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教育偏好的資本影響
時間:2022-04-20 03:26:00
導語:透析教育偏好的資本影響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偏好是指人們的需求,教育偏好是人們對教育的需求。偏好作為人們的心理反映,向來是經(jīng)濟學界研究的難點。教育論文影響教育偏好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引入個人資本和社會資本分析它們對教育偏好的影響,希望能引發(fā)新的觀點,引導人們教育的偏好。
關鍵詞:偏好教育偏好個人資本社會資本
偏好是西方經(jīng)濟學消費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傳統(tǒng)理論的偏好是指在一定程度上產(chǎn)生于人類的基本需要如吃、穿、住等。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偏好也會發(fā)生變化。人們的偏好不僅僅基于基本的生理需要,還要取決于其他非生理因素比如心理、文化等。
在偏好的研究上,諾貝爾經(jīng)濟學家GrayS·Becker做了深入的分析并對偏好的概念進行了擴展。在《口味中的經(jīng)濟學分析》中,GrayS·Becker將偏好分析擴展到與經(jīng)歷和社會力量效應有關的方面,將個人的習慣和迷戀(沉溺)、同輩的壓力、父母的影響、廣告、愛與同情和其他常被忽略的行為納入到個人偏好的范疇中。GrayS·Becker的這一擴展建立在文化的、生物的心理的基礎上,對于解釋一系列的行為包括習慣性、社會性的和政治的行為十分有效。
教育偏好就是對教育的需求。影響教育偏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收入、價格、習慣、社會傳統(tǒng)、廣告等等。本文基于GrayS·Becker擴展的偏好概念分析個人資本和社會資本如何對教育偏好產(chǎn)生影響。
一、個人資本對教育偏好的影響
個人資本(P)包括有關影響當前和將來效用的過去消費和其他個人經(jīng)歷。當前的行為可能會增加未來的個人資本,也可能由于過去的行為影響在心理和生理造成的陰影而使得未來的個人資本隨時間變化而下降。下期的資本存量(Pt+1)等于當期形成的個人資本加上當期未貶值部分的資本。用公式表示為:
Pt+1=Xt+(1-dp)Pt(1)
其中,dp為固定的貶值率,x為投資于個人資本的數(shù)量,t為當期,t+1表示下期。Xt表示當期投資于個人資本的數(shù)量,Pt表示當期的個人資本,Pt+1表示下期的資本存量,(1-dp)Pt表示當期未貶值部分的資本。
這個公式可以靈活的解釋不同類型的行為。比如上學、抽煙等等。因為這些行為增加了習慣資本的存量。少年時期的經(jīng)歷可能會通過影響從少年時代開始的資本積累,從而影響一個年輕人和其成年后的選擇。因而我們假設,作為一個理性人,他具有遠見,認識到他現(xiàn)在的選擇和經(jīng)歷會影響到將來的個人資本,將來的個人資本又會直接影響將來的效用,因此,當前的選擇不僅會取決于對當前效用的影響程度,而且還取決于它們對將來效用的影響程度。
一個人的過去消費和經(jīng)歷會影響其個人資本,個人資本的變化影響著偏好。如果個人資本能夠增加效用,那么對能增加效用的商品和經(jīng)驗的需求就會受到激勵;相反,若個人資本會減少效用時,這種需求會受到抑制。許多人之所以接受教育,就是相信教育能夠提高他們的生活能力,從而對教育的需求也會受到刺激。對教育進行投資會增加個人資本的積累,但個人資本方面的變化會對教育需求產(chǎn)生影響。因為教育是增加個人資本的補足品,個人資本的增加會提高教育的邊際效用。
個人可以通過對決定未來效用和偏好的個人資本存量施加控制,來引導其自身命運的方向。一個討厭受教育的人,可能是由于在少年時代學習成績差而被人譏笑造成的,他可能會試圖采取行動來改變他對受教育的態(tài)度;或者可能決定繼續(xù)這種厭惡態(tài)度而遠離教育。無論是哪種情況,他都是以早期所遭受的歧視和其他少年時代的經(jīng)歷為條件,決定他將來對教育的態(tài)度的。
人并不是萬能的,盡管我們在前面的假設中人是理性的并具有遠見,但是人們有時會犯錯誤。行為的理性假設并不是對將來完全的預見,也不是對未來事件出現(xiàn)可能性的準確計算,它只是意味著人們盡最大可能來預測他們現(xiàn)在的選擇對將來產(chǎn)生的影響。所以,人們要改變現(xiàn)在的教育偏好不僅包括人們無法控制的少年時代和其他不愉快的經(jīng)歷,而且還包括在現(xiàn)在的口味選擇上犯錯誤所產(chǎn)生的后果。一個人之所以厭學,部分原因是他沒有預見到不上學所帶來的后果的嚴重性,低估了現(xiàn)實社會競爭的殘酷性。如果事實證明他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那么他會對早前的選擇感到后悔。他下一步的行為可能是下定決心改變厭學偏好,參加教育或者培訓,當然也不排除繼續(xù)他的厭學偏好;因而就產(chǎn)生了選擇結果的不確定性。選擇結果的不確定性也是人們只能部分控制自己命運的一個原因。
個人資本影響教育偏好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貼現(xiàn)未來。所謂貼現(xiàn)未來就是個人在決定當前選擇的過程中,對未來效用所放置的權重。經(jīng)濟學上通常有這樣的假設:盡管不同的個體之間會存在差異,但未來效用的貼現(xiàn)率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變的和固定的。這樣的假設對于研究問題是一個極大的簡化,但卻不能解釋貼現(xiàn)率會隨著年齡、收入、教育和其他個人特征的不同而出現(xiàn)的差異,也不能解釋同一個個體的貼現(xiàn)率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很明顯的事實是:一個博士和一個文盲的貼現(xiàn)率顯然是不同的,而一個人在躊躇滿志的中年和白發(fā)蒼蒼的老年的貼現(xiàn)率也是大不相同的。因而對于未來的貼現(xiàn)也是影響個人資本的重要因素,對教育偏好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
個人對未來效用所放置的權重取決于他對未來的預測能力即想象力資本。這種能力或資本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和商品,人們可以生產(chǎn)出想象力資本,更好的預計未來,使現(xiàn)在和將來的折現(xiàn)價值達到最大。人們選擇接受更多的教育,部分是教育能夠提高他們對未來的評價,能夠降低對未來的貼現(xiàn)率。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會增加人們對未來的權重,尤其是這種層次的教育意味著一個誘人的未來。不僅如此,想象力資本還通過影響當前和未來的選擇來改變?nèi)藗儗ι唐返钠?。如果個人把更大的權重放在當前選擇的未來效用上,他可能會從事提高未來效用的活動,甚至部分的犧牲當前的效用。這樣個人給以教育的未來效用以更大的權重,他就會產(chǎn)生對教育的偏好。如果一個人想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那他現(xiàn)在會會對教育偏好十分強烈,全力以赴接受教育,甚至犧牲現(xiàn)在的閑暇和其他活動。這似乎可以解釋當前很多人為考取研究生而放棄工作這種行為。
二、社會資本影響個人教育偏好
人具有社會性。具有社會性的人都想從家人、朋友、同輩或者其他人那里獲得尊重、認可、名譽、權力等等。任何個人都生活在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制約的社會體系中,因而社會體系中的其他人對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這里引入社會資本存量(S)分析社會資本對教育偏好的作用。社會資本就是描述個人社交體系和控制體系中的同輩人和其他人的活動的影響。社會資本存量主要不是他自身的選擇決定的,而是取決于相關社交網(wǎng)絡中同輩的選擇。
社會資本的形成可以表示為:St+1i=Xi+(1-ds)Sti(2)
其中,ds為社會資本的貶值率,t為當期,t+1表示下;i表示某個體,Xi為i的社交網(wǎng)絡中其他成員的選擇對i所產(chǎn)生的影響。St+1i表示下期社會資本;Sti表示當前所擁有的社會資本。(1-ds)Sti表示當前所擁有的社會資本中為未貶值而剩下的部分。所以個體i的的下期社會資本等于i的社交網(wǎng)絡中所有人對社會商品的消費量加上i當前所擁有的社會資本中為未貶值而剩下的部分。社會資本的增加能夠提高或者降低效用。如果一個個體在同輩的壓力下接受更高的教育,那么他的效用將會提高。個人的社會資本對他人行為的依賴性可以產(chǎn)生重要的外部性。如果個體周圍的人都沒接受教育,那么同輩們的這種行為將成為這個人的一項成本,相反,如果同輩們都是積極向上的學習,那么同輩的這種積極向上的行為會給個體帶來好處。個人的社交體系一旦確立,人們基本上失去了對社會資本的控制,這主要是因為社會資本主要是由同輩和其他相關的個人行為決定的。盡管個人對社會資本的控制要比個人資本弱的多,但是這并不表明個人對社會資本毫無作為。個人可以通過施加間接影響,使其成為社交網(wǎng)絡中受益的一員。人們趨利避害的本能使社會資本具有提高而不是降低效用的趨勢。
個人社會資本的增加,一方面會提高具有資本補足品性質的商品及活動的需求。另一方面,會降低對具有資本替代品性質的商品和活動的需求。盡管普通耐用消費品的儲存和購買通?;樘娲?,但是社會資本和對社會資本的投資卻常常具有很強的補足品關系。個體染上抽煙、忽視學習等惡習可能受到朋友抽煙和無心上學的影響;個體也可能為了隨大流而去購買根本看不懂的《時間簡史》等。
在某一社交體系中,如果給予個人某種激勵,讓他去改變投資于社會資本的量,那么這對于社交體系中的其他個體只會產(chǎn)生輕微的影響。如果一個人去想?yún)⒓咏逃?,但周圍的人卻沒有這種意愿或者不鼓勵這種意愿,那么他教育意愿就不會改變很多。然而,如果同一社交體系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受到了激勵,那么社會資本的投資量將大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