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管理學校管理論文2篇

時間:2022-02-28 03:37:41

導語:教學管理學校管理論文2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管理學校管理論文2篇

第一篇

一、管理過程“接地”,學校煥發(fā)生機

學校管理的過程,就是執(zhí)行、檢查和改進學校日常工作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超出學校原先計劃的事情發(fā)生,比如教師請假、天氣變化、假日變更等。這就要求學校管理接地———除了依據校情、教情、學情之外,還要靈活機動,及時調整。有地氣,才會煥發(fā)勃勃生機。機械地照搬,就會導致管理的被動與僵化。上級機關多年的教學視導,不外乎聽課、查作業(yè)、做訪談;校內多年的教學業(yè)務檢查,也總是教案編寫的數量、作業(yè)批改的次數。筆者以為,這類活動應該做到,不查作業(yè)的量而查出錯原因的分析與解決,不重教案的編寫而重集體備課的改進,不記聽課的次數而記評課的深度與力度,不看問題的數據分析而看對問題解決搭設的臺階。過程接地,管理跟進,才會激活學校管理的“一池春水”。

二、經驗總結“入地”,教學催生智慧

教學管理的重要一環(huán),就是工作要“入地”———對做過的工作及時總結梳理,淬煉提取,加以推廣,智慧共享。我們根據縣情,總結提煉出“三教合一”“四位一體”“12345”等教學管理模式,即基教股選實驗校,教研室專業(yè)引領,電教館信息化跟進,督導室檢查督辦,實現(xiàn)了優(yōu)化課堂、資源共享的預期目標,有效推進了教學工作的開展。暑期備課中,我們要求重案例研究,以研究促培訓,提出“臺階模式”集體備課方式,即:本節(jié)課你預設了幾個教學目標———你用什么方法(流程)來實現(xiàn)你的目標———你的目標設定符合逐層升高的臺階性嗎?三層次臺階教學目標和流程的設問,個體教學思路之間的不斷的碰撞,在此基礎上同課異構、同課多構,關注教師個體的體驗與反思,讓更多真實情境中的生成進入課堂,由關注概念創(chuàng)新轉向重視實踐研究,進而提升教師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入地”的備課方式,激發(fā)了教師的學習熱情,贏得了教師的認可與歡迎。

作者:凌仲德單位:潁上縣教育局

第二篇

一、縣域內學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校長負責制從現(xiàn)代企業(yè)的管理制度的演變來看,現(xiàn)代企業(yè)早已是集體決策管理、個人對企業(yè)負責的一種制度了。而我們現(xiàn)在的校長負責制實際上是校長個人對上一級政府和部門負責管理學校的制度,這種個人負責制導致學校管理效能有限甚至低下。另一方面,目前,縣域內基礎教育基本的管理體制還是以縣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為主導,學校權利受限,校長一無財權,二無人權,三無物權,四無事權。在不少地方,校長仍然有行政級別,其提拔任命及考核還是由縣級組織部門這個非教育專業(yè)部門按行政干部任免程序來操作實施。

2.校長的產生方式目前,不少地區(qū)縣域基礎教育學校校長多采用任命制產生,雖然早在2003年人事部、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深化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就已明確要求“中小學校長的選拔任用要擴大民主,引入競爭機制,逐步采取在本系統(tǒng)或面向全社會公開招聘、平等競爭、嚴格考核、擇優(yōu)聘任的辦法選拔任用”,但事實上只有少數地區(qū)遵照執(zhí)行。這種由上級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門任命校長的辦法,勢必造成校長們過于關注對上級的責任和關系,把相當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博取上級好感及好評上,弱化了學校管理,弱化了校長對于學校以教科研為基礎、以培養(yǎng)人才為中心的事權能力的發(fā)揮。

3.學校辦學自主權近年來,中小學辦學自主權問題已日益成為熱點話題。很明顯,學校辦學自主權受限于校長的產生方式,校長的產生方式制約學校辦學自主權。目前,縣域內基礎教育體制改革進程各地有差異,就我省情況而言,不少地方中小學校長完全由上級行政任命,有的縣(區(qū))高中校長由組織部門任命,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校長由教育主管部門任命,村級小學校長由中心學校任命。但不管是哪個部門或哪個級別上的任命,校長均不是由學校內部競爭上崗或選聘產生。而且,行政任命都缺乏校長專業(yè)任職條件的規(guī)范要求。既然決定能不能當校長的是上級,那么,校長就不得不唯上命是從;另一方面,由于學校沒有財產權,沒有對教師的聘任權,沒有制訂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和發(fā)展目標權,所以,雖然校長是法人,但實際上法人單位權力弱化,學校也就不具備自主辦學的能力了。再者,學校自主辦學權的核心是教育教學管理權,而事實上這種管理權在很大程度上也被教育主管部門靈活運用方針政策制定的各項規(guī)定所取代,學校只能遵循上級要求,在有限的空間里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校長只能在有限的管理權限中游弋于上級和下級之間。

4.教育評價方式我國目前的教育評價在內容和方式上存在不少弊端,有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體制上的原因。儒家文化“學而優(yōu)則仕”以及科舉制度對人的道德和學力評價標準,使社會長久地陷入強大的文化和體制束縛力的包圍之中。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培養(yǎng)人的基本生活技能、生存意識及發(fā)展意識,只要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品質。于是,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就努力滿足孩子們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愿望。這本來也無可厚非。問題是,我們的教育評價內容和方式出了偏差,在孩子們受教育的旅程中,用統(tǒng)一的標準和方式來選拔,只有順利通過了這種選拔才能享受更高層次的教育。這種誤導最終表現(xiàn)在社會對學校辦學質量的評價上,導致不少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片面追求教學管理,重教學輕教育,用學業(yè)成績來給學生劃三六九等。

二、解決縣域內學校管理問題的對策

1.改革校長任用方式有人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試問:這“好”的標準是什么?評價校長的主體是誰?評價的方式怎樣?筆者認為這些問題不明確不行。目前,不少地區(qū)沒有真正落實《關于深化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依據《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yè)標準》,建立和完善校長選聘和管理機制;沒有按照要求擴大民主、引入競爭機制,逐步采取在本系統(tǒng)內或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平等競爭、嚴格考核、擇優(yōu)聘任。因此,筆者認為,應該把校長的選拔任用權還給教職工和學生家長。在這方面,發(fā)達國家的經驗值得借鑒,如美國選拔中學校長的權力就掌握在學區(qū)的地方教育委員會手里,雖然學區(qū)主任的推薦往往起很大作用,但學區(qū)委員會屬于非政府組織,構成人員以學區(qū)家長為主,這樣,校長只要在任上,就必然要對他們負責,校長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辦學上,就勢必得不到他們的認可。此外,還應依據校長專業(yè)標準,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比較專業(yè)的校長考核辦法。對校長工作的考核不再執(zhí)行行政干部的考核標準,不再運用行政干部的考核方式,不再搞走過場,從而真正把對校長的評價權還給學校,還給師生,還給社會。

2.取消校長行政級別通過取消校長行政級別,減少行政的東西向學校的延伸,讓校長們集中精力管理好學校,讓學校真正重視教學這一中心工作;使校長淡化官員意識、強化專業(yè)意識,專心去做好校長的本份工作,使學校管理從校長個人負責走向集體管理和法人治理,也就是現(xiàn)代學校管理制度,從而杜絕學校工作的低效。只有這樣,我們的校長們才能夠從專業(yè)管理者的角度,以專業(yè)理論為武器,以教育教學實踐為平臺,帶領專業(yè)團隊一心一意地辦出好學校來。

3.發(fā)揮社會監(jiān)督和評價作用目前,我國制定了一系列對學校辦學質量的評價和評估標準,試圖對全社會以及各級各類學校進行引導,促使人們改變觀念,但收效甚微。為什么呢?筆者認為,一是因為對人才選拔或評價的標準和方式有問題;二是因為對學校的主流評價是由政府在自己所辦的學校中進行的,缺乏應有的社會第三方介入。特別是縣域內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農村孩子居多,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參與學校管理的困難較多。為此,我們也探索出了很多辦法,比如家長學校制度,但不少地方縣級政府和學校均沒有把家長學校建設作為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去做,在有些地方這項工作近乎流產了。發(fā)達國家普遍重視社會對教育的參與,很多公民都會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去,一位大學教授可能是很多學校委員會的委員,當然,他們對每所學校辦學質量的評價也完全是由民間機構來完成的。這一做法值得借鑒。

三、結語

總之,教學管理體制的核心是學校所有權和管理權,管理權應該交給教育主管部門,教育主管部門應把對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劃權、實施權交給校長及教育專業(yè)工作者,使教育專業(yè)人士有充分的話語權。惟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校長、教師的專業(yè)智慧和工作積極性,從而提高學校管理的效率。

作者:王大穩(wěn)單位:六安市裕安區(qū)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