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的誠信創(chuàng)建

時間:2022-08-17 04:14:20

導語:市場經濟的誠信創(chuàng)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場經濟的誠信創(chuàng)建

一、建設誠信政府是完善市場經濟建設的基礎和保障

市場經濟是以貨幣為媒介的信用經濟,“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才會有導致市場雙贏的市場交換發(fā)生,商業(yè)信用和銀行信用才會健全發(fā)展,整個市場體系才能存在”[1]。因此,市場經濟離不開誠信,沒有誠信的市場是不健全的市場,必然會導致經濟運行效率降低。誠信建設一直被視為完善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手段而不斷被提及。作為社會管理的主要參與者,政府的行為對整個社會具有號召力和權威性。政府誠信缺失會影響消費需求,惡化投資環(huán)境,影響我國的市場化進程。因此,政府不但要不斷加強對市場主體的監(jiān)管,規(guī)范市場經濟秩序,還要不斷引導整個社會形成誠實信用的良好風尚。如果說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那么政府的誠實信用則需要為市場經濟起到表率作用。政府是一切經濟活動規(guī)則的制定者和監(jiān)督者。

在我國,政府管理著龐大的社會資源,擁有強大的公共權威,一旦政府失信,公眾利益會被無故侵占,其合法權益將得不到保障,必然致使利益分配失衡,社會秩序處于無序狀態(tài)。當政府的公信力不足時,市場交易將不再相信政府有能力維護合法的經濟權益,“因而一切經濟活動中失信和唯利是圖行為的預期會不斷增加,致使信用活動不斷減少,不斷增加著守信者的交易成本,企業(yè)和個人的合法利益從而得不到切實有效的保障”[2]。政府的誠實信用為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經濟活動有序進行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政府信用是市場經濟誠信強有力的支撐,是企業(yè)和個人信用存在的客觀要求。政府對整個市場經濟起著調解和監(jiān)管的作用,是維持市場經濟秩序公平有序的強制性力量。一旦政府失去誠信,那么守信者的利益將會受到嚴重侵害,從而降低人們對誠信的預期,導致社會信用平臺的傾斜。只有政府、經濟體和個人形成誠信的互動體制,市場經濟才能得以形成良性循環(huán),社會經濟才能不斷健康發(fā)展。這其中,政府誠信是市場經濟體制良好的運行保證,是企業(yè)信用與個人信用存在的客觀需求。政府的誠信會對市場經濟的信用起示范促進作用。作為社會管理角色的主要扮演者,政府的誠信是政府有效發(fā)揮管理社會職能的重要方面,是弘揚誠信文化,建設誠信社會的基礎。積極對作為社會系統(tǒng)重要組成部分的道德進行弘揚和倡導,并以身作則,會使一個誠信的政府取信于民,也就無疑為經濟活動中的企業(yè)個人的誠信樹立了榜樣。

二、完善政府誠信,以適應社會轉型和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政府也逐漸意識到誠信政策的必要性,一系列旨在提升政府公信度的行政改革正不斷進行,行政審批環(huán)節(jié)進一步簡化,辦事透明度不斷提升,對政府公職人員的考核監(jiān)督也更加具體嚴格。但是,我們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政府誠信建設的問題仍然突出。在當前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一系列政府缺失信用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民眾對政府的信心,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芭c民爭利,借公共利益之名,行謀取部門利益甚至是個人利益之實;政策措施朝令夕改,缺乏持續(xù)性,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使相對人無法以政府行為作為指引,相反卻增強了相對人投機取巧的心理和意識,推波助瀾社會的不誠信;執(zhí)法活動混亂,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的行政行為仍然嚴重,致使政府公信力降低?!保?]這些現象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主義誠信體系的建設與完善,長此以往,民眾對政府公信力的期望將大大降低,整個社會將陷入信任危機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因此,完善誠信政府建設十分迫切必要。

(一)轉變政府角色從全能的經濟人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一般說來,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機構不能有自己特殊的經濟利益,“因為政府只能是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政府應當充當通過法律的實施和政策的制定實現對社會利益的權威性分配角色”[4](P5)。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對經濟活動具有全部支配權力,管得過寬過死,阻礙了經濟的發(fā)展。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政府對經濟活動的控制仍然沒有完全放開,有些政策缺乏科學依據,明顯具有故意傾斜和地方保護的偏向。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參與地方經濟活動過程,從中謀得利益。這些行為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造成市場資源的分配不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扮演好“看得見的手”這一角色,認真履行調解經濟,監(jiān)管市場,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強化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行政理念。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和政府官員要轉變思想,把經濟發(fā)展和百姓民生放在工作的中心位置上,真正把“為人民服務”牢記于心。政府應由原來對微觀主體的指令性管理轉換到為市場主體服務上來,轉換到為企業(yè)生產經營創(chuàng)造良好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上來,逐步簡化行政審批制度,減少行政干預中的隨意性,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使各種生產要素在市場競爭中優(yōu)勝劣汰,優(yōu)化組合;積極發(fā)展獨立公正、規(guī)范運作的專業(yè)化市場中介服務機構,按市場化原則規(guī)范和發(fā)展各類行業(yè)協會等自律性組織,減少政府規(guī)制范圍,降低行政成本;在逐步降低政府成本的基礎上,不斷增強政府回應性,以提高政府的服務效率。

(二)加強制度建設把健全民主機制作為建設誠信政府的基本保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按照法律規(guī)定來選舉代表,并通過代表來選出自己的政府,這一民主選舉制度決定了政府的權利來自人民,代表人民并接受人民監(jiān)督。因此,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監(jiān)督它選舉產生的政府是否誠信可靠,不斷健全和完善選舉制度,擴大直接選舉的范圍,加強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加強人民對政府的監(jiān)督,在選舉制度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奠定政府忠誠于民,取信于民,服務于民的良好誠信基礎。把法制化建設作為誠信政府建設的必經之路。誠信對于政府來說首先是一種道德義務。政府行為不僅有憲法予以規(guī)定,還須由一種政治道德維系。

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行為的運作方向以法律和制度為中心而輔以道德倫理,因而僅僅對政府提出講誠信的道德要求遠遠不夠,還應當實現政府誠信這一道德要求的法律化。如果關于政府誠信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就會給一些行政機關和公務員的不誠信行為留下巨大的活動空間。所以,加強法制建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誠信政府的重要內容。在政府行政過程中,要不斷提高公務員隊伍的素質。公務員應當做到時刻以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至上,忠于法律,恪盡職守,公正廉潔地執(zhí)行公務。在行政主體內部要建立健全問責制度,強化公職人員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為人民服務要做到誠善不欺,有諾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