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的因素和司法環(huán)境綜述

時間:2022-10-21 04:24:47

導語:家庭暴力的因素和司法環(huán)境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庭暴力的因素和司法環(huán)境綜述

本文作者:王建全工作單位:固原師專

家庭是人們天然的、最基本的、共同生活的社會單位。在任何社會中,家庭都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安全與穩(wěn)定是社會安全與穩(wěn)定的前提和基礎,家庭暴力無疑是寄生于人類文明之樹上的惡性腫瘤,如不對其進行有效地扼制和果斷地切除,必然危及良性社會有機體乃至全社會。然而,世界各國對家庭暴力的扼制都不是十分有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家庭暴力的特殊性。一般而言,暴力是相互對立的行為主體或社會組織之間的矛盾達到不可調和的表現(xiàn)和結果,利益的矛盾和對立是發(fā)生暴力的前提和基礎。家庭暴力與非家庭暴力并無質的區(qū)別,二者在表現(xiàn)形式和內容結果上也無大的不同,唯一的區(qū)別在于暴力行為主體之間的關系,非家庭暴力發(fā)生在利益關系較疏遠的主體之間,家庭暴力則發(fā)生于利益關系較親近的主體之間。正因為如此,罪惡的家庭暴力就往往為溫和的家庭光環(huán)所遮掩,使家庭暴力具有隱蔽性的顯著特征。同時,家庭暴力不少又是在行為主體之間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發(fā)生的,又使家庭暴力具有復雜性的特點。正是有了“家庭”這頂特殊的保護傘,才使各種制止和打擊的手段難以及時和有效地進行,進而導致了家庭暴力的日趨猖撅。而從更深的根源上看,是因為家庭暴力有其產生和存在的深厚的社會基礎和司法環(huán)境。

第一,家庭地位上的不平等。平等、平衡產生美,產生和諧。而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差異、失衡卻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在著名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社會基礎》一書中講道,人生來就有兩種不平等,一種是自然的不平等,一種是社會的不平等,前一種如健康與殘疾,高大與矮小,美麗與丑陋等等;后一種如家庭狀況、經濟地位等方面的差異,兩種不平等還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互相促進。首先是觀念上的不平等。我國有著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儒家的倫理道德是整個社會的靈魂和基礎,該道德反映在家庭關系上便是男尊女卑,夫為妻綱。隨著封建統(tǒng)治的瓦解,由男性支配家庭一切的地位受到嚴重挑戰(zhàn)和沖擊,但家庭因為是社會關系的特殊形式,家庭生活中的許多方面不必遵守嚴格的法律規(guī)范,從而使家庭成為舊傳統(tǒng)和舊制度的最后據點。在封建觀念的支配下,男人無論其能力大小均理所當然地成為家庭生活的“脊梁”或“主宰”,假如稍有偏移,便被他人嗤笑為“氣(妻)管炎(嚴)”。而這種地位一旦發(fā)生動搖,丈夫則不惜動用暴力“理直氣壯”地去維護這一地位。其次是經濟上的不平等。有了觀念上的前提,也就有了權益上的相應結果。歷史和現(xiàn)實中的普遍現(xiàn)象是男主外、女主內,這樣,婦女便喪失了勞動、受教育和其它社會活動的許多權益,從而導致了普遍素質的低下。不少婦女由于缺乏獨立的經濟來源,為了求得生存,對施暴者只有忍氣吞聲、逆來順受,施暴者則以受害人別無它方而有恃無恐,這一狀況在落后地區(qū)尤為突出。新中國成立后,婦女的經濟地位雖有了大的提高,但在大多數家庭里,仍然是丈夫優(yōu)于妻子,特別是在社會變革的關鍵時刻,首當其沖的仍然是婦女。在城市,近幾年的下崗隊伍中,婦女占絕大多數,因妻子下崗導致家庭矛盾和暴力以致解體的已沐是個例。在農村,在新一輪土地承包結束后結婚的婦女因無土地,也常常成為丈夫手中的“把柄”。再次是自然方面的不平等。一般男性較強悍、剛烈,女性則較柔弱、溫順,老人和小孩也屬弱小的一方。在這種條件下,男子便不僅可以而且能夠通過暴力達到征服弱者的目的??傮w而言,家庭地位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處在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點上的家庭成員,其地位必然不同。社會變革對家庭成員的沖擊和影響程度不同,家庭地位和關系的變化狀況也不同,所以,家庭地位和關系除了有社會的、歷史的一面外,也有自然的另一面。

第二,婚姻家庭關系上的扭曲。婚姻是家庭關系的前提和基礎?;橐觥⒀壓徒洕菢嫵杉彝サ膬仍谥е?父、母、子則是構成家庭的外在主體,家庭的穩(wěn)定與和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兩個三角關系的對等與平衡。這種關系一但被打破,差異、矛盾便有可能演化為暴力。正常的家庭關系似乎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而非正常家庭的家庭關系卻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首先是缺乏必要的婚姻基礎。家庭是以兩性的結合為開端和標志的,但家庭不是兩性的自然和任意的組合,而是有條件的,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自然人也是有差異的,所以,擇偶一開始就是自然和社會歷史的。千百年來的“門當戶對”式的擇偶標準不僅在一定條件下有廣闊的市場,而且在理論上并非毫無道理。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溫奇提出的“異質互補”說從某種意義上看就是前者的發(fā)展,只不過“對等”或“互補”的主體不是家庭,而是個人,這些都體現(xiàn)著婚姻中的交換價值。個人、家庭和經濟等因素的差異雖然在擇偶中可以通過“互補”實現(xiàn)平衡,但每個對等的同質因素之間的差異不宜過大,否則,為總體等值所掩蓋的局部不等值終會摩擦為沖突乃至暴力。如果通過經濟方式來彌補則危險性更大,特別是單純通過買賣形式組建的家庭一開始就孕育著暴力。一個時期以來我國廣泛深人開展的“打拐”活動中所揭示出來的問題就深刻地證明了這一點?,F(xiàn)代都市中的擇偶方式大都是“自由戀愛”,而戀愛中的雙方常常缺乏對現(xiàn)實的冷靜思考。戀愛是浪漫的,而婚姻是現(xiàn)實的,前蘇聯(lián)的法因堡教授曾對1.4萬夫婦做過調查,結果表明,對自己婚姻不滿的人,占比例最高的正是那些自由戀愛結婚的,在戀愛者中不乏有人采取欺騙、隱瞞、恐嚇等手段,使原本難以平衡的婚姻天平加上特殊的祛碼。也有個別男性采用“先斬后奏”、“生米做成熟飯”的手段,促使對方就范。同時,戀愛中的雙方往往對未來的家庭婚姻做出理想化的推斷,而理想與現(xiàn)實的過大反差,在特別任性的家庭個體中也有可能發(fā)展為暴力。其次是獨立與民主意識的增強與現(xiàn)實保障不力之間的矛盾。這一問題突出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財務及家政大事決策與管理權上的矛盾。由于歷史的和現(xiàn)實的原因,許多家庭目前仍然由男子支配和主導著,但婦女經濟上的獨立性與參與社會活動的廣泛性使其不僅有意識而且有可能決策家務大政,而有些喜歡唯我獨尊、獨斷專行的丈夫則不愿坐視“權力”的削弱和喪失,他們很有可能借暴力來加以維持。二是子女教育上的偏差。子女的成長與成才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內容,在目前都市里獨生子女較為普遍的情況下,子女教育甚至在有的家庭中演化為生活的核心和全部。在“望子成龍”觀念的支配下,無論孩子的先天素質如何,都對其發(fā)展有較高的期望值,為了促使目標的實現(xiàn),有的家長不惜采取“堰苗助長”的手段,孩子則成為家庭溫柔暴力下的犧牲品,也有的孩子為了逃避這種“愛”采用非理性的報復行為,從而釀成不該發(fā)生的家庭悲劇。再次是家庭遺傳及個體心理素質上的狂暴癥。近年來,不少社會心理學家對一些暴力家庭做過專門調查研究,結果之一是這些家庭的先輩們大多數也具有同樣的狂暴癥和攻擊性,這和生理學、社會學的原理是一致的,下一代個體總是要繼承上一代的某些品性和特征,尤其長期生長在暴力環(huán)境一下的后代,其狂暴性、攻擊性要大得多。具有這樣品性的人一般受教育程度較低,法律意識淡薄,當他在社會上不被認為是個成功的角色,其內心的價值失落感就會在特殊的情況下予以釋放,妻子或其他弱者自然就成了他發(fā)泄的對象。

第三,對待家庭暴力上的觀念錯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目前,在全社會范圍內尚未形成普遍而有力的反家庭暴力意識,是家庭暴力得以存在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施暴者之所以敢于對家人施暴,關鍵在于缺乏家庭法律意識。在他們心目中“老婆是我的”或者“孩子、老人是我家的”。正是有了所有權觀念,相應的就會行施使用權支配權和處置權。他們秉承了中國幾千年封建傳統(tǒng)中“國法不及于家”的思想,認為家庭矛盾應該用“家法”調整,并不觸及和需要“國法”,因而打家人不犯法。這種觀念使他們在舉起棍棒和拳頭的時候肆無忌憚。受害者出于同樣的法律意識和更為復雜的心情,使家庭暴力進一步升級。有的女青年在戀愛中即遭到“溫柔的強暴”,而為了自己的名聲,只好委身于他人,這無疑為日后的家庭暴力埋下了禍根。在一般家庭中,婦女把家庭看得高于一切,“家丑不可外揚”是她們對待家庭矛盾的基本原則。為了感化丈夫,保全家庭,她們往往做出了犧牲個人情感和利益的選擇,殊不知這種逆來順受、委屈求全的做法更助長了施暴者的暴行。而一但通過委屈達不到求全的目的時,她們便會挺而走險,置法律于不顧,由暴力的受害者轉變?yōu)楸┝Φ膶嵤┱?就會以自己的生命為賭注,以逆向暴力形式全力去毀滅這個曾凝聚自己心血和希望的家庭。所以,現(xiàn)代家庭暴力的一個新特征是弱者或者女性的動作也大了起來,這個比例達到了9%以上。社會的其它方面在家庭暴力方面常常顯得一籌莫展,長輩們常對受害者以安慰,對施暴者以毫無威懾的訓斥。作為暴力家庭的鄰里,他們對該家庭的情況知悉較多,并且對不少暴力過程耳聞目睹,但對此或者是由于司空見慣,早已麻木不仁而默不作聲,或者是出于對某種更為復雜因素的考慮而不能及時地予以調節(jié)和化解。有時雖然在特殊的情況下出面干涉、調節(jié)和制止,但往往是治標而不治本。對司法人員來說,對他們影響較大的觀念是“清官難斷家務事”。除了問題的認定較困難外,最令其擔心的是.,自己正兒八經的去處理了,可當事人又已經和好了,反過來還怪自己多管閑事,尤其在青年夫妻或文化層較低的家庭中“東邊日頭西邊雨”的情況是常有的。

第四,法律調節(jié)上的缺憾與困惑。法律無疑是調整社會關系的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在其它調節(jié)手段失效后而不得不采取的最后手肆。然而,用該手段解決家庭暴力卻使司法實踐者大傷腦筋,常常使其陷于進退兩難的茫然境地。一是目的和結果的矛盾。法律調節(jié)無非是通過對罪犯施以經濟的、政治的以至人身的權利的限制與剝奪,強迫侵權人作為與不作為,實現(xiàn)社會關系正?;?維護法律的尊嚴。這里,懲治犯罪,教育人民的目的和結果在理論與實踐上是完全統(tǒng)一的。但在家庭暴力的處理上卻不盡然。法律調節(jié)家庭關系的目的應該說仍然是保護家庭,在充滿暴力的家庭內,在其婚姻關系完全終止以前,加害方與受害方還是生活與經濟上的共同體,因而,無論運用哪種法律手段對加害方實施制裁,最終不僅只是懲罰了加害人,而且也直接影響著受害人。如果受害人對家庭仍抱有希望,如果法律調節(jié)還是在保全家庭的前提下進行的,經濟上的處罰就是毫無意義的。而任何刑事處罰都可能導致家庭裂痕的加深和家庭矛盾的完全公開。施暴者原本素質就低,此時可能變本加厲,使家庭暴力升級,甚至直接導致家庭的迅速解體,進而給受害人和子女的心身以及未來生活的負面影響,并產生消極的社會作用,這必然有悖于法律調節(jié)的初衷。二是個人隱私權與社會知情權的矛盾。個人和家庭隱私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在一定情況下,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都有積極作用。家庭暴力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隱蔽性,一定程度上也屬于家庭隱私。在家庭矛盾完全激化以前,家庭成員一般都希望并力求矛盾在家庭內部化解。有些導致家庭暴力的因素是極其微妙的,其中不乏難言之隱,而法律的介人必然要將必要問題予以公開,但在司法實踐中,既要掌握暴力的相應必要隱情,以便對觸犯法律的當事人做出正確而恰當的處罰,又不觸及個人的家庭隱私是極為困難的。三是法律上的矛盾并與道德的可能沖突。法律是以道德為基礎的,是硬化的道德。在家庭內部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其它方面,都沒有明確的規(guī)范和規(guī)定,家庭關系主要靠道德來調整,因而,各方面的權利和義務都是相當模糊的,這一點在婚內強奸案上尤為典型。強奸的本質在于侵害了以性的尊嚴和自主為內容的人格權。合法婚姻中的夫妻在情感、道德與法律上都有同居的權利與義務,如果一方以拒絕同居為要挾,則會產生更為復雜的家庭矛盾,也必然涉及社會學、倫理學等方面的問題。四是司法調節(jié)上的被動性。由于上述種種原因及家庭暴力的復雜性,國家對運用法律手段調節(jié)家庭暴力采取了慎之又慎的態(tài)度,即使有些家庭暴力業(yè)已構成犯罪,社會也不主動干預?!吨腥A人民共和國社會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和《刑法》中都規(guī)定,某種家庭暴力除非達到相當的程度,造成被害人重傷死亡或者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才主動干預,否則只有在被害人“要求”或“告訴”的情況下才能介人,而大部分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出于種種復雜的考慮不愿“告訴”,這樣,由于“自訴”上的軟弱性與“公訴”上的制約性,就使絕大部分家庭暴力避開了社會的主動干預,等到暴力行為發(fā)展到要主動動用《刑法》的地步,受害人以生命健康權為主的各種權益已遭到嚴重侵犯,甚至已經付出了血的代價,從而使反家庭暴力的目的效果被打上折扣甚至落空。而司法權力的過分主動干預,是否會引起家庭和社會的更加動蕩不安又是值得認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