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辦學講究素質教育

時間:2022-03-18 02:15:00

導語:孔子辦學講究素質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孔子辦學講究素質教育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興辦私學的先驅。他的辦學思想和教育理論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仍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一、辦學思想

據歷史記載,春秋以前,學在王宮,春秋以后,隨著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發(fā)展,以及周王室與各分封國之間日益頻繁的交往,社會各階層對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尤其是周厲王、幽王之后,周王室日漸衰微,集權中央的實際控制能力已大大削弱,舊的文化傳載體系必須打破,新的文化建設也就進入了由“學在官府”而走向“學下庶人”的文化下移時代,即孔子所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與此同時,孔子在他“而立”之年,做出他一生中最大、最重要的人生選擇——創(chuàng)辦私學。

(一)辦學的時代作用

孔子在辦學之前,就已經對當時的社會形勢總覽無余,他認為,通過辦學和教育可以對國家與個人,產生巨大的作用和影響?!墩撜Z·子路》記載:“子適衛(wèi),冉由仆。子曰:‘庶矣哉!’冉由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即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本彤敃r而言,一個理想的國度,若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走庶——富——教的發(fā)展道路,即要有足夠的勞動力,充足的物質生活資料,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化活動。有人認為,治理國家只要依靠政令、刑律就萬事大吉了,孔子卻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則能夠做到“有恥且格”。因此,教育教化比政令、刑律更重要,也更有效。的確,春秋末年,統(tǒng)治者的橫征暴斂、苛政酷刑和武力征討,造成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官學荒廢、文教不興的嚴重惡果,而此時提出并強調教育的作用,抬高教育的地位,是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鮮明的時代特色的。

(二)育人的根本目的

由于當時社會的急劇動蕩,周王室統(tǒng)治者的地位也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正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戰(zhàn)國動亂的征兆亦初露端倪,在這一特殊時期,孔子用敏銳的目光,重新審視了天命論、血統(tǒng)論與人才的關系,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的聰明才智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習得的。因此,他就大膽地提出了一個人生命題:“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比说谋拘允墙咏模筇斓慕逃蛯W習使之產生了差異?!吨杏埂芬鬃拥脑捳f:“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這也恰恰暴露了他一向推崇的“天命論”的局限性,由此,他又提出“為政在人”、“舉賢才”的主張,子夏就用“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來準確概括孔子的教育目的,盡管對這句話的解釋分歧不小,但將學習與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則是毋庸置疑的。做官的人應該是受過教育并繼續(xù)加強學習的人,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人應該授予一定的官職。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這樣的治國安邦的賢能之士。

(三)招收的教育對象

教育對象問題,歷來是體現辦學者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重要方面,孔子將“有教無類”確定為他的辦學方針,無疑是對當時“氏以別貴賤,氏以別智愚”的宗法觀念的有力沖擊,以實際行動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等級制度。據朱彝尊《孔子弟子考》統(tǒng)計,孔門弟子遍布魯、齊、衛(wèi)、晉、蔡、秦、宋、薛、吳、楚等,人數眾多,成分復雜。既有魯國權勢貴族之子孟懿子,又有“貧且賤”的顏淵、仲弓;既有“家累千金,結駟連騎”的子貢,又有曾為大盜的顏涿聚、“縲紲之中”的罪犯公冶長??鬃舆@種不分華夷,無論貴賤,廣收學徒的做法,滿足了社會的需求,順應了歷史的潮流。這也充分顯示了一個偉大教育家何等寬廣的胸懷。

二、教學內容

孔子從培養(yǎng)治國安民的賢良之士的教育目的出發(fā),在汲取古代教學內容中有益營養(yǎng)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和設想,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教學藍本,并不斷加以修訂和完善。

(一)重視道德教育

孔子特別重視學生思想品格和倫理道德教育,并將其放在首要地位,在《論語》里不厭其煩地多次提到自己致力于培養(yǎng)“士”、“君子”、“成人”,就教學內容來考察,的確占有相當突出的地位,一般文化知識的學習均服從道德教育的統(tǒng)領?!墩撜Z·述而》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逼渲信c操行、道德、禮義有關的內容占了很大一部分,同篇中又說:“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薄八嚒敝付Y、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關于這一點,《學而》篇中講的就更明確了:“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弟子在家里要孝順父母,在外要敬重兄長,說話要謹慎、誠實,廣泛地友愛大眾,親近仁德之人,做到這些之后,有多余的力量,再來學習文化知識。這就是我們今天素質教育所提倡的“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的淵源。

(二)體現學以致用

除了強調道德教育的核心地位以外,孔子當然也從不忽視文化知識和技能技巧的培養(yǎng),他將這三方面看成是社會需要、人格形成、素質提高的有機統(tǒng)一體,也是教學內容的完整體系化。為更好地配合和滿足教學需要,明確體現“學以致用”的主導思想,孔子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據記載,孔子說:“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睋妒酚洝酚涊d:“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禮義”者,編成現存的三百零五篇,況且“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不僅如此,孔子還對《禮》、《樂》、《易》、《春秋》等文獻進行過整理和闡釋。所有這些表明,孔子十分重視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知識、經受多方面的鍛煉,與商周時代的教學內容相比,更加豐富和充實,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更加貼切和緊密。

三、教學方法

孔子認識到教學過程不僅是教師教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的過程,教學質量的高低最終取決于學生掌握的程度。所以,他始終把研究如何教的問題建立在研究學生如何學的基礎之上。

(一)師生平等,一視同仁

孔子在教學中也推行“仁者愛人”的基本思想,對每一位學生都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他十分重視“師生平等”的教學原則,經常通過自己的認真觀察,與學生展開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他說過:“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睕]有任何言行可以隱瞞。他經常采用辯論的方式,開創(chuàng)平等自由的學術研討環(huán)境,不時征求學生們對他的講學提出疑問或不同意見,他認為在老師面前總是無違于師、唯唯諾諾是“愚”的表現,應當“當仁不讓于師”。子路性格直率,言語魯莽,甚至頂撞老師,孔子總是寬容原諒了他。孔子對學生的熱愛,贏得了學生的信賴和尊敬,師生之間相互切磋,感情親密無間,真正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二)啟發(fā)誘導,循序漸進

“啟發(fā)式”教學的首創(chuàng)者非孔子莫屬,他在《論語·述而》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一三隅反,則不復也?!薄皯崱奔词菍W生對于某個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想解決這一問題,弄懂其中的道理,這時,老師要抓住時機,指導學生打開思路?!般奔词菍W生對這一問題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又比較模糊,不知道該怎樣將其表達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這時,老師要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弄懂概念,規(guī)范語言,將其順利表達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就養(yǎng)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就能夠“舉一反三”,否則,就不要繼續(xù)教他了。此外,孔子還講究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以己推人,取譬喻義,學思并重,由博返約等多種誘導方式啟發(fā)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深受學生的廣泛好評。

(三)不拘一格,因材施教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如此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得益于他掌握了解決教學中統(tǒng)一要求與個別差異相矛盾的方法?!耙虿氖┙獭笔撬未祆鋵鬃咏虒W經驗的經典概括。孔子非常注意觀察學生,對所有學生可謂了如指掌,他曾說:“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唁”,“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學生同樣問孝、問仁、問政,他的回答往往因人而異,繁簡不同。在子路與冉由探討“聞斯行諸?”同樣問題時,他的回答竟然迥然不同,他的解釋是,“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原來是一位好勇斗狠的無業(yè)游民,見到孔子態(tài)度粗野,但孔子總是避其鋒芒,諄諄誘導,以禮相待,寬大為懷。終使子路幡然悔悟,從師于他。由此可知,學生可能千差萬別,教師應該胸中有數,既不能拾優(yōu)棄劣,又不能良莠不分,最好是各有所得,統(tǒng)籌兼顧。

孔子的辦學思想之所以彪炳千秋、昭顯后世,毫無疑問,必定有其深邃的理論基礎??偠灾M管他的理論中還有其瑕疵存在,我們還是當吸取精華,剔除糟粕,結合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要求,端正辦學思想,大力推進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