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教師勝任力探討

時間:2022-01-11 03:46:26

導語:教育改革教師勝任力探討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改革教師勝任力探討

一、對改革方案的理解程度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認識是行動的動力。一線教師對改革方案的理解決定了如何實施教學。然而,方案通常只是為改革提供一種理念或方向,并不會具體指導教師如何實施教學。為了提高方案的可實施性,每次改革方案出臺后,都會有相關專家對方案進行解讀,為一線教師實施改革提出建議。遺憾的是,這些專家的解讀往往各有千秋,造成一線教師的迷茫,不知道聽取誰的建議,為了不犯錯誤,大多數(shù)教師會選擇墨守成規(guī),靜觀其變。這是很多改革無法推進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為了提高教師對改革方案的理解程度,改革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是方案的制定應科學合理。目前,大部分的改革方案都是由相關的教育專家制定的。雖然教育專家在教育方面的知識淵博,但畢竟對一線的教學不甚了解,有些方案難免會忽略教學的實際情況。而且,專家教育方面的能力總體高于一線教師的能力,制定方案時有可能無法考慮到教師的實際能力。所以,方案制定時,應有一線教師的參與或者征求一線教師的建議,增強一線教師的參與感。這樣既可以使方案更加科學合理,又有利于一線教師對方案的理解。二是方案的內(nèi)容應簡潔明確。教育改革方案是要面向廣大專家、一線教師、學生家長、全體學生以及其他社會各界人士的,應保證大部分人都能理解,不宜用過多專業(yè)的或拗口的字詞,不宜模棱兩可。一線教師作為改革的直接實施者,他們對方案的理解至關重要,方案制定時應考慮到一線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繁重的工作,不能讓一線教師在解讀方案時耗費太多精力。方案簡潔明確,不僅便于一線教師理解形成明確的目標,而且利于記憶,使方案更容易內(nèi)化為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三是方案出臺后,要有權威專家的解讀。為了保證方案得到正確的實施,有關方案出臺后,應安排專家對方案進行解讀,進行解讀的專家應觀點一致,不要造成教師的迷惑與反感,從而使方案實施混亂。對改革方案的理解,涉及到教師的情意、素質(zhì)、知識、技能等各個方面,對教師的勝任力有很高要求,也是改革順利進行的基礎。

二、對改革方案的認可程度

理解方案后,是否認可方案,是決定一線教師是否實施方案的關鍵。改革是一個綜合的工程,牽涉到各個方面。改革必定會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方式、教學任務、薪資待遇、社會地位等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如果改革嚴重損害了教師的利益,必定無法獲得教師的認可。為了改革的順利推行,改革在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教學方式提出更高要求,加重教師的教學任務時,一定要相應地提高教師的薪資待遇與社會地位。改革要給予教師一定的自由,如果教師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遇到困難與阻礙,可以對改革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提高教師對改革方案的認可程度,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循序漸進的原則。任何改革方案出臺前,方案都會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要求改革從新入學的一屆學生開始實施,卻很少考慮教師的接受程度。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任務,而且老教師占學校師資的大部分,不可能要求改革從新入職的教師開始實施。立刻實施改革,容易讓教師望而生畏,拒絕改革。改革應考慮到教師的接受程度,給教師一定的適應時間,循序漸進的推行改革。二是以正面激勵為主。對教師的引導,應該以鼓勵為主。對積極認可實施方案的教師應給予精神和物質(zhì)上的鼓勵,給其他教師做一個榜樣。正面的激勵反而有利于教師提高對方案的認可度。社會、政府等要相信教師的良知,相信每個教師都愿意提高教學質(zhì)量。教師看到實施方案后教學質(zhì)量提高,也會提高對方案的認可程度。三是教師培訓落到實處。要想將方案的精神宗旨快速、高效、準確地傳達給一線教師,獲得一線教師的認可,培訓是最佳的選擇。現(xiàn)在,由于教師的各類培訓越來越多,致使很多培訓成為教師的負擔,心理上對培訓產(chǎn)生反感,從而使培訓結果不盡如人意。培訓者參差不齊,有些培訓者自己對方案都不甚了解,使教師在培訓后對改革方案產(chǎn)生誤解。培訓方式也比較單一,一般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沒有互動溝通,降低了參加培訓教師的積極性。最糟糕的情況是,培訓流于形式,只要參加者簽到,然后組織者照相證明一下培訓過就可以了。教師培訓時一定要規(guī)避以上問題。同時,對培訓者的管理也要加強,使培訓者正確傳達改革的精神。在培訓中加強互動,聽取一線教師的建議,解答他們的困惑,使教師對方案有正確的理解,提高對方案的認可。提高教師對方案的認可程度,最重要的是引導教師的情感態(tài)度和動機,使教師愿意改革,想要改革。

三、實施改革方案的能力

即使教師完全理解并認可改革方案,也不一定能將改革的精神順利地體現(xiàn)在他的課堂中。改革肯定會對教師的各方面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這些能力教師不一定在改革前就具有。對于這些能力欠缺的教師,政府和學校要為其完善自身提供便利,甚至鼓勵教師完善自身。一是學校為教師完善自身提供便利。如果教師愿意通過培訓、游學、深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學校方面應為其提供便利,使其無后顧之憂?!吨腥A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明確規(guī)定,教師具有接受培訓的權利,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因為各方利益的權衡,教師的這項權利往往無法保證。在改革中,政府、學校為其提供便利,不僅保證了教師的權利,而且有利于改革順利實施以及學校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二是學校加強與師范院校的合作。師范院校擁有教育學方面的專家,對各種教育改革方案、政策的理解往往更深入透徹,加強與師范院校的合作有利于加深學校以及教師對各種政策的理解。教師職業(yè)本身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但是教師工作在身,往往無法抽出時間對新的教育觀念知識進行系統(tǒng)學習。加強合作,安排師范院校的學生“頂崗實習”,不僅使本校教師有時間系統(tǒng)地進行學習,而且通過實習,學校也可以從實習生中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新教師,為學校注入新的血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縮短新教師入職后的適應期。三是高校提高師范生的培養(yǎng)質(zhì)量。師范院校是培養(yǎng)教師的主要力量,新教師的勝任力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范院校的培養(yǎng)方式。高校在師范生學習過程中加強關于相關政策的教育,培養(yǎng)其適應改革的必要的能力,這樣有利于師范生順利入職,并盡快適應改革,從整體上提高教師適應改革的能力。四是教師個人要積極了解、參與改革。現(xiàn)在信息暢達,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改革信息,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提高自己。教師要積極地適應改革,積極提高自己,不能消極被動地等待其他人的幫助。改革是大勢所趨,不接受改革必定會被淘汰,所以教師要掌握主動權。

作者:何歡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