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文化影視作品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4 08:32:00
導語:服飾文化影視作品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影視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服飾作為表達影視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作為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和審美情趣的載體,所起的作用遠遠不再是局限于傳統(tǒng)外觀審美這一基本美學價值。本文以服飾這一傳統(tǒng)的美學藝術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在影視作品中的視覺表現作用。
關鍵詞:服飾服飾文化視覺功效視覺沖擊文化符號
引言:
服飾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和審美情趣的載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服飾標志著一個民族的審美情趣的高低,而電影則傳遞著所演示的民族的穿衣文化,所以談到電影我們當然應該談談服飾文化了。服飾在影視中作為一種傳達信息的外在媒介與文化符號,無論在氣氛營造還是對于人物心理的象征以及文化學意義上的指稱都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影視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無可厚非,而意識形態(tài)從來都是代表一定階級的經濟利益和政治主張的,從來都是具有民族性、傾向性的。盡管每一部影片所展現的服飾文化形態(tài)、內涵各不相同,但是其中包蘊的文化闡釋大體是相通的。電影場景中,我們很容易從導演的精心安排的角色服飾中得到某種信息的暗示,在導演表達的空間的拓展之中,觀眾所獲得的除了直接的感官感受之外,更多的是一種文化上的角色暗示。因此作為一種角色形象包裝的最基本元素,服飾在這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銀屏上人的角色遠離戲劇性和人為性的同時,依靠服飾這一充滿符號象征性的外來道具,具有了某種補充、附加意義。下面筆者將以一些具體的實例,從服飾對角色心理表達與形象塑造上、服飾色彩帶給人的視覺沖擊、服飾對場景的烘托與營造、以及服飾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及社會學意義四個方面來分析服飾在影視作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服飾在影視中對角色心理的表達與角色形象和塑造上的視覺功效
影視中的服飾是根據劇本和導演對劇中的人物和事情的描寫、刻畫而進行設計的。影視服飾不同于舞臺上的戲曲服飾,戲曲服飾經過幾百年的沿襲舊制已成為人們認可的塑造舞臺人物的一種外在手段。影視服飾忠實于生活,設計依據就是生活,到生活中進行社會調查,成功的服飾設計能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是豐富電影語言必不缺少的一部分。影片中的角色服飾的構成不是中國傳統(tǒng)服裝基本元素。為了營造超級視覺效果,吸引現代大眾的眼球,在角色服飾設計上,要在形象的塑造和角色的心理表達上能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功效,我們設計師不能不做出認真的思考。
服飾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直觀化和象征化上,與作為一種對角色心理的外在化表達的媒介相比,在影視中服飾更多時候被應用在對角色的形象的塑造與襯托上。曾經依靠電影《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的香港著名影視美術指導葉錦添在該片中的出色表現是最好的說明,正是依靠著他在服裝、造型等方面的匠心獨運,才營造出這部具有中國古典山水意境的武俠杰作,同時借著這個機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兼顧具有創(chuàng)新的浪漫美學風范。在《花樣年華》中,我們忽略了張曼玉不再年輕的臉龐,卻醉倒在她妖嬈身體襯托車繁花似玉的旗袍上,影片中二十六件旗袍的花色面料各有巧妙,纖細合度的裁剪,在形象視覺上使張曼玉這位金馬影后時而憂郁,時而悲傷,時而大度,每一件旗都揭示了女主人的心理,在影片中她不停的換衣服,換不掉的卻是女人柔美成熟的氣質。在影視中有些過度的泛濫造型往往讓人產生一種思維的誤區(qū),認為服裝在對人物的塑造上便是扮酷,事實上作為角色出場時觀眾接受到的最直接與最直觀的元素,服飾對人物形象的樹立與深化所起到的功效遠遠是其它道具無法比擬的。
二、服飾色彩在影視中對受眾的視覺沖擊功效
服飾色彩在影視之中占據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雖然只是色彩這個大概念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少了它,影視作品就等于少了靈魂一樣,它的運用向我們傳達的震撼,遠不可用言語所能溝通的。不用色度的色彩可以喚起與人們生活經驗相關的各種聯想。色有冷暖兩個體系:紅、橙、黃等色可使人聯想到陽光、火焰、灼熱的金屬、火熱的土地等,稱為暖色;青、藍、紫等色可使人聯想到水、冰、寒冷的夜空、涼爽的濃蔭等,稱為冷色。在色彩的感受中,人們對色的冷暖感受最為鮮明,由于暖色容易引起興奮,使人產生活躍、擴散、突出的感受;冷色則趨向于抑制,使人感受到收縮、退避、寧靜,因此在影視色彩的處理中,可利用色冷暖特性構成情緒色彩,并與其他的造型因素,聲音因素相配合,表現出更為復雜的情緒含義。
感覺生理學早已證明,色彩是富于主觀性的感覺。所以電影藝術家總是把色彩看作是有助于深刻表達作品思想的一種手段,看作是從情緒上感染觀眾的一種重要的造型因素。電影中的色彩應該比現實生活更高,更完美,更具有感染力和藝術魅力。它連同景物同周轉環(huán)境的色彩搭配和變化來洪托整部影片的色彩。從而塑造人物,表現人物的性情。如《阿甘正傳》中,讓我印象尤深的是阿甘在影片中經常穿一件淺色的土米色的褲子、黑色的皮鞋。劇中有一幕正是阿甘身著這身經典行套在靜靜林蔭道上奔跑的樣子,天空的淡藍色與陽光的投射,明亮清澈的色彩,把阿甘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是十分純潔的形象,一切色彩的運用,影片自始自終都在感染一種溫情和善意的,甚至還加入了詩意化的萬分,這使得影片顯得柔,影片對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宣揚和體現正著手在這種純然的色彩體系中。
--------------------------------------------------------------------------------
三、服飾對影視場景氛圍的烘托與營造上的視覺功效
好的影片,往往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影片本身的情節(jié),占主要的是影片中給人以震撼力的畫面和演員營造的氣氛,而我們所說的畫面除了影片應合情合理具有的場景和道具外,服裝更是功不可沒。它不僅可以輔助演員表達所要的性格特征,而且還是概括影片所在的時代背景最有利的工具,只有這樣才能展現出獨特風貌的服裝文化形態(tài)和內涵,才有可能為影片烘托氣氛,給人以視覺沖擊力。
《十面埋伏》故事的背景是明朝,講的是錦衣衛(wèi)和飛刀門的斗爭,影片的出場就是黑壓壓的一片衙役,黑色本來就顯得壓抑,卻正好把那時后的錦衣衛(wèi)逼人氣氛給刻畫出來,然后第一個場景就是在萬眾黑中一點紅的歌妓出場,讓我們視覺為之一亮。一件織錦的紅色繡花斗篷,中間一排精制的繡扣,顯現出現代藝術與古代藝術的碰撞。她里面的那件V領連衣裙,精制的裁為二片不僅顯出歌妓的那種妖艷,又緊緊的扣住了明代服裝的主題。在這里我們可以再次談到王家衛(wèi)的電影,王家衛(wèi)的電影世界主要圍繞現代都市之下的邊緣男女展開,從而凸現出現代物質主義之下人的內心世界的疏離、隔絕、茫然與流離失所。在他的角色服裝上看似漫不經心之下卻蘊藏著導演的用意深遠?!痘幽耆A》張曼玉于大上海十里洋場的穿行中,一座城市欲迎還休的浮榮繁華絲竹聲便在這一身身旗袍中體現淋漓盡致。
國外的電影中,著重于服裝對影視場景氛圍的烘托與營造也并不鮮見。曾經紅遍全球的商業(yè)大片《泰坦尼克號》中,富人們每天四次的禮服將舊貴族階層的生活的糜爛與虛榮刻畫得入木三分。在美國導演斯皮伯格的名片《辛德勒的名單》中,主角辛德勒出場時,對油亮的皮皮鞋、筆挺的西服、西服上禮花的大特寫以及二戰(zhàn)中德國軍官們舉辦的舞會上舞女旋轉著的舞裙的抓拍,都成功的烘托出了法西斯納粹們生活的紙醉金迷,反襯出了戰(zhàn)爭的殘酷,為以后辛德勒在這場戰(zhàn)爭中所做出的抉擇埋下伏筆。
四、服飾在影視中所具有的文化符號學及社會學意義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和民族的歷史沿革是息息相關的,不同歷史時期各具有特色。同時電影善于從日常生活的各種關系、民族和社會傳統(tǒng)中吸收其最典型的營養(yǎng),把它抽象為符號,反映出時代、民族和社會特征,因此電影中的服飾不完全是歷史的再現,而是特定時期的符號。這時電影表達的某種意念時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雙重或多重意義,造成不定向的指涉和更為復雜、矛盾的結果,那么服飾本身也具有了一定的社會意義。
在影視中,曖昧性的產生來自于眾多影像元素,有時也建立在這些元素的對比關系上,作為電影一種表達的特殊載體,在這里將聯系這種曖昧性關系來著談一談作為影像元素之一的服飾道具在一部影片中所起著的文化符號以及社會學上的載體意義。在一部電影中,作為電影表現的元素,有時候某些服飾道具是導演作為一種象征與暗寓而刻意安排,來用以指稱某種意義,這種意義建構在文化學層面上——“文化符號”,它在人類認識自我和自然的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同時電影作為一種導演或自覺或不自覺多意義的表達,又具備著某種社會學的意義,無疑是與影片中作為文化符號存在的具體元素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比較文化層面上看,西方文化有一種強調視覺的優(yōu)先性和首要性的傳統(tǒng)。我們可以以德國新電影的代表作《羅拉快跑》與《生化危機,啟示錄》以及美國導演科波拉的杰作《現代啟示錄》為例予以說明。
《羅拉快跑》中,為了拯救男友,羅拉與命運展開一場別具意味的賽跑。影片以分段敘事的形式,展現了不同時期幾種不同的命運,在整個奔跑過程中羅拉始終穿著一件與她紅頭發(fā)相得益彰的紅色吊帶背心,象征著她的話力、性感與奔放,尤如一只火鳥在城市中奔跑?!渡C,啟示錄》同樣女主人公的形象毫無例外被塑造成一個野性與性感的混合物,女主人公穿上性感的吊帶背心,在一個由性失衡的世界里,她的外貌編碼成具有強烈的視覺色情沖擊力的形象。通過吊帶背心這一電影表達元素的特殊媒介,女主人公成為一種女權宣言式的“文化符號”,同時卻具有著社會學上的男性霸權色彩。
與這兩部電影表達的不同意義是美國導演科波拉反映越戰(zhàn)時期的經典戰(zhàn)爭電影《現代啟示錄》,在男主人公落入上校手中并被關在地牢中時,身著黑色長袍的上校第一次正面出場,臉上略帶微微藐視的神情出現在地牢緩慢開啟的門后,成為電影史上最驚鴻的一瞥的出場,這里作為道具的黑色長袍在襯托上校清教徒式的虔誠之余,更具有一種耶穌式的符號象征。從而衍生出更深層次的社會思考,顯然作為表達工具之一的黯然長袍這一特定服飾在這里起著到關重要的作用。
五、結束語
在影視作品中,服飾作為這一特定的文化意義在其中所占的地位不僅僅只是局限于傳統(tǒng)審美之上,無論是對角色心理塑造,色彩給人的視覺沖擊力有多大,對場景氛圍的烘托與營造上,還是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符號和社會學意義上,服飾都是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僅僅作為一種表達手段來說,服飾作為一種道具在與影視話語表達空間的拓展上都有值得更深層次研究的可能性與價值性。
參考文獻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美大衛(wèi).波德維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電影與批評》,戴錦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服裝色彩學》,黃元慶主編,中國紡織出版社,2003年
- 上一篇:標準件經銷管理論文
- 下一篇:現代虛擬制造技術分析論文
精品范文
7服飾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