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理論進展論文
時間:2022-03-31 08:54:00
導語:經濟增長理論進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增長理論關注經濟的長期持續(xù)增長問題,并力圖說明是什么因素導致經濟增長以及各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差異。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羅默、格羅斯曼和赫普曼、阿格汗和哈威特等為代表的內生增長理論(又稱R&D模型),將知識或技術創(chuàng)新在模型中內生化,從而在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基礎上大大發(fā)展了經濟增長理論,在實踐上對各國政府加強技術創(chuàng)新激勵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jù)。然而,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的分析,均得出了規(guī)模效應這一不合事實的結論。因此,近期經濟增長理論主要就是圍繞消除規(guī)模效應而進行的。本文將對20世紀90年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最新進展進行一個綜合分析與簡要評價,并闡述其對當前中國經濟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對內生增長理論的回顧與反思
20世紀80年代誕生的內生增長埋論,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從理論發(fā)展的角度分析,內生增長理論主要的貢獻在于將“知識”或“技術”在模型中內生化。正如瓊斯(Jones,1999)所言,內生增長模型對于洞察經濟增長的微觀基礎有許多深刻的見解,其理論精髓——內生增長特征是很“迷人”的。內生增長理論認為,技術進步既是經濟增長之源,又是“知識”內生積累的結果。這樣,經濟增長就取決于經濟系統(tǒng)本身,而不是像新古典增長理論那樣是外生的。正因如此,內生增長理論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方法,仍然被近期理論分析所采用。從實踐意義和影響看,內生增長理論主要是為政府的政策運用找到了新的空間和領域,并受到了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知識對他人、社會有溢出效應,生產知識的個人又不能內化這種效應,因而知識產出不足,這就為政府干預從短期需求向長期供給的轉變提供了理論支持。而在此之前,在理論上,政府的作用僅僅被局限在調節(jié)總需求方面,而對供給方面如技術進步等,則無能為力。
但是,內生增長理論的結論中,卻出現(xiàn)了正的規(guī)模效應。所謂規(guī)模效應,即長期經濟增長率與經濟規(guī)模(一般用人口規(guī)?;蛉肆Y本數(shù)量代表)成正比。這一結論不符合世界各國經濟發(fā)展的歷史事實。瓊斯(Jones,1995)通過對經濟合作發(fā)展組織(0ECD)國家經濟進行時間序列分析,并將其國內從事R&D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數(shù)目作為“經濟規(guī)?!钡臏y量標準,結果發(fā)現(xiàn),盡管“規(guī)模”在過去幾十年中增長了好幾十倍,但總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卻是不變或下降的,正的規(guī)模效應并不存在。那么,在內生增長理論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規(guī)模效應呢?
從產生規(guī)模效應的內生增長模型看,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羅默(Romer,1986,1987,1990,1991)為代表的模型,一類是以格羅斯曼和赫普曼(GrossmanandHelpman,1991)、阿格汗和哈威特(AghionandHowitt,1992;1997)等新熊彼特主義為代表的模型。羅默的模型以Dixit-Stiglitz(1977)函數(shù)形式(簡稱D-S形式)為假定前提,這種函數(shù)形式具有加性可分特征,其實質是各種產品之間不具有任何替代性,換言之,任何個人的產品創(chuàng)新活動不會對他人造成負的影響;在此條件下,羅默給出了一個關鍵的假定:知識或技術存量對其自身增長具有不變規(guī)模收益。正是這一極特殊的假定條件,導致了正的規(guī)模效應產生。與羅默模型不同,新熊彼特主義者考慮了一種能夠抵消規(guī)模效應的因素——“偷生意效應”。它是熊彼特“創(chuàng)造性毀滅”過程中取走原有產品壟斷利益的效應,或者說,對原來的知識創(chuàng)造者是一種負效應。但是,在格羅斯曼和赫普曼、阿格汗和哈威特的模型中,由于一方面排除了多個公司生產同一類產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假定這種“偷生意效應”不夠強,因此,模型分析的結論中仍然存在正的規(guī)模效應。
因此,正的規(guī)模效應之所以存在,關鍵在于忽視或低估了個人的產品創(chuàng)新活動對他人的負影響。如果將這種影響加以重視,很可能會消除規(guī)模效應,甚至改變原來的結論。
二、經濟增長理論的最新進展及其評價
近期經濟增長理論正是順著既要能消除規(guī)模效應又能保留內生增長理論“精髓”的方向發(fā)展的。大致來看,有兩條思路。
一條思路是瓊斯(Jones,1995;1999)、艾欽和托洛夫斯基(EicherandTurnovsky,1999)的思路,主要是對模型進行一般化處理。他們的分析保留了內生增長理論中最終產出部門和“知識”生產部門的兩部門模型框架,從而保留了“知識跨時擴散”的本質特征,但放棄了內生可積累要素具有不變規(guī)模收益的強假定條件,從而得出了無規(guī)模效應結論。
在瓊斯的兩部門模型中,知識存量的產出彈性不再像羅默的模型那樣設定為1,而是假定為一個比1小的數(shù)。這一假定本身強烈地暗示了,人口或知識存量對其自身積累的貢獻遠不如R&D內生增長模型所設想的那樣大。假定條件的修改,使瓊斯的一般化模型成功地消除了經濟增長中的規(guī)模效應,在那里,均衡經濟增長率取決于知識生產部門內生要素的產出彈性而不是人口或人力資本規(guī)模。
艾欽和托洛夫斯基則更進一步認為,瓊斯的無規(guī)模效應模型仍然是一種特殊情形。他們構筑了一個更為一般的兩部門無規(guī)模效應模型,并將瓊斯、羅默等模型全部涵括其中。他們的結論是,假定全部內生要素在知識生產部門和最終產出部門的總產出彈性不同,那么,經濟長期增長率將遵循“短邊”原則,由總產出彈性最小的那個部門來決定,而與經濟規(guī)模無關。
瓊斯、艾欽和托洛夫斯基的模型雖然從形式上消除了規(guī)模效應,但是,他們卻并不能說明為什么不會存在規(guī)模效應。瓊斯不能說明知識存量對自身積累的產出彈性為什么小于1;艾欽和托洛夫斯基也不能說明,究竟哪一種情況下,一個部門的總產出彈性會大于或小于另一個部門。而且,在他們的模型結論中,政府政策對長期經濟增長率并不具有相關性。因此,他們的模型分析只具有純理論上的意義。
另一條思路則主要是由一批新熊彼特主義經濟學家開辟的,他們從特定的研究視角來分析規(guī)模效應問題。阿爾文.揚(Young,1998)、阿格汗和哈威特(AghionandHowitt,1998)、貝里特(Peretto,1998)等為代表的增長模型,集中于對“偷生意效應”的分析,提出了一種消除規(guī)模效應的新方法。
以阿爾文.揚的模型為例。在他的模型中,他人可以從兩個方向——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創(chuàng)新活動而“偷去”創(chuàng)新者的創(chuàng)新利潤流,即不僅通過產品的質量創(chuàng)新而且通過產品模仿來分割創(chuàng)新的壟斷利益,這樣,“偷生意效應”就大大加強。揚的分析得出了一個與以往內生增長理論相反的結論:經濟規(guī)模愈大,參與分割創(chuàng)新收益的人就愈多,“偷生意效應”就越強;而且,如果“偷生意效應”主要通過生產模仿產品來分割原有壟斷利益時,將出現(xiàn)負的規(guī)模效應。由于揚的模型中經濟規(guī)模對長期增長可能具有正、負或無規(guī)模效應,而且他的模型是從特定的角度進行分析的,因此,其理論結論具有明確的政策含義。按照揚的分析,如果政府的政策只是簡單地對所有研究部門實行“遍地開花”式的資助,那么,很可能只是激勵產品的模仿,從而只影響收入水平,而不能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率;相反,如果政策立足于激勵產品的質量創(chuàng)新,并根據(jù)R&D的研究深度實行重點資助或配額資助,那么,就可以提高長期經濟增長率。因此,阿爾文.揚的政策含義是:政策資助應該向創(chuàng)新難度大的人員或項目傾斜。
約法諾維克(Jovanovic,1997)則通過加入一個“學習成本”的假定條件來減弱或消除規(guī)模效應。約法諾維克認為,在羅默的兩部門模型中,實際上暗含了“知識”可以無成本地進入最終產出函數(shù)的強假定,然而實際上,工人必須學習怎樣使用“知識”,也就是說,需要支付“學習成本”或“知識消化成本”。如果將這一條件考慮進羅默模型,最終產出部門的成本將增加,規(guī)模收益也將有一個絕對的上界,從而使得規(guī)模效應減弱甚至消除。按照約法諾維克的觀點,假定工人在生產中需要“學習成本”,那么,公司可能更愿意采用次先進技術而不是最先進技術,從而更傾向于生產模仿產品而不是創(chuàng)新產品,這就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了阿爾文.揚的“偷生意效應”假定。
從實質上看,在阿爾文.揚和約法諾維克的模型中,存在一個共同的暗含假定,這就是:模仿產品或次先進產品雖然成本低于創(chuàng)新產品,但一定存在市場需求約束:正是這種產品約束導致了對生產人口或人力資本的需求約束。因此,內生增長理論的規(guī)模效應將因這種約束大大減弱、消除甚至為負。
到目前為止,近期增長理論并沒有完全解決經濟規(guī)模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問題。一方面,近期增長理論中的長期經濟增長率雖不依賴于經濟規(guī)模,但仍嚴重地依賴于外生人口增長率;另一方面,所有的模型均還沒有得到有利的經驗支持。盡管如此,近期增長理論在理論上還是取得了重要進展。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發(fā)現(xiàn)了無規(guī)模效應的均衡增長路徑并論證了其存在性。在這些模型中,長期經濟增長率要么取決于生產函數(shù)的產出彈性,要么取決于產品之間的替代彈性,實質上二者均取決于生產函數(shù)的結構參數(shù)。第二,經濟增長模型被進一步一般化。以往的內生增長模型之所以產生規(guī)模效應,實際上暗含了人口或人力資本稀缺而物質資本不稀缺的假定,這種假定充其量只能符合發(fā)達國家的情形,不具有普遍性。近期增長理論實際上則放棄了這種強假定,代之以個更一般的情形,這樣,就出現(xiàn)了規(guī)模效應為正、為零或為負的多種結果。第二,與以往的內生增長理論相比,近期增長理論的政策含義更具有針對性。在以往的內生增長模型中,由于簡單地假定技術或“知識”的外部效應不能被個人內化,因而任何用于技術或“知識”部門的政策都將影響長期經濟增長;而近期增長理論則表明,只有范圍更窄的重點資助政策才對長期經濟增長有正的影響。
三、經濟增長理論的最新進展對中國的現(xiàn)實意義
經濟增長理論的最新進展對于中國來說是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的。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究竟達到了一個什么樣的階段?中國經濟究竟又面臨著怎樣的矛盾?我們認為,集中到一點,就是: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需求約束”經濟時代?;蛘哒f,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短期效應時代已經基本結束,今后的經濟增長,將越來越依賴于長期因素。
中國經濟的需求約束,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工業(yè)產品需求;一是勞動力或人力資本的市場需求。
第一,工業(yè)產品的需求約束已變得越來越嚴重。集中表現(xiàn)為:工業(yè)品供過于求的矛盾進一步突出,工業(yè)企業(yè)生產能力閑置過剩,產品大規(guī)模積壓。根據(jù)2000年國內貿易局商業(yè)中心對國內市場上609種主要商品的調查,供過于求的比例高達79.6%,比1998年增長了47.8個百分點;根據(jù)第三次全國工業(yè)普查,900多種主要工業(yè)品生產能力中,生產能力閑置20~33%的,占27.2%,閑置50%以上的,占18.9%;在產品積壓方面,根據(jù)統(tǒng)計顯示,近年我國工業(yè)產品每增產10%,就有1%的產品積壓(王萬山,2002)。
第二,勞動力或人力資本的市場需求面臨嚴重約束。1997年全國失業(yè)工業(yè)數(shù)為1200萬左右,2000年這一數(shù)字上升到2173萬。即使是本來稀缺的人力資本,也同樣面臨市場需求約束。2000年全國本??飘厴I(yè)生平均就業(yè)率僅為80%,其中,專科畢業(yè)生的市場需求量不到30%(胡永遠、李少斌,2001)。特別是2003年夏季以后,隨著高校擴招后首屆畢業(yè)生走上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本的市場需求更加不容樂觀。
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受到嚴重需求約束的,主要是低檔次工業(yè)產品和低檔次人才。與之相反,高檔次產品和人才卻面臨短缺。例如,我國已連續(xù)三年居世界產鋼量第一,但一些高質量、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品種,供給能力不足,石油用管的市場占有率只有60%,冷軋硅鋼片、鍍鋅板僅占30%,不銹鋼板僅占20%;精密機床、遠洋船舶等產品的50%還依賴進口。在人才需求方面,許多大城市如上海、深圳,對碩士以上人才敞開大門“歡迎”;一流大學畢業(yè)生還是供不應求。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低檔次產品和人才過剩,而高檔次產品和人才短缺?主要還得從供給行為找原因。從產品生產者來說,生產低檔次產品有幾個明顯的好處:模仿成本遠遠低于技術創(chuàng)新成本;市場經營、開發(fā)的風險小;能很快填補市場需求空白,等等。從而,即使企業(yè)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也只是“小改造”,在花樣上做“文章”。其后果,只是利用模仿,搶奪了原來創(chuàng)新者的市場利潤,并不能對經濟的長期增長做出貢獻。例如,改革開放后中國加大了引進外資與技術力度,但企業(yè)引進技術的目的只是為了生產使用,而在消化吸收基礎上再創(chuàng)新的企業(yè)僅占18.75%,而且,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的投入也遠遠不夠。以1994年為例,國有大中型企業(yè)用于技術引進的支出為275億元,而同期用于這些技術消化吸收的支出只有9億元(李以學,1999)。同樣地,如果個人投資教育的目的,只是獲得一張高等教育文憑,那么,個人就會走文憑捷徑,熱衷于職業(yè)教育或技能教育,因為這類教育的收益是立竿見影的。以非全日制的本科自考為例,1998年參加本科自考的實考人數(shù)為102萬,是1983年的1000倍(胡永遠,2001),其中雖有因普通教育招生計劃的約束問題,但至少可以從非普通教育的持續(xù)“火爆”看出個人投資技能教育的熱情。因此,從中國的經濟實際看,我們可以作出這樣的判斷:由于產品或知識創(chuàng)新的相對成本太高,企業(yè)、個人更愿意模仿,而不愿創(chuàng)新。
而且,在中國過去的二十幾年中,宏觀環(huán)境尤其是政府的行為,對這種局面的形成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國有企業(yè)產權不明導致企業(yè)行為短期化,不愿進行有利于長期增長的技術創(chuàng)新;財稅分權改革助長了地方政府支持本地的重復建設,導致全國市場產品過剩;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創(chuàng)新的收益被大量的模仿產品所“肢解”,從而大大削弱了企業(yè)創(chuàng)新的激勵。尤其是政府長期充當著技術創(chuàng)新、教育投資的主體,有限的財力卻“胡子眉毛一把抓”,結果每一個行業(yè)、每一個項目都難以到位(李啟明,1999)。
總之,改革開放到今天,中國已經告別了產品的“短缺經濟”時代,同時又承受著巨大的過剩人口壓力;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可以利用世界市場需求緩解一部分需求約束,但中國是一個大國,低檔次產品的過度出口將惡化中國的國際貿易條件,不是長久之計。中國目前乃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缺乏的是高質量的創(chuàng)新產品和高水平的創(chuàng)新人才。因此,按照近期增長理論的政策含義,政府的政策要求更有針對性,更有重點。換言之,政府的政策應該放棄對一般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和國內“模仿產品”項目的支持,而應對新知識、新產品的創(chuàng)造與國外引進,加大支持力度。正可謂“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具體來說,政府的政策應該集中解決普遍存在的“短視癥”問題?!岸桃暟Y”的根源在于落后。落后怕“挨打”,所以總想“多快好省”,快出產品,快出“知識”,快出人才。這種良好的愿望有利于奮進,但也極易導致浮夸和行為短視。政府如果熱衷于“趕超戰(zhàn)略”,就會形成一個導向。整個社會都會跟隨。一個政府,一個企業(yè),如果過分關注自己任期內的“短期業(yè)績”,就會損害長期的增長與發(fā)展。因為,重大的科技創(chuàng)新或技術創(chuàng)新,都難以在短期內顯出明效。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中國改革開放20余年,生產大大發(fā)展了,科技水平大大提高了,人才數(shù)量大大上升了,這是誰都無法否認的事實,但根據(jù)世界權威機構——瑞士國際管理與發(fā)展學院網站的《世界競爭力年鑒》,1998年中國的世界競爭力排名為第24位,1999年下降到第29位,2002年排名在31位;根據(jù)《世界經濟論壇》的排名,1999年中國競爭力排在32位,比1998年下降4位。個中原因就在于,中國在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品創(chuàng)新方面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落后了,按照新增長理論的說法,就是:產品、勞動力數(shù)量對整個經濟來說,只有“水平效應”,沒有長期增長效應。因此,今后的政策措施,應該重點圍繞糾正“短視癥”而展開。
第一,加快國有企業(yè)改革。目前,國有企業(yè)政企仍然沒有完全分開,國有企業(yè)經營者和政府官員的目標函數(shù)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任期內目標最大化。因此,國有企業(yè)的行為短期化有著深厚的制度背景。只有讓國有企業(yè)真正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實行真正意義上的公司治理制,才有可能讓企業(yè)成為科技創(chuàng)新的主體。
第二,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這實際上涉及到創(chuàng)新者利益的保護問題。過度保護創(chuàng)新者的壟斷利益,不利于知識和技術的傳播與共享;但反過來,如果不有效保護知識產權,創(chuàng)新者的創(chuàng)新收益就會被大量的模仿者和剽竊者所大肆分割,嚴重損害創(chuàng)新激勵。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一個必須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的時期,我們正好憑借加入WTO這一契機,以嚴格遵守WTO關于知識產權保護規(guī)則這一有利背景為前提,有效保護企業(yè)、個人的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通過鼓勵重大科研創(chuàng)新,提升整個國家的科技競爭力。
第三,政府的定位要更加準確。政府支持知識、技術創(chuàng)新,無庸質疑,這也是內生增長理論包含的政策含義。但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問題有兩個:一是這一主張以個人、企業(yè)完全缺乏知識、技術創(chuàng)新動力為前提,顯然這一假定條件并不符合經濟事實;二是這一主張以政府不面臨財政約束為前提,這一假定也不現(xiàn)實。在有限的財力約束下,在個人、企業(yè)具有強烈“模仿”動力的前提下,政府的最優(yōu)選擇,就是有效縮小自已的“勢力范圍”,集中財力,支持重大創(chuàng)新項目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著眼于長期持續(xù)增長。
參考文獻:
1.Aghion,PhilippeandHowitt,Peter,1992.AModelofGrowthThroughCreativeDestruetion.Eeanometriea,March,60(2),325-351.
2.Aghian,Philippe,andHowitt,Peter,1997.AShumpeterianPerspectiveonGrowthandCompetition.InAdvancesinEconomiesandEeonometries:TheoryandApplications,SeventhWorldCongress,VolumeH,FAitedbyM.Kreps.CanbridgeUniversityPress.
3.Aghiom,PhilippeandHowitt,Peter,1998.EndogenousGrowthTheory.Carobridge,MA:MITPress.
4.Eicher,T.S.andTuroovsky,S.J.,1999.Non-sealeModelsofEcanomicGrowth.TheFeonomicJournal,109(July),394-415.
5.Grossman,GeneM.AndHelpman,1991.InnovationmadGrowthintheGlohalEconomy.Cambridge,TheMITpress,23-139.
6.Jnnes,Charlesl.,1995.TimeSeriesTestsofEndogenousGrowthModels.QuarterlyJoumalofEconomies,May,110(2),495-525.
7.Jones,Charles1.,1999.Growth:WithorWithoutScaleEffects?AmericanEconomicReview,89(May),139-144.
8.Jovanovic,Boyan,1997.LearningandGrowth.InAdvancesinEconomicsandEconometrics:TheorymadApplieatians,SeventhWorldCongTess,VolumeI1,EditedbyM.Krep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9.Peretto,Pietro,1998.TechnologicalChangeandPopulationGrowth.JournalofEconomieGrowth,Dec.,3(4),pp.283~311.
10.Rivera-Batiz,LuisA.andRomer,P.,1991.EconomieIntegrationmadEndogenousGrowth.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es,106(2),May.
11.Romer,PaulM.,1986.Inereas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94,1002-1037.
12.Romer,PaulM.,1987.GrowthBasedonlnereasingReturnsDuetoSpecialization.AmericanEeonomieReview,77,2(may),pp.56-62.
13.Romer,PaulM.,1990.EndogenousTechnologicalChange.JournalofPolitiealEeonomy,98,5(October),PartH,pp.71~102.
14.Young,Alwyn,1998.GrowthWithoutSt:aleEffect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February,106(1),pp.41~63.
15.胡永遠、李少斌:《“逆向選擇”下的個人人力資本投資》,載《人口與經濟》,2001(6)。
16.李啟明等:《過剩經濟對我國投資領域的影響分析》,載《管理世界》,1999(2)。
17.李以學:《中國產業(yè)技術進步的問題和對策》,載《管理世界》,1999(1)。
18.王萬山:《論結構性過剩條件下中國工業(yè)結構調整策略》,載《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2(3)。
- 上一篇:制度經濟學比較評析論文
- 下一篇:經濟理論合理性質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