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批評家再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2 10:57:00

導語:書法批評家再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書法批評家再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從許多批評文章來看,相互吹捧、趕時尚的純情方式正在滋長,大多批評性的文章都是在應酬中產生,多為大而化之,不細究作品存在的具體問題,令讀者如霧里看花、隔靴搔癢。批評家應樹立起書法批評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站在理性的立場上,獨立于創(chuàng)作之外,撇開個人人際關系的干擾,避免胡吹濫捧、包裝和炒作似的以及走極端似的批評,對書法創(chuàng)作者的作品應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進行評判,并以超脫的心境做好批評文章。

關鍵詞:書法批評實事求是客觀公正

書法批評是近年來書法理論界較為關注的話題之一。應該說,一部書法史,也就是一部書法批評史。從它的出現(xiàn)到發(fā)展,書法批評總是貫穿其中的。只有通過批評,才能更有效地揭示書法藝術自身發(fā)展的本質規(guī)律,幫助人們正確地認識書法遺產。

一、書法批評的現(xiàn)狀

從當前的現(xiàn)狀來看,書法批評的范圍涉及面較廣。當下書法批評呈現(xiàn)出一種駁雜的態(tài)勢,一些書法批評的無序化、混亂化、媚俗化、非理性化和非學術化,已成為一種不健康的批評體制。表現(xiàn)如下:

第一,從許多批評文章來看,相互吹捧、趕時尚的純情方式正在滋長,大多批評性的文章都是在應酬中產生的。多為大而化之,不細究作品存在的具體問題,令讀者如霧里看花、隔靴搔癢。目前一些鑒賞文章、書法介紹和書家評論,大加贊美的較多,什么“平中求險、挺拔雄偉、氣勢磅礴”等等,對20世紀以來的大家名家更是云里霧里,好像水平是驚世絕倫、完美無缺的。這種大話、空話和套話很是讓人迷茫。

第二,媒體式的批評泛濫成災。這種批評可以把某人的作品在短時間內捧上天,馬上成名成家。這類批評的批評者大都不是專業(yè)批評家,而是媒體人士。其具體手段主要是通過作品研討會或召開新聞會等形式,對某個書家進行包裝和炒作。當然這種批評也有批評家的參與,但批評家只是充當走穴批評家的角色。這種行為活動具有商業(yè)化、市場化和媒體化的傾向。

第三,“一廂情愿”的批評比比皆是。這類批評是批評者按照自己的審美觀點對書法家或者有建樹的老書法家的書法作品開刀問斬,吹毛求疵。好像自己就是標準,把對方的作品的某一點不足貶得一無是處,但又說不出一個標準來。他們的作品似乎沒有一個是符合批評者的書法創(chuàng)作觀、書法審美觀、書法價值觀等,以及所謂真正書法意義上的素質和標準,歸根結底就是要說“不合格”。那么,“合格”的書法家和書法藝術作品又是什么樣子呢,在書法批評的過程中卻并沒有準確定論!這種“一廂情愿”的批評,充分反映出批評者缺乏精度與高度的概括力,一味帶著有色的眼光去搞書法批評,致使書法批評在一定程度走向極端。筆者認為,偏離了正確的批評方向,就會形成極端的個人書法批評主義,可以肯定地說,當代書法藝術批評文章缺少精品,經典更少,沒有深度更沒有走向科學的書法藝術批評。目前,筆者所看到的較好的書法批評文章是王道云著《書法門診》(2000年8月,江蘇美術出版社第一版),當然,這也是王道云的一家之言,筆者認為是基本符合客觀實際的,但有些言詞帶有譏諷的意味,不太好。

第四,批評家與書法家的職責尚未明確,批評家往往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他是創(chuàng)作主體(書法作品的生產者),另一方面,他又是批評活動的參與者。就前者而言,書法作為抽象的線條藝術,對一般的接受對象來說往往難以全面地把握書法的實質及其運作方式,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批評家則不同,他直接參與書法實踐,可能對書法作品的理解與把握更加準確與精微。然而,由于書法批評家是書法創(chuàng)作者,他就必然從屬于一定的創(chuàng)作群體,必須密切同其他創(chuàng)作主體的聯(lián)系。中國是個重人倫的國家,具有較強的群體意識,建立一種和諧安寧的社會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是一般國人的固有心理。在書法圈內,人際關系的展開往往是在書法交流活動中進行的,而其中一部分是以師承關系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師生、師兄弟關系。書法批評的對象主要是書法家及其作品,因此,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人際關系與藝術評價的直接交鋒。作為一個現(xiàn)實社會中的批評家,肯定不愿意看到因為藝術觀念的對峙而破壞了人際關系的和諧。由此可見,角色的雙重性必然導致其批評結果的脆弱性。批評家既要對批評的客觀標準負責,又要對人際關系的和諧負責。二者某種程度上的不可調和,使批評家屈就了現(xiàn)實的人際需要,在書法批評的標準面前退卻了,從而最終背離了書法批評的宗旨。

二、對書法批評家的幾點建議

針對書法批評家目前存在的問題,筆者建議書法批評家應做到如下幾點:第一,批評家應樹立起書法批評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站在理性的立場上,獨立于創(chuàng)作之外,撇開個人人際關系的干擾,杜絕相互吹捧、包裝和炒作似的以及走極端似的批評,對書法創(chuàng)作者的作品應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進行評判,并以超脫的心境做好批評文章;第二,批評家應具有非凡的膽識和氣度,不應只是作為書法家的“知音”出現(xiàn),只對書法家作品的審美價值及社會價值進行發(fā)現(xiàn),而更應該做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真正的書法批評家;第三,書法批評家應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知識和廣博的知識。因為,不同書法家其生活、經歷和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不同,修養(yǎng)、審美趣味、喜好不同,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風格和水準亦不同。即使如此,書法仍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和品評標準。如字體不同,則法度不同;追求的風格、表現(xiàn)的性情不同,其規(guī)律、法度也不同。理解和掌握了書法專業(yè)知識,有利于書法批評家揭示作品美的內在規(guī)律性,從而進行一種理性上的把握;第四,書法批評家還應具備敏銳性和鑒賞力,這是審美和進行藝術評判的先決條件。從批評活動自身性質看,批評家不像一般接受者只停留在對書法現(xiàn)象的簡單評判或對書法作品的單純審美體驗上,他必須從感受、體驗中上升到理性高度,進行辯證的哲學思考和邏輯思維推理,從而揭示書法的本質意義;第五,書法批評家要結合作品多寫一些經典的、深度的并具有引領性、啟發(fā)性的批評性文章。因為好的批評性文章能給作者與讀者起到提醒與啟發(fā)作用,并能洞徹入微,以深入透徹的評說對書家的作品和創(chuàng)作做出合理的解說與批評。批評文章首先要讓作者本人信服,然后才能稱得上入情和入理。再則,書法藝術批評還應該建立在充分個性的基礎上,才不會抹煞藝術作品的個性特征。同時,這種獨特的感受與評論又必須是真誠的、具有普遍的審美意義,這樣才能保證批評的普遍性與深刻性。

總之,我們期待著更多有膽識的優(yōu)秀書法批評家出現(xiàn),期待著生機勃勃的批評局面的到來,使良好的、正常的批評風氣在社會上流行,讓書法這一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健康、持久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