思和情感的追尋,《中國,我的鑰匙丟了》、《神女峰》、《回答》等共同標彰著獨立精神和自我意識,又以心理感覺、主觀情緒的凸顯為基底,在加強理性力度的同時灌注著人的聲息和懷想。巴金的《隨想錄》對“丟失自我”靈魂的無情拷問和真誠懺悔達到了一個時代的高度,“奴隸,過去我總以為自己同這個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隸!……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死心踏地的精神的奴隸?!倍髡咧猿蔀榫竦呐`,失去人的情感和尊嚴,則正是由于他“一點點地喪失了清醒的意志,放棄了作為一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獨立思想的自覺和能力,也根本違背自己曾奉為生命的自由精神和人文理想?!笨梢妴适Ю硇员銇G失了個人的思想和情感,尋回失卻已久的理性無疑是恢復人性真摯情感世界的先聲。

顯然,這時期還有一批作家在欲望之城里,托著情感的天空,舉起理性之筆,作出歷史的、文化的人性思考。新時期以張賢亮等一批作家描寫文學的涌現(xiàn)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皬堎t亮不是要寫符合愛情與道德的故事,而是借這個非愛情的故事來思考與表現(xiàn)人和英雄的問題。當被生存欲望控制的時候,生存欲望的壓抑和釋放便成為中國人的解放的首要問題,不論是有知識的還是沒知識的。而在中國的審美文化和道德文化中,輕視欲望、輕視性的文化就必然與這種人的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構(gòu)成沖突。”“我認為好作品和壞作品不是寫性不寫性,也不在于是否有色情化描寫,而是在于你能否穿越所寫的東西,不把人們的視線和注意力集中在性體驗上,而集中在對性的獨特的思考和咀嚼上,我想這些正是中國作家所缺的?!贝ㄔ趶堎t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里,淋漓盡致地探索著、描摹著靈與肉的搏斗,情與理的跌宕,主人公深刻剖析自我“總是處于不間斷的矛盾之中,一面是理性的思考,忠于一個信仰,被文明約束和管制,一面是非理性的本能,渴求和一個活生生實實在在的肉體結(jié)構(gòu),不管她是誰”。男人需要愛情,需要女人,因為有了愛情和女人,男人才成為其為男人,然而男人又不能為女人所占有,對男人來說“還有比女人更重要的”,男人還得干更重要的事情,僅僅糾纏于男歡女愛的男人是不足掛齒的,而曾經(jīng)沉溺于,最終又不為此所羈絆的男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而這一點,在張賢亮的文本世界里,我們恰恰看到了在肉體與靈魂的搏斗中,在情感與理性的交戰(zhàn)中,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人性薄弱的一面。

應該說,重構(gòu)主體自我人格的理想人性,構(gòu)筑和諧的現(xiàn)代人性,是新時期文學人性啟蒙意識在承繼前期啟蒙動力縱深挖掘的又一步。當然,這期間經(jīng)歷著一番迂回曲折的前進歷程。公務員之家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一批又一批作家沖破傳統(tǒng)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將思考焦點“向內(nèi)轉(zhuǎn)”,重塑自我,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與西方之間重構(gòu)文化思想張力,推動新時期文學啟蒙意識現(xiàn)代性地發(fā)展。

在這里,單提王安憶。在王安憶的創(chuàng)作文本里,將男女兩性這一人類性活動升華為一種對自身和生活卑俗的超越。在她的“三戀”—《小城之戀》、《荒山之戀》和《錦繡之戀》文本里,可以看出王安憶已沒有太多傳統(tǒng)的積淀和束縛,她對性的正面肯定和頌揚,是當時其他作家所難以企及的。同樣是關(guān)于的文學,和張賢亮相比,王安憶還帶有一種非常明顯的意向性,即試圖完全擺脫張賢亮式的外在化文學主題,而牢牢把握主體的精神活動天地—純粹的體驗的感受,建立真切的主體自我。特別是發(fā)表于1989年的《崗上的世紀》有了更大的進步和自我突破。與“三戀”不同的是,這部小說不再是生命本體的外延闡釋,而是直接切人本質(zhì)性的探索。李小琴與小隊長因為愛欲,所以從不為自己的命運憂慮,不為自己身處“絕境”而擔憂受怕,他們忘卻和丟棄了舊日的仇恨,忘卻和丟棄了現(xiàn)存的利害沖突。過去、未來已失去意義,他們只“在性欲的滿足中得到生命的再造”,“真正意識和醒悟了人活著的意義,的意義,男女交合的美感?!眲趥愃乖f過:“性意識本身并沒有什么錯,只要它們是直率的,不是偷偷摸摸的、狡猾的。正確形式的性刺激對人類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沒有它,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暗淡無光?!痹谌祟愇拿魇钒l(fā)展中,人的性意識和性行為很少被人類視為文化的一部分,有時甚至連自然屬性的地位也不能被確認,而且這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現(xiàn)象。王安憶的系列文本里,能夠大膽地抒寫了性文化心理,更重要的是關(guān)懷生命自身,重構(gòu)理想人性自我,這無疑是對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一個重大消解和顛覆。

這時期還有一大批作家也作出了深沉的思考,叩問歷史傳統(tǒng),表露多元的現(xiàn)代啟蒙意識,渴望重建主體的自由與完整,如格非的《青黃》、余華的《活著》、蘇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張煒的《古船》、張承志的《北方的河》等等。特別是張承志的《北方的河》,這部小說展示了一代年輕人心中新的人文主義理想模式,描寫了全新的個體,敘述了一個洋溢著生命活力的嶄新的新人的誕生過程。

康德說,啟蒙“就是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tài)”。因此,啟蒙話題是人類永恒不竭的精神話題。在二十一世紀伊始,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歷史文化語境的變化,文學又進人了一個轉(zhuǎn)型期,我們似乎又在等待著另外一場啟蒙時代的到來。然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新時期文學人性意識啟蒙內(nèi)涵,將在中國文學進程中愈來愈顯示其現(xiàn)代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