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融合

時間:2022-08-13 08:02:54

導語: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融合

[摘要]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在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實現二者的融合,將十分有利于高職院校在素質教育方面的成果輸出。本文簡要闡述了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就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融合的困境進行了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二者融合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融合;高職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都是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在教育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兩種教育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特點。但在高職院校的教育實踐中,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是相互分離、并行的兩個教育體系,二者并沒有相互促進形成合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使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成效受到了影響[1]。本文基于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特點、現狀,就二者的融合進行一些探討。

1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

自高職院校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以來,有關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就成為各方研究的熱點。德育是現代教育的“五育”之一,從歷史的角度看,高職院校在德育方面具有成熟的組織管理體系和工作機制,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職院校開展的時間并不算長,雖然當前高職院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給予了很高的重視,但許多高職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工作機制、管理模式等方面還沒有形成完善。因此,較多的研究者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是從德育視角出發(fā),主張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種補充,二者為從屬關系,即德育為主,心理健康教育為輔,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組成部分。這種觀點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教育功能,本質上是在強調德育的強勢地位。也有一些研究者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立性,試圖將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獨立于德育范疇之外,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教育領域,這種觀點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整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角色與定位,也沒有正視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在教育目標上的內在一致性。就筆者看來,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既不是從屬關系,也不是相互獨立,而是一種聯系密切,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過于強調德育的主體地位或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立性,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成果輸出都是十分不利的。

2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融合困境

多數的研究者都認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融合,可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形成兩者的合力,提高各自的教育質量與教育效果[2-3]。但在實踐中,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融合,卻面臨著一些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二者的有效結合。2.1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機制的融合問題。德育是我國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歷來受到很高的重視。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大多具備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與成熟的教育機制,有著相對固定的教育模式。雖然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一直廣受詬病,但成熟、完善的工作機制使其對自身體系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對外部力量的介入較為排斥,自身改變、革新的意愿不強。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融合,勢必會使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機制產生適應性的調整以容納心理健康教育,這種調整與改變所引發(fā)的不確定性,會使其自發(fā)的產生抗拒與焦慮,導致融合的熱情不足,接納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我國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尚處于發(fā)展階段,從某種程度而言,具有更廣泛意義的心理教育職能尚未開發(fā)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實則更多承擔的是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職能。很多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接受的是西方的心理咨詢理念與技術,缺乏對于學校德育工作的接納與尊重,執(zhí)著于“價值中立”和“價值無涉”,工作中往往存在“去道德化”的沖動,與高校德育工作的整合缺乏內在的驅動力,極大地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整合的效果。2.2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隊伍的融合問題。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機制完善,教育模式較為成熟,工作隊伍的穩(wěn)定性較高。高職院校通常對德育隊伍的角色定位比較清晰,工作目標、任務很明確,職業(yè)發(fā)展通道也比較暢通,德育工作者對職業(yè)的認同度較高。雖然當前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由于時代的發(fā)展變化面臨著諸多的挑戰(zhàn),很多德育工作者為了應對學生問題的復雜化,積極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方法,但其出發(fā)點仍是立足于德育視角,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意義缺乏深刻的認識,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融合的意識并不是很強烈。與德育工作明確的角色定位、成熟的工作機制以及較為完善的發(fā)展通道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教育中的定位仍很模糊,工作內容與任務并不明確,尤其是隊伍的職業(yè)發(fā)展通道并未理順,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很多對這一領域感興趣的德育工作者面對現實的問題往往存在諸多的后顧之憂,致使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難以吸引優(yōu)秀的德育工作者長期融入其中。另一方面,很多高職院校的專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有較強的心理學或是心理咨詢方面的教育背景,在教育理念、方法上往往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立性,再加上對學校德育體系的接觸不多,認識不足,對二者的融合也具有一定的抵觸,融合熱情與積極性也不高。

3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融合的路徑

雖然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融合存在一些現實困境,但從實踐來看,二者融合還是展現了多種合作的可能性,關鍵在于高職院校能否在二者的融合上開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融合途徑,消弭橫亙于二者之間的阻礙。3.1價值認同與制度創(chuàng)新。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融合的現實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雙方對彼此的價值認同。因此,實現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融合,首先應使二者在精神層面上達成共識,相互認同彼此的教育價值,才能使進一步的融合具有堅實的基礎。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實現學生個體與社會環(huán)境的和諧融洽,強調的是學生的外在行為及環(huán)境對學生的影響與塑造。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個體的心理成長以及在此過程中的心理健康與人格完善,強調的是人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但從實踐來說,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不僅涉及人的心理層面,還涉及人的精神層面,如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正確構建,思想道德對自我的約束等,這些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進入了德育的教育領域。因此,高職院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達成一定價值認同,才能進行有效地融合,即二者在本質上都是一種教育性活動,都涉及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價值認識與評價,教育的目標都是為了培養(yǎng)適應社會價值取向的學生。制度創(chuàng)新是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進行融合的保障。我國高校的德育工作經過長期的發(fā)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校級協調機制,這使得德育工作可以滲透到學校的方方面面;但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高職院校尚未形成完善的校級協調機制,也沒有建立具有針對性的校級協調機構,這使得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缺乏有效地溝通與協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困境。因此,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建立校級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融合協調機構與工作機制,統(tǒng)一管理、協調兩者的融合,將能夠有效地改變二者在融合過程中相互游離的現狀,整合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加強二者的聯系與滲透。3.2建立協同機制實現合作共贏。價值認同和制度創(chuàng)新是高職院校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融合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建立協同合作機制,是達成二者融合目標的關鍵。高職院校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師資便有部分是來自德育隊伍,二者在工作層面的融合其實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但在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工作實際中,德育隊伍和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在工作層面的融合還處于一種自發(fā)的狀態(tài),合作協同具有一定的隨機性與偶然性。就筆者來看,二者建立完善的協同合作機制,在實踐中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具體來說,在隊伍建設上,可以建立一支復合型的教師隊伍,即通過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兩方面的培訓,使這支隊伍既掌握德育的工作方法,又具備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能勝任一般性的心理輔導工作,從而實現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隊伍融合。在協同合作上,可以嘗試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教師進行德育培訓,使之能夠承擔部分德育主干課程,從而達到“以德促心”的教育效果;同時可以加強對德育教師在學習心理教育技能方面的支持,使之具備開展心理咨詢與教育的技術能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實踐實現“以心促德”。如此,雙方協同合作,當能實現育人效果的相互促進。

4結束語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融合,無論是從理論層面還是從實踐操作層面,都具有多方整合的可能性。雖然在實踐中還存在一些現實的困境,但通過二者的價值認同、制度創(chuàng)新以及建立校級協同合作機制等,當可以有效形成二者在育人功能上的合力,實現相互促進、合作共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魏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功能耦合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8.

[2]胡寒春,黃建榕.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共生路徑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118-121.

[3]班華,崔景貴.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關系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論壇,2003(7):38-41.

作者:汪玉蘭 單位:河南護理職業(yè)學院