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鑒賞中通感的意義分析
時間:2022-07-11 10:12:52
導語:美術鑒賞中通感的意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由于藝術有著共同的特性(都是以形象、情感為表達目的),通感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是廣泛運用于繪畫這門藝術中,也同樣存在于其他藝術種類中。下面我們就從四個方面來了解通感是如何豐富我們的感官世界的。
1意境
人們在創(chuàng)作和欣賞藝術作品時,不會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他需要通過一個委婉的抽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這種感情是主體先期獲得的與其相似的經驗并被客體所喚起,使主體感悟到藝術家在作品中想要達而沒表達的東西,這就是藝術作品的意境。我們在鑒賞一見藝術作品時,往往看的不是他表面所呈現給我們的東西,而是通過這些表面的東西來挖掘更深層次的含義,窺視創(chuàng)作者心中真正的想法,達到一種“景外意”,“意外妙”的境界。意境的表達最好的詮釋可以說是中國畫了,在鑒賞中國畫時,我們會發(fā)現中國畫想要表達的畫外之意非常的含蓄,沒有很高藝術造詣的人往往很難篤定其中蘊含的寓意。鑒賞者必須經過多番推敲,認真研究凸顯在外的具體事務來揣測隱藏其中的思想感情。宋代畫院的考試題多選自名詩。如“踏花歸去馬蹄香”,如何能畫出“香”字來呢,一應試畫家畫一奔馬,有幾只蝴蝶追隨馬蹄飛舞,使觀者聯想到蝶戀花,由花而聯想到香,這就把“香”字暗示出來了。畫面上的事物雖然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賞者的嗅覺,但可以通過直接作用于人們視覺的蝴蝶追隨馬啼飛舞,喚起欣賞者的嗅覺感受,使欣賞者觀花時聞到花的香味。這副作品運用了通感的手法,將視覺、嗅覺彼此打通。文學語言藝術中也有不少運用通感技巧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意境氛圍,堪稱經典的有古代白居易《琵琶行》中那段對琵琶女演技的描寫、現代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對月色的描寫等等。在這兩篇美文里,白、朱倆作者都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他們或把聽覺的形象轉化為視覺的形象,或把視覺的形象轉化為聽覺的形象,不同感覺相互襯托,描摹了場景,升華了意象,塑造出了一種溫馨幽雅、似有還無而妙不可言的藝術氛圍,最大限度地還原和刻畫了被描寫對象的本來面目,最終幫助了讀者以最佳狀態(tài)和最好效果理解、感受和捕捉到作者所要傳達的訊息。
2共鳴
不同的人很多會有相同的經歷,不同的人對事務的看法也會有所相同,這是因為他們對同一事務產生了一種感官上的共鳴,這種共鳴是通過看到的事務聯想到自身曾經所經歷的經歷而產生的。在美術鑒賞中運用這種通感能夠更好的展現作品的吸引力,同時還能夠彌補作品本身存在的技術上的不足。我們在欣賞王式廓的繪畫作品《血衣》時,我們從看到勞苦大眾翻身斗爭惡霸地主的場面,看到群眾吶喊憤怒的情緒、看著畫面前景那全身癱瘓的青年人、拿著賣身契的虛弱老人,看著畫中高舉血衣控訴的婦女及抱者母親大腿哭泣的孩子、憤怒聲討的群眾等等生動的形象,這些畫面一極強的視覺沖擊力沖進我們的腦海中,這時大腦有關類似情節(jié)的人就會對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情緒產生一種強烈的共鳴,我們仿佛看到了電影《白毛女》中喜兒的凄慘遭遇;又仿佛聽到了二胡曲《江河水》那痛苦、凄慘、悲憤的旋律中所表達的對萬惡舊社會控訴等等。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幫助欣賞者對作品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從簡單的感性認識升華到一種深刻的內部感悟,這也是通感現象的功能所在。
3氣韻
中國的藝術旨在于給人表現一種跳脫的生命力,美術作品中需要暗藏一種獨特的氣韻,會給人一種音樂的律動感,唐代詩人沈?期《范山人畫山水歌》有云:“山崢嶸,水泓澄,漫漫汗汗一筆耕,一草一木棲神明,忽如空中有物,物中有聲,復如遠道望鄉(xiāng)客,夢繞山川身不行。”這首詩歌里就是稱頌范山人畫得山水畫就像是一首樂曲,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表現出來一種十分清晰的韻動感,其中蘊含著一種音樂境界韻本身還有一種作用,就是能夠產生張力效用,造成一種喚起和要求完結的作用,有規(guī)律的韻律才能達到力的平衡?!皻忭嵣鷦印钡恼嬲x是指一種“生命的律動”他不能目觀,不能耳聞,不能鼻嗅,只是由視覺表象引起通感后,五官互動而感知出的一種“韻”的氣味。繪畫之外,中國的書法、建筑、園林、雕塑中都有一種天然的音樂感,都遵循著“韻”律。
4聯想、想象
想象是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的一個必要因素,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繪畫通感會把欣賞者的各種感官聯系起來,由于欣賞者面對賦子啟發(fā)性的具象或抽象的形象,所以會自然而然地被喚起種種有關的聯想和想象,這些聯想和想象是在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產生的,這也正是美術創(chuàng)作者預期的最佳效果。聯想和想象是建立在個人的生活閱歷、文化素養(yǎng)之上的,換言之,生活閱歷越豐富、文化素養(yǎng)越高的人對美術作品的感悟能力就越強。顯而易見,美術作品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欣賞者的視覺器官,欣賞者一般都能夠自發(fā)地、樸素地通過感性體驗去接受作品傳達出的藝術信息。
美術作品中的形象是靜止的,而往往很多事物的動作的那一瞬間是最美的,如何一藝術的畫筆記錄下這最美的瞬間,成為衡量一件藝術品的標準;除此之外,人們內心的情感變化發(fā)展也是一個描繪的難題,內心世界是一個虛擬的世界,怎么在筆觸下把它們表現出來呢,如何解決變化發(fā)展著的生活與靜止的藝術形象之間的問題呢?其主要是選擇典型的瞬間變靜為動。我們知道事物發(fā)展過程中每一個瞬間的形象,只是生活行動中一個環(huán)節(jié),它既有承前也有啟后的作用,包含著過去的因素,也預示著將來的發(fā)展。因此,美術家如果能巧妙運用繪畫技巧,選取一個典型的瞬間加以描繪,就可以引起觀賞者的聯想和想象,通過思前想后而獲得對生活過程的全面認識和理解。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作之一就是古希臘時期的雕塑作品《擲鐵餅者》,這一作品極真實的一靜態(tài)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了一個運動員擲鐵餅這一動態(tài)過程,同時從容的面部表情更是讓人可以聯想到當時運動員的心理變化,這種從容的面部表情與劇烈的動勢對比,讓觀賞者從其鎮(zhèn)靜的面部表情中想象到他手中鐵餅扔出地點,進而聯想到他拿到冠軍時的喜悅。綜上所訴,通感是一種虛實結合的過程,是以往經驗與當前感覺疊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復合意象的過程,美術鑒賞中的通感現象,有利于我們更深刻的理解藝術作品和讀懂藝術作品,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通感在鑒賞美術作品中的魅力所在,在鑒賞中獲得美和享受審美的愉悅感,獲得最大限度的思想啟迪和再創(chuàng)造的審美享受。
作者:李樂瑤單位:麗水學院
精品范文
5美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