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構造教學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9-06 08:46:54
導語:房屋建筑構造教學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時代的更迭,經歷了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時代,依托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媒體形態(tài)憑借其親和性、移動性、數(shù)字性迅速成為新一代媒體,并滲透到人們生活,極大程度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甚至可以稱作是一場思維上的革命。這是一場機遇也是一場挑戰(zhàn)。在新媒體背景下,教學模式也發(fā)生了顛覆性的改變。由于房屋建筑構造這門課程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特點人類進程的不斷推進,經歷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時代。依托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媒體形態(tài)憑,使得傳統(tǒng)模式下的教學暴露出諸多弊端,但這并不代表要完全摒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黑筆、粉筆仍然具有其自身無法取代的優(yōu)勢。在新媒體背景下的教學應該充分結合教學課程內容的特點,物盡其用,將新媒體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淋漓盡致。讓新媒體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方式各自發(fā)揮其優(yōu)勢,相互融合,完善教學體系。
一、新媒體的概念
“新媒體”一詞,由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研究所長P.Gold于1976首次提出,在關于電子錄像的計劃書中,他將“電子錄像”稱作“新媒體”。“新”與“舊”是一個相對概念,“新媒體”通常伴隨著與“舊媒體”進行武安國比較,得出其相關概念。舊媒體。我們通常也把它稱作傳統(tǒng)媒體。對于新媒體的定義,國內外的學者均進行了相關定義。徐正項將其定義為,一種相對于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tǒng)媒體,以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移動通信技術、數(shù)字技術等為依托,面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新型媒體。中國人民大學匡文波教授將新媒體界定為,依托數(shù)字技術,通過衛(wèi)星、網(wǎng)絡、無線通信等渠道,以手機、電視、電腦為終端,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一種傳播介質。聯(lián)和國教科文組織指出,新媒體即網(wǎng)絡媒體,一種以數(shù)字技術為基礎,以網(wǎng)絡為載體的傳播介質。美國《連線》雜志更是直接指出了它的本質,所有人面對所有人的傳播。對于新媒體的定義,并沒有一個定論,隨著時間的推移,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對于新媒體的本質,通常有兩個層次,一個指的是時間上的層次,新具“新”具有時間上的意義,具有相對性和動態(tài)性。一個指的是技術上的層次,隨著數(shù)字技術、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的迅猛發(fā)展,新媒體的種類增多。近年來,新媒體頻繁地闖入人們生活工作學習的方方面面,教學同樣也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能固步自封,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將知識的火種傳播下去,擔負起科教興國,教育先行的責任。
二、新媒體時代房屋建筑構造存在的問題
房屋建筑構造課程是一門研究房屋構造原理,構件做法,極具實踐性和專業(yè)性的一門基礎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科本身、現(xiàn)實教學條件、學生基礎程度多角度進行切入分析房屋建筑構造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一)內容龐雜。房屋建筑構造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若想很好地理解及掌握這一門課程,對于建筑材料、建筑力學、建筑施工等多門學科也需要有所掌握,并與之融匯貫通。建筑式樣種類繁多,不同類型的房屋建筑有不同的構造方法,即使屬于同一類型的房屋又由于具體情況不一樣,例如建設標準等,構造又有所不同。在講解構筑課程時涉及大量的技術規(guī)范、標準圖集等,又需要引入多個案例進行區(qū)分,有很多細微差異需要學生理解掌握。因此,在初接觸房屋建筑構造課程這一門學科時,學生常常會有畏難情緒。往往都只是機械記憶,難以理解,更不用說和其他的學科觸類旁通了。記住的都只是一些碎片式的內容,很難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二)實踐機會少。建筑構造的理論教學內容是對是實踐經驗的抽象概括。通過參觀施工現(xiàn)場,學生能夠有一個感性認識,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建筑的每一個節(jié)點構造,便于更好地的理解每一個節(jié)點的涉及原理、作用。但由于可用于實踐的施工場地匱乏(我國高校目前還沒有專門的實驗基地,只能通過到施工場地進行參觀)導致學生到施工場地的機會非常有限。第二、由于大學課程的設計,教學本內本身龐雜,若是長期進行課外參觀,恐怕教學內容無法完成。第三、施工廠地出于安全性的考慮,容即使去到了施工場地,也只能進行外部的參觀,無法對構造進行深入的了解。(三)部分學生基礎薄弱。由于高校擴招,建筑學院文理兼收,文科生的物理化學知識明顯偏于薄弱,但房屋建筑構造涉及到大量物理基礎知識,例如與外墻保溫相關的熱阻系數(shù)、采光等與物理學相關的基礎知識。文科生由于高中沒有打下物理學基礎,導致大學時對于這些基礎知識的理解相當困難。沒有基礎理論作為支撐,對于房屋建筑構造的原理以及應用僅僅停留在“填鴨式”階段。(四)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在授課過程中,通常以傳統(tǒng)經典建筑構造為例進行講解。這樣就會出現(xiàn)一種情況,所學知識與實際情況發(fā)生斷層。具體以木門窗為例,木門窗由于構造具有門窗鮮明特點,而且節(jié)點結構較為簡單,因此在教學中很具有典型性。但在實踐中,由于木門窗在實踐中很難見到,常見的都是一些鋼門窗等,這就導致了所學內容在實踐中很難運用到。若是直接以實踐中常見的門窗直接作為教學案例,則會因為過于復雜,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效果不佳。(五)單向式教學。傳統(tǒng)的理論學習都是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迫于老師的權威以及建筑學課堂本身的沉悶氛圍,課堂上的教學常常是一種單向化模式,很少有學生與老師進行互動,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學生不做出反饋,老師無法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
三、新媒體背景解決房屋建筑構造教學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運用多種模式創(chuàng)新獲取知識的方式。內容龐雜,涉及多門學科,這就對老師的專業(yè)知識的素養(yǎng)要求極高。但老師的知識畢竟有限,很難面面俱到,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實現(xiàn)跨學科的教學。另一方面,建筑構造理論生澀難懂,學生提不起興趣。新媒體時代,學生對于新生事物熱情高漲,以手機為例,現(xiàn)在幾乎人人手機不離手,對手機的依賴強,因此可以在課程設計中可以利用這一點,設計一些二維碼,當課堂沉悶時,老師掌控好課程進度的同時,可以通過讓同學們掃二維碼的方式,獲取該節(jié)課所要掌握的知識點。讓學生由一個被動的聽課,變成也會主動參與到課程中來,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二)虛擬呈現(xiàn)施工現(xiàn)場,增感性認識。由于接觸到施工場地的機會有限,學生很難建立感性認識,同時又因為節(jié)點構造往往很難通過語言文字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這大大阻礙的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運用。隨著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仿真技術和傳感技術的發(fā)展,這些技術逐漸廣泛運用于對外界環(huán)境感知模型的研究。虛擬仿真技術的完美結合,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進行仿真模型的建立和試驗的模擬,使仿真的過程和結果可以實現(xiàn)圖像化、可視化,使仿真的系統(tǒng)具有三維、實時交互、屬性提取等特征,極大地促進了仿真技術的發(fā)展,同時也使虛擬現(xiàn)實技術更加具有生命力。通過新媒體教學,可以設計大量的動畫、構造實圖,讓學生感受到一個多維的鮮活立體建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也可以將在實地中無法看到的節(jié)點構造表現(xiàn)出來。即使身處教室,在大腦中也可以建立起于建筑物之間的感性認識,讓教學環(huán)境變得更活潑生動。(三)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由于學生的基礎程度不一樣,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樣,若是采取無針對性的教學,對學生對老師來說,都是一種資源時間的浪費。老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些小題目,根據(j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匹配出不一樣的課后用于鞏固的練習題?;A薄弱的學生若是物理基礎理論缺乏,可以增強基礎理論的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題庫會匹配出難度較大的題目;不同基礎的學生難點也不一樣,對哪里掌握的不夠透徹,因自己的需要,將該部分課程內容進行重復回放;第二種方式是“先學后教”學生在家里對視頻課程進行學習,在學校老師通過掌握學習的進度以及重難點內容,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由于很難兼顧到每個學生的需求,最終的結果是基礎較差的學生越來越來差,進而逐漸喪失對于該門課程的熱情。這種通過新媒體方式的個性化教學擺脫了傳統(tǒng)方式的局限,使得教學內容能夠做到真正地因人而異,把握學生的需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由原來的“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變成“學生需要什么,老師就教什么”,這種教學模式的改變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四)教學內容的更新,實現(xiàn)理論實踐的無縫對接。雖然教學內容仍然以講述房屋建經典構造為主,但由于在新媒體背景下,新型建筑結構信息的易獲得,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虛擬呈現(xiàn)的方法,將現(xiàn)代化建筑甚至還可以是國外建筑與傳統(tǒng)建筑進行對比,由淺入深,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以及從不同之處中加深對建筑構造的認識,將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實現(xiàn)無縫對接。如今,大學公開課隨處可以獲得,老師甚至可以帶著學生在課堂上一起觀看其他甚至國外的老師對于某種新型建筑構造的講解,彌補傳統(tǒng)教學內容陳舊,與實踐脫節(jié)的弊端。根據(jù)建筑構造課程的特點,結合新媒體的優(yōu)勢,對以往使用的傳統(tǒng)、落后的教學方式進行變革,充分借助動態(tài)仿真、3D動畫以及智能模擬的新形式,激發(fā)學生和學習熱情和好奇心。就是說,教師在課堂采用新媒體方式進行教學時,可以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將著名的建筑物再現(xiàn)到學生面前,比如鳥巢、悉尼歌劇院、故宮等著名的建筑物,通過生動形象的立體展示,讓學生對建筑和結構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了解。同時,還應當充分運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主發(fā)表看法,在探討中提高認識。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還能夠擴展學生的視野,激發(fā)求知欲望。(五)師生關系的創(chuàng)新。在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師不是教學的主導,而成了教的“主宰”,要求學生必須“親師、尊師、敬師、信師”。學生不是學習的主體,而成了學習的“奴隸”,學生只能唯命是從,老師決定一切。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教師居于整個教育活動的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和服從教師,不能持有異見,其主體活動空間和權利被剝奪了,形成了在“師道尊嚴”觀念束縛下的師生“等級”關系。通過新媒體對建筑結構理論知識教學,鑒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雙方的虛擬性與匿名性,弱化了地位、權威,老師不再高高在上,在網(wǎng)絡的那頭老師也可以變成我們的朋友,變成信息資源的查詢者學生也可以提出對不同理論知識的見解,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向老師提問,知識在交流與碰撞中迸發(fā)出新的火花。對學生而言,變得更加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對與老師來說,能夠了解學生學習狀態(tài),調節(jié)教學內容。實踐證明,現(xiàn)代素質教育應以人為本,任何一種在權威或個人專斷下的學術氣氛或教育環(huán)境,都可能造成對創(chuàng)新精神的摧殘,阻礙創(chuàng)新人才的成長,而新媒體教學的出現(xiàn)必將進一步推動我國教育教學良性發(fā)展。
學校課堂是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主要來源,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關系到以后的職業(yè)生涯。房屋建筑構造作為一門專業(yè)行、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式,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將教學內容與新媒體的特點實現(xiàn)融合,讓學生在課堂上的的理論知識掌握地更加扎實,為以后走向工作崗位提供堅實的支持。
參考文獻:
[1]于露.微課在房屋建筑構造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04):39-41.
[2]方芳.從建筑構造談房屋建筑學課程的教學改革[J].山西建筑,2017,43(10):229-230.
[3]劉玉.《房屋建筑構造》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0(35):210-211.
作者:康凌 單位:四川廣播電視大學高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