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宣傳資料翻譯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05 04:59:00

導(dǎo)語:旅游宣傳資料翻譯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宣傳資料翻譯研究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旅游業(yè)迅猛發(fā)展。中國這一神秘的東方古國,以其如畫的山水風(fēng)景,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為了更好地促進文化交流,推動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漢語旅游資料被翻譯為英文。但是,許多旅游景點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深厚,它們所負載的許多歷史文化對于外國游客來說是完全陌生的,這就給翻譯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本文將用圖式理論分析翻譯漢語旅游資料中的文化圖式時的常見問題,探討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

一、圖式理論與翻譯

圖式理論最早是由著名哲學(xué)家康德(ImmanuelKant)于1781年提出。康德將圖式描述為“幫助我們理解世界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1]252。1932年,英國心理學(xué)家巴特利特(F.C.Bartlett)首次在其著作《記憶》(Remembering)中使用了圖式這一術(shù)語,指出圖式是“過去反應(yīng)或過去經(jīng)驗的積極組織”[2]201。20世紀(jì)70年代以來,許多語言學(xué)家和心理學(xué)家如Minsky(1975),Rumelhart(1980),Carrel和Eisterhold(1988),Eysenck和Keane(1990)等,運用圖式理論分析和解釋外語學(xué)習(xí)和閱讀過程中的心理過程,形成了現(xiàn)代的圖式理論[3]64。

現(xiàn)代圖式理論認為圖式是圍繞某一個主題組織起來的知識的表征和貯存方式,由被稱為“變量(variable)”或“槽道(slot)”的不同部分組成。它認為語篇本身并不具有任何意義,而僅僅是給聽者、讀者提供如何建構(gòu)意圖的方向。當(dāng)讀者碰到某個刺激時,相關(guān)圖式的“槽道”被填充,圖式被“例示”(instantiated),讀者才對圖像形成相應(yīng)的理解[4]31-32。

圖式分為語言圖式、形式圖式和內(nèi)容圖式。本文將討論的內(nèi)容圖式指的是“文章中內(nèi)容部分的背景知識”[5]79,對于文章的理解十分重要。它包含了某一話題內(nèi)通常會發(fā)生的事情的概念性知識和信息。例如:當(dāng)中國讀者讀到“中國新年”時,會很自然地想到家庭團聚、團年飯、年畫、對聯(lián)、鞭炮、利市等等。內(nèi)容圖式可以幫助讀者通過預(yù)測,信息選擇更好更快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圖式與文化緊密聯(lián)系,因此,又常被稱為“文化圖式”。

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的任務(wù)就是將原文中的信息以譯文形式表達出來,使譯文能在讀者頭腦中激活相應(yīng)的圖式,幫助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或類似的理解。有學(xué)者就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將翻譯理解為‘圖式翻譯’”[6]50。

文化圖式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最為棘手的問題,需要小心處理。而旅游材料可以說是文化信息極為集中的地方,在翻譯過程中如果不加處理地翻譯,其中的一些文化信息就有可能因為無法激活譯文讀者的相應(yīng)圖式,給理解帶來困難甚至是失敗。

二、旅游翻譯中的文化圖式空白和差異

(一)文化圖式空白(culturalschemadefault)

由于地理、歷史和文化上的原因,一些對于某一文明十分熟悉的概念可能在另一文明完全不存在且沒有相應(yīng)的表達。譯文讀者“沒有一個恰當(dāng)?shù)膱D式,也沒有辦法馬上建立一個圖式”[4]41,造成圖式空白。

比如,在欣賞中國的文化古跡時,外國游客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大量的歷史人名。這些名字對于中國人來說是十分熟悉的,但對于游客來說去可能是完全陌生的。以下這句話選自浙江蘭溪濟公紀(jì)念館對濟公的介紹:

例1:濟公劫富濟貧,深受窮苦人民愛戴[7]。

濟公在中國是家喻戶曉,他的形象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也已扎根。當(dāng)中國讀者看到“濟公”這一個詞時,他們頭腦中的濟公圖式就會被激活——隨意的衣著,有些瘋癲的言語,與眾不同的行為,對為富不仁者的憎惡,對窮人的關(guān)心等等。但是,西方的讀者根本不知道“濟公”為何許人。如果這個句子直接譯為“Jigongrobb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andwasdeeplylovedandesteemedbytheimpoverished”,由于譯文讀者文化圖式的空白,西方讀者只會得到句子的表面意思,無法像中國讀者那樣產(chǎn)生親切的感覺。

另外,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朝代的更替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中國各個不同朝代也是西方游客出現(xiàn)圖式空白的常見原因。比如:

例2:(桃花源)始建于晉,初興于唐,鼎盛于宋,大毀于元,時興時衰于明清,蕭條于民國,漸復(fù)于解放后,大規(guī)模修復(fù)開發(fā)于1990[8]。

譯文:ItwasfirstbuiltintheJingDynastyandgotmoreprosperousintheTangDynastyandgraduallyflourishedaroundtheSongDynasty.However,itsuffereddamagesduringtheYuanDynasty.SometimesitroseandsometimesdeclinedintheMingandQingDynasty.ItbecamedesolateduringtheperiodofMinGuoandonlyresortedwithstatefundsafterliberationandhasbeendevelopinginabigwayin1990.

拋開譯文中的語法錯誤和單詞的誤用不說,這一譯文也沒能傳達出桃花源歷經(jīng)朝代變更、興衰起伏的歷史。對于對中國歷史知之甚微的外國游客來說,由于沒有相應(yīng)的圖式可用,這些朝代名稱對于他們來說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符號。

(二)文化圖式差異(culturalschemadisparity)

Howard指出圖式差異是指“讀者使用了與作者意圖不同的圖式來理解文章”[4]42。這是譯者在翻譯中國旅游宣傳資料中文化圖式時經(jīng)常碰到的另一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原文作者與譯文讀者的圖式互不相同,甚至相互沖突。讀者在理解時均會以自身的相應(yīng)圖式為基礎(chǔ),但是,由于中國與西方的文化差異,同樣的形象可能會在中西方讀者頭腦中激活完全不同的圖式。

例3:同時,把挖湖的泥土,按照造園布局的需求堆筑在山上,使山體形象如一只展翅欲飛的大蝙蝠……

譯文:Inthemeantime,theearthdugfromthebottomofthelakewaspileduponthehillaccordingtoafastidiouslandscapingplan,turningthehillintowhatlookslikeagiantbatfluffingitswings…[9]4

在這一譯文中,譯者似乎忠實地傳遞了原文的信息。但是譯文在讀者頭腦中激活的圖式值得商榷。在西方國家中,“bat”是一種丑陋的動物,通常是與吸血鬼一類的邪惡的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這一譯文不僅無法在西方讀者中激活熟悉的文化圖式,反而有可能在譯文讀者心中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又如:

例4:涵虛堂:清漪園時,是一座仿武漢黃鶴樓建造的三層樓閣,名望蟾閣[9]68。

這里的“蟾”是中國傳統(tǒng)神話中居住于月宮中的動物,常被古人用于暗示月亮。中文的“蟾”和英語中的“toad”指的均是同一種動物,但是譯文讀者的文化圖式中卻完全沒有中國讀者的這些變量。

在翻譯這樣的旅游材料時,譯者必須考慮到譯文讀者的文化圖式,打破中國文字表面結(jié)構(gòu)的界限,表達出文字的真正內(nèi)涵。

三、應(yīng)對文化圖式空白和差異的方法

在翻譯中國旅游宣傳資料中的文化圖式時,不可避免會遇到由于文化不同導(dǎo)致的圖式空白和圖式差異。在翻譯時就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來縮小由此導(dǎo)致的譯文讀者的理解障礙。

(一)使用具體樣本(exemplar)來激活現(xiàn)有圖式,建立新圖式。

Howard指出當(dāng)一個圖式在現(xiàn)實世界中找到具體樣本時,它便會被激活或被例示(instantiated)[4]32,如果缺乏相關(guān)背景知識,理解就會受到阻礙。因此,當(dāng)出現(xiàn)文化圖式空白時,可以提供譯文讀者熟悉的具體樣本來激活其內(nèi)在的知識。

比如在例1中,可以將“濟公”比作“羅賓漢”,通過在西方讀者頭腦中激活有關(guān)羅賓漢的原有圖式,使這一圖式與新的濟公信息相作用,在譯文讀者頭腦產(chǎn)生一個有關(guān)濟公這一中國人物的新圖式。例1可譯為“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andwasdeeplylovedandesteemedbytheimpoverished”。這一譯文詮釋了濟公行為的本質(zhì),而且技巧性地吸引了西方游客的興趣,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達到了介紹中國文化,推動文化交流的目的。

同樣,在翻譯例2時,我們可以利用外國讀者頭腦中已存在的文化圖式,用他們熟知的方式來表達這些時間。試將例2改譯為:

ItwasfirstbuiltintheJingDynasty(256-439A.D.),begantotakeshapeintheTangDynasty(618-709),flourishedintheSongDynasty(960-1297),andwenttoruinintheYuanDynasty(1279-1368).WithupsanddownsthroughtheMingandtheQingdynasties(1368-1911),itwasabandonedinthetimesoftheRepublicofChina(1912-1949).Itsrestorationwasmadefromtheyear1949onandalarge-scaleexpansionanddevelopmentbeganin1990.

又如,

例5:相傳三國時期,吳淞江的北岸就建起了一座寺院,后易名為靜安寺[10]。

在翻譯這句話時,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將“三國時期”與西方讀者熟悉的時間聯(lián)系起來。

譯文一:LegendhasitthatduringtheThreeKingdomsPeriod,morethan1200yearsbeforeChristopherColumbusdiscoveredtheNewWorld,atemplewasbuiltonthenorthbankofWusongRiver,anditlateradopteditspresentnameofJingAnSiorJing’anTemple.

譯文二:LegendhasitthatduringtheThreeKingdomsPeriod,morethan1300yearsbeforeWilliamShakespearewasborn,atemplewasbuiltonthenorthbankofWusongRiver,anditlateradopteditspresentnameofJingAnSiorJing’anTemple.

西方讀者可能不知道“三國時期”的具體時間,但是通過將“三國時期”與“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時間或“莎士比亞出生的時期”聯(lián)系起來,可以激活他們頭腦中哥倫布和莎士比亞的圖式,通過與新信息相結(jié)合,形成新的圖式,使西方讀者更清楚地了解這一寺院的歷史。

旅游資料翻譯的主要目的除了傳遞文化信息以外,還需要吸引游客對旅游目的地文化、歷史和自然資料的興趣,推動文化交流,促進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通過具體樣本激活現(xiàn)有圖式,可以很好地激起游客的興趣,幫助理解中國文化。這一方法在翻譯許多旅游材料時都可以使用。比如,可以將“蘇州”比作“威尼斯”;在介紹“梁山伯與祝英臺”時,可以將他們比作“羅密歐與朱麗葉”,在介紹朝代、長度、重量等使用了中國特有的度量單位時應(yīng)該轉(zhuǎn)化為或同時標(biāo)注上國際通用的度量單位,或者以適當(dāng)?shù)男问郊せ钗鞣接慰皖^腦相應(yīng)的圖式以達到恰當(dāng)?shù)睦斫狻?/p>

但是,譯者在使用這一策略時要謹慎。譯者不應(yīng)將一個普通的小島比作夏威夷或?qū)⒁粋€普通作家比作莎士比亞,這只會在游客頭腦中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

(二)對譯文讀者原有文化圖式進行修改或補充

圖式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通過把外界的信息納入已有的圖式,圖式會不斷變化發(fā)展。不同文化的人民對于同樣的信息可能有著不同的文化圖式,在這種情況下,要正確傳遞信息,就需要通過對譯文的潤飾,對譯文讀者頭腦中的原有圖式進行修改或補充,幫助讀者獲得對原文信息的正確理解。

如例3中,盡管“蝙蝠”在中西方均是指同一種動物,但是其文化含義的不同使其在兩國讀者頭腦中激活的文化圖式也有所差異。這時,譯者在將詞語翻譯成目的語的同時,可以通過在上下文中合理地提供新的信息,幫助譯文讀者補充其原有圖式。例3可譯為:

Inthemeantime,theearthdugfromthebottomofthelakewaspileduponthehillaccordingtoafastidiouslandscapingplan,turningthehillintowhatlookslikeagiantbat(homonymof“l(fā)uck”inChinese)fluffingitswings…

通過提供“蝙蝠”在中國與“?!毕噙B的這一信息,譯文讀者原有有關(guān)“蝙蝠”的文化圖式得以擴展。他們會在閱讀中,將“蝙蝠”與“?!甭?lián)系起來,從而形成對原文的正確理解,并且在看到其他中國旅游宣傳資料中出現(xiàn)的同樣形象時,也能激發(fā)正確的圖式。

(三)利用譯文讀者熟悉的文化圖式代替原文的圖式

翻譯是一個復(fù)雜的過程,譯者不僅要能在語法層次上理解原文,而且要了解兩國人民文化上的差異。在出現(xiàn)圖式差異時,要正確傳遞信息,除了利用補充資料對圖式進行修改補充外,還可以用譯文讀者熟悉的相應(yīng)文化圖式代替原文的圖式,使譯文讀者對原文獲得正確的理解[3]66。

試看例4的翻譯:

HallofModesty:InthedaysoftheGardenofLimpidRipples,theHallofModestywasathree-flooredpavilionbuiltinthedesignoftheYellowCraneTowerofWuhanandcalled“Moon-WatchingHall”[9]68.

譯者將“望蟾閣”中的“蟾”譯為了“月亮(moon)”??梢钥闯?,譯者在翻譯時考慮到中國讀者與西方讀者“蟾”這一圖式的差異,在這一段文字中將“蟾”用了文雅而與原文意思一致的“moon”,使譯文讀者頭腦中產(chǎn)生了與原文讀者相似的圖畫。

(四)通過對文化信息的解釋,在譯文讀者頭腦中創(chuàng)建新的文化圖式

在一些情況下,無法在譯文讀者的文化中找到相應(yīng)的圖式,這時就需要對原文圖式進行解釋,以使譯文讀者獲得對原文的正確理解,這也被稱為文化闡釋。如果譯者無法找到可以在譯文讀者中激活同樣圖式的表達,也沒有類似的圖式可以依靠,那么,對文化圖式進行解釋可以有效地解決圖式空白和錯位的問題。

比如,中國讀者熟知的“葉公好龍”可以譯為“LordYe’sloveofdragons”并附上解釋“LordYewassofondofdragonsthatheadornedhiswholepalacewithdrawingsandcarvingsofthem.Butwhenarealdragonheardofhisaffectionandpaidhimavisit,hewasfrightenedoutofhiswits.”通過向外國游客解釋“葉公好龍”的整個故事,譯者在譯文讀者頭腦中建立了有關(guān)葉公的新圖式,推動了游客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四、結(jié)語

旅游材料的翻譯對于推動中國文化的傳播,促進中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譯者應(yīng)充分注意到旅游文化中可能導(dǎo)致譯文讀者出現(xiàn)圖式空白和圖式差異的文化圖式,在翻譯這些信息時,應(yīng)考慮到譯文讀者的圖式情況,翻譯中采用適當(dāng)?shù)牟呗裕‘?dāng)?shù)貍鬟f原文信息,促進中西方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