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整合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3 09:28:00
導語:化學教學整合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運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為指導,實現化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chuàng)建這一核心進行整合。在建設好化學教學資源的前提下,努力搞好化學課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遵循信息技術課與化學的整合原則,真正達到整合是為教學服務的目的,從而實現課程優(yōu)化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運用思想理論圍繞核心重視資源實現整合
多年來,我們進行了很多教學改革的探索,但大多是停留在內容、手段、方法上的改革,而沒有真正進行教學結構的改革。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徑。
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只是一個輔助作用,它不能夠完全代替教師的教學工作,準確、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應從實際出發(fā),遵循教學原則,合理分配時間,提高教學效益和提高教學質量為原則,對教學環(huán)節(jié)做周密安排,精心設計。
信息技術是一種認知工具,信息技術課是一種工具課,其作用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在化學教學中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整合呢?
運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為指導
在信息時代,有很多問題是傳統(tǒng)理論所不能回答和解釋的,需要我們具有探求新知識、新理論、敢于向傳統(tǒng)教育思想觀念挑戰(zhàn)的勇氣和精神。
在上初中《化學》第三章第五節(jié)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氯化鈉的形成過程中,如果就憑教師按照書本內容直接講解,學生很難想到氯化鈉的結構情形,但做一個Nacl形成的課件,這樣學生就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這樣就降低了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提高了教學效果。
可見,從內容、手段、方法、教學結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從而真正實現了教學系統(tǒng)中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媒體的有機組合。然而這四個要素不是孤立地、簡單地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而教學系統(tǒng)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就是教學結構。這樣就避免了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在傳統(tǒng)教學系統(tǒng)中四個要素的關系是: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學過程的絕對權威,教師通過口授、板書把知識傳遞給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用耳朵在聽,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當于收音機或電視機)。而此地媒體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作為輔助教師教、即用于演示重點和難點的直觀教具,在這種結構下,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老師講這本教材,復習和考試都是依據這本教材。
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chuàng)建這一核心來進行整合。
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正是為了有效地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結構,即徹底改變教學系統(tǒng)中四個要素的地位與作用。
多年來我們培養(yǎng)出的大多是知識應用型人才,而比較缺乏創(chuàng)新型人才?!皠?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在1999年第三次全教會上主席還進一步提出:“要把增強民族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
在上初中《化學》緒言這節(jié)時,如果單憑教師用語言描述,無論你怎樣繪聲繪色地講解,學生只能憑自己的生活實踐來理解,很難起到好的效果,但我們制作一個課件,在輕松的音樂聲中,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各種物質,潺潺的流水能蒸發(fā)變成水蒸汽,水蒸汽可以變成天空的白云,白云可以變成雨滴或雪花重新降落在地面等有聲有色的一段音樂片呈現給學生,這樣學生在一種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進入開門教學的情境中,引人處勝,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認識到化學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相互聯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來實現一種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和全新的、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學習方式,從而徹底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結構和教育本質,達到培養(yǎng)大批具有21世紀能力素質的人才(即創(chuàng)新人才)的目的。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huán)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這正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所需要的。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改變傳統(tǒng)教學結構、實施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一條有效途徑。
要高度重視化學教學資源的建設,這是實現課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化學概念、原理大多數較為抽象,物質的微觀結構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且化學變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礎上重新組合的結果。因此,單靠語言和文字的描述,學生較難理解。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動畫模擬,能形象生動地表現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的運動特征,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微觀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理解化學原理。例如:解釋化學反應時,動畫模似“白磷分子”和“氧分子”,再拆分為原子,最后,重新組合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過程。又如:在做“Cu——Zn原電池”的演示實驗的同時,通過動畫模擬,使學生地看到電子運動方向和兩極電子得失的情況。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這樣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建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全新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從而徹底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實際上信息技術就不再僅僅是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達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的要求,即與素質教育的目標結合在一起。
如上所述,是要通過信息技術所創(chuàng)建的理想學習環(huán)境和全新的學習方式。
實現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的整合的原則
怎樣實施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程的整合,這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與探討的重大課題,在整合的過程中又必須遵循若干共同的原則,否則將會事倍功半、事與愿違,甚至適得其反。所以認識并遵循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原則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做好整合的前提條件。要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chuàng)建這一中心來整合,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學系統(tǒng)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的地位與作用:看看通過自己將要進行的“整合”,能否使各個要素的地位與作用和傳統(tǒng)教學過程相比發(fā)生某些改變?改變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將會改變?哪些還沒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緊緊圍繞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做出相應的調整,使得通過最終教學設計所建構的教學模式能較好地體現新型教學結構的要求,這樣的整合才是有意義的?;瘜W本身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化學教學中,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理論,掌握實驗操作技能,培養(yǎng)嚴謹的科學素質必不可少的過程。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實驗以其真實性和直觀性,給學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有利于教材內容的理解。所以在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同時不能脫離實驗的作用。
同時,在教學中首先應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選擇媒體,只要能夠說明問題,應越簡單越好,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化學教師的愿望。
總之,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人機交互是計算機的顯著特點,多媒體計算機進一步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但是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而且可按教學目標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體信息的各種教學內容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可按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水平把化學的預備知識及開闊視野所需要的擴展知識組成有機的整體,因材施教。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這些任務可以是其他學科的知識,也可以是社會性的問題。教師在任務設計時要靈活創(chuàng)新,對于相同的知識點,在完成所要求的學科目標的前提下,要根據不同的學科環(huán)境、教師特長和社會背景等,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景任務進行教學,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參考書所提供的材料。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么形式來呈現什么教學內容,并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xié)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并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最后,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這樣切實地把信息技術與化學進行整合,達到優(yōu)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質量的真正目的。
- 上一篇:依法行政工作意見
- 下一篇:人大財經工委工作總結
精品范文
1化學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