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通識教育改革論文
時間:2022-01-10 11:24:39
導語:哲學通識教育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為什么要講故事
在哲學通識教育課程中引入“故事教學法”,這與通識教育課程的特點以及哲學的特點有關系。首先,通識教育類課程面向全校學生,一般選課人數(shù)多,80人到200人左右;選課學生學科背景不同,有的來自法學、經(jīng)濟、新聞、歷史等文科專業(yè),還有的來自測控、數(shù)學、機械等理工科專業(yè)。盡管大學生在高中階段學過相關哲學原理,在課外閱讀中接觸過相關的哲學思想或哲學理論,但相對來說,哲學基礎或者說哲學素養(yǎng)比較差。其次,哲學是關于整個世界一般規(guī)律的學問,是一種超越具體知識的智慧,所以其抽象性、理論性很強。在不少人眼中,哲學是與大部頭的哲學專業(yè)著作、大段的邏輯推論和復雜的證明、令人費解的專業(yè)術語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對于沒有多少哲學基礎的非哲學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當代大學生需要選修哲學通識類課程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完善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培養(yǎng)自己的完整人格;但同時,哲學又是理論性、抽象性非常強的學科,晦澀難懂。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我們或許可以從以下故事或案例中受到啟發(fā)。猶太教教義中的一則流傳千年的故事,說的是真理赤露著身子的時候,不受人們歡迎;而當寓言給她穿上了故事的外衣,她就被人們熱情地迎進屋子里,邀請她一起在餐桌上吃飯、在火爐邊取暖。如果可以給晦澀難懂的“哲學”也穿上故事的“外衣”,那么來自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學生接受起來更為容易些。柏拉圖留下兩套著述:一套寫給他在阿卡德米學園的弟子,專業(yè)而晦澀;另一套用于吸引有一定文化修養(yǎng)的雅典人了解、學習哲學,以對話形式寫就,幽默易懂。經(jīng)過歷史層層篩選流傳下來的竟是柏拉圖那套“不專業(yè)”的哲學科普集,為柏拉圖贏得后世盛名的也正是這套通俗的“對話錄”。哲學普及類讀物《蘇菲的世界》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位名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jīng)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fā)展的歷程。其中,通過皇帝的新衣來講述蘇格拉底的智慧;通過戴眼鏡等方式讓人們理解康德的時間和空間“直觀形式”;通過光著身體的男人來解說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它的全球暢銷與它借用故事的形式闡發(fā)哲學思想是分不開的。這三個故事給予哲學通識教育改革的啟示在于:在哲學通識課程授課過程中,必須注重講課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但問題是如何增強講課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呢?不妨講講哲學故事,用生動形象、有趣的故事來彌補課程內(nèi)容的枯燥、乏味、晦澀,用“故事的外衣”包裹所講的理論,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探究哲學的興趣。第一,故事帶有趣味性,往往能夠吸引學生。聽故事是人類的一種需求。不管是看影視作品,還是讀小說,抑或與人聊天,都暗含著對某種故事的期待。因此,無論來自哪個專業(yè)、何種年齡,大學生們一般對故事沒有什么抵觸情緒,尤其不會抗拒聽一個意味深長的哲學故事。杜蘭特曾經(jīng)指出,以講故事的形式,對哲學家的思辨哲學進行考察,是為了達到知識人性化的目的[2]。因而,故事教學法是一種人性化、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式。第二,故事帶有感情的內(nèi)容,容易引發(fā)共鳴。故事教學法從感性故事出發(fā),逐層深入到理性層面,或是用感性故事去闡發(fā)某種哲學原理。因而,故事教學法很容易引發(fā)大學生的共鳴。比如對于大學生所面臨的一些人生困惑,用故事的說服力比冰冷生硬的結(jié)論所激發(fā)的力量要大得多。第三,講故事并不是與“膚淺”劃等號的。故事教學法并不是不講哲學理論,而是把那些晦澀的、抽象的東西“掩蓋”起來,或者轉(zhuǎn)化為具體的、趣味性的、易懂的哲學故事,或者從故事出發(fā)展開討論。這種轉(zhuǎn)化或討論需要具有深厚哲學功底的人才能完成,黑格爾說過:“真正的幽默是建立在深刻而豐富的精神基礎上的”。用哲學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對于哲學的興趣,啟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學哲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哲學產(chǎn)生興趣之后,學生就能將“被動學習”轉(zhuǎn)化為“主動求知”,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講什么樣的故事
在哲學通識教育的課堂上,通過“講哲學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是必要的。但應該講什么樣的故事呢?從哪些方面入手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入手:講好哲學家的故事,以哲學家的魅力吸引學生;講好歷史故事,深入理解哲學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背景;講好哲學理論故事,或用故事來闡發(fā)哲學理論,輕松理解各種哲學理論;講好生活故事,用哲學智慧解答人生困惑;講好時代故事,與當代中國的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相對接。授課教師應當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查找資料,善于把相關內(nèi)容轉(zhuǎn)變?yōu)楣适掠枰猿尸F(xiàn)。第一,講好哲學家的人生故事,以哲學家的魅力吸引學生。哲學史離不開哲學家。不論中西,從古至今,哲學史上有很多哲學家,每位哲學家的一生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西方哲學史上就有很多哲學家的故事:泰勒斯經(jīng)商、畢達哥拉斯的各種怪癖、赫拉克利特禪讓王位、芝諾大圓圈和小圓圈、德謨克利特晚年自殘雙眼、蘇格拉底之死、柏拉圖三下西西里、亞里士多德的學園、笛卡爾與瑞典女王、斯賓諾莎磨制鏡片、培根的大法官經(jīng)歷、康德的“守時”人生等。筆者有一門全校選修課“大哲學家的生活和思想”,很多選課的學生告訴筆者,之所以選修這門課,是因為對大哲學家的生活故事感興趣。在哲學通識課程中,通過哲學家的故事撞擊學生的思維,激發(fā)起學生對其理論或思想的興趣,學生才有可能集中思想聽課,學習甚至研究這位哲學家的理論或思想。第二,講好歷史故事,深入理解哲學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背景。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不論古希臘哲學,還是中世紀哲學、近代哲學,都有其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基礎。如果要深入理解某一時代的哲學思想,必須理解其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基礎。離開“思維的歷史和成就”,哲學就會失去它豐富的理論內(nèi)容,就會失去它至為重要的“歷史感”[3]。因此,在通識教育改革中,應該注重歷史背景的講解。希臘哲學起源于希臘神話,因此可以給學生講講希臘神話故事;基督教哲學植根于中世紀的背景之下,因此可以給學生講講基督教的起源與發(fā)展、宗教審判、宗教迫害等中世紀的故事;同樣,文藝復興時期的故事、近代以來資產(chǎn)階級的發(fā)展史都有助于學生去理解那個時代的哲學思想。第三,講好哲學理論故事,或用故事來闡發(fā)哲學理論,輕松理解各種哲學理論。如果沒有各種哲學名詞、概念和理論,哲學的思辨性將不復存在,哲學也將消失。因此,在哲學通識教育的課程中,我們不可避免要談到哲學理論。為了避免枯燥、晦澀,我們可以用故事來闡發(fā)哲學理論。在西方哲學史上,有很多理論本身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講述的,比如蘇格拉底式的無知、柏拉圖的洞穴比喻、靈魂回憶說、靈魂轉(zhuǎn)世說等;還有一些理論,可以用故事來闡發(fā),比如,火本原說、四根說、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是政治動物、四假相說、白板說、存在就是被感知、我思故我在、社會契約論、人是機器說、身心二元論、人為自然立法等。第四,講好生活故事,用哲學智慧解答人生困惑。很多學生是帶著生活中的困惑來選修哲學通識課的。哲學教育不應該直接把一套標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灌輸給學生,這樣學生在面對現(xiàn)實問題時依然會手足無措;而應該結(jié)合大學生身邊發(fā)生的故事,如超前消費、失戀、自殺、考試失利、追星、攀比等,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生死、得失、成敗、困惑、迷失、名譽、地位、權勢、金錢,形成自己的哲學洞見,把共同的精神智慧轉(zhuǎn)換為個體能夠體驗的東西。哲學史上也有這樣的資源可資利用,從老子到新儒家,從蘇格拉底到海德格爾,幾乎沒有一位哲學家對人生的幸福和痛苦無動于衷,無不是為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而苦苦思索。藉此,也能讓學生們感受到哲學的“溫度”:哲學并非冰冷的、枯燥的、晦澀的,而是溫暖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第五,講好時代故事,與當代中國的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相對接。當代中國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日新月異。與時代同步,是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高等人才的基本要求。這對高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爸挥懈蠚v史前進的步伐并且適應社會需要的哲學教育,只有敢于正視現(xiàn)實而不斷進行自我揚棄的哲學教育,只有能夠給人以創(chuàng)新的勇氣和智慧的哲學教育,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青年人的青睞?!盵4]我們應當利用哲學通識教育類課程的特點,把哲學與時代聯(lián)系起來,講好時代故事,與當代中國的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相連接,為培育有思想、有時代感的學生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三故事教學法的具體實施
我們要切實推進哲學通識教育改革,就必須去實踐新的教學理念,而往往這一步也是最難的。在故事教學法中,當然,最重要的和首要的是運用各種手段、各種措施講好哲學故事。但講完故事,并不算完成教學任務,還應該從故事出發(f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激發(fā)學生對哲學經(jīng)典和哲學理論的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經(jīng)典的能力。首先,運用各種手段、措施講好哲學故事。哲學通識教育改革的關鍵在教師。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在先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在課前下功夫備課,查閱相關資料,選擇、設計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故事,并能把故事銘記于心、倒背如流,做到真正地“講”故事,而不是“念”教案,在課堂上靈活運用和超長發(fā)揮。教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還可以借助于身體姿勢、面部表情、恰當停頓和語氣變化等方式增強故事講述的效果,把學生吸引到故事場景中。此外,還應注意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把抽象枯燥的理論以圖形、文字、聲音、視頻等具體生動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比如柏拉圖的“洞穴比喻”,如果單純講授,對于非哲學專業(yè)的大學生來講,可能云里霧里,不好理解;但如果給學生展示相關圖片,輔以講解,學生很快就能理解。對于希臘神話故事、蘇格拉底之死、基督教的起源與發(fā)展等,并不一定要采用口頭講述的方式,可以采用視頻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其次,由故事進入思考并展開討論。高等教育有兩種危險,一種危險是過度專業(yè)化,另一種危險是淺薄的涉獵者。其中淺薄的涉獵者意味著學生僅僅接受了知識或信息,而不具備反思和批判意識。我們進行通識教育改革,避免了第一種危險的同時,也要避免陷入第二種危險之中。故事教學法當然不是只講講故事就算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應該在講故事之后設計一些典型且難易適中的、開放性的思考題,比如如何看待蘇格拉底之死?如何評價“人是機器”說?如何評價蘇格拉底對愛情、婚姻的看法?如何看待柏拉圖對死亡的看法?如何評價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其智力受到挑戰(zhàn),并鼓勵其參與討論,從而使學生從受動的客體轉(zhuǎn)變?yōu)槟軇拥膶W習主體。在討論過后,教師適時地進行點評和總結(jié)。需要注意的是,在點評中,教師不應該以“真理代言人”或者“人生導師”自居,要尊重來自學生的不同聲音和觀點。最后,從故事出發(fā),引導學生產(chǎn)生對哲學經(jīng)典的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經(jīng)典的能力。授課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還應該鼓勵學生在課后多讀讀哲學經(jīng)典。學生往往完成課堂學習要求便放棄對哲學的繼續(xù)學習。哲學通識課堂上講哲學故事,就是要為進一步地閱讀哲學經(jīng)典著作提供一個“入口”。學生要想上升或進入哲學學習或研究的更高境界,就必須閱讀哲學經(jīng)典。授課教師可以為學生們列一個書單,供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學生選擇。有一些高等院校為學生們開列了相關課程的經(jīng)典讀本目錄,這是值得借鑒的,省去了學生去尋找經(jīng)典的繁瑣工作。同時,在大學階段,如果能靜下心多讀讀經(jīng)典著作,相信也會讓學生超越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逐漸克服浮躁。
總之,故事教學法對于哲學通識教育改革,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講故事,不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而且激發(fā)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求”,輕松掌握了哲學理論,事半功倍。故事教學法也可為其他通識教育類課程提供有益的借鑒。需要指出的是,通識教育改革是整個本科教學改革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關乎我國的人才培養(yǎng)、價值塑造和文化認同的大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充分重視、積極探索通識教育的改革路徑。相信經(jīng)過我們的努力,我國的通識教育一定會被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陳波.漫談哲學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14(2).
[2]威爾•杜蘭特.哲學的故事[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3]孫正聿.關于哲學教育改革的幾個問題[J].哲學研究,2000(6).
[4]韓震.關于哲學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
作者:馮燕芳 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
- 上一篇:通識教育課考試質(zhì)量分析
- 下一篇:高職學生創(chuàng)新教育論文
精品范文
10哲學基礎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